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抗抗散文【优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张抗抗散文【优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张抗抗散文【第一篇】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BO血型正反定型;交叉配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由于患者免疫系统功能紊乱, 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 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而产生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分为根据抗体作用于红细胞膜所需的最适温度, 可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本文就33例AIHA患者对ABO正反定型、RhD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与处理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3例AIHA患者, 年龄19~86岁, 平均岁。均经抗人球蛋白试验及结合临床表现确诊。

1. 2 正反定型 抗A、抗B、抗AB、抗RhD和反定型 A1、B、O型标准红细胞, 以及广谱抗人球蛋白血清由上海血液中心提供。

1. 3 凝聚胺试剂盒由中山市生科试剂仪器有限公司提供。

1. 4 方法

1. 4. 1 抗体放散 将AIHA患者ABO正反定型不一致的红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 取洗涤后红细胞 ml加入 ml生理盐水中, 置50℃水浴10~15 min, 再用生理盐水洗涤3次后, 取放散后红细胞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试验方法见文献[1];如果呈阳性反应, 再行抗体放散至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的红细胞备用。

1. 4. 2 抗体吸收 AIHA患者血清(或血浆) ml, 加入等量经过上述放散后的红细胞, 置37℃水浴或4℃冰箱, 经30~60 min吸收, 取上清进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 试验方法见文献[1];如果呈阳性反应, 再行抗体吸收至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的上清备检。

2 结果

2. 1 抗体放散前后患者红细胞定型 33例AIHA患者红细胞经抗体放散处理前后与抗-A、抗-B、抗-AB、抗RhD(试管法)呈阳性反应例数如表1所示。

2. 2 抗体放散前后患者血浆定型 33例AIHA患者血浆经抗体吸收前后与A、B、O三型红细胞(试管法)呈阳性反应例数如表2所示。

2. 3 放散吸收前后患者ABO正、反定型的一致性 33例AIHA患者红细胞和血浆经抗体放散、吸收前, ABO正、反定型不一致的7例;经抗体放散、吸收处理后, ABO正、反定型全部一致。

2. 4 AIHA患者红细胞、血浆, 经放散和吸收的凝聚胺法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33例AIHA患者红细胞、血浆, 经放散和吸收的凝聚胺法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如表3所示。

3 讨论

AIHA的自身抗体分为冷抗体型和温抗体型, 少数为混合型。冷抗体型AIHA多为IgM型, 4℃活性最强, 可以干扰盐水介质中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温抗体型AIHA多为IgG型, 37℃活性最强, 可以干扰低离子介质中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AIHA患者因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 而且部分患者还同时存在同种抗体, 因自身抗体能凝集患者及他人红细胞而导致ABO血型尤其是Rh血型鉴定困难[2-4], 通过对AIHA患者红细胞、血浆, 进行抗体放散和吸收, 排除其对ABO血型和RhD血型鉴定的干扰。RhD血型鉴定没有正、反定型相互印证;因此, 遇患者ABO正、反定型不一致, 反定型出现O型红细胞凝集或交叉配血不合, RhD血型鉴定弱凝集等现象时, 可以对患者红细胞进行抗体放散后再行RhD血型鉴定。

33例AIHA患者红细胞、血浆, 经放散和吸收处理后, 凝聚胺法交叉配血时有1例主侧不合, 考虑同种抗体存在。检测同种抗体的最好方法, 是应用酶处理细胞或用患者自身红细胞对自身血清作抗体吸收, 排除自身抗体的干扰, 然后再用谱细胞对吸收后的血清进行抗体检测, 90%以上的AIHA病例可检出同种抗体[5]。

输血治疗一般只用于溶血危象或AIHA暴发型出现心肺功能障碍者, 对慢性型经治疗贫血无好转时也可输血。

参考文献

[1] 杨世明,张红丽,张勇萍,等。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血清学特异检测分析。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8(8): 834-835.

[2] 魏亚明,吕毅。基础输血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011:399-405.

[3] 胡丽华。临床输血检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151-153.

张抗抗散文【第二篇】

中图分类号G63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强化托物言志一类散文的阅读思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描写牡丹的语言体会牡丹的形象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牡丹的品位,做一个高尚的人。

二、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

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唐。白居易《牡丹》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元。李孝光《牡丹诗》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赏牡丹》

此类诗作,不胜枚举。

那么,牡丹何以博得众人如此的青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中去寻求答案。

(二)、感知文本,品味牡丹。

1、学生自读并思考:牡丹在拒绝什么?生答、师导

明确:拒绝开放

2、学生齐读写牡丹拒绝开放的13、14自然段

牡丹呈现给我们一副怎样的拒绝姿态?生答、师导

明确:作者以拟人手法突出了牡丹的傲慢。

3、牡丹为何拒绝开放?生答、师导

明确: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

小结:牡丹诗头可破,血可流,原则不可丢。对于牡丹而言,赞颂诚可贵,荣誉价更高,若为原则故,二者皆可抛。可见,牡丹拒绝开放的背后彰显的是拒绝苟且,拒绝俯就,拒绝妥协,拒绝媚俗的个性。

过渡设计:牡丹拒绝了开放,但在文中我们怎么却看到了她的开放和凋谢呢?生答、师导

明确:作者由实入虚,通过想象给我们呈现了牡丹的开放和凋谢。

4、学生自读写牡丹怒放的17、18自然段,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加以赏析。学生分享感受

明确:用比喻、排比和引用突出了花开之盛,真可谓不开则已,一开惊人。其卓尔不群、遗世独立的姿态不禁让人感慨:此花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开。我们由此可见牡丹拒绝平庸,自成高格的高贵。所以唐朝皮日休有诗曰: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

过渡设计:正是源于这份拒绝庸俗的高贵,在面对花谢花败,萎顿和衰老的困境时,牡丹做出了异于常花的抉择。

5、体味牡丹惊心动魄的告别

学生齐读19自然段“一阵清风徐来。。。。。。惊心动魄的体味。”

牡丹的凋谢姿态是怎样的?生答

明确:盛期牡丹整朵整朵地坠落,花瓣绚丽,落地时依旧鲜艳夺目。牡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个性从这些字句中展露无遗。正所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壮烈在人间。拒绝媚俗,牡丹态度决绝。

6、总结: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凡此种种,怎一个”美”字了得!

所以作者说: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美,是由于它的美。

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雍容华贵,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俗。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它的美不惧怕争议和挑战。生齐读

所以人们: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爬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教科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地涌进洛阳城。生齐读

欧阳修: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

奇在何处?

明确:奇在不为武则天开,不为焦渴与翘盼的世人开,只为坚守内心那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的高贵的品位。所以,“如果它再被贬谪十次,也许它就会繁衍出十个洛阳牡丹城,让这份高贵绵亘。

(三)、行课至此,牡丹还是那牡丹吗?

牡丹是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牡丹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牡丹是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牡丹是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牡丹是他:人不可有傲气,但人不可无傲骨

牡丹还是谁?生谈

最后一段寄予了作者对世人的规劝和期盼,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写一段话来表达。大家互相分享

(四)、这是1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对于这一类散文,我们抓住事物的特点,探究其内在的深意就可触及文章的主旨。

最后,让我们一起从今天起,从现在起,做一个高贵的幸福之人吧。

板书设计: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傲慢

拒绝苟且

拒绝俯就高贵

拒绝妥协

张抗抗散文【第三篇】

论文摘要:因为在男性巾心的世界巾的理智与清醒,“女性散文”流露出鲜明的性别自觉意识。但是,随着那些较旱从事写作的女作家年龄的增长、思维模式的变化,女作家们渐渐认同了社会为自已规定的女性角色,并对超越性别的说理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由此,“女性散文”的性别意识越来越模糊,逐渐走向了超性别写作。这既表现出“女性散文”渐趋成熟的性别温和主义态度,又遮蔽了女性写作长于情绪的表达、直觉的领悟等先天优势。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散文创作中,“女性散文”的繁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关于“女性散文”,人们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但大体不外乎以下四种:第一,女性作家创作的散文;第二,女性作家创作的、表现女性意识或女权思想的散文;第三,无论创作主体性别为男为女,只要观照女性世界、表现女性意识或女权思想的散文;第四,女性作家创作的,由女性眼光观察、评判世界,其文字具有女性经验和特征的散文。木文中,我们采用的是最后一种理解。在这种理解下,张洁、唐敏、叶梦、斯好、王英琦、张抗抗等女性作家被纳入我们的视野。因为在男性强势的世界中的理智与清醒,作为女人或成为女人的骄傲与艰难在她们笔下得到了最真切的表现。这使她们的散文流露出鲜明的性别意识。但是,随着那些较早从事写作的女作家年龄的增长、思维模式的变化,女作家们开始接受社会为自已规定的性别角色,尤其是母性角色,同时,她们又对超越性别的说理表现出极为浓厚的兴趣。由此,“女性散文”的性别意识越来越模糊,逐渐走向了超性别写作。

一、从性别自觉到角色认同

基于在男性中心世界里发出自已声音的要求,“女除散文”作家在创作初期都表现出了鲜明的性别意识。这使她们不约而同将对女性世界的表现、对女性心理的描摹作为自已的市要选材之一。因此,性别意识的自觉在早期“女性散文”作家的笔下得到了普遍流露。其中,

又以叶梦、唐敏及王英琦对自已女性的身份感最为强烈。她们代表了“女性散文”在性别自觉上的两种取向:叶梦多表达作为女人的骄傲;唐敏、王英琦则主要言说作为女人的艰难。但随着创作实践的继续,她们的散文便不再以女性意识为特征。而代之以母性关怀。表现出对“女性”在社会中特定的性别角色的认同。下面,我们就分别考察一下这一位女作家散文中女性意识的表达与转换。

叶梦是新时期最为大胆的“女性散文”写作者。这样说是因为她是最早的,也可能是目前唯一的将女性的生理一心理体验引入散文领域的人。由于散文“真实性”的文体要求,在以小说为代表的文体借助虚构不断揭不身体的秘密之时,散文始终回避着这个私密性话题。不论男性作家还是女性作家的散文,都一律集中在务实的具体事件或务虚的精神漫游上。只有叫梦,以女性独特的经验世界开始了“认识自已”的涅梁之旅。以《羞女山》为开端,《不能破译的密码》、《月之吻》、《潮》、《今夜,我是你的新娘》、《蜜月之轮》、《生命的辉煌时刻》等为接续,叶梦关注女性自身、表达女性意识的散文越发深入与自觉。

《羞女山》还自然景观以符合自然形貌的木义命名并生发出富含女性意识的新的意义,在叫梦眼巾,“羞女山”是创造之神—女锅的化身,其“羞”则是人类蓬勃的生命力的腹地。她将“羞女山”作为“一位博大宽宏的母亲”的象征,激情赞美女性的肉体之美,嘲讽了以道统为女性行为规范的男权社会。由此,《羞女山》成为新时期“女性散文”中“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之作。随后,叫梦由借自然山水表达女性意识转为深入自我”生活白呈女性的经验与感受世界。她第一次以女人自已说自已的方式写下了关于初潮的《不能破译的密码》、关于青春期恐惧男女交往的《不要碰我》、关于初吻的《月之吻》,以及有关性爱体验的《蜜月之轮》、《生命的辉煌时刻》和有关生育经验的《月亮·女人》等。一个女人的生理、心理成长历程在叫梦的笔下一一展现。经过“虚化”的处理。叶梦将那些有可能落到实处的描写化作了表达感受的诗象,从而将对女性躯体感受的描述和审视变为了可能。

虽然具有明确的女性身份意识,叶梦却从来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她言说女人的文学行为更多带有自得其乐的性质。因此,当她成为母亲后,在“生育系列”散文里,作为女人尤其是成为女人的快乐和自得之情溢于笔端,其一贯的轻盈的诗性情怀被实在的欢喜重重坠落。在《陌生的儿子》里,她的喜悦和骄傲不能自制:

“我的儿哟!”我差不多要用京腔京韵道出这么一句来的。

点着小家伙的鼻子:“这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哩!”我居然说出千百年来不知多少中国女人说过的一句

老话。于是,我与人世间所有的已为人母的女人殊途同归地有了同样的感觉。

这使得包括《遍地巫风》在内的、具有个性的叶梦散文也“殊途同归”地泯然众人,不知是可喜还是可悲。但无论如何,回到女人的本位,说女人自已的话,既是叶梦在散文上的大胆尝试,也是其对于“女性散文”的最大的贡献。

唐敏作为“女性散文”代表作家地位的确立,源于其散文《女孩子的花》的问世。《女孩子的花》流露出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因此既成为唐敏的代表作,也成为当代“女性散文”的典范作品。

《女孩子的花》写于1986年“三八”妇女节。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写作时间本身就可以生发出文本之外的诸多意义。不过,我们恐怕不需要那么迁回。因为文本本身所提供的就是一个女性的话题。在生男生女的占卜中,唐敏反复申明自已渴望生个男孩并非出于对女孩子的轻视。恰恰相反,对女孩子过分的疼爱而产生的对其末来命运的担忧才是唐敏不忍让女孩子来到这世界上的缘由。因着对男性世界的依赖,女性总是更容易受到伤害。这是唐敏不愿生女孩的根源所在。但是,当用来占卜的“女孩子的花”意外被蜡烛烧毁时,她蓦然惊觉拒绝创造女孩子的想法恰恰是对女孩子的伤害,为此,她说:“在世上可以做许多错事,但绝不能做伤害女孩子的事。”这句话既是她说给自已的痛悔,也是她给予男性中心社会的提示。唐敏笔下流淌的是女性对女性的理解和疼惜之情,它如泣如诉,既是女性敏感脆弱心灵的自我怜惜,又是对男性世界给予女性的伤害的温和抗辩。而在《月亮的海》中,唐敏以女性情怀感受自然,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将月亮的海描述成为满蕴着女性的哀愁和寂寞的海,从而呈现给男性世界一个不为人知、亦不需人知的沉静悲伤的女性世界。

不过,很快地,唐敏由疼惜女性而生的哀怨就转变为对女性角色的镇定接受。虽然没有像叶梦那样陷入母亲角色的自我陶醉中,但唐敏专门写给女孩子的散文集《女孩子的地图》却处处表现出一种母性的关怀。在这本文集中,唐敏以极具耐心和极其细致的笔触提醒、点拨女孩子要白面自已的成长,其中涉及到种种感情、心理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唐敏的策略转移:由拒绝、对抗男性世界对女性的伤害转为倡导女性的自我关爱与保护。这种选择看上去虽然颇为无奈,却反映出她已经开始考虑认同女性的社会角色,从寄希望于他人的关照转为自守自处。

不同于唐敏的含蓄,王英琦对生为女性的艰难的表达是通过直捷而粗砺的方式实现的。她的作品多诉说身为女人、尤其是单身女人的艰难孤寂,虽也有《乡关何处》这种不疾不徐、有款款女儿情怀的温情之作,但多数作品感情强烈、判断直捷、大喜大悲、大叫大跳,因此而显粗犷、豪放,有“雄化”的倾向。在《写不出自传的人》、《永远的女游子》、《被“造成”的女人》、《女性的天空是高远的》等作品中,她或坦率地陈述自已的过去和现在,或对男权社会对女人的规约直接表示蔑视,或呼叮女性“更理性更美丽地活出女性的滋味来”①。在《重返外婆的家园》中,她说:“以男子为中心的千年一贯制发展到今天,虽然在形式上有了巨大变化,但在本质上,女人仍是从属附庸地位。”在《那有形的和无形的……》中,看到徽州的贞节牌坊,她“感到一种大愤怒”,评价说:“将一个女人的全部真诚,全部情感,献给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这种道德,是多么地不道德啊!”赞美女性、同情女性、为女性抱不平等几乎是王英琦散文最为重要的内容,但是,当她以母亲的身份创作,这个曾经对男性中心世界嫉恶如仇的“女游子”却写下了《七月的馈赠》、《准母亲》、《诞生》等创造生命、“成为母亲”的系列散文。在这一系列散文中,因身为女人的艰难而变得粗砺,并时常愤怒的王英琦不厌其烦地表达起身为女人的喜悦和满足。在《被造成的女人》中,她宣称:“儿子的命是我给的,我成为一个母亲的角色,却是儿子给的。儿子诞生了我。”

着眼于以上几位女作家创作的起始与转向,不难发现:她们殊途而同归。表面看来,叫梦所表达的身为女性的骄傲与唐敏、王英琦诉说的作为女人的艰难呈现出对峙状态,但在本质上,这两种态度都是基于女性要在男性中心的世界巾自我确认的需要,而做出的寻求女性平等位置的努力。但在创作实践的深入与发展中,她们的性别自觉意识渐渐被社会角色的认同感所取代,并开始转换自已的话语系统,由女性话语向母性话语过渡。在新的话语系统中,那些直接或间接对立于男性世界的抗辩被置换为性别资源所带来的欢喜,在作为母亲这一角色的生活中,她们的灵魂获得了安顿。同时,她们的自我在这一角色中获得了重生,在感动与希一望中,她们与男性中心世界达成了和解,开始以平易性态度面对世界,安稳地回归到社会为其规定的角色中

二、从情绪感受型转向理智分析型

从新时期之初张洁的“大雁系列”为恢复散文对个人情绪的抒写所做出的努力开始,至1980年代中期唐敏、叶梦等人对纯粹个人性感受的捕捉与表达,“女性散文”一直是以对不确定性情绪的把握、对细密绵长感受的明嚼见长的。因此,张洁、唐敏、叶梦、苏叶、斯好等名字成为了通向感性世界而非理性世界的路标。但是,随着这些女性作家创作历程的增长,她们大都渐渐放弃了表达情绪与感受的兴趣,而转向对世界的理智的分析与评判。

张洁的“大雁系列”散文在新时期之初的文坛犹如一股清新之风,它借助童年视角,以跳跃在文字底下的堪怜的童心的小小快乐和微微感伤征服了在忆悼中沉痛的读者。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为“文革”中冤屈的灵魂泪眼迷离时,《挖荠菜》、《拣麦穗》、《盯梢》等散文里,那个在饥俄、孤独中渴望关爱的“大雁”,独立于那些被抚慰的灵魂之外,向读者绽开了羞涩、无邪、甜美的微笑。在多数作家不能自拔于近距离的往事之际,张洁率先跳出时代语境和文学语境,重温远距离的童年旧梦,不求视域的广阔和叙事的宏大,而是在那些温情的追忆和想象里,以女性独到的、深挚的关怀与感念,引导散文不再抚摸“伤痕”,开辟了散文的新风。

不过,这种温婉和细腻的抒情没有成为张洁散文的主流。“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不仅是其中篇小说《方舟》的题记,也是张洁始终如梗在喉的隐痛。虽然她的笔锋没有直接指向男人与女人在社会上的不平等,但敏感多愁的她,在深感作为女人的艰难的时候,在《过不去的夏天》、《一扇关闭的门》等作品中,轻盈的心便负载起对沉重现实的批判。对社会不公的凌厉议论或许缓解了她的疼痛,却不再有“大雁系列”给人的感动,也末能在“女性散文”深入内心、裸现灵魂的当下为张洁带来再度光荣。

苏叶最优秀的散文是那些满怀温馨、义略带感伤的忆旧之作。《总是难忘》、《告别老屋》、《能不忆江南—常熟印象》、《梦断潇湘—故乡行之一》等都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类作品是“一汪人性的潭”②。在这类作品中,苏叶以女性特有的对细节的敏感和超常记忆,着力于对人性关的呈现与礼赞。那些纯真年代的勃勃生机以及艰难岁月的相亲相爱,是她回望过去时的光芒。

苏叶的“过去”总是由一个个极具故事性的片断构成。每个片断皆具有独立性,各个片断在一条线索下连缀起来,便成为一个义一个回忆镜头。可以说,故事性和镜头感是苏叶忆旧散文给读者的直接感受。故事性主要表现在几乎每个构成苏叶散文篇章的片断都是“有声有色”的。《总是难忘》中,那群无忧无虑的少女所有“疯疯癫癫”的活动都充满了声色、动感。《告别老屋》中,刚搬进老屋时,“母亲憔悴的脸上有一市惊喜欲哭的神色”,母亲扶着失明的父亲,“慢慢地走,一样一样地摸”,她不断告诉父亲:“苏夫子,呢,这是窗;这是门;出这个门是阳台,好大一个院子噢!”父亲则随母亲的指点摸索一阵,安详而喜悦地问:“志南,我们如今有个家了!是吧?”这些描述集中于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等,因此具有很强的情节性和立体感。苏叫忆旧散文的故事性就此产生。一个义一个“有声有色”的故事片断在其散文中顺承下来,一段漫长的属于回忆的自然时问经由作者心理时问的市新组合。有历史长度的记忆就被容纳在有限的篇幅内。

从苏叶忆旧散文故事的生动与感情的饱满细腻中,能见得她女性的关注日常生活、留意细节、善于感动等特点。但在另一类散文中,富于女性色彩的温婉感伤则被偏于阳刚的议论替代。这种散文创作可以在苏叶的《我的散文观》中获得解释:“我写散文很难,写着写着,常以为是一个正视社会、正视人生的过程,是一个思考和梳理的过程。是一个以稿纸为纱布,以笔为刀,在书桌这张乎术台上检视自已内心的过程。”③因为喜欢凡高、鲁迅,苏叶试图以刚烈、坚韧的主体精神做出敏锐、深刻的文章。虽然此类散文是她所钟情的,但比起其忆旧题材的作品,苏叶的这类中性散文打动人心的力量还不够。即便其中被评论界看好的作品,如“把苦难当成甜的培养剂”的、认识受难的《木鸡腿记》,“刚可触天,柔可覆地”的、表达自已人格理想的《只有扇子岸》等,也因智性对感性的覆孟而不能有《总是难忘》的鲜活,略显拘泥和板滞。

斯好的散文成名于女性的温情细腻笔触,而后则以对现实的冷峻思考和荒诞感受作为自已的风格。按照其散文自选集《斯好散文精选》中自已的分类,斯好散文的题材、美学风格大体有四种类刑“女儿梦”、“心的形式”、“荒诞系列”、“斑驳人生”。

斯好旱期那些纯净、清新、明朗、优美的礼赞自然和人情、人性的《武夷日记》、《小窗日记》、《故乡》、《望月》、《女儿梦》、《童年》等都是她美丽缠绵的“女儿梦”,“其作品节奏疾徐有度、字词疏密有致,掷地作声,重复的却是前人的意境”{。但是,到了1985年,以《歪嘴仔》为界,斯好散文的风格突然有了转变。她由审美转而审丑,由轻灵转为凝重。1985年是她创作的转折期,这一年,她写下了表现畸形人生的《歪嘴仔》,之后又写有一批关于复杂人性真实人生的作品。这批作品主要是她表现“斑驳人生”的叙事性散文,较为着名的还有《表舅母》、《婉穗老师》等。在这些作品中,斯好既满怀悲悯与同情地审视儿俗的市井人生,又不无批判地揭不人性的复杂与卑微。她自已也由甜蜜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了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在省察外部世界的同时,斯好也在不断进行自我省识。“心的形式”和“荒诞系列”的作品即为她返归内心、自说自话、自问自答的心理独自。其中,《心的形式》、《心灵速写》、《梦Ice)),《一封信,永不付邮》等都是思考着的斯好与自已灵魂的对话。由于她所感受的

现实“冷峻多于温馨,痛苦多于幸福,利_陋多于美丽,无限的灵魂在无限的梦境里领略到的却迥然不同,风光大异”凡,因此旱期散文巾流溢的女性的温婉细腻情怀被置换为孤寂纷乱、荒凉无助的情绪。《心的形式》一文,在追忆了荒谬时代的生活后,她这样表述自已对人生的体认和感受:

这是头一次明自人生要跋涉要承受的太多太多,可以安享可以选择的却那样稀薄有限。

也是头一次明白幸福可以不必富丽堂皇。有声有色。……有一种感觉像山一样沉重,又像空气一样飘忽

不定。我有时真切地感到它来了,但很快又感到它头也不回地走了。我无法确切地说出它是什么,但我知

道它走后我出奇地冷静。出奇地坚忍不拔….

有一种渴望老在我心底盘旋。它计我透视人类的渺小,人生的无谓。它抹掉尘世虚假的光泽,还它以本的幽暗与芜杂。它是一个警句,一条格言。是一个质疑,也是一份回答。它是唯一的水恒,唯一的真实。它使我在仄倦的同时能够观照,在沉溺的同时能够警醒。

斯好这类跨越具体事件本,直面对心灵的倾诉是最可代表其散文成就的作品。它们向灵魂深处漫游,在形而上的思考和追问中探询着生命中能承受之轻。在冥想的世界里,斯好打破了现实生活的情节链条,只尊重从心灵的呼唤,倾听心灵的回声,这使得她在表述上获得了极大的自由。但是,密集的思考计斯好越发放弃了叙述优势,除了“亲子”散文外,其他作品对世俗生活疏远的倾向令其散文越来越背离“情”、而靠近“理”,这恰恰又为其散文的局限。

张抗抗的散文以喻理见长,性别意识井不明显。她以不散的“魂”、’以固的“核”支撑自已的作品,以使自已散文中琐碎和闲趣产生一种内在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其散文的“魂”与“核”即对人生析理的参悟。因此,在不放弃审关追求的同时,张抗抗散文还表现出审智倾向。《地下森林断想》、《下一吞泉》、《牡丹的拒绝》等即是在“艺术境界和智慧境界”里的富于启迪性的佳。

从自然景观中理人生并行自我低砺是张抗抗散文的特色。以《下一吞泉》为例,作者叙述的是一直向下方能见到壮观的三叠泉的游历。我们不妨挑选出这样一些话:“多奇怪,竟然是一白往下走”,“我知道,退路是决没有的”,“既然已经出征,又干吗找退路呢?”他们亦是走到走不下去,才自已辟出一条路来……”“而这种感觉,却只有走了那么险的‘下坡路’,站在峡谷底才会得到”,“如果按照原路回去,便一白是朝上走。真奇怪,回路是向上的……”从这些句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写三叠泉游历的目的—暗示读者换一个角度看人生。当然,具体选择什么角度,则是读者个人化的决定。在《牡丹的拒绝》中,张抗抗盛赞洛阳牡丹花会上,没有开放的牡丹“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日暮自已冷落自已”,显然,她将牡丹。赋予了人格意志,作为了人格化身。《地下森林断想》、《仰不愧于天》等作品也都是借写实而写虚,因此,张抗抗笔下的自然总是人格化的自然。总是呈现出主体大于客体的人格精神,指向对人生的体悟。虽然张抗抗的喻理散文不同于“十七年”散文的“理”即“政论”模式,但由情至理的写作路径总难免给人以目的性过强、艺术性不足之感。

综观张洁、苏叶、唐敏、斯好、张抗抗等人由情绪感受型向理智分析型的创作转向,效果不甚理想。理性的登场并末能引领“女性散文”走向深刻,反而暴露了女性驾御此类题材时的吃力。并且,女性长于感性体验的先天资源一旦被弃置,她们的散文在艺术上的女性色彩便也随之淡化,“女性散文”的特征便不再显明。

如果“女性散文”作家们放弃性别诉求、接受了自已的社会角色,可以被看作是她们与男性中心世界的和解的话,这种趋向温和主义的性别观念确实值得肯定,因为任何极端的、激进的、无休止的对抗状态都只能说明社会生活与思想的不健全,温和主义的性别观念暗示了中国女性主义思想的健康与成熟。但是,当“女性散文”作家们放弃了自已敏感、细腻的心理资源时,她们就相当于放弃了自已的专长。因为这样一来,女性散文作家惯于摒弃理性分析、直达体验与感受的表达方式,天生的艺术领悟力,善于抓住心灵的每一丝微波细澜,及时将电光火石的、转瞬即逝的感觉转换成沉静有力的文字等优势将难于展现。在后来的发展巾,“女性散文”的声音渐渐稀薄,从情绪感受刑到理智分析刑的转向是其市要原因之一。

超越性别意识的写作,使得“女性”不再具有性别意识的内涵,而仅仅成为作家性别身份的标识。此时,富含性别意识的“女性散文”便走向了无性别意识的女性”散文。虽然从文体的发展、作家的自我超越等角度来讲,这末尝不是一喜;但从转向后的“女性散文”自我表达的实效来看,却是一悲。女性作家怎样更好地利用自已先天的优势,又不仅仅倚重于性别资源提供的话题,恐怕是“女性散文”所面临的及需要思考的问题。

注释:

①王英琦:《女性的天空是高远的》,《乡关何处》,中原农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9页

②高红十《我看苏叶散文》,《人时代文学》1992年第7期。

③苏叶:《我的散文观》,《)口明日报》1993年4月24日。

④老愚。《上升的群群—论当代中国新生代散文》《上升—当代中国人陆新生代散文选》,北力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此处老愚所说的“前人的意境”指的是“朱自清杨朔式的状物写意,为境造情”,

张抗抗散文【第四篇】

名号――原名张抗美

祖籍――广东新会杜阮镇长乔乡

出生地――浙江杭州

出生日――1950年7月3日

职业――作家

身世背景――张抗抗父亲是浙西《民族日报》的记者,上海中共地下党员,历任《当代晚报》总编辑、《浙江日报》特派记者。他的一生,充满坎坷,但是在逆境中从未气馁,也不向任何人诉苦,这对张抗抗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张抗抗的母亲单纯、善良,富于同情心和幻想。青年时代曾写过儿童文学作品,做过中学语文教员。在逆境中,她把对生活与文学的爱,全部倾注在女儿身上。张抗抗从小受到母亲的熏陶,对日后走上文艺创作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个人经历――张抗抗早年就读于杭州市一中,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第十六团(现新华农场),当过农工、砖厂工人、通讯员、报道员、创作员等。丰富的人生经历给她的文学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灯》是她发表的第1篇短篇小说,后来还出版了反映黑龙江省农村知识青年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在2006年11月第七届全国作代会上最新当选为全国作协副主席。

短篇小说集――《夏》《白罂粟》

中篇小说集――《张抗抗中篇小说集》《塔》《陀罗厦》《永不忏悔》《银河》

长篇小说单行本――《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

散文集――《追述中的拷问》《君子不独乐》《橄榄》《小说创作与艺术感觉》《野味》《对命运说:不!》《牡丹的拒绝》《故乡在何方》《张抗抗散文自选集》《风过无痕》《女人说话》等。

48 5444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