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汇聚【参考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第一篇】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第二篇】

1、封建制含义: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不是指封建社会,封建社会这一概念是近代从西方传入。

2、早期政治制度的的特点之一:最高执政集团尚末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

3、王位世袭制产生于夏朝;封建社会:皇位世袭。

4、郡县制:春秋出现(县统郡);秦始皇时全国推行。

5、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关系:不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对立的关系。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6、郡国并行制:斑马式。

7、三省六部制:不是民主政治:具有一定民主色彩。

8、腹里(河北、山西、山东)——中书省直辖管理;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9、行省制与郡县制的关系?继承和发展;

10、丞相:是法定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参与决策,有决策权。内阁: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顾问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由皇帝直接任命,具有票拟权。

11、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根本不同:经济基础不同)。

12、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加强君主专制(如:三省六部制、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的设立)。

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郡县制;行省制;科举制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哪两次侵华战争攻占了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两次都火烧了圆明园,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主)。

2、《南京条约》割香港岛,不是香港。

3、闭关锁国:是限制中外交易(不是禁止,仅开放广州十三行)。

4、《南京条约》中哪一条款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协定关税;

5、《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6、日本两次大屠杀:1894年,旅顺大屠杀(甲午中日战争);1937年,南京大屠杀。

7、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甲午战争之前,商品输出(倾销商品)为主,资本输出为辅;甲午战争之后,资本输出(如:开设工厂)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8、《辛丑条约》中哪项条款最能说明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__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9、(1)、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一日本开始侵华的标志(2)、1935年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3)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4)、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5)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抗战相持阶段到来。

10、抗战初期国民党抗日的态度:积极抗日,组织了四次大会战。

11、抗战的首次大捷概况?抗战以来最大胜利概况?

12、百团大战和枣宜会战都发生在相持阶段。

13、中共军队名称变更?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红军b、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改编活跃于北方);新四军(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活跃于南方)。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注意和抗日战争意义的区别)。

3、《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无法实施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a、《天》:绝对平均主义,具有空想性;b、《资》:缺乏实施社会基础(经济和阶级基础)。

4、《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经济主张(前后矛盾)。

6、辛亥革命是孙中山所领导,但不是直接领导。

7、《临时约法》中:主权在民(实质: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8、辛亥革命最大历史意义: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或封建帝制,不是封建制度)。

10、五四运动不是取得了彻底胜利。应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

11、五四运动领导者是不是中国共产党?五四运动是不是标志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a、不是:中共成立的时间是1921年,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b、不是,只能说日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12、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最大的历史意义)。

13、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不彻底;五四运动彻底反帝反封建。

14、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15、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16、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17、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18、中共一大:陈独秀(未直接参加)。

19、中共一大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不是农民运动)。

20、中共一大:未认清中国国情。(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1、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主要原因:孙中山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22、北伐战争的直接指挥者?蒋介石,不是孙中山(1925年病逝)。

23、秋收起义是进攻城市,而不是农村,仍走苏俄“城市中心”道路。

24、长征的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左”倾错误思想。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6、遵义会议:纠正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不是政治上、和思想上)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标志。

27、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慕,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28、与徐州有关的战役:台儿庄战役(抗战期间);淮海战役(解放战争期间)。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的政治制度。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代行人大职能。);正式确立:a、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6、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开始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于?a、两次国共合作(尤其是第二次国共合作);b、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7、民族区城自治制度: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成立);西藏自治区(1965年成立)。

11、“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与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最大不同是社会制度不同)。

12、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不是《共同纲领》而是1954年宪法。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国家政策不是由国家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关系也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2、1953由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邻国印度,解决西藏问题)。

3、注意“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区别。

4、“一边倒”倒向的是苏联还是社会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国家结盟还是不结盟?a、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不是亚非拉国家);b、与社会主义国家结盟(新时期不结盟)。

5、1954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不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当时中国合法席位被台湾占据)之一(主要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和朝鲜问题)。

6、1955万隆会议(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7、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是加入联合国。姜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第三篇】

掌握历史基本目标在于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与方法,并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置于相应的知识框架内,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网络,好应对高考历史选择题。

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本原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掌握,是历史学习的重中之重,历史学科需要同学具备的各种能力与方法,都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因此,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是高考选择题的应有之意。因此,掌握基础知识自当成为历史学科复习的重点内容。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第四篇】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演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变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

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

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第五篇】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第六篇】

开卷考形式的出现,可能会引起部分教师和高一学生的误解,以为开卷考学生可以翻书抄答案,考试的要求降下来了,平时用不着花时间看历史课本和做题目,只要考试时会抄书就行了。显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开卷考应该说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减少了,但由于材料题和问答题的综合性与灵活性大为提高,学生如果对课本的内容学得不系统与深入,历史课本内容不熟,连所答内容在课本什么地方都显得陌生,要比较完整地答好材料题与问答题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以为开卷考要求学生熟悉历史课本的程度反而高了而不是低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提高了,由此决定学校及任科教师、学生对新的考试形式下的历史会考比以前要更加重视,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因此,作为高一历史教师在会考复习阶段要正确引导,营造一个重视会考复习教学的氛围。但现实往往是,因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不重视高中历史会考,无形之中对学生和任课教师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使会考总体成绩难以上去。如上所述,出现开卷考,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学校与高一学生不重视历史会考的复习教学,结果是更多的学生过不了历史会考关。在这种情况下,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向学生说明会考的重要性、新考试形式下的会考应注意的各事项等,以引起学生对历史会考复习的重视。

二、合理安排教学进程,是取得会考复习成功的保证。

高一历史会考的范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下两册内容,范围广,知识点多,而时间又紧,在完成教学内容的进程时应作合理的安排,一般在完成上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后,把下册的教学内容提前一或二章到本学期来上,一般在第二学期的前阶段就可以把新课教学任务完成,然后进入会考复习阶段。历史新课教学内容可以在四月中旬完成,然后开始会考总复习。这样,一方面有较充裕的时间来复习迎考,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心理上产生紧迫感,会主动配合去复习记忆历史知识。在新的考试形式下的会考复习教学可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按会考标准要求完成基础知识的复习,这阶段穿插一些材料题与问答题的练习与分析讲解;第二阶段进行模拟题训练,以提高学生适应开卷的应试能力。这一阶段的复习教学工作极为重要。

三、抓40分钟课堂效率,是提高会考成绩的关键。

对于高一学来讲,历史会考任务很重,压力很大,因为他们还要应付地理会考及其他科目的学期统考。学生平时课外学习历史的时间很少,即使布置历史作业,学生往往也是抄一遍书,效果不好,因此必须着眼于课堂40分钟效率的提高,这种要求在新考试形式下显得更加重要。

要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上课力求生动易懂,讲得生动一些,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点在课堂上记住,从而落实知识点。为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可结合图片、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手段,适当对课文中的知识点内涵、外延进行补充展开,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典型的历史人物进行描述评价,以使学生产生共鸣。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符号在课本上把知识要点标划出来并记住。对于要求列为开卷出题的条目内容,课堂上教师必须下功夫进行材料题或问答题形式的复习教学,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思维能力。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这一知识,要求学生在课本中写上“前提”、“内容”、“目的”、“实质”及“认识”,并把相关的内容做上标记,并用“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比较”之类的问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复习教学能使学生水平有所提高。同时为了巩固知识,在每节课安排5-6分钟时间提问。提问听写内容可以是教材后的思考题,可以是教材中的材料题,还可以是《会考标准》所列的内容,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己设计。但每次提问、听写都要评批记分,这样可以使学生引起重视,加强记忆的效果。同时,有必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一些主观题的训练。因此,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是提高会考成绩的关键。

四、利用会考标准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是提高会考复习有效性的补充。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教会学生在历史学习和会考复习中如何使用会考标准。对于有志学习文科、能力较强学生要激励发展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觉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要避免学生对照会考标准的知识条目进行记忆性学习,而引导学生利用会考标准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要避免对照会考标准进行知识条目的抽象讲解,要尽可能让学生运用他们自己已经学过的概念和方法去理解史实。然后,要鼓励学生按照会考标准提出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并自己尝试解答历史问题。

对于一些学习“差生”,不少教师颇感头痛,但不能放弃,要尽量助其兴、动其情、授其法、促其恒。因为客观题分值减少,而60分的主观题对于他们来说失分会很多。显然,学困生思维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文字组织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复习教学阶段要多指导他们记忆的方法、分析归纳的方法、文字表达的方法,甚至是依据会考标准设计专门的填空,进行课堂提问和考试复习,并在复习实践中用之。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第七篇】

66、17世纪初统治英国的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属于什么王朝:斯图亚特王朝;。

6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起迄时间为:1640年、1688年;。

68、光荣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建立了英国了君主立宪制;。

69、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70、英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是:责任制内阁;。

72、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特点是:保留君主,议会掌权;。

第二课考点。

73、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间是:1775年;。

74、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

75、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是:“分权与制衡”;。

78、美国政体特点是:总统共和制,简称总统制;。

第三课考点。

7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1789年;。

80、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于:法国大革命时期;。

81、法国共和制度确立标志:1875年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82、十九世纪中期德国的政治特点是:分裂;。

83、德意志统一过程中起到中心作用的邦国是:普鲁士邦国;。

84、提出“铁血政策”采用王朝战争方式统一德意志的是:普鲁士邦国宰相俾斯麦;。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第八篇】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_—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_—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3、天文学、农业、医学。

4、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5、中国古代科技长期世界原因。

6、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社会原因。

二、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张衡等。

(4)唐诗:社会繁荣、对外开放、科举考试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代表人物有李、杜、白等。

(5)宋词:有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

(6)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

(7)明清小说: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出现了四大名著以及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三、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四、京剧的产生与发展: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来徽剧与汉调融合,形成京剧。

48 19748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