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实用读者读后感 读者读后感800字大全4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300字]实用读者读后感 读者读后感800字大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读者读后感300字 读者读后感800字篇1
第一次看梁文道的书。因为尽是评论性文章,所以看得很慢,看了几天才看完。可以说,很有收获。他替我打开了很大一扇窗,对未知的美丽风景得窥一斑。学哲学出身的人真的不一样,看问题深入得多。
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未曾对自己的读者身份作过什么思考。我为什么要读书?想从书中得到什么?喜欢什么样的书?写书的作者是什么样的人?这些都未曾思考过,好像一直都是浑浑噩噩地读着,读着。
虽然没到醍醐灌顶这么夸张,但是启发是有一些的。但是也佩服梁文道知识面之广,当然是对我而言。言语幽默,有时候读着读着就忍不住发笑。但大笑之余也深思良多。
读书时是寂寞的,但读书的过程不寂寞。
书中说得好,读书好,读着读着,不知老之将至。
读者读后感300字 读者读后感800字篇2
我对于社会并不算上心,也总是因为学业的阴晴不定而把时间更多的奉献给所谓的“学习”,极少去碰一些书,更加不晓得梁文道是谁。不得不惭愧的说,到高三为止,我连《飘》这等被誉为“大众读物”的优秀小说都未曾读过,更不要说那些“高深”的譬如黑格尔的哲学类的文章了。所以当在我们班的书架上看见《读者》时并没有想去读的欲望。
正是正文中最开始那一个“无耻”的游戏的介绍让我不禁坐下来仔细看了一看这本书。前几章真是越读越觉得自己是作者所言的“书皮学”上的造诣家。每周要买的书是一本接着一本,可是买完呢?放在了床头柜上,感受毛泽东一般与书同床共枕的学习态度,可从未认真翻阅过几页。每次都盯着书的简介看一番,就好像自己已经透彻的了解了作者深层的思想。
仿佛与文学大家促膝长谈,受益匪浅一般,继而高谈阔论,营造出自己饱览群书的假象。所以最怕班里那些真正博学的人与我谈论这些名篇名作,我这等雕虫小技还瞒不过真正看书的人。
看书又分两等,一等是实实在在看完全书的人,看过就看过了,风拂草鸟掠水一样,在心里漾了几番涟漪,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能谈但不能论,小说的趣味一过,什么都不剩。另一等是反反复复看完全书的人,这也正是我所崇拜的“会看书的人”(当然这只是个人想法)。这些人似乎能对文章里的东西融会贯通,说的头头是道,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对书里的情节也好,人物也好,能真正的感同身受。起码现在的我只停留在第一阶段,读过,看过,却难以翻开第二遍。
悲剧的是,我在为读书而读书。没有目的,故作深沉。
回到《读者》这本书本身,比起闲暇时刻的读物更像是能让人安静下来,一边想一边读的书。比如作者对于出版业的看法,甚是令人欢欣。在这个商业交错纵横,利益至上的时代,更多的人选择把出版作为一种投资,一种所谓的“文化产业”。我不是抵制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好事,能够促进文化在整个社会的传播。但是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只会让文化本身跌价!当书不再是单纯的书,做个简单的假设,你买的所谓的“畅销经典”竟是纸币累加起来的,难道不觉得内心多少有些芥蒂么?读书很纯粹,与金钱无关。
作者在文章中还草草提到了电子阅览(例如亚马逊的kindle),其实这是我本人最不喜欢的一种阅读方式。完全失去了纸质书翻阅的时候的手感和看着剩下的书页一点一点变薄的快感。快节奏的阅读方式似乎也很适合这个快节奏的时代。
藏书其实是一种快乐,读书其实是一种追求。《读者》将绝对是影响我读书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终于看过这本之后还会继续看《我读》以及《我执》,总觉得会受益更多。
以此也勉励自己,终会跳脱出“书皮学”的范围,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
读者读后感300字 读者读后感800字篇3
许久没看《开卷八分钟》了,总有这样那样的理由。看完《常识》后,再看《读者》,后者似乎离我们的生活更近了一点。有这么多的好书自己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更别提读了。
我喜欢这样的序言和自序,足够低调别致,又足够骄傲。
第一章:书皮学,有很多了解一点点却没有好好读过的经典。一直想有一间温暖安静的书房,什么时候,书房足够丰富需要一架书梯呢?旧书是一段故事,一种财富。好的翻译家通常都是母语造诣精深且非常用心的人。
第二章:书丢了记忆还在。一些藏品后来成了历史。《喧嚣城市里的孤独》,很让人心碎的1篇,过于孤独悲伤失落,以至于合上书,我似乎还能想到那一幕,城市是不是发展的太快了。。。纯手工的东西更令人动容珍惜,我想起高中时班里出的那本书。。。有时间可以读读诗。
第三章:政治也需要化妆。关注一些微型国家,看了那篇后,发现其实报纸报道的也不少。打工妹,总有些角落值得我们关注。
第四章:也许视野宽一点是件好事,苏格拉底、柏拉图、抑或是论语圣经物种起源,或者是王小波。
第五章:喜欢这篇《暑假读诗正好---《咖啡还未喝完》》,可惜我没有暑假了。。。忧郁是一种感觉,无关室内外,无关色调。“出门是为了寻找自己”,严重同意。《必要而寂寞的注脚》,乐评人,我不常关注的一类,坚持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招领记忆,很有意思,如果记忆可以如我们所愿的添加和删除,是不是会多了很多快乐少了很多伤心。我总觉得,不管过去如何,它终究实实在在发生,即使暂时失落,终将被记起。村上,我也喜欢谈跑步的那本,因为专注,所以简单。
第六章:关于历史与怀旧,我想了解更多。许多问题有了新视角。《放屁》和《穷的有品味》是很应景又畅快淋漓的文章。长尾理论,不畅销未必不好,小众时代就要到了。宜家,说不上到底喜欢哪点就是喜欢这感觉,品牌文化做到家了。
第七章:我不是球迷,我只是喜欢看个别球星而已。如果回归最原始的精神,为尊严而战,没有现在的假球、腐败,回归最传统的人性的美丽的灵魂,是不是会比现在好看很多。
跋:我真的可以列张书单了。
总觉得自己老了:(看过的书,怕什么也记不住。于是总想在刚看完的时候记下些什么,哪怕仅仅记下那些曾经触动我的只言片语。这本书看了好久,每天早上和中午看那么两3篇。也一并记下这些岁月。
读者读后感300字 读者读后感800字篇4
看完此书,审视自己,并不算是一个爱书的人,功利性太强,所以方向很窄。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如果抱着想吸收点有趣文句、心得的心态,那会很累的,因为在我看来这里头不少是轻松的废话,而1篇文章看完毫无收集点是会心慌的。这废话主要是以我的读书取向而言,而轻松则是指读过之后脑子里一点也不去想着留下点什么。这未必不是好事,书话、散文大概就是这样子吧。
但也不是说一点收获也没。现在脑海里能勾勒出一群人,一群爱书的人,知道了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知道了很多故事,多半是怀旧相关,多半看看就忘。
这书是接近3年前买的,刚拿到时翻看过几篇文章。现在“看过胡适就不会对王小波有太多惊讶”的认识,估计是那时候得来的。初次见到“不是怀念一些我们失去了的美好的事物,而是怀念一些根本从来就不存在的东西”这句时,正好处于自我中心的狂想“精神病”超级不成熟状态,深觉有道理。让读书成为习惯,则是可以作为座右铭的提醒。读书嘛,在这年代本不是太耀眼的特征,但现在要是看到有一直坚持读书、读好书的人,内心对他的评价就会提高一个等级,多读书是很多年来对自己的要求,遇到这种人,要算是同类了,如若他对生活有比我更深刻的思考,那我多半是要膜拜了,如若是她,那恐怕要yy与她产生生命上的关联了,一起变得更好是很诱人的期待。
读书,让我们能更宽容的去理解这个世界。还有那句古话:“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