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要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荣誉 分享 时间:

会议纪要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确保信息准确,逻辑清晰,避免个人情感,及时分发,便于后续跟进与落实。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会议纪要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相关范例,供您参考!


在举办任何会议时,务必确保会议记录与纪要的详尽与准确,以便后续查考及贯彻执行。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同仁对纪要整理工作的理解存在偏差,常将纪要误写为冗长的“会议记录”或简化为粗略的“会议要点”,难以恰当平衡“记录”与“纪要”之间的关系。所呈现出的纪要,要么过于冗赘,内容庞杂无章,缺乏筛选与提炼;要么直接复制会议记录,缺乏重点与精髓,无法准确反映会议的核心意义;要么过于简略,内容空洞无物,未能达到纪要应具备的条理性、约束性、指导性及可操作性等基本要求。

基于多年文字工作的实践经验,欲使纪要整理得既得体又符合规范,需在记录与整理过程中密切关注并妥善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做好会前准备

在常规情况下,举办或召开会议均需详尽规划与筹备,涵盖会议主题的精确界定、议题的广泛搜集、议程的周密安排以及相应背景材料的充分准备等环节。在此过程中,会议记录者或纪要整理者可能直接参与会议全程或部分环节,亦或存在专门的分工人员负责。然而,无论具体情形如何,主笔者均应事先深入了解并掌握相关信息,紧密围绕会议既定议题,备妥所需背景资料,并清晰把握会议核心议题,以确保记录与整理工作的准确高效,同时便于后续的查阅与参考。

二、注意会议原意

记录作为纪要构建基础,系纪要撰写之蓝本与依据,故而对其之要求,必求完整、精确且明晰。无论是会议记录抑或会议纪要,首要之务乃忠实再现会议之全貌,涵盖时间、地点、参与者、议题与议程、与会者发言之精髓、会议总结或决议事项等;尤需深刻领会并精确记录主要领导发言之本意,切勿轻忽偏废。关于每位参会者之姓名与职务,务必详尽核实,准确标注。若遇参会者众多、议题广泛、议程繁杂之情境,记录时应细致分类,依据既定议题逐一清晰记录。对于任何不明之处,会后须迅速查证,以免延误或遗漏。

三、掌握会议要点

纪要的核心在于“要”,即精准捕捉会议的核心要点,此乃整理纪要之精髓所在。要准确把握会议的要点,首要任务是聚焦于与会者所达成的共识及议定的事项,这意味着需紧密围绕会议主题,从与会者的发言中精炼出核心观点、主张及最终结论。具体而言,需秉持“四善于”之原则:一者,善于区分讨论性意见与表态性、结论性意见之间的细微差别;二者,善于捕捉主要领导、关键部门或权威人士发言中的核心要义;三者,善于领会并准确把握会议主持人的总结性发言;四者,善于整合大多数与会者所达成的共识性意见。综上所述,若能有效掌握上述四点,则可视为已构建起纪要的基本框架。

四、确定纪要类型

整理纪要的过程并非对会议记录的简单复制,而是需对记录内容进行综合归纳、细致加工与精炼提炼。此过程要求高度的专注力,需及时且深入地进行分析与整理,力求精准与完整。在整理过程中,应避免事无巨细地全盘记录会议所有细节,也不应片面截取或误读会议内容,仅反映个别意见。相反,应紧密围绕会议的核心宗旨与主要成果,进行有条理、有重点地整理、加工与概括。

根据纪要的特点,其正文撰写方式通常涵盖四种类型:综述式、分类式、条款式与摘编式,具体选择需依据会议内容的性质与要求而定。若会议聚焦于单一议题(如专题会议),则适宜采用综述式,即综合阐述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与会者的共识、会议决定等关键内容,通过概括性描述展现会议全貌。

对于规模较大或议题多元的会议(如常务会、办公会等),则倾向于使用分类式或条款式。分类式即将会议主要内容按其内在联系划分为若干方面,逐一深入阐述各方面内容,必要时可设置小标题以增强条理性;若会议事项繁多且具体,还可在小标题下进一步细化为若干条款,并逐条详细说明,此即条款式。

而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座谈会、学术研讨会等,则多采用摘编式纪要,即将与会者的重要发言以摘编形式收录,确保纪要能够准确反映会议中的关键观点与讨论内容。

综上所述,纪要撰写方式的选择需依据会议内容的丰富程度与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以达到既全面又精炼的效果。

五、文字加工处理

在全面且细致地记录会议内容的基础上,我们通常会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文字加工与处理。首先,是归纳法。归纳工作包含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根据讲话内容,将其合理划分为若干部分,旨在使读者能够迅速把握纪要的主旨与核心内容。通常,与会者的发言具有“即席性”特点,部分发言者可能依据书面提纲展开,而有些则仅凭事先构想的几个要点即兴发挥。对于前两种情况,整理时可较为明确地划分部分;而对于后者,即内容较为零散冗长的即兴发言,则需整体把握,合理划分内容,并做出必要的取舍。此外,无论何种即兴发挥,整理时均需对前后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分类合并,确保各小标题下的内容各自独立且表达清晰,从而使纪要更加提纲挈领、简明扼要。

其次,是综合法。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在表达上存在显著差异,前者灵活随意,后者则需严谨规范、逻辑清晰。因此,在整理过程中,需对记录稿进行大幅度的修改。在语言方面,应尽量避免使用口语化表达,转而采用规范的书面语言;在内容取舍上,需通过分析与剥离,剔除冗余部分,保留实质内容,以增强纪要的可操作性;在结构安排上,则需遵循“主次分明,以主为先”的原则,将重要内容置于前列,以凸显重点。

最后,是补删法。在整理纪要时,补删工作既重要又频繁,且需遵循一定原则。从“补”的角度来看,一方面需补充遗漏但有必要提及的内容,这可视为一种“补充回忆”;另一方面则需对阐述不够深入、易产生误解的问题进行适当补充与深化,以使其更加合理、充实和完善。从“删”的角度来看,除需删除重复内容及与会议主题关联不大的内容外,更应注重剔除政治敏锐性高、不宜广泛传播的内容,即删除冗余与不可操作的内容。

会议纪要在撰写时,极为注重表述的层次性与条理性,即需清晰界定内容的先后顺序。这一层次性往往通过一系列行业内普遍认可的专用术语来体现,诸如“会议听取了……”“会议认为……”“会议指出……”“会议要求……”“会议强调……”以及“会议议定……”等规范化语言。相较于其他法定公文,会议纪要具有几个显著的不同之处:首先,其文末不附带落款;其次,不标注具体日期;再者,不进行正式缮印。此外,会议纪要还需遵循统一规定的版式要求,严禁以“红头文件”形式进行替代。上述要点,均为在实际工作中需格外留意的关键所在。

48 35883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