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范例【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范例【最新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第一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湖北某高校2010届266名英专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的调查发现,25%的论文选题是语言学和关于语言学方向。该结果又一次证实了近些年对“英语语言学”教学效果不佳现状的描述。本文从学科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方面讨论了如何通过撰写语言学方面毕业论文的角度讨论了改善该课程教学的具体措施。

1 引言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校专业目录(1998版)和(2003版),“英语语言学”属外国语言文学类下英专本科高年级主要课程之一。但自1980年高校英专陆续开设该课程至今已有30余年,却仍存在教与学效果不甚理想等问题。如潘之欣(2002)选取部分南开大学和上海交大在读英专硕士研究生,采用问卷形式,对该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表明:该课程依然停留在以英语语言为主的语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效果不佳;且学生普遍体会不到学习该课程所带来的乐趣,主要原因有理论性太强、内容枯燥、教学方法不当等。吴格奇(2005)反思该课程时也提到,“教师不满意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目的很茫然”是主要问题。本文则从英专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角度出发,试图探讨该课程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缓解“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尴尬状况。

2 调查研究

266位2010届英专本科毕业论文是从湖北某高校外院教学科的电子数据库中拷贝的。该调查属于二手资料研究。笔者根据论文题目、摘要、提纲、主要内容按语言学方向、文学方向和翻译方向进行归类,其中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如“The Feminist Power of Discourse in The Scarlet Letter”,分析文学文体语言特色,如“Textual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s”、“An Analysis of Vagueness in EnglishAdvertisement”等都被归纳为语言学方向。结论是:58%的论文属于英语文学方向,25%为语言学方向,17%为翻译方向。

究其因,首先是作为基础学科的“英语语言学”未能引起学生太多的关注和兴趣;其次,语言学研究方法和内容未能引起师生足够地注意;再次,教师在课程内容处理和安排中未能很好地将课程学习与毕业论文联系起来。总之这个数据也从另一方面验证了该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描述。这与教学、引导不无关系。

3 对策分析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分析,试图在前人创造的知识的基础上有自己新的认识与发现,并将这种认识与发现以一种可易时易地的方式与人进行交流。因而撰写论文是学用结合的大好时机,从英专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来看课程教学具有一定说服力。

课程定位

语言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其研究分类越来越细、分工越来越明确,正如王宗炎(1988:151形象地比喻:过去的语言学只是一家小商店,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家百货公司。对于林林总总的学科分类和研究流派,结合教学大纲和英专学生本科阶段知识体系的形成,对该课程定位是必要的。

白郁(2007)认为语言学目标是宽泛的而非具体的,即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对语言的热爱。而本文则认为既应有宽泛目标,也应有具体目标。“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及其相关对象的人文科学。它的研究领域分为共时的和历时的,理论的和应用的,微观的和宏观的3个对立方面,其任务是描述语言事实,寻找并解释语言发展的规律,发掘语言学理论,总结语言研究方法,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杨自俭,2002)。”因此宽泛目标是培养理性思维,即对理论的理解、背景、历史贡献与发展不足及实践运用。具体目标是提高学生对语言学理论的应用能力,掌握研究方法,并能提升语言技能。杨教授定义也明确了语言学研究方法和内容。学习理论知识时,学习和应用研究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语言学基础理论,尤其是微观方面的理论成果,对英专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有检验作用;在跨学科或横向方面,将语言学相关理论用到英美文学和英汉翻译中,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提升英汉对译技巧,形成论文即为具体目标。诚然,理论与实践结合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撰写论文乃一种尝试。故在介绍理论时,必要补充对理论的应用与研究,适当抛砖引玉,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故,具体目标使学生看到学习成效,宽泛目标锻炼了学生理性思维,既调动心灵又提高素质,教学效果也就不同了。

教学内容

传统课本基本上以微观语言学为主,按结构语言学思路编排内容,从语音学、音系学、形式学、句法、语义学,一直到语用学和语篇分析。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大多数学者的主张,如白郁(2007)认为应以语言哲学意义、语言与大脑及认知关系、语言学发展简史、宏观把握语言学真正意义等四方面为重。还有学者认为增加课外阅读材料以改进教学内容,如王扬(2004)和吴格奇(2005)主张选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基本理论、概念的材料、辅之以拓宽视野的补充材料。还有以宏观还是微观语言学内容作为教学重点的争论:“微观”派认为语言内部分支是语言学的基础内容,课时分配比重要大;“宏观”派认为基础部分简单,学生可自学,重点应是宏观介绍;“中间”派是既注重基础又考虑涉猎面。

但笔者认为,各高校层次不一,地理位置不同,统一规定教学内容不足取。近5年教学实践告知以微观语言学为主,即语言学内部分支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如在处理词形学时,适当介绍词的研究现状,对象我校这种以师范专业为主的二本院校的英专学生而言,无论是提高职业技能还是英语水平都相当重要。我校地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适当添加西部少数民族语言的相关研究,如方言特点、语言迁移现象、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也应在绪论部分增加语言学史和语言哲学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语言学理论和研究的发展趋势及语言与哲学的密切关系。此外适当介绍结构、认知和功能语言学这三大学派的相关内容也有必要。总之,就像百货商场的陈列员,教师将所有商品分门别类、有条有理地展示,学生自然会依据具体情况取舍。教师侍机提供论文命题,使学生的探索与发现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而深化。著名学者赵鑫珊(2004)在其新作《我是北大留级生》就曾列出了20个作为语言哲学研究对象的话题,且认为是“震撼灵魂”,不可能不为之心动的命题。 转贴于

教学方法

该课程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有关研究一致认为必须改进该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建构语言及语言学知识。如潘之欣(2002)用大量生动典型例子,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讲解理论要点和难点;王扬(2004)主张采用传授型和讨论型相结合的方法;鞠玉梅(2007)主张研究型教学模式,“设境”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强烈求知欲。

总之,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努力激发学习动力。启发式和发现式方法讲解基础知识和理论要难点;研究型或探究型方法,布置任务(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大课堂讲解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步骤;小课堂任务分配型方法,使教学达到“鱼”、“渔”兼授效果。如语言学绪论之后,成立“Study&Research Group”,提供6个topics:11LanguageChanges;2)Social Dialects;3)Communication Competence;4)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5)Error Analysis;6)PragmaticFailure,2周时间准备15分钟ppt陈述,5分钟小组同学共同回答相关问题,并建立QQ群,随时联系。教师仅为任务的布置者、监督者、帮助者和评定者,并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或推荐给学术期刊,或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如一组学生在讲“语用失误”时,列举了电影、小说、校园、网络等许多有趣的例子,如分析不够透彻,教师可适时适当加以补充、提示和参加讨论,既融洽了气氛和师生关系,又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

让学生随时记录和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和语言事情,并联系到语言学理论,如,“山寨”、“x客”、“剩女”、“宅男”等新词新语收集,以讨论词的构词理据。虽在探索中有难度,可介绍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资源;也可大胆与相关领域的教授或专家电邮寻找答案。为形成质量较高的论文打下了基础。这些都说明:语言学课程的终极目的不是讲授具体的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能意识到语言现象的存在,能对之产生兴趣,并发表自己一定的见解,使自己作为一名普通人,也能融入到语言研究的大环境中去。

4 结束语

从学科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三方面,适当有效地联系到学士毕业论文的选题,既能改善单一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又能真正做到研究型或探究型学习,也达到了教学大纲能力培养的要求。毕业论文的撰写就是提供一次培养创新意识、实践“做学问”的机会。将课程教学与论文写作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就找到了毕业论文的素材,这也是学习思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具体实践,相对于借助他人的文章获得二手资料而完成的毕业论文来讲,学生的获益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也更能体现学生真正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另外,这种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态度更会为学生走向社会,诚信做人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白郁,英语本科语言学教学的重新定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1):70—73

2 鞠玉梅,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语言学导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07,(8):36

3 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1):47—55

4 王宗炎,语言学:它的历史、现状和研究领域[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4):14-24

5 王扬,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初探[J],外语研究,2004,(5):57—60

6 吴格奇,“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行动研究与教师知识体系的反思[J],国外外语教学,2005,(2):32—36

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 毕业论文 课程设置

一、前言

在我国的教育史上,英语专业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进入21世纪后,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等方方面面的讨论。在众多话题中,毕业论文逐渐成为关注重点。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2000年所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明确要求“各校要加强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指导和评审,使之对学生真正有所裨益,防止流于形式。” 在对英语专业的教学评估中,毕业论文是直接反映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然而,现实中和毕业论文的重要作用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毕业论文的质量和管理现状令人担忧。戴炜栋,张雪梅(2010)准确的总结了这一现象:毕业论文成为各高校的头痛事――指导教师找不到学生,学生论文抄袭严重。而且,由于毕业论文写作时间正好是就业的重要时期,来自就业的压力使得毕业论文质量进一步下滑。来自校园内外的不利局面,加之“法不责众”的心理,导致毕业论文逐渐陷入一个恶心循环的怪圈。

所以,毕业论文质量饱受诟病也不足为怪。当前,很少有毕业论文能够真正达到《大纲》的要求:能够写出1篇合理的综述已属不易,要找到能够清晰陈述“一定的独到见解”的文章则是凤毛麟角。张冲(2003)明确指出,当前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的英语专业正面临大学英语的剧烈冲击。黄源深(1998,2010)更是多次指出当前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不足,而毕业论文中这种表现更为严重。

综上所述,毕业论文工作内有质量问题,外有管理难度,需要通盘考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毕业论文必将渐渐丧失在校园内外各界的认可,从而彻底被抛弃。正是由于种种问题的存在,关于毕业论文的存废也成为一些研究者讨论的话题。笔者认为,就我国外语教学《大纲》的构成和我国英语专业的规划来说,毕业论文仍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偏废。只要能够进行合理的管理和改革,毕业论文必然能够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二、解读《大纲》

我们认为,毕业论文之所以得不到重视,在于其定位不明。学生不明白毕业论文的作用及其在培养体系中的作用,因而,认为毕业论文独立于其他教学环节而存在。加之,毕业论文的创作时间适逢就业的紧张时期。最后导致无法重视,也不知为何应该重视这一环节。

要找到毕业论文的定位,我们仍需仔细解读《大纲》。在《大纲》中,毕业论文先后有两次提及,一次是在写作教学要求中提到:“能撰写长度为3000-5000个单词的毕业论文,要求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语言通顺”;另外一次是在测试与评估环节提到:“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毕业论文一般应用英文撰写。长度为3000-5000个单词,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评分时除了要考虑语言能力外,还应把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各校要加强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指导和评审,使之对学生真正有所裨益,防止流于形式。”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首先,毕业论文是评估英语专业本科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杆;其次,毕业论文可以综合体现我国外语教学对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各种能力要求。也就是说,毕业论文是整个《大纲》的集中体现,也可以说是英语专业四年培养所有成果的最佳体现。

然而,在当前的课程设置中,毕业论文的概念往往到了大四才刚刚提及,学生在大学的前三年并不了解毕业论文的概念。尤其是在学习高年级的专业课时,也往往把它当做知识来学习,而没有意识到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见,导致毕业论文现状的根源在于培养过程和测试手段的脱节,即,毕业论文和整个教学计划的培养重点失去联系。

三、以毕业论文为指导的课程设置调整

综上所述,要从根本上解决毕业设计的问题,我们必须从毕业论文和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入手。只有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真正解决培养过程和测试手段之间的冲突,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改善毕业论文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从《大纲》的规定来看,毕业论文是英语专业本科培养的测试和评估手段,因而代表了培养方向,是培养目标的最佳体现。所以,毕业论文不仅不应该取消,反而应该将之提升到一个更为重要的地位,即,将毕业论文作为目标指导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使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本科生课程设置两者之间成为一体,相互依托,相互弥补,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在教学规划上来说,应该在本科生入学伊始便树立以毕业论文为主要指导目标的意识。当前教学规划中,本科生一、二年级的多数课程为训练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课程,这样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沿袭了教学大纲一分为二的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毕业论文的安排便显得“格格不入”。

因而,有必要在学生一、二年级的基础阶段便将毕业论文作为专业学习的重要目标。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重视毕业论文,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以写作技能为例,目前,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的对写作的考察无法真正考核学生的文体知识以及思想深度等内容;而且,由于学生多以这两种考试为学习目标,从而导致众多英语专业学生的写作长度多以400字为上限。这个数量和《大纲》所要求的3000-5000字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差距极大。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指导学生将毕业论文作为最终目标;而且,一定要在一、二年级便树立起这一观念。

其次,以毕业论文为目标,积极推进课程资源整合。

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所涉及主要有五方面内容:语言学、文化、文学、翻译、教学;其中教学类论文数量较少,我们可以概括以二语习得,并归于语言学范畴。以毕业论文为导向,重新整合后的课程设置应该以学科为线索,形成新的教学脉络:

图1

以毕业论文为指导的课程设置整合,并不是简单地把现有课程进行分类,而是要根据毕业论文这种测试手段的要求,深入挖掘现有课程的潜力,提升教学效率。我们完全可以依据毕业论文的要求,打破“专业知识课”和“专业技能课”之间的界限,从更深的层次实现课程设置的改革。以基础英语为例,该课程不能仅停留在技能训练的水平上,而应该将技能训练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完成,使二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而且,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广泛涉及和专业课程相关的内容。其课程模式如下:

图2

教学内容的变化首先对教材的审编提出了新的要求。教材中应加入更多的经典选读,内容应该有步骤的涵盖语言学、文学、翻译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专业内容。选材来源应该同时考虑经典性和现实性。充分发挥“基础英语”“阅读”等课程的灵活性,让四年的培养过程成为学生逐渐成长的一个有机的整体过程。

教学内容的变化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变化。教材内容中所增加的专业经典的选读将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能够指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技能训练,而且要求教师对专业知识脉络有着更为清楚的了解和把握。

结语

毕业论文是英语专业本科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了培养的成功与否。当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毕业论文正面临种种微妙的变化,对于这些变化的处理和分析将深刻影响英语专业未来的发展。因而,重视毕业论文的指导地位、理顺毕业论文和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将有利于有效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深入挖掘毕业论文的测评作用。这必将为英语专业的进一步建设和改革铺垫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张雪梅。 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 外语界,2007(4).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 2000.

[3]黄源深。 思辨缺席。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4]黄源深。 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 外语界,2010.(1).

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省属高校 英语专业 复合型人才 “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C DOI:/

1 引言

2013年我国重点城市如北京等出台“高考降低英语分值”的改革“新政”,社会各界意见不一。回顾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英语教育历程,也始终处于“专业型”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纠结之中。我们套用徐烈炯(2004)思路,试图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英语专业是主语时,讨论省属地方高校英语专业怎么办的问题?

第二,英语专业是提到句首话题位置上的宾语,讨论怎么办省属地方高校的英语专业?

2 提出问题

笔者近期就2010年某省属高校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去向情况调查,得到如下数据:该专业方向毕业生共50人,实际得到数据为47,其中3人(占6%)始终未能联系上。本科毕业后就业35人(占70%);读研12人(占24%)。不管是就业还是深造,与英语有关的27人(占54%)(见表1、表2):

表一:某省属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去向统计

[类别\&毕业后就业\&毕业后读研\&毕业无联系\&\&英语相关职业\&非英语相关职业\&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人数(5)\&20\&15\&7\&5\&3\&百分比(100%)\&40%\&30%\&14%\&10%\&6%\&]

表二:某省属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与英语相关职业统计

[单位\&人数\&百分比\&外贸销售\&11\&55%\&英语培训\&2\&10%\&翻译公司\&2\&10%\&教师\&5\&25%\&]

以上数据表示:第一,英专毕业生从事与英语相关职业的只占一半。即从就业去向来看,几乎一半的本科英专毕业生改行就业。第二,即使是从事与英语相关的职业,外贸销售的占一半。即在未改行的毕业生中,完全从事英语职业,比如教书、翻译等,也只占一半,另一半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外贸工作,英语只是工具性的,辅的,其他技能和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占更多更重要地位。我们认为,根据英专毕业生就业去向可反思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办学需要怎样考虑社会需要问题、社会需要如何影响学校发展。

3 分析问题

在看该校英语专业培养模式。该高校的前身是一所省立师范分校,具有近80年的办学历史。进入新世纪后,该校也新增设了英语语言文学和商务英语专业。

从整体上看,这种改革是我国英语教育时展的产物。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语教育也从“”导致的停滞中开始复苏。1983年上海外国语学院开始进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试验,在英语专业下设置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新闻两个专业(胡孟浩1985)。此后,其它一些外语院校和综合大学也开始陆续进行试验(胡文仲1986,秦秀白,吴古华1999等)。2000年开始实施的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正式确立了英语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向。该校也大致在这一时期增设后两个专业方向。

但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应考虑“天时、地利和人合”。先看商务英语专业方向。该校地处我国中西部山区,有着丰蕴的民族文化和物质特产,但外贸或外企缺乏,甚至连外国人都未见几个,这属于“地利”因素不足。其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方向。语言学和文学是具有本质性差别的。近年来终于有学者与会、著文质疑这一传统的学科门类。突出表现在2009年11月,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修订学位授予和人才培育学科目录的通知”,以及高等学校学科目录(人文学科)调整方案工作组的建议,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了“语言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与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国内49所高等学校的负责人和代表们对调整语言学学科体系有了新的看法。那么在省属高校开设这类专业方向,如果未有语言学或文学侧重;而是想鱼和熊掌兼顾的话,显然是力不从心的。这属于“天时”因素不足。最后看传统专业方向――英语教育。作为身负为该区域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角度出发,结合当代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师教育专业化(朱旭东,2001),加上当前中高考改革先从英语做起的实际情况和还原英语工具性的本质特点,传统专业方向已然不能继续使用传统方法了。这属于“人合”因素。

4 解决问题――省属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出路

传统英语教育专业的发展

首先是所谓的传统优势专业方向――英语教育方向。虽然培养目标中有“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备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的能力”的要求,但实际采取的却是“英语专业知识+教师教育技能”的模式。这种模式最多算得上是一种职业训练。诚然,世界教师教育趋势中的教师教育专业化主要包括教学专业化与教师培养和培训专业化。专业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大学本科四年的人文和科学知识学习,之后再进入到教师教育专业学习教学的系统知识,毕业时授予的是教学专业的硕士学位,颁发专业教学的资格证书,就如同西方国家医学专业的学生一样,都必须先获得某个专业的学士学位。徐烈炯(2004)也提出“职业训练与学术培养分流,教学型的系与研究型的系分流”。但这显然与《大纲》培养目标要求不一致。换句话说,教学型的系也应该有相应的研究能力,只是和研究型的系所需要的研究能力侧重点不同而已。

季羡林(1999)曾说过,“有些教外语的教员,外语水平是极能令人满意的,但是,除此之外,却不知道他们是什么家。这样的人,在德国只能终身是外语教员,与副教授和教授无缘”。刘龙根、伍思静(2011)大胆指出很多外语专业毕业的高校外语教师往往觉得上课容易、做研究难。“英语专业知识+教师教育技能”模式最多算得上是一种职业训练。诚然,受训者是能上岗从业了,但问题多多。因为,这种模式首先体现在难找到可以开展研究的合适的题目,因为他们少有自己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观点;其次在于即使有了可供研究的题目,也难进行深入的研究,因为他们不知道通过怎样的逻辑方法进行论证。结果导致不少高校外语教师的科研能力欠缺,科研成果匮乏,在职称和职级上跟同校其他专业的老师相距甚远。其实我们认为在新科技极大丰富的新世纪,不仅是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技能要求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职业技能也要求很高。且不说需要有准确适度运用新技术新科技的能力,还要有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以及能反思教学效果的能力。所以,无论是中小学的还是高校的英语教师都需要有学术科研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有这项职业技能。

其实,本科院校和职业学校的本质差别,教师教育专业和传统师范专业的不同,都要求该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语言学方面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应该是该专业方向必备的基础知识,应当融入到教学法、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各个环节。教育学、测试学等也是教师教育专业所不可或缺的课程设置。更重要的是,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为早日实现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选择教师培养的知识范式、能力范式、情感范式、“建构论”范式、“批判论”范式还是“反思论范式”,为院校自身和学生的近期发展和长远发展作好准备。

语言学、文学方向的分流

近年来不少学者来讨论语言学是否和怎样成为一级学科的问题。如杨亦鸣、徐杰(2010)用“离婚”比喻概括了现今学者们的观点。一种是反对离婚,即不主张语言学从文学这个一级学科中独立出来,理由是文学离不开语言学;另一种是坚决主张离婚,即主张语言学应该从文学中分离:或“自己过”,即“汉语言学”独立成为一个与“中国文学”并列的一级学科;或“离婚后再嫁”,即汉语言学、外语语言学、民族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以及心理语言学等合并而成为一个语言学以及学科。不管争论谁胜谁负,说明了一个问题:传统的语言学隶属于文学是一个历史的错误。因为文学属于艺术,强调“跟着感觉走”;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的语言学属于科学,讨论的是规则、逻辑推理、事实和验证等。

学者们的论证需要得到具体的实施。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师们应该是深感语言学课程和文学课程的具体差异。简单来说,讲授语言学理论的教师们是很难轻易地顶替讲授文学理论的教师们,假如有位文学理论教师突然有事请假的话。地方省属高校要结合师资实际,确立语言学、英美文学、英语国家研究作为本校的精品或主打。例如四川大学外语学院以文学为本、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以语言学文本。如果地方省属高校无法象国际国内知名高校那样,将每一个专业方向都打造成精品的话,从一个角度或一个方向开始打造也不失为本校长远发展的计划和目标。这样也体现了五指各有所长的基本思想。

摒弃商务英语,办“特色”英语

所谓“复合”,何其莘(1999)认为是学科间的复合、交融和渗透;秦秀白、吴古华(1999)认为主要应体现在知识结构上的复合。复合型人才教育是多学科教育的复合。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教育是以英语为载体,以其它学科知识为内容的教育和学习。《大纲》要求复合型英语人才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广博的文化知识”、“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人才。因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考虑的是本院校的实际,包括师资力量、所处区域、地方需求等各方面的因素,办出具有本院校特色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不能一窝蜂地与商务、外贸等专业“复合”。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是鄂西南地区唯一的一所高等院校,肩负着该区域教育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等使命,英语与教育专业结合是复合型英语人才的第一类型。如何在师范教育或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提高教师教育专业方向的纵深发展,不仅培养中小学英语教师,还培养其他专业的双语教师、高等院校的专业化教师等等,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次,结合地方旅游资源、风土人情培养翻译人才是复合型人才的第二类型。这里至少包括两种次类型:一是英语与旅游专业“复合”。随着该区域交通状况的改善、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就显得尤为突出。旅游英语是典型的专门用途英语(ESP),是为地方旅游也提供外语专业和旅游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另一种英语与民族研究专业“复合”。鄂西南地区生活着土家族和苗族两种少数民族,该区域有着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土特产资源。如何向外界宣传本地区本区域,让外界了解本地区本区域,这类复合型人才不仅应该是时势所需的,而且还是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的有用素材。当然英语、旅游和民族研究也可三项“复合”,原因在于旅游英语人才不仅要有导游景点讲解技巧,也要能介绍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同样旅游资源也是当地民族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5 结论

总之,新《大纲》强调“从根本上讲,外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外语与某种被载体结合,才能形成专业”。在新世纪、新科技、新信息的时代,在“211”和“985”的刺激下,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在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时,要研究选择好合适的“被载体”,不能跟风办学;要定位准确,树立办学的“品牌”意识,进行科学规划、精心打造、追求卓越。

致谢:感谢为笔者提供毕业生去向数据的老师和同学们。疏漏之处,由本人承担。

参考文献:

[1]何其莘等。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4-29.

[2]胡孟浩。改革教育体制,培养新型外语人才[J].外国语,1985,(1):22-27.

[3]胡文仲。谈谈外语教育的专业倾向[N].光明日报,1986-5-21.

[4]秦秀白,吴古华。发挥理工院校的办学优势,努力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专业人才――理工院校英语怎么办模式综述[J].外语届,1999,(4):10-15.

[5]季羡林。对于当前学风的一些看法[A].张后尘。外语名家论要[C].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6]刘龙根,伍思静。难以释怀的“徐烈炯之问”――关于外语学科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当代外语研究,2011,(6):19-24.

[7]徐烈炯。外文系怎么办?[J].外国语,2004,(1):52-56.

英语语言学毕业论文【第四篇】

[论文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以及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具备良好英语能力,特别是交际能力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受到就业市场的青睐。本文针对我国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普遍较低的现状,论述了有效的语言输出策略。

一、引言 二、就业市场现状

正因为如此,多年来,我国英语专业毕业生和具备英语能力的其他专业毕业生的市场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河北日报》2008年5月28报道:语言类专业中外语专业就业很容易;外语一直以来都是比较红火的专业,招生就业两旺。同时,非英语专业毕业生,如果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就会使求职、就业如虎添翼、锦上添花。相反,倘若不懂英语或英语能力很低,将会错过很多就业机会、丧失很多事业发展的机遇。例如,《沈阳日报》记者今年6月份对辽宁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做了调查,结果发现:许多地区和用人单位将英语四级定为准入门槛,除了专业要求外,惟一的硬件要求是英语四级,可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都难以满足这一要求,外语水平普遍不高影响就业。

三、英语交际能力

当然,英语能力必须包括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且毕业生的英语口头交际能力越来越受到招聘单位的重视,他们不仅把“具备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直接写进招聘简章,而且还让面试人员直接用英语与应聘者对话。比如,今年,国内著名的302医院到我校挑选护士毕业生时,就很注重护生英语口头交际能力的测试。目前,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多毕业生欠缺英语交际能力。

其实,社会各界早就意识到我国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低的严峻现状。教育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戴炜栋说: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外语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高分低能”、“聋哑英语”等现象非常突出。全国政协委员冯军认为:我国真正懂英语的人并不多,其中绝大多数在国际交流中只能充当“哑巴”和“聋子”。2008年北京奥运会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但在交流中真正使用英语的时候,很多人仍然感到有口难言。于是有人提出了尖锐的质疑:英语人才有口难开,学英语到底为了啥? 正因为此言触动了中国人学英语最深的痛处,所以,4月7日当此文在新华网后,立刻引起震动和国人的共鸣,国内十多家知名网站竞相转载,如:新浪网、中国法院网、教育人生网、中劳网、中华硕博网等。

四、语言输出策略

众所周知,中国人学习英语之所以困难,主要是缺乏语言环境。如何挣脱这一瓶颈,一直以来都是语言教育界研究的课题。1985年,Swain进行了著名的“浸泡实验”(immersion program)。“She argued that French immersion students do not demonstrate native-speakers productive competence not because their comprehensive input is limited,but rather because their comprehensive output is limited.”通过实验发现:学生获得了大量的语言输入,但并没有获得如本族语者那种语言的产生能力,其原因不是学生获得的语言输入有限,而是他们的语言输出活动不足。那么,中国大学英语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语言输出策略来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呢?

1.限制使用母语,强迫使用英语

第二语言的习得是一种新习惯的养成,而习惯是一种条件反射,需经过不断的接触、重复和模仿才能够建立起来。既然二语习得是培养新的习惯和技能,而这种技能又必须在反复的实践中使用,那么就应该“强迫”学习者尽可能多地使用目的语,而非母语。作为教师,不光要限制学习者而且要杜绝自己过多使用母语的现象,切忌把英语课上成用汉语来讲解英语的课。另外,还要深入研究和排除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帮助学习者在习得目的语的过程中,顺利形成新习惯。 "

2.减少被动输入,增加主动输出

“Swain states that besides the necessary comprehensible input, learners must have opportunities to produce the language if they are to become fluent, native-like speakers.”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满堂灌输、学习者忙于抄记的现象频频发生。倘若教师一味地填鸭,就不会创造机会、提供时间给学习者输出目的语。学习者没有机会进行语言输出,长此以往,便很难流利地输出目的语。因此,偏爱传统讲授法并迷恋于满堂灌输的教师,一定要把时间还给学习者,让其利用充足的时间进行充分的语言输出实践。 3.创设语言情境,促进意义输出

语言学家张士一曾说过:语言的实质是人的有机体对于情境的一种的反应。没有情境(linguistic context),语言就没有了意义。只有当学习者的语言输出在较为真实的情境下产生时才会赋有意义。正如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如果没有语言情景,词就没有意义,也就不能代表什么。因此,话语也只有在情景语境中才能产生意义。所以,只有让学习者置身于不同的情境中,进行真实的意义协商,才能培养其得体而准确地运用目的语做事的能力(to do things through language),即交际能力。故教师必须尽量创设切合学习者实际的可能使用目的语理解和表达的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其身临其境地进行语言输出,譬如,设计商店购物、医院看病、饭店就餐等特定的语境。

4.组织语言活动,实现双向交际

语言是反映人类一切活动的活动,不是孤立存在的活动,故语言总是伴随着其他活动。当学习者参与到特定的活动中,并把他们现有的能力无限提高时,学习就会扩大化,此时,语言潜势(linguistic potential)就变成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语言活动必然会激活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图式,学习者通过自身知识的重组与构建,促进了所摄入的新信息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图式之间的联接、交融与整合,从而加速语言信息的内化。同时,语言活动必须通过互动与合作建构知识,因此,特别强调学习者要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与互动学习语言。所以,要想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应把时间交给学生从事语言活动,如:访谈、对子活动、小组讨论、集体自由讨论(brainstorming)、模拟活动(simulation)、口语竞赛等。

5.超越输出时空,自然习得语言

语言输出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比如课堂、教室。语言输出必须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当学习者置身于课外自然环境中,并能够主动自发地进行语言输出活动,就能自然习得语言。这也正是二语习得研究与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自然环境中主动大胆地使用英语,逐步养成课外在寝室、餐厅、运动场、购物中心等教室之外的环境中自然用英语进行交际的习惯。

48 11968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