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北京优质4篇
【导言】此例“我要去北京优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我要去北京【第一篇】
我们到达北京的那一天是清晨6点多钟,刘老师亲自来接我们。我们好感动,要知道她家住在朝阳区潘家园附近的松榆里;离北京西站要乘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中途还要换一次车。五十多岁的她那么早就赶来接站。我们三人在北京站相见,喜悦、激动、感动,一下无从言表。其实我这是第二次来北京,98年的时候我已经来过。那次在北京只匆匆忙忙住了五天,好多景点因时间关系没去。刘老师笑着说:“你们这次可以尽情的玩了,何总为了你们住着方便,已经回到九江的家了,我儿子还在德国留学。就只有我们三人住,你们说方便不方便。”我和毛妹连忙说谢谢刘老师、谢谢何总,他为了我们还特意回到九江,真是一个好人。我们仔细打量了刘老师北京的家,虽然只有五十多个平方,但厨、卫设施齐全。虽然在七楼,但有电梯上下。医院、超市就在楼下,非常方便。
在北京住了那么多天,对北京有了新感官认识。刘老师给我们介绍说,北京至少在公元前一千年,便有了文字可考的历史,当时它的名称叫做蓟,唐朝统称幽州。元朝称大都,明朝改建大都开始称北京。北京,一个古老的城市随着她的历史变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辉。首先给我的感觉就是大器、宽阔、雄厚,其次是美,到处是盛开的鲜花。各条街道都非常干净。连厕所都干净的不得了,而且不收费。不愧为是首都。北京人也非常友好。对待外地人就象北京一样大器地去包容,但也个别的,我在公交车上就目睹了一个画面,有两个外地人对话声音可能大了一点,那位女的就跟她身边的男士说,说什么外地人就这样没素质,声音大了就是没素质?她就不能理解一下两个外地人在人生地不熟的状下;况且车厢里人多嘈杂不说大的声音怎能搞清楚他们要去的目的地或景点。但这一个小小的画面绝不影响我对北京的热爱。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们爱我们的首都,爱我们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连外国人都爱我们壮丽辉煌的宫阙殿宇。一天,我们三人来到天坛,天坛是世界最大的祭天建筑,经过一年修葺的天坛祈年殿巍峨壮美。开放那天,祈年殿吸引了无数游人,我们好不容易挤到前面想观看一下祈年殿的厅堂,这时我们身边挤满了人。中国人、外国人、白种人、黑种人、这时一位中国外交工作模样的人真诚的对我们说,说在我们身后黑人朋友是非州国家的大使。想请我们让一让,看到外国大使这样敬仰我们的民族文化,我们感到非常骄傲,也非常感动,我们赶紧让开,让他们先睹为快。
在北京住了十天的我们终于要和刘老师分别了,十天来我们在刘老师这位通晓北京的导游领导下,北京各主要景点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我们又是照相又是摄像。恨不得把北京搬回去。分别那天,刘老师还请我们吃了套餐烤鸭。我们依依不舍,我眼里噙满了泪花,毛妹眼晴也是红红的,我们就这样依依不舍地要告别了刘老师,告别了北京。刘老师把我们送到车站,一再说,有机会再来,是的,有机会我们再来,我们还要在北京相聚,因为我们爱北京!因为我们难忘的好朋友在北京,我们不知又会在哪一个黄金周在北京相聚。
我要去北京【第二篇】
北京电视台有一个非常著名而收视率一直不错的节目,名为“食全食美”。这个栏目聘请很多嘉宾向观众介绍种类繁多的美食,其中以介绍老北京菜的嘉宾蔡阿姨,最受北京人的喜爱。蔡阿姨是如何走进了“食全食美”?又如何对老北京菜有这样丰富的经验?在蔡阿姨眼中,北京菜到底代表着什么?老北京的饮食文化特色在哪里?
我是蔡阿姨
蔡阿姨,本名蔡金荣,老北京人,热情开朗,善于烹制特色京味菜、老北京传统美食。
电视上的蔡阿姨微胖,带着亲和的笑容,做事干净、利落,带着老北京人那种热情、好客的劲头。生活中的蔡阿姨身材适中,依然笑容亲切,说话爽快,有着老北京人随性、讲理、礼貌周到的做派。
蔡阿姨说起北京菜来,头头是道、如数家珍。老北京人对饮食“应时按节”的讲究,在蔡阿姨的口中变得生动、鲜活。很多人以为“会做菜”不是什么天大的本事,那可就大错特错。简简单单一个“吃”字,说起来可追溯到上古时代。饮食之所以可以冠以文化之称,正是因为其不简单。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吃的内容绝不相同,烹调之术更是千变万化。仅仅爱吃,就能做出一手好菜的想法,实在是对饮食文化肤浅的认知。
照北京人的话说,蔡阿姨是“吃过见过”之人。只有“吃过见过”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菜”,什么才叫色香味俱全。
蔡阿姨的姥姥家是北京人家喻户晓的“同仁堂”乐家。从小,蔡阿姨跟着妈妈回姥姥家,融入的是真正老北京大家族的氛围。乐家的宴席是什么排场,老北京大家族的饮食文化是何种光景更是熟稔于心。“吃过见过”的蔡阿姨对于做饭这件事很喜欢。用她的话说:“做饭对我来说,就好像别的人喜欢绣花、织毛衣一样,是个爱好。”
蔡阿姨喜欢做饭,做的饭更是秉承老北京人一贯的“讲究”。她说:“我好做饭,以前上班就算再累,回家做饭也绝对不凑合。过年过节、家里来客人都是我做饭――凉菜、热菜、荤菜、素菜,每一道菜都在我心里。人多的时候我从一个星期前就开始准备,所有菜品都是我一个人完成。我喜欢一个人做饭,我有我自己的思路,别人帮忙,我还不习惯,会打断我的思路。”蔡阿姨有个别人比不了的本事――只要是在外面吃过的好菜,回到家,蔡阿姨就可以无师自通地领悟,几经实验,就可以做出原汁原味的菜品。老北京的菜品在蔡阿姨手中变着花样出现在家里的餐桌上。客人中一传十十传百,于是,每年总有那么一些客人特为品尝蔡阿姨的手艺来家中做客。而这其中的一位除了自己吃到,更动了将这些佳肴分享给更多人的念头。
蔡阿姨说:“女儿的闺蜜是当时‘八方食圣’的主持人馋丫头,她常来家吃饭,总夸好吃,问我愿意不愿意到电视上给大家介绍如何做菜?我当然愿意,可是我也怀疑啊,我行吗?”就这么着,蔡阿姨作为嘉宾被推上了“食全食美”栏目。“那一期指定要求做灌汤水饺。说实话,我没做过。可是我想既然要做,就一定要做好它。我就想到了咱老北京人以前常吃的炸三角。我可以和做炸三角一样做,灌汤的话就在里面放点鸡汤。没想到,节目播出以后反响那么好。”蔡阿姨的爱人以前是一名京剧演员,后来一直拍戏。蔡阿姨也跟着剧组去看过拍戏,知道如果拍得不够好的时候,导演是会要求“NG(重来)”的。蔡阿姨说着说着笑了起来:“我这人天生不怯场,可机器在我面前一架起来,我就紧张起来,总以为自己怎么着也得重来几次,没想到,一次就过了。”当时拍的时候也没多想,得到了剧组的认可,蔡阿姨很高兴。当剧组的人说,如果下次有机会还会再请她来做节目的时候,蔡阿姨以为这不过是一种客气。没想到,节目播出后,收视率很高。蔡阿姨说:“后来一到了讲如何做老北京菜的时候,节目组就让我过去,陆陆续续上着节目,就到了快过春节了。”节目组想在春节为观众介绍一下老北京人春节吃什么,就将这个选题告诉了蔡阿姨。而这一次的拍摄,让蔡阿姨真正在“食全食美”栏目中立了名,成了观众心目中“老北京菜”的代言人。从此,蔡阿姨这个称谓,也成了“官称”。
炒酱瓜丁与炒咸什
接到这个选题,蔡阿姨想来想去,想到了老北京人春节时候的压桌菜――炒酱瓜丁和炒咸什。其实老北京人春节的压桌菜有四样,除了这两样外,还有两样是肉皮冻和芥末墩。选择炒酱瓜丁和炒咸什作为上节目的菜,是因为这两样菜每到春节的时候,都是家里人和客人最喜欢的菜。春节的时候大鱼大肉少不了,但是吃多了人就会觉得腻得慌。而炒酱瓜丁和炒咸什这两道菜不仅有营养,更是清脆爽口,只要上桌,就会被大家一抢而光。
炒酱瓜丁和炒咸什,就这样从两样不起眼的小菜,变成了“食全食美”中春节的两道“重菜”,这是让蔡阿姨意想不到的事情。而更让她想不到的事情还在后面。
春节过后,蔡阿姨和平时一样去逛超市,走到卖咸菜的柜台,迎面遇到了几位也来逛超市的顾客。这些顾客拉着蔡阿姨的手,说:“您就是蔡阿姨吧?”“炒酱瓜丁和炒咸什还是我小时候吃过的呢,早就给忘了,电视上您这么一做,马上勾起了我对过去的回忆。”而超市卖咸菜的售货员更是爆料说:“以前我们这个酱缸里面的酱瓜总是剩得最多,货源特充足,从您这节目一出,我们这酱瓜马上就卖脱销了。” 蔡阿姨做的重阳花糕
在此之后,应观众的要求,蔡阿姨又在节目上做过好几期介绍炒酱瓜丁和炒咸什的做法。走在大街上更是被很多热情的观众拉住闲聊。这样的结果令蔡阿姨感受到了媒体的力量,让她第一次感悟到上这样一个节目的意义。她说:“以前做饭是因为喜欢,可以跟家人分享。现在到了电视上做节目,是分享给其他人,让更多的人爱上美食。这就不仅仅是介绍一道菜了,而是传播饮食文化。”
蔡阿姨说:“喜欢美食的人,是热爱生活的人。不要把每天的做饭看成是一种负担,而应该看作一种享受。人活着,每天从早到晚奔波、劳累,咱用不着每天说什么远大的目标,将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养好,第一位就是在饮食上要吃好。人这一生中,吃占了很大的比重,一天三顿饭,谁也少不了。吃得有营养、顺口,非常重要。”
蔡阿姨身上带着老北京人平和与重礼重面儿的精神。只要是节目组需要,只要是有人邀请她去介绍北京美食,她必定到场,并且尽力配合节目的需要。用蔡阿姨的话说,“食全食美”就好像是她人生中的另一个娘家,对节目组她心怀感激。节目组录制的场地搬了很多次家,虽然离蔡阿姨的住处不近,但不论是节目组的定期邀请,还是救场邀请,她从不推托。她说:“别人是因为看得起我,才会来邀请我,对别人的盛情咱不能拒绝。对于我自己来说,做饭是我的爱好,我喜欢向热爱美食的人介绍美食,我不需要报酬,没有其他要求,我很愿意去。”就这样,蔡阿姨在“食全食美”一期一期地做了下去。而剧组也不断地向周围的朋友介绍蔡阿姨。于是,就有更多的人来找蔡阿姨上节目,有电视的也有电台的,有介绍菜品的也有做评委的,蔡阿姨的名头也越来越响了。
在介绍老北京饮食文化上,蔡阿姨遵从的是老北京人饮食上的“应时按节”的讲究,什么时间吃什么东西,什么节气做什么饭菜。于是,就有了蔡阿姨介绍的端午节的“牛头粽子”、重阳节的“花糕”……蔡阿姨,真正成为了介绍老北京菜的代表人物。
满街的老北京餐厅
作为一个汇聚世界各地菜品的都市,如今北京的大街小巷各种各样风味的餐厅琳琅满目,这其中不乏老北京风味餐厅。很多老北京人觉得这些餐厅里的老北京菜吃了让人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到底少了什么,才让我们如此不待见这些“老北京特色餐厅”呢?蔡阿姨又是怎么看的呢?
蔡阿姨说:“我们这些上了些年纪的人,总爱跟过去比。饶是在外面花了钱吃了饭,心里还不痛快。你要说这里面差了点什么呢?我个人的感觉,外面这些餐厅的菜调料放得太多。顾客吃的不是食材的原汁原味,吃的是调料的味道。很多餐厅菜品里放的调料把食品本来的味道全都压下去了。不仅调料多,各种各样的酱料也多。过去的北京人家里就是酱油、醋、糖、盐。真正的老北京人讲究将粗粒盐擀细了做菜用,做出来的菜味道是自然香,食品没有失去原本的味道。现在的调料多,光盐的品种就好些种,又是含碘,又是分海盐、湖盐、井盐的。比如我最喜欢吃的糟熘鱼片,以前松鹤楼做得最棒。以前酒糟都是自己买回家过滤出来,菜一上来清香四溢;如今的餐厅都用糟卤,总是欠着点香味。”
如今街面上经营老北京地方特色的餐厅,最喜欢打的招牌就是老北京炸酱面。而这炸酱面十个老北京人吃了,九个说不对味。蔡阿姨说:“这些店里的炸酱面最有问题的就是他们做的炸酱,不是说上面漂着两寸的油就是好的炸酱了。过去老北京人穷,买2毛钱的肉也要五花肉,切成丁,就是北京人说的色子丁,讲究是小碗干炸,不放水,小火熬。餐厅里的炸酱那是大锅弄出来的,特别的咸,不对味。菜码倒是挺多,其实老北京人过去穷有穷的吃法,富有富的吃法。穷人家就一个黄瓜码,一进院子,满院子黄瓜香,就知道有人家吃炸酱面了。再说这手擀面。老北京人吃面条就两种,要么是抻面,要么是切面。为了面筋道,放一点碱面。外面一些老北京餐厅里的所谓手擀面怎么煮都煮不烂,估计是放了什么别的添加剂。有时候我就想啊,这些餐厅都在说自己经营的是老北京炸酱面,真是挺敢说的,让真正的老北京人笑话。”
老北京人的饮食文化
有句话形容老北京人,说老北京人就是穷讲究。在蔡阿姨看来,这句话不是贬义的,它说得没错,老北京人就是穷讲究。怎么理解呢?
蔡阿姨说:“老北京人就是穷,也是非常讲究的。所以说穷讲究是说对了。”老北京人不论穷还是富,在饮食上,绝不马虎,一定要非常地讲究。还拿炸酱面来举例,即便就是两毛钱的肉,也得做出一个样儿来。北京人吃东西讲究个时令,什么季节吃什么,绝不会乱来。吃东西的时候更是讲究。蔡阿姨说:“我们老公公在世的时候,吃饺子都是吃三个煮三个。必须趁热吃,凉了是绝对不行的。过去在乐家,到农历九月吃螃蟹的时候,讲究从中午吃到晚上,吃螃蟹的小钳子准备好了,要趁热吃,讲究吃活蟹,吃完了,螃蟹的壳子还能摆出一个螃蟹的样子来。这是大户人家,穷人家即便穷,也是变着花样地吃。冬天当家菜是大白菜,而大白菜在北京人的家里做出来也有不同的方法。而冬天吃雪里蕻讲究爆腌,上桌的时候是碧绿的。窝头可以炒着吃,炒出来比现在的炸窝头更好吃。老北京人吃饭是讲究规矩的。”
蔡阿姨说,很多年轻人总是以为北京人的吃喝,是北方人的那种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不讲究,总以为南方人吃得更精致更讲究。这种认知,让真正的老北京人感到悲哀。
我要去北京范文【第三篇】
2008年的我是一个初中生。那会儿,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我想我应该会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去北京。
那时侯我啊是一个初二的学生,英语应该也会了不少,所以我要去北京向外国友人好好地介绍中国,顺便也介绍我的故乡--潮州,说不定人家看完了奥运会后也会来潮州看看呢。当然这是题外话。我去过北京,对北京有了一些了解。不知是否可以带他们到北京去玩玩,如果可以我会先带他们爬爬连在太空中都能看见的长城,体验一下当好汉的“味道“,一定是酸溜溜的。还有故宫博物院,见识见识我们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辉煌。我用英语介绍故宫建造的过程:历经好几年用了不少人力物力建造的,而且还都是纯手工的建筑。想起来可真威风,那时侯我一定是酣畅淋漓的说,说得游人都目瞪口呆。
04年时就听导游说08年时可能有不少四合院要拆掉了,要见四合院挺难的。08年那会,我会坐者前边挂着铃铛的三轮,寻找四合院。因为四合院是老北京的象征嘛。我要让客人看到北京不一样的一面,传统的一面,让他们感受到北京人之间的热情。亲密,体会到首都人民的友好。我猜这一定会为外国友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定是与外国举办的奥运会气氛有很大的不同,让他们爱上中国,爱上北京。
我还会带客人去科技博物馆,那里边有“神五“的降落伞,还有关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的介绍,更好的让老外们了解中国科技的发展,知道中国不仅传统而且现代化,体会到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是正确的。
但愿08年那会我真的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去北京,而不是坐在家里看北京。
我要去北京【第四篇】
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十三爷喜欢自驾,凑巧的是他的父母也都是自驾和摄影的超级爱好者,这个三口之家,每个人都已经完成自驾周游中国的计划。但因为爱好不同,喜欢的路线不同,他们从未一起行动过。或许两辈人之间不可避免存在代沟,但是对生活,他们的态度出奇的相似,都认为最好的人生在路上。
刚刚接到老妈的电话,她刚从甘南的拉卜楞寺旅游回来,正在去往花湖的路上。听口气依然很开心,很放松,问她这回准备走到哪里?她说她也不清楚。每次老妈都是跟着老爸自驾出去,他们没有一个固定的目的地,只有一个前行的方向,走的累了自然也就回来了。
每次自驾回来,老妈都很兴奋,像个孩子一样讲述着旅途上的热点,她也一直享受着在外疯的感觉。其实我随她更爱折腾,每次疯到极点的时候,突然十天半个月没消息了,老妈总突然来电说:“成了,爷们! 差不多了。”后来到现在她就只说一句话:“注意安全。”
这样的关系很奇妙,是他的不服输还是我的任性,现在都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我喜欢旅行,老爸喜欢。我喜欢摄影,老爸也喜欢。但就这样两个拥有相同爱好的父子却从来没有在一起谈论过这些。至今,我拍的照片他都没怎么看过,而他拍的我却看过很多。他只是知道我也好这个,其它的一概不多过问。而每次当我拿着一些成果给他看的时候,他也都很不在意,最后都是老妈给默默地收起。其实我想要的并不多,只是一句赞扬的话。
很多人都说我遗传他们,一位大姐说从我身上看到了基因遗传的伟大!只可惜至今已经走遍全中国的他们和我,始终都没有一次一起同行过。这和我们之间的矛盾以及不同的喜好也有很大关系。可能是代沟的原因,可能是内心自我的原因,每次都在错过。
在高中时我和老妈说:“我要去云南。”她说:“什么时候考上大学了再说。”后来我考上大学了。然后我和老妈说:“我要去云南。”她说:“等你工作了再说。”后来我工作了,然后我又和老妈说:“我要去云南。”她说:“等你挣了钱再说。”于是有一天,我和老妈说:“我要去云南了,明天就走。”
辞职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旅行。直到花光身上所有的钱才肯回来
就这样我去了云南,在那有了一丝柔软的时光。虽然不是第一次出远门,但这一走走了十八天,最后直到花光身上所有的钱才肯回来。而恰恰就是这次旅行,再次燃起了我对旅行的热爱,从此爱上了在路上的感觉,一发而不可收。
其实和老爸老妈一样,我最爱的旅行方式也是自驾,从2006年至今一直都没有停下过,足迹已经遍布中国的每一个角落,让我小小自豪的是,我早了他们20年完成了自驾整个中国的梦想。而我的另一个爱好就是吃,尤其是各个地方的特色小吃。所以每到一个地方,除了欣赏美景外,所有精力都在品尝当地特色美食上。这点也区别于他们,他们的精力主要在于山水之间,并非特色美食上。
记得有一次自驾去江南,当时我正在疯吃中,突然接到老妈的电话,她说他们当时正在青藏线上,正准备进藏。但当翻越唐古拉山时老爸突然高原反应的厉害,呕吐头晕不止,老妈叫我次日一早立刻回京,然后从北京飞拉萨,两天后在拉萨与他们会合,他们再从拉萨飞回北京,我再从拉萨把车开回来。而在这期间我一直和老爸有着一些矛盾,三年中我们只见过一次面,说过一次话,关系一直都在僵持着。但当听到这个消息时,想都没想直接答应第二天回京,可能这就是埋藏在心底的那份对亲情的牵挂。
就为没有白活一次的心愿,当年55岁的老爸,只身一车从北京带着我老妈,向西藏进发了
开车自驾去西藏是老爸一直的梦想,为这样一个心愿,他55岁只身一车从北京带着我老妈,只有他们两个人就向西藏进发了
后来,老妈打电话来说老爸好多了,说他还要坚持自己一定要去,而且还要自己开回来。用老爸说的话:“我还能有几次机会来这里?这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虽然我不同意他的做法,但他的脾气我了解,和我一样!最后我也只是叮嘱了几句,也没有再说什么,就像当初我突然辞职老爸什么都没有说一样。
后来他们平安的回来了,每当说起西藏,他们都是滔滔不绝地讲述旅途中的趣事。现在,他们依然美美的穿梭在中国地图的某一个版块上,依旧乐此不疲着。第二年我又重走了一遍他们所走过的路,当我和老妈说我在拉萨时,她竟然很淡定,只是说了句川藏线比较险,慢点开。看来,过来的人终究是过来的人了。
上一篇:人力外包框架合同到期汇聚
下一篇:幼儿园教研计划总结【推荐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