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高考常考诗词知识点 高考古诗词名句考点5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高考常考诗词知识点 高考古诗词名句考点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高考常考诗词知识点 高考古诗词名句考点篇1
勤奋学习应体现在我们生活和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按时起床,充分预习,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及时复习,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1)战国时期屈原热爱祖国,其作品《离骚》抒发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2)两宋时期,山河的破碎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诗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岳飞把杀敌报国的壮志写入诗词;辛弃疾投笔从戎。
(3)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1)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林肯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并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从而维护了国家统一。
(2)1945年8月,为了“和平民主”,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进行谈判。
(4)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1)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2)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的消息传出后,台湾军民反对割台的斗争此起彼伏。
(3)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4)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魏源《海国图志》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3)甲午战争失败后,面对民族生存危机,中国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开展救亡图存的斗争。(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
(4)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
(5)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出后,中国人民掀起了一场抵制日货的大规模运动。
(6)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青年学生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爱国情绪高涨;出现“三罢斗争”。
5民族精神,薪火相传
(1)革命与建设时期:井冈山精神;红军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求知意识、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大加强。
二、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公民意识度机制
1、建立公正的社会制
(1)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古代选官制度所体现的“公正”。
(2)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制度造成的社会不公。
(3)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但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法律上保障了公民的“公正”,但又体现了奴隶遭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
(4)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独裁。——资本主义政体中的“公正”。
(5)《共产党宣言》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公正”。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新中国国家权力面前的“公正”。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少数民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民族间的“公正”。
(8)《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用法律规范政府行为。——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
(9)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和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国际秩序的“公正”格局。
2、多种多样的民主体制
(1)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2)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构建了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民主。
(3)苏维埃制度:苏联的政治基础,是俄国劳动人民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
(4)南京临时政府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和“代议政治”的原则来构建中华民国的国家制度。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民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另一个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权利与义务
(1)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顾炎武推崇自由议论朝政的风气,以“众治”取代“独治”。
(2)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3)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
(4)1787年宪法坚持“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和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等自由。
(6)1954年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三、人文精神
1重视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
(1)古希腊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2)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思考。
(3)亚里士多德关注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4)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关注人生真谛
(1)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备知识才能达到善;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2)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3)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4)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认识自己的“理性”,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
3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4)《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的通过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5)乡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尊重文明多样性
1、东西方人文主义的差异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西方强调个性发展,中国强调人的社会性。
(2)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中国强调社会等级秩序,西方强调人的平等。
2、雅典民主制与古代中国君主集权制的利弊
(1)利
①雅典:使公民有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思想空前活跃。
②中国:有利于大规模工程建设,组织和有效抵御外侵,维护统一。
(2)弊
①雅典:范围狭窄,具有随意性。
②中国:易产生暴政和腐败;钳制思想;阻碍新兴经济因素成长。
3、古代东西方科技文明的差异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3)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4、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的区别
(1)文明拓展方式
①希腊:通过殖民建立新城邦,吸收外部文明来拓展希腊文明。
②罗马: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
(2)国家形式
①希腊:分散的城邦制;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②罗马:统一集权制。
(3)政体和统治方式
①希腊:君主制—贵族集体统治—公民全体集体统治;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②罗马: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君主专制,没有发展为民主制度。
(4)政治文明贡献:①希腊:民主政治。②罗马:法律。
五、团结精神、合作精神
1.商帮:亲缘与地缘基础上和衷共济
(1)明清时期,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
(2)商帮形成的原因:商帮成为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和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左右者;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还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
2、国共关系:合作则双赢,对抗则俱伤
(1)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2)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国共合作破裂。
(3)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4)1946年6月底,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5)国共关系“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①“分则两伤”:因为两党的性质、立场、纲领、前途等都是不同的,为此,国共势不两立,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②“合则两利”:国民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3、战后世界的经济合作
(1)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正式成立。
(2)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4)1999年,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了东盟。200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5)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区域性经济集团除了经济领域的合作外,往往还包括政治、外交、军事、社会、科技等方面的政策协调与合作。区域性经济集团与世界性经济集团相比,在规模上有明显区别。世界性经济集团是面向世界各国,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4、新中国在内政外交上的合作精神
(1)政党间的合作:1956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2)民族间的合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加强了民族团结。
(3)两岸合作:“一国两制”的构想: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
高考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
本文地址:http:///zuowen/
高考常考诗词知识点 高考古诗词名句考点篇2
高考常考诗词知识点
古典诗歌分类鉴赏
高考常考诗歌类别有:赠友送别诗、羁旅行役诗、论道说理诗、思妇闺情诗、思乡怀人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等。
01 赠友送别诗
古代的送别诗,往往是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鉴赏时要关注送别诗中的时空意象和常见物象,如离别诗中常出现的“日暮”“斜阳”“月夜”“清晨”“暮钟”等表明时间的意象和“长亭”“南浦”“客舍”“曲江”“阳关”等表示地点的意象,以及“寒蝉”“杨柳”“浮云”“孤舟”“浊酒”等表离情别意的物象。
艺术手法上常常会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常用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的手法;或直抒依依不舍的离情、情深意长的感恩、孤寂惆怅的悲伤;或借诗一吐心中积愤、表明高风亮节的志向、传达真挚坦诚的勉励等。
鉴赏时应注意所写之景的色调对直接表达诗人感情的作用。如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02 羁旅行役诗
中国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漂泊无定,往往容易触景生情,感时生情,如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独处、清明踏青、暮春清秋、途穷日暮,自然而然会引发对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的感伤,触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常用的手法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羁旅行役诗大多具有感时生情、以景显情、用典含情等三个特点。
03 论道说理诗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以理趣见长,耐人寻味。表达形式有借景说理,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有即事说理,如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有托物说理,如欧阳修的《画眉鸟》。
哲理诗往往是叙议结合,寓理于事,寓理于景。常常借助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方法。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如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04 思妇闺情诗
思妇闺情诗主要有宫怨诗和闺怨诗两类。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如汉乐府《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运用比喻写出了“君恩无常”;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如王昌龄《闺怨》一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05 思乡怀人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有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如晏几道的《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06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这类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编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含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在构思上,有以景衬情的,如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07 山水田园诗
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的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如张耒的《初见嵩山》:“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08 托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志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情感上,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如李商隐的《柳》;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如修睦注的《落叶》:“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09 边塞征战诗
内容上,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征战之苦,或抒发卫国豪情,或讽谏穷兵黩武。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如李益的《度破讷沙(其二)》:“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平明臼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鉴赏边塞诗,首先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如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晚唐国势式微,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如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宋代,尤其是南宋,边塞诗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其次,要体会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军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
常考意象及象征
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松梅竹菊”寓高洁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月”托“雁”寄乡思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杜鹃”“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梧桐”叶落透悲意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如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别时“长亭”“柳”依依
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诗经》中的《采薇》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此外,“柳”与“留”也谐音。
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落“花”流“水”传愁绪
“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乌鸦”“燕子”系兴衰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
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浙江卷出过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山坡羊.燕子》,3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高考常考诗词知识点 高考古诗词名句考点篇3
高考常考诗词知识点
古典诗歌分类鉴赏
高考常考诗歌类别有:赠友送别诗、羁旅行役诗、论道说理诗、思妇闺情诗、思乡怀人诗、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等。
01
赠友送别诗
古代的送别诗,往往是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鉴赏时要关注送别诗中的时空意象和常见物象,如离别诗中常出现的“日暮”“斜阳”“月夜”“清晨”“暮钟”等表明时间的意象和“长亭”“南浦”“客舍”“曲江”“阳关”等表示地点的意象,以及“寒蝉”“杨柳”“浮云”“孤舟”“浊酒”等表离情别意的物象。
艺术手法上常常会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常用虚实相生、对比衬托的手法;或直抒依依不舍的离情、情深意长的感恩、孤寂惆怅的悲伤;或借诗一吐心中积愤、表明高风亮节的志向、传达真挚坦诚的勉励等。
鉴赏时应注意所写之景的色调对直接表达诗人感情的作用。如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02
羁旅行役诗
中国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漂泊无定,往往容易触景生情,感时生情,如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独处、清明踏青、暮春清秋、途穷日暮,自然而然会引发对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的感伤,触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常用的手法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羁旅行役诗大多具有感时生情、以景显情、用典含情等三个特点。
03
论道说理诗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以理趣见长,耐人寻味。表达形式有借景说理,如朱熹的《观书有感》;有即事说理,如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有托物说理,如欧阳修的《画眉鸟》。
哲理诗往往是叙议结合,寓理于事,寓理于景。常常借助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方法。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如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04
思妇闺情诗
思妇闺情诗主要有宫怨诗和闺怨诗两类。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如汉乐府《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运用比喻写出了“君恩无常”;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如王昌龄《闺怨》一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05
思乡怀人诗
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伤心,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多少景物都被染上诗人的感情色彩,因而此类诗中常有伤感、迷离、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的情怀。如晏几道的《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06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这类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编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含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在构思上,有以景衬情的,如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07
山水田园诗
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的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他们的艺术成就颇高,具有用语言艺术再现自然景物的能力。如张耒的《初见嵩山》:“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08
托物言志诗
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志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情感上,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如李商隐的《柳》;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如修睦注的《落叶》: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09
边塞征战诗
内容上,或描写塞外风光,或表现征战之苦,或抒发卫国豪情,或讽谏穷兵黩武。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如李益的《度破讷沙(其二)》:“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平明臼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鉴赏边塞诗,首先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如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晚唐国势式微,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如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宋代,尤其是南宋,边塞诗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其次,要体会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军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
常考意象及象征
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松梅竹菊”寓高洁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月”托“雁”寄乡思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杜鹃”“鹧鸪”啼凄凄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梧桐”叶落透悲意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如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别时“长亭”“柳”依依
在古典诗词里,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诗经》中的《采薇》便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此外,“柳”与“留”也谐音。
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柳永的《雨霖铃》同时写到了这两种意象,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落“花”流“水”传愁绪
“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如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乌鸦”“燕子”系兴衰
乌鸦这种鸟经常在坟头等地出现,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诗人常用“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的氛围。燕子则因其有眷恋旧巢的特点,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的寄托。
出现“乌鸦”这一意象的高考题目不少,如:《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鹧鸪天》“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浙江卷出过一道对比鉴赏题,分别是刘禹锡的《乌衣巷》、吴激的《人月圆》和元曲《山坡羊.燕子》,3篇作品均通过“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草木”仍在人事移
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古诗词常用“草木”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如《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过华清宫》也用到了树木的意象:“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高考常考诗词知识点 高考古诗词名句考点篇4
xx年中考语文知识点:诗词鉴赏常考知
识点
1诗歌的主要内容有: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②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2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乐观豁达的形象,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慷慨悲壮的形象,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忠心报国的形象,如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二、考查对语言的品味
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往往通过诗的语言来实现。进行诗歌赏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因此,考查对古诗词中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的品味,是近年来河南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语言品味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考查重点字词的精妙。从遣词用语、修辞方法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重点诗句的含义。考查诗句蕴含的深意。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曲在语言上所寄予的深意。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词曲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考查诗词曲中的名言佳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蕴含哲理、语言运用等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在复习中,我们不仅要熟背古诗词曲,还要结合一些诗句用心揣摩诗歌语言的以下特点:清新自然,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生动形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含蓄隽永,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言简义丰,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平实质朴,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简洁明快,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考查对写作技巧的分析
对分析技巧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抒怀、寓情于景等。分析诗歌的结构形式,如层层深入、由景生情、卒章显志等。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等。分析诗歌的艺术风格,如朴素自然、雄浑奇拔、清丽明媚等。
这里,我们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做以简单归纳,希望在做分析诗歌写作技巧这一类题的时候加以灵活运用。
1诗歌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寓情于景,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托物言志: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河落日圆“。
动静结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虚实相生,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以小见大,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以乐景写哀情,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诗情画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运用典故,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运用修辞:比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拟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对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
高考常考诗词知识点 高考古诗词名句考点篇5
一、选择题
1、阿伏伽德罗常数主要考察化学中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及其应用,注意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条件。
2、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离子共存主要考察了对强、弱电解质的拆分,反应过程当中过量问题的分析、处理以及常见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拆分。
3、有机必修主要考察有机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一取代产物种类的判断。
4、盐类的水解主要考察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排序,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的应用。
5、电化学主要考察原电池中正、负极和电解池中阴、阳的判定,转移电子数的计算,电极方程式的书写以及综合计算分析能力。
6、元素推断、性质判断主要考察了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对物质的氧化性、酸碱性、稳定性方面进行比较。
7、常识性识记主要考察了化学当中的基础性常识问题,出题简单但知识面较广,需要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进行不断的积累、记忆。
(常考知识点顺序不固定)
二、解答题
1、无机元素推断主要考察了物质间的相互转化,重点考察物质的判断,及化学、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2、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主要考察了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化学平衡的计算、图像分析能力、等效平衡等。
3、化学实验主要考察了常见气体的制备、净化、检验以及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的分析和相关性质的研究。
高考理综试卷包括选择题21道(每题6分),解答题19道,其中选择1—6题为生物,7—13题为化学,14—21题为物理(14、15、16、17、18为单选,19、20、21为多选)。解答22(7分)、23(8分)、24(13分)、25(19分)为物理大题,26(13分)、27(15分)、28(15分)为化学大题,29(11分)、30(10分)、31(12分)、32(6分)为生物大题,33—40为选修题(每题15分),其中33—35题分别为物理选修3—
3、3—
4、3—5的内容,36、37、38为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
39、40为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3(现代生物科专题)的内容。
下一篇:实用求职信自荐信精选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