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始末路线图5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安史之乱始末路线图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安史之乱始末路线图篇1
安史之乱探秘
对于安史之乱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安是指安禄山父子,史是指史思明父子,而安禄山就是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情绪、史思明及其子史朝义则使得这场叛乱持续了八年之久。下面我主要就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及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安史之乱的背景。
唐朝自开朝以来,除了武则天代李治行使皇帝之权外皆为太平盛世,经历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即使是武则天在稳定超纲后也开创了“贞观遗风”,而李隆基在位前三十年亦有“开元之治”的美名,在此期间唐朝国力大增,并在开元中期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盛世。
也许是人老了都会有点享乐的思想吧,在玄宗后期,玄宗做出了一些列昏庸的决策。比如重用高力士,违反了太宗定下的宦官官不过三品的规定;还有就是先后放权李林甫、杨国忠,使得其独揽朝政,超纲混乱,杜绝言路,排斥忠良,只知道搜刮民财,以致奸佞当道,朝政腐败。而在李林甫出任宰相时,为了巩固其权位,杜绝边将入相的可能,所以对玄宗称胡人皆以归顺,并无异心,并建议玄宗任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而安禄山每年都向玄宗献上大批杂蓄、奇禽、异兽、珍玩等东西,博得玄宗的欢喜,因此安禄山得以担任节度使,是得他的叛变成为了可能。
其次,唐朝初期多次开疆拓土,先后平定了东、西突厥和高句丽等,故唐初疆域辽阔。而朝廷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稳固异族,且因为府兵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中央政府的军事力量严重不足,玄宗为此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下令节度使在边地征兵。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次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单是管理军事,而且兼领按察使、安抚使、节度使等职,管理豁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使得州刺史变为节度使的下属。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这也就相当于把那些区域单独有节度使管理,个人感觉和以前的诸侯有些类似,所以也有一些诸侯王的特点,即军事与行政均有使得节度使管理使得其雄据一方,尾大不掉,这也为安禄山叛乱提供了条件。而且当时安禄山一人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节度使就是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控制,所以每个州的兵马都很多,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是最强的,拥兵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13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而此时玄宗依然沉迷于杨玉环的美色。
而安史之乱的导火索则是因为将相不和,安禄山拥兵边陲,并且其手下骁勇善战,很受玄宗的宠信,这引来了当时宰相杨国忠的忌恨。两人也因此交恶,但是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身为胡人,本就生有异心,陈寅恪也提出“凡河朔及其他藩镇与中央政府之问题,其核心实属种族文化之关系也”,再加上手上握有重兵,就以清君侧之名举兵叛唐。历史上有名的以清君侧之名叛乱的还有朱棣,有兴趣的可以了解以下。
综合起来,统治集团内部的腐化、阶级矛盾的加剧、割据势力的形成、在边疆还存在民族矛盾、唐玄宗的对安禄山的错误信任等导致的安史之乱的爆发。
2.安史之乱的经过
在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趁着唐王朝内部空虚腐败,就联合了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8万士兵,号称20万,在蓟城南郊誓师,以“忧国之危”、“清君侧”、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于范阳起兵。当时全国已不打仗多年,军士都过着安逸的日子,军队缺乏训练,早已不复反隋时的骁勇。安禄山刚造反,内地各地有的逃有的降,即便抵抗的也不是叛军的对手。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五得知安禄山造反的急报,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守;并任命皇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同年十二月,叛军占领了东都,封、高二将被迫坚守潼关。唐玄宗误听谗言,说高仙芝等人贻误军机,处死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天宝十五载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高仙芝是高丽族人,年少时随父从军安西,骁勇善骑射,曾率数十万大军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军费尔纳干盆地,这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封常清当时担任安西节度使,也是一元骁将。个人认为说高仙芝、封常清是安史之乱的小长城也不为过。处死封高后改派哥舒翰任兵马副元帅,领兵八万,进驻潼关,但唐玄宗与杨国忠急于平乱,令哥舒翰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同年六月,唐玄宗与杨贵妃、杨国忠及部分大臣、皇子,连同禁军将士一千多人向蜀地逃窜。行至马嵬驿,禁军哗变,杀宰相杨国忠,然后又逼迫唐玄宗缢死杨贵妃。
玄宗入蜀之后,太子李亨在部分大臣的拥护下于灵州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第二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于恒州,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757年一月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同年,唐军收复长安。而叛军内部因安禄山之死有了分歧,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部将史思明,安庆绪担心史思明造反,所以就谋划除掉他,史思明遂降唐,唐封他为归义王。但唐朝对史思明不放心,想除掉他,故史思明再次叛变,与安庆绪遥相声援。758年安庆绪被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兵至60万。次年史思明支援安情绪,大败唐军。同样因为宦官进谗言,郭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了兵权。不久史思明杀了安庆绪,并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返兵范阳,称“大燕皇帝”。
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部开始分崩离析,屡为唐军所败。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收复洛阳,史朝义逃至莫州。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3.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了,但这场战乱的影响还远远没有结束,战乱使得生灵涂炭,北部遭到战乱的影响最大,南方因为坚守而受影响较小,因此大量的人民移居南方,安史之乱使得长安、洛阳的衰落与中国政治重心的转移。自秦汉以来,关中地区均为政治上的首都,同时也是经济极为发达的区域,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而安史之乱后,因战乱持续而残破不堪,故唐灭亡后的五代之中只有后唐定都洛阳,其他四朝乃至北宋以后的各个皇朝均不再定都于西安或者洛邑。
经济上,华北经济因安史之乱而遭到了致命的打击,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因此也就取代了北方的经济地位。相反,安禄山也曾想攻打江南,扩张势力范围,但唐室因许远、张巡等名臣死守睢阳,使得南方并未如北方般受到战乱的摧残,南方得以保全。而因为大量难逃的北方居民给南方带来的丰富的劳动力,使江南的经济则日益发达,最终其经济规模凌驾于中原之上,其影响至今依旧能看到。而战乱时期唐王朝为了平复叛乱而向外族借兵,外族自恃凭平乱有功,也多次向唐王朝索要金钱及物品,连年的侵扰边境,唐的声威也至此沦落,天可汗制度无法维持。原本隶属于唐朝的西域地区更是在之后三十五年时间内陆续被吐蕃和回纥所完全占领。
所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藩镇割据局面由此形成,中原战乱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吐蕃对唐的侵扰也日益频繁,唐朝衰败下去了。
但我认为安史之乱不能全部归咎于玄宗,每个人都想安逸的度过晚年,太宗晚年也曾玩乐,但他有魏征,所以太宗的美名得以流芳百世,玄宗时期则没有特别著名的谏臣,在位前三十年为了国事鞠躬尽瘁实属不易,所以我们说安史之乱全是唐玄宗一手造成的。
本文地址:http:///zuowen/
安史之乱始末路线图篇2
安史之乱始末
安史之乱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历时七年又两个月。
1、安禄山起兵
唐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时任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朝内部空虚腐败,民疏于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长驱直入,仅用了35天时间,至十二月十三日便攻占了东都洛阳,控制了河北大部分、河南部分郡县。
十一月十四日,唐玄宗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守,接着任命他的第六皇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2、兵临长安
十一月十五日,毕思琛奉旨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使安禄山的大军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阳。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坚守潼关不出,但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唐朝本可利用此优势以守保卫京师。可是由于唐玄宗想尽快平定乱事,加之杨国忠挑唆皇上,迫使哥舒翰带领20万大军主动出战,结果惨败。潼关一破,都城长安失陷在即。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3、马嵬兵变
六月十三日凌晨,唐玄宗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将士劳顿,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缢死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4、肃宗即位
太子李亨于公元756年在灵州(今宁夏灵武市区)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因此,历史上也有人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
5、安禄山被杀
安禄山患有疽病,本来又患有眼疾,起兵后视力更加减退,直至双目失明。因此性情变得格外暴躁,对左右侍从稍不如意,非打即骂。稍有过失,便行杀戮。他称帝后,诸将很少能面见他议事,都通过亲侍严庄转达,但严庄也少不了被打。宦官李猪儿服侍安禄山左右,但挨打最多,怨气也大。安禄山宠幸的一个妃子段氏,生下一子名庆恩,受禄山宠爱,安禄山常想以庆恩代大儿子庆绪。安庆绪时常担心被废,严庄也恐怕宫中事变于己不利,于是,严庄与安庆绪、李猪儿串通一气,谋害安禄山。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五日(1月29日)夜,安庆绪与严庄、李猪儿串通,三人悄悄进入安禄山住所。侍卫见是严庄和安庆绪,谁也不敢动。于是严庄、安庆绪持刀站立在帐外,李猪儿手持大刀直入帐内,对准躺在床上的安禄山腹部猛砍一刀。安禄山平时总把佩刀放在床头防身,事前已被李猪儿偷偷拿走,这时他挨了一刀,知大事不好,急忙去摸刀,哪里还摸得着?他气急败坏地摇着帐竿大声喝叫:“贼由严庄。”在喊叫声中,血和肠从腹部流出数斗,很快死于非命。享年五十五岁。安庆绪当即在其床下挖了一个数尺深坑,用毡子裹着安禄山的尸体,连夜埋在坑中。并诫令宫中严加保密。
第二天早晨,严庄对部下宣告说:安禄山病危,诏立安庆绪为太子,军国大事皆由太子处分。随即继承帝位,尊禄山为太上皇,然后发丧。安庆绪杀父安禄山后,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攻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从洛阳败逃退至邺(今河北临漳),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
6、史思明复叛
史思明自围攻太原被李光弼击退后,回到范阳驻守,安庆绪封他为妫川王,兼范阳节度使。范阳本是安氏老窝,安禄山所掠珍宝,多半都运往这里存放,已是堆积如山。渐渐地,史思明恃富而骄,欲将范阳占为自己所有,也不想再被安庆绪节制。
史思明向唐廷奉上归降书,愿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肃宗得报大喜,封他为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但史思明“外示顺命,内实通贼”,不断招兵买马,引起唐肃宗警觉。唐朝廷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乾元元年(758年),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围困安庆绪,后增至60万,但由于肃宗的孱弱和猜忌,诸军不设统帅,以致战事久拖不下。第二年春,叛军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九节度使60万大军。而郭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7、平定乱事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逃往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朔方军追击史朝义。
广德元年(763年)春天,田承嗣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不料被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为安抚降臣,唐廷任命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纷争年代。
安史之乱始末路线图篇3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三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基本信息
名称
安史之乱
地点
中国北方
主要指挥官
郭子仪、哥舒翰、安禄山、史思明
时间
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
参战方
唐朝、大燕
结果 唐朝获胜
参战方兵力
唐朝60万
基本信息:
名称:安史之乱 地点:中国北方
时间: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 参战方:唐朝、大燕
结果:唐朝获胜,地方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参战方兵力:唐朝60万(安史之乱中期)伤亡情况:大燕30万(安史之乱中期)
唐方主要指挥官:李隆基、郭子仪、高仙芝、哥舒翰 燕方主要指挥官: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史朝义 开始时间:755年12月16日(天宝十四年)结束时间:763年2月17日(广德元年)
基本简介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藩镇的设立与势力壮大
唐太宗、唐高宗时期屡次开疆拓土,先后讨平东、西突厥、高句丽等,使初唐时期建立一个很辽阔的边境。中央朝廷为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便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在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节度使等职而兼管豁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令原为地方长官之州刺史变为其部属。据《新唐书·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军事与行政的统合使得节度使因而雄据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室隐忧。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
唐初,全国实行府兵制共置634个折冲府,当中261个位于保卫京师长安的关中,故军事战略相对来说是外轻内重,保证唐室有足够的兵力保卫京师及其政权。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设之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开元十四年(726年)时,京师守卫改由彍骑负责。而天宝中期,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13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玄宗怠政
开元末年,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丧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成就杨贵妃的祸水之名,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如曾将一年各地之贡物赐予李林甫。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李林甫为人阴险,有“口蜜腹剑”之称,任内凭著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十六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以致言路壅蔽、谄媚当道、忠贞去国、贪饕升天、社鼠残害、民不堪命。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到宠幸而继李林甫出任右相,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让安禄山有机可乘。河北胡化
唐太宗至唐高宗、武则天时平定东突厥及契丹各族后,将其内徙至河北北部一带,河北北部于是成为胡人杂居之地。当地胡化甚深,受到的汉文化影响很浅,因此与唐室的中原关系疏离。唐室为了便于统治,倚重能通多种胡语及了解外族民风者。李林甫出任宰相时,为巩固权位,杜绝边将入相之路,称胡人忠勇无异心,建议玄宗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而且又放任他们拥兵自重。因此安禄山身为胡人等得以取得权力,东北城的鞠仁兵是安禄山部队中最骁勇劲捷。而安禄山也因兼三大兵镇独掌十八万三千九百人的兵力而有叛唐的实力及野心。
将相不和
安禄山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安禄山起兵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趁唐朝廷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万士兵,号称20万,在蓟城南郊(今北京西南)誓师,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为借口于范阳(今北京)起兵。当时全国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太守、县令或逃或降。唐军抵抗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安禄山反讯,犹豫后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准备防守;命皇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长安失守与玄宗退位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特进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安禄山的大军虽遇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攻入洛邑。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降,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唐玄宗听信监军宦官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载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朝廷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唐室本可利用险要地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但唐玄宗与杨国忠急于平乱,迫哥舒翰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西北23里)。途中士兵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率兵请求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已经被士兵乱刀砍死,玄宗本欲赦免杨贵妃,但士兵继续喧哗,高力士苦劝之下,于是玄宗赐死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在灵州(今宁夏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恒州(今日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史思明夺权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邑败逃退据邺(今河南临漳),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安庆绪谋除史思明,史思明遂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封其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唐廷对史思明存有猜疑,欲策划消灭之,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次年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九节度使之60万军,其围遂解(邺城之战)。宦官鱼朝恩谗毁,郭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战乱结束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走投无路,于林中自缢,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唐廷基于迅速结束战争的考量,任命安史余部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薛嵩为昭义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事件影响
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当时唐室为了早日结束战事,不惜招抚安史降将如李怀仙、田承嗣等,大肆分封节度使,允许其保留所据地区与兵力,于是藩镇(方镇)数量激增,全国各地均置节度使。而安史叛将的旧有军力得以维持,因此便割据一方,控制了地方的政务,“郡将自擅,常赋殆绝,藩镇废置,不自朝廷",中央无法控制地方,形成藩镇割据的问题。如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李宝臣据成德、李怀仙据范阳,皆领节度使之职,即河朔三镇。当时方镇表面上臣服于唐室,但事实上却割据一方,使唐帝国陷入分裂的状态,当中以河朔三镇为甚[7]。此一割据状态可谓一直维持至唐亡乃至五代十国。唐末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带兵进入京师长安,控制唐室。其后当朱温废唐哀宗,建立后梁,自立为帝,全国各地随即各自独立。
安史之乱之影响也包括促使长安、洛阳的衰落与中国政治重心的转移。自秦汉、隋唐以来,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一带均为政治上的首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自安史之乱后,因战乱持续而残破不堪,李庾《东都赋》描写安史叛军“杀人如刈,焚庐若薙”;洛阳“世治则都,世乱则墟;时清则优偃,政弊则戚居”,故五代之中只有后唐定都洛阳,其他四朝乃至北宋以后的各个皇朝均不再定都于西安或者洛邑。
财经上,华北经济因此而残破,经济重心再度南移,南方取代北方的经济地位。历时七年零二个月的战乱主要蹂躏黄河中下游这一唐代人口最稠密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北方人民多流徙,北方的生产大受破坏;相反,安禄山军队虽也曾想攻打江南,扩张势力范围,但唐室因许远、张巡等名臣死守睢阳,使南方并未如北方般受到战乱的摧残,南方得以保全。南方因大量北方人民南逃,为南方带来劳动力,使江南的经济则日益发达,最终其经济规模凌驾于中原之上。唐室为了平乱而向外族回纥借兵,回纥自持凭平乱有功,也屡屡向唐室勒索威逼财帛,连年的侵扰边境,唐的声威至此沦落,天可汗制度无法维持。原本隶属于唐朝的西域地区更是在之后三十五年时间内陆续被吐蕃和回纥所完全占领。
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中,安指安禄山.史指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二人先后发动叛乱.搅得中原大地民生凋敝.安史之乱起于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结束于763年(唐代宗宝应元年)前后近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过程:玄宗晚年,也就是天宝年间,已经失去了开元年间的进取心,朝政腐败,任用奸臣,如李林辅,杨国忠等人.结果导致军阀拥兵自重.安禄山就是其中之一.于是他乘中原地区兵力空虚,发动了叛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守;接着任命他的第六皇子荣王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随着长安的失守,玄宗逃亡蜀中,急忙让位于太子,于是呼唐肃宗即位,继续指挥唐军平定叛乱的战争, 由于安禄山的叛乱不得人心,且自身好享乐,没两年,他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毕竟不如其父,即位之后,屡战不胜.败退邺城.不料被其部将史思明所杀.史思明继承了叛军的军队,继续发动叛乱.可是他犯了和安禄山一样的错误,不喜长子,喜幼子.结果他和安一样,被儿子所杀,他的儿子史朝义所杀,史朝义继任大燕皇帝,由于史朝义杀父不被其他叛军拥戴,结果叛军内部纷争,屡被唐军所败.,直到763年,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这就是安史之乱的基本经过.
安史之乱始末路线图篇4
原因及影响
摘要: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国势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状态。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由盛转衰,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一介天朝为何如此不堪一击,造成此局面的安史之乱的原因为何?它又产生了何种影响?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安史之乱 安绿山 杨国忠 原因 影响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经济方面: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其《忆惜》一诗中,所倍加赞誉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门,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国富民殷,繁荣昌盛,祥和安泰的表象背后,作为奠定开元天宝社会经济繁荣昌盛的基础——均田制由于土地的买卖和兼并的日益猖獗却在悄悄瓦解。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对此曾云:“开元之季,天宝以来,法令弛坏,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哀之间。”(2)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就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方面: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均田制的瓦解崩溃,农户的大量逃亡,致使建立于均田制之上的作为唐王朝武装力量基础的府兵制亦遭到空前的破坏,无法照样维持下去。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加之,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节度使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在统治阶级内部方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他专权用事飞扬跋扈,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与斗争。唐朝初年,边镇的将帅多由名臣出任,而且“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但李林甫执政后,为了堵塞“边帅入相之路”(3),保住自己的的宰相地位,极力提拔安绿山,安思顺等素名无望,地位不高的将领为节度使。节度使随着其实力的恶性膨胀,相互之间的矛盾,以及他们与朝廷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安绿山正是利用唐王朝的内外矛盾,实力日趋衰落的情势二起兵反唐的。因此不得不说李林甫为安绿山的反叛助了一臂之力。继李林甫之后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杨国忠曾“屡于上前言其悖逆之状”(4)向唐玄宗告状,后安禄山以“清君则,诛杀杨国忠”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唐,司马光曾说:“安绿山专制三道,阴蓄异志,怠将十年,以上待之厚,欲。。。(5).即安绿山与杨国忠之间的政治经济的方面不可调和的尖锐的矛盾,才是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源。之后各种矛盾交织,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化。
在民族矛盾方面: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在他的收买下,当地少数民族竟把安禄山和史思明视为“二圣”。这就为安史之乱的爆发赢得部分人心。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发局部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安史之乱的影响 一)政治方面:
1.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
2.边患严重: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3.宦官擅政 :宦官乘安史之乱,得以掌握禁军,左右朝政,又与大臣互相勾结,排斥异己,终酿成宦官之祸及朋党之争。二)经济方面:
1.物资短缺 :安史之乱,地方残破,物资短缺,造成物价飞涨现象,例如米价比开元时高涨三百多倍,斗米万钱。且回纥恃助唐平乱有功,缴索岁帛二万匹,由是中央经济日渐枯竭。2.增加税收: 安史之乱,人民流散,户籍散佚不少,使「租庸调制」遭受严重破坏,国库岁入大减,因而另立名目,徵收其他税项,以资弥补,致影响民生。三)社会方面
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总括而言,自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由盛转衰,可说是中国 历史上盛衰的分界线。及至宋元明清等代,亦未能使国势超越閞元之盛世,故安史对中国的破坏力很强,对中国的影响甚大。
安史之乱始末路线图篇5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达至鼎盛。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藩镇崛起
主词条:节度使、藩镇
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平定辽东、东、西突厥、吐谷浑等地区,使唐朝成为一个国
安史之乱前的唐朝疆域 安史之乱前的唐朝疆域
境极为辽阔的国家。同时,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而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这就使得原来为一方之长的州刺史变为其部属。据《新唐书 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皇室隐忧。
外重内轻
主词条:折冲府
唐初,全国实行府兵制共置634个折冲府,其中有261个位于保卫京师长安的关中,故军力是外轻内重,保证唐室有足够的兵力保卫京师及其政权。唐玄宗开元十年设置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开元十四年时,京师守卫改由彍骑负责。而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玄宗怠政
主词条:杨贵妃、李林甫、杨国忠
开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安禄山为自保和升官拜杨贵妃为母亲。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如曾将一年各地之贡物赐予李林甫。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剑的宰相,任内凭着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十九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到宠幸而继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让安禄山有机可乘。
河北胡化
主词条:东突厥、胡人、安禄山
唐太宗时平定东突厥及契丹各族后,将其内徙至河北一带,河北于是成为胡人杂居之地。当地胡化甚深,受到的汉文化影响很浅,因此与唐室的中原关系疏离。唐室为了便于统治,倚重能通多种胡语及了解外族民风者。李林甫出任宰相时,为巩固权位,杜绝边将入相之路,称胡人忠勇无异心,建议玄宗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而且又放任他们拥兵自重。因此安禄山身为胡人得以取得权力,东北城的鞠仁兵是安禄山部队中最骁勇劲捷的一支部队。而安禄山也因兼三大兵镇独掌十八万三千九百人的兵力而有叛唐的实力及野心。
将相不和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