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城镇建设对发展农村经济的影响论文新版汇编
小城镇建设通过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发展和就业机会增加,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下面整理的优秀范文,供您参考学习之用。
小城镇建设论文【第1篇】
论文题目:谈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评价体系
摘要:小城镇在特定的时期,根据自身土地资源的特点,经过科学技术和规划布局的手段,使城市土地具有最佳的空间组合与利用方式,充分发挥土地功能要素在城市活动中的作用,以期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效益,并坚持这种效益的长期性。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土地合理利用应当包含土地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利用两方面,既要保证土地的经济效益,又要兼顾区域环境的保护,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反映。
关键词: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评价体系
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含义为:小城镇在特定的时期,根据自身土地资源的特点,经过科学技术和规划布局的手段,使城市土地具有最佳的空间组合与利用方式,充分发挥土地功能要素在城市活动中的作用,以期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的综合效益,并坚持这种效益的长期性。
1、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土地合理利用的目标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多种要素的综合利益最大化,这就决定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土地合理利用的程度,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环境、技术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因素。
、土地资源状况。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一方面是指土地绝对数量的缺少,另一方面人口急剧增长,对土地需求越来越大,而土地的供给有限,造成供不应求的相对稀缺。如果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相对稀缺,就必须充分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尽量做到地尽其用,发挥土地的最大价值。
、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财政越雄厚,对区域内的基础设施投入就越多,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配套设施就越完备,在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允许的条件下就能支持高密度和高强度的开发,提高土地的经济产出,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的区域,其用地结构、比重等都有所不一样。所以,不一样发展阶段、不一样经济水平的地区在土地合理利用的标准有所不一样。
、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和规模的手段,能够经过严格控制城市增量用地指标,促使城市存量土地的内涵挖潜;同时,土地利用规划也能够促进城市土地合理布局,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防止城市盲目外延扩展的粗放开发经营模式。
、地区配套基础设施水平。城市土地在投入使用之前,必须首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容量越大,所能承受的土地开发密度和强度就越大,土地的经济产出就越多。对于某些特定的用地类型,需要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就要在进行用地布局时给予充分的研究,最大可能地做到投入产出相匹配,合理利用区域内的资金,合理利用建设用地。
、生态环境条件。区域生态环境系统较脆弱,现有生态环境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土地利用的强度、类型等。要保护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首先需要使土地的开发强度与环境容量协调一致;其次,如果现有生态环境条件较差,在用地布局中就要避免污染类用地,改变土地利用结构以适应生态环境的要求。
2、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评价体系的原则和总体思路
、评价的原则。根据以往的研究并结合前面的分析,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1)城镇的发展是否贴合当地的自然和资源条件,异常是城镇规模及人均用地水平是否与土地的资源条件相适应;2)城镇的空间结构和形态是否合理;3)城镇的选址和用地发展方向是否贴合节俭土地、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4)城镇的布局与用地的功能组合是否协调和贴合级差地租分布的规律,各类用地结构是否完善;5)投入土地的基础设施是否能够满足生产生活需要;6)城镇的土地是否具有较高的使用效率,并取得良好的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7)城镇土地利用是否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8)城镇土地是否依法管理,高效有序。为了实施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战略,我们首先应当解决的就是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评价问题。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实际上是在充分分析被评价对象的基本结构和特征的基础上,从某种层面上模拟评价对象的运行机制,研究评价指标对土地合理利用的意义。
、评价的总体思路。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和设定评价的基本要点,我们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一般性原则和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基本目标,明确了评价体系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框架。概括地说,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和步骤:
1)土地合理利用结构评价。对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甩进行评价首先要对城镇内部各类用地占总用地的比重,以及各项用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这'是城镇土地利用的最基本状况,一个小城镇土地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构的变化。2)土地合理利用强度评价。土地利用的强度是土地合理利用评价的重要资料,也是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直接反映。土地利用的强度应当坚持在一个适宜的水平,强度太低,则土地利用的效率就比较低,反之太高,也有可能超出土地合理利用的承载范围。3)土地合理利用的产出效率评价。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是充分发掘城市土地的经济价值,因而产出效率是小城镇土地合理利用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涉及土地承载的经济投入和产出、土地自身的价值状况以及土地经济的运行状况等各方面因素,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在做这部分评价时,我们不仅仅要研究现实的经济价值和效率,并且要研究土地价值增值的潜力大小。
3、评价方法和步骤
对土地利用进行合理性评价,从步骤上来说,首先应当研究确定什么样的土地利用是合理的,即如何确定土地合理利用的标准;然后根据标准构建土地合理利用的指标体系;之后选择评价的方法进行统计;最终根据评价结果判定登记、划分评价类型区,提出不一样类型区土地挖潜的途径和措施。
、评价方法的选择。由于中国小城镇的数量很多,类型也很复杂,城市增长的途径和方式都不相同,因而我们不能采取统一不变的方法进行合理性评价,而应当根据不一样的情景区别对待。可是在作比较研究时,我们应当保证对不一样城市采用相同的方法和标准,这样才具有可比较性。根据前人研究经验,在选择用多因子进行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能够借鉴:1)加权累计赋值评判法;2)极限条件法;3)灰色关联度法;4)聚类分析法。
、选择评价标准。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有国家标准的尽量采用国家标准,并参照地方标准调整幅度范围;2)没有国家标准但有地方标准的,参照地方标准;3)既没有国家标准也没有地方标准的,参照全国和同类小城镇的一般水平,加上必须调整幅度;4)以上资料都缺乏的,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评价标准。
、确定因素权重。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因素权重。这一方法的核心是将决策者的经验确定量化,从而为决策者供给定量形式的决策依据。其基本思想是把复杂的事物看作一个大系统,系统中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按照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排成从高到低的若干层次。
在建立不一样层次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请专家、学者、管理者根据各自对客观现象的确定,对每一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定量评价,然后利用数学方法综合众人的意见确定出同一层中各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再层层排序,最终对排序结果进行分析,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
小城镇建设论文【第2篇】
论加快定西市小城镇建设步伐
[内容摘要]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与对策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强化镇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我省小城镇类型多样,发展水平层次不齐,发展战略和对策也各具特色。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市农村小城镇建设总体相对滞后,制约因素很多 ,应借着西部大开发的契机,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发展进程。
[关键词]小城镇 规划 管理
一、小城镇的概念
在我国的城镇体系中,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以人口聚集为主体,以物资开发、利用、生产为特点,以聚集效益为目的,是集政治、经济、物资为一体的有机实体。
二、我市小城镇发展的基本形势。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全市的一些重点小城镇建设力度明显加快,逐渐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和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但由于经济实力不强、产业培育滞后、投入严重不足、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小城镇建设起步晚、起点低,总体水平不高,改造提升、加快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
小城镇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是农村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发展小城镇,可以打破城乡分割状态,使城市的资源向农村辐射,资金向农村扩散,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促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转变;能带动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增加更多的就业空间,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国家统筹城乡发展进程的推进,小城镇建设必将成为“十二五”及至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发展重点之一。因此,我市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机遇也日趋成熟。
三、目前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发展时间短,总体上讲,我省小城镇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规模成长转变。我省小城镇数量虽多,但平均规模小,不足9000人,按非农人口统计则规模更小,聚集效益不明显。许多小城镇的建设还有很多需要完善之处,如基础设施简陋,城市景观差;人均占地多,用地制度需要健全完善;非农产业基础薄弱,就业机会少,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力小;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存在,农民“扎根”还有后顾之忧。分而言之:
1、乡镇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直接阻碍了小城镇建设的待续稳定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乡镇企业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整个国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工业获得长足发展,告别了短缺经济,工农业产品普遍过剩,由卖方市
场转入买方市场,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遇到了结构性困难,使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也使小城镇的发展失去了资金及人流、物流的支持。
2、“二元化”的户籍结构影响人流向小城镇聚集。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是1958年以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更是短缺经济的结果。附加在原有户籍制度上的就业、上学、医疗、住房等各种权利和福利因素等都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特殊产物,赋予了户口不应有的福利功能。本质上正是这些不合理的功能把城乡居民区分成了两个发展机会与社会地位不同的阶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二元户籍管理结构对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制约和阻碍越来越明显。社会经济的发展呼唤建立现代户籍管理新体制。最近几年,在国务院和公安部等有关部门的推动下,户籍制度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对改革户籍管理制度进行了一些有益地实践和探索。但户籍制度的阴影还在,户籍制度的限制还在,还需要国家制定和配套相关政策、制度和法规。
3、小城镇经济结构趋同,产业层次偏低。我市80%以上的小城镇均由农村型居民点发展而来,使这些小城镇均具有较为典型的农产品集散和初加工型城镇的特点。这种建立在农业开发之上的城镇类型在发展中无疑缺乏足够的竟争
力,趋同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使各级小城镇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力。
4、基础设施不完善。现有的许多小城镇的城市建设沿袭了农村型居民点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城市用地集约性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城市景观风貌缺乏特色等许多问题,使小城市镇的舒适度、安全性等不尽人意,进而减小了小城镇的吸引力,影响到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5、城镇功能不健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整合力不强。正是由于城镇建设水平低、管理薄弱,使城镇功能普遍较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的拉动性不强。由于城镇规模小,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小城镇在人才和资金的引进、产品技术的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了小城镇功能的提高。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对策
1、提高对农村城镇化的认识,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来抓。
全市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充分认识发展小城镇对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农村现代化和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农村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把握小城镇发展
规律,协调和处理定西市农村城镇化研究、规划、建设和政策等问题,把农村城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
2、准确定位,科学规划,认真谋划新一轮小城镇建设 应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从本地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经济实力、社会条件、人口规模等实际情况出发,明确界定小城镇的功能定位。要在客观分析全市各建制镇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对已具备建设条件的,尽快编制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规划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突出特色、适当超前,建设可分期进行。规划一经确定,就要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改变。
3、强基固本,改造提高,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经济落后、财力有限,全市小城镇普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道路交通、邮政通信、供电供水是城镇最基本的基础设施,要首先注意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学校、文体场所、商业网点、医院、环保排污、环境绿化等也是城镇必不可少的设施,要与城镇建设同步发展甚至超前发展。同时还要通过鼓励群众集资建房、引进房地产企业开发普通商品房、整理开发土地连片营造住宅小区等方式,加强居民住宅建设。
4、项目先导,产业开发,实施好发展第一要务。
要牢固树立“经济靠产业壮大,产业靠项目支撑,项目靠投资推动”的理念,把特色产业开发作为推进小城镇建设的“牛鼻子”来抓。一是要立足于本地马铃薯、中药材、畜草、蔬菜、花卉、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吸纳农民在非农产业就业。二是要发展以服务农村为主的服务业,积极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配套服务。三是要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农产品、小商品交易批发市场和综合贸易市场。另外,要构造支柱产业,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体系建设相结合。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乡镇企业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以农产品加工、包装、营销为主的龙头企业。同时还要办好市场,激活经济,带动相关产业。一定要引导乡镇企业到镇区进行集中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企业规模经营和聚集效应。
5、要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流动的政策,尽快建立符合小城镇经济社会特点的行政管理体制。实行进城人口的市场化安置。通过各种途径,千方百计为进城农民就业创造条件。要改革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为了鼓励农民进城,一定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让农民进得来,住得下。
我市许多建制镇的行政区划偏小,总体实力偏弱,资源配置不合理,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受到行政区划的
限制和制约,影响了小城镇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正常发挥。因此,有必要结合机构改革,对规模较小的建制镇进行撤并,同时还应逐步减少镇级机关工作人员。
6、创新机制,多元融资,以开放带动小城镇发展。
小城镇要遵循市场规律,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建立起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全社会、内外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融资的建设机制。一是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把投资的重点向农村和贫困地区以及民生工程倾斜的机遇,认真做好建设项目筛选储备和申报工作。二是市、县区财政应当设立小城镇建设专项基金,专项用于小城镇建设;各县区收取的城市维护费和小城镇集体存量土地收益,应全部用于小城镇建设。三是推广陇西县经营城市的成功作法,通过统一征地拆迁,进行土地使用权拍卖,盘活小城镇存量土地资源。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引进资金和项目,形成聚集效应。五是在供水、供热、公交、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行业,可通过公开向社会招标选择投资和经营主体,实行政府特许经营。
7、加强管理,优化环境,,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小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能的管理。小城镇应从治理脏、乱、差等不文明现象入手,全面加强城镇管理,着力创造优美环境、优良秩序。要明确镇政府在城镇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健全和完善综合管理机构,建立正常的管理秩序。要制定加强小城镇管理的规章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城镇管理规系。小城镇建设不仅是政府行为,更应是市场行为。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加强城镇意识教育,发挥广大群众建设管理城镇的积极性,建立起以个人投资为主,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投资机制,走地方财政投入启动,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公用事业收费和引进外资等多元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路子。
8、繁荣文化,公共服务,提升小城镇的凝聚力。 在硬环境建设方面,要围绕健全小城镇文化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切实加强小城镇中小学、幼儿园、医院、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阅览室、体育场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发展小城镇文化教育事业打造载体、提供场所、拓展空间;在软件建设方面,要积极引导小城镇居民自发组织群众性演出团体,在农闲之余和节假日期间,自编自演一些“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社火,戏曲等乡村文艺作品。
小城镇建设论文【第3篇】
新时期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
十六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战略目标中,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目前,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日渐升温,其成果也日益明显。但是,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社会性大工程,仅仅凭热情和勇气是不够的。我认为,要高质量地建设我国的小城镇,使这项千秋大业健康发展,尽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那么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各级相关领导,就必须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具有正确的认识。
一、充分认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中期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20年来,农村建制镇的数量扩大了近8倍,发展到了19060多个。目前,我国的农村城镇化正处在加速发展时期。农村小城镇是我国城镇体系中层次最低,数量最大的群体,它处于城市之尾,农村之首,起到连接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桥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减少农业人口,增加城镇人口的方式有效地解决工农两大产业间的利益失衡问题,还可以扩大农产品市场的空间范围,提高农民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水平。因此,加快农村小
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国未来城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可能的选择方案将是走总体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共同推进的道路,即在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有计划地推行农村城市化,重点建设好一批县城镇和中心镇,使其逐步具有城市功能,成为总体城市化的组成部分。显而易见,没有农村城市化,整体城市化将难以实现。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既是整体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重要推动力量。
(二)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乡镇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不仅难以管理,而且无法实现相应的聚集效益。通过小城镇的发展,使目前分散的部分工业企业积聚到小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快发展步伐,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同时,农村企业转变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强对资源利用的规划管理,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营,有利于转变乡镇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
(三)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可以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我国目前不仅有1亿多农业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而且数量每年还在增加。理论研究及客观实践
已经证明依靠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而乡镇企业由于正在发生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可以促进乡镇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转移剩余劳动力。
(四)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够促进农村小康的早日实现。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概念。衡量小康社会的指标也是多方面的。应包括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社会分配结构、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内容。小城镇建设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这对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通过促进工业化、商品化而为农村实现小康提供物质基础,而且也可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而推动农村小康的全面实现。
二、小城镇建设要分清目标的阶段性与根本性
目标决定方向,只有目标清楚,才能产生良好的思路和正确有效的措施。这是搞好小城镇建设的首要问题。如果在这个问题上不明确,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就缺少最基本的保证。
小城镇建设的目标有阶段性与根本性之分,二者绝对不能混淆,这必须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所谓目标的阶段性,是指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小城镇各有不同的建设与发展目标。比如,有的是完成旧镇改造任务,有的是搞好“几通一平”,有的是建设安居工程,还有的是抓好基础建设、解决绿
化环卫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小城镇建设阶段性的目标。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现的是个性、特性与差异性,是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比较容易明确和做到的事情。
目前,最重要的是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是现在的薄弱环节。所谓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就是不管哪个小城镇,不管在什么时期,也不管处于什么建设阶段,都要把吸引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根本性目标。这种根本性目标体现的是共性和普遍性。因为世界上公认的标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否实现了城市化,主要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果居住在城镇(即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就算基本实现了城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小城镇“要适应经济发展较快的要求,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所以说,小城镇建设的目的不是做“花瓶”、搞摆设,根本目的是集中人口居住,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到这里安家落户,其他一切都是为此服务的。
从我国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看,现在有一些领导特别是不少小城镇的领导对此并不明确,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三个通病:重引进工商企业,轻吸纳居民;重工业区开发,轻生活区建设;重经济效益,轻镇区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必须向相关领导特别是小城镇的领导进行宣传教育,使之明确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各级领导所制定的一切政策,所采取的一切工作措施,都
要围绕人口向小城镇集中这一目标服务。同时,各级领导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部署、检查与考核,都应当以人口集中这一根本目标为中心。小城镇建设的根本目标明确了,这项工作就会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健康发展。
三、小城镇建设的需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小城镇建设,在充分考虑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同时,还要因地制宜,考虑这一地区的历史底蕴、民族文化,突出地方特色。目前许多地方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已经做出了比较深入的探索,而且还做得比较有特色。就贵州来说,目前的黔北民居,就是非常成功的典范,各地也纷纷前往参观取经。当然,借鉴成功经验,这是必须的,但也不能照搬照套,否则就失去了小城镇建设的了特色和灵魂。就个人所见,有两个问题是必须要注意的:
一是注意发掘和保护历史文化。小城镇建设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带动经济发展,逐渐缩小城乡差距。作为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在考虑地理、交通、气候等环境影响的同时,还需要充分保护和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一个城市的核心,就是文化。没有文化特色的城市,是没有吸引力的。小城镇建设,也不能忽视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发掘和发挥。一些地方搞小城镇建设,轰隆隆的推土机一扫而过,原来的那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迹,全部深埋在地下,哗啦啦的一片高楼拔地而起,看似华丽,实则生硬冰冷,没有特色,就像一个人一样,没有特点,没有性格,就不会给人留下印象。如此的小城镇建设,不是进步,而是倒退。
二是要充分体现当地民族特色。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素来以多彩贵州著称,贵州的小城镇建设,就必须体现出贵州多彩的一面。小城镇建设就要充分考虑该地民族特色,给予充分的打造和发挥,构建一个独具特色的温馨小镇。而不是照搬照套,一律的高楼,横竖交叉的笔直的大街,让人一看就觉得没有新意。比如说西江苗寨,之所以闻名遐迩,就是因为特特别,与众不同,充分体现了苗族同胞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文化。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小城镇建设,就要充分展现独具特色的地方,为今后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提供资源。
总之,小城镇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因素,要科学规划,周密部署,争取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三方面的和谐发展。
城镇化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论文【第4篇】
城镇化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
城镇化的大力推进,有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人口就业率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由于不断增加的城镇建设需求,农村土地的人均占有量日益减少。不过对于农村特色产品的加工,出现了新的就业形势与大量的就业机会,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有了新的`就业选择,这些就业岗位可以缓解一定的就业压力,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就业,推进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进程,收入水平也随之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扩大农产品消费市场,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从历史发展经验得知,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结果,不仅是城镇人口增加,规模扩大,还会扩大农产品消费市场。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随着农村转移人口就业问题的解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即对农产品的质量、品种和数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顺应农产品需求水平不断上升的趋势,农业部门势必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大产量,改进技术,提升农产品的各项指标,进而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扩大城市内需,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的就业问题得到解决,收入水平得到提高,进而消费与需求水平也随之加大,农民旧的生活观念产生变化,打破传统的消费思想树立起新的消费观念,这样的改变,使得城市农村内需不断扩大,人们利用起这些需求,顺应形势发展生产,从而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城镇化发展进程的推进过程中,不仅提高城镇需求,增加农民就业率,同时,还指引着农村产业结构从分散化结构向着规模化结构进行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之中,作为农村城镇化发展的主力部队,农村私营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极大改进了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使得农村产业的竞争力得到不断的提升,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城镇化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消极影响
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主要是农村人口和农村土地的城镇化,它的发展推进并不仅仅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促进作用,而同时也在一些方面产生出消极影响。
大量土地被占用,农业资源严重流失。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巨大,人均土地、农业资源都有限。而我国传统的城镇化建设致力于建设基建工程,力图打造起富强发达的“现代化大都市”,需要征用大量土地资源,使得农业资源短缺现象更加严重。
城镇化建设滞后,拉动农业部门作用有限。就目前数据来看,我国城镇化建设情况依然滞后于世界其他国家。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我国乡村常住人口减至58973万人,较上年末减少1373万人,城镇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9298人,较上年末增加2182万人。仍落后于世界整体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建设的滞后,使得城镇市场需求不足,农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无法很好地体现出来。
农民就业问题未完全解决。城镇化发展征用大量农用地,农民人均占有土地量下降,耕地资源有限,这需要农民走进城市就业,由传统农业转向二三产业寻求新的工作机会。而目前来讲,我国城镇化建设水平依旧处于滞后状况,无法提供出足够多的就业机会使得所有失去土地的农民都成功进入城市,使得仍然有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剩余未能妥善安置,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就业难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并未得到完全解决。
上一篇:数学建模论文免费精推实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