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治心得体会范文样例【5篇】
政治心得体会【第一篇】
政治年是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应该了解的重要时间节点,这是我们国家新一届领袖诞生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们将会选举出新的国家领导人。在这个充满着激动和兴奋的政治年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政治年的重要性。
政治年是我们国家的一件大事,因此每个公民都应该对此关注。一位优秀的公民,不仅应该在选举日前仔细研究候选人的政策和观点,也应该在以后对政府的工作进行持续的关注和反馈。这不仅能够保持公民的警觉性,也可以帮助我们国家在未来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第三段:选举的重要性。
选举是政治年最关键的环节。作为公民,我们有责任在选举日投票并支持我们认可的候选人。我们应该参与竞选,了解候选人的政策和观点,同时也应该听取其他人的建议和看法,以更全面的了解候选人。在投票前,我们应该仔细检查自己的选票,确保没有错误和疏漏。
第四段:带来的变化。
新一届领袖的产生,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将带来改变。首先,我们可以期待在国家政策和法律上的创新,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发展和繁荣。此外,我们也可以期待更公平和透明的政府程序,以及更加高效的运作方式。这些变化将有助于我们国家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五段:总结。
政治年不仅影响着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我们每个公民的生活。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关注我们国家在这个时期中所做出的决策和变化,并在未来持续的关注和支持我们的国家。政治年是公民责任的一部分,而我们能够积极参与和发声,则是公民权利的体现。
政治心得体会【第二篇】
一、热爱教师的职业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对教师的职业要热爱,忠于教育事业,爱岗敬业,通过长期教育工作,逐步地对教育工作产生了感情,通过自己的劳动使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学生有了较多的知识,看着自己劳动产生了巨大的价值,内心也是非常的愉快,感到工作是很有意义的。天天与青少年接触我深深地感到同学们的纯真,即使是最顽皮的学生,他们的可塑性仍是非常大的,只要多关心,从爱护他们的角度去教育他们,他们都会变成很有出息的人材。问题是我们作为教师对他们关心帮助太少了。高素质的教师还不是很多。中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教师来承担我国的教育事业,所以人们说教师的职业是阳光下最伟大的事业是十分有道理的。有人说如果有来生我再选择教师的职业,以表示对教师工作的热爱,但人并没有来生,所以我不想作假设,我只想说从事了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我觉得没有虚度此生。
学校是否属于学生的监护人之争分清责任主体是承担损害赔偿的前提,妥善解决学生伤害引发的经济纠纷,是校方与家长之间化解矛盾、消除分歧、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稳定社会的关键。当前我国校园伤害事故之所以难处理、处理难,就在于人们对校园伤害事故责任主体的认定上,存在着观点分歧,导致在法律规定上,无法可依,在实际问题的处理中,也无据可寻。
是不是只要学生在上学(上课)期间发生伤害事故,学校都要承担责任?如果不尽然,学校又是在什么情形下应对在校学习期间受到伤害的学生承担责任?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上,学校与家长之间的看法常常相悖。家长认为,学生只要到校学习,家长就将其监护责任转移给了学校,学校不仅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负责,而且应当承担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而校方则认为,学校不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监护人,不负有对学生的监护职责,学校是否承担学生事故损害赔偿的责任,是基于教育法对学校管理职责的规定,对学生承担有限的管理责任。那么学校与学生之间究竟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法律关系?我国现行法律却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
本人认为: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的保护职责与学生监护人的监护职责虽有相近内容,但这两种职责的性质和法律渊源却有不同。前者是学校作为承担公共教育职能的社会机构,基于《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而形成的一种公法范畴的职责与义务;后者是基于民事法律所确定的监护权,而在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形成的司法范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两种权利由于来源与性质上的差别,不能混淆。尤其监护权是建立在亲权基础上的,不能脱离法律的有关规定和亲权的范畴而谈监护权的转移。视学校为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的认识,不仅使学校承担难以担负的责任,而且也难以解释何以学校只有监护责任而没有相应的权利,何以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要符合法律规范,而不能像父母管理被监护人一样管理学生。就目前的民事法律规范而言,没有明确学校是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或应当承担监护责任。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总体上来讲是基于教育与受教育而形成的教育关系,存在一些不同于其他法律关系的特殊规律,应当适用教育法调整。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并非学生法定意义上的监护人,尽管学校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负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
二、学校管理职责范围与学校事故责任承担根据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判断学校及教师对事故的发生及其后果有无过错、过错大小,来确定责任主体,依此进行损害赔偿,应是分析、解决此类纠纷遵循的一般原则。1.意外事件。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件是无法预见和不可避免的,学校及教师对事件无任何过错,不负任何责任。但如果事故发生之后,教师没有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措施救险,延误了治疗,造成伤害者伤情加重,就应负责,这是一种事后责任承担。
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在这些时间内发生的伤害事故的原因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无联系。如日本学校教育法规定,学生在寒暑期做作业时发生了伤害事故,教师是否承担责任的前提是,教师在布置学生作业时有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作业内容对学生人身伤害可能造成的危害后果。中小学生在校期间受到损害或致他人损害,学校是否应该承担责任,应该承担多少责任?笔者认为,应视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校方面是否应当为去或留校活动的所有学生承担责任,而在于学校事先是否承担了对这种活动管理监督的责任。
政治心得体会【第三篇】
随着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入到各种社团中去,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就是政治处。作为大学生社团的一部分,政治处的工作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我有幸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政治处工作,通过实践和思考,我对政治处的作用和职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从中获得了一些体会与感悟。
首先,政治处的作用不容忽视。政治处是团委下属的一个机构,其职责是对全体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政治处充当着沟通学生和团委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它需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调查、了解和分析,以便团委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同时,政治处还负责制定和组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政治处的工作需要专业素养。政治处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更是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政治处的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必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同时还需要善于表达和沟通。只有具备了这些专业素养,政治处的工作人员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实现工作目标。
此外,政治处的工作需要注重实效性。作为一个团队,政治处的工作要以实际行动促进学生思想的转化和提升。去年,我们政治处组织了一次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活动,我们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参与其中,通过学习先进事迹、观看纪录片等多种形式,加深对国家和社会的认识。活动后,我们发现同学们的爱国情感增强了,思想觉悟也得到了提高。这样的实效性不仅仅使我们政治处的工作得到了认可和肯定,同时也为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政治处的工作需要细致入微。在日常的工作中,政治处的工作人员需要关注学生的关注点,了解他们的诉求和需求,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政治处的工作还需要随时关注社会和学校的热点问题,并及时进行相关宣传。这样的细致入微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总之,政治处的工作使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对学生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专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政治处的工作既充实又有挑战,需要我们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政治处的使命和职责,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政治心得体会【第四篇】
政法学院1105班钟淑珍111070227(46)。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对大多数劳动人民的民主,和对极少数破坏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专政。公民的政治权利,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它是公民的经济要求在政治上的集中反映。公民的政治权利,是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其他权利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但是公民政治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发展呈现主体矫变、内容衍变以及实践方式巨变的历史特征,透视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公民政治权利诉求。
一、政治权利的涵义、内容和特点。
(一)政治权利的涵义。
对于政治权利的涵义,我们应该把握如下几层基本涵义,来理解和认识政治权利概念。
1、政治权利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现实的经济关系是政治权利得以形成和存在的客观基础,政治权利形式、内容是社会经济关系的要求和体现。
2、政治权利是国家的政治权力对特定的社会成员权益的法律规定。政治权利如果没有国家政治权力为后盾,没有国家法律做保障,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任何性质的国家,政治权利都是国家政治权力和国家法律制度紧密相关。
3、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二)政治权利的内容。
政治权利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政治权利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一般来说政治权利的内容往往由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加以规定和说明。
1、自由权。
在当代世界自由权是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从内容上看,它指的是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根据法律规定享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活动的自由,但本质上讲,不同性质国家有根本差异。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自由权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讯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迁徙自由、罢工自由;社会主义制度中的自由权包括:人身自由、言论出版自由、集会、游行、示威自由、结社自由、通讯自由。
2、平等权。
从法律上看,平等权是指公民在政治上的平等,在法律上的平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平等权,由于人们在经济上及社会方面的不平等,形式上平等权体现为实际不平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平等权,这种平等权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3、民主参政权。
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和控告权。
这些权利集中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以及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
(三)政治权利的特点。
政治权利是国家法律赋予人们的某些政治权益。政治权利具有以下的特点。
1、法律规定性。
政治权利受到法律的保障和维护。人们应该享有那些政治权利,怎样行使政治权利,都是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去认识程理解的,必须依法办事。违背法律规定去做法律禁止的事,则意味着政治权利的丧失。
2、自由选举性。
政治权利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范围上,以及实现方式上,国家法律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在具体行使政治权利时,人们都有基于自己意愿的自由选举权。
3、历史扩展性。
政治权利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实政治生活的发展,政治权利本身的内容,范围、及实现方式等方面,也不断地扩充和发展。不同的社会形态及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权利的内容和范围,政治权利的内容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政治权利的内容,形式及实现方式等对现实政治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重要表现在:
1、保证现实政治生活的有序与协调;
政治生活的目标是实现政治民主,而政治民主是以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为基础各前提的,政治权利是政治民主的重要标志之一。现实政治生活是否有序与协调直接关系到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是否稳定,而要保证政治生活的有序与协调,还必须以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的实现为基础条件。
2、调动和发挥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政治权利历来是人们从事政治生活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人们不断谋求政治权利的过程,一方面不断推动着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不断推动人们政治权利主体意识的觉悟与提高,从而不断激发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动机和热情,从而进一步调动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公民对政治权利的自觉维护,要求公民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生活。
3、促进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法制化;
因此公民争取政治权利的过程到公民的政治权利不断扩展和提高的过程会不断地推动和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过程必然推动着政治生活的法制化进程。
三、我国的公民政治权利不断完善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3月第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第四次修宪。从修宪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14条,至少有5条涉及公民基本权利,包括: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和继承权;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给予赔偿;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我国公民政治权利存在的问题:
同时也由于自身经济基础的不完善是社会主义民主程度还不高,还需要不断加强建设。
2、公民方面: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互为条件的。公民既要依法认真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依法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义务。
四、完善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途径。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这样的实际,我们应该如何完善我们国家的公民政治权利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涉及面很广泛的问题。在这样的实际面前,应该如何完善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呢?在阅读有关资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总结出一些看法。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强化行政执法和司法中的人权保障,提高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的保障水平。
(一)人身权利。
1、严禁刑讯逼供。
2、严禁执法人员实施非法拘禁行为。
3、严格控制并慎用死刑。
4、严格死刑审判程序,完善死刑复核程序。
5、建立和完善执法、司法监督机制。
(二)被羁押者的权利。
1、推动完善被羁押者权利保护与人道待遇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
2、严格依法执行收监、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释放等主要刑罚执行环节。
3、加强人民检察院对监管场所内执法活动的实时检察监督。
4、完善监管执法公开制度,将被羁押者权利以及监所有关执法标准、程序向被羁押者、
家属及社会公开。
(三)获得公正审判的权利。
1、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依法、及时、公正审理各类案件。保证案件审理事实清楚,证。
据确实充分,审判程序合法。
2、公开审理时,公开举证、质证、辩论,并公开宣判,可以旁听。
3、扩大司法救助的对象和范围。
4、加强法律援助制度建设,落实政府责任。
(四)参与权。
1、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
2、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增强服务社会功能。
3、保障工会、妇联、青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积极拓宽渠道,支。
持各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五)监督权。
1、完善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机制。
2、保障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的权利,发。
挥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作用。
3、严格落实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各项法规制度,认真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贯彻。
落实,切实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4、加强人民群众对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的监督。
总之,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上的主人翁。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在宪法和法律上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我国应该协调好各方面完善我国公民政治权利。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还不断提供越来越多的物质的、法律的、组织的条件和设施,以保障公民行使这些权利。
政治心得体会【第五篇】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对农业现代化、工业化进程的分析,预见城乡的融合和工农差距的消失,阐述了农民转型的重要性。
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国家,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思想作为研究基础,为解决我国当前的农民转型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视角和理论经验。
关键词:农民转型;农业现代化;工业化。
自起,中央一号文件每年都是对“三农”问题的关注,近几年更是加强了对农民问题的重视。
到,中央一号文件第十三次聚焦“三农”问题。
“十三五”期间,在全面建成小康的总目标下,如何尽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实现农业转型,缩小城乡差距,仍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而农民作为农业农村建设的主体,其能否转型为现代新型职业农民,更是关系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问题。
早在一个半世纪前,当欧洲国家处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时期时,马克思恩格斯就认识到了农民转型问题的迫切性。
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国家,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思想作为解决农民问题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思想对解决我国当前的农民转型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视角和理论经验。
一、农民转型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生产力的两个要素,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切现代方法,如灌溉、排水、蒸汽犁、化学产品等等,都应当广泛地用于农业。”[1]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单靠机械和化学的辅助手段是不够的,还必须相应地发展使用这些手段的人的能力。”[2]因此,农民为了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必须摆脱其原有的落后状态,以新的方式参与到不断变革的社会生产生活当中,由传统农民转型为职业农民。
首先,农业从业者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关系着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可能性。
传统农业发展方式下,“土地便分成许多小块,耕种土地的人资金很少,主要依靠本人及其家属的劳动。”[3]传统农民的生产经验局限于靠天吃饭、跟风种植或养殖,往往造成旱涝不保收,或者产品滞销。
随着高新技术融入生产生活,农民的思维方式需要随之发生变化。
现代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必须以农业从业者的现代农业思维模式为基础。
现代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不是工具性的,而是主导性的。
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是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的,整个生产流通的环节都可以随时监控、调整。
因此,现代化农业要求新型农民在进行生产操作或者解决问题时,不能单纯从经验角度出发,更要以科学的思维方式,规范、专业的从事农业工作。
因此,发展现代化农业需要生产者思维方式的转变。
第二,农业从业者技能水平的提高,关系着农业现代化实现的质量。
传统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现代技术的掌握能力较差,很难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由此造成了农业发展中的高技能人才的短缺。
并且国家将“互联网+”纳入到顶层设计,未来的现代化农业,除了采用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作业,还会将最先进的互联网、物联网、3g技术等诸多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农业行业,势必对农业从业者的知识技术水平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现代农业引入了新的农业生产经营要素,打破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民需要接受这些新要素。
并且转型后的农民不但有能力将先进的理念、技术运用到农业实践中,还要有能力在农业实践过程中,进行技术、管理、服务的创新与优化。
现代农业要求农民不仅要维持农业行业的良性运作,更要推动农业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因此,职业农民群体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水平,才能应对持续变化的农业行业的新需要。
其次,农民转型关系着国家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恩格斯在论述农民发展问题的重要性时,曾指出市场经济与国际竞争对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的巨大影响,“我们确切地知道一个经济上的真理,即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和海外廉价粮食生产的竞争,无论大农和中农都同样无法挽救地要走向灭亡,这是这些农民日益增加的债务和到处可见的衰落所证明了的。”[4]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快速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近几年,中国的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与此同时,来自海外市场的粮食以较低的价格不断冲击国内市场,这种局面一是造成国内的库存积压,二是造成国内粮食价格下跌,使农业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要应对巨大的竞争影响,中国一方面需要尽快调整种植结构,另一方面需要通过“科技兴农”增强国际竞争力。
虽然国家的宏观调控起到一定作用,但农民群体作为现代农业的主体,其转型决定着中国农业发展的前景,最终影响着中国能否在国际农业市场取得优势地位。
二、农民转型在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工业化这一过程中,“化”包含着多种转化,农民转化就是其中一种。
改革开放将农民从土地上解绑,解放的劳动力活跃起来,和资本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中国的工业化通过吸纳大量的农业转移人口,完成了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形成了将以大量农民转化为市民为主体的经济社会结构。
中国工业化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正是依靠的大量农业转移劳动力。
农民在参与工业化进程的初期,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基础。
“农业人口这种现代社会中最稳定最保守的因素正在消失,同时工业无产阶级正是由于现代生产的作用,在大城市中围绕着巨大的生产力聚集起来。
”[5]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初始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快速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就是依靠数亿丰富而廉价的农民工劳动力,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成就了“中国制造”。
但工业化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工业发展,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工业化发展初期,主要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但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与运用,产业结构会随着工业化的深化发展,发生变化与调整,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比例会逐步上升。
中国的工业发展到今天,其发展模式过度依赖于物质资源,巨大生产能力相比于疲软的国内需求,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
后工业时代,新型工业的发展要求是集约、环保和科技含量高。
中国要保持经济增长,不能在原有道路上继续加速发展,而是进入新的经济增长轨道,由原来的“见物不见人”的工业发展老路,转型到“以人为本”的新经济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因此农民若想在工业劳动中获得更稳定的收入基础以及更高人力资本,就需要通过学习或培训,转型成为技能型工人,并且只有不断提高劳动力质量,使企业的劳动力结构得以不断优化,才能推动工业化的快速深化发展,也会影响中国在未来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话语权。
三、农民转型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判断出小农生产方式必将被淘汰,因为“他们进行生产的地盘,即小块土地,不容许在耕作时进行分工,应用科学,因而也就没有多种多样的发展,没有各种不同的才能,没有丰富的社会关系。”
[6]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家会自然由农业生产方式向工业生产方式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机械化使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工业化发展则“对农村居民断断续续的、一再重复的剥夺和驱逐,不断地为城市工业提供大批完全处于行会关系之外的无产者。”
[7]由此形成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农业人口流入工业部门的过程,推动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也扩大了工业产品的国内需求。
“一部分农村居民的被剥夺和被驱逐,不仅为工业资本游离出工人及其生活资料和劳动材料,同时也建立了国内市场。”
[8]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民转型,而农民转型为城市工人,也进一步刺激国家经济的转型,拉动经济增长。
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国家阶段,是在推翻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国家经过长期的资本积累,拥有发达的经济基础。
然而中国作为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身不是在高度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虽然新中国的成立,消除了剥削阶级,但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只是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农民免于遭受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不幸,但就自身发展而言,仍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
站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上,农民作为广泛而重要的劳动力资源,为了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推动农民转型。
同时,站在国家政治稳定的角度上,农民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工农联盟的基础,国家需要保护其利益的平等实现,更需要推动农民转型。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的发展最终指向是成为“完整的人”。
即人可以得到自由、平等、全面的发展,能够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掌握自身的现实关系与观念关系。
在工农业发展水平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分工的不同造成了阶级的存在,人们被迫偏废其才能中的一些方面,只能熟悉于某个部门的工作,甚至是某个部门中的一部分工作,这对于个人的发展是不公平的。
当工农业发展进入繁荣时期,社会将提供足够的产品,满足全体成员的需要时,“从事农业和工业的将是同一些人,而不再是两个不同的阶级,单从纯粹物质方面的原因来看,这也是共产主义联合体的必要条件。
[9]因此,工种的变换、城乡的融合和福利的共享,才能使全体社会成员有机会全面发展其全部才能。
四、结语。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农民群体的平稳快速转型,直接关系着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虽然距离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已过去一百多年,但重温马恩经典著作,我们仍然能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民思想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依据,推动我国当前农民转型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7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6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854.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57.
探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2。
摘要:“关注和改善民生”是我国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路线征程上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本文以“民生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党的宗旨、科学发展以及制度建设三个角度论述了这一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
望本文的论述能对当前从事党史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相关科研人员提供一定的思考角度。
关键词:民生视角;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保障民生。
广义视角下的民生不仅包括当代人的吃穿住行等一切有关生活的问题,也包括对下一代子女的教育和上一代人的赡养问题。
关注民生不仅是维系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之举。
通俗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即中国如何基于自身的发展现状,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道路。
基于这样两则概念,笔者认为民生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如何在关注民生、维系公民基本权利、改善其生活水平的基础和前提下,坚定不移地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让大众化的相关理论真正意义上融入到民生发展的相关议题当中。
1全面把握党的宗旨,保障民生价值诉求。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领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更是推进我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的领导中枢。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所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所有的共产党员都要牢牢铭记这个宗旨,并将其作用域保障民生的一切活动之中,充分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民生问题的有效融合。
现阶段有关民生的一系列问题当中最为严苛或者说发展形势最为严峻的就是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能否妥善处理和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普通民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信任程度,更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与发展进度。
伴随着“十三五”发展规划当中有关健康保障、脱贫机制以及其它相关政策的提出都直接或间接真名了我党对普通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与快速解决的发展预期,这不仅加深了普通民众对我党的情感认同,也加强了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高度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