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企业文化大家谈 畅谈企业文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企业文化大家谈 畅谈企业文化4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企业文化大家谈 畅谈企业文化篇1

企业文化杂谈

——《论语》与“真、细、德、诚”

前言

值此《泰德文化》创刊之际,编辑部的同仁约我从公司企业文化的角度写点东西。我乐于从命,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长久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化传统与企业发展,或者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实际上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写1篇博士论文或者出一本专著也未必说得清楚。姑且借《泰德文化》创刊的机会,把个人的一点感想讲出来,权做抛砖引玉,与公司同仁切磋。

ibm咨询公司对世界500强企业做过一个调查,结果表明,这些企业在世界上的卓越商业地位最根本的乃是来源于它们优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其背后的深层涵义则是,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我们看到,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但经济发展水平迥异,除去历史、自然资源、人口素质等等因素的差异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拉美国家的贫困化、亚洲“四小龙”的独特经济发展模式等众多事例都充分验证了这一点。因而,美国历史学家戴维〃兰德斯在《国家的穷与富》一书中断言:“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那就是文化乃举足轻重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加速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企业文化渐成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热点话题。中国的民营经济只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而泰德集团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泰德的领导人高度关注企业文化建设,并将之作为公司的头等大事亲历亲为,提出建立“学习型企业”的目标,无论从任何意义上说,都值得公司的全体员工为之欣慰。

《论语》与“真、细、德、诚”

无论从发展历史还是从组织建设的角度说,泰德都是一个年轻的企业。但我们发现,在仅仅6年的发展历程中,泰德在企业文化方面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积淀,这是泰德有别于其他发展历史相对短暂的民营企业的不同之处。在深刻总结企业发展历史与文化沉淀的基础上,公司领导人提出了“真、细、德、诚”的核心价值观。如何深入学习、认真领会,并将之作为公司全体员工的最高工作指南,对于企业的下一步发展至关重要。近日工作之余,在家中闲读《论语》,联想到泰德的企业文化,偶有所感,录于下文。

一、关于“真”

1、“有教无类”——一切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

孔子一生从事文化教育事业,门下三千弟子,来自当时的各个国家,最后都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工商等各方面的精英。孔子的教育原则就是《论语》中所说的“有教无类”,即不论学生的出身背景,而只看学生的资质,就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一切从学生的个人实际出发,去教育培养他成为某一方面的人才。

孔子发展教育事业的实践启示我们,在处理企业发展的各种问题时,也应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求真务实。泰德的客观现状是什么呢?从企业营业收入看,规模不太小;从组织发展的角度看,还是小企业,组织建设不完善,管理团队价值观尚待磨合。这样的现状要求我们全体员工,尤其是管理团队在考虑各种问题时,一定要一切从公司的客观实际出发考虑问题。我们的管理团队成员在过去都曾服务于不同的大企业,具有丰富的经营管理实践经验,但不可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将过去在大企业发展至组织建设相对成熟阶段的管理经验简单照搬和移植,否则就会脱离泰德的实际,产生理论和方案研讨多、实际问题少人或无人解决的问题。

2、“经”与“权”——不能脱离国情、社情考虑问题

《论语〃为政第二》中有“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大意是说,为政者要内心有道,表现在外的行为就无懈可击,譬如北斗星,有中心的思想和作风,以道德的感化,你在那里不要动,只要发号施令,下面的人便会如满天星座跟着你的方向动。我们讲“真”是真理,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那么是不是我们有了客观规律就可以把事情做好了呢?譬如北斗星一样呢?其实不然。我们常讲“从经从权”,“经”就是常道,是永恒不变的大原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而“权”则是在处理每个实际问题时的具体环境和条件。有一句话叫做“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在以“真”为指导原则的同时,懂得“持经达权”,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懂得权衡利弊,寻找到对企业在现阶段的国情、社情条件下的最佳处理方案,而不是一味死守原则,不知权变。求“真”的目的是为了在掌握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智慧经营,而不是对客观规律的机械反映。

3、保“真”的重要性

《论语〃八佾第三》中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白底子上画了很漂亮的图案。这三句话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绘画完成以后才显出素色的可贵。子夏说,难道礼的内涵比表之于外的内涵更重要么?孔子说:对,你还启发了我,我们可以真正在一起谈诗了。(注意这里的诗是说《诗经》)

这里孔子真正想说的是要懂得通过诗的感情培育立身处世的胸襟,真正了解诗背后人生的境界。所谓“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清朝名臣曾国藩用人始终主张要带一点乡气——就是土气,始终是乡下人那个样子,没有什么了不起。因此彭玉麟、左宗棠等人虽位高权重,但始终保持乡下人的本色。

我们既然讲“真”,自然也就有“保真”的问题,尤其是现在虽然泰德有了一点发展的基础,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仍是创业时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需要我们的员工,尤其是我们的管理者,要能做到“保真”,要具备宽广的心胸和高尚的品格,如此,则泰德的未来才有希望。

二、关于“细”

1、“细”是做事的态度——全心全意投入

《论语〃尧曰第二十》中有“君子无大小,无众寡,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意思是说,君子处身于任何环境当中都不会计较待遇的多少、地位的高低和职位的大小,对于任何事情都不轻慢,即使是一件小事情,也往往用全力去

完成,这就是真正的泰而不骄。佛学中讲“狮子搏物”,是说作为百兽之王的狮子,无论是抓人还是抓一只小老鼠,都要用全部力量。我们讲“细”,首先就要讲做事的态度,如前中国国家足球队主教练米卢所言:态度决定一切。面对任何工作,首先不要去想它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个人的利益,而应该全心全意投入先把工作做好。

2、“细”是做事的方法——能做“细”自有所成《论语〃子张第十九》中有“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夏是说,人生天地间的学问有很多种,虽然是“小道”,雕虫小技,但也是学问。如果深入去研究,都会有成就。而君子的目标要放远大,不走“小道”,否则会困住,像掉到泥坑里。第一,这段话启示我们无论从事什么岗位的工作,只要能“细”下去,做精做透,就必有所成。第二,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年代,社会分工极大细化,即使是孔子所谓的君子,恐怕也得考虑择业而从之了。

3、“细”是做事的原则——要善于研究新事物、新现象

《论语〃为政第二》中有“子曰:君子不器”,大意是说为政者上下古今中外无所不通,成为真正的通才。我们在理解“细”的时候,也应该包含这样的原则,即随着企业的发展,通过不断学习和对新事物、新现象的分析、研究,从而解决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新问题。譬如泰德在历经6年的高速成长后,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在准备进入新的产业领域,这就对我们的管理团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本着求“细”的精神,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掌握更多产业领域的成功规律,是泰德能够从既有的成功不断走向新的成功的关键所在。

三、关于“德”

1、条条大路通罗马——“德”是企业的灵魂

在谈“真”的时候,我们提到《论语〃为政第二》中有“为政以德”。对于“德”,可以有多种理解。简单的说,可以理解为道德、品德等。历史上在春秋战国时代,道德两个字是分开的,道是道,德是德,魏晋南北朝之间,到唐宋以后,才把这两个字连起来用,变成一个名词。《论语》通篇读下来,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极为推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因为那时“为政”讲究“德”字,到秦汉以后,只讲事功,即“三王之治在道德,五霸之志在事功”,王道与霸术之区别不可以道里计。成功的路径有多种,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西方马基雅维利的“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也可能取得成功,但可能是更等而下之,连霸术也谈不上了。

我们讲“德”,是讲企业从发展的手段到路径都应遵循上古的“王道”,一切堂堂正正,从企业愿景和使命的界定,到战略的制订和投资方向的选择,都要考虑到利国利民利司,追求企业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的同步,从而在社会上率先打造组织发展与所在社区良性互动的范例。

2、有所为有所不为——“德”是企业的方向

《论语〃学而第一》中有“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何理解呢?孔子有三千弟子,都是春秋战国时代每一个国家的精英,是一股庞大的力量。因而,有弟子提出举而起事,应该说不难,但孔子不干。因为在孔子看来,在当时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他问题的。孔子认为,解决问题要靠思想的纯正,亦即所谓的“德性”。因此他宁可一生穷苦,从事教育,以德化育

天下人。由此可见,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着想之时,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很高兴的事。

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人处事,当有所为有所不为,企业也是如此。拿泰德来说,如果只是为了赚钱,方式多的很,而且来的很容易、很快,为什么不是什么赚钱就做什么呢,答案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与不为的分界线是“德”,故而我们说“德”是企业的方向。

3、“德不孤,必有邻”——变革社会的道德先驱

《论语〃为政第二》中有“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北京的徐老师曾为我公司手书此句,悬于公司壁上),在此孔子告诉我们,如果能真正秉持道德而行,一定不会孤单寂寞,必有与你同行之人。

翻开中国的民营经济发展史,我们看到太多的企业盛极而衰,昙花一现;太多的企业由曾经的叱咤风云变为销声匿迹。个中原因最重要的在于这些企业,或者说企业的领导人在成功之后即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企业的发展自然也就急转而下。因而可以说,在当今这样一个文化与价值多元的时代,如能始终如一地秉持“内德员工、外德社会”的价值理念,一则可以保证企业的长治久安,成就企业的光辉未来;二则随着这种理念的对外传播,一定会有更多的民营企业追随,复兴上古先贤的遗风,复兴中华民族的光辉未来。

四、关于“诚”

1、“内诚”——建立互信型企业

《论语〃为政第二》中有“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做人、处事、为政,都要言而有信,有如大车没有横杆,小车没有挂钩,车子是走不动的。从企业的角度说,就是要建立一个互信型组织,员工之间要互相以诚相待,互相信任,企业内部没有内耗,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所在。

《论语〃八佾第三》中有“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与鲁定公之间关于领导方法的一段对话。孔子真正想说的其实是,大家都是聪明人,不必耍手段,都诚诚恳垦最好。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下对上要诚,上对下也要诚,彼此之间才能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唯有如此,才能上下一心,同心同德,成就企业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2、“外诚”——建设诚信企业

《论语〃学而第一》中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做学问每天只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我答应的事如果忘了,就是不忠,对人也不好,误了人家的事;有朋友相交是不是言而有信;老师教我的我真正去实践了没有。这里表面上是谈个人修养,实际上推而广之就是社会问题,尤其是第二点,于企业而言,言而有信意味着企业的一切经济行为都要以诚信为第一考虑。

3、“诚”的结果——建立无形资产

春秋战国时代,战乱频仍,而孔子终其一生致力于文化教育,从不曾想过利用门下的三千弟子夺取政权,称王称霸。就是这样,孔子及其门徒游走于各国之间时,俨然是一个政府组织,仍对各国国君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后世儒家称孔子为“素王”,就是没有土地,没有人民的王,和佛教中称佛祖释迦牟尼为“空王”的道理是一样的。但孔子终成一代圣人,为后世千秋万代所传颂和景仰。只要人

类历史文化存在,他的王位的权势就永远存在。之所以如此,不能不说,孔子及其弟子所建立起来的“诚”——无形资产起了巨大作用。

因此,在现代社会,对一个经济组织而言,“诚”是企业的最高的、最大的和终极的追求,“诚”既是企业做成“百年老店”的根本所在,同时也是企业永续发展的终极价值。

《论语〃八佾第三》中有“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孔子说那些蛮族落后地区的人,也有君主、酋长,但光有形态没有文化,不如夏朝和殷商,虽然国家亡了,但历史上的精神不灭,因为它有文化。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不可怕,文化精神的存续才是最重要的。一旦把文化的根挖断了,就会陷于万劫不复。犹太人虽然亡了国,但其文化精神代代相传,终于复国成功,且在阿拉伯国家的包围中仍屹立不倒。

国家如是,企业亦如是。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而言,能保证企业的百年大计的最重要因素不外乎企业文化。企业没有文化或失去了文化,犹如人没有了灵魂,就会变成只知道赚钱的经济机器,早晚有一天会锈蚀掉。一个企业唯有与时代同步,不断建设和发展追求社会和谐进步的企业文化,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才能永远与社会共存共荣。

本文地址:http:///zuowen/

企业文化大家谈 畅谈企业文化篇2

餐饮企业文化建设经验谈

2011-10-7 0:00:00

来源:转载

字体大小: t |t

标签:

有这么两个好朋友同时做餐厅,几年后其中一个人的餐厅已经小有名气,另外一家则还是举步维艰。于是后面这家餐厅的老板就问他的朋友说:“我们是同时创业,我们的条件和机会差不多,为什么你发展那么快,我到现在却还是那么艰难呢?”

他的朋友并没有做正面回答,反面问他三个问题:“你的餐厅有没有足以令员工激动并愿意与你共进退的发展目标?你有没有将你的思路与价值观与你的员工分享?你有没有经常刻意去创造一种让员工充满激情的工作氛围?”听完朋友的问题,这个老板陷入沉思之中。餐厅发展这么多年,自己一直忙于各种事物,怎么会有时间来考虑这些问题?这些东西不是大型餐厅才需要的吗?好了,各位餐饮经营者您是否也都考虑了呢?您是不是也会有同样的困惑?

其实这些问题应该是所有的企业都要自问的三个问题,也就是企业文化的建设问题。餐饮企业作为一个高密度劳动、低文化水平的传统而朝阳的行业里,企业文化的建设显得与市场竞争下的其它行业的企业文化多少有些不合时宜,甚至是格格不入。尤其是在那些自身文化水平低下,目光短浅的餐饮业主经营的企业,企业文化的建设几乎就是未开发的处女地。企业文化建设的疏忽大意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没有凝聚力、向心力,而员工就会成天生活工作在动荡浮躁不安和患得患失之中,除了少得可怜的子弟兵和所谓的老板嫡系比较固定外,很少有人工作超过半年的,尤其是前厅人员更是走马灯似的一拨换一拨、一茬接一茬。这种现象的蔓延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服务无法保证,菜品无法保证,经营自然也就难以为继了。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建设在餐饮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是多么的关键、多么的重要!其实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界定企业文化建设,都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的企业规章制度(员工手册、行为规范、责权利的明确)合理的具有竞争性的薪酬制度、丰富的业余文化活动、良好的福利待遇(员工餐、工作时间、休息日、加班费、住宿环境等),前瞻的职业规划设计企业的远景战略目标、人性化、人文化的关心关爱等等。这些都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企业持续发展、稳定发展、强势发展的先决条件。企业文化建设的落实和完善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睿智体现,是一个企业做大做强的最有力的基础保证。

那究竟如何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呢?事实上,任何一个餐饮企业在潜意识上都在做企业文化建设,为什么呢?作为老板,你是不是整天都在考虑如何让员工和你同舟共济,如何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如何让员工认同你的企业发展目标并为之奋斗?企业又凭什么来凝聚员工等,这就是企业文化要解决的问题。那究竟塑造企业文化有那些方法呢?

第一,老板必须将他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思路和员工进行充分沟通,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构筑共同愿景。企业在创业时期往往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左右企业发展,如果老板能够经常和员工交流,使员工知道企业的发展方向,并且让员工感觉也是企业当中的一份子,这种激励是用金钱不能够替代的,而这个时候有效沟通比大型企业更为有效,员工也能够很快明白老板的思路,没有太多形式上的条条框框,很容易引起员工的共鸣。

第二,核心价值观的确定。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就好像是一个人的灵魂,它是一个企业得以生存的理由,所以企业要做的事情就是将企业最重要的理念提炼出来就行了。

第三,将核心价值观无时无刻地体现在行动当中。作为老板要身体力行,不断跟员工沟通,形式不要太多,内容简单明了,最基本的核心内容要通过行动去体现,以后有必要可以增加一些形式上的内容,例如公司的刊物,公司的发展目标、经营宗旨等。

在笔者过去曾经调查咨询的众多餐饮企业中,不乏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得鲜明而出色的典型代表。有一家经营陕西风味菜肴的企业在北京有两家直营店,在东北另有两家合作店,无论是直营店还是合作店,每个单店都经营得很不错。在这个400余人的餐饮企业里,有一个绝大多数餐饮企业都望尘莫及的闪光点,那就是企业员工的年流失率不足3%。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带来的直接效益是服务和菜品的长期稳定,从而形成消费者的稳定,然后是不断良性循环带动新的顾客源。而企业投资者在不增加人员培训成本下,就能大刀阔斧、轻装前进的开创新菜品,改善就餐环境,提高员工住宿条件,加大展店拓疆的力度。这样数管齐下,就会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构建出了良好的和谐社会蓝图。

该企业能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大潮中,傲然挺立,并不断发展,最大的优势就是有一个完善完美的企业文化建设架构。你随便走进这个企业的任何一间集体宿舍,无论什么时候你绝对看不见脏乱差现象,看到的只是明亮、干净、整洁、部队营房似的利落和标准。每一间宿舍都安装有空调、暖气、彩电、ic卡电话等设施。良好的休息环境就能产生具有良好工作状态的员工。服务员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充沛的身体素质,岂有不为顾客周到细化去服务的道理?再加上规范标准的管理制度,充分的晋级、晋升空间,合理的薪酬制度,良好的职业规划设计、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都无不昭示其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势优越。在这个经营陕西风味菜的餐饮企业之所以有如此高的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最关键所在就是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得完善而充实,且高瞻而符合市场的竞争需要。

无论是什么企业,要想立足市场,要去做大做强,一方面要建造形成强大的抗市场风险竞争力,另一方面更要建立具有核心意义的企业文化系统。否则,不管企业具有多么广阔的前景,也无论企业家拥有多大雄才大略,如果没有企业文化建设核心的构建,其他的构思设想都将是沙漠建塔,空中搭楼。因此,企业文化建设的完善完备是每一个志存高远的企业家所必备的战略规划之一。

健康、卫生、营养、快乐、便捷——这是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的;

奉献、创新、团结、执行力、勇于担当——从团队建设方面出发 包天下文化:

品牌理念: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企业精神:诚信、务实、创新,顾客满意,共同成长

核心价值:群策群力,同心同德,不断挑战,追求卓越

经营理念:为国人提供更多美食选择

服务理念:把顾客当恩人,把员工当亲人

企业使命:用美食连接世界,丰富和发展人类餐饮文化

近期目标:成为中国快餐第一品牌

远景目标:弘扬中国饮食文化,成为全世界最成功的餐饮连锁企业之一

企业文化大家谈 畅谈企业文化篇3

杂谈

喝过咖啡吗?生活就像一杯苦咖啡,越品越浓,嘴齿留香。

“让睁眼看着玫瑰的人,也看看它的刺”,这句话道尽生活中的美好,但又夹杂着不幸。曾经,你是否因为一点点的成功而高兴过?你是否因为小小的挫折而痛哭过?你又是否因为别人的爱而幸福满足过?或者是否因为他(她)人的冷言冷语而伤心失落过?生活就是这样,如同一口七彩坛,出生的那刻就被打翻,不同的颜色弥散在周围,有的迷人,有的丑陋。

很多人面对生活的不幸都感到无可奈何,自暴自弃,甚至草草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何苦呢?“生活比胆还苦,如果没有胆汁,就谁也没有生活了”,那些存在的不幸都是生活的下脚料,一盘菜缺了料,还能品出味吗?

人生百态,生活百味,都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一口茶,一杯水,谁又能挡住之后一嘴甘甜呢?风雨过后,就是阳光!

一生匆匆数载,来的快,去的也快,珍惜每一分钟,善待每一个人。

曾经的欢声笑语,曾经的快乐伙伴,在回首中渐渐远去,留下的只有定格在回忆里的快乐,荡漾在轮海中的笑声。轻狂的我们自以为一切尚早,现在想来可笑!

一个人被牵挂是一种幸福,被人爱是一种洒脱。滚滚红尘,上辈子谁都不欠你,请善待身边每个人!流水茫茫的世事,不要以“我很忙”搪塞他或她的电话,不要以“我真的没空”推脱一年的一次回家。一世的名利,一生的富贵荣华,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一口幸福的家嘛。一碗粗茶淡饭清的是口,暖的是心。树欲停而风不止,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善待人生!

苦味人生,需要品味。人情冷暖,需要善待。

柱子 2012--02--05

企业文化大家谈 畅谈企业文化篇4

养心莫如寡欲,至乐无如读书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题记

被程远青成立乳癌研究小组、全部组员直面死亡的勇气所感动,被里面发生在每一个组员身上的奇特又极其悲惨的故事所吸引,这些天晚上回去就一直在看毕淑敏写的《拯救乳房》这个小说。今天还是一如既往地冲了凉后搬了个凳子坐到阳台上看起书来。正看到关键处,一室友走过来推了我一下,说:“看的这么用心啊,问你个问题行不,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竟然被他这几句话给问住了,是啊,我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经过绞尽脑汁、搜肠刮肚的纠结之后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喜欢而已”。过后,想想这样的答案确实不怎么让人满意。还清楚的记得看的第一本书是插画版的西游记—三打白骨精和智斗牛魔王选段,上面图画的占比远大于文字。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后就掏出枕头下的这本西游记看看,更多的是被形状怪异的人物和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这时候的读书仅仅是兴趣而已;进入小学之后,开始读一些诸如《百家姓》、《三字经》之类的东西,但读这个书的目的说出来有点不单纯,那就是懂得同龄小孩们不会的东西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初中以后,由于课业的加重,开始接触到很多的关于语数外的书籍,诸如某某某数学习题,作文满分策略,英语不用学等,看的我兴趣索然。那时候偶尔从父亲那里得到一本《故事会》就会让我高兴半天。高中阶段,以借到同学的《读者》、《青年文摘》为最高

乐趣,总是在被班主任临时突击检查的风险下,把这些书放在厚厚的习题作业下面偷偷的看;一晃三年过去,进去了大学,无拘无束的生活也让那颗热爱文字、热衷文学的心渐渐冷了下来。至今,图书卡里也就借了几十本书,有些也不一定都看过。不禁要问:这到底是怎么了?

关于读书,《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这样说的:出声或不出声的念书,并理解其意义。冯友兰老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读书,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那么,读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说实在的,谁也无法一下就说清说准读书的目的。因为它是一个极富时代特征好文化色彩的话题,也是各行各业、各级各类的人都会讲到的话题,同时也是读书人常说常新的话题。在此,笔者给出自己的看法:一,追求真理,获得真理,促进社会历史发展。二,把读书和未来的就业发展结合起来,追求道德,知识和能力。三,喜欢书,喜欢书香,喜欢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致力于让自己也散发出书香的气息。

“为了中华之崛起”是少年周恩来在沈阳读书时对老师提出的“为什么而读书” 这一问题的明确回答。他以发愤“读书”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崛起”的使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显示出少年周恩来初步具有了爱国情怀与救国志向,是周恩来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产生的话语证明和标志,代表了他从爱国走向革命的思想起点和历史起点。周恩来总理的读书是对第一境界的真实写照。现在处于第一境界的读书人估计已经像恐龙一样绝种了吧。

在河北经贸大学出台的读书制度(公共必读书中, 文史类学生由

《三国演义》、《红与黑》等21部书中选读10 部, 哲学类经济类学生由《矛盾论》、《政治经济学史》 等16 部书中选读10 部, 政法类学生由《宪法》、《当代中国的河北》 等8 部书中选读5 部, 综合考试不合格者不能毕业)之后,学生们中间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读名著能找到饭碗吗?”这些学生无疑是对第二种读书境界的真实描写。

笔者所在的学校里就有一位喜欢书,把看书、著书视为第二次生命的人。笔者在与他的一年多的接触中发现,在没有课和其他杂事的时候他会一天都在办公室里看书。他曾对笔者说过,碰到一本好书我可以不吃饭不睡觉地把它看完,而且是在不知不觉间就做到了,不需要强迫自己去这样做。在笔者看来,这样的人堪称“书痴”,同时,他也是笔者艳羡和努力的方向。“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他经常在我们面前提到的一句话。无疑,他就是第三种读书境界的代言人。

在这个日渐开放,多种思想文化并存的时期去讨论哪一种读书境界为最好是相当愚蠢的行为。著名作家高尔基说: “每一本书就是一级小阶梯, 我每爬上一级, 就更脱离畜牲而上升到人类, 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网上也曾经有一首打油诗这样说道:一天不读书,无人看得出;一周不读书,开始会爆粗;一月不读书,智商输给猪。在笔者看来,书就像一面明镜, 清楚地折射出自己的灵魂, 让自己的灵魂与自己交流, 直至产生共鸣, 融为一体。读书的目的不重要,重要在行动,应该时刻反思自己是否去认真的读书了和从书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东西。

曾经看过这样的帖子: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图片配文这样写道:哈佛是一种象征。哈佛的学生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就没见过哪个学生光吃不读的,更没见过哪个学生边吃边闲聊的。感觉哈佛,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是哈佛正宗100个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哈佛的医院,同样的宁静,同样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诊的人也无一人说话,无一人不在阅读或记录。医院仍是图书馆的延伸。于是,哈佛产生的诺贝尔奖得主有33位。哈佛产生的美国总统有7位 „„

“见贤思齐焉”,面对这样的对手,你还敢整天浑浑噩噩,以打游戏、逛街、唱k度日吗?比自己强的人尚且在努力读书以充实自己,自己又有什么理由去偷懒?不要把你的图书卡打进冷宫,好好利用它,赶快行动起来吧!

48 2146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