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的格式优质5篇
【导言】此例“后记的格式优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后记范文【第一篇】
看罢萧红的呼兰河传,我爱上了她后院,或许是我也曾有过那样一个天堂吧。自小长在农村的外婆家,小学之后才到的北京。还记得外婆家的那个后院,并不是繁花满园,倒是荒草丛生,但我却独爱满园的狗尾巴草。或许还有那棵高的几乎看不到顶的梨树。后院虽然草木枯寂,但昆虫却很多,蟋蟀、知了、蛐蛐;潮湿处甚至还有几只青蛙。每到夏日,这些动物就不停地诉说着什么,每每被它们吵得毫无困意时,我就在想他们说什么呢。或许是去年夏天留下的子孙在回忆着父辈;或许是抱怨着这个夏天可真热;又或许只是在叫吧。
还记得后院的狗尾巴草,每年都是那样茂密,毛茸茸的,和我家小白的尾巴可真像,我最喜欢抽出一根来,根茎或长或短,一手拿两根,便去逗小白。把狗尾巴草贴着小白的鼻子轻轻晃动,她总是会打喷嚏,我便‘咯吱咯吱地’笑个不停。小白,是我不顾外婆反对私自抱回家的一只狗,说起小白来,话就长了。反正,外婆总是看着我和小白连连叹气,“别人不要的,你捡回来,你和她。”之后的话我没听清,此刻想来,就应是我和小白一样,都是别人不愿要的。之后,我走了,只留下小白,我不舍,却也庆幸,“你看,我还是有人要的,小白,我要走了,你也要好好保重。”这是我和她说过的最终一句话。
那棵树,梨树,占据着后院的一角。初春,梨树就零零散散开花了,再过半个月,满树的洁白若雪的梨花让人移不开眼,微风刮过,花瓣四散而落。我喜欢站在树下,聆听花瓣飘落的声音。南方的孩子很少见雪,可我却从不欣羡北方有雪。当然,被美过之后,最期盼的还是满树的梨子,可是结出来的都是小果,也不甜,但我却欢喜。
儿时的记忆早就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淡忘,儿时所构建的天堂也渐渐坍塌,一切都仿佛没有发生过一样,我开始怀疑这些不是真的,或是我臆想出来的,直到问起外婆来,她挥了挥手,“好早以前就砍了,盖成房子了。”我刚想问为什么不留着院子呢,去将话咽了回去。是阿,后院早就转成了自家盖的二层楼房了,哪还有什么小院子呢。
所幸记忆还帮我留着那个地方。
· ·
· ·
· ·
· ·
· ·
· ·
· ·
· ·
后记的格式【第二篇】
当导师让我写后记的时候,我的心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尽管我并不感到它的圆满,但我且享受这份喜悦之情吧。写作过程中,一度出于紧张惶恐的状态之中,总感到自己的粗陋与肤浅,感到思维的不甚严密和和语言的贫乏无力。
衷心感激我的导师——尊敬的周**教师,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审查、修改我的论文。是她的指引与鼓励让我摆脱了恐惧,树立了信心,使我得以战胜前行中的一个个困难!没有她,我的论文完成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她治学严谨,勤奋敬业,严肃的外表下有一颗对学生负责的炽热的心。
正当要提笔写文章我又开始发愁,虽然四年的本科生涯也学了很多课程,但脑子还是空白,一是因为有些理论心里明白,可是不知怎样才能运用好那些专业术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二是因为在大学的四年当中只顾着这个理论那个公式,没有静下心好好的归类过这些知识,说白了就是没有一个缜密的思维。
我在开始着笔写论文时才感觉到,这个阶段的我并不具备与我的野心所相当的学术本事。对我而言,这次论文是一次艰难的跋涉,它不够完美,甚至略显粗糙,但我对它用尽百分之百的心力和智力。写作此文时,常常在一小节文字上头都要反复修改好几遍,因为越研究下去,就越不敢妄言,因为了解得越多,就越发现现象及背后机制的复杂性。
即使简单结论来得很痛快,可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写论文跟写调查性报道很相似:不以事实为手段,而以事实为真相。寻找各路证据文献,建立详密的逻辑链条,最大程度趋近被遮蔽的现实、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真实”。写作此文的经历,亦是认清自己的过程。认识到自己的分量,自己所欠缺的东西,并挖掘到自己能够努力的方向。梦想的东西总是很完美的,但不经历艰难的、朴素的甚至枯燥的旅途,怎能抵达完美的地方。
本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各位教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忙。衷心感激在内蒙古财经大学求学期间,金融学院诸多恩师给予我许多终身受用的有益教诲,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不染俗流的学者风骨、诲人不倦的师长风范,为我树立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楷模。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也即将在我脑海中留下完美的记忆,我深深地感激所有关心、爱护、教育和帮忙过我的每一个人!
后记的格式【第三篇】
“窗外白色的篱笆,脚下开着几朵花。好像美丽的图画,那是我的家。”
家,一个极其普通的名词;一个永远固定的地方,却给许多的人无数次爱。
有一个犯人,他被分配到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做劳役。与他同行的犯人的亲人会不时的来看看,但是,他唯一的亲人:他的父母,却从来没来看过他,所以,他对那些人充满了羡慕和对他的父母充满了恨。
他的父母知道了,决定去看看自己的儿子,他们不怕路途的遥远,收拾好后,他们就开始了那长长的“旅行”。直到几天之后,他们终于到了,见到了自己亲爱的儿子。
那时,儿子觉得自己真的好对不起自己的父母。
当他回到家时,看到这个一点都没有变的房子,他不由的眼睛湿润。
这时,他也终于明白了;无论他走的再远再久,家永远在这里等着他回来。
家里,有自己的父母,有父母的爱。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故事,却给了我们很大的感悟。
希望离家很远的那些人们,有时间回家看看,不要把家的记忆从你的脑子里抹去。
还有,我的家,你放心,无论我身在何处,都不会忘记你。
后记——
“再多泥泞的路,有你陪我走完。这就是我的家,也是我温暖的牵挂。”
后记的格式【第四篇】
两年的研究生生涯就要结束了,在那里我有了太多的遗憾,也有许多的感动。感激那些在我茫然无助时给我帮忙的人,是你们使我重新燃起了期望,有了奋斗的勇气。感激我的导师陈锋教师的宽容和鼓励,感激教育学系的全体教师的悉心教导和帮忙,感激我的同学对我的鼓励和关心!以后的路我会学着更稳的走下去,学着去承担自我的义务和职责,不再轻易逃避!
四年的大学生涯就快结束了,在那里我有了太多的收获,也有许多的感动。
感激那些在我茫然无助时给我帮忙的人,是你们使我重新燃起了期望,有了奋斗的勇气。感激我的导师李恋教师的宽容和鼓励,感激教育学院的全体教师四年来的谆谆教诲,感激我的同学对我的鼓励和关心!以后的路我会更稳的走下去,勇敢承担自我的义务和职责,永不言弃!
后记的格式【第五篇】
按:我常说,每个人的硕士毕业论文,对于别人而言,或许唯一能够看得懂的,只有“后记”(“致谢语”、“谢词”)。或许是我生命中最后1篇的毕业论文,正文再糟糕,至少也得珍惜写这篇后记的机会,以表达心中感恩。至于无法在短短后记中提名感谢的朋友,请谅解。谢谢神所赐给我的、每一位来到我生命中的你。
民国之时,针对当时的治学之人中间出现的“新旧之争”、“中西之争”以及“有用之学与无用之学之争”,王国维先生在《<国学丛刊>序》之中开宗明义,正告天下:学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其中尤其第三点,即关于“凡学皆无用也,皆有用也”的论辩,暗引先秦庄子“无用之用”之譬喻,一直激励着我坚持研读或许在他人看来毫无“用处”之虚学:
“夫天下之事物,非由全不足以知曲,非致曲不足以知全,虽一物之解释,一事之决断,非深知宇宙人生之真相者,不能为也。而欲知宇宙人生者,虽宇宙之一现象,历史上之一事实,亦未始无所贡献。故深湛幽眇之思,学者有所不避焉;迂远繁琐之讥,学者有所不辞焉。事物无大小,无远近,苟思之得其真,纪之得其实,极其会归,皆有裨于人类生存之福祉。己不竟其绪,他人当能竟之;今不获其用,后世当能用之。”
当今之世与民国之时,在此方面,相差不远。这个世代,凡写一文,均须被质疑“有何意义”,而这“意义”又常被化约等同为所谓“实践意义”,即该文对当下中国的现实有何可资借鉴之处。若以此为判准,本文的研究主题在时间上既非当下、在空间上亦非民族国家意涵上的中国,更与当下中国的法律实践格格不入,那么本文实找不到一点“有用之用”。到头来恐怕读者只能认定是“满纸荒唐言”。
好在至少在我自己看来,吧城公堂的立誓解纷所关涉的真实和虚谎、正义与神圣以及笃信与怀疑,与从古至今、自西徂东的未变之人性密切相关,故而能透露些许“宇宙人生之真相”。因此我斗胆不避“迂远繁琐之讥”,下笔万言,尽己所能,切盼哪怕今日“不获其用”,“后世当能用之”;如此,或“有裨于人类生存之福祉”,亦未可知。这般自我安慰后,本文似乎如王国维先生所言,便找到一点“无用之用”。这样就不枉费了纸和墨,以及写作中的“一把辛酸泪”。
硕士生三年至今,也更能感受何谓诗人所言的“以恩典为年岁的冠冕”。许多师友和亲人在我的生命之中,成为一份又一份美好的祝福。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硕士生导师周赟副教授。他在我眼中是一位“温而厉,威而不猛”的老师。从本科三年级相识起,他就通过邮件在学术上勉励我,并常提供适切的指导。在我本科四年级时,一次家有变故,周师知悉后,在我旁听他的硕士生课程的。课后来到我身边,告诉我若有什么需要之处,请务必告诉他;在苦难中,得到师长的安慰,心中分外温暖。到硕士生阶段,周师虽工作繁忙,却仍在我努力不足时委婉批评,在我稍有些微学术成果时鼓励支持。在2010年的秋天,周师亦为我们争取了前往广西桂林参加第六届全国民间法年会的机会。毕业在即,周师亦时时关注我的动向,为我撰写博士申请的英文推荐书,并就高校谋职的可能性提供建议。我深知这一切,都是在学术上不够争气的我所不配得的。再次向您说声谢谢,亲爱的周老师。
在厦门大学法学院求学七年期间,我还遇到了诸多为我传道、授业和解惑的老师。2005年初入大学,对法学还懵懂无知之时,陈动老师带我进入法理学的世界。因此,从本科一年级开始,我就爱上了这门学科,以至于到本科二年级,竟然又和2006级本科的学弟学妹一起再听陈师的法理学课程。谢谢您,亲爱的陈老师。尽管驽钝的学生或许不记得您上课的细节(印象最深刻反而只有诸如“人民宪法”之类的掌故,现在想起还感到快乐而温馨),但却是您让我在漳州校区的时候,就感受到法理学的学术魅力,而这种感觉,持续至今。
上一篇:青玉案元夕辛弃疾精编3篇
下一篇:人大提案范例教育【推荐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