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春节 山西春节的风俗心得体会【优秀1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山西春节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贴春联,团圆饭丰盛,民俗活动丰富,舞狮舞龙,烟花绽放,亲朋欢聚,共享美好时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优秀范文“山西的春节”,希望您喜欢。

山西的春节

山西的春节 篇1

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

对联

、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 “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郊县农家过年较之都市别有风情。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风俗。谓“吃翻身瓜”。在年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俗称“扫穷上”。

在古交山区,春节期间的活动最为丰富。于除夕夜张挂祖先神幛,族内各户均要送供品一份,当年内生男孩之家要供鸡一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壶。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辈给长辈叩头,俗称“盘辈数”,然后欢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茔,焚香叩头,鸣放爆竹,俗谓“送神’”。“隔年捞饭”之俗与晋阳多有不同,年终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捞在碗内,上摆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一直到过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晒干,搅在粪内,俗言可以虫灾。正月初五为“送穷日”。于初四下午清扫室内庭院,五日拂晓将脏士送到村外,烧香三柱,鸣放爆竹,表示送走穷气。这一日的饭食为蒸莜面或蒸馒头,俗谓“馏穷气”。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内供献莜麦面制成的谷穗状食品,焚香敬纸,燃放爆竹,祷告天地,祈求五谷丰登。一些地方则须先称好五谷各一份,以纸包好,同时供于院内。供后复称,如某种粮食份量增加,俗谓是年收成最好。这一风俗事象,俗称“接籽头”或“抢籽头”。到正月十五,除进行灯节活动外,还有送瘟神的习俗。各村在五道庙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垒塔塔火,供以油面和馒头。活动开始,敲锣打鼓,抬一筐箩逐户收集一把五谷粮食,从衣服上撕一条布或棉絮和按每户人数剪的纸人,置于瘟神牌位前。下午,将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烧香放鞭炮,以火燃烧,意谓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时,俗用谷面或软米面捏成仓官爷、谷囤、粮仓及各种家畜家禽形状的灯若干盏,内包煮熟的红枣豆子,灯芯用细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灯内注油,将粮仓灯放在存粮处,牛灯放在牛圈窗台,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上边,猫灯放在墙角等,一一点燃。仓官爷灯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执簸箕,右手拿斗,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飘浮在水瓮内。放时要念:“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粮食(或麻子、黑豆)驮着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山西的春节 篇2

山西,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省份。而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山西有着独特而又丰富的风俗习惯。近日,我有幸参与了山西春节的庆祝活动,深入了解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并对其进行了一番思考和体会。在这里,我将与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春节的神奇氛围

山西的春节犹如一颗五彩斑斓的烟花,在寒冷的冬季带来了温暖而喜庆的氛围。我在春节期间参观了当地的庙会,邂逅了传统的花灯和舞狮表演,感受到了浓厚的年味。无论是阖家团圆的合家欢,还是红红火火的烟花爆竹,都让我感受到了春节的独特魅力。这种神奇的氛围让我深深地被吸引,也让我更加热爱这个节日。

第二段:传统习俗的美妙之处

在山西的春节,有许多古老而又有趣的传统习俗。其中最令我感到惊喜的是放鞭炮。无论是从小到大,还是年长者,家家户户都要在除夕夜燃放鞭炮。这不仅仅是为了驱邪辟邪,更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每个家庭的鞭炮声汇聚在一起,仿佛是一支庞大的交响乐队在奏响新年的序曲。在这种习俗中,我看到了人们对待生活的乐观和积极态度,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第三段:亲情的重要性

在山西的春节,亲情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主题。像其他地方一样,山西人也注重阖家团圆,在春节期间家族会聚在一起,共进团年饭。我有幸参加了好朋友家的团圆饭,看到了他们全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亲人们一起围坐在一起,共享丰盛的年夜饭,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幸福。这一幕让我想起了自己远在他乡的父母,也激起了我更加珍惜家人和亲情的决心。

第四段:传承与变革

尽管山西的春节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但也有一些变革和创新。比如,苹果走红。在以前的年代,人们在春节期间会互送糖果,但现在人们都开始互送苹果。这是因为苹果在汉语中和“平安”发音相近,寓意着平安和幸福。这种变革让我认识到,虽然我们要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但也可以有所创新和融入新的元素。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第五段:春节的美好祝愿

山西的春节,更是一个统一、和谐和祥和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我看到了人们之间的和睦相处和友爱。无论是在街头巷尾还是在亲朋好友间,人们都彼此送上新年的祝福和问候。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春节的温暖和美好。春节是一个带来祝福和希望的节日,而山西的春节更是如此。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衷心地祝愿每个山西人,无论远近,都能开开心心、平安幸福度过这个节日。

总结:

山西春节的风俗习惯是独具特色的,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山西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参与其中,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亲情的重要性,也更加珍惜了家人和亲人之间的纽带。同时,我也理解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保持传统的同时加入新的元素,才能使文化更有活力。最重要的是,山西春节让我感受到了团结友爱的美好祝愿,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山西的春节 篇3

山西的春节,在腊月就开始了。腊八一到,家家熬腊八粥,接着买皇历,麻粘儿,是山西民间特产,用芝麻与糖做成的,孩子们最爱吃。

过了腊月二十,进入节前最忙的阶段,山西谚语:“二十三,打发灶君上青天;二十四,写呀么写对子,二十五,擦摸打扫笤卒;二十六,黑的白的蒸啊两不鹿;二十七,关住门门洗了局;二十八,胡拾掇;二十九,提啊坛坛打酒酒;角儿(角儿就是饺子)捏啊三不鹿。”

小年到了,山西人传统要祭灶,祭灶多在黄昏之时举行,先把灶饼、芝麻糖等物品供奉在灶王爷像前,然后在像前点三柱香,一家老小要给灶王爷磕头,再把芝麻糖到火上烧成稀,糊住灶王爷的嘴,再把草料扔到厨房顶上喂“天马”。然后把灶王爷像揭下来,一边焚烧,一边祈祷。之后,燃放鞭炮为灶王爷开路。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起来,吃起来酥脆香甜。

大年三十到了。炒冷荤,蒸扣碗,拌馅包饺子,都是要干的事情。男人们贴对子,门神,女人们摆供品,灯瓜瓜,也就是桌灯,大年的灯是通宵的,不能熄。

晚上,各处都是放鞭炮与花炮的,大人们放“大礼花”,一道金光冲上了天空,竟然变出了一颗颗红宝石,红宝石边上还壤着黄色,美丽极了,紧接的道道金光变成了五颜六色的花朵,有的像玫瑰花,有的像菊花,接着炮仿佛如流星一样过来,孩子们一般放窜天猴,一下就飞上天的那种,还有小蜜蜂……接着又熬年守岁。

子时一到,钟声一响,第一件事情就是开门上香,据说这是旺香开门,谁家早点,谁家就预示一年兴旺,第二件事情则是上庙上香,越早越好,商号一般是掌柜的去,衣帽整齐。

大年忌讳多,语言上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如饺子破了得说“绽了”。

初一不管男女老少都要给长辈磕头拜年,互赠礼品,还要祭祖拜神。

传统正月初五不出门,所谓破五。正月初七称为人节。

一直到正月十五,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家家户户吃元宵,元宵是一种甜而不腻、脍炙人口的民间小吃。尤其是孩子们,特别爱吃。

最重要的`是还要挂花灯啊!从十四到十六,每晚都开,处处张灯结彩,五颜六色,花灯样式很多,数不胜数。有动物的,有猜谜的,有宫灯,如意灯,飞机式的灯,料丝灯,玻璃灯,走马灯……形形色色,异彩纷呈。

孩子们与大人们都要放烟花,毫不逊大年三十的炮火。

从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各县、各村都要组织大大小小各种样式的汇演,有民间艺术,晋剧,有古老乐曲,有代表喜庆的演出,有代表幸福的演出,还有古老传说的。

一直到正月十七,春节结束了,但还留着浓浓的年味。

山西的春节 篇4

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山西的春节,在腊月就开始了。腊八一到,家家熬腊八粥,接着买皇历,麻粘儿,是山西民间特产,用芝麻与糖做成的,孩子们最爱吃。

过了腊月二十,进入节前最忙的阶段,山西谚语:“二十三,打发灶君上青天;二十四,写呀么写对子,二十五,擦摸打扫笤卒;二十六,黑的白的蒸啊两不鹿;二十七,关住门门洗了局;二十八,胡拾掇;二十九,提啊坛坛打酒酒;角儿(角儿就是饺子)捏啊三不鹿。”

小年到了,山西人传统要祭灶,祭灶多在黄昏之时举行,先把灶饼、芝麻糖等物品供奉在灶王爷像前,然后在像前点三柱香,一家老小要给灶王爷磕头,再把芝麻糖到火上烧成稀,糊住灶王爷的嘴,再把草料扔到厨房顶上喂“天马”。然后把灶王爷像揭下来,一边焚烧,一边祈祷。之后,燃放鞭炮为灶王爷开路。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起来,吃起来酥脆香甜。

大年三十到了。炒冷荤,蒸扣碗,拌馅包饺子,都是要干的事情。男人们贴对子,门神,女人们摆供品,灯瓜瓜,也就是桌灯,大年的灯是通宵的,不能熄。

晚上,各处都是放鞭炮与花炮的,大人们放“大礼花”,一道金光冲上了天空,竟然变出了一颗颗红宝石,红宝石边上还壤着黄色,美丽极了,紧接的道道金光变成了五颜六色的花朵,有的像玫瑰花,有的像菊花,接着炮仿佛如流星一样过来,孩子们一般放窜天猴,一下就飞上天的那种,还有小蜜蜂……接着又熬年守岁。

子时一到,钟声一响,第一件事情就是开门上香,据说这是旺香开门,谁家早点,谁家就预示一年兴旺,第二件事情则是上庙上香,越早越好,商号一般是掌柜的去,衣帽整齐。

大年忌讳多,语言上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如饺子破了得说“绽了”。

初一不管男女老少都要给长辈磕头拜年,互赠礼品,还要祭祖拜神。

传统正月初五不出门,所谓破五。正月初七称为人节。

一直到正月十五,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家家户户吃元宵,元宵是一种甜而不腻、脍炙人口的民间小吃。尤其是孩子们,特别爱吃。

最重要的是还要挂花灯啊!从十四到十六,每晚都开,处处张灯结彩,五颜六色,花灯样式很多,数不胜数。有动物的,有猜谜的,有宫灯,如意灯,飞机式的灯,料丝灯,玻璃灯,走马灯……形形色色,异彩纷呈。

孩子们与大人们都要放烟花,毫不逊大年三十的炮火。

从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各县、各村都要组织大大小小各种样式的汇演,有民间艺术,晋剧,有古老乐曲,有代表喜庆的演出,有代表幸福的演出,还有古老传说的。

一直到正月十七,春节结束了,但还留着浓浓的年味。

山西的春节 篇5

农历新年的早上,我第一个从床上跳起来,抖擞抖擞精神,活动活动筋骨,然后高高兴兴去叫爸妈,爸爸见我起得这么早,也不甘落后,从床上翻身便爬了起来了,妈妈和姐姐也陆续地起床了,洗完脸刷完牙,一心想到的就是吃个痛快!一想到吃,我就来劲,忙向爸妈建议做这做那,妈妈是我家的主厨,因此做什么由她这位裁判来决定,妈妈说:“很久没吃过饺子了,包些饺子吃吧。”我们都非常赞同。

决定做什么以后,我们便分工进行了,爸爸做肉馅,妈妈揉面,我和姐姐烧水。我们干起来都十分有劲,不到半个小时,肉馅弄好了,饺子也弄好了,水也快烧开了。妈妈便熟练地包起饺子来,我和姐姐也学着包起来,我好不容易包了三个,累死了,还真难学啊!妈妈说:“我就天生会做啊,不吃点苦,努力学,怎么能学得好呢?”我听了有点惭愧,便吸取教训,重新扬起风帆,认认真真地包了起来,这下做得更快了一些。这就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什么都应该刻苦。

过了大概二十多分钟,揉的面已经全部做成了饺子,我和姐姐烧的水也已经在锅里翻江倒海了。妈妈便把饺子放进锅里,煮了起来。妈妈在中途还加了一些佐料,使饺子更加好吃,约摸过了十多分钟吧,妈妈便把饺子捞起来,分成了四碗,在每碗中还放了一些汤。我妈刚弄好汤,我便抢了一碗津津有味地吃个痛快!由于吃得太快,舌头都火辣辣的。

我们个个都吃得满嘴是油,便欢天喜地去看精彩电视节目了。

啊,真是一个快乐的农历新年啊!

山西的春节 篇6

第一段: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团聚、欢乐和祥和。作为山西人,我过春节的体会是一个独特的体验。——山西的丰富文化底蕴和传统习俗使得这个节日在这里更加有味道。

第二段:春节期间,我尤其喜欢家人相聚共度的时刻。在山西,我们有一个传统的家庭聚餐活动,称为“团年饭”。这一饭席一般会团聚三代人,让远离家乡的亲人相聚一堂。有了团年饭,我们不再觉得孤单,反而能感受到内心的温暖。

第三段:除了团年饭,过春节还有很多娱乐活动,比如舞龙舞狮、杂耍和灯会等。这些都是民间传统艺术表演,既能娱乐观众,也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其中,灯会是我特别喜欢的活动。我记得小时候,每年春节期间,我都会去看灯会,观赏五彩斑斓的灯笼和各种精心制作的灯饰,这让我感受到春节带来的喜庆和热闹。

第四段:传统习俗也是山西人过春节的一大亮点。在山西,人们有贴春联、压岁钱和放鞭炮等传统习俗。从小到大,我都参与了这些传统习俗的庆祝活动。贴春联是我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因为这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给我们家带来了喜庆和祥和的氛围。

第五段:除了传统习俗,山西人过春节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特点——饮食。从饺子到汤圆、从腊肉到豆腐脑,山西人过年的饮食可谓丰盛多样。面条是我们最常见的一道传统年夜饭的主菜。吃面条有一个寓意,就是希望来年生活顺利、长寿。通过年夜饭,山西人欢度新年的同时,也传递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总结:过春节是山西人的传统习俗,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在这个节日里,我们追寻着家庭的温暖,回忆着传统的习俗,感受着文化的熏陶。无论身在何方,我们都会竭尽全力回家过年,因为家是最温暖的避风港,家是心灵的寄托。通过春节的庆祝活动,我们更加珍惜亲情、友情和家国情怀,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祝福。

山西的春节 篇7

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郊县农家过年较之都市别有风情。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风俗。谓“吃翻身瓜”。在年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俗称“扫穷上”。

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执簸箕,右手拿斗,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飘浮在水瓮内。放时要念:“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粮食(或麻子、黑豆)驮着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清徐县一带的习俗,于年节之前准备祭品“枣山”(用面加枣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制作的供品,长方形,分十二格(有闰月加一格),每格栽枣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种供品用小米饭一盆,上加一枚柿饼和枣,俗称“隔年捞饭”。温饱之家还供以全牲之羊、猪头以及水果、核桃、柿饼、油面(用起面炸成)、黏之类。元日迎神与他处不同。按时宪书所载明的喜神方位,用柏叶、石炭捡到长竿上,矗立于屋上,同时用红纸贴于新帚放到屋上。供神的屋前用红纸条加十字于石炭上,两块石炭之间夹以百束香,点燃,俗称“嫩香”,表示敬迎一切吉神。元宵节的文艺活动从正月十四日开始,各村踩高跷、跑旱船、推花车、舞龙灯、垒塔塔火、打秋千、游九曲,一些大村集镇还有背棍、铁棍、桌棍、抬阁,扮演各种戏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制作精巧,装饰华美,舞技优美动人。

不仅都市乡村,各庙宇在过年时亦热闹非凡。晋祠各庙于五更大门洞开,张灯结彩、烧积薪、迎神,设饼饵枣梨祭祀。

大同春节生旺火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察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正如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即省城达达火也。"

如今,生旺火之风俗习惯,在大同又有发展。不但在过年时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有的是在冬季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图吉利。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它有四大特点:一、选煤精良。在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用机械或者人工挖掘出来,再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二、造型美观。必须聘请高明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三、逐年增高。为了达到一年胜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垒砌旺火时,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则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四、规模庞大。每年怀仁县城内街道都要垒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可谓规模庞大。

山西的春节 篇8

一、平遥古城门票价格:120元

位于山西的平遥古城,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

二、五台山门票价格:168元

资料

古老神奇的绵山,历史悠久,2640年的历史博大精深。人文景观雄壮宏伟,自然风光优美,集秦山之雄奇、无水不秀、无涧不幽、无景不典;气势恢弘,巧夺天工,苍松翠柏,山环水绕,人称北方九寨沟。绵山的`吃、住、行、游、购、娱各具特色,住在悬崖上,吃在岩沟边,行在云雾中,游在飘飘欲仙,似仙非仙。登介公岭拜介公,游仙洞,龙头寺观日落。远眺中国最大道观建筑群大罗宫,穿越天桥漫步一斗泉,拾阶朱家凹,观佛教圣地云峰寺,探秘九曲一线天栖贤谷,远足龙脊岭,畅游自然景观北方九寨沟--十里画廊水涛沟,令游客目不暇接,流连忘返。绵山之所以享誉海内外,千百年来登临者络绎不绝,在于她步步有景,景景有典,奇岩、秀水、古柏、唐碑、宋塑、名刹、巨宫和真神介之推,空王真佛以及流传千年而不衰的寒食清明节习俗,形成了绵山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游客纷至踏来。绵山人间仙境,旅游好去处,堪称全国之“最”,千山万水看不尽绵山,游绵山,看尽千山万水。

三联阅读zl/

山西的春节 篇9

20xx年01月24日 11:10凤凰网历史综合【大 中 小】 【打印】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土,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倒有,三十大家欢乐吃扁食。"

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郊县农家过年较之都市别有风情。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风俗。谓"吃翻身瓜"。在年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俗称"扫穷上"。

在古交山区,春节期间的活动最为丰富。于除夕夜张挂祖先神幛,族内各户均要送供品一份,当年内生男孩之家要供鸡一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壶。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辈给长辈叩头,俗称"盘辈数",然后欢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茔,焚香叩头,鸣放爆竹,俗谓"送神'"。"隔年捞饭"之俗与晋阳多有不同,年终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捞在碗内,上摆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一直到过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晒干,搅在粪内,俗言可以虫灾。正月初五为"送穷日"。于初四下午清扫室内庭院,五日拂晓将脏士送到村外,烧香三柱,鸣放爆竹,表示送走穷气。这一日的饭食为蒸莜面或蒸馒头,俗谓"馏穷气"。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内供献莜麦面制成的谷穗状食品,焚香敬纸,燃放爆竹,祷告天地,祈求五谷丰登。一些地方则须先称好五谷各一份,以纸包好,同时供于院内。供后复称,如某种粮食份量增加,俗谓是年收成最好。这一风俗事象,俗称"接籽头"或"抢籽头"。到正月十五,除进行灯节活动外,还有送瘟神的习俗。各村在五道庙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垒塔塔火,供以油面和馒头。活动开始,敲锣打鼓,抬一筐箩逐户收集一把五谷粮食,从衣服上撕一条布或棉絮和按每户人数剪的纸人,置于瘟神牌位前。下午,将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烧香放鞭炮,以火燃烧,意谓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时,俗用谷面或软米面捏成仓官爷、谷囤、粮仓及各种家畜家禽形状的灯若干盏,内包煮熟的红枣豆子,灯芯用细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灯内注油,将粮仓灯放在存粮处,牛灯放在牛圈窗台,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上边,猫灯放在墙角等,一一点燃。仓官爷灯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执簸箕,右手拿斗,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飘浮在水瓮内。放时要念:"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粮食(或麻子、黑豆)驮着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清徐县一带的习俗,于年节之前准备祭品"枣山"(用面加枣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制作的供品,长方形,分十二格(有闰月加一格),每格栽枣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种供品用小米饭一盆,上加一枚柿饼和枣,俗称"隔年捞饭"。温饱之家还供以全牲之羊、猪头以及水果、核桃、柿饼、油面(用起面炸成)、黏之类。元日迎神与他处不同。按时宪书所载明的喜神方位,用柏叶、石炭捡到长竿上,矗立于屋上,同时用红纸贴于新帚放到屋上。供神的屋前用红纸条加十字于石炭上,两块石炭之间夹以百束香,点燃,俗称"嫩香",表示敬迎一切吉神。元宵节的文艺活动从正月十四日开始,各村踩高跷、跑旱船、推花车、舞龙灯、垒塔塔火、打秋千、游九曲,一些大村集镇还有背棍、铁棍、桌棍、抬阁,扮演各种戏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制作精巧,装饰华美,舞技优美动人。

不仅都市乡村,各庙宇在过年时亦热闹非凡。晋祠各庙于五更大门洞开,张灯结彩、烧积薪、迎神,设饼饵枣梨祭祀。

旧日过年,太原一地尚有许多风俗故事,表现出那时人们的忙乱、繁琐、迷信心态。 山西人过春节,实际上打腊月就开始了。人管腊月叫"慌天",是和七月"闲"相对应的。一进腊月门,商家忙着准备上市的年货,普通人家也要裁购全家新衣。老老少少欢欢喜喜盼过年。

腊八一到,吃腊八粥,街上出现平时不常见的请香(香为供品一不用买而用请)。请家堂,灶神,香炉供器,灯瓜瓜(民间供神器具,烧瓷成碗状,中间有一空柱物,可穿灯埝点燃)。接着买皇历,炒米怡脱儿,麻粘儿(山西民间特产,一种糖做的),蜜供,核桃,柿饼等。

过了腊月二十,进入节前准备最繁忙阶段。谚语:二十三,打发灶君上青天;二十四,割哈对子写啊字;二十五,擦摸打扫笤卒;二十六,黑的白的蒸啊两不鹿;二十七,关住门门洗了局;二十八,胡拾掇;二十九;提啊坛坛打啊酒;三十日;决儿(角儿即饺子)捏啊三不鹿。

一年一度的春节供品,山西人是很讲究的。在发面,蒸的火候上掌握,以馍馍开花为佳,表示喜讯。蒸品有莲花大供,枣山山,门兔兔,水缸上要放面鱼,有钱的还供猪牛羊头三牲,家穷的则以面蒸代替。

这一会可能因为所有的家神休息上天陆游,百无禁忌,无需挑日。因此,结婚办事的也瞄准时机成倍成长。年节忙,婚礼忙,虽然是忙上加忙,但对于中下等家庭,喜宴菜肴顺带过年一次性消费,也避免了浪费,也算良风佳俗吧。

山西人称出席为"年除"。炒冷荤,蒸扣碗,拌馅包饺子,兄弟爷奶三带聚会吃团圆饭,少说也的十来口,所以占用很长时间。男人贴对子,门神,大扫除。摆供品,桌灯,神猪,准备晚上迎神祭祖。中午还要抬上菜肴上坟祭供,大年的灯是通宵着的,不能熄。

等点灯的时候,各处都是放鞭炮的,迎神开始。神前供桌上,蜡烛点上,壁灯和桌灯也都点蜡烛,穷人家点不起蜡烛,只在纸糊的灯中放灯瓜瓜。接神仪式开始,家藏上掀,烧表纸,除主要的天地爷,家堂爷外,还有灶王门神土地等,都要一一上香敬纸,娃娃门也跟在家长们口面满院磕。接着熬年守岁。现在有中央电视台文艺晚会,旧时没电视的时候只要打麻将,娃娃们一般就睡觉了,家长则把压岁钱放在枕头旁。

子时一到,钟声一响,准界正式开始,第一件大事是开门上香,据说这旺香开门早谁先点,预示一年兴旺。祭祀的时候不让女人,这一仪式大多都是男子执行,然后放表跑,顺便把旺火里的柏叶,松枝,散线香点上。第二件事则是上庙上香,越早越好,商号一般都是掌柜的去(即经理),长袍马褂,衣冒整齐。家庭由家长带领换新衣的男孩持香前去。

大年忌讳多,语言上不能说:起耸拉死离破烂倒塌损闭等不吉利的字眼,如饺子煮破了得说"绽了"。行为举动:不打骂牲畜,不责打孩子,不用尖刀,不擦摸打扫等。

从除夕开始,民间吹奏班子就挨家吹奏,名叫"送财神"。人们为讨吉利,无不以钱物赠送。实际上就是变相敛财,人们叫"刮街"

这一天,不管早两天还闹的面红耳赤,还是打的头破血流,今天街头相遇,都是恭喜发财、高升、过年好、给您拜年的吉利话。

传统习俗,这天中午祭祖拜神后,合族吃团圆饭。从初二起走亲访友拜年,互送礼品。新婚夫妇也要拜年,一直到初八初九,中旬初五不出门,所谓破五,初七不出门,所谓七眼。初十是使不动,二十小添仓,二十五黑添仓(山西地方方言)。百家忌,都不出门,到这春节基本结束。

现在敬神大部分之在家里院里表现个形式了,上庙什么的也早就没了,庙都没了还上什么庙啊。

现代基本上就是包饺子,做些菜,然后除夕的时候看电视,玩玩麻将什么的,第二天家里子女都回来吃个饭,下午继续玩麻将,现在人忙了,春节的一些老习俗也就淡薄了,只有些村里的老人还在重复着古老的仪式。

正月初七日,称为人节。旧俗将六畜、五谷与人从正月初一日开始排位轮值。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初八为谷日。人日又称"人节"

从正月初一日开始,民间旧习用天干、地支来测算吉凶祸福。主要寻十天干中的"辛"日,十二地支中的"辰"日。那一天对到辛日,则意味那一天交好运。辛日越靠近元旦越好。初几是辛日,便称"几日得辛(幸)"

那一天对到"辰"日,则意味着当年是"几龙治水"。一龙治水,意味着雨涝;十二龙治水,意味着干旱。假如初七日逢辰,则雨水均匀,意味丰收。如今,测算日子的习惯渐少,代之而起的是早上观察天气的阴晴变化,并根据当地历代人们总结出来的经验,以猜测本年度的年景丰欠。阳城等地旧有"此日清和,民无灾难"的俗话。

晋东南地区要于"人日"之夜,焚香点灯。并用煮熟的稷米祭祖北斗星,进行祈福活动。 临县等地习惯在门前或地里堆一堆谷糠煨燃,称作"灸地"。

晋南地区习惯用彩色丝线和绫绸制作首饰、称作"彩胜"。这天男子往往进行游宴。 吕梁地区习惯"跳麻老姑"游戏。用椿木制作一个女形人物,两人先闭住眼默祷数字。然后,升起木人跳跃跳到与默祷数字吻合时,观察麻老姑的向背,面向人则为吉刮,背向人则为不吉利。

也有的地方习惯在这一天祭拜百神,祈祝人口平安。和顺县等地,又讲究上坟拜扫。 人节,民间妇女忌用针,忌纺线,忌吃米饭,传统习惯要吃七样蔬菜做成的饭菜。 晋西北地区一些县将人节称为"再过年"。鸣炮张灯,做席豪饮,盛况不亚于春节。

山西的春节 篇10

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土,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倒有,三十大家欢乐吃扁食。"

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郊县农家过年较之都市别有风情。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风俗。谓"吃翻身瓜"。在年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俗称"扫穷上"。

在古交山区,春节期间的活动最为丰富。于除夕夜张挂祖先神幛,族内各户均要送供品一份,当年内生男孩之家要供鸡一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壶。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辈给长辈叩头,俗称"盘辈数",然后欢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茔,焚香叩头,鸣放爆竹,俗谓"送神'"。"隔年捞饭"之俗与晋阳多有不同,年终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捞在碗内,上摆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一直到过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晒干,搅在粪内,俗言可以虫灾。正月初五为"送穷日"。于初四下午清扫室内庭院,五日拂晓将脏士送到村外,烧香三柱,鸣放爆竹,表示送走穷气。这一日的饭食为蒸莜面或蒸馒头,俗谓"馏穷气"。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内供献莜麦面制成的谷穗状食品,焚香敬纸,燃放爆竹,祷告天地,祈求五谷丰登。一些地方则须先称好五谷各一份,以纸包好,同时供于院内。供后复称,如某种粮食份量增加,俗谓是年收成最好。这一风俗事象,俗称"接籽头"或"抢籽头"。到正月十五,除进行灯节活动外,还有送瘟神的习俗。各村在五道庙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垒塔塔火,供以油面和馒头。活动开始,敲锣打鼓,抬一筐箩逐户收集一把五谷粮食,从衣服上撕一条布或棉絮和按每户人数剪的纸人,置于瘟神牌位前。下午,将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烧香放鞭炮,以火燃烧,意谓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时,俗用谷面或软米面捏成仓官爷、谷囤、粮仓及各种家畜家禽形状的灯若干盏,内包煮熟的红枣豆子,灯芯用细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灯内注油,将粮仓灯放在存粮处,牛灯放在牛圈窗台,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上边,猫灯放在墙角等,一一点燃。仓官爷灯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执簸箕,右手拿斗,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飘浮在水瓮内。放时要念:"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粮食(或麻子、黑豆)驮着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清徐县一带的习俗,于年节之前准备祭品"枣山"(用面加枣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制作的供品,长方形,分十二格(有闰月加一格),每格栽枣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种供品用小米饭一盆,上加一枚柿饼和枣,俗称"隔年捞饭"。温饱之家还供以全牲之羊、猪头以及水果、核桃、柿饼、油面(用起面炸成)、黏之类。元日迎神与他处不同。按时宪书所载明的喜神方位,用柏叶、石炭捡到长竿上,矗立于屋上,同时用红纸贴于新帚放到屋上。供神的屋前用红纸条加十字于石炭上,两块石炭之间夹以百束香,点燃,俗称"嫩香",表示敬迎一切吉神。元宵节的文艺活动从正月十四日开始,各村踩高跷、跑旱船、推花车、舞龙灯、垒塔塔火、打秋千、游九曲,一些大村集镇还有背棍、铁棍、桌棍、抬阁,扮演各种戏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制作精巧,装饰华美,舞技优美动人。

不仅都市乡村,各庙宇在过年时亦热闹非凡。晋祠各庙于五更大门洞开,张灯结彩、烧积薪、迎神,设饼饵枣梨祭祀。

旧日过年,太原一地尚有许多风俗故事,表现出那时人们的忙乱、繁琐、迷信心态。山西人过春节,实际上打腊月就开始了.人管腊月叫"慌天",是和七月"闲"相对应的.一进腊月门,商家忙着准备上市的年货,普通人家也要裁购全家新衣.老老少少欢欢喜喜盼过年.

腊八一到,吃腊八粥,街上出现平时不常见的请香(香为供品一不用买而用请).请家堂,灶神,香炉供器,灯瓜瓜(民间供神器具,烧瓷成碗状,中间有一空柱物,可穿灯埝点燃).接着买皇历,炒米怡脱儿,麻粘儿(山西民间特产,一种糖做的),蜜供,核桃,柿饼等.

过了腊月二十,进入节前准备最繁忙阶段.谚语:二十三,打发灶君上青天;二十四,割哈对子写啊字;二十五,擦摸打扫笤卒;二十六,黑的白的蒸啊两不鹿;二十七,关住门门洗了局;二十八,胡拾掇;二十九;提啊坛坛打啊酒;三十日;决儿(角儿即饺子)捏啊三不鹿.

一年一度的春节供品,山西人是很讲究的.在发面,蒸的火候上掌握,以馍馍开花为佳,表示喜讯.蒸品有莲花大供,枣山山,门兔兔,水缸上要放面鱼,有钱的还供猪牛羊头三牲,家穷的则以面蒸代替.

这一会可能因为所有的家神休息上天陆游,百无禁忌,无需挑日.因此,结婚办事的也瞄准时机成倍成长.年节忙,婚礼忙,虽然是忙上加忙,但对于中下等家庭,喜宴菜肴顺带过年一次性消费,也避免了浪费,也算良风佳俗吧。

山西人称出席为"年除".炒冷荤,蒸扣碗,拌馅包饺子,兄弟爷奶三带聚会吃团圆饭,少说也的十来口,所以占用很长时间.男人贴对子,门神,大扫除.摆供品,桌灯,神猪,准备晚上迎神祭祖.中午还要抬上菜肴上坟祭供,大年的灯是通宵着的,不能熄.

等点灯的时候,各处都是放鞭炮的,迎神开始.神前供桌上,蜡烛点上,壁灯和桌灯也都点蜡烛,穷人家点不起蜡烛,只在纸糊的灯中放灯瓜瓜.接神仪式开始,家藏上掀,烧表纸,除主要的天地爷,家堂爷外,还有灶王门神土地等,都要一一上香敬纸,娃娃门也跟在家长们口面满院磕.接着熬年守岁.现在有中央电视台文艺晚会,旧时没电视的时候只要打麻将,娃娃们一般就睡觉了,家长则把压岁钱放在枕头旁。

子时一到,钟声一响,准界正式开始,第一件大事是开门上香,据说这旺香开门早谁先点,预示一年兴旺.祭祀的时候不让女人,这一仪式大多都是男子执行,然后放表跑,顺便把旺火里的柏叶,松枝,散线香点上.第二件事则是上庙上香,越早越好,商号一般都是掌柜的去(即经理),长袍马褂,衣冒整齐.家庭由家长带领换新衣的男孩持香前去.

大年忌讳多,语言上不能说:起耸拉死离破烂倒塌损闭等不吉利的字眼,如饺子煮破了得说"绽了".行为举动:不打骂牲畜,不责打孩子,不用尖刀,不擦摸打扫等.

从除夕开始,民间吹奏班子就挨家吹奏,名叫"送财神".人们为讨吉利,无不以钱物赠送.实际上就是变相敛财,人们叫"刮街"

这一天,不管早两天还闹的面红耳赤,还是打的头破血流,今天街头相遇,都是恭喜发财、高升、过年好、给您拜年的吉利话。

传统习俗,这天中午祭祖拜神后,合族吃团圆饭.从初二起走亲访友拜年,互送礼品.新婚夫妇也要拜年,一直到初八初九,中旬初五不出门,所谓破五,初七不出门,所谓七眼.初十是使不动,二十小添仓,二十五黑添仓(山西地方方言).百家忌,都不出门,到这春节基本结束.

现在敬神大部分之在家里院里表现个形式了,上庙什么的也早就没了,庙都没了还上什么庙啊.

现代基本上就是包饺子,做些菜,然后除夕的时候看电视,玩玩麻将什么的,第二天家里子女都回来吃个饭,下午继续玩麻将,现在人忙了,春节的一些老习俗也就淡薄了,只有些村里的老人还在重复着古老的仪式。

正月初七日,称为人节。旧俗将六畜、五谷与人从正月初一日开始排位轮值。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初八为谷日。人日又称"人节"

从正月初一日开始,民间旧习用天干、地支来测算吉凶祸福。主要寻十天干中的"辛"日,十二地支中的"辰"日。那一天对到辛日,则意味那一天交好运。辛日越靠近元旦越好。初几是辛日,便称"几日得辛(幸)"

那一天对到"辰"日,则意味着当年是"几龙治水"。一龙治水,意味着雨涝;十二龙治水,意味着干旱。假如初七日逢辰,则雨水均匀,意味丰收。如今,测算日子的习惯渐少,代之而起的是早上观察天气的阴晴变化,并根据当地历代人们总结出来的经验,以猜测本年度的年景丰欠。阳城等地旧有"此日清和,民无灾难"的俗话。

晋东南地区要于"人日"之夜,焚香点灯。并用煮熟的稷米祭祖北斗星,进行祈福活动。临县等地习惯在门前或地里堆一堆谷糠煨燃,称作"灸地"。

晋南地区习惯用彩色丝线和绫绸制作首饰、称作"彩胜"。这天男子往往进行游宴。吕梁地区习惯"跳麻老姑"游戏。用椿木制作一个女形人物,两人先闭住眼默祷数字。然后,升起木人跳跃跳到与默祷数字吻合时,观察麻老姑的向背,面向人则为吉刮,背向人则为不吉利。

也有的地方习惯在这一天祭拜百神,祈祝人口平安。和顺县等地,又讲究上坟拜扫。人节,民间妇女忌用针,忌纺线,忌吃米饭,传统习惯要吃七样蔬菜做成的饭菜。晋西北地区一些县将人节称为"再过年"。鸣炮张灯,做席豪饮,盛况不亚于春节。

山西的春节 篇11

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

对联

、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郊县农家过年较之都市别有风情。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风俗。谓“吃翻身瓜”。在年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俗称“扫穷上”。

清徐县一带的习俗,于年节之前准备祭品“枣山”(用面加枣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制作的供品,长方形,分十二格(有闰月加一格),每格栽枣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种供品用小米饭一盆,上加一枚柿饼和枣,俗称“隔年捞饭”。温饱之家还供以全牲之羊、猪头以及水果、核桃、柿饼、油面(用起面炸成)、黏之类。元日迎神与他处不同。按时宪书所载明的喜神方位,用柏叶、石炭捡到长竿上,矗立于屋上,同时用红纸贴于新帚放到屋上。供神的屋前用红纸条加十字于石炭上,两块石炭之间夹以百束香,点燃,俗称“嫩香”,表示敬迎一切吉神。元宵节的文艺活动从正月十四日开始,各村踩高跷、跑旱船、推花车、舞龙灯、垒塔塔火、打秋千、游九曲,一些大村集镇还有背棍、铁棍、桌棍、抬阁,扮演各种戏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制作精巧,装饰华美,舞技优美动人。

不仅都市乡村,各庙宇在过年时亦热闹非凡。晋祠各庙于五更大门洞开,张灯结彩、烧积薪、迎神,设饼饵枣梨祭祀。

旧日过年,太原一地尚有许多风俗故事,表现出那时人们的忙乱、繁琐、迷信心态。

摘自《并州风情》,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因此,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察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正如清朝《大同县志》所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即省城达达火也。"

如今,生旺火之风俗习惯,在大同又有发展。不但在过年时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有的是在冬季为了取暖;有的是在夏季以图吉利。若论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怀仁旺火为最。它有四大特点:一、选煤精良。在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用机械或者人工挖掘出来,再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二、造型美观。必须聘请高明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三、逐年增高。为了达到一年胜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垒砌旺火时,每年都要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则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四、规模庞大。每年怀仁县城内街道都要垒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三丈,可谓规模庞大。

山西的春节 篇12

大年三十那天,到处张灯结彩,家家户户门口都贴满了春联,老的、小的'都穿上了新装,整个城市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息。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大家都赶着去拜年、送礼,我们家也不例外,早早地去了外婆家。

外婆家的东西真齐全,不包括礼品,单单烟花就有小山似的一般高。我一眼便瞧见了那细长的“烟花棒”,嚷着要爸爸帮我放。当打火机接触棒头的那一瞬间,小小的火苗顿时变大了,一团七彩的的火焰,像离弦的箭般冒了出来。它们闪着艳丽的光芒,像一朵小花,盛开并飘散着金色的粉末。我喜上眉梢,情不自禁地舞动起来,渐渐的,我已忘记自己身在何处,只想一直停留在那一刻,把精彩的画面永远记在心里。

晚上,全家人喜气洋洋地做菜,除夕之夜,最不能缺少的是饺子和鲜鱼,它们都代表了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年年有余。当美味佳肴摆满一桌子时,就可以大饱口福了,每一道菜都让人过目不忘,都充满着团圆的气息。

“噼噼啪啪”放烟花了!大家早已放下手中的碗筷,去看烟花了。快看,一团七彩的烟火直冲云霄,在天空中绽放,烟花闪烁着耀眼的金光,向四周扩散开来,那流光溢彩四散开来的点点金光,把夜空装点得灿烂夺目。

那升空绽放的烟花如一个个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颗颗拖着彩带的流星,把除夕之夜变得无比美丽。

大年三十除夕夜,欢欢喜喜过春节。祝所有的人春节快乐!

山西的春节 篇13

今年,我这个出生在东营的孩子要在姥姥家过年。两个城市离得很远,所以习俗都不一样。

清早,妈妈给我穿上新衣服,中午妈妈和姥姥包饺子,我在楼下和小朋友们放鞭炮、玩游戏。我玩得可开心了,我回到姥姥家吃饺子,姥姥说:“有两个饺子里有硬币,我吃啊,吃啊,可我一个硬币都没吃到,我妈妈吃到了两元钱,我妈妈真是幸运啊。

晚上我们大家坐在电视前看联欢晚会,一直看到12:00,大家都在熬夜、守岁。可我呼呼地睡着了。

我虽然没看见美丽的烟花,但我很开心!

春联贴在门上,爆竹响在头上,灯笼挂在墙上,年味洋溢心上,祝学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业有成,尤其祝中考的初三学生,能考出理想的成绩,进入理想的高中。

48 36036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