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不合格品处理管理办法【实用5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3年不合格品处理管理办法【实用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不合格品处理管理办法【第一篇】
一、目的
1、发现不合格品,首先进行标识隔离(生产现场或质量部);
2、分析不合格原因,针对不合格原因找出解决方案;(生产现场,质量部,技术部)
3、对不合格品进行评审,落实不合格品处理方案(生产现场);
4、对处理方案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验证,验证合格标识放行(质量部)
5、对不合格原因提出纠正很预防措施
(质量部,技术部)。
二、标识隔离
三、不合格品处理
四、不合格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和期限
5、不合格品处理完成后由质量部、技术部及生产部对产生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点,对问题点做出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不合格品处理管理办法【第二篇】
一、目的:
确保不符合工艺的产品及时得到区分、返工、控制、标识、隔离、评审和处置等过程,使其现场6s整体得到提升,防止不合格品因未及时返工造成的锈蚀、标识混乱流入成品库及主机厂对公司造成损失。
二、范围:
制造部各生产成品不良品
三、职责
线长:对发生的不合格品由线长组织人员进行返工处理,对返修后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后交于成检处复检。
四、管理内容
1、标识和隔离
2、建立不良品区域台账
对不良品进入不良品区域时进行记录,对不良品的数量、去向,返修人员、返工内容、返工合格后交接等进行记录归档。
五、返修内容及要求
1、尺寸不良
涉及到本线人技能无法满足条件进行返工时提出申请进行人员调配处理返工品。
2、返产品外观
返修完成后如成检不能及时进行检查需进行防锈处理并做好标识。
3.当线长进行顶岗操作时可提出申请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完成返修的时间,并按要求进行检查。
返修完成率的考核规定
1、检查返修完成情况如未完成按1元/件对线长和副线长进行考核。
2、对返修后仍不合格的产品不予计算工时并进行考核。
3、由吴怀鹏、苏友国每天早上9点以前进行检查完成情况。
-->
不合格品处理管理办法【第三篇】
一、目的
确保不符合产品要求的产品得到识别和控制,防止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
二、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所有仓储在收、发、存各物流环节产生的不合格品管理
三、定义
不能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
1、不合格品的产生
车间员工发现不合格品,通知质量部现场检验人员进行判定,并由检验人员按物资供应商、物资名称、物资编码、数量等开具《不合格品物资退库清单》。
由车间物料员将《不合格品物资退库清单》与相应物资交库房库管员进行不合格品退换,外库物资由物料配送中心专职人员进行退换。
库管员将车间退回的不合格物资进行定置归位,并给予车间退回不合格做相应的合格品进行交换。
3、不合格品管理
将不合格品物资存放于专门的不合格品区域,挂上红色不合格品标识牌。对各个供应商的不合格品分开存放,并在包装注明该不合格品的供应商、名称、编码、数量。
车间对不合格进行退换后,库管员必须及时对该不合格品进行系统子库存转移,并做好相应台账。(注明不合格品物资的供应商、名称、件号、数量、不合格原因等基本信息)。
每月底各库管员必须对自己所辖的不合格品进行数量统计,并上报采购部。
采购部接库管员统计明细后1-2个工作日内,与相应供应商联系,决定退厂方式,通知库管员作好相应的打包工作,及时清退。
5、不合格品的品质保护 生产现场、库存的不合格品要做好品质防护,不能将拆卸物资上的部件,不能乱丢、乱扔,用包装箱装箱做好物资的外观质量防护。
由采购部联系供应商,不合格品进行月度清理,要求各供应商在每月26日前主动与各中储进行对接不合格品库存数量,在每月的28日前将所有不合格品进行退厂完毕。
不合格品处理管理办法【第四篇】
不合格品:不满足要求的产品。可能发生在采购产品、过程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中。
缺陷品:未满足预期或规定用途要求的产品。返工:对不合格品采取措施,使其满足规定的要求。
返修:对不合格品采取的措施,通过修理或再加工等措施,虽然不符合原规定要求,但能使其满足预期使用要求。
质检部门负责不合格品归口管理,公司和车间两级专检人员(班长)负责不合格品的判断、标识、记录、报告,并参与评审。
不合格品发生部门或责任部门负责不合格品的初步评审,按最终评审结果处置,制订并实施相应纠正预防措施。
技术部门负责缺陷品、回用品(包括返修品,下同)的最终评审,必要时报工程师审批。
1)由发现工序单位清理本单位所存的不合格品数量;
专检人员(班长)对确认的不合格品应做好检验记录。
对加工、传递过程及成品试验发生、发现的不合格品,应在2小时内开具不合格品通知单。
生产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能够返修利用的,应及时通知操作者返工,对能返工合格的可予以记录,按月汇报质检部门,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报技术部门解决。
对无专职检验人员的单位发现不合格品时,通知质检部门确认并开具不合格单。
评审及不合格单的发放
b)废品。属发现单位责任的,开二份不合格单,发现单位一份,质检部门一份;不属于发现单位责任的,开三份不合格单,发现单位一份,责任单位一份,质检部门一份。
成品检验不合格者,在2小时内开具不合格单一式两份,发成品车间一份,质检组一份。其中,属新产品不合格时按《开发设计程序》填写新产品试制问题通报,一式三份,送技术部门,技术部门在4小时内填写处理意见,经工程师批准后,发试验单位、质检部门一份,自存一份。
废品。由公司检查员在不合格单上盖上“废品”章,除铸造毛坯外,不合格品价值超过200元的,由质检部门审批,不合格品价值超过500元以上的,由经理审批。
下道工序发现上道工序造成的不合格时,由专检员(班长)确认,并上报责任单位主管,责任单位应于20分钟内到现场确认(正常上班时间);若有异议时,由质检组划分责任。
若质检组一时难以划分责任单位,而生产又急需补料时,由上道工序申请领料,然后在2日内划分责任者,责任单位应无条件接收不合格单。
若接受单位仍有异议时,应在2日内或在保存实物原始状态的时间内,提出申诉报告报质检部门组织仲裁。经仲裁变更责任单位时,由质检部门在申诉报告上明确仲裁结果,复印给原责任单位和责任单位。
若属间接上道工序责任造成的不合格品,而在上道工序能够或应该发现而未发现时,其不合格品造成者,同时为间接和直接上道工序。
3)回用手续的办理。按要求填写回用(返修)申请单,附上不合格单(若需配尺寸必须在申请上注明尺寸值)。经技术部门审批后(必要时到现场确认实物),由申请单位发质检组一份,下道工序一份和自留一份。
若合同规定使用回用品需经顾客或其代表同意时,其回用单经技术部门同意后,由供应单位报送用户或其代表文字确认后,方可使用。
2)需流入到下一个单位处理时,由发生或发现单位作出标识,可进入下道工序加工,但在24小时内或在下道工序完工前必须得到相应的修理方法、质量要求(可在回用单中注明,也可由技术部门出修理方案)或回用手续。
d)返工、返修后专检人员按照对原不合格、缺陷内容所确定的修理方案及标准进行重新检验、记录。
废品。由发生单位放置在废品区,主要物资实行以旧(废)换新,其它物资由废品回收部门回收处理。需要补料时,由发生单位提出申请,工程师审批方可办理。
b)各有关单位在接到设计工艺更改通知后,按通知单执行,对报废的清查数量开具不合格单(责任单位为技术部门)。
各生产班组应建立不合格品登记台帐,内容包括不合格单编号、产品名称、数量、问题(简述)、评审结果(返工、返修、回用、报废)、责任者、返工返修后复查结果等。
a)不合格品通知单 b)回用(返修)申请单 c)修理记录
-->
不合格品处理管理办法【第五篇】
(一)、目的:建立一个不合格医疗器械的确认和处理标准操作程序,以达到对不合格医疗器械的控制性管理的目的。
(二)、范围:适合本企业出现的所有不合格医疗器械。
(三)、责任人:业务部、配送中心、质管部及部门负责人对实施本sop负责。
(四)、程序
1、购进医疗器械经检查验收不合格的,由验收员填写“拒收报告单”报质管部,质管部鉴定后明确拒收意见的医疗器械入退货库(区),保管员登入不合格品台帐,并及时办理退货手续,退原发货单位;或入不合格品库报废处理。
2、(1)在库养护检查,出库复核发现的不合格医疗器械应立即挂黄牌暂停发货,养护员填写“质量复查报告单”报质管部。
(2)、质管部立即进行电脑停售,并填写“停售通知单”报业务部门。(3)、质管部经复查确认合格的则办理电脑解除停售手续,并填写“解除停售通知单”送业务、仓储部门摘去黄牌继续销售;确认不合格的,则由业务员办理“不合格品移库单”,商品移入不合格品库,保管员登入“不合格品台帐”,已配送出库的,由业务部门发出“产品收回通知单”进行回收。
3、配送退回医疗器械经检查验收不合格的,入不合格品库,保管员登入“不合格品台帐”。
4、经确认的不合格医疗器械,质管部根据《医药商品调拨责任制》的规定,明确鉴定处理意见,即:由供货方负责的按退货处理,由业务部门填写“进货退出通知单”,通知配送中心退货;超出供方负责范围期限的按报废处理,由保管员填写“报损审批表”,报业务、质管、财会部门审核,由总经理审批报损。
5、已办理报损审批手续的报废医疗器械,定期由保管员列出清单,质管部写出“销毁医疗器械报告”(附销毁产品的清单),经分管业务经理审批和有关部门核对签字后,由质管部组织人员进行销毁,销毁过程质管部应做记录,特殊管理医疗器械的销毁应报药监部门监毁。
6、各级医疗器械监督部门抽查检验不合格和文件通知,禁止销售的医疗器械,按有关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8、每半年质管部应会同责任部门对不合格医疗器械的处理情况分别进行一次汇总分析,写出汇总分析报告,报分管质量、业务和储运的副经理,作为进行医疗器械质量分析和质量责任划分的依据,并由责任部门制定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