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问题的思考文章(优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新课程改革问题的思考文章(优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新课程改革问题的思考文章【第一篇】

参加了高中语文新课程培训,按照学习进程,利用课余学习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知识,自己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转变教育观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观念,尤其是教材观。解决了教材观才能谈改善教学,才能谈有效教学,高效教学,魅力教学。注重人文性、注重能力的培养、编排体例新是新教材“新”的所在,我们要严格遵循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充分利用好必修本打好基础,合理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选修,吃透教材,宏观调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阅读和写作分开是新教材的又一亮点。引导学生多读,在读的过程中积累,然后多写,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在三个写作序列练习中,养成良好的能力。写作要遵循创作的规律,采用阶梯式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记叙文、议论文的训练,让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在作文之路上成长,而不是搞高考应试式作文训练。

新教材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了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不能随意化,要作为语文课的一部分,做到口语训练和课文教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二、形成教师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评价,往往只重视结果,不看过程,导致教的过程“走过场”;对学习的评价也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或只注重记住结果,而忽视亲历亲为的重要性,这是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病根所在。“因材施教”已讲了两千多年,“启发式”教学早已写进了语文教学大纲,至今我们也没有很好地落实。这与我们忽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管理和调控不无关系。我想在教学中我们,一是教师要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思路,对语文教学过程实施有效地调控。二是要落实教学的具体环节,使过程“到位”,每个环节中还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和方法,并做到各种方式、方法综合贯通,做到教学流程合理。三是要因人施教,教师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学习过程,因材施教,尤其注意使学习的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四是要使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建构的需要,循序展开。五是要转变教学评价指向,即由侧重评价教师教的过程和艺术,转变为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三、教会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

方法最重要,教会学生学习更重要,指导学法,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督促运用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只有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它才能引导你在知识的乐园里遨游。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备好课,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语文课。这样,才能激起他们高昂而持久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广大语文教师应抓住契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各异的激励办法和开展各项活动。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堂课到一个单元再到一册书,都要匠心独运的设计一定的检验学习效果、推动学习动力的办法。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进步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和更为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师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扩大语文外延。

四、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

我们知道一线教师任务重,时间紧,平时教学中的得与失往往在一霎那间忽闪忽现,即便有心劲儿也没时间捕捉,没功夫理会,于是教学失误恶性循环,教学智慧转瞬即失,教学实践在费时费力中不见成效。而本次培训,给了我们教师这样的机会,有完整的时间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给了我们教师这样一个平台,集中学习,同位次的交流和沟通,学员之间的交流撞击出思维火花,互相学习,在反思中争取特别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反思显得最有价值。而作业的原创原则,也使大家的表达和思维的深度从艰涩走向了流畅,在这个过程中正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积累和整合,也是我们教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梳理和探究,更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提升和进步。

我坚信:新课程改革,一定会让学生接受到鲜活的语文,让他们的大脑积极思维,让他们的情感象涓涓的泉水川流不息,让他们的智慧象天上的星星永放光芒。

五、要善于反思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

重视模块学习、夯实各种能力基础,养成学生语文素养。模块学习做到“教什么,考什么;怎么教,怎么考;怎么教,怎么做”,在新课程下模块学习与考试一定会一直体现“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 发现。创新”这二十个字的高中语文总目标。所以,我们要研究模块,更要在教学实践中以总目标为指导。要实现总目标,关键要转变观念。新课程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以前的教育教学相比,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注重有效知识的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终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要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只有学生发展了,教师才能更快的提高!模块学习,语文综合素质的较量!要在较量中取胜,需要我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需要我们自己提高综合素质——终身学习。

总之,前几天的学习让我感觉很充实,解决了很多我没有想明白的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给了我很多启示,我更加相信课程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的。在新课程条件下,学习和成长的学生,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我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到实践中去寻求最佳答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新课程改革问题的思考文章【第二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新课程的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这次改革不仅是对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调整与更新,同时也更多的注重了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与贯彻。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形成了宝贵的优秀伦理道德思想,怎样把这些思想发扬光大,使它们真正成为鞭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种精神力量,也是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努力的方向。作为最直接承担着思想教育任务和使命的政治课教学,对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中加强传统优秀伦理道德教育,也是提高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我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些思考。

一、思想上提高认识,充分重视

在思想文化领域强调优良传统教育,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我们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对这个问题予以充分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重点在青少年,也就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这是培养人的优良道德素质的最佳时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作为德育课程,面向全体中小学生。通过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向学生进行传统优良伦理道德教育,作用将是十分重要的。用课程的形式,按照一定的教学大纲、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优秀伦理道德教育,这是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优势所在。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优势,让我国全体公民在青年少阶段接受正规的、充分的传统优良伦理道德教育,将社会主义信念和传统美德结合起来,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传统优秀伦理道德教育,是提高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实效、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有力措施。

传统优秀伦理道德,对于怎样做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还导之以行。晓之以理就是循循善诱地说明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思想精华,也是人类文明宝库的珍贵财产。动之以情就是情理结合,化理为情,以情感人。导之以行就是教人做人的规范,树立为人的榜样。传统优良伦理道德对人生、理想、立志、求学、生活、工作、处事、交往等做人的方方面面,都有明确、具体的规范,使人的行为有所遵从。就立志而言,我们的先辈就有许多至理名言。荀况说:"无冥冥立志者,无昭昭之明"。朱熹说:"命为志存"。还有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更是为人们所熟悉。这些话不仅提出了要求,也指明了行为准则。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将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作一番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优良伦理道德渗透于思想政治课之中,思想政治课将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更体现我们的民族特色。应该说,这也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教学中融会贯通,有机结合

在思想政治课内部渗透传统优良伦理道德教育,更需要融会贯通、有机结合。这就要求对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内容,进行必要的分析研究、批判继承。我们所要继承和发扬的,自然是那些优良伦理道德。这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凡是具有爱国精神、民族精神、奉献精神,注重爱人、敬人、利人、助人,讲究做人道理、高尚品质、思想修养的伦理道德,我们都要学习、继承,并结合实际予以发扬光大。我们的先辈提倡的忠恕、孝悌、仁义、礼仪等伦理道德思想,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学习、分析,择善而从,古为今用,对待那些纯属封建性、腐朽性的政治和人生伦理,当然不应继承,但让学生适当了解一点,懂得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由来,对于他们理解、接受优良伦理道德,也会有一定益处。 只有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一番消化,力求融会贯通,才能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自然地渗透在教学之中。

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在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中渗透传统优良伦理道德教育,无论就课程外部或课程内部而言,都是一项系统工程。进行传统优良伦理道德教育,是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所有与精神文明建设有关的方面需要研究的。就学校而言,则是整个德育的一项重大任务。学校德育和各个渠道,包括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各科教学以及其他日常德育工作、课外活动,可分别结合各自的工作内容和特点,加强传统优良伦理道德教育。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德育的要渠道之一。在进行传统优良伦理道德教育方面,则要与德育工作的其他方面加强联系与分工,有机配合。思想政治课在全面统筹、注重说理、体现层次、系统教学等方面,可以充分发挥课程的优势,成为全社会和整个学校开展传统优良伦理道德教育的一支得力的方面军。处理好思想政治课与其他教育渠道的有机联系与分工,就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在这方面所承担的特定任务。

三、加强补课,边学边教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作为思想政治课的编写者和执教者,还应创设条件,扩大一点学习的范围,以求对我国传统优良伦理道德了解得多一点、深一点,这将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质量。学习的范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史的著作。这类著作,按照历史发展过程,从记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诞生,分别阐述各个历史时期的伦理道德思想,同时介绍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以及相关的典籍。这对于系统了解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很有帮助。首先读点伦理道德思想史,是了解传统优良伦理道德的好办法。

二是有关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典籍。典籍浩繁,只能有所选择,量力而行。譬如,读一点先秦诸子的著作,尤其是《论语》、《墨子》、《孟子》、《荀子》等,真正入了门,就可收到触类旁通的功效。《论语》、《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关于伦理道德、人生哲理的论述丰富,有不少至理名言,是学习、研究传统优良伦理道德的珍贵文库。比如《论语·学而》记述孔子的话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涕,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全文25字,提纲挈领地概括了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这里提出了孝、弟、谨、信、泛爱、亲仁、学文等7条言行标准,德育有6条,足见儒家伦理对德育之高度重视,将其置于第一的位置;孟子的许多伦理道德思想,也成为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有些话被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作为座右铭传颂。在其著作中所提出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成为中华民族不畏劫难,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舍生取义,大义凛然可说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髓,它从思想上养育了千万贤者;墨子主张"兼爱"、"节用"、"节葬"、"非乐"等,"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对后世的影响深刻;荀子倡导礼义,主张"以义制利",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义利两全、以义制利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在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正确处理两个文明的关系,仍是有益的。

历代的伦理道德典籍还对道德修养的方法如好学、习行、内省、慎儿、反思等等,有精辟的论述。认真读一点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典籍,运用到教材、教学中,将有助于思想政治课上一个新台阶。

三是有关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历代蒙学读物。在民间流行最广的有《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等。《三字经》可称为少儿百科,其中就包涵着许多有益的伦理道德思想,很多都可供今人借鉴。有些名言警句、诗歌韵语在民间传诵,长盛不衰。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楼,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等等,这些来自《治家格言》的话,可以说已成为一种民族语言。将蒙学读物加以分析提炼,择其精华,教育青少年,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会取得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历史典籍,还是蒙学读物,都既有精华,又有糟粕,需要"学而思",有所分辨,有所肯定或否定。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我们应引以为训。

新课程改革问题的思考文章【第三篇】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推行,广西新一轮的课改,势在必行。今年我的教学任务是高一英语教学。7月份,和广西的老师一起进行了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学习,经过一个月的学习和研讨,对新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下是我这段时间以来的一些培训反思:

一、新课程改革对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新课改更注重以生为本,倡导全人教学,强调课程教学是要使得学生身心健康得到个体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新课改突出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新理念,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前,在我们进行增强课堂实效性研究的英语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影子。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英语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际性的自主和合作。

二、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我校的学生来自全区各地,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的不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语言基础能力、兴趣性格、智力、态度、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差生,我一般会用很基础的问题问他们,尽量让他们有把握回答问题,回答的答案是正确的时候我会说“Good” “Very good” “Good job”,如果回答错误我也会说“You did better than last time ”“Thank you all the doesn’t matter.”这样他们会因为得到鼓励而信心大增,加强了参与意识,逐渐消除畏惧心理。对于成绩比较优秀的同学,我则对他们提高要求,如单词小测的错误率不得超过20%,课后要多做提高题,增加阅读量等,力求让他们觉得学海无崖。当然,对他们的鼓励和表扬是必不可少的,并从学习中得到收获的喜悦。

三、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高考接轨。

我们目前英语课堂教学,无论以哪种方式进行,教师仍始终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对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的培养。因此,在新一轮的课改大环境下,从高一开始,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英语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1.英语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语的基本导向仍停留在学生重复或重现事实要求(主要是重复教师的话语和教材的信息),而开放型的、能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和发散学生思维的课堂提问比例还极小。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提高学生动脑程度和和提倡个性化的的课堂活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使用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不能过于注重教师的讲授,要以精讲精练的要求正确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使教与学合拍;要重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收获的关注。讲的内容环节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实际,使其达成教学目标。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展现个性,发展心智”等教学目标的真正体现。

2、我们的课堂教学要针对学生实际,加强“备学生”、“备学案”这一必要环节;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失去对教材的正确处理和把握,进行有效地取舍、组合、拓展、加深;课堂教学能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点、高考热点和高考难点的“三点”渗透,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得

到及时、适时地活化;避免课堂容量偏小,内容单一这种情况;加大课堂密度要求,使学生能更多的参与、更全面的参与有效的课堂学习;加快课堂节奏,使课堂气氛和谐且活跃,并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自疑、自悟、自学、自练、自得。

3、对高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对高考的考试范围、要求、形式、出题的特点及规律了解透彻。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依赖课本和复习资料,要对资料进行精选与整合。教师自身对知识框架的主动构建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在老师和学生建立系统的英语知识体系与网络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

4、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如果能用新颖、独特又合适的方法去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就能能及时获悉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收获,有多大收获等学情;课前设计“想教学生什么”,课堂反馈“学生学到什么”和课后反思“学生还想学什么”,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

总之,在新课改之前,在新高考的指挥棒下,再进行的高中课改培训集中学习,网上远程学习,并听了一些专家的解疑后,我们会结合新课程核心理念“为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为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进行反思,让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更体现“以生为本,倡导全人教学”。

新课程改革问题的思考文章【第四篇】

一、 我对新课改的认识

我认为“语文新课标”是在对我国已往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套更具科学性与前瞻性的高中语文教改方案。虽然其中条目繁多,但我觉得是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彰显了语文的“育人”功能,二是更科学健康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以往的语文教学功利性太强,为了让学生挤过高考这个独木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把1篇篇课文或美文像医生解剖肢体那样分割开来,然后逐字逐词的去分析解读,汉语优美的韵味和意境就在这样的“肢解”中荡然无存,原本应该充满活力和生机的语言课也因此变得乏味枯燥,也难怪一些学生对语文作出了“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评价。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技巧的训练,几乎完全淡去了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于此不同 ,“ 新课标”则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除了积极有效的努力促使学生知与能的双重发展外,还必须注重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激发引导与培养,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百年意识,懂得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未来其个人生存与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必须克服既往语

文与生活脱节的现象,我们应该认识到,一切教育都应是出于生活的需要,人性的需要。 就语文的具体教学而言,听说读写既是内容又是形式,语文不管教什么,最终都要落脚到这四个方面上来。语文的教学效果最终也必须通过这四个方面来检验,所以对这四项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总而言之,我觉得让学生成为一个心智情感都健康的热病人,然后能正确使用合理优美的语言方式表达自己,也许就是这次新课改的真正宗旨吧。

二、我的教学尝试

1、激发兴趣,注重课内知识的学习。

有人作过的一个调查显示,当前高中尤其是农村高中主体参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多数学生认为语文课男学,难找到感觉,收获感差,约有五份之二的学生上语文课经常不认真听,思想开小差或做其他事。而在课堂互动的进行情况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在课堂上,绝大多数教师仍以一问一答的集体提问为主,平均每节课学生参与活动时间大约仅占八分之一,多数语文课仍然是教师“一言堂”。在调查中,几乎所有老师都承认升学压力下,只能唯教材是重点。这个调查结果很有代表性,它反映出在高中尤其是我们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还处于较严重的被动状态,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的主题参与权实现不充分,教师没有赋予学生参与的氛围,没有给与他们充分的时空,致使学生谨小慎微,独立思考的意识与创新意识处于压抑状态。

针对这些现状,在新学期的第一讲,我安排了一个课时的专题讨论课:什么是语文?怎样学语文?通过我自己对语文的感悟,我首先让学生明白了语文的内涵涉及现实的社会生活、人生命运、思想感情,它是所有学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它可以点燃我们渴望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之火。我告诉学生,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也是我们栖居于这个世界的根基。一个人只有学好了自己的母语,才有可能学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决不能抛弃对语文大美的眷恋。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学好了它,也就能更好的学习其它课程,何乐而不为呢?通过这次讨论,我发现学生轻视语文的现象有所减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普遍较高。

现在我们知道一套教材一统天下格局已被打破,对教材的盲目崇拜也停止了,但这绝不是说教材可有可无,甚至弃置不顾。我认为无论选用哪套教材,都应该让学生学有所得,形成一定的能力与水平,语文与逻辑性很强的数、理、化不同,教学中多上一课,少上一课,对语文知识的继续学习影响不大。但不管怎样也不能把文本变成课堂上的点缀。回归文本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对文本进行解读、阅读品味,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根本任务。课堂上我尽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体会解读文本的快乐,改变以前那种“满堂灌”的形式。如讲《故都的秋》,在带着学生抓住“清、静、悲凉”分析了“庭院清秋图”后,我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分析其他四幅图画是怎样体现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讨论以小组形式展开,再选派代表发言。我只要最后点评一下学生的表现就可以了。这样做既解决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又体现了新课标中合作、探究的精神。

2、开拓视野,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如果三年高中仅仅是捧着几本薄薄的课本来学习语文也太单调了,所以我提倡学生要立足课内看课外。进而对学生学习语文提出明确的要求:两条腿走路——开拓视野,课内外相结合;两只手掌舵——一手抓基础,一手抓训练;一颗心思索——感悟和熏陶。同时告诉学生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注重点点滴滴的积累。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对此大部分学生还是听进去了,课内课外都做了很多的积累,平时该熟练背诵,该完成的训练内容都做得比较到位,绝大多数人没有出现“欠帐成长”的现象。由此我想,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学生不想学习,而是他们缺乏一条进入学科大门的路径。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找到这条路,并不断鼓励他们。

3、注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除过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的文本,我也充分利用课本的内容作为阅读的对象。在5本必修课本中,绝大多数的课文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对于这些文章我提倡学生要边读边思考,边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的越熟,就能够越进一步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的语言熟记于心,才可能有一天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如《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刚开始我要学生起来读的时候,学生读得非常快。等学生读完我做过这样的评价:“大家读的很流畅,但我感觉朱自清是在跑步,不是在散步。既然你们知道朱自清此时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在读的时候应该缓慢一点,低沉一点”,反复了几次之后学生读得效果果然要好多了。

其次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阅读,我经常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社科名家名著。这个学期主要把教材中要求阅读的三本名著《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家》读完。前几天询问了一下:75的学生已经看完了其中的两本。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准备再搞一个“阅读沙龙”活动,给学生创建一个交流所读书籍内容及心得体会的平台,如果这个交流平台得以真正创建起来也可以带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除了读名著之外还引导学生读一些名篇名作﹑经典美文。我跟学生提出过这样的要求:高中三年要读一千篇文章,也就是每天读1篇文章,读书必须要循序渐进。

除此之外必修⑴还有一本很好的配套资料《阳光课堂》,上面很多很好的文章都可以作为阅读的对象。在读文章的时候要求学生用圆圈圈出自己觉得用得特别精当巧妙的字词,用波浪线标出自认为写得好或自己特别有感觉的语句,并且有时会要求学生就文章自主设问,并从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要学生就文章作了出自己适当的批注。让学生养成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学生读了文章之后我会进行相应的检查:第一步我们只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度与以及在阅读时是否做标记、批注。第二步我们就检查批注的字迹是否工整,批注的语句是否通顺。第三步我们就寻找出批注得相对精妙的正面案例进行表扬,在给批注个体鼓励的同时也给全班学生示范。第四步个别整顿批注不甚理想的学生。(注意:我们特别强调“个别”整顿,维护学生颜面,保护学生自尊,很是重要)。我希望通过以上活动能引导学生热爱读书,使他们在青少年阶段打下一点“精神的底子”,好终生受益。

关于“听”方面,我花很多精力下载了课文的配乐朗诵和语文相关的富有人文气息和积极情感的歌曲(如在讲《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关于歌颂母爱的诗歌时,放了《母亲》这首歌曲);还有课外的配乐散文、配乐诗歌朗诵以此来丰富语文教学。我记得有一次在放一组几首关于汶川大地震的配乐诗朗诵时,全班默无声息,但我可以看见原本青春洋溢的脸上此时个个表情沉重,有的学生眼里还不时闪出晶莹的泪花。这充分说明学生已经进入到了文本所需要表达的境界,同时对学生人文生命也是一次提升。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是老师施教的对象,而是和老师一起经历一段生命情感体验的伙伴,这也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平等吧。我总感觉语文教育更是一种生命教育,一个人生命的姿态、生命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接受了怎样的语文教育的方式与内容。所以我想用这些好的音频素材使学生的人文生命在充满平等气息、文化内涵的语文课堂上尽情的生长绽放。

关于“说”方面,除了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踊跃发言,参与讨论外,我也借鉴了目前在城市较流行的一个活动,那就是在课前设计“课前五分钟演讲”的环节,每天安排一个学生,不设主题,自由畅谈。但由于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现已搁置下来了。下学期我打算重新调整一下,搜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把这个“说”的环节进行下去。

48 2199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