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点亮小灯泡说课稿大全优推10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四年级科学点亮小灯泡说课稿大全优推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四年级科学点亮小灯泡说课稿【第一篇】
科学概念:
1.学生能够分清楚声音的强弱和高低,知道声音的强弱用音量表示,声音的高低用音高表示。
2.初步理解音高的变化是物体的振动快慢变化引起的,物体振动得越快,音越高;振动得越慢,音越低。
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发出不同音高的物体特点进行描述,通过对物体的振动状态进行分析,把振动状态和声音高低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到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铝片琴、4个不同水量的啤酒瓶、大小音叉各一个等。
演示材料:3个试管内装有不同量的水、铝片琴、啤酒瓶、音叉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前面两节课,我们对声音进行了研究,说说你对声音有了哪些新认识?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强弱、高低的变化)。
1.刚才有同学说声音有强弱的变化,强音是怎样的?弱音又是怎样的?
2.你能发出两个强弱不同的声音吗?拍手游戏:按照强弱弱的节奏拍手、拍桌子,说说用力的强弱,跟声音的`强弱有什么关系。
3.声音的强弱我们用音量来描述,以教室里的广播为例。
板书:用力大声音强用力小声音弱音量。
三、声音的高低。
1.提问:声音除了强弱变化之外,还有高低变化,高的声音是怎样的?低的声音又是怎样的?学生展示对高低的认识,请学生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2.体验声音的高低变化:唱音阶。教师示范,学生跟着教师唱音阶。声音的高低我们用音高来描述。
3.用铝片琴研究声音的高低。
(2)老师发给每小组一个铝片琴和一个敲的棒子。ppt出示友情提醒:
请每个同学轻轻敲打铝片琴,不要影响别的小组,仔细听,12345671这个声音的高低跟铝片有什么关系?把你们的发现及时填写到实验记录。为什么要用相同的力敲?力的大小相同,说明声音的强弱怎么样?所以我们听到声音的不同主要就是高低的不同。
(3)学生汇报,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声音的高低与铝片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板书:铝片长声音低铝片短声音高。
4.用啤酒瓶研究声音的高低。
(2)每个小组4个啤酒瓶,让学生按照声音高低排排序,并用低、较低、较高、高表示不同的音高。
(3)学生汇报交流。
板书:水多声音低水少声音高。
5.用音叉建立声音的高低和振动快慢之间的联系。
(2)让学生敲一敲大小两个音叉。(提醒:每个同学轮流敲一敲,用相同的力敲音叉的上部,为了听得更清楚,可以听共鸣箱)。
(3)师生交流:大小音叉声音有什么不同?大的音叉和小的音叉振动起来有什么不一样吗?凭肉眼大家能看出来吗?(不行)。科学工作者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准确的测试,并给它们作了标记。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音叉,你看到上面的数字了吗?(大音叉:256,小音叉512)这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来看资料。(音叉上的数字代表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256表示每秒振动256次,512表示每秒振动512次。)。
(4)可能还有同学不太相信,觉得光凭资料不让人信服。别急,老师这里还有一个科学的检测软件,它可以比较准确地测出物体振动的快慢。我们来检验一下大小音叉,看看是不是大音叉振动慢,小音叉振动快。(用音频软件检测大小音叉的振动快慢)。
四、应用拓展。
老师出示三个装有不容水量试管,现在不用敲的方法了,用吹的方法它也能发出声音。猜猜看哪个声音高,哪个声音低?跟我们的猜测不一样,怎么回事呢?在我们学具袋里有5个长短不同的塑料管,同学们回家都去吹吹试试,有了新的想法明天来告诉老师。
四年级科学点亮小灯泡说课稿【第二篇】
今天我聆听了黄老师的一堂四年级科学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可谓受益匪浅。黄老师对教材理解透彻,对教学目标准确把握,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处处体现了黄老师深厚扎实的教学功底。下面我来谈谈我的听课感受。
1.充分预设是生成精彩的前提。
课堂的精彩生成会青睐有准备的课堂。首先我觉得黄老师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的把握也比较准确。比如课堂上对于“牙齿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这一科学理念的渗透,黄老师做了许多相关的课前准备,我们觉得在学生相互观察并结合牙模标出门齿、犬齿、臼齿时,黄老师的指导是比较好的:“怎么来观察牙齿?”这有助于学生进行有序科学的观察方法。
2、借助道具,观察牙齿。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是舌头、牙齿和唾液共同的作用的'结果,那么牙齿的作用是什么呢?先别急着回答。学生一下子又把学习的注意力放到借助牙模来认真观察了,孩子们看得特认真。我想黄老师想要的课堂效果达到了。最后学生的发现很多,有形状啊,大小,颜色多方面的发现。最后黄老师让学生给牙齿分分类,在口腔示意图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标出门齿、犬齿、臼齿。
3、有趣视频,保护牙齿。
黄老师课堂上通过播放视频让原来平面的知识点,一下子立体的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对听课者来说也应该是一段视觉的享受。介绍正确而有效的刷牙方法是水平颤动法、竖直转动法,学生一下加深了印象,再通过实物模型的示范、练习,我相信通过这节课学生肯定学会了正确的刷牙方法。
课的最后,进行了总结,知道了口腔中在牙齿、舌、唾液的作用下经过了初步的消化,这些消化有利于后面肠胃等消化器官的进一步消化,也知道了我们天天都要用到的牙齿有哪些类型和各自的作用,还知道了怎样保护牙齿。最后,还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探究。
黄老师通过在课堂中注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设计了这一系列环节,学生也在“经历、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感受知识带来的快乐。
四年级科学点亮小灯泡说课稿【第三篇】
《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本课与《力在哪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降落伞》共同组成了《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
本课所在的单元与前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起,完成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物质世界部分“运动与力”部分内容的学习,并为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部分内容的学习储备基本的力学知识。
本单元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力在哪里、力能改变运动的方向和物体的形状,就力有大小以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进行建构。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以认知为重要目的的观察、阅读、分析和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力、了解常见的力,从而提高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和研究兴趣。
本课在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需要前面力学知识的铺垫,尤其是《力在哪里》中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和测量力的大小知识和技能,又为下一课《降落伞》的学习,提供了知识支撑。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摩擦现象和摩擦力。重点在于体验摩擦力。
第二部分,研究各种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第三部分,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要减小摩擦力。
这些内容打算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要完成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摩擦力,讨论摩擦力的“功”与“过”,通过探究了解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分析本课的知识结构,并结合第一课时要完成的任务,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方面:
能够使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减小固体摩擦力的验证实验。
(2)科学知识方面:
认识摩擦力,知道如何减小摩擦力,能够说出摩擦力的“功”与“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摩擦力,喜欢用学到的摩擦力知识解决生活中摩擦力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认识摩擦力,通过实验研究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认识,以及实验过程中变量的理解与控制。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遵循学生学习规律,抓住科学课的特点谈谈本课的教法设计:
1、由形象到抽象,遵循科学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
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摩擦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还不能从理性的层面上觉察到。所以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设置活动,把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化解到活动产生的现象中,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帮助学生对摩擦概念的理解。
2.实践为主,多种学习方式综合,突出科学课的特点。
大胆猜测、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学习方式。
据分析:学生在第三单元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又通过本单元前三课力学知识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进行自主探究实验的素质和能力。
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教学设计体现: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提高。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充分应用现代教学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我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导入时,通过游戏,追问什么样的神秘力量使我们要费更大的力气才能拉开两本书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自主学习,着眼一个“探”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中指: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之后,让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并且通过实验去验证,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3)动手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交给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对比实验了解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内化了摩擦力的知识,培养了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准备。
本课的教学准备主要是教师准备:书本、塑料平板、弹簧测力计、小木块、洗洁精、玻璃烧杯、玻璃棒、圆木棍、水槽、抹布、实验记录单、多媒体课件。(我之所以准备这些材料,是因为它们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又注重了与内容的紧密联系,能充分帮助学生完成探究实验。学生利用这些典型的材料,依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实验,在操作中验证假设,在探究中获取知识。)。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设计了一个游戏,我先将两本书部分页码交错放在一起,让学生拉,学生轻松的拉开了。接下来让学生将两本书所有页码交*,让学生再试一试能否轻松的拉开。学生感受到前后的不同之后,追问:什么样的神秘的力量使我们要费更大的力气才能拉开?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它。
(开课设计游戏,是为了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切入口,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作好铺垫。游戏结果带给学生一个悬念,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易于将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
2、学习概念,初步感知。
感知摩擦力,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感知摩擦力的活动。
请看视频(播放录像)。
(视频展示的活动,将无形的摩擦力,抽象的概念巧妙的融合在活动产生的现象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印象深刻。)。
在认识摩擦力的概念后,我又通过一段生活中存在的摩擦力的视频,引导学生一起来讨论身边的摩擦力现象,分析他们的功与过,让学生体会到我们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又需要减小摩擦力。
3、创设情境,设计实验。
为了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我预设了一个情境: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一张埃及金字塔的图片,告诉学生建造这样的一座金字塔需要大约上百万块重约两三吨的巨石,问:以前的埃及人是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把这些巨石搬运起来的呢?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顿时兴奋起来,我适时地抓住这个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想象和猜测。
学生有了生活经验作为背景,就能够很快的猜测出减小巨石与地面摩擦力的方法:加润滑剂、用木棍变滑动为滚动等。此处学生有可能说的不是很准确,我及时的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达。
接下来我要求学生用科学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设计了如何减小木块的摩擦力的实验。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实验过程请看视频(播放录像)。
(科学课实践证明:学生对时间、空间、材料有了自由支配的权利之后,他们才能敢做、敢想、敢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情感体验,他们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4、交流汇报,讨论总结。
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我先给时间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小结和交流。交流先分小组进行,给每个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提高。在交流中,学生对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形成共识之后,由大家推举代表汇报实验、讨论结果。
交流的情况在刚才的视频中已有展示。
(这样由学生经过亲手实验,经过小组讨论交流,经过有代表性地汇报实验结果,学生不仅仅学习了科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设计活动应用新知。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活动场景:“五.一”节快到了,小明的父母准备带他去运动健身,要参加以下几项活动:攀岩、溜冰、爬山,请大家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鞋子去参加这些活动。
(在学生获得有关摩擦力的知识后,我引导学生应用获得的知识,尝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有利于发展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好时机。)。
6、板书设计。
板书:
无处不在必不可少。
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
1、添加润滑剂。
2、把滑动变成滚动。
科学的板书设计往往对学生全面的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突出了学习内容的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帮助的作用。
相信这样设计,肯定能顺利完成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谢谢。
四年级科学点亮小灯泡说课稿【第四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1、高锰酸钾1、小药勺、食盐1、沙1、面粉1。
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三、课后总结:
四、课后作业:
1.高锰酸钾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
2.沙子在水中溶解时颗粒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五、课后反思:
四年级科学点亮小灯泡说课稿【第五篇】
本课选自本单元中的第三小节,教材共2页,分为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和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的变化两个活动.与第一小节《听听声音》和第四小节《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基于《听听声音》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两节课的基础上来探索研究的,为后面《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准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声音的变化》一课是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声音在音调高低和音量大小上的变化。学生在之前也学过有关对比实验的知识,做过相关的实验,并且学生已经具有了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但是本课与以往对比实验的不同在于本课是研究两个变量,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科学概念目标。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按教科书要求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音量与音高的科学概念,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教学难点: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三)说教学材料准备。
1.分组材料:音叉、小锤、乒乓球、自制教具、应用软件等。
2.教师准备:音叉、小锤、乒乓球、自制教具、应用软件、自制课件等。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在各个方面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过程与方法方面,他们有了一定的观察基础,经历了一些探究活动,会进行比较详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识方面,他们知道声音是不同的,知道声音有大小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究声音发生的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情感方面,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起积极作用,但在孩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音就会认为声音弱。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根本无法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遇到的一个大困难。
三、设计理念。
通过教师的启发式点拨,引领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细心观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展开合理的推测及验证,总结其规律。在教学中,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过程,也注重概念的渗透,使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的意义。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在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让自然的具体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吸引学生,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一环节,因为对于音乐常识较弱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分辨声音的高低是个难点,特运用app应用来辅助实验,一方面让学生们感受到信息技术对于学习的有益之处,另一方面通过孩子对于机器的使用,快速理解课本知识,提高孩子的知识全面性。全面提上孩子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中秋节老师出去玩,看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就拍下来了,今天特地带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吗?有什么发现呢?
生。
师声音在变化。其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很多声音,变化不断地声音构成了奇妙的大自然,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声音的世界,探究“声音的变化”。
板书课题声音的变化。
二、新知探究。
(一)声音的强弱(音量)。
1.提问。
生有大小的变化。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声音的大小有变化,指的就是声音的强弱。(板书)声音大即是强,小即是弱。(ppt)在科学中,声音的大小强弱用音量来表述。
板书强、弱。
2.游戏。
师怎么区分声音的强弱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跟你的同学说一句悄悄话,有个小要求,只能让你的同桌听到。开始!
师同学们都玩的很开心哦,王老师也很想参与进来,最后一排的`那位小帅哥,能大声地告诉王老师你的名字吗?生答名字(大声说)xxx同学,认识你真高兴!你能和老师说声老师好吗?生答老师好!
师老师们你们听到打招呼声了吗?
师刚刚的游戏中,你们听到的所有声音,哪个最强,哪个最弱?分开讲生答。
分组实验一。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声音的产生与振动有关,那么,声音的强弱是否也与振动有关呢?(ppt)。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探究实验,请看大屏幕:(ppt)。
我为大家准备了这些实验器材:音叉、小锤、带线的乒乓球。师。
师(ppt演示)怎么利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呢?下面来看看实验步骤:
1.手拿带线的乒乓球,保持静止。
2.击打音叉发出声音。
师要想使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我们怎么敲击?
生答重一点敲击声音强,轻一点敲击发声弱。
师那我们在使用音叉时,应该击打哪个部位呢?
生答师补充应该击打音叉侧面的顶端。将乒乓球快速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侧面。
1.比较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乒乓球弹开的距离远近。
2.为避免误差,反复实验三次,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前,老师要提示两点:
1.小组内分工合作,遵守实验纪律,本次实验需要分辨声音强弱,实验时请保持安静。
2.提示音乐响起停止实验,将器材放回原位,分析实验结果,准备交流。
师现在开始实验!10min。
生分组实验。
3.交流汇报。
师我们的探究活动已经完成,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来,一边演示,一边分享你们的发现。请你大声的告诉大家你的发现。
生1演示实验过程。
生2我们先敲出强的声音,再敲出弱的声音,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声音强,小球弹开的距离远,声音弱,距离近。
师其他小组,你们还有补充的吗?
师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振动的概念。振动是指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往返运动时离中心点距离远振动幅度就大。(慢)往返运动时离中心点距离远振动幅度就,振动幅度小。
结合我们刚刚的实验,来说说(小结)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大小有关吗?
生答(ppt)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师补充是的,发声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板书。
(二)声音的高低。
1.声音高低的认识。
师有哪位同学听出来了:哪个音高,哪个音低?生答生答一个教师弹一个。
2.体验声音的高低变化。
师跟着老师的演奏我们一起唱一唱(唱音阶)。
师由低到高唱,预备唱;生唱。
师由高到低唱,预备唱;生唱。
师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指着黑板)强弱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音量;刚刚我们唱的音阶1234就是声音的高低变化,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板书音高)。
板书。
音高:高、低。
3.声音高低的变化实验探究。
师那么声音高低的变化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来看看这3组器材。
(ppt展示)认真观察同组的各个器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大小、粗细、长短。
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了,别着急老师会让你们实验的,我们先来看看实验要求。
(ppt微课)。
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将预测结果填写在报告单上。
2.用同样的力敲击器材中部,仔细分辨声音的高低。
3.同一器材反复实验3次,并填写实验结果。
4.三组实验都完成后回到座位,整理实验结果。
温馨提示:1.本实验需要辨别声音的高低,实验全程须保持安静;
2.各实验区域小组间分工合作、有次序交换;本次实。
验设四个实验区,每大组到相应区域进行实验。
3.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单。
4、实验结束后,将器材归位,回到座位整理实验报告,准备交流。
师有什么问题吗?(一一解答)开始实验。
生用自制教具分组实验,研究声音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在各组进行巡回指导。(把其中一组做完实验的器材拿上讲台)铃声提示坐回原位。
师同学们都已经完成了你们研究,哪一组上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句式:我们小组研究声音的高低是否与物体的大小有关,我们发现物体,声音;物体,声音。
板书高(小、短、细)。
音高。
低(大、长、粗)。
为了揭示其中的奥秘,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实验,下面我们来看其中的一个实验:
生答振动慢,声音低。振动快,声音高;(师板书慢)。
师现在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小、短、细的物体振动快,所以声音高;大、长、粗的物体振动慢,所以声音低。
声音有高低的区别是因为物体振动的快慢,也就是振动频率不同。
三、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两个概念,音量、音高,通过探究实验,我们发现,振动的幅度决定了声音的强弱(也就是音量),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也就是音高)。
四、拓展延伸。
师请大家从抽屉里拿出平板电脑,(温馨提示):平板电脑属于精密仪器,需轻拿轻放。开始演奏!
四年级科学点亮小灯泡说课稿【第六篇】
本课选自本单元中的第三小节,教材共2页,分为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和观察比较声音的高低的变化两个活动.与第一小节《听听声音》和第四小节《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基于《听听声音》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两节课的基础上来探索研究的,为后面《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准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声音的变化》一课是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声音在音调高低和音量大小上的变化。学生在之前也学过有关对比实验的知识,做过相关的实验,并且学生已经具有了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但是本课与以往对比实验的不同在于本课是研究两个变量,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科学概念目标。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按教科书要求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音量与音高的科学概念,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教学难点: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三)说教学材料准备。
1.分组材料:音叉、小锤、乒乓球、自制教具、应用软件等。
2.教师准备:音叉、小锤、乒乓球、自制教具、应用软件、自制课件等。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在各个方面都有基础性的前概念。过程与方法方面,他们有了一定的观察基础,经历了一些探究活动,会进行比较详细的观察并作相应的记录,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在知识方面,他们知道声音是不同的,知道声音有大小的区别,并且经历了探究声音发生的过程,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在情感方面,他们对科学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科学探究活动,愿意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以上这些有利条件会对本课的探究活动起积极作用,但在孩子们的前概念中,往往将声音的强弱和高低与生活中的现象相混淆,他们听到高音会误以为声音强,听到低音就会认为声音弱。如音高与音量分辨不清的话,就根本无法区别振动时产生的现象,更不能把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成规律。所以“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将会是孩子在本节课的学习上遇到的一个大困难。
通过教师的启发式点拨,引领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细心观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展开合理的推测及验证,总结其规律。在教学中,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重过程,也注重概念的渗透,使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的意义。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在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让自然的具体事物有趣的自然现象紧紧吸引学生,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一环节,因为对于音乐常识较弱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分辨声音的高低是个难点,特运用app应用来辅助实验,一方面让学生们感受到信息技术对于学习的有益之处,另一方面通过孩子对于机器的`使用,快速理解课本知识,提高孩子的知识全面性。全面提上孩子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师中秋节老师出去玩,看到了一个有趣的东西,就拍下来了,今天特地带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吗?有什么发现呢?
生。
师声音在变化。其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很多声音,变化不断地声音构成了奇妙的大自然,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声音的世界,探究“声音的变化”。
(一)声音的强弱(音量)。
1.提问。
生有大小的变化。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声音的大小有变化,指的就是声音的强弱。(板书)声音大即是强,小即是弱。(ppt)在科学中,声音的大小强弱用音量来表述。
板书强、弱。
2.游戏。
师怎么区分声音的强弱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跟你的同学说一句悄悄话,有个小要求,只能让你的同桌听到。开始!
师同学们都玩的很开心哦,王老师也很想参与进来,最后一排的那位小帅哥,能大声地告诉王老师你的名字吗?生答名字(大声说)xxx同学,认识你真高兴!你能和老师说声老师好吗?生答老师好!
师老师们你们听到打招呼声了吗?
师刚刚的游戏中,你们听到的所有声音,哪个最强,哪个最弱?分开讲生答。
分组实验一。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声音的产生与振动有关,那么,声音的强弱是否也与振动有关呢?(ppt)。
师下面,我们来进行探究实验,请看大屏幕:(ppt)。
我为大家准备了这些实验器材:音叉、小锤、带线的乒乓球。师。
师(ppt演示)怎么利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呢?下面来看看实验步骤:
1.手拿带线的乒乓球,保持静止。
2.击打音叉发出声音。
师要想使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我们怎么敲击?
生答重一点敲击声音强,轻一点敲击发声弱。
师那我们在使用音叉时,应该击打哪个部位呢?
生答师补充应该击打音叉侧面的顶端。将乒乓球快速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侧面。
1.比较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乒乓球弹开的距离远近。
2.为避免误差,反复实验三次,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前,老师要提示两点:
1.小组内分工合作,遵守实验纪律,本次实验需要分辨声音强弱,实验时请保持安静。
2.提示音乐响起停止实验,将器材放回原位,分析实验结果,准备交流。
师现在开始实验!10min。
生分组实验。
3.交流汇报。
师我们的探究活动已经完成,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来,一边演示,一边分享你们的发现。请你大声的告诉大家你的发现。
生1演示实验过程。
生2我们先敲出强的声音,再敲出弱的声音,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声音强,小球弹开的距离远,声音弱,距离近。
师其他小组,你们还有补充的吗?
师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振动的概念。振动是指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往返运动时离中心点距离远振动幅度就大。(慢)往返运动时离中心点距离远振动幅度就,振动幅度小。
结合我们刚刚的实验,来说说(小结)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大小有关吗?
生答(ppt)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师补充是的,发声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板书。
(二)声音的高低。
1.声音高低的认识。
师有哪位同学听出来了:哪个音高,哪个音低?生答生答一个教师弹一个。
师跟着老师的演奏我们一起唱一唱(唱音阶)。
师由低到高唱,预备唱;生唱。
师由高到低唱,预备唱;生唱。
师声音的强弱和高低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指着黑板)强弱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音量;刚刚我们唱的音阶1234就是声音的高低变化,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板书音高)。
板书。
音高:高、低。
师那么声音高低的变化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来看看这3组器材。
(ppt展示)认真观察同组的各个器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大小、粗细、长短。
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了,别着急老师会让你们实验的,我们先来看看实验要求。
(ppt微课)。
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将预测结果填写在报告单上。
2.用同样的力敲击器材中部,仔细分辨声音的高低。
3.同一器材反复实验3次,并填写实验结果。
4.三组实验都完成后回到座位,整理实验结果。
温馨提示:1.本实验需要辨别声音的高低,实验全程须保持安静;
2.各实验区域小组间分工合作、有次序交换;本次实。
验设四个实验区,每大组到相应区域进行实验。
3.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单。
4、实验结束后,将器材归位,回到座位整理实验报告,准备交流。
师有什么问题吗?(一一解答)开始实验。
生用自制教具分组实验,研究声音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在各组进行巡回指导。(把其中一组做完实验的器材拿上讲台)铃声提示坐回原位。
师同学们都已经完成了你们研究,哪一组上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句式:我们小组研究声音的高低是否与物体的大小有关,我们发现物体,声音;物体,声音。
板书高(小、短、细)。
音高。
低(大、长、粗)。
为了揭示其中的奥秘,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实验,下面我们来看其中的一个实验:
生答振动慢,声音低。振动快,声音高;(师板书慢)。
师现在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小、短、细的物体振动快,所以声音高;大、长、粗的物体振动慢,所以声音低。
声音有高低的区别是因为物体振动的快慢,也就是振动频率不同。
师今天,我们学了两个概念,音量、音高,通过探究实验,我们发现,振动的幅度决定了声音的强弱(也就是音量),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也就是音高)。
师请大家从抽屉里拿出平板电脑,(温馨提示):平板电脑属于精密仪器,需轻拿轻放。开始演奏!
四年级科学点亮小灯泡说课稿【第七篇】
《身体的结构》是四年级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里的起始课。在教师教学用书上明确指出“在第一课中,要向同学介绍关于身体结构划分的不同方式――从身体的外形划分和根据身体各个局部功能不同划分。观察与体验活动构成了同学活动的主体形式。”本课重点是身体由哪些局部组成,以和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难点是观察身体内部器官。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进行了如下优秀教案,让同学围绕观察和体验开展探究学习,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借用课内活动激发同学的兴趣,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
课的一开始,让同学回顾一下学过的昆虫的结构特点,明确昆虫的外形分为“头、胸、腹”三局部,为人体结构的划分做知识上的准备。并且通过两次体验活动感受人体左右对称的好处――行动灵活、坚持平衡,并感受人体外形的和谐美。接着通过“摸袋子,猜一猜”的活动让同学自然地转入到对“人体身体内部有什么”的探究,同学通过各种方法猜猜人体内有什么。最后又以“跳绳”这一活动让同学观察感受人体在运动的时候都有哪些部位参与了,即第三局部“身体的工作”,同学通过小组合作,认识了气泡图,分析出人体结构的第二种划分方式――根据功能的不同(工作的类型)进行划分。至此课堂目标基本完成,最后让同学说一说自身在这节课上的收获,进一步梳理本节课的重难点。
上这堂课之前得到了屠老师以和学校各位相关老师的指导,尤其是屠老师,对我们今年新转教科学的老师的生长十分重视,在细致听取我的想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在此甚表感谢。
课上完后,老师们就这堂课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听后令我受益非浅。东湖小学资深科学老师李卫提出的几点,令我有拨云见日的感觉,到底是科学界的前辈,考虑问题深入浅出,尤其是关于一个课内活动的设计――单脚走和双脚走竞赛,李老师所说的为了更好的得出平衡的结论,让同学单脚站立和双脚站立一段时间比较,效果会更明显。我想,在教室这个狭小的范围内,这样的方案可能会更有效。关于身体的工作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气泡图的环节,李老师也提出了自身的看法,认为人体的工作不只仅是运动系统的工作,老师应该还提示一下包括消化(吃东西)、呼吸等内容的活动。细细想来,呼吸等其他系统的活动其实就是融合在整个运动的过程中,并不能单独分开来讲。
有几位老师提出“摸袋子”的环节用时太长或者显得有点不必要,虽然同学的兴趣被充沛的调动起来,但是使得后面的教学显得有点紧张。我认为,时间是花得长了点,同学之前可能已经有了“看、听、摸、闻、尝”等前概念,但是在这样一个缺少实验的课堂中,这样的方式能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让同学觉得在科学课堂中既能得到知识,又能获得快乐,所以,我认为删除是不必的,可以在时间上再缩短些。
屠老师在最后的交流中,对我的两个细节环节十分肯定,令我感到挺意外的,一是采访单手系红领巾的同学,让她谈谈自身在使不上劲时最想做的是什么,以体会双手配合使行动更灵活。二是课堂上提到班里的残疾小朋友,只是褒扬经常协助她的同学,并没有指明是哪一位,屠老师的说法是维护了小朋友自尊心。其实,在我的教学中一直比较注重语言的善良和行动的善良,尽量不去伤害小朋友稚嫩的心灵。经屠老师这么一肯定,我就更加确信这样的教学是快乐而有效的。
四年级科学点亮小灯泡说课稿【第八篇】
《身体的结构》是四年级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里的起始课。在教师教学用书上明确指出“在第一课中,要向学生介绍关于身体结构划分的不同方式——从身体的外形划分和根据身体各个部分功能不同划分。观察与体验活动构成了学生活动的主体形式。”本课重点是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的左右对称的特点。难点是观察身体内部器官。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让学生围绕观察和体验开展探究学习,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借用课内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的一开始,让学生回顾一下学过的昆虫的结构特点,明确昆虫的外形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为^***结构的划分做知识上的准备。并且通过两次体验活动感受^***左右对称的好处——行动灵活、保持平衡,并感受^***外形的和谐美。接着通过“摸袋子,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自然地转入到对“^***身体内部有什么”的探究,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猜猜^***内有什么。最后又以“跳绳”这一活动让学生观察感受^***在运动的时候都有哪些部位参与了,即第三部分“身体的工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认识了气泡图,分析出^***结构的第二种划分方式——根据功能的不同(工作的类型)进行划分。至此课堂目标基本完成,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进一步梳理本节课的重难点。
上这堂课之前得到了屠老师以及学校各位相关老师的指导,尤其是屠老师,对我们今年新转教科学的老师的成长十分重视,在细致听取我的想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在此甚表感谢。
课上完后,老师们就这堂课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听后令我受益非浅。东湖小学资深科学老师李卫提出的几点,令我有拨云见日的感觉,到底是科学界的前辈,思考问题深入浅出,尤其是关于一个课内活动的设计——单脚走和双脚走比赛,李老师所说的为了更好的得出平衡的结论,让学生单脚站立和双脚站立一段时间比较,效果会更明显。我想,在教室这个狭小的范围内,这样的方案可能会更有效。关于身体的工作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气泡图的环节,李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的工作不仅仅是运动系统的工作,老师应该还提示一下包括消化(吃东西)、呼吸等内容的活动。细细想来,呼吸等其他系统的活动其实就是融合在整个运动的过程中,并不能单独分开来讲。
有几位老师提出“摸袋子”的环节用时太长或者显得有点不必要,虽然学生的兴趣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但是使得后面的教学显得有点紧张。我认为,时间是花得长了点,学生之前可能已经有了“看、听、摸、闻、尝”等前概念,但是在这样一个缺少实验的课堂中,这样的方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在科学课堂中既能得到知识,又能获得快乐,所以,我认为删除是不必的,可以在时间上再缩短些。
屠老师在最后的交流中,对我的两个细节环节十分肯定,令我感到挺意外的,一是采访单手系红领巾的同学,让她谈谈自己在使不上劲时最想做的是什么,以体会双手配合使行动更灵活。二是课堂上提到班里的残疾孩子,只是表扬经常帮助她的同学,并没有指明是哪一位,屠老师的说法是保护了孩子自尊心。其实,在我的教学中一直比较注重语言的善良和行动的善良,尽量不去伤害孩子稚嫩的心灵。经屠老师这么一肯定,我就更加确信这样的教学是快乐而有效的。
四年级科学点亮小灯泡说课稿【第九篇】
大妈妈和雨婷这次去上海玩,看到很多小孩在路边手拉着手,踏着两个轻巧的“风火轮”,快乐地飞来飞去,好学而且安全,雨婷吵着要玩,大妈妈就买了两双送给了我们。
晚上我们约好在广场见,穿上滑轮我们便开始练习了。一开始我们总是站不住要倒,不过只要前脚跟往地上一站就可以避免受伤害了。渐渐地,我们便掌握了要领,可以平衡的滑了。后来我们也可以在广场上“飞”了,一道道五彩的光从鞋底射出。这些光把夜晚的广场衬托的格外美丽。
我想,滑板终于被流行甩了,什么时候滑轮也跟我们说88呢?
四年级科学点亮小灯泡说课稿【第十篇】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是一门新课程,作为科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何种方法与策略来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如何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使探究活动富有实效性。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我们身边的物质》是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三部分: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3、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本课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所以说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采取科学的探究方法是很重要的。学生通过学习,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上能有所发展,在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思想和观点、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课教学所期望达到的主要目标。
今天听了陈老师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收获很多,陈老师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能力的、便于观察的、有典型意义的活动,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物质的变化。如铁丝的弯折、观察燃烧的蜡烛等。让学生在体验中、在观察中体会到物质的变化形式是多样的,变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最后总结出物质变化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形状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种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陈老师指导学生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本节课中,陈老师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和比较的方法来感知物质的各种属性;用观察的方法了解物质的外部的形状,用讨论的方法确定物质的内部属性;用动手操作的方法感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些方法运用恰当,针对性强,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快乐地学习。探究成功之处在于小组合作实验前讲明了实验的要求,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白要做什么,怎么做;这就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实效。也增长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关于“让物质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有一点不成熟的建议:物质的变化是绝对的,有些是自然发生的,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这部分的内容,讲解的是人为因素可以造成物质的变化,要求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物质的不同变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这里可以重点对蜡烛燃烧的观察做点文章。因为燃烧的内容,在五年级教科书中删除了,只有在这个单元出现,所以对燃烧是怎么回事,可以插入到这里进行教学,这也是对教科书的补充。
在做蜡烛燃烧的实验时,应该强调安全,注意不要把燃烧后的火柴放到桌子上,因为会烫坏桌面的。
另外,在课后延伸这方面陈老师根本没有要求学生去做。我觉得应该布置学生在课后用心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变化,这样做的话就会把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学以致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陈老师这节课的设计详细,思路清晰,层次性强,结构紧凑,组织有序。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学生活动多,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去认真观察看到的现象,学生积极性很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学原则,符合新课程理念,是一堂值得玩味的好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上一篇:夸学生漂亮的话大全【热选8篇】
下一篇:实用二手房合同汇聚【范例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