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字]党的建设为主题的论文4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3000字]党的建设为主题的论文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党的建设为主题的论文3000字1
一、正确理解三个“执政”名词:
⒈如何认识执政能力的内涵:
执政,顾名思义,就是执掌政权的意思。所谓执政能力,就是执政党掌握和运用国家机器,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本领和水平。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党,执政的宗旨和内容是不同的。在我国,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所以我们讲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⒉执政理论的内涵是什么:
执政是受执政理论指导的。党的执政理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主要方面。
执政理念。可以理解为执政的指导思想,其中主要的应是价值取向。
执政基础。人民群众,是我们执政最重要最宝贵的基础。
执政方略。就是执政的大政方针、战略策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行的一些重大战略,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执政的方略,如“三步走”战略、依法治国方略等。
执政体制。从执政的角度来说,政治体制也可以称作执政体制。
执政方式。用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手段、什么样的方法具体执政,效果不一样。管理国家和社会,光用简单的行政命令不行了,必须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协商的、契约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等多种方式和手段。
执政资源。强大的阶级基础是资源,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是资源,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是资源,宝贵的历史经验是资源,,光荣的历史传统也是资源。
执政环境。在国内,我们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创造一种宽裕的经济生活环境;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创造一种稳定和谐的政治生活环境;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生活环境。在国际上,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和国际文明的新秩序,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⒊怎样把握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
从构成执政能力的基本要素来看,直接影响和决定执政能力的主要有三大方面,这也是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
一是执政的制度和体制。这是执政能力的基础。一切执政活动能否正常进行及其效率如何、效果如何,首先取决于制度和体制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便捷,这个制度和体制运转得是否顺畅、灵活、高效。所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定要首先在制度和体制上下功夫,不断推进制度化、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进程,为党的执政活动搭建一个更为广阔和良好的平台。
二是执政的主体。这是执政能力的直接载体。执政能力,最直接地表现在执政主体的能力和水平上。主体是谁?应该是指整个执政党。分解开来,既包括党的领导干部,也包括作为组织的党的各级领导机关。执政能力是所有这些执政者和执政机构,科学驾驭和运用执政的制度、体制、方式而表现出来的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执政的方式方法。这是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执政的方式方法是否科学、规范、合理,对执政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⒈政治常识解读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①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只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三大历史任务的要求。
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党,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
④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工人阶级(其先锋队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只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不断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有利于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⑥综合国力竞争已成为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实质。为了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⒉哲学常识解读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①物质决定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而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要求。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
③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现代化建设任务,迫切要求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④在事物的发展进程中,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我们党。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新伟大工程。
三、五十五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
这些既是党五十五年来执政的成功经验,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第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第四,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第五,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就是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党的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保证。当前,实行科学执政,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决策科学化。
民主执政,是指进一步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党治国理政的实质和关键。人民群众是党的最广泛最宝贵的执政基础。党执政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信任。民主执政就是要巩固这个执政基础;就是要坚持党的执政理念,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就是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以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提供有力的保障。
依法执政,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这是当代国家政党政治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基本方式。
三者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科学执政是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态度、方法和指向;民主执政是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的保证;依法执政是对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要求。
第六,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四、为什么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只有在不断改进执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执政能力。
2.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需要;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需要。
五、怎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②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③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④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是爱国统一战线。
⑤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⑥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提高依法执政水平。
⑦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全面加强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⑧要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党的建设为主题的论文3000字2
论文关键词:理论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
论文摘要:理论建设是一个革命的党、执政的党的重要力量来源,党的理论建设对于顺利完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必须认真学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同样,没有建设的理论,也就没有建设的实践。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重视理论,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历史证明,只要我们能够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地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就能够推动党的事业顺利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一百多年来,不屈的中国人一直进行着坚决的斗争,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太平天国运动的“天朝田亩制度”,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到戊戌变法的“兴民权,行议会”,辛亥革命的“三民主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科学的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因而无法找到救国救民的道路,也就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重任。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然而,马列主义是行动的指南,不是现成的答案,更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要拿过来便可治疗一切疑难杂症。马列主义对于中国革命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论,使我们在面对复杂的形势下,能够客观准确地分析出现存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条件,从而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揭示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也就是说,要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没有马列主义的本本是不行的,但只靠马列主义的本本也是不行的,必须在马列主义思想的指导之下,深入了解、分析中国国情,形成适合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中国革命必须的,同时也是极其艰难的,我们党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左”和“右”的错误,其根源就是不能科学地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是将它作为一种方法论的指导,而是直接作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现成答案,不是在实践中运用、发展理论,实现理论的创新,而是削足适履,用理论的框框来套实践,结果必然是理论脱离实际,给党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
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指导中国革命事业的锐利武器,就在于它成功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的国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社会和革命的特点,从而得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革命的动力,革命的道路、革命的前途等一系列革命基本问题的科学结论,最终实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所有这些,都是马克思列宁的著作中没有的,但却又完全是出白于马列主义的,是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列主义,它显示了马列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能不说是马列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每一时代的理论都肩负着完成它那一时代历史任务的责任,我们不能苛求前人为今天的实践提供现成的答案,只能结合时代特征、实践特征,创造出适合本时代的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更需要有伟大的理论加以指导,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分析了新时期的特点,总结国内外建设经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的理论问题,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道路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关键就在于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拘泥于个别论断,敢于打破习惯势力、主观偏见,着眼于实际,着眼于目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广大党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和决定党建设事业的成败。只有不断加强党的理论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党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提高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我们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一、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必须深入理解、牢牢把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我们党制定指导革命、建设正确理论的思想来源,是制定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比革命和改革更加复杂艰巨的工程,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指导的理论则更加难于掌握。进入2l世纪,新情况、新任务、新问题层出不穷。摆在我们党面前最严峻的考验就是如何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如何带领全国人民顺利实现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如何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能不能用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将科学的理论灵活的运用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避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关键在于我们党是否能够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只有始终坚持这条思想路线,才能认清时代特征,洞察历史发展大势,正确把握社会前进脉搏,科学地反映客观世界和人类实践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使党的全部理论.各项工作能紧扣时代发展要求,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各项工作合乎规律性·才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顺利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必须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特别是领导干部。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党的一项基本工作方法和领导制度。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前头。正是由于掌握了这样一项基本工作方法,我们党才能领导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发生了变化,我们肩负的任务发生了变化,我们所要进行调查研究的对象,内容,手段、条件发生了变化,但是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调查研究在党的决策工作和全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丝毫没有改变,而且显得更为重要。……调查研究的工作只能全面加强,决不可有任何削弱。”因为“对任何问题的探索和解决,须臾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进行调查研究,就是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密切同群众的联系,深入基层、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解决群众的困难,就是要对本地区、本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进行全面系统了解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心中有数。才能从实际出发,作出科学判断,形成正确的方针政策,减少和避免失误,才能顺利完成我们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调查研究不仅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
二、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必须认真学习,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的态势和矛盾,进行了正确分析,科学判断,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创了历史的新局面,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综合实力都上了一个台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体,紧紧抓住“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关键问题,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最终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学习、理论创新的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我们的理论,在不断的理论学习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
三、总结
我们党8O多年的历史,之所以能够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由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能够始终能够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和开辟适合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目前,全党上下正掀起学习《江泽民文选》的高潮,这是我们党加强理论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党员理论水平,巩固党的领导具有重要意义。理论学习的热潮必将带动理论创新热潮的兴起,而新的理论必将为我们的事业提供强大的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持,使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
党的建设为主题的论文3000字3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经济得到普遍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促进着中国基础建设工程的不断完善,水利工程是中国战略类型的重点工程,关系着中国国民生活质量的水利工程建设,成为当前重点发展对象。水利工程的开展在促进国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国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因为在长江等水域较为复杂的地区经常出现洪涝灾害,为了确保周围居民的安全,建设水利堤防工程成为针对洪涝灾害问题的良好解决办法。由于水利工程堤防的建设和洪涝灾害直接的关系,因此,如何建设水利工程、防洪建设成为中国当今社会中热议的话题。
关键词:水利工程堤防建设防洪建设
中国各河流流域对中国国民的生活存在较大的联系,具体的表现在水利工程和防洪的建设。水利工程可以利用河流流域提高中国国民的生活质量,但是由于河流流域存在不可控因素,使得中国河流流域中的洪涝灾害现象较为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对水利工程重点建设的同时,还应重视堤防和防洪建设的准备。建设水利工程堤防和防洪建设,在保证中国国民经济和财产建设同时,可以促进中国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水利工程堤防、防洪的建设。因此,水利工程堤防、防洪建设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方式,为了更好的发展工程建设和经济的发展,针对水利工程堤防、防洪的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堤防、防洪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工地的条件艰苦。水利工程的建设场所一般会建在河流较为湍急的流域地段,河流的湍急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使得水利工程建设的地区环境较为恶劣。水利工程堤防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洪涝灾害问题的发生,因此,水利工程堤防建设工地的环境比普通的水利工程建设的环境更加的艰苦。环境艰苦的主要原因在于水流的影响使得施工环境较为的潮湿,在潮湿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周期较长的工程建设,容易使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工作状态产生较大危害。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会受到大型操作机器的噪音影响,因此,环境的潮湿、工程周期时间长、高负荷的作业、大型机器的噪音成为当今阻碍工作人员高效作业的主要原因。工作人员施工的过程中不能高效的作业会严重的影响工程建设的周期时间、工程建设的工作进程。
(2)建设工地的现场较为混乱。水利工程中堤防建设的工程较大,因此需要较为繁多的细小部门的配合进行工作的开展。繁多的部门在有限的建设工地中同步进行工作的开展会导致现场混乱的现象,现场的混乱导致堤防建设在工作过程中效率低下。效率低下的同时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对具体的部门进行分工,因此,面对水利工程堤防建设的具体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科学的管理手段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统筹、高效的管理。
(3)建设工地中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较弱。水利工程堤防建设的施工人员大部分为文化水平较低的工作人员,施工人员文化水平较为低下的现象导致水利工程堤防建设的工作效率较低。因为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工作的项目有所了解,只有在了解工程建设的相关事宜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在作业的过程中保持高效率的工作方式。施工人员对工程建设具体原理知识的缺少,不仅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间接地威胁其在工作过程中的生命安全。
2.堤防建设出现问题的解决办法
(1)组织统筹管理体系。由于堤防建设的工作规模较大,所以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会存在较为混乱的现象。为了避免建设过程中因工作混乱而引起的麻烦,需要在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建立让管理者建立一套完整的组织统筹管理体系。顾名思义,统筹管理体系的具体工作主要针对在施工过程中各部门的良好配合,管理人员在工程建设期间对每个部门进行细节性的管理,并且需要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有效的协调各部门之间的联系需要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拥有全局观念的思维意识。全局的思维意识模式需要管理人员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协调好防火、防疫、防水等具体工作。灾害防护的过程中,将每一名管理者落实到每一项自然灾害的防护工作中去,管理者对灾害的发生负直接责任。组织统筹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地改善施工环境混乱现象。
(2)建设施工的过程中加强管理。堤防建设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因施工周期较长而导致的工作人员工作较为松垮的现象发生。为了提高施工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在建设工地中建立一套科学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可以较为有效的改变施工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因周期时间长而导致工作松垮的现象出现。科学的管理模式在工地建设过程中的具体管理事项应以天为单位进行,具体的管理工作应以天为单位对施工人员进行考勤、工种、工作量等细致性的工作考评。工作考评的过程不仅要注意施工人员的效率,对其完成工作的质量情况应调查清楚,防止施工的过程中,员工因某些工作完成不到位而影响到工程整体建设的进程。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不仅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可以保证员工的工作效率、减少员工工作过程中工作的质量问题。
3.水利工程堤防建设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1)堤防建设的作水因素。作水因素是水利工程堤防建设的过程中最需要考虑的因素。因为,中国早期对堤防建设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错误的认为最高水位的防护土是建设堤防工作的重点,所以导致堤防建设工作开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工作人员对堤防建设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作水问题,具体的工作开展需要工作人员对现场用地中的最大承受压力进行进行考察、研究。
(2)历史、地理因素。堤防建设工作在中国中的开展具有较为久远的年头,面对已经建设完成并且有些年头的堤防工程,应以定期维护的方式对工程进行修缮和管理。具体的修缮手段需要在对当地的历史和地理较为了解的情况下进行,因为,堤防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是结合当地地区的历史、地理等综合因素进行的建设工作。例如,对某地区的堤防工程进行修缮时,需要了解堤防工程在过去建设过程中使用的材料、方案,维修的过程中应结合过去的选材进行操作。运用相同的材质对堤防建设进行修缮可以提高堤防建设的稳定性,稳定性能的提高是堤防建设的基础保障。在修缮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周围人员疏散工作的开展,防止因修缮工作的开展导致周围人员发生不必要的伤害。管理人员对修缮现场进行保護的同时,应安排部分专业人员对堤防建设进行侦察工作的开展,防止在施工的过程中不必要问题的出现。
(3)材料使用的考虑。堤防建设的选材问题是堤防建设工作开展的基础,良好的材料运用在堤防建设工作中,可以保证堤防建设的质量、防止国民财产受到侵害,因此面对选材问相关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堤防建设工作的开展一般是在河流汛期之前进行的,所以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应结合当地的气候进行。为保证选择的材料能在水中进行,需要提前对材料进行试验和水的反应。面对堤防缺口的问题,修缮工作人员需要注意原材料和选用的新材料的融合度,因为堤防缺口修缮的难度较大。
4.结语
水利工程堤防、防洪建设一直是中国针对水利工程较为重视的方面,建设堤防、防洪工程不仅可以避免国民安全、财产受到威胁,还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堤防、防洪工程的建设问题中国应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并及时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房利.清至民国时期皖江堤防工程建设及其生态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
[2]刘平.山地城市沿江防洪设施的景观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7.
[3]李奕成.基于生态水利工程学的乡村河流景观整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4]朱记伟.流域治理项目建设管理体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
[5]孙继昌.认清思路明确目标积极推进堤防管理工作—在全国堤防管理工作现场上的讲话[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0,30(01):7-13.
党的建设为主题的论文3000字4
提要: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我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员干部防腐拒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历史性课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对待党内腐败是进行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健词:正确对待党内腐败,党的建设,内容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在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学,技术等领域里的核心地位。这是我国近百年来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需要。要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和提高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迎接各种突如其来的挑战和国际社会的不断变化。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其积极性的一面,也有其消极性的一面,其价值则由其积极性和消极性的比值决定。我们党的建立和发展,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政治等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当然,在实际过程中,党内也出现了一些消极因素,这突出表现在当前的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少数的腐败现象。但我们知道,这极少数的腐败,并没有削弱中国人民对党的信心和党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威望。因为我们党把防止腐败,惩治腐败,打击腐败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基本内容,也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核心内容。
一、腐败和反腐败是党在新时期自身发展的一对矛盾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律认为,任何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前进的,是在不断解决旧矛盾、产生新矛盾中呈螺旋式发展变化。矛盾的这种相互转化,则是事物发展的最终动力。我们党,从他的建立之初,在其自身发展的80多年的历程中,就是不断克服各种困难、迎接各种挑战、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独立,建立民主,最终发展成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在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项领域都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纵深拓展,在国际交往和合作日益紧密和频繁的新时期,腐败和反腐败这一社会矛盾的凸显,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特别是近几年来党内极少数高级干部的伏法,为我们正确对待和认识这一矛盾提供了生动的教材。
腐败和反腐败是党在新时期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矛盾动力。
腐败显现了存在的问题和自身的弱点、不足,反腐败是正视问题、勇敢面对的体现,是克服弱点、弥补不足不断完善的过程。
腐败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积聚和丰富的产物,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封建残余意识及陋习是滋生腐败的历史渊源。虽然新中国建立已半个多世纪,但封建社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利己动机仍侵蚀着人们的思想,金钱至上、权力至上的思想残余仍在党内和社会生活中发生作用,以致有些党员干部因迷信金钱万能和权能通神而陷入腐败之中。西方社会腐朽的生活方式也是诱发腐败的重要因素。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利用世界先进的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资本主义腐朽的思想也会通过各种渠道趁机钻进来,使一些分不清什么是人类文明进步健康的生活方式,什么是腐朽没落低级趣味生活方式的党员干部陷入腐败之中。心理失衡也是产生腐败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了,对这一现象,绝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但少数掌握一定权力的党员干部产生了难以平衡的心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也陷入腐败之中。有的单位对干部选拔任用不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在干部的使用管理中不慎、不严,使一些腐败分子有了可乘之机。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虽然在法制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权力监督机制软弱,权力的运行过程缺乏有效程序制约,不能很好地遏制腐败。
腐败的产生,有其客观的原因也有其主观上的因素,党在新时期的建设和发展就是不断从客观上和主观上防止腐败,防止消除客观的影响,加强个人的主观教育,不断发展和提高,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二、反腐败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核心任务
党的建设,就是不断提高和完善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党在新时期驾驭社会主义事业的能力,不断提高和完善党迎接各种挑战和风险,克服弱点和不足的能力。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党的建设除了组织建设外,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思想建设和作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全党同志在社会物质财富不断积聚和社会精神财富日益丰富的时代面前拒腐防变能力。防止腐败,惩治腐败,打击腐败是新时期全面提升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增强民族信心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反腐败,首先要反对思想意识上的腐败,是党风廉政建设者的基础任务。思想意识,是人的精神境界,是一切动作行为的原动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坚持马列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极为重要。我们历来都重视党的思想意识建设。从1926年的《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到1933年《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的第二十六号训令,从1942年以“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为主要内容的延安到“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两个“务必”讲话,从1952年开始的“”“”运动到新时期的“继续发扬井冈山革命精神”和“三讲”教育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宣传,都是党的建设在思想意识建设上的具体体现。
加强党的思想意识建设,还要加强全党同志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修养。民族传统文化是体现民族个性、展示民族魅力的舞台。是凝聚民族的胶合剂。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频繁。西方一些腐化消极思想观念也随机涌进了国门,这对我们党内的那些盲目崇洋媚外的人巨大冲击,最终成了民族的败类。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对民族文化内涵的真正理解和修养,他们根本不懂得民族文化,以致分不清什么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哪些是民族文化的糟粕。哪些应该科学借鉴、为我所用,哪些该坚决抵制、抛弃。
反腐败,其次要加强党内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党的建设的基本保证。权力是产生腐败的最终原因。治标还必须治本,才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随着我国社会民主和社会法治的不断完善,对各种腐败给予了沉重打击,取得了反腐工作的阶段性胜利。我们也应看到,虽然在法制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权力监督机制软弱,权力的运行过程缺乏有效程序制约,不能很好地遏制腐败。当然,反腐败是党的建设中一项长期性的工程,正如指出的那样“贪污腐化,滥用权力等腐败问题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解决,也不可能靠几个人讲几句话就见效”。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就是要保证权力的正确运用,做到“权为民所用”决不能以权谋利、谋益。只有真正做到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和制约,才能从根本上、源头上防止腐败,才能真下做到“防范于未然”。
反腐败,最后要坚决打击、惩治腐败,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强调:“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对大多数党员和干部主要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对极少数腐败分子必须严历惩处,决不姑息,决不手软。对领导干部中发生的违纪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从而取信于民。腐败是社会发展的消极产物,我们必须有个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对待党内的腐败现象,才不会因党内的腐败而失去对党的信心,才不会失去社会主义信念。打击惩治党内的各种腐败,充分体现了党敢于面对错误,正视自身缺点和不足的伟大勇气。腐败是党内的一颗毒瘤,只有坚决打击惩治腐败,铲除腐败毒瘤,才能保证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保证党在新时期的核心领导地位。打击惩治腐败要注意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党的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适应现实发展的客观要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提高和完善党抵御各种风险、应对各种变化、拒腐防变的能力,保持党的纯洁性、优越性、先进性。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
2、《理论》高校出版社。
3、《理论基本问题》郑必坚党校出版社。
4、《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下一篇:实用学生会体育部长竞选稿精彩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