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最新8篇

题库 分享 时间:

探究性学习侧重于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知识,强调过程和体验。研究性学习则注重系统性研究,通过深入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解决能力。两者均促进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下面是阿拉网友整理编辑的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相关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研究性学习计划 篇1:

课外科研是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与专业培养计划之间在内容上相互依存、在时间上相互影响。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课外科研在本科教学里长期不受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一,课外科研的课外性,其开展不能与正常的教学秩序冲突;其二,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没有多余的时间开展课外科研,这使得课外科研实际上处于边缘化的状态。

1学校构建课外科研支持体系

教育部从2006年起设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支持计划”,目的是通过科研项目引导大学生自主地训练知识综合和创新能力,一些关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支持计划”的教学研究也已经开展[1-5]。该计划主要针对大三学生,获批的国家项目研究期为2年,学校项目研究期为1年,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但是,该计划独立于培养计划之外,学生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因此,该计划的实施和落实是个难点,主要表现在:(1)学生的学习任务重,能分配给项目研究的时间少;(2)学生仍处于学习阶段,知识体系不完整;(3)属于课外科研,时间零散。工科学生强调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必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6-8]。解决好课外科研和专业培养计划在时间上的冲突问题,解决好科研过程的严谨性和课外科研管理的松散性问题,是课外科研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学院的支持下,项目组从2008年开始,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支持计划”为平台,构建完成了课外科研支持体系。本文首先分析课外科研对本科教学的意义;其次,以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为例,分析大学4年的学习压力度变化,寻找课外科研的定位;最后,根据培养目标构建全学程的课外科研支持体系。

2课外科研在本科教学体系中的定位

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支持计划”的核心,学校和学院利用这个平台,把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分解到课外科研的每一个部分,用理性的科研过程阐释创新的内涵和价值。

2.1辅助培养计划内的课程教学通过创新性、提高的科研训练,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课外科研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高于教学实验,一方面教学实验虽然也涉及到创新实验,但是,由于其主体教学目标是理论验证,创新性实验的数量很少,而课外科研完全是一种创新性活动,活动的创新性大;另一方面,实验教学只注重本课程的学习,对培养计划的综合性不够,而课外科研以科研� 因此,课外科研是教学实验的扩展和延伸,对计划内课程有辅助作用。

2.2实现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衔接通过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科研素质、论文撰写、申请书撰写、工作汇报和答辩,以及基本的科研技能,弥补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间的断带。研究生教育以科研为平台,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9],包括文献阅读和综述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项目规划能力、学术论文撰写能力、学术汇报能力等。这个能力的培养周期很长,在短学制情况下,基本科研能力的培养难度很大。本科教育以课程教学为平台,以培养理论知识为核心,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不足,对课程一知半解。项目组曾经调研一些已经保研的大四学生,发现很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仅仅局限在课程或考试本身,很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甚至不知道“Protel”、“PCB”的内容和应用,很多优秀毕业生把这些知识的获取寄希望于研究生阶段,但是实际上,研究生阶段的状态与他们的设想相距甚远,于是又寄希望于博士生阶段。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存在断带,这个断带是本科教育对科研能力要求低与研究生教育对科研能力要求高的矛盾造成的。这种现状影响了研究生教育,也影响了导师指导研究生的积极性,因此,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之间需要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以课外科研为平台,向上衔接研究生教育,向下衔接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对科研培养的定位不同,过渡期的科研定位是训练,提高学生对科研过程的认知能力,而不是追求科研成果。

2.3实现本科教学与社会服务的衔接通过系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基本研发技能,信息搜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技巧等。在与企业家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生,他们普遍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到企业后要重新培训。虽然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差,还有一些学生与人合作能力差。本科教育与社会服务之间也存在断带,这个断带是本科教育对实用性的要求低与社会服务对实用性的要求高的矛盾造成的。本科教育与社会服务之间需要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的教学也需要以课外科研为纽带,向上衔接社会服务,向下衔接本科教育,这个阶段的教学重在实用性。

3全学程课外科研支持体系

3.1大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压力度分析课外科研的特点是课外,其开展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设计课外科研培养方案时,首先要分析大学生的业余时间到底有多少,哪些业余时间可以用来开展课外科研。按照武汉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的规定[10],本科毕业必须修满150学分,其中必修课108学分,选修课42学分,表1是第1—8学期培养计划中学分和学习压力度统计表。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只选择必修课和实践课作为对照,其中学习压力度是随机调查了30名毕业班学生,调查他们对学习压力的主观感受,取最大学习压力的第5学期的压力度为10度,其他参照给出主观结果。表1中的数据表明:学生的学习压力主要集中在第4—6学期,第1—3学期学生的压力不大,第7—8学期压力较小。在第1—3学期,学生还处在高中到真正大学生活的过渡期,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方法是高中阶段的延续,如“大学英语”、“大学物理”、“中国近代史纲要”等,虽然在第3学期也开设一些专业基础课,如“电路”,但是这些课程与大一的课程有强烈的相关性;此外,这些课程对实践的要求不高。第1—3学期的教学安排降低了学生的感受,因此他们感到压力不大。进入第4学期,有“电机学”、“模拟电子”、“电气工程基础”、“信号与系统”等难度大的课程需要完成,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增大。这些课程的学习方式与1—3学期的完全不同,需要注重实践,此外,保研成绩也是以1—6学期的成绩为衡量标准,因此需要学生格外努力,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第6学期。第7学期的课程主要是专业选修课和其他选修课,第8学期主要是本科毕业设计,这2个学期的学习压力较小。第4—6学期是学生学习压力最大的阶段,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既冲突又合作,一方面,从时间上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时间在第5—6学期(国家项目执行期在第5—8学期,但是覆盖面小,不具有代表性),此时,课外科研与培养计划在时间上存在冲突;另一方面,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条件上看,项目的实施所依赖的基础正是第4—6学期所开设课程。创新项目在时间上与培养计划的冲突性,和在内容上对培养计划的依赖性,构成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展的一对矛盾体,这个矛盾是否能够得到合理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因此,学校和学院需要系统地安排学生的课外科研,一方面制定详细的训练安排,另一方面,构建全学程的培养体系,延长课外科研的开展时间。

3.2构建课外科研教学体系虽然课外科研的定位不是获得科研成果,而是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过程的认知能力,但是其开展必须以科研� 课外科研与培养计划在时间上是冲突的,在内容上是相互依赖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在制定课外科研支持体系时,需要延长课外科研时间,同时,精心设计课外科研内容,使之与培养计划紧密结合。为了延长课外科研的开展时间,围绕“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在学院层面,再增加3个支持计划,表2是课外科研支持计划表,这4个支持计划与创新发展规律相一致。创新分为好奇、兴趣、质疑和探索3个阶段,课外科研的开展必须贯穿这个过程才能有效果。在针对大三学生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支持计划”的基础上,针对本院实际情况,进行了拓展,包括:针对大一新生的科研习惯训练,这个阶段主要是参加论坛性质的“电气汇智创新课堂”;针对大二学生的“电气学院创新预研项目支持计划”;针对大四学生的“创新性毕业论文支持计划”。这3个计划与国家大学生创新支持计划成为一个整体,使研究期从2个学期扩展到了8个学期,延长了创新项目的实施期。为了使课外科研内容与培养计划紧密结合,确定6类基本科研技能,表3是基本科研技能与培养计划课程的关联性的对照表。科研技能包括:文献阅读、综述能力,数学工具运用能力、电磁场分析能力、电路设计能力、编程工具和文章撰写能力。其中,电磁场分析和电路设计与培养计划关联性最大,而文献阅读、综述和论文撰写在培养计划中没有涉及。综合表1、表2和表3,设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外科研支持体系。图1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外科研支持体系图。课程学习压力度是通过调查获得的学生对课程学习压力的直观感受,实验课程数量是培养计划中实验课按学期的分布,基本科研技能训练是按照表3展开的专业基本科研技能在各学期的分布,科研项目与竞赛项目是学生可参加的课外科研支持计划和可参加的全国性竞赛。

3.3构建课外科研管理体系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课外科研的组织比较松散,主要表现在:(1)教学内容不固定,非常零散。没有固定的教材、固定的参考书,教学内容涉及本专业的所有课程和其他专业的课程。(2)教学对象不固定。参与训练的学生有长期、短期的,还有临时咨询的。(3)教学时间不固定。教学时间一般在学生正常教学计划之外,所以时间非常零散,大部分在中午、周六、周日和晚上。上述特点使得课外科研教学的组织非常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建立了一套松散和紧密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内容是:4~5个学生构成项目组,每个项目组指定一个负责人联系和组织项目,课外科研采取实验室指导和实验室外开展相结合的形式。要求每个项目组每周在实验室外(如在宿舍)开短小(30分钟以内)的本周讨论会,讨论会的内容要有简单的记录(50~60字即可),以养成科研习惯;每个组每月在实验室与教师交流一次,反映研究中的问题和困惑,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与教师联系,获得指导。为了在制度上解决教学时间松散的问题,购买指纹考勤机,规定每个学生一年内在实验室实验的时间必须达到400h,在实验室之外的研究有规范的记录。对学生在一个科研周期(一般为1年)的科研过程的考核有明确的指标,表4是一个科研小组的任务表。为解决教师精力有限的问题,采用专职的管理教师和兼职的指导教师相结合的形式,兼职的指导教师每周在实验室的总工作时间为8h。建立“电气实践与创新开放实验室”网站,网站开设有:实验室介绍、研究方向、实验室结构、实验室管理、科研动态、人才培养、助学招聘、仪器介绍、学术前沿、电子爱好者协会、科研合作11个栏目和文件下载、我们的汇智、仪器预约、实验申请4个交互栏目。研究方向包括:电气与电子类、边缘和交叉类、前沿探索类、新兴教学仪器类4个分类。松散和紧密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解决了课外科研的业余性和科研行为的严谨性的关系,通过“电气实践与创新开放实验室”网站这个平台使教学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通过对学院零散的教学资源和学生零散的业余时间的有机整合,建立了一个高效开展课外科研教学的新模式。这个模式解决了教学和业余科研在教学资源方面的矛盾,融合了项目管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研究性学习计划 篇2:

关键词:几何画板;数学教学;探索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095-02

几何画板是一种适合数学教学的简单工具,教师只要在开始的时候利用几节课或兴趣小组活动中教会学生使用几何画板的基本功能和数学内涵,上数学课(特别是有图像、图形的几何课)的时候学生自己动手分析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使用几何画板的过程和物理、化学中的学生实验类似。

用几何画板进行研究性学习要遵循“问题──研究──交流──反思”的认知规律,主要有教师引导式、学生自主研究式、小组合作研究式等具体方式。

一、教师引导式

教师引导式就是教师根据所要研究学习的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方式,努力使学生的研究情境进入“最近发展区”。举例:《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的平面区域》(《线性规划》第一节课)

教学目标:(1)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课件、分析和学习教材的内容。(2)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3)会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自主研究、设计《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的平面区域》课件。(4)让学生掌握把几何画板应用于数学学习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1)教师利用课件讲解、分析要学习的数学内容,并提出要探求的问题、介绍探索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能自主地设计和制作课件并强调速度,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设计意图:为学生探索提供知识基础、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2)要求学生认真研究、学习数学知识和几何画板的技能,要认真分析数学知识的内涵以及几何画板的数学实质。(设计意图:为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提供了信息技术环境和平台。(3)展示学生作品并对其进行评价,使学生对本节课的认识有本质的提高。设计意图:教师得到了信息反馈并及时进行矫正,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帮助,即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正确的方向以及知识和技术上的支持。(4)教师提供几个示范课件或几何画板网址让学生研究,并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点评自己修改课件。(设计意图:进一步指明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的方向,规范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同时为学生提供反思和纠正错误的机会。(5)教师把学生的课件收集起来,进行整理后上传到网上,学生课后可以上网查询、分析、研究、学习。(设计意图:珍惜学生的劳动成果,让学生学会反思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同时为学生继续学习做准备。)

二、学生自主研究式

学生自主研究式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提出问题、探求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证明(验证)方案、总结一般规律。

举例:《线性规划》(《线性规划》第二、三节课)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在二元一次方程表示的平面区域内研究线性规划问题并能解决线性规划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成就意识和设计、规划能力。(3)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对几何画板使用的技能。(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研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水平。

教学过程:(1)教师演示上节课学生的优秀作品,提出新的问题(如何应用课件求最值)。(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学生作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成就感,进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运用几何画板研究数学的热情。)(2)学生独立研究如何解决新的问题,并考虑设计新的课件(可以修改自己的课件也可以选择其他同学的优秀课件加以修改),强调可以上网查询资料或者借鉴、参考别人的课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成就感和设计、规划能力,同时进行分层教学,让优秀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强,从而制作出更好的课件。使大多数学生学会运用现成的课件或资料,也就是善于运用优秀创新成果。)(3)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解决教师提出的求最值的实际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作品,鼓励学生能更好地创新,同时让大多数学生认识到运用科技新成果也是一种研究。)(4)学生互评、讨论,从而评出本节课最佳课件,并给时间让学生修改课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主体意识,让学生的知识进一步拓展。)(5)教师把学生的课件收集起来,进行整理后上传到网上,学生课后可以上网查询、分析、学习。(设计意图:珍惜学生的劳动成果,让学生学会反思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同时为学生继续学习做准备。)

三、小组合作研究式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侧面,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标准的理解,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达到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的效果。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

举例:《研究性课题: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线性规划》第四节课)

教学目标:(1)让学生对线性规划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巩固所学知识。(2)使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协作能力。(4)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和信息技术运用素养。

教学过程:(1)布置任务:教师布置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即要求各小组在总结用线性规划求最值的方法、研究线性规划的应用题后,分别收集有关线性规划的资料(包括网络资料)、数学建模、分析论证、课件制作。(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空间,让学生不再囿于教材内容的反复咀嚼,而是要求学生把数学深入到生活,把计算机、网络作为研究的工具,同时让学生在相互谈论、帮助中提高自己,并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探究,克服学生盲目的、无意义的学习。)(2)学生分组进行兴趣小组活动、交流、讨论,要求各小组学生协调好分工与合作,鼓励学生“互动、互助、共勉、共进”,进一步强调各组对所有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论证,将课件都制作成电子文档。(设计意图:加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培养合作意识、数学建模能力、自主能力、协作能力、信息素养、研究能力。)(3)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再由小组进行修改,评出最佳小组,然后由最佳小组的学生牵头组合成立班级《研究性课题: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的主页制作小组,由他们制作《研究性课题: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的研究性学习网站。(设计意图:反馈、完善、建立电子资源,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信息技术在数学学习中的综合应用能力。)

研究性学习过程 篇3:

自从坚定了加入团组织的决心后,我开始系统地了解了党的历史、性质、奋斗目标、建党宗旨、组织制度和组织原则等基本知识,并积极投身于实践活动中,也取得了一点微薄的成果。我对党的认识水平有了更深一层的提高,更进一步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等的真正含义。使我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首先是在学校生活中,作为班主任助理,我整日穿梭于办公室和教室间,将老师的要求第一时间传递至同学处,在师生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历史科代表的工作同样需要专注及细心,不光是被动接活儿,还得学会主动揽活干。学期初,在老师的安排下,我荣� 在不久前落幕的艺术节上,我身兼部分创作、表演工作,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荣获年级第一名的佳绩,为传承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当然,我清楚地意识到,仅仅注重校内的工作显然不够。理论学习结束后,我和其他同学一同前往南京市盲人学校,共同种下花种,体验盲人门球,深深体会到个中不易,度过了一个充实的下午。随后我又与好友一起在大众书局服务了一个上午,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悉心整理,一丝不苟,看似轻松的工作蕴含着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几次活动下来,我对社会实践的意义有了自己新的体会,了解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实践固然重要,但要保证其能沿着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前进,必须不断加强思想教育,更加明确工作和学习的目的,树立起为社会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写下这篇报告,我深切地知道自己所做的还远远不够,如果能够加入共青团,我会更加不遗余力投入相关工作。

研究性学习 篇4:

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单凭一人之力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合作,是整个团队,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这让我们深有体会,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我们将任务分割成几份,派给组员,大家同时工作但侧重点不同。正是因为大家共同合作,互相帮助,以集体的利益为主。合作的关系依然紧密,如果查找到与其它组员要找的有关的资料,大家都会拿出来共享,正是由于这样,虽然研究任务很重,我们却也没有耽误很多学习时间。团队的精神在每个人心中,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原以为高中生活只是紧张的学习,其实非也。

高中生活原来是如此多彩的。就以研究性学习这个课题来说吧,开始还不知道它有何意义,自开学到现在,这个过程带给我们许多学习的情趣和全新的感受。

从一定角度看来,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完美人格。以往的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它的表面性,片面性局部性和机械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具有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主体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学习过程的创造性与多样性,学习评价的多元性与社会性等特点,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特点恰恰可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的,自由的,宽松的,向上的学习氛围,这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完美人格的塑造。研究性学习转变了我们的学习观念,和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以我的小组而言吧,说它简单,最终成果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果。但是,真是搞起来,要多方面考虑,还要收集有关资料,再加以运用,这自然会遇到许多麻烦,它给我们很大创新空间和实践机会,转变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独立思考新发现的一些依赖观念,改变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更优的学习环境。这对学习科学文化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同时,研究性学习也促进同学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激发了自由创新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我们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正好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我想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大意义。

研究性学习 篇5:

20xx年3月30日,我校请来了外校优秀的业务领导,为我们全体教师做了一次研究性学习培训,从中受益匪浅。

这次的培训主要是探讨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模式,旨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很重要,它能够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原来较沉闷的课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交流变成可以畅所欲言、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并且能够让学生在一系列科学的活动中去亲身体验、感受生活,在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各种科学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而作为教师的我们而言,价值在于组织、引导和服务学生,经营一个鼓舞人心的研究过程,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研究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的主体,把他们的创新精神发挥到极致。当然这个能力并不是通过我们短暂的培训就可以达到的,还需要在此次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自我的提高,继续和同行进行探讨,和学生共同成长!

研究性学习 篇6: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语法教学;行动研究

作者简介:梅兰(1982-),女,四川蓬安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助教。(重庆 401520)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234-03

一、行动研究法的原理及过程

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结合起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以提高教师素质的一种方法。教学行动研究具有系统性特征,它是一个把系统性的研究公开化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发现和提出问题继而解决问题、反思等一系列循环往复的过程,是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和把教学大纲与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过程,更是教师主动参与自我教育的发展过程。

行动研究的步骤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四个环节。计划即形成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然后综合有关理论和方法,做出研究计划;行动即按照目的和计划行动;观察是对行动的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考察;反思即对观察到的与实施计划有关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描述出研究过程和结果,然后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判断评价,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解释,调整下一步行动计划和工作构想。

二、交际教学法及其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交际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和Chomsky的“语言能力”、“语言运用”学说是其理论基础。其优点是:强调教学要为学生的交际需要服务,以语言功能为纲,针对学生对象的不同需要来安排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交际化,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和运用语言;强调语言的流畅性,不苛求语言错误;重视语篇教学,在语篇中培养交际能力;不排斥讲解语法、母语和翻译,主张采取多种教学手段。[2]

对交际法的理解因人而异。并没有一个总的代表交际法的权威人士,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可以称之为权威的交际法教学模式。[1]总的来说,语言运用是为交际目的服务的,这是交际语言教学的精髓。语法教学和交际法的统一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语法意识提升,二是用交际的方式来教语法。语法是语言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法的过程即掌握语言形式发展语言能力的过程;而交际的过程是弄清意义的过程。因此,用交际的方式来教语法就能达到形式与意义、语法与交际的统一。具体步骤如下:首先,教师先设置某个语言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交际;其次,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出交际中所用语法点的规则,从而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使之与新知识相结合;再次,教师对学生自己归纳出的语法规则进行巩固确认;最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在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中使用这些规则。通过以上两种方式教学可达到语法教学和交际教学法的有机统一。本研究中所要重点介绍的就是第二条途径,即“用交际的方式来教语法”。[3]

三、交际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的行动研究

1.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研究对象是温州第八中学高二年级两个班,学生人数为95人,使用新目标教材。研究时间为4个月。

经过课堂观察和与教师的访谈得� 但在语法测试与运用中,效果与学生花在语法上的时间不成比例。针对这一情况运用行动研究法,找出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讨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以此制定相关的解决方案。

通过前期的课堂观察与相关文献分析,提出了以下四个假设:一是学生以前学习语法的方式与高中学习语法的方式不同。二是师生之间没有形成默契。三是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四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

2.重新确定研究问题

(1)进一步调查。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及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知,教师在新的语法知识点的引入时,能够运用有趣的情景来导入这个语法知识点。高中英语语法课堂中会存在问题,不是因为教师对交际教学法的具体步骤与做法缺乏认识,也不是因为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扎实,更不是因为师生之间还没有形成默契,而是因为:

1)高中一堂课的语法知识点太多。如果全部都用交际教学法来进行教学的话,根本无法在短短的45分钟内呈现、运用、总结、巩固所要教的语法知识点,完不成教学任务。2)资源的问题。缺少具有情景的、有趣的语言材料供课堂上的语法教学使用。3)语法点自身是否具有交际性的问题。拿ED分词作状语来说,在平常的口语中,根本不会使用这一语法点,如果硬要将其使用在口语中,就会显得不自然,使用效果会适得其反。4)从语法练习上来看,学生的语法练习有连词成句、多项选择与课本上的一个短文填空,都属于机械操练。通过课堂上的观察,笔者认为这些机械性的操练确实非常有必要,但缺少有意义的具有情景性的练习。由于高中英语语法知识多而杂,因此不能舍去这些机械性的操练,笔者考虑能否用一些具有情景的、有趣的练习来补充完善一些机械性的操练,使练习变得有意思。5)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通过一年多的语法学习,已经熟悉了教师的这种语法呈现与练习方式。

(2)确定问题的原因。根据以上分析发现,阻碍目前语法教学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改变语法呈现的方式。语法的呈现方式为简单的例句+总结,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二是语法练习方面。通过问卷得知,在现有的语法练习中,学生喜欢的练习方式依次排列:改错、多项选择、选词填空及翻译。而在这四种练习中,真正涉及到真实情景的语法练习不多。三是语法练习讲解的方法。传统的语法练习讲解方法为教师提供答案、讲解。这种讲解方式一方面不利于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另一方面也不能形成师生、生生互动。

3.行动研究方案

在设计行动方案时充分考虑到了以上各方面因素,根据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英语语法知识呈现、语法巩固练习及练习讲解三个方面来制定研究计划。一是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情景活动对语法知识点进行导入;二是增加形式多样的交际性的语法练习:改错、顺口溜、短文找茬、Grammar communication、作文等;三是每周设计1个小组活动;四是改变语法讲解形式,设计活动的学生自己讲解答案,并说出选择此答案的原因,与同学和教师讨论。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学生关于语法课的日志写作、教师日志、课堂观察来搜集数据,每一语法知识点结束之后学生要进行语法练习、测试。具体安排见表1。

4.方案的实施

在整个计划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原计划中的安排有所变动,主要表现在数据的搜集上。问卷调查中的后一次调查、第18周的测验由于会考而不得不取消,学生第8和第11周的日志也未实施,同时教师的日志也由其课后反思来代替,定于17周的研究活动与教学活动皆调整到了第18周。由于研究者所在的班级是理科班,且课业负担较重,为了获得研究者想了解的问题答案,节省被试的时间,因而在研究过程中,针对理科班的特性设计了一些相关的问题。

5.结论与讨论

(1)改变了英语语法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与掌握。在学生的语法课日志中,学生认为,该语法呈现的方式“很好,生动形象”、“方式不错,很生动,很形象,只是讲的内容不多,感觉一节课太短”。同时,他们认为,教师的练习“很好,有趣,对这节课的印象较深刻”、“很到位,有趣,能记住,可以适量地增加练习的内容”。他

观察者2(该校高二英语教师)在听课笔记中写道,这样的语法教学形象生动,练习包括的比较全面。

观察者1(研究合作者)也认为,按照方案执行的英语语法课较之以前的课堂教学,极具真实性。如第18周情态动词这一语法点的讲解,整节课围绕四个问题进行,这四个问题皆是与周杰伦的成长相关,整堂课的教学就像是在讲一个有关周杰伦的故事,故事介绍完、讨论完,那么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也介绍完、讨论完、练结完且巩固完。该活动在具有交际性的同时还贴近了学生的生活,更容易将学生融入到活动中来。

(2)改变传统语法教学课堂的关键在于改变师生关系。在现实教学中,学生还是非常依赖教师,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琢磨研究出来的结论持不信任态度,认为教师说的才是可信的。于是当课堂上教师设置学生互助环节时,有的学生敷衍了事,等着教师作最后陈词。这与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有关,也与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有关。因此,要改变传统的语法教学课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并将这一观念体现在自己的课堂设计中,使学生融入到这些活动中,在做中学,在做中成长。

(3)研究存在的不足。一是计划不够周密。在计划制定时没有考虑到一些因素。如研究者所在的班组属于高二年级,他们的新的英语语法教学在12周左右就结束了,随后他们投入了紧张而繁忙的复习与考试当中,导致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不得不取消了许多步骤。二是数据搜集还存在不足。行动方案同时在两个班进行,测出来的数据对于研究来说没有意义,不能对比。如果方案在一个班实施,而在另一个班不实施,就可以同时对两个班进行后测,然后将数据进行对比,故而后测这一搜集数据的方法就被取消了。在以后的研究中,将关注这些方面的信息,使方案更加系统有效,更�

6.反思

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交际对语法知识点进行导入,增加了形式多样的交际性的语法练习,设计了小组活动、讨论活动,赋予语法讲解以交际性,使枯燥的语法学习生动有趣。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认为语法呈现的方式虽然与现实生活贴近,具有交际性,但方式单一,认为教师可以进一步丰富语法的呈现方式;虽然学生认为教师的练习比较有意思,具有交际性,可是活动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交际性语法的练习活动虽然有效,但很费时。因此,可从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入手,对高中英语语法交际教学的效率性进行研究。

参与文献:

[1]李观仪。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2]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3]张伊娜。交际教学法问题之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

研究性学习计划 篇7:

1.引言

研究性学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中选择并确定主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主体对学习对象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开放性学习的包括态度、方法、成果等多元层面的综合表征。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主体性、合作性、过程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符合学习者的智力发展需求。一方面,它促进了学习方法的模式转换,使受教育者、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方法跃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另一方面,它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使教育教学紧跟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并为其服务。

研究性学习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引入中国,在初等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过实践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正因如此,本世纪初,研究性学习开始逐渐迁移到高等教育之中。

2.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认知学习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类学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的,是抽象思维水平上的认知。其基本观点主要表现在: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

他提倡发现学习的方法,主要有以下特征:(1)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知识探究者,教师只是提供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现成的知识;(2)知觉思维。采用跃进、越级和捷径的方式来思维,授之以渔;(3)内在动机。指引学生挑战自己的能力,形成一种寻求才能的内驱力;(4)信息提取。学生要学会如何提取信息,发现信息的来源。这都与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互相吻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学会思考,进行探究和分析,形成内隐知识。强调学习的过程性、主动性、探索型和多元性。

建构主义理论

让·皮亚杰(Jean Piaget)在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了建构主义。 而这一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就是建构的过程。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学习被视为一种动态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通过学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来逐步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知识的内部图示,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转化和发展。同化实现了认知结构的量的补充,是把环境因素纳入的认知结构;顺应是认知结构的质的变化,是对认知结构的调整以利于接受新的环境信息。在建构过程中,新的认知冲突出现后,同化和顺应实现对认知冲突的调整,实现新的平衡,促进认知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式,重心在于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自主地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这种学习模式把研究性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冲突阶段、建构阶段和应用阶段。在冲突阶段,教师要积极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则积极地搜索旧有的认知结构,为认知结构的转换奠定基础。在建构阶段,由冲突引发学生的研究和探索的心态,学生对冲突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推理,借助有效的学习和思维策略解决冲突,实现冲突过程的同化和顺应。在顺应过程中,学生特别需要借助归纳、分析、对比等思维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应用阶段里学生通过变式的练习,巩固和完善新的认知结构,顺利实现迁移。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 Maslow) 和罗杰斯(C. R. Rogers)。他 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人。在教学中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有目的、能选择和塑造自己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教育教学要以人为中心。罗杰斯提倡“有意义的学习”(significant study),即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知识。此外,在教学中要强调价值、态度、情感等因素的作用,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习者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

研究性学习汲取了人本主义的精髓,强调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倡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倡导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强调师生关系的平等性。

3.研究性学习与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人才和发展技能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两大基本职能,高等职业推行研究性学习可以促使二者有机结合,建构一个“学习者——研究者”二者合一的学习体系。在“以人为本”的主流价值观的指导下,高等职业教育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这就需要给予大学生学习自由。研究性学习既能够充分体现大学生学习自由,又是高职培养创新人才的整体优化模式。研究性学习引入高职教育后,教师和学生都成为了研究者,形成研究性的“教”和研究性的“学”,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统一。

研究性学习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2011年8月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 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型的、过程型的学习,授课方式应是多元型的、开放型的。这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不谋而合,研究性学习在广义上是:学生主动进行探究的学习活动,适合所有学生,所有学科的学习。研究性学习狭义上是指:一门独立的课程。是指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所以不论从广义还是狭义,研究性学习的本质都是强调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学习不再是被动的行为。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由此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提倡研究性学习,带来了学习方法的改变,必将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

研究性学习符合高职学生特点

2008年的一项心理调查数据显示:高职高专学生与本科学生相比较活跃、随和、爽直、情商高,只是坚韧、严谨方面的分均值低于本科常模。由此可见高职高专学生具有外向、热情、乐群、独立、有自信心、尊重自己和他人,对自己的信念系统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这些优点,就会在最大限度上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主动性为前提,学生永远是教学的主体。高职院校的教育隶属高等教育,学生的学习重在自主,要求学生有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只有允许有较大的个人空间,才能使个人有较大的发展。研究性学习,要求内容的开放性,而内容的开放性与学习的主动性之间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将研究性学习植入高职教育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研究性学习的个案——英美文学教学

我们从2008年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研究性教学尝试,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培养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因为疑问是通过思考产生的。在大量的、甚至是过度思考的情况下,思维深度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挖掘。而问题量的积累将导致质的变化,这样就可能激发潜在的问题,甚至产生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一种在常态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勤于思考的前提是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无论问题难易均可,目的是培养思维意识。教师要在授课中有意识的训练,引领学生提出问题。比如在讲授乔叟时,教师先提出一些问题:“What influenced his writing? Why it was so? Why was he important in English poetry?”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每人提出一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习得信息的增加,问题的质量也越来越高,接近于探索型和主动型,在整个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日俱增。为了给学生提供问题的信息,教师可以课前要求学生观看相关影视声像作品、查阅相关资料和阅读指定作品,从而获得大量的信息。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要想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怎样问问题,怎样评价问题,怎样形成有力的解释。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过渡、资料分析、网络平台、影片观看等为学生提供问题信息,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起初提出的问题可以来自于学习者、教师、教材、网络、其他一些资源,或结合起来产生。教师在引导识别这些问题上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使他们研究的问题更为集中深入。例如学生们常常问“Why”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太大,教师可以把其中许多问题转变为“How, When, What, Where”的问题,这种改变使探究的问题更为集中、更深入、更科学,从而把学生导向科学探究,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有趣且丰富的调查研究结果。比如在学习培根的散文时,浅层次的问题可以是要求学生探索文中句子、段落和章节的确切意义,鼓励学生做出个人的解释。深层次的问题则包括比较培根与十八世纪的约瑟夫·艾迪生、迪克、菲尔丁、以及十九世纪的查尔斯·兰姆和李亨特等,这样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后,再整理成研究报告。在具体的课堂学习中,可以使用课堂讨论、角色转换、表演电影片段、配音模仿训练等手段进行开发式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有了问题后,还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它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尽可能地像科学家那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体验发现知识、再创知识的创新过程。

研究性学 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大胆地怀疑,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不同的结果进行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对于提出的问题,简单的问题我们在课上解决,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进行归类,以小组教学的形式进行解决。例如,在学习美国文学的爱伦·坡时,对他的不同文学体裁诗歌、中篇小说、侦探小说和荒诞小说的问题进行归纳,然后把不同的问题分组讨论,要求学生通过指导的探究(guided inquiry)和开放的探究(open inquiry)来解决问题。指导的探究是教师提供解题思路,不给出具体答案;而开放的探究则完全依赖学生的集体智慧直接解决问题。就爱伦·坡这一章,关于主题和他的侦探小说的发展渊源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对于具体的小说分析和他的诗歌特点则要求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自己分析并解决问题。因为坡是美国较早出现的侦探小说家,学生比较陌生,在解决问题时无从下手。但对于诗歌的结构和韵律方面已经接触较多,所以通过集体合作是可以找出解决方法的。

评价问题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必须注意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它涉及到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和方法、彼此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动手实践。因此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使评

在具体的评价中我们主要看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探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以及学习的结果。结果形式多样:可以是小论文、调查报告、主题演讲、口头报告或是读书笔记, 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学生的特点,灵活掌握评价标准。

5.结语

通过研究性学习,我们的英美文学教学取得了显著效果。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使课堂学习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有利于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批判的精神,从而构建学生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智力,形成自主学习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英美文学有一定的难度和广度,个体的力量难以胜任问题的解决,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和审美意,我们在教学中凭借先进的网络资源进行形象和直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分享到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P. Ausubel. The psychology of meaningful verbal learning: an introduction to school learning [M]. New York: Grune & Stratton, 1963.

Bruner.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3.安桂清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1,(1),49

4.罗杰斯 我对教和学的思考[A].见:瞿葆奎、徐勋、施良方。教育学文集。教学(上)[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707.

5.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6.施良方 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90

7.钟启泉,黄志成 美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59.

8.赞可夫 著。杜殿坤、张世臣等译。 教育与发展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2011-2012年度)” 重点课题“基于计算机网络的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研究性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探讨”,课题编号:WYZDB11025.

研究性学习过程 篇8: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强调的是一种主动地学习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开放性

前几年有一本书很畅销,它就是一位中国人写的关于美国人教育现状的书:《素质教育在美国》。书中提出了很尖锐的问题:中国的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大奖,而中国至今尚未培养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这与我们的教育现状和教育体制密不可分。

牐牬蠓惨丫进入高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已经顺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学习的惯性。你不必考虑xxx学什么xxx。每当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各科新书就会及时送到你的手中,书本就是要学的东西,你也不必操心在什么地方学、跟谁学。学校、教室、课桌就是学习的战场。古训说:xxx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xxx,老师先生于我,必先学于我,凡事依靠老师,凡疑只问老师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当然,也没有太大的空间让你去思考xxx怎么学xxx。自打背起书包上小学起,学习的程序就被固定下来。上课、听讲、回答问题、做作业、考试……最终,你也没有权利决定xxx学到什么程度xxx。标准是统一的,考试的分数就是学习程度和水平的绝对代表,别人学习成绩的高低就是衡量自己的惟一参数。以上就是同学们目前学习方式的粗描,与同学们熟悉的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对同学们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

牐犜谘芯啃匝习中“学什么”要由同学们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为研究课题。在研究性学习中“怎么学”要由同学们自己设计,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体验的作用。同学们可以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实地勘察取证、走访专家、收集信息等等。在研究性学习中“学到什么程度”要由同学们自己作出预测和规定、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研究性学习中“学到什么程度”要由同学们自己作出决定、因此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三、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

1、开题报告阶段

(1)先建立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每班分成7组,每组7、8个同学,确定小组组长和邀请一位指导老师。

(2)接着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经过讨论,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研究题目的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提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完成开题报告。

2、实践调查阶段

48 3501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