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教案幼儿园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教案幼儿园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教案幼儿园篇1

1、仔细体味"远方"的深刻含义。

2、把握作品的行文思路,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生活中,人们总想到远方去旅行。远方对我们的诱惑不仅仅是风光美景、人文历史,更多的是一种梦幻,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看不见的灵魂里涌动的向往。生活中近的是现实,远的才是诗。所以远方总像一簇圣火,在人们心头燃烧。于是我们总是期盼着远方…

今天我们学习许达然的《远方》,看看我们又能从中得到那些思想与感悟。

1、怎样理解"远方"的含义?

明确:"远方"的含义在文中虽然涉及它的本义--距离较远的地方,但其深层次的含义则是"梦"--人生之梦,是不断追求的理想,是不懈追求的境界。

2、远方总是使人向往的,它令人向往的魅力是什么?

明确:魅力就是"越远越朦胧,越朦胧越神秘",远方充满了神秘与好奇,使人们充满无穷的想象,使人们孜孜不断地去追求。

3、作者在阐述人总是爱制造远方,人们天生就有着对远方的向往和追求时,都列举了那些例子?

明确:文章在阐述人们总是在制造远方的时候,列举了莫尔的乌托邦、培根的阿特兰提斯大陆、陶潜的"桃花源"徐福以及东方朔的神仙、靠海民族的大海、人们心中的远山、每个民族所有的每个民族的远方、欧洲人的东方的梦魇、人们心中的天堂等等的远方。以古今中外人们的远方来加以证明,事实可靠,说服力强,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又如,在论述人们天生就有着对远方的向往和追求的时候,又列举了雪莱、希罗多德、修西底德斯、司马迁、柏拉图、莎士比亚等名人的有成就的事例以及小孩子、青年等人对远方的向往与追求来加以论证,从而说明了人们对远方的强烈的向往与追求。

4、人们为什么总是爱制造远方?

明确:那就是人们的"血液里似乎遗传着流浪的鲜红","几乎每个人都有远行的冲动",人们向往和追求远方是天生的,不论有成就的名人也好,还是孩子也好,还是青年也好,无不有着对远方的向往和追求。

5、如何对待远方?如何对待向往和追求远方的人?

明确:远方有着无穷的魅力,有美的远方,也有丑的远方,"幻想可以点缀生命,但只是远方的云不能构成天空。向往可以活泼生命,但不是人生"。没有"远方"的生命,缺少生机与灵动;一味地沉溺于虚无缥缈的远方,不过是空欢喜一场。"如果只是向往,远方依旧是远方,向往永不能成为历史",将对远方的向往与现实结合起来,既要有去远方的决心,也要立足现实,在现实中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理想的远方

"不必用佳肴把志在高空的鸟桎梏在笼子里,尽管笼子很大,但笼子不是天空"。不要被眼前的安逸、幸福束缚了脚步,永远不要放弃理想,永远跋涉在人生的旅途上,这是一种执着,是高远的情操。无论是大地还是思想的远方,只有心灵坚强者方可抵达。鼓励人们去奋斗,去接受远方的挑战。

6、深意句:"幻想可以点缀生命,但只是远方的云不能构成天空。向往可以活泼生命,但不是人生。我们总不能成天幻想远方,只是向往,只是想往,而抛弃现实。…幻想使人沉醉,我们常醉看远方而自以为清醒。远方不一定如想象中的。那么绮丽,或那么丑恶。"

明确:作者在这里表明了对远方的深沉的思考,也是对人们关于远方的启发。既指出了远方的美好,又指出了我们应该如何来对待远方,我们应该把对远方的向往与现实结合起来。同时,远方有着远方的客观存在的特点,既不一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绮丽,也不一定如我们想象的那么丑恶。

7、中心句:"总是有许多人总是有许多人愿舍弃眼前的幸福到远方去,就让他们去吧!不必用佳肴把志在高空的鸟桎梏在笼子里,尽管笼子很大,但笼子不是天空。"

明确:这句话表明了应该如何对待人们对远方的向往的问题,作者的观点是"让他们去",去奋斗,去接受远方的挑战。并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来说明理由,那就是,不要拿眼前的幸福来把追求远方的人束缚住,人如果志在高远,那笼子就不是天空,限制只能是束缚。要去奋斗,去接受远方的挑战。

这是1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述。

1、事实论证。

所谓事实论证也叫例证法、举例论证,就是用大量的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加以论证。所举的事例可以是古代的,可以是现代的;可以是外国的,也可以是中国的。文章在论证人们总是在制造远方的时候,就列举了莫尔的乌托邦、培根的阿特兰提斯大陆、陶潜的"桃花源"徐福以及东方朔的神仙、靠海民族的大海、人们心中的远山、每个民族所有的每个民族的远方、欧洲人的东方的梦魇、人们心中的天堂等等的远方。以古今中外人们的远方来加以证明,事实可靠,说服力强,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又如,在论述人们天生就有着对远方的向往和追求的时候,又列举了雪莱、希罗多德、修西底德斯、司马迁、柏拉图、莎士比亚等名人的有成就的事例以及小孩子、青年等人对远方的向往与追求来加以论证,从而说明了人们对远方的强烈的向往与追求。

2、因果论证。

这是一种通过对原因的论述来加以论证的方法。如,文章的开头便指出"似乎远方总是使人向往的",作者在指出远方有美有丑之后,便用简练的笔墨来论述为什么"似乎远方总是使人向往的",那就是因为"越远越朦胧,越朦胧越神秘。那神秘常使我们幻想…",通过对原因的探讨说明了远方为什么似乎总是使人向往。

3、引用论证。

作者在论述时还常常用大量的引用来加以论证。如引用《列子·汤问篇》的的记载、雪莱的回忆、《茵梦湖》中对小孩子对远方的向往等等,有的是传说,有的是个人回忆,有的是文学描写,从不同的角度对远方进行了论述,论证了不同的问题,另读者信服,同时也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问题的理性的思考。

4、正反对比论证。

作者在谈论我们应该如何来对待自己的远方时,先用自己看过的赛克爵士的《探险史》记述的人类用行动去实现抵达远方的奋斗记录来从正面加以阐述,说明我们不能只是幻想、向往、想望而抛弃现实,然后又用一个天文学家只顾观望天空而不注意地上从而跌到井里的反面材料来形象而又风趣地说明了我们应该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方,从而使向往成为历史。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十八岁的梦

听说远方有风景

十八岁的心有了感动

虽然无人为我送行

我依然扬帆出征

仰首明月俯首清风

我走过一程又一程

听说风光在险峰

十八岁的心有了憧憬

虽然听不到喝彩声

我依然风雨兼程

左转秋叶右转落英

我知道何去又何从

为了十八岁的梦

即使风雨过后道路泥泞

天边没有彩虹

我依然会踏着落花前行

永不背叛初衷

为了十八岁的梦

即使行囊已破两袖清风

沿途没有鸟鸣

我依然会走过春夏秋冬

和梦慢慢靠拢

十八岁的梦

如初的心情

万千思绪谁懂

让伤痛随风

桃花里有我的笑容

抛弃如尘的虚荣

无论枯荣都是风景

无论圆缺都是好梦

无论成败都是英雄

远方有风景

附:

《远方》教学随感

"远方",岂只是指遥远的地方,更是人生的梦想、理想。"远方"是一个神秘所在,"越远越朦胧,越朦胧越神秘",诱惑着我们不放弃,不回头。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辉煌还是暗淡,脚尖永远朝着梦想的方向。

人们总是爱制造远方,有个人的,有民族的;有生活的,有自然的。莫尔的乌托邦、培根的阿特兰提斯大陆、陶潜的"桃花源",徐福以及东方朔的神仙,靠海民族的大海,人们心中的远山。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远方,东方是欧洲人的远方;天堂是人们向往的最真最善最美的远方。每个人自身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远方",即便是在同一个时期也不可能只有一个"远方"。小孩子向往长大成熟的远方,年青人向往锦绣前程的远方,即使是夕阳下的老人,仍然会怀抱着健康长寿的远方。远方就是这样形形色色,五彩缤纷。

人向往并追求远方是天生的,人的"血液里似乎遗传着流浪的鲜红,几乎每个人都有远行的冲动"。鲜红的热血不停地在血管里流动,就像人天生就有热

本文地址:http:///zuowen/

教案幼儿园篇2

地点:多媒体教室

培训内容:

口语交际

一、学习表达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及其回答:

二、学习询问别人居住在哪里,并能回答:

where are you live?

①对大地方进行回答: i live in (地点)

②对小地方进行回答: i live (地点)。

三、学习询问别人来自于哪里,并回答:

①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

②where do you come from?

i come from

四、结合实践根据以前所学内容进行自编短剧进行交际。

教案幼儿园篇3

1、知能目标: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以及歌行体的特点。体会古典诗歌形象化的表现手法。鉴赏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2、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体会本诗十分出色的音乐描写手法。

3课时

一、导入

读《琵琶行》有感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这是xxx的一首诗,请大家一同品位一下!主旨是那一句?

明确:最后一联,不要为沦落的身世感到过度的悲伤,鼓励人们要积极乐观的生活。

究竟诗中是什么样的白居易,什么样的知己,什么样的琴声,让我们一同走进白居易的这首《琵琶行》!

二、文学常识

1、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2、作者生平

入仕以前(772—799)

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初仕至遭贬(800—815)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 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 (802) ,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永贞时(805),王叔文、韦执谊实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韦上书,建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 惩恶赏善,举贤任能,不失时机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韦等被贬,改革失败。他的建议未及采用,写有《寓意》等诗表示惋惜。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对社会政治各项重大问题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这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今陕西周至)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在儒家“兼济”思想的指导下,他不怕得罪权贵近臣,连续上书论事,都是关系国家治乱、人民生活的重要文件。与此同时,他还自觉地以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促进新乐府运动,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辅而行。但由于朝政日趋腐败,他的这些奏状和诗歌反而招来当权者的忌恨与打击。

(本文写作背景)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贬江州以后的内外迁调(816—828)

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琵琶行》。诗中通过一个擅奏琵琶的长安名妓沦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在这之前,他已经看到朝廷的种种黑暗,萌生过及早抽身的念头。经过这次打击,思想更从“兼济”急遽转向“独善”,决心要做到“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但他并没有辞官归隐,而是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在庐山盖起草堂,与僧朋道侣交游,以求知足保和,与世无忤。与之相适应,描写闲静恬淡境界、抒发个人情感的闲适诗和感伤诗,便开始多起来,而前期那种战斗性强烈的讽谕诗则比较少见了。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

退居洛阳的晚年生活(829—846)

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今已辟为游览胜地。

3、歌、行、引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三、重点字词句

1、视频朗读材料,疏通字音。

商贾gǔ 恬静tián 贬谪zhé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荻花dí 乍破zhà 慢捻niǎn 幽咽yè 迸裂bèng

嘈嘈cáo 间关jiān 虾蟆hámá 名属shǔ 教坊fáng

红绡xiāo 钿头diàn 银篦bì 呕哑嘲哳ōuyāzhāozhā

2、古今异义词

明年: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因为:古:两个词,因此创作。 今:表原因的连词。

颜色:古:神态、脸色。 今:色彩

老大:古:年龄大。 今:兄弟排行第一。

向前:古:从前、刚才。 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3、词类活用

①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名—状

②遂命酒 名—动

③商人重利轻离别 形—意动用法

4、文言句式

①歌以赠之 宾语前置,介词“以”

②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了解诗文的主要情节。)

1、诗前面的小序有何作用?

明确:(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情节;

(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点明写作的动机;

(4)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情感基调。

2、《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什么事?

明确:叙述了诗人谪居江州,月夜江边送客,巧遇琵琶女之事。

3、全诗一共分为五个自然段,给每段概括一个小题目。

明确:(1)江头送客 (2)琵琶传情 (3)追忆往昔

(4)同为沦落 (5)司马衫湿

4、诗文通过叙事,塑造了那几个人物形象?其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自己两个形象。共同点为“同为天涯沦落人”。

5、“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

明确:相同点:

本是京城女

a.来自京都

去年辞帝京

誉满京都名艺人

b.出色才能 天涯沦落

才华横溢大诗人

年长色衰守空船

c.落泊失意

直言相谏遭贬谪

因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白居易才从琵琶曲中听出了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无限感慨。

五、合作探究

(三读文章,重点品析第二自然段)

1、全文写到作者一共听见几次琵琶曲?简要分析。

明确:一共三次。

第一次,闻声不见人,情相触;

第二次,见人再问声,情相通;

第三次,知人重闻声,情相融。

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的?有什么好处?

明确:(分析句子,指导背诵)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如前分析)

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3、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演奏情感的句子。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意。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明确: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5、小结描写特色:

(1)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2)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4)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6、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的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是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光有了感应。

③“唯见江心秋月白”

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自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把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情感打动。

④“绕船月明江水寒”

写琴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琴女凄凉的心情。

⑤“黄芦苦竹绕宅生”

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独悲凉。

六、作业

背诵全诗

教案幼儿园篇4

观察盐水对冰块变化的影响。

让孩子知道冰和水的区别。

装有水的冷冻袋2只、冰块、盐、小盆2个、棉线、竹筷。

一、通过实验让幼儿感受盐对冰块变化产生的影响。

实验一:冷冻袋谁更硬。在两个小盆里放进许多冰块,将冷冻袋分别理进盆里的冰块中。往一个盆内的冰块上撒盐的冰块有什么不同,那一边感觉更冰。过1-2小时后,再把冷冻袋拿出来摸摸看,并在上面撒上一些盐,等一会,拉起棉线看看、是否可以把冰块钓起来。

二、实验过后帮助幼儿了解:把盐撒在冰上会使周围的温度急剧下降。

三、教师引导孩子去发现去观察。

四、请个别孩说说自己在这个活动中自己的发现并大家一起谈论。为什么?

教案幼儿园篇5

1、学习吹竖笛。

2、欣赏《飞来的花掰》、《校园的早晨》。

1、能够用竖笛独奏一首乐曲,并学会与他人合奏。

2、认真聆听两首欣赏歌曲,比较两首歌曲在演唱力度、速度、情绪、意境等方面的异同。教学过程:

1、教师手持竖笛向学生展示,简介竖笛知识。

2、教师亲自为学生演奏一段轻松、活泼、优美、抒情的小乐曲,也可以播放竖笛演奏的录像,激发学生对学习竖笛的兴趣。

3、学习吹竖笛,从5、6、7、1四个音学起,先练习吹长音:5―――、6―――、7――-1―――反复练习。

4、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对着书上的曲谱,练习吹奏。

5、分组练习,教师指导,互相学习,切磋技艺。

6、请学生为大家吹奏小乐曲《回忆》,其他同学可以随着旋律作指法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7、师生合作演奏《颂祖国》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吹奏竖笛,培养学生的听辩能力和合作意识。

8、欣赏《飞来的花瓣》

(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教师节是哪一天吗?为什么要为教师规定一个节日?教师节这一天你们准备做点什么?你能为大家讲一个你身边的老师最令你感动的故事吗?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2)学生活动:与同学一起讨论,互相启发、提示,发表见解。

(3)播放录音:《飞来的花瓣》(合唱),认真聆听,感受作品的意境。

(4)教师引导:“你从这首歌里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

(5)学生活动: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谈一谈欣赏后的体会。

(6)师生互动:老师要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向学生讲一个自己当老师的故事、或自己老师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7)生活动:再次听录音,认真聆听,进一步思考并感受作品的力度、速度、情绪、情感的对比变化。学生可轻声哼唱,熟悉旋律,感受歌曲的旋律美、歌词美、演唱形式美、风格美。

(8)学生活动:展示才艺,为老师唱一首心中的歌,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热爱与祝福。

(9)师生互动:老师为学生弹唱《校园的早晨》,请同学认真欣赏,然后将听到的歌词记写在书上相应的乐谱下面。

本节课开始学习吹奏竖笛,各班都有部分学生接受较慢,教师还要多关心他们,帮助这些学生树立信心,因此,可以增加一课时。

48 23026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