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的读后感 朝花夕拾读后感【汇集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第一篇】

看着《朝花夕拾》,仿佛又看到了小时候的我。以前的生活,是那么的无忧无虑,每天听着鸟儿脆耳的鸣叫声,闲暇时间还经常可以去小溪、湖泊中拿上几块扁平的石头打水漂,喜欢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每个周末,总是要找蓝天白云、绿水环流、绿树成荫的地方,好不痛快!

早晨的落花,傍晚拾起,人到晚年来回忆青少年的往事,又该是怎样的情怀呢?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就像是茫茫书海中不起眼的一粒沙子,但它所散发的光芒却影响了整个中国。

《朝花夕拾》中所描绘的封建社会的场景,与我们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大相径庭,但它却写出了对当时那个时候封建社会的强烈憎恶,鲁迅犀利的文字并不含蓄而是一剑指出当时社会的腐败。细细读来《朝花夕拾》,发现它是通过许多巧妙的手法,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感情的。而每一个情节,甚至于一个极其细小的让人几乎无法发现的小情节都蕴含着极深的道理。

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擅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看着《朝花夕拾》,仿佛又看到了小时候的我。以前的生活,是那么的无忧无虑,每天听着鸟儿脆耳的鸣叫声,闲暇时间还经常可以去小溪、湖泊中拿上几块扁平的石头打水漂,喜欢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每个周末,总是要找蓝天白云、绿水环流、绿树成荫的地方,好不痛快!

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第二篇】

最近,我看了《朝花夕拾》这本书,这是一本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记述了鲁迅的童年生活和青年时代求学的历程。

在《狗猫鼠》中,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嚎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恨;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在《二十四孝图》中,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在《父亲的病》中,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作玄虚、勒索钱财、革菅人命的实质。

《朝花夕拾》是鲁迅对往事的回忆,有趣的童年往事、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件一件往事,同时也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表现了鲁迅对艰苦劳动人民的惋惜、同情,也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告诉我们不要再回去那让人受苦的社会,更表现了对阻遏人民前进、折腾人民、损害孩子、保留封建思想的人的痛恨。让我们了解历史,感谢美好生活的由来。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第三篇】

一大早,鞭炮声就络绎不绝地响起来。只见大街小巷里,人们穿着各色的新衣,小孩子们放着鞭炮,大人们贴着对联。一个色彩斑斓的节日就开始了!

我们家也贴对联,只见奶奶用地瓜粉泡点开水,做成了粘液。在联后面涂抹上,贴在门的两端,新年的好气象也就出来了。这时,开始贴“福”字了。爷爷将“福”字贴在正厅的墙上。咦!爷爷怎么把“福”字贴倒了。爷爷笑着说:“把福贴倒这可是个习俗,意思是”福到“。关于这个习俗,还流传着一个故事呢!”

话说明太祖朱元障有着双面人的性格,一方面爱民如子,另一方面却是一个喜怒无常,心狠手辣,嫉恶如仇的人。有一次,他利用“福”字作暗记,准备痛下毒手。心地善良的马皇后,为免生灵涂炭,传令全城家家户户明天一早在家里贴“福”字。

第二天,朱元璋看到满城皆为“福”字。只有一家冒失,把“福”字贴倒了。朱元璋一气之下,决定将那家人满门抄斩。马皇后知道后,急中生智。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皇上要来,故意把‘福’字贴倒。意思是说‘福到’。”朱元璋听了,才放了他们一把。从此,金陵人为感谢马皇后的救命之恩,就将福字贴倒。直至今天,这种习俗也传遍了中华各地。

听完了这个故事,我才恍然大悟!

贴完对联,大人们当然要准备年菜了。爷爷炒菜,奶奶洗,妈妈扫地,爸爸切菜。大人们忙得不可开交,小孩们也忙乱。穿新衣、戴新帽、放鞭炮。样样都不能少。等我们玩到饿了,那沁人的香气也已流露出来了。一大群馋鬼顺着这香气走进了自家的小院。这时酒菜准备好了。外地的亲人也赶回来团圆了,一桌团圆饭,所有的家人围坐在桌前,享受着节日的欢乐,享受着团圆的兴奋。

在不知不觉中,除夕过去了,又迎来了新的一年,又迎来了新的一天!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第四篇】

最近看了《朝花夕拾》这本书,对鲁迅又多了一些认识。以前只要提到他的名字,就很让我头疼,更别提他写的文章了。总怕自己才疏学浅,是不能领略鲁迅的思想于万一的。读了这本书后,才改变了我这种固有的印象。

透过鲁迅的文字,我仿佛看到童年的鲁迅在百草园里玩耍,和人们一起去看迎神会……伟人小时候也并不表现的有多么突出啊。在这本书中,短短10篇散文,区区几万字,就能够把读者带入另一个意境,可见其笔法之高。但全文读来朴实的很,几乎没有什么修辞的使用。回味起来又感到如品一杯香茗,微苦微甜,文意隽永。鲁迅的字字句句,都有力透纸背之力,掷地有声。这也许就是他文章的一绝吧。

对鲁迅这个人,我不能妄加评论。众人对他的评价很高,有人认为他是民族英雄,有人说他是斗士。在文学史上,鲁迅的出现在广义上分开了新旧文学。虽听了很多他的生平事迹介绍,人们对他的评价,但我不是那个时代的人,很难体味鲁迅先生的思想所在。

《狗猫鼠》是全书开篇的第1篇,虽然名为狗、猫、鼠,但我看到的大部分是论猫与鼠之间的关系。鲁迅又讲了他为何而仇猫,原来是猫吃了他的“隐鼠”。看到一半时,我感到这篇文章带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当然不只是论真实意义上的狗、猫、鼠那么简单,这三者都代表着社会中的不同群体,猫欺压鼠,本来猫吃老鼠是天经地义的事,可鲁迅却偏偏爱鼠恨猫。鼠相对于猫而言是弱小的,鲁迅爱护它们,这也许是鲁迅对劳苦民众爱的一种变相双关写法吧。

《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是鲁迅对封建礼教制度的痛击和批判。文中对于古时的孝道进行了质疑,尤其是“老菜娱乐”和“郭写埋儿”两条,实在是不合情理。对于孝道那些文化,现在早已所剩无几,今天看后并不感到什么,反而还有几分惊讶。但那个年代的人,鲁迅的文字无疑都会对他们的思想造成极大的冲击。那个年代,这些新思想是在对千百年来封建礼教发出挑战。想到此,我又不得不对鲁迅这个斗士的胆识和见识由衷的赞叹。如今,那些腐朽的东西已在鲁迅这代人的努力下倒下了,今天的形势是中国传统的孝道濒临失传,这是万万不可的。《孝经》《弟子规》这些经典的读本少有人重视。我认为,中国传统的“孝”的精神是永世不变的,是代代人都应有的。我们摒弃那些陈旧的,但依然要留下“孝”的精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是这本书中的经典名篇。为何能成为“经典名篇”呢?必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其写作手法,艺术特色;二是其所传递的思想所在。

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在说鲁迅童年的快乐时光,在百草园的鲁迅确实很快乐,有满园的植物,什么皂荚树、桑葚、何首乌、木莲藤……又有各种小昆虫,叫天子在屋旁歌唱,沉浸在那些传说与故事中的鲁迅感到很是快乐。但有人硬把童年的鲁迅从梦中拉了出来,送进了“三味书屋”,情况发生了180度转变,鲁迅借此表示对打压儿童天性的教育方式的不满。

《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也是名篇,知名度不亚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可谓家喻户晓。文章讲述的是作者在日本留学学医,遇到恩师藤野严九郎,藤野先生不愧为一个好老师,在那个年代,能够对来自中国的鲁迅关怀有加,实为难得。在那封信中所写“你该怕吧”一句引起了鲁迅的民族危机感,而后来上课时鲁迅看到录像中的中国人被枪毙,而自己的同胞还在一旁高呼“万岁”,更加深了鲁迅的这种感觉,明白了中国人病的不是身体,而是心灵。从此弃医从文,开始写为所谓“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绝的文字。他有一个比喻,说当时的中国人都被关在一个大铁屋子中沉睡着,时间长了就会陆续死去。鲁迅就是要做那个唤醒者,让大家从这个铁屋子中冲出去。中国正是在那几代人的努力下崛起。鲁迅赞扬了他的恩师藤野先生,并深刻认识到思想上的顽疾比身体上的更为可怕。确实如此,当我们想让别人认同一件事,就要在心中去说服他,一个人的思想才是这个人存在的根本,即使肉体被毁灭了,精神仍会留存。

鲁迅在这本书中还写了他的好友——青年知识分子范爱农,但终没有太好的结果。还写了长妈妈,结果也同样如此,以及去看五昌会和一个带有人情味的鬼活无常等。

鲁迅是一个斗士,对一切黑暗腐朽的树木砍出一斧又一斧,不到倒下绝不停手。但不管我们后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是如何的,鲁迅都已随着滚滚的历史之河离去了。我们要记住鲁迅,记住这个同黑暗抗争的斗士,这样他就会活在我们心中,永不会死去。

从这本书中,我一是了解了那个时代,二是学习书中的写作手法,三是要继承鲁迅的精神,不达目标永不放弃的精神。

无论怎样鲁迅已经过去,未来是属于我们的!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第五篇】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1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

48 17398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