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公务员职业调研报告实用精编5篇
公务员职业调研报告【第一篇】
职业教育是培养经济建设第一线人才的主阵地,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结合点,下面是网友为大家搜集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借鉴。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举足轻重。它是培养经济建设第一线人才的主阵地,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结合点。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特别在近几年更是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发展经济的战略位置,从政策导向到经济扶持等方面都采取了不少措施。我县职业教育起步也不算晚,也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但总体上看仍然显得薄弱,发展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存在不少问题。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此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结合教育实际,围绕当前教育发展的重大任务,深入开展调研。现把对职业教育专题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今后工作建议报告如下:
据史料记载,职业技术起源于清宣统二年(192019年)距今近百年的历史。先后创办过两所农业学校和一所职业学校。农业学校开设园艺实习班,开展茶、果栽培和加工技术传授。职业学校从请来两个师傅为教员,教学内容是教学生纺线织布、染布等技术,学员学习大小花格子布的纺织和印染技术。享有盛名的马邓茶的栽培、制作加工以及振太街花布均是农业学校和职业学校传授技术后得以提升和延续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文化和科技的需求更加迫切,各类文化学习班和技术培训辅导班大量举办。
1958年在大办农业中学的要求下,全县区社办起农业中学32校,学生712人。
1959年农业中学调整为两个公社一校,全县保留10校,学生220人。
1961年至1963年农业中学再度调整保留为1校(者东农业中学),学生129人。
1966年,全县农业中学校数又增至5校,学生261人。在恩乐开办了农业技术学校,学员44人。
1967年,全县农业中学校数发展到9校,学生261人。其中县扶持指导办者东农业中学,公社办勐大平掌农业中学,其余农业中学均为区办。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农业中学先后停办。
1972年,县农科所开办一所农业技术学校,招收新生1班,40余人,2年后停办。
1973年,者东农业中学改为“第三中学”(普通中学)。
1978年8月,开办“师范班”。1980年10月经思茅行署批准改建为“县小学教师进修学校”。1985年经省教育厅备案协同省计委批准正式属中等师范学校规格建制,开始招收全日制离职系统进修中等师范学员。1987年停招系统进修中师班,转为在职教师岗位培训。,教师进修学校与民族学院联合招收函授本科汉语言文学班。同时面向社会在职干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多项职业技能培训。
1985年,以教育部门为主,农、牧、卫生部门联合创办了“县农职业中学”,同时挂“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分校”牌子。1986年开始只招初中毕业生,进而过渡成“职业高级中学”。
1986年10月,县委、政府决定将县农机站改办“县农业机械技术学校”。到1989年止,共举办50班(驾驶39班,管理员11班),学员2392人次(驾驶1911人次,管理员481人次)。
1991年,按板镇成人技术学校创建。1999年6月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示范性成人技术学校”。学校以科教兴镇、科技致富为宗旨,培训迎着季节走,按照农闲学,立足文化、着眼技术、服务生产,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的指导思想,切实抓好农村科技培训工作。发展至今,全县还有合格成技校2所,村成技校110所。
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直至二十一世纪初以来,社会各部门,各种组织从自己工作需要出发,纷纷举办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站、辅导站等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增多,培训范围增大。县委党校、婚育学校、驾驶技术培训学校、农广校、农函大运应而生,社会化的职业教育网络已经形成。职业教育真正成了部门单位普及业务知识,提高职工素质、职工个人提高业务水平、就业机会所必须,参与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识增强、自觉性提高。
县教育局主要管理学历职业教育,同时也协同管理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管理非学历职业教育,劳动就业主管部门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和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等。各部门因工作需要组织的培训班由部门自主管理。
此次调研中,县教育局主要对县主管的学历职业教育和协管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进行调研,调研报告中所提的“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也主要针对学历职业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通教育(学历教育),轻视职业教育,“读普高、上重点、考名校”仍然是家长,学生的努力方向和主攻目标,视职业教育为“旁门左道”,认为上职校没出息。加之高校扩招普高扩容,职业学校生源匮乏,职业学校招生难的现象十分突出。职中现有在校生是181人,与普通高中生数比是1:13,跟1:1的要求差距很大。原因之二是一部分干部群众对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看不到职业教育对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科技普及所起的作用,全社会兴办职业教育的氛围不浓厚。县职业高级中学连续多年完不成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招生指标,生源问题成了困扰职中多年的老大难问题。
二是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为当地经济服务功能不强。学生招不进、留不住、送不出,掌握不了一技之长。学生走到社会上就不了业。究其原因是职业学校受师资,设备等因素影响,不能发挥科技示范和科技推广的龙头作用,带动不了当地经济发展,专业设置与目前社会就业和市场需求衔接不紧密,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职业学校的骨干专业没有形成,对学生、家长缺乏吸引力。职业学校之间专业雷同,无序竞争,我县职业高级中学始终没有找到适合县情,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引导,支持作用的专业,形不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三是职教专业教师匮乏。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质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在于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专业门类多,课程设置复杂,对职教师资的配备不但要注意数量,更要注意专业结构。县职业高级中学现有教职工44人,其中专任教师37人,专业教师1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专业教师所占比重偏低,几年来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专业教师与学校专业设置需要差距较大。县依照普洱市教育局要求在农村初级中学开设了职业技术教育课,使用市教育局编印的职教乡土教材,但各校普遍缺乏适应教材需要的专业教师,初级中学职业技术教育课的教学质量受到很大影响,难以收到实效。
四是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硬件建设亟待加强。职教专项经费紧缺,教学设备“残、破、老、旧”,缺乏与专业设置相配套的教学仪器和实验实习场地,在黑板上学技术,学校硬件设施急需充实。由于县财政运行十分困难,县人民政府多年来对职业教育没有大的投资。加之上级扶持教育的专项资金多倾向于普及义务教育,“世界银行发展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国家“贫义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等,县职业高级中学均沾不上边,故职业高级中学的硬件设施长期得不到充实和改善更新。
五是职校学生学习费用高,困难家庭子女缺乏经费支持,职校学生毕业就业率低,加之社会上技术工人工资待遇低于管理人员,教育成本难以回收。困难家庭子女打消了接受职业教育的念头。
六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混乱,职教资源浪费。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培训机构林立,各类培训班层出不穷,但由于受师资、设备、基地影响制约,往往是培训质量不高,社会效益难于显现。一方面培训经费、人力、设备的的严重短缺。造成资源浪费,培训效益事倍功半。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保持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必须下大决心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改变职业教育的现状。
1、建立县职业教育发展领导机构。由县人民政府主管教育副县长任组长,教育、财政、农业、畜牧、科技、卫生、民族、扶贫、宣传等部门领导作为机构成员,主要负责研究解决协调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监督计划、规划的执行,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
2、召开职业教育发展领导机构联席会议,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3、成立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从根本上改革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就县职业高级中学师资队伍建设而言,首先要把好教师的入口关,教师的调入要根据学校专业缺额需要,缺什么专业就调什么专业;其次是要抓紧现有教师的职业培训。积极创造条件从经费上、时间上为教师培训开绿灯、给政策。其三是要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培训要为学校的专业设置服务,培训回校后要用好受训教师,使其在学校专业教学中发挥作用。其四是要选准培训路子。现在社会上各种培训机构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更有盗用培训之名谋利者,要把教师送到国家相关部门举办的培训机构、高等院校、企业进行培训。其五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更要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只有热爱职业教育、热爱学生、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才可能办好职业教育。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实验器材和设施,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虽然在简陋的教学条件下,仅职业高级中学至今就已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1200人次,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100人。中央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但仅仅依靠国家的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要想更深层次发展,还需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1、要切实落实国家关于“城市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的规定”。
2、除管好用好国家“职校贫困生生活补助费”政策外,县人民政府对在职业高级中学就读的农村户口及享受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再给予困难补助,以吸引上述家庭子女到职业高中学习。
1、加大职业高中招生改革力度。在执行以往职中招生改革中联合办学、取消年龄限制、取消往届类别限制、实行专业大类招生等基础上,继续改革招生办法。实行职业高中提前录取,春秋两季的招生办法。
2、改革办学模式,拓宽“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办学思路。积极扩大学历教育生源,为职业高校储备人才;同时,结合当地人才市场需求及新农村建设需要,积极组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当地劳动者素质。
3、改革职业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实行学校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教职工全员聘任及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调动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
4、加强职业高中学校管理。
规章制度。
建设,强化学校内部管理。
1、**市共有中等职业院校4所,即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市职业教育中心)、青铜峡职业教育中心、盐池职业中学、同心县石狮职业中学。在校生总数为4587人。生源结构以城乡分:城市占%,农村占%,以地域分:本市辖各县(市、区)占%,周边县(市、区)及陕、甘、蒙毗邻地区占%。
4所职业院校共有教职工421人,其中管理人员20人,工勤人员43人,教师358人,其中兼职教师60人,专任教师中专科学历16人,本科以上学历342人,占全体专任教师的%。
20xx年全市用于职业教育总投入万元,其中财政投入万元,学费收入万元。到目前为止,尚未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财政拨款标准。
全市现有市级综合实训基地1个,县级实训基地2个,近五年中央财政共投入730万元,省级财政投入240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160万元,院校自筹36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
2、全市有农村中等职业学校3所,即青铜峡职教中心、盐池职业中学、同心石狮职业中学。3所学校共有在校学生3162人,生源主要来自本县(市、区),农村学生占80%以上;共有教师151人,其中兼职教师17人,本科以上学历教师达%;20xx年职业教育办学资金总投入万元,其中财政投入万元,学费收入万元,各县(市、区)尚未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财政拨款标准;现有实验实训基地2个,近五年内中央财政投入青铜峡职教中心实训基地160万元,投入盐池县职业中学实验实训楼400万元,青铜峡市和盐池县财政分别投入30万元和166万元。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市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职业学校建设步伐加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但与外省区及本区部分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许多问题,既有整个职业教育的共性问题,也有本市的实际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从总体上看,全市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山区县(区)教育发展极为缓慢,表现在一是职业学校及培训机构教育资源配置过少,办学条件薄弱;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份额过低,在校学生普职比为5:1;三是农村职业教育及成人各类培训无法全面、有效开展,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进程。
2、本市职业学校招生难、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难。主要原。
因:一是人民群众和学生观念比较陈旧,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在就学的价值取向上有偏差,把培养目标定位在科研或管理人才上,重理论学习,轻动手操作,都想当“白领”,不愿做“灰领”和“蓝领”。在升学选择上总是先选择普通高中,实在没有办法才选择职业学校;二是由于本地经济发展速度不快,经济总量小,就业岗位相对过少,毕业生就业供大于求,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由“出口难”反作用于“入口难”;三是本市的职业院校,由于办学条件、师资、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差距,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不对应,造成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四是政府在毕业生就业方面作为不够,没有从改善民生的角度出发,出台相关的政策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3、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最大的难点是投入严重缺乏。职业教育是成本最大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师资配备、学校功能建设和实训设备配置。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空编75人,由于人事管理体制的制约无法补充,同时由于经费短缺学校也无能力自主聘用教师。学校实习、实训设备数量缺乏,档次较低,所有学校都没有建成设施完备、功能完善、设备充足的实训基地,无法满足实训实习需求,严重制约着办学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学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条件差,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没有形成,不能满足部分学生采取灵活方式完成学业的需要;校校联合效益不明显,“一年在农村学校,一年在城市学校,一年在企业实习”和“一年在学基础,一年在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两个“三段式”的培养机制及“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工厂操作”的学习循环方式没有完全形成。
5、校企合作路子不宽,机制不完善。从学校角度看,乐于合作的企业较少,主要原因一是有的企业提供顶岗的岗位少,不能满足一批毕业生的需要;二是有的企业的专业与学生实习专业不对口,一批学生要分散到几个企业顶岗,管理难度大,从学校方面考虑安全责任大;从企业角度看,顶岗实习毕竟是实习,不仅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还必须特别做好劳动保护和安全保护,要派出师傅指导、提供顶岗工资等,只有义务而没有收益,如果不是订单培养,为本企业增加技术工人,企业是不合算的,所以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1、加大投入,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增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一是要加强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市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暨**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市级中等职业学校,是在全市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学校,原校址布局零乱,容量有限,制约了学院的持续发展。根据自治区20xx年全区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关于统筹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做大做强做特职业教育的精神,市委、政府决定将其迁建入教育园区,占地1000亩,概算投资亿元,目前仅完成投资5000万元,资金缺口非常大。建议自治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借国家拉动内需、加大教育基础建设投入的机遇,重点支持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暨**市职教中心迁建工程,给予大额度的资金投入,将其建成教学、培训、住宿、文体活动、实习实训等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充满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塑造职业学校的新形象,发挥市级职业学校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和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使其改变薄弱状况,达到规模适度,满足当地中等学历教育、各类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二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依托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个全市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共享的综合实训基地,达到设施完善,设备一流、数量充足;同时在各县(市、区)建设一个中等规模、满足所设主要专业实习实训需求的实训基地。
2、改革人事管理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职业。
学校普遍存在缺教师、现有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要加强师资配备,区、市人事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要实行灵活的编制政策,给予职业学校招聘教师的自主权,要让职业学校根据专业教学需求,在人事部门的监督下,在编制总额范围内自主选聘专业教师,引进人才。
2、深化改革,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要以市场。
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设置专业,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培养方式。在专业建设上即要依托当地主导产业设置与之相适应的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也要设置为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服务的外向型、标准化专业,着力加强专业建设。同时全市范围内应统筹设置专业,避免重复设置,实行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水平。在办学模式上,要积极探索与东部职业学校实行分段接续式合作办学模式,利用东部地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就业环境,使本地学生实现输出培养和就业;在培养方式上建议采取“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再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顶岗实习半年”的方式,强化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4、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使人民群众及学生充分认识接受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宣传好国家给予中职学生每年每生1500元生活补助的政策及中职学生就业趋好的形势,引导广大家长和学生在就学选择上更加实际,逐步认同职业教育。
5、建议在国家已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助学政策的基础上,对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无论城市和农村学生实行全免费,学校的培养成本均由各级财政按比例分担。实行免费后,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籍管理系统,要出台更加具体的学籍管理办法,严格学籍管理,对学生的流向和在校学生情况要加强监测,并按月上报教育行政和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学校使用财政拨款情况的审计,保证财政核拨的教育经费有效用于教育教学。
公务员职业调研报告【第二篇】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摘要: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本身的原因,也有家庭和社会的原因,但是通过以四川六所高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大学生为对象的实证调研发现,高校是否积极作为则是一个根本原因。在当前,要真正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需要高校承担其应有的责任,积极努力作为。树立全程全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断强化社会实践教学;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业务强、素质高的职业指导教师;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制度化建设,是各高校履行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之责的四大根本行为。
公务员职业调研报告【第三篇】
为了解云和县职业学校,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后课堂教学的现状。20xx年3月17日至19日,体艺科、职教科在云和职业技术学校调研三天。美术学科、通用技术学科调研的主要内容是随堂听课、教师座谈与交流两项。以下是对18日上午半天调研活动后的总体情况简要分析汇报。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云和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国家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于职业技术学校的特点,云和职业技术学校现有美术专业班4个,其中高二年级2个,高一年级和高三年级各1个。现有美术专业专任老师7名,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基本为美术专业学校毕业,学历合格。通用技术专职教师1人。
二、课堂教学的现状。
本次活动听课3节,其中美术专业课2节,通用技术课1节。美术专业课一节是电脑平面设计《文字效果制作》由吴莲老师执教,另外一节是素描《石膏圆柱体临摹》由陈峰老师执教。通用技术学科是技术与设计1中《流程与设计》一课,由刘伟林老师执教。
由于职业技术学校的特点,除通用技术学科教材统一使用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技术与设计》教材外,美术学科的教材由任教美术专业班的老师自编内容供学生们选学,教学内容选取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美术学科和通用技术学科在课堂教学形式上,以“讲授——练习”的模式为主,先由老师介绍或讲解,学生自由练习或是上讲台演示。个别学生上讲台演示,其他学生观看演示,不少学生则自由交谈。
三、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1、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育观念一时难以转变。
几节课同时反映出的问题是教育观念问题,教育观念的更新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况且职业学校的'专业课老师,少有参加高中新课程实验培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方法也在情理之中。另外,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老师,已经根深蒂固,运用起来驾轻就熟。
2、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的问题有待尽一步加强。
学科教师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虽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的就业服务。老师应更多考虑,选择适合学生就业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选择能体现本校的办学特色,或是体现云和县是中国木制玩具之乡的特色内容进行课堂教学。通用技术是动手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应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多让学生在实验室(实验室的配置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的要求配置)里操作实践。
3、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应逐步建立。
在调研中,几个老师的课堂教学都以下课的铃声为终结,学生对自己的作业或设计的作品,缺少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评价。教师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讲解后,学生真正落实情况缺乏了解,不利于开展后续的教学。
四、研究与对策。
1、呼唤职高教师也应更新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观念下形成的教学模式是根深蒂固的,即使有意识地去改变,在教学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回到原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去。普通高中进行的课程改革实验,老师们都通过学习培训来转变教育观念,通过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职高老师也应该不断学习,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转变成老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将教学观念转化成教师课堂教学的自觉行为。
2、加强学科老师的集体备课,发挥群体作用。
集体备课意义在于老师之间通过探讨与交流,取长补短,发挥每个人的教学特色。云和职高美术组有别于其他普通高中,美术组教师个体数量较多,在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强化做好集体备课工作,发挥群体优势,选择教学内容,更好地挖掘教材,探讨教学方法,不失为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
公务员职业调研报告【第四篇】
社会实践报告垂直电商之路。
20xx年,*垂直电商行业进入发展的拐点期,*垂直电商或将结束高速发展期,在未来五年时间将进入发展*稳期。市场经济的大转型,消费者对电商购物需求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一方面涌现出大大小小的电商企业,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产业金额也快速上升。20xx年的光棍节,仅淘宝就达到了191亿的巅峰数额。电子商务的崛起成就了淘宝、京东以及无数大大小小的各类卖家,无数电商企业在这时候达到企业辉煌发展期。而在20xx年,*经济开始呈现下行趋势,*电商行业的暂时衰退已经不可避免。垂直电商属于快速发展的行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普遍磨练出了较好的执行力和市场应对能力,但企业的整体战略应变力不足,企业普遍对外部环境过度敏感,却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方向看不清,资源配置随意。
机遇与前景。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手段,从发展趋势来看,它的外延在不断扩散,以金融产品、旅游产品、精品消费为代表的物流电子商务将成为整个市场的重要补充力量。20xx年,商务部、工信部等部门已经将电子商务的发展规划纳入“十二五”规划的范畴之内,未来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将得到更多政策资源的支持。目前,我国正着手推动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国家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先后批准了17个电子商务试点,覆盖了多个行业、地区、企业。我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当中,各个行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和一些个体户,应该牢牢把握这个契机,实现产品利益的最大化。*电子商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台服务上获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从作为本地化电商*台,却在行业的发展中蓄势待发,20xx年,我国电子商务行业投资额将达到35亿美元。
优劣势比较及问题分析。
公务员职业调研报告【第五篇】
为全面了解我省建设职业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工作的情况,我厅对全省建设职业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走访调查了42个市、县建设主管部门,44个企业和在建工程项目,并对全省建设职业技能岗位资格鉴定站进行了评估。
我省建设职业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工作自某年全面启动以来,依托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大中型企业培训中心等现有教育资源,建立职业技能岗位培训机构128家,成立岗位资格鉴定机构122个,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培训网络和省、市、县三级鉴定工作网络。所有鉴定机构的人员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制度建设均到位;71%的市、县制定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总体规划;86%的市、县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全省培养了2#多名考评员和250名质量督导员。各市、县已形成以一线操作人员为主体、在建工程项目为载体的培训与鉴定格局,构建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脱产与业余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全省11万余人完成了培训与鉴定,在建工程项目持证上岗率达到%。
建设职业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工作的全面推行,有力提升了我省建筑企业的竞争实力,使我省建筑企业的施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队伍素质都比前几年有所提高,前两年,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建筑工程一次交验合格率达到96%,施工安全事故逐年减少。建设职业技能岗位培训工作的开展,还对建设领域劳务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建筑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农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民从建筑业得到的收入占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
(一)健全组织机构,搭建了建设职业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工作平台。
各市、县建设主管部门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加快“三化”进程的中心任务,服务大局,把建设职业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了主管领导指导抓,行业部门协助抓,鉴定站具体抓的良好局面。如衡阳各市县、南县、醴陵市、湘阴县、石门县、汉寿县等地均成立了建设职业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或建设局局长任组长,牵头负责本市县的建设职业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工作,做到了领导到位、人员到位、办公条件到位、各项制度到位,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工作平台。同时加大了宣传工作力度。如衡阳市在衡阳日报上开辟了“建筑时空”栏目,益阳市、湘阴县将宣传资料制成光盘送往各工地等,各地在开展宣传周或宣传月活动中,通过宣传图册、过街横幅、报纸、电视、宣传车、会议等形式,提高社会特别是建筑企业对持证上岗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一线操作人员的参与热情。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70%工地的一线作业人员知道不持证就不能在工地上务工的制度和规定。大部分市州的培训与鉴定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企业的支持和从业人员的参与。
(二)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建设职业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工作运行机制。
各市、县从本地实际出发,建立了符合实际的运行管理工作机制。制定了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开展的办法和措施,同时积极争取当地劳动等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益阳市实行“审批连锁制”,即从企业资质年检、招投标、劳务分包企业申报注册等方面把住准入关。株洲市以“在建工程项目”为突破口,找准工作切入点,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湘阴县对鉴定工作达标的企业优先办理资质就位,优先考察企业升级,优先推荐参与建设工程的招投标。常宁市、耒阳市与各施工企业签订了《作业人员持证上岗责任状》,衡阳县以落实《建筑法》、《施工许可管理办法》为手段,加强对工程开工前招用生产人员的持证情况审查,不合要求的不发施工许可证。湘阴县、攸县发挥劳务输出大县的优势,到北京、上海、新疆等地联系有关使用农民工的施工企业和项目,签订协议,有力地推动了培训与鉴定工作的开展。
(三)追求改革创新,拓宽建设职业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工作思路。
建设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直接面对的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各市县就如何适应农民工特点组织培训与鉴定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培训机制上实现企业自主培训,在培训形式上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在职与脱产相结合,在培训内容上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突出针对性,从而满足了农民的要求,适应了市场需要,促进了培训与鉴定工作在不断创新中持续发展。
随着建设职业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工作的不断深入,建筑劳务市场正逐步规范。衡阳市在规范劳务用工的过程中,出台了《衡阳市建筑劳务分包企业管理办法(试行)》,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使施工企业切身体会到劳务公司提供的劳务人员,省心、省力、省事。耒阳市采取措施,对进入该市的外来施工企业,在办理施工报建手续时,查验其务工人员持证情况,对没有取得证件的人员,一律要求先培训后上岗。衡阳县加强劳务市场管理,规范劳务用工制度,加强了证书管理,要求企业新招劳务作业人员时,必须取得相应证书。同时,鼓励务工人员入股办劳务企业,将原松散无序的劳务群体改造成具有资质的劳务企业,提高建筑劳务的操作技能和组织化程度。从调研情况看,劳务公司的发展和劳务市场的培育,为实现农民工有效转移和持证上岗,提供了机会,畅通了培训与输出渠道,为建设职业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后劲。
(一)鉴定工作发展不平衡。部分市、县鉴定站基础工作不扎实,一些能够反映鉴定工作实际情况的基础性资料保管、整理、归档不全;技能考核工作不规范;考培不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市级鉴定机构力量薄弱,工作局面没有打开,对县级鉴定站督促、检查、指导不力。
(二)缺乏统一的政策制度。目前,我省还没有统一完整的建设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管理规定,各市、县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只能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地方性政策、办法。但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建设职业技能岗位证书发放与管理机制需要调整和研究,各级鉴定站的性质也待进一步明确。
(三)劳务市场发展滞后。目前,部分地区未成立劳务公司,没有劳务输出载体,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底。劳务基地县与一些大型建筑公司虽签订了输出协议,但有些公司原已有固定的劳务关系,难于吸纳基地县劳务,以输出促培训与鉴定无法落实。
(四)经费投入渠道不畅。目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建筑施工企业处于微利时代,特别是县一级,开工项目不多,且规模很小,本地的培训鉴定与输出又无太大的发展空间。如衡东、祁东、祁阳、汉寿等县,年建筑业产值只有1#多万,在建工程项目不足10个,较大的项目也只有100多万的造价。这样,培训与鉴定的经费就很难得到落实,加上培训鉴定工作机制的不健全,造成了证书不能流动,工地上人、证不符。同时,部分市县建设主管部门争取阳光工程资金收效不大。
(一)明确目标,做好工作规划。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建筑业发展的现状,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建设事业发展趋势,预测市场对一线生产操作人员的需求,科学制定建设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与鉴定目标管理任务。同时将该项工作纳入建设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二)锐意改革,创新工作模式。要紧跟市场和形势发展需要,创新思路和方法,改革培训与鉴定模式。一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培训与鉴定工作贴近农民、贴近企业、贴近市场,开展定单式培训,畅通培训与输出渠道;二是把握实施阳光工程的机遇,充分发挥建筑领域培训与输出的行业优势,充分发挥现有劳务基地、培训基地和鉴定站的作用,积极申请阳光工程培训项目;三是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做好技师的考核评审工作,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群众性岗位练兵活动,建立培养、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的制度,为高技能人才提供成长通道。
(三)分类指导,促进培训与鉴定工作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劳务基地县、经济发达县、建筑业发达地区、劳务经济发达地区在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中的优势,实行分类指导。将建筑业发达、建筑劳务经济发展前景好、培训与鉴定工作效益显著的县确定为建设职业技能岗位资格鉴定工作的重点县,将在建工程项目多、建设规模大、生产一线作业人员多的企业,作为建设职业技能岗位资格鉴定重点企业,加以扶持,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促进培训与鉴定工作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四)政策引导,完善运行机制。一是从市场准入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岗位证书制度入手,规范建筑劳务市场,实现以输出促培训,使培训与鉴定工作按市场规律运行。二是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岗位培训与鉴定投入机制,将培训与鉴定的部分经费列入建设工程造价成本,建立政府支助、企业筹资、个人出资的多元投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