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人教版实用(优推5篇)
本教案旨在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互动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数学概念,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优秀范文“小学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希望您喜欢。
小学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第一篇】
教学内容:p6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6个面完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我们刚才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时安排:
14课时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p1、2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
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
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
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三个面。
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
顶点:8个
棱: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3.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让学生模仿例1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2)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
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
2.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
(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
(2)学生直接口答。
(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
3.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
说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第三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教学内容:p18例11和“练一练”,练习四第4-8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沟通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公式,并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
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公式,会用次公式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1)长5米、宽4米、高4米
(2)棱长5厘米
2.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它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呢?
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通用的体积计算公式
你能指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吗?怎样求它们的底面积?
2.小组讨论;如果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能求出长方体的体积吗?怎样求?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如果已知正方体的底面积和高,是否也能求出正方体的体积呢?怎样求?教师板书完整。并用字母公式表示。
3.完成“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先计算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第2题,问:这道题的条件是什么?利用哪个公式来计算体积?
学生各自计算,指名板演,共同评议。
三、巩固提高
1.做练习四第5题
学生分析后独立计算,集体评讲。
2.做练习四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3.做练习四第7题
读题理解题意,用方程独立解答,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四第4、8题。
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第四篇】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小教理20xx班的胡小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可能性》,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
(ppt出现四板块)
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数据处理方法,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含着的信息,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设计如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本节课的需要,我还准备了课件、、等教具以及学具:
教学时间:1课时
结合本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打算采用情境教学法,以故事、游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恰当的创设了儿童喜闻乐见故事、游戏的情境,利用有趣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猜一猜、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等形式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认识感知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养成学生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过程:
我准备按照以下四个环节展开: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注意动手操作的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应用知识的学习过程。
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新的课程改革在数学教学方面,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而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包含数学模型,因此,在上课开始,我丢掉了教材中联欢会主题图的引入,而是选用了讲故事这一项师生互动的游戏来导入新课,师生共同进入故事情境,故事结束后,从同学们的开始猜测的结果产生了矛盾,我这时会适时追问:你们想不想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呢?这个问题直接指向了学生的认知盲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故事形式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进入到教学的第二环节。
第二个环节:合作探究在本环节中设计了一组摸球的游戏,共将此环节分成2个环节来进行,一是让学生感知一定与不可能在课前教师为每组的同学各准备一盒大小个数相等的球。要求各组的同学分别进行摸球的游戏。要求摸到红色球最多一组同学获胜。实际上,分发到各组的盒子中,有四组同学袋内的球全是红色,而有一组同学袋内的球全是黄色,在同学们高兴的游戏,到失败的叹气,再到对比赛规则的猜疑中,教师适时点拔,让学生打开口袋看一看,在同学们对如此比赛不平的抗议声中,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总结出在全是红球的袋里任意摸出一个棋子的结果一定是红棋子,那其他小组没有获胜的原因是在全是黄棋子的袋里不可能摸到红棋子。在学生亲身实践,动手操作,用眼观察,评析结果的过程中,感知了一定和不可能,随着教师的适时提问:这样的游戏公平吗?怎样才能使比赛公平呢?将教学推入本环节的第二环节,体验可能。在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之后,也就是说出在一个袋既要有红棋子,又要有黄棋子。这样才公平之后,教师适时引导,这时我们在这样的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的结果会怎样?点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可能是白球,可能是黄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设学生熟悉的摸球比赛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并在体验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发展。
第三环节练习巩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环节为了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发掘学生学习数学的潜力,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1类基础练习,让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在的事,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内容,从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教师即兴的口语评价与引导,对整个课堂气氛,学习情感的激发起了很好的渲染,促进作用。
在顺利通过基本练习的基本上,学生跃跃欲试想突破更加难的综合题型,这时第2题涂一涂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涂色的过程中,不仅方法多样,而且已经留意到颜色的数量对摸的结果的影响,为下一节课学习可能性的大小做好了铺垫。第3题是有关检测学生对可能性知识掌握情况的终极挑战。这题的设置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环节,总结交流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最成功的是什么?通过师生的总结,突出重点,让学生明白到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用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作出判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我的板书包括课题、一定、不可能、可能重点突出,很好地体现了知识性和简洁性。
可能性
一定不可能可能
(确定)(确定)(不确定)
以上是我对可能一课的分析和教学设想,我认为整个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1、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渗透数学模型思想的探究型学习过程,并将学生的听、看、想、讲、做、动静等要素有机结合。
2、全课充分为学生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台,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做中学,玩中学的快乐教育。当然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学生的情况又各不相同,所以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会因势利导、随机应变,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预设与生成共精彩!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小学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案【第五篇】
教学目标:
1.梳理本单元知识内容,理清竖式计算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估算,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分层次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在练习中及时查漏补缺。
3.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和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回顾
同学们,第二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呢?请你结合下面的提纲,回忆一下吧?
1.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
师:我们一起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你还记得方法吗?
生1:在口算的时候可以把几百几十看作几十几个一。
生2:在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时,可以拆成简单的口算题。
2.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笔算)
师:那笔算方法是什么呢?
生:笔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在计算加法时每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在计算减法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退一。
3.用估算解决问题
师:我们还一起认识了估算,你有哪些想法呢?
生1:在解决问题时,有时候不一定非得需要准确数,知道约数就可以了。
生2:估算的时候要注意找这个数的近似数。
生3:在估算时,不是一定要用四舍五入,而是要根据实际问题,具体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提问引起学生回忆,师生一起总结计算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1.列竖式计算
410+250=970-480=340+370=360+240=
2.请你先估一估,再连一连。这三位同学应该上哪辆车呢?
设计意图:在基础练习中回忆起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2.这两位同学的家相距多少米?
3.我来当医生。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理清竖式计算的主要事项,会分析解决问题,减少出错率。
1.我今年8岁,妈妈今年36岁。当妈妈50岁时,你多大
2.电扇245元,电饭煲187元,妈妈有400元,买这两件商品够吗?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练习,培养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实验心得体会(精彩10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