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楷模及事迹优质6篇

荣誉 分享 时间:

在脱贫攻坚中,涌现出许多楷模,他们不畏艰难,扎根基层,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梦想,难道这样的奉献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脱贫攻坚楷模及事迹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脱贫攻坚楷模及事迹

脱贫攻坚楷模及事迹篇 篇1

张桂梅同志是教育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先进教师典型,曾获全国师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20xx年教育部授予张桂梅同志“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为进一步深入宣传学习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她矢志不渝跟党走、痴心执着办教育、无私无我育新人的崇高品格,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教育部决定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张桂梅同志学习活动。

学习张桂梅同志坚守初心、对党忠诚的崇高品格。她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跨越千里、辗转多地,无怨无悔。她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帮助数千名山区女孩改变命运,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她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融入办学体系,用红色教育为师生铸魂塑形。20xx年,她在领取劳模奖金后,把全部奖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党费。她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渗透在血脉里,在她身上充分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质和至诚至深的家国情怀。

学习张桂梅同志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她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困失学,坚持家访11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余万公里。她长期拖着病体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体,换来女子高中学生学习的好成绩。她不遗余力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用实际行动铺就贫困学子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圆梦之路。多年来她一直住在学生宿舍,和孩子们吃住在一起,陪伴学生学习生活。她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潜心育人的敬业精神和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

脱贫攻坚楷模及事迹篇 篇2

“张小娟誓言要改变家乡落后面貌,怀着深情把生命和热血奉献给扶贫事业,她是绽放在陇原大地上最美的格桑花。”张小娟的先进事迹让省商务厅驻靖远县永新乡永新村干部朱燕深受感动,她说,张小娟用实际行动为全省广大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作为一名和张小娟同龄的驻村干部,要像张小娟那样勇于担当、崇尚实干,以不怕吃苦、追求卓越的作风履职尽责,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兰州海关派驻康乐县莲麓镇扎那山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赵政说,张小娟是甘肃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优秀代表,她上学时品学兼优,毕业后回乡奉献家乡。她心系群众、为民务实,跋山涉水、走村入户,摸情况、提建议、解难题、抓落实,用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推动扶贫举措落地见效,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誓言和担当。她舍小家顾大家,无暇关心和照顾家人,一心扑在工作上,直至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张小娟的先进事迹和宝贵精神生动感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兰州海关驻村工作队将以张小娟等脱贫攻坚一线先进人物为标杆,勇于拼搏、攻坚克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履职尽责、扎实工作,为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张小娟是我们一线扶贫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她的事迹感人至深,她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礼县马河乡孟泉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队队长刘小平说,为了脱贫攻坚任务,张小娟几乎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汗水,无数个日日夜夜奔走在乡镇村组、田间地头,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公仆情怀。她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和事迹,将成为每一位扶贫干部攻坚克难的精神力量。

脱贫攻坚楷模及事迹篇 篇3

黄文秀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年轻干部学习黄文秀,就是要要把工作岗位作为舞台,自觉把自己带入热爱岗位、奉献事业的新境界,既敬业更乐业,把勤勉做到极限,把奉献持之以恒,让自己“更优秀”。

以感恩之心对待组织,让自己“更感恩”。黄文秀曾对自己的老师说:“我是从贫困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得到过党和政府的资助和培养,希望将来能为祖国和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一次次选择中,黄文秀始终遵从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初心,回归家乡,建设家乡。因此,每位年轻干部都应深怀感恩之心。有一颗感恩之心,就会自觉把个人的前途交给组织去考虑,而不是“来了就想提、提了就想走”;有一颗感恩之心,就会每天用心用情地工作,用优越的业绩报答组织培育之恩,而不是向组织讨价还价;有一颗感恩之心,就会善待他人,怀公心、怀虚心,而不是存私心、怀骄心。组织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培养一个优秀干部更不容易,感恩奋进的精神是我们必须具备的内在品质。

以精进之心追求卓越,让自己“更过硬”。不到一年的时间,百坭村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贫困发生率降至%,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黄文秀还协调完成了公里的道路硬化,新建蓄水池4座,完成两个屯47盏路灯的亮化工作。过硬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培养精进之心,就要始终树立更高的目标,让这种目标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和动力。要在勤学中不断“提能”,主动学习、拓宽视野、增加储备,工作需要什么就多学什么,哪些问题紧迫就先学哪些,自己缺什么就补什么。要在善思中激发“潜能”,潜心静气,对所学的知识,知其内涵、悟其要领,觅其规律、汲取精髓,以过硬本领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在力行中强化“动能”,时刻保持一种重任在肩、寝食难安的意识,务实肯干、主动作为,全心投入、极端负责,“不用扬鞭自奋蹄”,踊跃成为产业转型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突击手。

以火热之心奉献人民,让自己“更为民”。为了取得乡亲们的信任,黄文秀直接住到村里,翻山越岭、进村入户访贫问苦,手绘“民情地图”,学说方言,帮着大伙儿扫院子、干农活。渐渐地,大家从心底里接受了她,专心跟她搞发展。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每个年轻干部都要用情为民、用心做事。对每一位群众的事情都能耐心细致对待,对每一项工作都能全身心投入,在平凡中默默奉献。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襟怀,把全部的身心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保持时刻奉献、终生奉献的思想境界,多比吃苦奉献,少比阔气享乐;多比工作绩效,少比生活待遇;多比服务质量,少比个人升迁,在奉献中体现价值,在忙碌中享受生活,在艰辛中体验快乐。

脱贫攻坚楷模及事迹篇 篇4

深秋季节,罗霄山深处,层林尽染。

湖南省炎陵县中村瑶族乡平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朱圣洪的最后一批黄桃,销售一空。靠着400多棵黄桃,他家连续4年收入10万元,顺利脱贫。

2011年,在炎陵县这片红色热土上,朱圣洪这样的贫困人口占全县农民的%。担任县委书记8年多,黄诗燕带领县委一班人,以燕子衔泥的韧劲儿,在革命老区炎陵谱写了一曲全面脱贫的壮丽诗篇。截至目前,5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炎陵县建档立卡户全部清零。

脱贫攻坚后的庆功会,黄诗燕却永远也看不到了。

2019年11月29日,开完扶贫调度会,黄诗燕突发心脏病,不幸殉职,生命定格在56岁。

做大黄桃产业

当地种植8万多亩,2019年产值11亿元

2011年6月25日,炎陵县迎来第三十任县委书记黄诗燕。

从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主任派下来,别人说他是“镀金”,黄诗燕却不理会。骄阳似火,他戴上一顶草帽就下乡了。

山路泥泞,60多公里山路,车走了3个多小时,到了离县城最远的策源乡梨树洲村,这里地处湖南第一高峰酃峰下,是当时全株洲唯一的“无电村”。村干部诉苦:全村25户80余人,年人均纯收入仅1000余元。

山多地少,出路在哪?黄诗燕提出,农业发展重点抓好生态特色产业;用好生态山水自然资源,发展全域旅游;以特色种养产业和旅游产业推动精准扶贫。

在村里调研,黄诗燕看到不少老乡家里种了黄桃,但经济效益却不好。学农出身的黄诗燕发现,这里海拔高、气温低、空气湿、多沙土,种农作物十种九不收,长出来的黄桃却很甜。

在黄诗燕倡议下,炎陵县成立了黄桃产业办、黄桃协会。从2011年开始,县里组织的有关黄桃大大小小的活动,黄诗燕不知参加了多少场。黄桃大会,主动站台;江浙推销,主动带队。他提议将当地黄桃统一定名为“炎陵黄桃”,并申请国家地理标识产品,打响了品牌。

有人善意提醒,县委书记公开为产品代言,会不会引来非议?他坦然说:“为老百姓脱贫站台,我怕什么!”

终于,黄桃从炎陵的深山沟,走向全国各地。目前,当地种植8万多亩,2019年产值11亿元,黄桃有关收入占全县农民农林牧渔业收入的40%;近六成贫困人口靠种植黄桃实现稳定脱贫。

把群众当亲人

“砸锅卖铁,也要让百姓住上新房”

“3年时间,黄书记一共来了我家19次。”鹿原镇上村村村民张连军说。

张连军是九龙工业园县级集中安置区的第一批居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黄诗燕建议下,他成为安置区的物业工作人员,妻子和女儿也实现了就业。

经摸底发现,炎陵县2014年有万户村民的住房存在安全隐患,全部解决需投入6亿元,而炎陵当年财政收入仅7亿元。连主管的住建局负责人都觉得,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黄诗燕态度坚决:“砸锅卖铁,也要让百姓住上新房!”

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县委大院,陈旧、朴素。为了筹资,老旧的县委大院一直没装修。整合县里各项涉农资金,握指成拳。“大家统一认识,不建新大院,把钱花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县长文专文回忆。

难关终于闯过。全县1250户贫困户易地搬迁住进新房,2543户贫困户实现安居,6122户土坯房得到改造。

副县长盘晓文记得,设计易地扶贫搬迁住房时,农民出身的黄诗燕提出,要给群众留一块菜地,一个小杂屋。“为了让我们住得安心,给每家配了60平方米的菜地。”张连军说,“什么事都给老百姓考虑到,这样的县委书记,就是群众的亲人!”

如今,在炎陵,最旧的建筑是县委大院,最漂亮的是学校、医院。

对人宽对己严

他住的宿舍很逼仄,9年没有添置一件新家具

9年来,黄诗燕翻山越岭,脚步遍布全县120个村庄、3900余户贫困群众家里。

果农张福明说:“书记在我家住,临走要给餐费,他说这是红军的传统。”

张福明手机里存着不少与黄诗燕联系的短信。得知他家的橘子口感不好,黄诗燕请专家引进新品种。得知老张要来县委坐一坐,黄诗燕站在楼梯口迎接。

“你不像个当官的。”张福明说。

“我本来就是农民!”黄诗燕回答。

2018年春节,张福明去给黄诗燕拜年,带了五六斤花生和一条烟。没想到遭到黄诗燕的“一顿骂”,“老张,你买烟干什么,拿回去退了。”

温和的黄诗燕,偶尔也发火。2016年,炎帝陵景区里,一位叫卖土特产的大娘被保安拦下推搡。

黄诗燕撞见,急忙叫人上前制止。“发展旅游要平衡好景区管理与周边贫困群众的关系,要优先吸收他们在景区工作。”黄诗燕批评负责人。

于是,30多位贫困农民经过培训后在景区上岗。

对人宽,对己严。炎陵县委办副主任刘明华至今谈起黄诗燕书记,还有些哽咽:他住的宿舍很逼仄,9年没有添置一件新家具,宿舍里的东西,连热水器、床、暖壶等,都是之前留下来的。

如今,炎陵县贫困户已全部脱贫。今年10月,黄诗燕被追授为“全国脱贫攻坚模范”。

脱贫攻坚楷模及事迹篇 篇5

近日,张桂梅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63岁的她坚守滇西深贫山区教育事业数十年,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一个女孩可以影响三代人。”张桂梅说,如果能培养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大山里的孩子就不会辍学,更不会成为孤儿。学习张老师先进事迹,读懂她的遗憾、害怕和欣慰,更增忘我拼搏的进取力量。

有一种遗憾,叫经久难忘——若无刻骨铭心的遗憾,又怎会有无所畏惧的勇敢?

13岁女孩哭着说,“我要读书,我不想嫁人。”这是2001年以来张桂梅心中抹不去的遗憾,因为这份遗憾,她立下最坚定的志向,选择走一条最为艰难的路——作为一名普通老师要办一所免费高中,让大山里的女孩们都能读书。因为这份遗憾,她不在意被人误会成骗子,一次次利用假期到昆明街头募捐。因为这份遗憾,她不停地奔走、呼吁,寻求支持,终于梦想亮出了曙光,2007年,作为党的十七大代表的她,赢得了媒体的关注,最终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2008年9月,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开学,一个个不可能终于在奔走、呼吁、奋斗中成为如梦一样的现实。对张老师来说,20年来,这份遗憾长居在心,取得多好的成绩,获得多大的荣誉,也忘不掉这份“疤痕”一样刻骨铭心的遗憾。我想,这份或许在一些人看来是追求完美的执念,何尝不是一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尚,在这美好人间恒久散发着人性中最圣洁的光辉。

有一种害怕,叫我等不及——若无时不我待的担当,又怎会有平地起高楼的决心?

那一年,校园没有围墙,没有食堂,甚至没有厕所,只有一栋教学楼和一根旗杆,还有满院子的杂草。可是,她还是坚持把学校开起来,哪怕学生底子弱、成绩差,哪怕全是“线下生”,她说,“晚一年招生,就又有一批女孩被耽误了”,孩子们耽搁不起,没有条件,那么创造条件也要干下去。“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在张老师“傻丫头,快点”的小喇叭督促下,2011年夏天,华坪女高首届毕业生一炮打响,高考百分之百上线,还有几名学生考上了一本。因为这份怕,张老师等不及学校“军马炮”配齐到位;因为这份怕,多年来,她不敢有丝毫懈怠。她说,“我一刻也不能离开学校,老师、学生我都得盯着。”这份怕让人心生敬意,这份怕让人心头一热:何为爱生如子,何为人间大爱,何为担当奉献,何为无私无畏?张桂梅老师就是!

有一种欣慰,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若不去吃奋斗的苦,又怎会有收获的甜?

“没有女高,就没有现在的我”,爱在爱之间传递,毕业的学生反哺学校,毕业的学生心怀家国,毕业的学生回报社会,“这都 是张老师教育我们的,自己强大了,也要记得去帮助别人。”孩子们的成长是对张老师最好的肯定。今天的华坪女子高级中学,配套设施完善,学校共有3个年级9个班,在校生464人。至今,10届毕业生,1804名学生考入大学,一本上线率高达40%,高考成绩综合排名连续多年位居丽江全市第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张老师的身体更瘦了,已经从130多斤掉到了只有七八十斤,虽饱受病痛折磨,却依旧是那个有点倔犟,非常认真,能吃苦,肯奉献,孩子们眼中的“张妈妈”。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美好生活都是干出来的——她依旧是那个微笑着、拼搏着、奋斗着的张老师,依旧是那个不停奔跑着的时代“打工人”;她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学习的楷模,无愧于新时代共产党人学习的榜样:为张桂梅老师点赞!

脱贫攻坚楷模及事迹篇1

近期,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在全国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张桂梅同志学习活动。

相信在教育系统内部,每位教师对“张桂梅”这个名字都不陌生,对张桂梅的先进事迹都能说上一二。但是每一次对张桂梅先进事迹进行学习,我都发现自己对她又认识了很多,学到了很多。

“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绿洲。”张桂梅作为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扎根贫困地区全身投入教育事业,用生命点滴书写出来的人生故事彰显出一名普通党员、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魅力。

她坚守初心,对党忠诚一辈子。张桂梅同志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是忠诚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榜样。她响应党的号召,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跨越千里、辗转多地,无怨无悔。她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她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坚定的理想信念融入办学体系,帮助数千名山区女孩改变命运,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华坪县女子高中,是全市第一家党员佩戴党徽上班的单位。张桂梅让党员在群众和师生面前“明身份”,促使党员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做到了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徽在闪烁。20xx年,她在领取劳模奖金后,把全部奖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党费。她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渗透在血脉里,在她身上充分体现着一名共产党员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质和至诚至深的家国情怀。

她牢记使命,为民奉献一辈子。40多年来,她为了不让一名女孩因贫困失学,坚持家访11年,遍访贫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余万公里。张桂梅与孩子们之间有很多故事,每一个都是催人泪下。1997年 12月的一天深夜,一个男生突然发高烧,张桂梅看到这位学生寒冬腊月还穿着单衣,当即把丈夫去世后留下的唯一一件毛背心送给了这位学生,并连夜把他送到医院,替他付了 200元的住院费。第二天,当学生家长赶到医院,看到已经守候了整整 10个小时的张桂梅脸色苍白,神情憔悴,这位傈僳族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她长期拖着病体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体,换来女子高中学生学习的好成绩。

她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扎根贫困地区40多年,不遗余力践行着“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当地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与希望。

48 3606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