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感悟 对中国书法的感受4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实用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感悟 对中国书法的感受4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感悟 对中国书法的感受篇1
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感悟
——对书法艺术特点的剖析
一,概述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艺术,它不同于绘画的是:书法借助于汉字的书写、运用丰富的笔墨变化与多样的线条组合,抒发、寄托创作者内心的艺术理解和思想感情。
文字的表现是自由的,书法家笔下的汉字或粗狂豪放、风驰电掣,或婉柔清丽、含蓄隽永,这些都属于比较纯粹的艺术创作。
中国书法在艺术界是独一无二的,在黑与白、点与线的千变万化中完成人的精神创造和情感宣泄,它所表现的精神内涵与中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一脉相承。作为华夏儿女,我们应当为我们民族拥有这宝贵丰富的艺术文化遗产而感到骄傲。
书法艺术是纯粹生长于中华大地上、并且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传统艺术。书法艺术对后世的影响与其他的文化形式不同,书法从古至今、从里到外散发的都是地道的中国作风和气派,是中国璀璨文化的标本。
作为一门艺术,必然会有她的表现方式与特点。对于书法艺术来说,线条是她的基础和灵魂,因为毕竟书法的载体是用以表情达意的汉文字。线条也是书法赖以延续其生命力的重要媒介,因为线条美是具体的,也是可以传承的。
二、中国书法艺术的线条美
我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首先被欣赏者感觉到的是线条,所以它也是沟通欣赏者和书家的桥梁。通过线条,欣赏者可以获得精神上美的享受,心灵上的慰藉和震撼。以毛笔作为工具,这为线条美的高层次塑造提供了极理想的支持。欣赏者以书法线条作为审美对象,从视觉上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书法家们也把线条看成其作品的生命象征。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碑评第十八》中,有这样的论述:“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逆,可谓美矣”。在这里,“筋”、“骨”、“血”、“肉”四者,都是针对书法线条而言。康有为认为书法线条美犹如一个人体的美,它体现出书法美的最高原则[4]。在中国书法艺术领域中,书法线条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力量感
这里所谈的力量感,是书法中的一种巧力,是掌、指、腕、臂在人的意识协调和控制下,融合了书写者审美观念、书写经验的自然运动。中国书法一贯强调笔力,卫夫人的《笔阵图》有云:“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5]835。富有力度的书法艺术作品之所以美,是因为它能使欣赏者在这种凝固的字形中领略到动感的生命风采、心灵的律动。如果笔力弱薄,书法美就无法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挥。
(二)立体感
书法本是平面艺术,说其富有立体感是矛盾的。因为线条本身是平面化的存在,不符合三维空间的物理标准。但是一副书法作品如果缺乏立体感,线条就单调乏味。真正的立体感应是沉着、浑厚的,并能让人感受到线条中蕴藏的丰富信息。简要地说,书法所强调的立体感是一种抽象地经过提炼的空间。在书法创作中,又因书体不同以及书者的审美趣味各异而自具形态。强调线条的立体感,这当然与中国人的传统精神有密切的关系。任何一种审美意识都离不开社会内容的制约,书法也不例外。
(三)节奏感
节奏感表现的是书法作品的活力,在活力里面我们能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判断节奏的原则就是对比和交叉。在形式上,就是空白与墨迹之比,墨迹点线之比,乃至墨迹粗细、干湿、方圆、转折之比。大凡构成一种对比,都会含有节奏的元素。“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便是节奏之本。线条的构成过程、笔的运动特征——松紧、轻重、快慢,就是线条节奏的具体内容。每位书家生命的活力都体现了线条节奏感的审美价值。如:空间节奏、用笔起伏节奏、空白节奏等。
二、中国书法艺术的结构美
所谓结构美,就是各种线条组织成的字形结构如何能很好的反映出现实中事物的普遍形体结构美的问题。汉字虽然早已脱离了象形文字的原始阶段,但由“象形”发展而来的汉字形体却仍具有造型的意义,依然是形象的艺术。字的结构之美离不开五个方面,即平正、匀称、参差、连贯、飞动。
一要平正。它是书法形式美的一个基本要素。它能给人以稳定感、舒适感和完整感。书法与人的一般审美心理相一致,人通过社会实践,逐步形成这样的审美观念:整齐为美,芜杂为丑;秩序为美,混乱为丑等等。所以历来书法家们都十分强调字的平正。二要匀称。字的笔画和各部分之间所形成的合适感、整齐感。一般来说,字的匀称只须注意实线的疏密长短适当便能达到。但书法家常从无实线的白处着眼来使黑白得宜,虚实相成,这叫“计白当黑”。
三要参差。有些事物以参差错落为美。如山峦的起伏,海浪的翻滚,卷云的叠秀,皆为参差之美。在书法方面,即使是法度较严的隶书、楷书,也强调结字、布白的参差错落之美。书法的平正、匀称与参差错落看来是矛盾的,其实并非如此,平正、匀称是常、是法,讲的主要是结字的基本要求;参差错落是变、是势,讲的主要是各部分的灵巧变化之美。写字不能光讲常和法,那样就得不到生动活泼的书法形象;写字还要讲奇变,那样才能得到姿态横生、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品。
四要连贯。字的笔画和各组成部分之间应该有照应、映带,甚至要衔接在一起。连贯能使字的各部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唐太宗在王羲之传论中对连贯所造成的书法魅力作了这样的表述:“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8],这里的“若”和“似”字,就是说线条不是真断,绝对的断,而只是“若断”。王羲之善于运用创作和欣赏中的一个审美原理:艺术品在“似有若无”之间能表现出最大的美。
五要飞动。这是书法具有活泼形象的最重要方法。不但能创造出静态的美,还能生成动态的美,似乎还能看到生气勃勃鲜活之物,听到旋律美妙的乐声,生成种种联想和想象。艺术动态美,往往要胜过静态美。
当然不同的书法家对结构美的理解不同,作品的风格差异也很大。同是写楷书,欧体结构瘦劲险绝,中宫内敛,颜体则宽博雄浑,中宫外放。米芾和苏东坡都以行书名世,但前者结构欹侧生动,充满奇趣,后者则平和冲淡,典雅秀润。这就需要我们在审美过程中用开阔的视野去审视,去品评,切不可一概而论。
四、中国书法艺术的意境美
在书法中,古人称之为“神”、“神采”、“神气”、“精神”等等,都是讲的书法的意境美。一件书法作品,如果总体上缺乏一种贯穿全幅的气质和精神,就难以形成一种美的意境。
成功的书法艺术,应该是每个字的线条和结构是美的,同时全幅又组成为一个整体,集中体现出某种美的意境。也就是由全幅各个字的用笔和结构所共同体现出来的某种美的理想或美的境界。
书法意境美的创造离不开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神采。它是对在书法创作活动中个性的强调。它的对立面,是外观的形。中国古代艺术理论早就有形神兼备的提法。在书法理论中,神作为形的对立面,是非常清晰的、不可含混的。南齐王僧虔《笔意赞》有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14]唐代张怀瓘《评书药石论》则云:“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15]此中所论的“神采”,都是作为形的对立面而言的,也是更高层次上的对立面而存在的。神采的范畴是意境、情感的笼统范畴。
二是诗情。在诗的国度里,诗的审美决定了其他艺术的审美。书法中意境的审美内容之明显地靠向诗,是一种心甘情愿还是一种无可奈何,我们不得而知。但它导致艺术无论是在精神观念上还是在具体形式上都具有极明显的渗透痕迹,当然是一种较单向的渗透:以诗去影响书法。王羲之之所以在几千年来先是受皇帝的崇拜,后是受子孙后辈的供奉,香火旺盛,其原因即在于他那种萧散简远、淡雅柔逸的魏晋风度一无例外地符合诗的目标而已,从中可见中国艺术审美中万变不离其宗的意境观。它的基本特征则是诗的介入,和诗对书法“小道”在审美意识上的绝对控制。
于是,书法美的意境范畴又多了一个具体的内容:从欣赏者的审美角度上看,他们用来判断一幅作品成败的,除了形式处理之外的,还有一个诗意的标准。大凡在形式上不分上下的两幅作品,如能在“诗情”上略胜一筹,则其受青睐几乎是不言而喻的。诗的意境有多少厚度就意味着书法的意境有多少厚度。“诗情”多面多维的审美意识的结构,给我们提供了书法意境的丰富内涵。作品的最终完成是以美的完整性作为标志的。这似乎是一种巧合,但它绝不是偶然的。因为正是在这种似乎巧合但并非巧合的有序性中,我们发现了书法的意境美无所不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其实书法美的表现,不外有“实”与“虚”两个方面。“实”的方面是有形的。它包括线条、结构等内容;线条美、结构美、结合起来便是一种和谐美,都是可见的形体美。线条美有迟急、起伏、曲折之分,笔锋有正侧、藏露之别,笔画形态有方有圆,还要讲求笔力与笔势;结构美有奇正、疏密、违和等法理;二者之间既区别又相辅相成。“虚”的方面是无形的,它包含的神采、诗情都是无形之物,要通过有形的用笔,结构加以表现。古人评论书法,早有“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说法,指出神采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实”、“虚”两方面互相依存,相互为用,共同表现出书法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总而言之,中国书法艺术审美,不再寻绎单一意境和风格,不再只津津乐道于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趣,而是将前人的韵、法、意、趣熔为一炉,并从传统书法的境、韵、气、神、理等哲学内容本质上加以拓展和创新,以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拼搏与腾飞的时代精神,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书法作品风貌。
[参考文献] [1]鲁 迅.门外文谈[m]∥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88.[2]宗白华.文艺美学精编丛书: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37.[3]刘纲纪.中国书画、美术与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4]邓代昆.《广艺舟双楫》注译[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3.[5]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杨素芳,后东生.中国书法理论经典[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8.[7]陈振濂.对“中实”理解[db/ol].[2008—10—20] http:∥ [9] 田连波.美学原理新编[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270—271.[10] 王 弼.老子道德真经注:二十二子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1] 刘 刚,程晓丽.问世间情为何物悲喜交加寓于书———书法抒情写意论[m]∥青少年书法.郑州:河南省美术出版社,2005:9.[12] 陈廷祐.书法之美的本原与创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161.[13] 孙过庭.书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14] 陈振濂.书法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221.[15] 梁 励.我国传统审美教育特点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0.
本文地址:http:///zuowen/
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感悟 对中国书法的感受篇2
第三节:书法艺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期的书法的特点是各种书体同时存在,交相发展。
楷书在汉代已出现,但属隶、揩书难分时期,由于战争传室递及公文书写需要,书写要求快捷,便利,促使隶书的波势简略、演变为楷;后又由于书写人求快难免笔画带草,就促成了草书、行书的出现。因此,楷、行、草三种书体此时期基本定型。一、三国、两晋书法: 代表书法家及传世作品:
陆机,西晋时代文学家、书法家。华亭人(上海松口)。代表作品《平复帖》,是中国古代书法名家流传下来最早的墨迹。书法是草书中章草向今草演变时期作品,风格古朴,苍劲有力。行笔流畅。堪称稀世奇珍。现藏于北京故宫。
钟繇(151—230),今河南长葛人,擅长、楷、行书体,尤以楷书最为著称。被奉为“正书之祖”。
二、东晋书法:
是行书、草书成熟时期。
王羲之(303—361)社会山东临沂人,后久居会稽(绍兴),官至右将军,故称“王右军”,写出传钟之法,博采众长,自成一家,成为当时书法集大成者。
宗-1《石门铭》、《张黑女墓志》 思考题:
1、简述中国石窟的分布
2、简述中国石窟艺术的主要特征
3、简述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4、简述宗大炳《画山水序》的理论要点及其理论意义
5、简述王微《叙查》的理论要点及其理论意义
6、简述二王的书法特征及其影响
第五章 隋唐五代美术
隋唐五代美术总体呈现:灿烂求备,异彩纷呈的特点。首先隋代美术呈现出承上启下的过度性特色,唐代美术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又容纳一些外来艺术形式,丰富发展了民族艺术宗-3规模之大,水平之高,空前绝后。
唐墓室壁画就其题材内容,形式风格发展上分为四期。初唐分前后两期,盛唐与中唐和为一期,晚唐一期。第一期,题材为青龙、白虎、车马仪仗、列载、仕女、天象等。人物长圆脸,仕女面目清秀,体态匀称,质朴清纯、衣饰简练。造型朴实,设色简练,总体风格延续了北朝晚期特点,尚未形成唐风。
第二期,内容有青龙白虎、出行、仪仗、客使楼阁建筑等。人物造型追求唯美,仕女丰润,躯体欣长,苗条,曲线柔美,窈窕婉丽,极有韵律,开始确立初唐人物造型的样式。
第三时期,主要内容有宅邸生活,乐舞等、家居生活气息浓重。
人物造型为典型的盛中唐作风,仕女颜面饱满,体态丰硕、浓丽富贵。线条流畅飞扬、劲健灵动,设色柔丽。
第四时期:壁画趋简,仕女面丰体肥,近于臃肿,衣饰宽大,浓艳富丽。
二、石窟壁画:
隋唐时期,壁画艺术继续发展,在当时的绘画艺术中占着主要地位。其中以莫高窟壁画尤为突出,其隋唐五代时期的壁画数量最丰富、水平最高,艺术成就最突出。
宗-5有风度,构图中运用“主大从小,尊大卑小”的原则,成功地刻画了人物的不同地位,身份、性格特征。画面中表现了唐太宗运筹帷幄、气度不凡的雄才大略。
画面突出人物而省略背景,使主题突出,形象鲜明。勾线细致坚实,松紧得度。设色浓重艳丽,并适当运用了晕染法,体现了初唐人物画水平和风格特征。
《历代帝王图》是反映初唐绘画艺术水平的另一幅作品。全画画了十三位帝王像,加上侍从共46人。表现上同前幅作品,“主大从小”,作者力图通对各个帝王的不同相貌表情和性格特征的描绘,揭示他们各自的内心世界和性格,政治作为。对于政治上有建树的皇帝,多半威严肃气势轩昂、深沉大度。而对表现平庸无能的皇帝则表现出萎靡不展、平庸愚弱。
尉迟乙僧
尉迟乙僧画与阎立本齐名,他是来自于阗(新疆和阗)的贵族,是久居长安的画家。画风具有西域风格。用笔紧致,如屈铁盘丝,大则洒落有气概。
2、吴道子
吴道子,早年为民间画工,擅长宗教题材绘画,后从民间画工成为宫廷画家。他绘画造型整体感强,面部圆润,所画人物如“塑”,用线一改顾恺之以来的线型,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宗-7肖像及宗教壁画,尤以仕女为突出。
周昉人物画继承发展张萱的艺术风格,具有“丰厚为体”、“衣裳简致”、“彩色柔丽”的特点,由于周昉生活时代失去了开元时的盛况,社会危机日趋严重,故他笔下的仕女从张萱的欢愉转向苦闷和空虚,反映了贵族生活的危困。
传世作品《簪花仕女图》刻意表现宫廷仕女闲适,而又空虚无聊的生活。画中仕女装扮华丽,身着曳地长裙,肩披透体薄纱,在庭院中信步、赏花、异蝶。描绘工巧精致,线条圆润流畅,着色浓丽。
张萱、周昉所画的仕女形象具有一种健美丰硕的体态和艳丽多资的作风,说明了唐代的审美趋向有别于魏晋时代“秀骨清像”。
4、山水画家及传世作品
隋唐时期,山水画的发展过程历经2个阶段:第1阶段为隋代及初唐时期。
第1阶段:青绿山水画由初创逐渐成熟。
第2阶段为唐中晚期:除青绿山水外,又出现了“水墨渲淡”一体的山水画。
其中青绿的展子虔、李思训父子为代表,水墨山水的王维,张璪为代表。
展子虔,是北朝未到隋代的重要画家,擅长人物画,但主要宗-9水墨山水画家:
王维,被认为“有笔无墨”。以“破墨”一体著称于世,出现了以水墨渲染为法的山水画表现形式,故将山水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王维,山西太原人,官至尚书右丞。诗、书画,音乐皆有所长,尤以诗、书画更为突出。他山水画深受吴道子和李思训影响,画水墨也画青绿,但以水墨山水画对后世影响为最大。
王维的山水画注重墨法表现,墨色由浓到淡,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技法。他的画还有一个特色是诗和画的有机结合,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故苏东坡称赞他的艺术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被后世“文人画”推为始祖。
相传有《江山雪图》、《雪溪图》等作品。
中晚唐水墨画山水继续发展,形成强大的势头。代表画家有张璪。
张璪,工松石山水,善画松。他作画时满怀激情,不拘形似,笔墨随意纵横,以山水破墨,以墨为色,注意墨色的浓淡、干湿的变化。“破墨法”是张在绘画上的创新。他自己认为技法不是从别人学来的,而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结果。
山水画发展唐代,进入了一个自由的新天地,为五代两宋山水画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宗-11多以马为题材。他画马不拘成法,注意观察写生,从传世的作品有《照夜白》、《牧马图》。
《照夜白》是画玄宗的御马,用精练而富有弹性的线勾勒后,略加渲染,一匹烈马狂暴不安的神情跃然纸上。
《牧马图》表现了马的典型特征:肥壮高健、骨肉停匀、精神饱满,艺术处理成黑白二骑并行,形成鲜明的色彩和虚实对比。
韩滉,官至右丞相,善画牛羊,由于“安史之乱”时经历了一段逃难流亡的生活,因而对下层民众和民俗风情了解和体验深切,所以画了许多农村生活的题材。《五牛图》是他的代表作品。
《五牛图》画中五牛,姿势不一,花色各异,全图结构准确,一些细节描绘写实逼真,呼之欲出。形象健壮有力,神气自然生动,用笔厚动粗辣,老劲。
《五牛图》是传世作品中最早的纸本作品。五、五代画家及传世作品
五代时期的人物画,发展了唐以来的世俗化倾向,但内容上没有了唐代的欢愉升平的题材,而更多是日常生活、身边琐事的题材,表现的是人物内心的迷离心绪和含蓄阴柔的美。
1、人物画家周文矩、顾闳中
周文矩,江苏人,南唐宫廷画家,李煜时任画院翰林待诏,善画道释、人物及仕女。他的仕女师法周昉而更加纤丽,用笔和宗-13徐熙野逸”之异,徐黄之派相映生辉,对后世花鸟画发展影响深远。
黄筌《写生珍禽图》,此画为其儿子示画范本,以双勾填彩技法表现,画面写实,画风精工富丽。
徐熙,徐熙的师承不明显,主要师法自然和体验生活发挥他的独创精神。技法上有别于黄体,而是“落墨有格”,即以墨勾出物象,后以不同的墨色分出凹凸,最后略加淡彩。
徐派画风在入松以后并不为人所崇尚,以至其孙徐崇嗣不得不改变徐派画风,以求在北宋画院谋取一席之地。但对之后的水墨花鸟画的发展咱产生极大影响。
3、山水画家及传世作品
山水画发展到五代,画家深入地研究自然,师法自然,作品重视意境的创造,五代是山水画发展的成熟时期,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画派和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画派、风格各异,技法有别,共创了中国山水画。
荆浩和他的学生关仝,是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创造了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画;董源和他的学生巨然,是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表现平淡,天真的江南风光。
荆浩注重笔法的变化,又不忽略水墨的灵活运用,在水墨山水画皱、擦、点、染的笔墨技巧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代表作品宗-15第二节 雕塑 石窟雕塑:
1、陵墓雕塑: 昭陵六骏:
六骏学雕表现的是唐太宗戎马生涯的六匹坐骑,阎立本起稿,良匠雕刻而成,浮雕的 上方有唐太宗撰文、欧阳询书写的赞文。其中两件于1914年被盗运美国。
六骏全部为高浮雕,构图简洁明确,轮廓清晰爽朗,空间关系和谐,块面结构丰富。
2、隋唐墓俑
隋唐是继秦汉以后中国古代墓俑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作品数量巨大,唐三彩俑是其中最富时代特色的墓俑。
隋唐俑富有多彩,形神兼备,通常为黄、绿、白三色,故所谓“三彩俑”(分别用含铜、铁、钻等元素的矿物质的釉料着色)。
3、石窟雕塑 隋代石窟造像:
一般以1佛、2弟子、2菩萨的组合形式为主。佛像的特征为头颅方圆、肉髻宽扁、薄唇广额,立像胸腹微凸、坐像正襟端生。整体造型“大头、短足”,神情蕴含了人世的气息。
唐代是中国佛教艺术空前的兴盛繁茂时期——盛唐之境。龙宗-17盛唐时期,书家在空前繁荣的社会经济和充满创造精神的文艺思想影响下,书法像诗一样,直抒胸臆。狂草具有这种功能。在盛唐书风大变,完成纵草变狂草的过程。代表人物有张旭和怀素。历史上称“张旭为颠,怀素为狂”。
书坛巨灵:颜真卿
颜初字褚体,后从张旭得笔法,正楷端庄大度、气势开张,为后世学书的典范。
代表作有:“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行书有“祭侄季明文稿”。
自创书体的柳公权
柳是唐代最后一为大书家,初学王书,后学颜欧、独创出“柳体”,柳体用笔骨力深注,爽利快捷,以方为主,辅之心圆,结体纵长取势,左右均衡,中密外疏。
代表作:“玄秘塔碑”。五代书法:
五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书坛较为清冷,书家及传世作品极少见,书法风格出现了由唐至宋元的重要转折。
主要书家:杨凝式,书法突破唐人法度,创造出楷兼行,行兼草的风范。
思考题:
宗-19第一节 绘画
一、画家与传世作品
1、山水画: 北宋山水画:
中国的道、儒思想渗入影响山水(儒、道互补、儒为入世、道为出世)。
山水画有“卧游”之说,提倡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阴阳五行与道密切相关,因而出现水墨山水。山水很早出现,但在宋期时间内并不成熟,属“大器晚成”而持久。
宋代山水画以写实为主,此时山水朝深度和广度发展,画家仍在表现山水的雄伟和秀美之中,总结出了完整的创作规律,使宋代山水画成为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极端。北宋已达到顶峰,而后即往写意发展,历经北宋——南宋——元的发展变化,出现了程式,并渐渐走向写意。
北宋时期,以李成、范宽等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家,用写实的笔法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山水景色,创作了不朽名作;北宋中后期有郭熙等卓有成就的画家。郭熙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高远、深远、平远”的构图与透视方法、对山水画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李成《读碑窠石图》,(藏于日本大阪美术馆),《晴峦萧寺图》。
宗-21
溪山楼观图(北宋)燕文贵
宗-23范宽,初学荆浩、李成,后入终南、太华一带的崇山峻岭之中,师法自然,终成大家。代表作品《溪山行旅图》,作品构图大胆,顶天立地的大山,极具质量感,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效果。画风严谨写实,笔法雄浑老硬,墨色厚重沉稳,为山水画不朽之作。
宗-25郭熙,师法李成,晚年有自己独创,把北方山水画派推向新的水平,成为北宋山水画的杰出代表。代表作品《早春图》,远景峰峦高耸,中景楼阁隐现,瀑布高悬,山路行人匆匆,细微地表现出早春气息,意境深远。
郭熙又是美术理论家,著有《林泉高致集》,成为山水画理论进入成熟期的标志。北宋后期山水画坛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作品的主题和形式也随之分野,成就主要体现在青绿和水墨两个方面。
宗-27赵伯驹,承唐代李思训画风又有新创,作品失传。王诜,近法李成,郭熙一改唐代青绿山水之浓艳而为雅致清逸,代表作品《烟江叠嶂图》
米家山水:
即米芾,米友仁父子独创的风格迥异的山水画,其画风脱尽古人法规,多作江南平远景色,山石不作轮廓,用清水笔润泽出大貌,再以淡墨渲染,然后皴出层次,用浓墨或焦墨横点叠垛。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力,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影响很大。
宗-29表现手法,截取场景的一角、一个局部,画面空出大片空白。构图简洁、主题鲜明、意境深远。
李唐:是位全能画家,融北方山水诸大家于一身,后长期生活在南方、画风有所变化。代表作品《万壑松风图》,画面山峰突兀、飞爆鸣泉,松林茂盛,给人以雄伟壮丽的感觉。笔墨能依据物象的形态,肌理的不同而不同、变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宗-31马远、夏圭并称“马、夏”,又以“马一角、夏半边”著称。其贡献主要表现在对若干画法程式的总结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开拓和创新。
马远、祖孙几代均为画院画家。山水画取法李唐,但能自出新意。作品多为“一角”之景,构图别具一格,代表作品《踏歌图》,完全突破北宋的全景构图山石承李唐的大斧劈皱,气势奇雄,具有鲜明的特色。
宗-33
金辽山水基本承袭北方山水画派。
代表画家有武元直《赤壁图卷》(台北故宫藏)
宗-35
宗-37
云横秀岭图轴(元)高克恭 “元四家”及传世作品。
“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赞、王蒙是元代中后期的著名画家,他们形成了当时以文人画为主流的山水画派。他们广泛吸取王代、北宋水墨画的成就,充分发挥笔墨在绘画中的艺术效果,突出山水画的文化韵味。强调以书入画,倡导诗、书、画的融合为一,开创了“文人画”为主流的山水画新局面,对明、清两代宗-3940
吴镇,号梅花道人,为人“抗简孤洁”,一生不仕。是地道隐士也。所作山水多为“渔隐山水”,作品均以江南是山水为背景,在平静的湖光山色的穿插渔夫悠游自得的形象。吴镇作画也吸收董巨,又变通其法,用笔凝练坚实,晚年画笔趋于粗率,不甚经意。代表作品《双松图》。
吴镇作画用墨最佳,被历代推为用墨为佳,画中墨气淋漓,层次、虚实极佳,意境深远。
宗-41
倪赞,宋元镇、号云林子,出身富豪家庭,山水多取材太湖,如作“一江两岸”式的构图,初宋董源、后字荆、关,创“折带皱”,以枯笔居多。代表作品《江亭山色图》。
倪赞作品极富特色,个性突出。以干笔,叩为主,风格冷浚,画面符号特征明显。
渔庄秋霁图轴
宗-43
葛宗-45
李公麟,是北宋中期文人画兴起后在人物画领域的代表。他创造了脱尽铅华而纯以墨线勾勒塑造形象的画法,即“白描”。从此改变了北宋人物画造型传统,丰富了元明清人物画的发展。代表作品《五马图卷》、《临韦偃牧放图》。
②减笔人物画与代表画家梁楷。
减笔画法是南宋梁楷独创的。是以墨代色,用笔简练,笔墨淋漓,姿态生动,将水墨画推向了新的高峰,开中国写意人物画之先河。
梁楷,宋王南渡后,流落杭州,他生性狂放,嗜酒,自号“梁风子”,他师承李公麟,虽画有《八高僧故事图》等写实作品。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独创“减笔画”,传世作品有《泼墨仙人图》、《李白行呤图》等。
③风俗画的杰作《清明上河图》
两宋时期反映社会发展和城乡现实生活的作品大量涌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此期的风俗画杰作。
张择端,山东东武人,安徽宗时为宫廷画家,《清明上河图》,为卷本淡设色,描绘了北宋都域汴京的盛况,全画以全景长卷式表现,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人物神态、神情各异,注重 戏剧性表现,构图疏密有致,富于节奏和韵律变化。全面分为三段,前段是城郊景色,宗-47
宗-49-49
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感悟 对中国书法的感受篇3
中国书法艺术精神简论
彭其汉
摘要:
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之一,积淀了国人的深层智慧,凝聚了中国文化的内在基因,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书法之滥觞,其深层次的文化性自古至今贯穿于书法教育的始末。进入20世纪,传统文化受西方外来文化的的影响,学科分类思想日益为我国教育体系所重视,在这样的教育大背景下,“书法学”体系便应运而生。然而在书法教育的过程中,西方快餐文化的充斥已使得书法的传统文化性愈来愈弱。现代科技等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诸如电脑的普及)等等导致书法蕴含的艺术精神丧失殆尽。
关键词:书法艺术
美学精神
人格精神
人文精神
绪论:
书法是以汉文字为载体的文化性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标准都要上升到书法的艺术精神,书法艺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一门独特艺术,是民族文化、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所显现的文化现象。在书法艺术的创作表现中,体现出“写”的意与天成,书法艺术的作品不能只是汉字勾画出的线条、符号,其中应该体现出一定的美学精神,表现人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书法对修身养性,陶冶性情,提升境界的重要性。不能简单的把中国书法艺术看作是一门纯粹的艺术形式,更不能把他看成是纯粹的视觉艺术,计算机软件里的艺术字体更不能与书法艺术沾边,否则书法会失去它的艺术性,民族性,独特性,也会失去他的世界性。因此,发掘、保存、传承中国书法艺术精神是迫不及待的,又是任重道远的。
一、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
书法指书写的法度。
1、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雕刻刀、雕刻机、日常工具(主要是指质地比较坚硬的,能用来书写的五金、生活工具)等。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蒙文就是一例;
2、狭义而言,书法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3、书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
(2)、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汉字的特殊性是书法特殊性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书法离不开汉字,汉字点画的形态、偏旁的搭配都是书写者较为关注的内容。与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形式意味很强。古人所谓“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有关汉字造字和用字的方法,它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极具指导意义。
(3)、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以来的书法理论,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与其他文艺理论一样,书法理论既包括书法本身的技法理论,又包含其美学理论,而在这些理论中又无不闪耀着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比如关于书法中如何表现“神、气、骨、肉、血”等范畴的理论,关于笔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论以及创作论、品评论等等,都是有着自身的体系的。
(4)、书法艺术本体包括笔法、字法、构法、章法、墨法、笔势等内容。书法笔法是其技法的核心内容。笔法也称“用笔”,指运笔用锋的方法。字法,也称“结字”、“结构”,指字内点画的搭配、穿插、呼应、避就等等关系。章法,也称“布白”,指一幅字的整体布局,包括字间关系、行间关系的处理。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浓、淡、干、枯、湿的处理。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字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由此可知唐代书法的法度追求最高、最严谨,唐代书法成就也是书法史上最顶峰的。
二、书法艺术的美学精神
1、书法艺术的线条美
线条是书法的基础、灵魂,是书法赖以延续生命的重要媒介,也是书法家表情达意,精神、气质和学养得以流露的媒介。汉隶的出现是书法艺术中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没有一种书体的表现力能与它相抗衡。当然,更为直接的则是在于汉隶的主要贡献——解放线条,它对于我们研究线条美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首先被欣赏者感觉到的也是线条,所以它也是欣赏者沟通书家的桥梁。通过线条,欣赏者可以获得精神上美的享受,心灵上的慰藉、净化和震撼。中国书法的毛笔工具为线条美的高层次塑造提供了极理想的支持。欣赏者可以把线条作为审美对象,从视觉上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书法家们也把线条看成其作品的一种生命象征。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碑评第十八》中,有过这样的一段论述:“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逆,可谓美矣”。在这里,“筋”、“骨”、“血”、“肉”四者,都是针对书法线条而言。康有为认为书法线条美犹如一个人生命体的美,它体现出书法美的最高原则。在中国书法艺术领域中,书法线条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力量感
这里所谈的力量感,是书法中的一种巧力,是掌、指、腕、臂在人的意识协调和控制下且融合了书写者审美观念、书写经验的自然运动。中国书法一贯强调笔力,卫夫人的《笔阵图》有云:“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东汉蔡邕则在《九势》中指出:“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肌肤就是线条美的形式感觉。一般而言,下笔有力,线条就美,就有丰富的肌肤内涵。“在技巧之力中仍然有明和暗的对比关系:线条头尾顿挫转折者是谓‘明’,线条中截平稳运动的貌不惊人的力是谓‘暗’”。这段话指出了线条力度美的真正所在。富有力度的书法艺术作品之所以美,是因为它能使观赏者在这种凝固而静止的字形中领略到生命的风采、心灵的律动。如果笔力弱薄,书法美就无法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挥。
(二)立体感
对于书法这一平面的艺术形式而言,立体感是一个矛盾的说法。因为线条本身是平面化的存在,根本不可能符合三维空间的物理标准。但是一副书法作品如果缺乏立体感,线条就单薄乏味,不耐看。真正的立体感应是沉着、浑厚的并能让人感受到线条中蕴藏的丰富信息。简要地说,书法所强调的立体感是一种抽象地经过提炼的空间。在创作具体的书法作品中,又因书体不同以及书者的审美趣味各异而自具形态。强调线条要具有立体感,当然与中国人的传统精神有密切的关系。任何一种审美意识都离不开社会内容的制约,书法自也不例外。如女书家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指出:“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这段话的推理公式是:书法——用笔为先;用笔——中锋居重;线条——要有立体感才美。
从书法美的角度来看,中锋技巧是绝对的。而侧锋技巧是相对的,它无法独立运用,只能与中锋互相交替补充。而且不能处于主要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书法讲求笔法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线条美,而线条美中最主要的一条是立体感要强,要有厚度。我们可以改造用笔的方法,但却无法跨过这个终极的书法美的目标。它决不是一个单纯的技巧问题,而实质上是一个美的问题。
(三)节奏感
我们从书法作品的节奏感里可发现一种活力,然后在活力里面体验到了生命的价值。节奏的原则就是对比的交叉。落实在书法形式上,则是空白与墨迹之比,空白大小之比,空白形状之比,墨迹点线之比,乃至墨迹粗细、干湿、方圆、转折之比。大凡构成一种对比,都含有节奏的元素。“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便是节奏之本。线条在构成过程中笔的运动特征——松紧、轻重、快慢,就是线条节奏的具体内容。种种运动的性质和种类也有不同,不管是何种性质的节奏,都是对比着而存在。毛笔书法能够表现出很多书法家的个性。每位书家生命的活力都体现了线条节奏感的审美价值。如:空间节奏、用笔起伏节奏、空白节奏、方向节奏等。
节奏的原则相对于力量感、立体感的原则而言,似乎显得较为简单。因为对力度和线条的厚度,我们都能从一个实际的起点出发,在外观形态上对此作深层次的描述。但对于节奏而言,可视的形态比比皆是,不可视的深层内容又不仅仅是书法方面的内容,还牵涉到生理、心理方面的问题。立体感、力量感与节奏感基本上囊括了线条审美意识的全部内容。不仅如此,即便是在书法的运笔技巧方面,“三感”的存在也已经包括了技巧的全部空间内容。
力量感的构成是依靠提、按、顿、挫、转、折、方、圆,强调的是一种用笔的起伏——上下运动;立体感的构成,则依靠中锋为主的用笔,而笔法则落实到线条美的具体范围,追求的不只是在平的纸面上画出线,而是要塑造出立体效果;节奏感的构成是依靠速度的控制、断续连贯、轻重徐疾,有个推移过程,因此具有时间属性。立体感与力量感,平面运动与上下运动,构成了立体的动作空间,再加上一个节奏感,又构成了时空对比,三者互相交叉,相互渗透,形成了书法技巧的最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2、书法艺术的独创美
书法与国画一样,是东方独特的一种“美的艺术”。欣赏书法艺术,不仅可以启发人们的思想情操和审美趣味,而对于欣赏者本身可提高其艺术之境界。书法不可能像绘画那样具体描绘现实中多种事物。然而,它的一点一画却能构成其特殊的艺术语言与韵律。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使人百看不厌而又有嚼榄的回味,这就是人的视觉对于这件作品所具有的形体和动态美产生的感受。
由于书法艺术于形体上分真、草、行、隶等不同书体,每种书体又有不同的风格与流派,再加上各人的性格、气质、艺术渊源和生活阅历不同,所以,其风格也就迥然各异了。从欣赏的角度上说,也无绝对一致的标准。但是,大凡称得上成功的作品,必有其吸引读者的地方,即书法的“功力”。其内涵约可包括:笔法、墨法、章法、气韵等方面。
功力并非只体现在点画之中。因为书法作品大多是积字成行、积行成章、成篇的整体。“一点成一画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既要注意笔与笔之间的相互呼应,又要把部份美与整体美配合起来。至于行书、草书、则不能单从一字去看;而是要看到这个与那个字,这一行与那一行,乃至整篇的笔力、笔势、笔意、疏密、张弛、均衡、向背配合如何。既要从有笔墨的地方看;又要从无笔墨的地方看,既要看密的地方,又要看疏的地方„„„等等。总之,一幅作品的处理,必须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相映、大小适宜、浓淡相成、伸缩有致,以达到全章贯气的艺术效果。若在这几方面处理不当,或松弛散乱,或杂乱无章,便会使观者碍眼费神,不易终卷,这样就难欣赏了。
一般而言,楷书容易僵化、行草容易油滑;字大容易散漫、字小容易拘束。所以要求楷书既端正而又流动,行草既飞动而又沉着;大字要注意紧密,小字要注意宽绰。而且要求奇正配合,即正不呆板,奇而不野,生而不僵,熟而不疲。这虽是对书写的要求,但欣赏者也要从这些角度去审视作品的优劣。艺术不是摹仿、不是拍照、不是古人技法的翻版,不少人欣赏书法作品,往往机械地追求“碑味”、“帖味”,临摹得与前人一模一样,其实这是不值得提倡的。古人的真迹里、碑版里,有古人特定的思想感情,这一点既学不到,也借不来。技法固然重要,但也不能被“古法”所囿。欣赏时,不应该过多地挑剔他人之毛病,而应该吸收别人的长处。各人的偏爱,决不能作为艺术评价的标准,“走马看花”更是很难品味作品的内在技法。只有细心欣赏,玩味探索,循由察变,才可以看出流派,看到运笔的技法。
但是书法作品的欣赏和评价往往众说不一,如何恰如其分地介绍书法艺术欣赏是很困难的,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看法不可能都一致的,也不必去强求统一的看法。至于艺术上的优劣标准,欣赏原则还是有的。
在欣赏一件作品时,往往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乍看很好,但禁不起多看细看;一种是初看平常,多看会觉得好起来;另一种是粗看好,细看亦好。这三种情况,根据欣赏标准,是很容易来解释的。第一种情况是点画、结字的基本功力还不够扎实,徒以外貌悦人,仔细接触就原形毕露了。第二种是基本功力好,点画结字也扎实,禁得起仔推细敲。至于初看平常的原因,可能是章法不讨好,太高深的艺术一时不易理解接受。第三种则是雅俗共赏的作品。总之,书法欣赏是受多方面的因素所影响,其中三昧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尽的,往往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但真正的艺术作品必有它客观存在的价值,时间就是它最公正、最正确的鉴定者。虚假的必被历史所淘汰,真善美的艺术是永远富有生命力的,它必然会“如镜磨面”,越磨越亮的.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历史悠久而又感动世界的艺术,在于它的构成上有许多符合道德要求的因素和原理,其形体结构就有丰富的美感和耐人寻味的情趣,可以从中发现蕴涵其中的德育因素,中国汉字平稳的态势,匀称的体形,和谐的结构,表现了搭配,疏密,穿插,开合,揖让,黑白,协调的整体思想和笔法,墨法,章法等创作的科学原理,充分体现了这一人文科学功能多样的特性。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书写,就自然产生了润物无声的效果,是这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内容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写字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是中国书法的神奇所在。历史上的中国书法家其风格各不相同,由此就有不同的美感因素产生,众多的优秀名作可以使人从中感受到或苍劲,古朴,或飞动,飘扬,或庄重规整,或清秀洒脱,或粗犷豪放,或疏朗空灵,或厚实沉重等等不同的或象征或抽象的意念。所有美的因素,都通过人的视觉从心理上可使观赏者产生共鸣,艺术的感染力就是这样形成的,其美感又化作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默默地陶冶性情,锻炼意志,提升品格,启迪思维,培养情操。其实这就是书法漫长的修炼与学习过程中得到的重大的“意外收获”,书法作品的所有的美,都成了学生人格美的象征。我们欣赏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王羲之,王献之,邓石如,何绍基,林散之,启功等历代书法大家与作品,感受狂草的飞扬恣肆,灵动飘逸和隶书的质朴浑厚,规整稳重,波挑纵横,点画跳跃庄重劲健。欣赏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这一神品于用笔上中锋与侧锋的穿插变化,将中锋与侧锋交融成一个整体,而运笔的转折,丝牵与映带,既丰富又自然,既生动又精练既漂浮又有力其字势大,小,正,侧,俯,仰,千姿百态,布白则以疏朗为主加以微妙的疏密松紧之变化,让观赏者能体验到书家潇洒俊爽,飘逸遒没的书风。
书法艺术的本身是线条艺术,在点画线条的浓淡,粗细,黑白,刚柔等变化中表现出笔法和墨法的特殊韵味。古人云:“不知笔法,安知墨法”,“字字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古代书论中“运墨而五彩具,是为得意。”以后的书法理论中又有“七墨”“六色”“五彩”之说。这一切都表明书法具有作为线条艺术同时具有独特的笔墨韵味,在书法欣赏与书法实践中品味书法艺术里黑白相随,虚实相生,浓淡相配,刚柔相济,徐迟相合,点线相依的整体的艺术之美。
3、书法艺术的情感美 书法中的情感表现主要体现在抒情性、写意性、畅神性三个方面。这三方面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抒情性
书法创作的主体是人,人是有情感的。人的情感总是在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脉络或者情景中,凭借个人对生活、对人生的体验与感受,把那些在我们心灵里不断闪现的图像以书法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是书法艺术的抒情性。“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蔡邕《笔论》可见古人关于情感与书法的密切联系早已有了明确的认识。我们以书圣王羲之遗留的书帖为例,不难发现情感作为书法创作的源泉是与书家主体个性紧密相连的。
情感在书法创作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由于情感的表现比较复杂微妙,时而强,时而弱,时而明晰,时而模糊。反映在书法当中,便产生了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陈绎曾《翰林要诀》云:“情: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即气合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在情感与书法创作的问题上,古人已为我们做了深刻而精辟的总结。我们不必做情感大小、强弱所产生不同结果的评价。我们应当注意,由于创作者内心情感丰富程度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以至于表现在书法创作中的形式又有所不同。有的人情感丰富,体验深刻一些,表现在具体的书法创作上,个性化特征就强烈一些;有的人则情感平和,体验相对较浅,反映在书法创作上,个性风格静穆、中和一些;但无论情感表现细腻或奔放,都有可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如王羲之《兰亭序》,不激不励,志气平和;颜真卿《祭侄文稿》,纵横跌宕,气势雄奇。这些感受,正是情感在书法中的表现。
一件优秀的、独具风格的书法作品,如果不能表现创作者的情怀,是绝不能传承后世的。
二、写意性
对于书法创作,除情感宣泄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主题思想,即通过艺术形象表现作品的思想内涵。这个“思想内涵”便是“意”。意,意象、意境是也。属于精神范畴。如果没有精神的书法作品,形式技法再怎么好,仍然是没有灵魂的躯壳。精神因素往往就是书家用笔对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视觉生命,以墨色线条的形式,想要表达这个活生生的物象世界,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特殊精神创造活动。我们不是常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吗?“宋尚意”,实际上就是抒情写意的时代,也是书法真正做为艺术的开端。
释皎然在《诗式》中说:“缘境不尽曰情。”虽然是针对诗歌而言,对书法仍然适用。这里的境触及着情思,情思,正是意的内核。它和张怀瓘“意与灵通”是息息相通的。张怀瓘在《书断序》中说:“及乎意与灵通,笔与冥运,神将化合,变出无方,虽龙伯系鳌之勇,不能量其力,雄图应箓之帝,不能抑其高,幽思入与毫间,逸气弥与宇内,鬼出神入,追虚补微,则非言象筌蹄所能存亡也。”这里,张怀瓘把孙过庭情意论又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由此可以肯定,在书法创作具体内容中,如果缺少了对生活真实情感的体验和对生命的深切感悟,其作品是空洞乏味的,也是缺少艺术感染力的。在书法创作中,不是形象寻求思想感情,而是思想感情寻求体现它的艺术形象。如怀素的草书,线条的迅疾、化直为曲、变方为圆、少顿挫多缠绵、回环往复的“任情恣性”,如同山间涓涓流淌的山泉,又像春天来回穿梭飞舞的燕子,让人产生无尽遐想,随即心中涌出美的滋味。这种感觉就是“意境”的表现。
意是寓于书法的形式当中的。故书法的意靠笔墨线条来体现。没有饱满的情感、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深厚的学养,即使有再高超娴熟的技艺,也是无法表达胸中的那份情和意。
三、畅神性
所谓“畅神”,是指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客体,在玩味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美感愉悦,出现与审美客体相契合的心理状态。通俗讲是审美者心神的舒畅、情致的酣畅、兴味的浓郁。古人对“神”的追求是非常强烈的。在创作之前,要保持“神终不疲”状态,否则,“凡神不安,令人不畅无兴”,必须“养神”,方可写出畅神之作。“神”者,意态、神情、精神是也。
从书法创作的角度说,“神采”是书法创作的终极目标。决定神采的获得是书者的情感。“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思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王僧虔《笔意赞》)当书法真正成为表现情感的形式时,那些存在于书法作品之中的点画、线条、墨色,并非是技巧的展示,而是溶解于作品之中的个人精神与丰富情感。“深识书者,惟见神采,不见字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张怀瓘《书断》)书法真是受情感的驱使、滋养,才使那些点画、线条、墨色蕴含了精神的力量,以至于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古人往往把这样的作品赞誉为书法中的“神品”或“妙品”。可见对书法中“神气”的重视程度。
书法自始至终是一种以心运手、抒情达意的最高级精神活动。它倾注了书家的全部情感,实现了精神的超越。在书法创作中,情感的体现越充分,其作品越具有感染力。一个缺少了对人生体验的真情实感的作品,一定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巨大感染力。特别是当书法成为真正的艺术时,情感是书法创作的源泉,写意是书法的精神内涵,而畅神是提高书法生命力的终极目标。无论时代如何演进,只要书法存在,情感始终会融入书法创作当中,并且发挥着它特有的潜能,时时处处表现着不仅是个人的也是整个民族的精神特征。
三、书法艺术中的人格精神
1、书法艺术的人格象征
由于书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表现媒介的同一性(所有书法作品都是以汉字为直接的题材),因此,书法艺术难以具体的再现生活、人格和情感,而只能通过艺术象征这一表现机制对其作直观抽象性的感悟。书法艺术首先表现的是一种普遍的人格和普遍的心理情绪,如“庄重、磊落、潇洒、放诞”等等。这种普遍的象征意味不能简单的和书家的人格作机械的对应,尤其不能与史籍所载的古代书家的人格、人品简单相联,譬如一个奸任之人,其书法未必就是奸按之相,典型的例子是蔡京。当然,一个书家的人格、人品对其书法会有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通过这个书家对书法总体的审美取向显示的。
比如赵孟顺,身为宋王朝宗室,却被迫为异朝之臣子,这就使他产生了一种恋旧心理和逃避现实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背离当时书坛的风气,以复古为其书法艺术之路;他的高贵地位、优裕的生活享受、超脱凡尘的人生观使他选择了潇洒自由的晋代书法为典范,反映了他对某种人格的追求和向往,但这却不是其实现人格的全部反映。书法艺术的人格象征意味是抽象化、类型化的,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具有非实指性的特点。比如,文学和绘画都可以用语言或形象描绘出王羲之“坦腹东床”,表现他独具一格的潇洒散诞的人格,但书法却无法这样做,它只能用点画笔墨的趣味映照出王羲之的人格精神,成为其人格的一种抽象形式。这样,王羲之书法就超越了他实指性的人格,成为一种人格类型在书法中的典型体现。书法的人格象征意味是古代书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古代的书法审美理论中,有两大基本体系,一是自然物象说,一是人格象征论。前者用自然美来比喻、联想书法美的意蕴,如“字势”之美;后者则以某种人格、人品作比拟来阐述书法的精神意味及艺术境界的高下。这两大体系,前者历史跨度短,主要盛行于魏晋六朝,唐代尚存余蓄,至宋代以后便越来越少见,到了清代,刘熙载提出了书既“肇于自然”,更“由人复天”的“书如其人”的理论,从而将“自然物象说”与“人格象征论”结合起来,构成了以后者为核心的完整书法美学命题。如果再来考察一下古代书论中的若干术语,就会发现相当多的词语是表述和形容人格的词汇,如“雄壮、质朴、磊落、放纵、威猛、俊逸、妍美、中和、雍容、敦实、真淳、刚直、闲雅、谨束、轻媚、骏爽、深稳、放诞、凝重、壮浪?一”如此等等。
而书法审美理论中最重要的几对范畴—形质与神采、气势与风韵、姿态与法度,亦无不与人格的象征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种人格象征意味严格地说并不是书法的点画、结字、章法本身所具有的,而是人类基于自身特殊的精神本质赋予书法的一种观念的联想,正是这种联想使得书法的点画、结字、章法等具有了生命的活力和精神的内涵。当这种联想成为普遍的现象,成为一种有意识状态下的自觉行为时,书法就在更高一级的文化层次上成为人的生命形式的外化和象征。这样,书法艺术的内涵就不仅是技巧的展现,也不仅是自然美的抽象和升华,而且也是人的心灵的映现。惟其如此,书法才取得了真正进入艺术殿堂的资格。所以,在中国书史上,人格象征意识的产生恰恰与书法艺术的自觉现象同步。
二、书法作品中的情感与个体人格精神 在“读”一件书法作品的时候,眼里是遒劲纵逸的线条,嘴上诵念着作品的文字,内心中琢磨着作者当时的社会生活,揣测着作者的为人,试图尝试从作品中了解到作者的情感走向,这就是“读”,不是平常的看。是要透过作品,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和书写者交流,和古人做朋友的。书法史上的三件最好的行书作品,我们来看看都是些什么内容。我们可以借助品赏著名的“天下三大行书”作品―《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体会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这三位站在书法艺术绝对制高点的书家,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下,通过书法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文人情趣、艺术修养,以及他们各自的人格精神。
《古文观止》是清朝人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集子就收有王羲之的这篇《兰亭序》(如图1)。很多书法界的朋友没少临写这个帖子,但若细究一下文字,你会觉得,文字也堪称天下第一。据东汉赵一《非草书》中记载,世人“游手于斯,专用为务”,就是说书法成为了世人生活的一部分,以至于“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这四句话生动地描述了当时人们沉浸于学书中的热情。在当时,世俗学者、官宦人士中也有不少是精通佛道、崇尚隐逸的人,从王之和当时一些高僧的交往来看,至少,王羲之在精神上对佛教所提倡的清华雅淡的境界是认同的。王羲之不喜欢做官,《晋书》记载,“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招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吏部尚书这样的官位实在是不算低了,而且朝廷还是频招,也就是说在留着位置等着他。这种诱惑在历朝历代,都是不能不让人动心的。可王羲之却“皆不就”,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王羲之内心世界的狂傲。世俗社会对一个人的价值衡量体系在王羲之这里坍塌了。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的三月初三,人们都要到郊外的水边踏青郊游,以消灾避祸。他们把这种活动叫做“修楔”。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约了一些文人朋友共四十一位,到兰亭溪边饮酒游戏,即兴赋诗。大家把这些诗作汇集起来,公推王羲之为诗集作1篇序文。
《兰亭序》叙写了兰亭雅集的盛况,抒发人生的种种感慨,文笔隽爽流畅,洒脱无拘。而王羲之的书作将晋人的精神风貌和气质神韵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现当代书法艺术中渗透的人格精神
在现当代的书法艺术中,也出现过一些将自身的人格精神反映在书法作品中的书法大家,现当代书法家中,不可不提的还有毛泽东。作为伟大领袖的形象盖过了其他的一切,或者说,他在其他方面的造诣,与他伟人形象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他工诗词,精书法,均达到同时期的最高成就。他的书法成就在于狂草,来源于张旭、怀素。中年以后,形成了独到的个人风格:汪洋态肆,跌宕起伏,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他的字,既充满激情,又有理性。看他的草书,视线不由自主地受到牵引,随着他草书的线条、用笔,时紧时密,时快时慢。
四、当代书法艺术应该体现出更丰富的人文精神
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需要多年潜心于此才能获得成就。古代书法家创作时,大多写自己的文章或诗作,创作的时候得心应手,甚至有种荣耀感。而当代人大多己经没有创作文言文或者诗作的功底,只能抄录古人的作品。因此,创作出来的书法艺术作品里,就少有更深的文化内涵,也就难以提及作品所反映出的人格精神了。
近现代的书法大师在从事创作中,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比较重,其书法内容有着很大的改变。主要原因就在于阿拉文库和简化汉字的大量运用,书法艺术渐渐退去了那种古色古香的文人韵味,以及儒、道、释相融合的人格精神。中国书法艺术,以幽微见证广大,以简远、纯粹展现宏深。因此,品评或者创作书法作品,其实就是体会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挖掘研究书法艺术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比起单纯的视觉审美,更值得我们关注。
结语:
文化危机可谓当今社会最大的危机之一,只有对现代性作出否定和破坏,方可唤醒麻木的现代人,艺术审美才能有精神救赎之意义。和其他艺术相比较,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书法艺术则是对抗现代性之困的最佳精神“武器”之一。这里的现代性之困是指社会自工业化以来在物质极度丰富的同时给人的精神世界带来的紧张和焦虑等。只有当人的精神回到自然宁静的状态时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国书法艺术便是最佳的自然的审美形态之一,书法以千变万化的线条构型组字,且气蕴丰富,故在书法创作者无形中在养气练性中提升了自己的内美修能并达到宁静幽远之境。
现代文明最大的悲剧莫过于为自己所创造的的文明所困,心为形役,丧失资源,迷失方向。梁启超言:“个性的表现,各种美都可以――但是表现最亲切,最真实,莫如写字。”书法艺术就是如此神奇,人类可以在书法领域中寻求精神解脱的一剂良方。由于中国书史法是通过对点画的自由运用和对幽远之境的不断追求而形成高度自由的艺术。故而,向传统的皈依,对自我的肯定和对自由的追求成为解决现代性之困的三大途径,此三方面是相互统一又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追寻自然的审美,呈现自我本真的创造和寻找精神的高度自由。
行文至此,意在说明书法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拯救千疮百孔的现代文明,但至少可以缓解现代文明给人们造成的精神之困,让倍感压力的现代人维系着一片自由的精神空间,也许这也正是书法艺术对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之所在。
参 考 文 献
1.刘正成,王睿.现代书家书论[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2.王世征,云志功.中国书法理论纲要[m].北京:首都大学出版社,2008
3.徐能线条艺术东方神韵[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l)
4.方勇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2月.362页.5.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58页.6.欧阳中石.《书法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166页.
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感悟 对中国书法的感受篇4
靖宇县实验小学书法教育经验材料
书法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开展书法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了解中国文字文化,而且可以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教育学生继承汉字文化和汉字书写文化是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写好汉字,这既是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学生书法能力的培养,将书法教育纳入到教学和德育工作的体系中,并将工作做细做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树立榜样——加强书法的师资培训
书法教育要想抓出实效,就要有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因此,学校加大了对教师基本功训练的力度。凡在岗45岁以下教师均参加粉笔字和钢笔字的训练。鼓励45岁以上教师主动参与。学校安排具有书法特长的教师定期进行指导培训。粉笔字每天一次,钢笔字每周一次,根据每个教师上交的练功作业每天按时打分考核,成绩直接与教师责任制挂钩,教师的钢笔字作品装入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并要求教师上课板书和批改作业时,必须书写端正、标准,率先垂范。为提高教师练功的积极性,学校将教师的粉笔字练功板挂在走廊里,既方便教师之间互相比较学习,又能督促教师能够认真书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成“人人练字,人人成才”的良好风气。
二、夯实基础——抓好低年级写字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不同年段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书写要求,基础年段的书法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写字基础,我们在一、二年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书法指导。
1、“双姿”训练力求实效。良好的坐姿和写字姿势是学生写好字的前提。因此,每逢新生入学,班主任及科任教师都会不遗余力地对学生正确书写姿势的教育,发现姿势不正,立即纠正。学校随机抽查,跟踪记录学生“双姿”巩固情况。深入班级听课,学生的书写姿势也是考察教师的重点内容之一。持之以恒,就在学生心中牢固树立了“端姿正势、认真学习”的意识。
2、课堂教学加强指导。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识字和写字为主,我们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具体要求,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有书写指导,除了必要的范写和常规性的指导之外,还要加强总体性、针对性、、规律性和差异性的指导,使学生对汉字书写形成全面的认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同时,为提高写字训练的实效,我们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每周增加一节写字课,教师结合学生写字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专门指导,提高学生的整体书写水平。
3、课外辅导及时跟进。学生的书写水平要想在短时间内有大幅度的提高,仅靠课内的指导和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鼓励家长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书法特长班辅导,来提高学生的写字质量。并通过不定期的书法竞赛,为有书法特长的孩子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也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获得进步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写字的欲望,爱上写字。
三、培养习惯——营造良好的书写氛围
“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为学生设计了富有激励意义的书法作业本——“小小书法家”,每当学生拿出作业本开始写字时,便会受到扉页上五个大字的视觉刺激,产生要当书法家的心理定势,在老师的肯定和鼓励下,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小书法家,写字,就是在创造书法作品。我们还鼓励教师打破写字练字的单调格式,提倡个性化的布局,安排学生感兴趣的书写内容,这样,写字不再枯燥乏味,反而变成了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作业本也变成了记载进步和荣誉的作品集。通过这种积极的引导和熏陶,使学生克服惰性,不断获得动力,将写好字内化为对自我的要求,不断提高写字的质量。
四、有效评价——形成积极的考核机制
学生的注意力不易长久保持,但学生强烈的荣誉感能够有效延长注意力的时限。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我们制定了书法考级方案。采取班级选送和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参加考级,分三个级别“初级”、“中级”“高级”,每个级别有不同的要求。在公平公正评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规定,如一二年段全员过初级,初级过关,可自愿报名参加中级和高级的考核。学校对每个级别的过关者都颁发级别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项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练好书法的积极性,同时又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能力的平台,使书法教育在培养学生特长、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方面实实在在发挥了功效。
五、孕育传统——凝聚学校的文化特色
由于学校重视书法教育,并从指导的细节、管理的细节入手,形成了一套富有实效的操作模式。学生的书写能力普遍较强,在县内同级学校中名列前茅。学生的书法作品在各级各类比赛中也频频获奖。良好的书写习惯和端正优美的书法特色已经成为实小学生的名片,成为实小学校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断地传承下去。
上一篇:发现美的句子唯美汇聚【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