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菜典故(精彩4篇)
【导言】此例“名菜典故(精彩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名菜典故【第一篇】
大叶香菜与我们所熟知的香菜之间最直观的不同点是,它有宽大的叶片。生的大叶香菜闻起来就有一股很浓烈的独特香味。
典故:明・隆庆年间,有个太监,常往宫中捎些香菜。传说,菜肴配以香菜后芳香四溢,皇上连声称赞“香菜”,“香菜”这个名称也由此得来。
功效:具有发表透疹、消食开胃、止痛解毒的功效。
推荐吃法:大叶香菜最独特的地方就在于其本身独特的香味,这种香味就像嚼口香糖一样,在你尝过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余香留口。为了不破坏它的这种味道,洗净后直接生拌调料食用最好。
水芹菜、土芹菜
顾名思义,水芹菜必须在水分较充足的环境下生存,香味很浓,茎也要细得多。而土芹菜的香味虽然要淡一些,但是比水芹菜饱满得多的茎部注定了口感也要嫩得多。
典故:《诗经》中有两例描写采芹细节的诗句,从这两处来看,当时不论是朝见,还是庆宴,准备点新鲜的芹菜,就是表示礼节、亲近之意,故曰芹菜。从此这成了一个典故,以芹菜作为进献之礼而表亲近的情意。
功效:对高血压和因高血压引起的一些疾病有明显的疗效。此外,肝火过旺、皮肤粗糙者也可多吃芹菜。
推荐吃法:芹菜是自身味道比较重的蔬菜之一了,水芹菜和土芹菜的味道则更甚,对于喜好芹菜气味的人来说,凉拌是最能保持美味的吃法。
手剥笋
手剥笋其实就是野生的嫩笋,个头十分袖珍,只有拇指粗细,长不过十几厘米。
典故:古代有人称竹笋为“傍林鲜”,意思是刚生出来的鲜竹笋,都不必挖出来,把竹叶扫到笋边,点上火煨熟,现场拆掉笋壳,用刀卸下笋肉蘸酱吃。竹笋采后特别容易老化、木化,放上两天还会变褐,所以古人认为吃笋一定要现摘现烹。按古法,采摘新鲜竹笋要避开露水,摘下来要立刻放入密封的竹器中,盖上油革,不能见风见露,以保证真气。
功效:具有清热消痰、爽胃益气的功效。
推荐吃法:当竹笋才长至拇指粗细的时候,口感就像它的“年龄”一样嫩,嚼在嘴里爽脆。这种嫩笋无需做过多加工,用盐水煮后就可以食用。
蕨菜
蕨菜根茎粗壮,富含淀粉,可做粉条、粉皮食用。生于山林阴湿处,是我国南方山区的一种野生蔬菜。
典故:相传,一日乾隆皇帝正在木兰围场追赶猎物,忽觉腹中饥饿,抬头一看正值晌午,于是传旨用膳,并指名要吃这山乡野菜。厨师思来想去,在众多的山野菜中选出蕨菜为原料,与肉丝同炒,献给皇上品尝。乾隆皇帝尝后非常满意,赞扬此菜清鲜芳香,问身旁的太监:“此为何!菜?”太监急忙回答说:“俗名蕨菜。”乾隆皇帝听后,认为“蕨菜”一名不雅,便命人找来蕨菜,仔细端详,然后哈哈大笑说:“此乃如意也!”从此,肉丝炒蕨菜便被冠以“肉丝炒如意菜”,美名一直流传至今。
名菜典故【第二篇】
这条成语虽然出自典故,但广为人知,不易用错。可惜至今仍然有人不明典故,望文生义,把“瓜田李下”理解为菜圃果园,田间地头,实在不应该。错误用例在媒体中屡见不鲜:
1.法官走出“衙门”,走进学校、社区、农村、企业,走到田间地头、瓜田李下,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中国法院网,2013年10月31日)
2.这些年幼时在各自成长岁月中很熟悉的虫子,如今倒是像古董一样成了旧物。要知道,在小时候,墙头院落、瓜田李下,哪少得了它们的身影?如今身在大都市,似乎连虫豸都少了。(《杭州日报》,2013年5月2日)
3.村落生活是什么呢?是瓜田李下,是白雪乌鸦,是我们在城市里面看不到的天空上的云和小溪流的水。(《解放日报》,2013年8月2日)
4.在老家瓜田李下,露出的笑容才是真真正正皮肉都绽开的笑容,如同自家院子种的瓜果蔬菜,没有农药化肥催,不掺假,自然又真实。(《扬州晚报》,2013年10月12日)
5.《金瓶梅》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名著,其书中三位女主人公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形象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瓜田李下的谈资。(新华网,2013年1月2日)
前四例,“瓜田李下”或与“田间地头”、“墙头院落”连用,或与“村落生活”、“瓜果蔬菜”相提并论,显然是把“瓜田李下”当作了菜圃果园,纯属误用。最后一例把“瓜田李下”说成是人们茶余饭后闲谈的场所,可以断定不是田间地头,就是街头巷尾,都与成语的原意大相径庭。
名菜典故【第三篇】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人们最熟悉的对杭州的描述,而对杭州的赞美却不仅仅这一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把自己的诗文墨宝裹挟着细腻无比的情感抛洒在这里,或忧愁或喜悦。宋代大文豪苏轼写尽山水却对杭州情有独钟,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四到杭州,“问山得路宜晴后,汲水烹茶正雨前”这是乾隆在杭州龙井的题诗。杭州的美不是从文字阅读和图片浏览上能够体会的,它是一座需要你亲身经历,用心体会品味的城市。所以,要想了解这座“人间天堂”的魅力,亲身走一遭是再所难免的了。
来到杭州你才真的知道,无论多么细腻的笔触、多么优美的文图,都无法将杭州这座容情山水间的秀美城市的风貌完全展现。它让一切丰富的,华丽的形容和修饰都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杭州的美在于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哪哪儿都透着一股子灵气。闻名遐迩的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一个个词语听着便让人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梦境之中。
杭州的美在于山水相依、城景交融,人在城中,城在画中,浑然天成。“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人们常把这副描写济南大明湖的对联当作杭州西湖的写照,岂不知杭州的美和西湖的美又岂是这一副对联所能描绘的。泛舟西湖,若是晴天,你便被绿树鲜花及满眼的艳丽所笼罩,心情也像出笼的小乌兴奋得想要欢叫,若是阴天,隐匿在飘渺之中的群山便构成了一幅极尽写意的山水画,美的让人有些忧伤。
杭州的美在于虎跑梦泉,龙井问茶,虎跑泉与龙井茶自古被称为“杭州双绝”,用虎跑泉水冲泡的龙井茶别有一番真味。游人来到这里,品一杯虎跑泉冲泡的龙井茶,凭几临栏,暖风徐徐,眼中不尽美景,手上袅袅香茶,真是“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西湖龙井茶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具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特点。西湖龙井茶因产地不同,又分为五个品号狮,龙、云、虎,梅,即产于狮峰山龙井村、五云山,虎跑泉、梅家坞一带的龙井茶。根据采摘时间的不同,龙井茶还分为明前龙井和雨前龙井,即清明节之前采摘的龙井和谷雨之前采摘的龙井。民间素有“雨前龙井为上品,明前龙井为珍品”的说法,明前龙井其珍贵度堪比酒中女儿红,所以明前龙井又别称女儿红,“院外风荷西子笑,明前龙井女儿红”说的便是这明前龙井。
杭州的饮食习惯也受到饮茶之风的感染,高雅清淡。杭帮菜是浙菜系的典型代表,菜品品种丰富,菜式小巧玲珑。菜品鲜美滑嫩、脆软清爽,其特点是清香、脆、嫩,爽、鲜,喜食河鲜、湖鲜也是枕水人家的一大饮食特点。杭帮菜制作精细,变化多样,并喜欢以风景名胜来命名菜肴,烹调方法以爆炒烩炸为主,清鲜爽脆。主要名菜有“西湖醋鱼”、“东坡肉”、“干炸响铃”、“西湖莼菜汤”、“龙井虾仁”、“叫化鸡“霉干菜扣肉”等,并且几乎每道菜都有一个典故在其中,让人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更显文艺范儿。
杭州名菜
楼外楼:
杭州楼外楼菜馆是一家名闻中外、有160年历史的名餐馆。它坐落在美丽西湖的孤山脚下,与西湖风景中的一些很有名的自然和人文景点平湖秋月、放鹤亭,玛瑙坡,西泠桥、苏小小墓、六一泉、四照阁、西泠印社,俞楼、秋瑾墓、中山公园、文澜阁、浙江博物馆等为邻。楼外楼创建于公元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它的创始人叫洪瑞堂,是一位从绍兴来杭谋生的落第文人。他从南宋诗人林升的诗中取了三个字,把自己的小店取名为“楼外楼”。
龙井虾仁
将河虾洗净,挤出虾仁,用蛋清、精盐,湿淀粉浆好:取龙井新茶10克,用沸水50克沏泡10分钟:浆好的虾仁用四成热的大油滑熟,再烹上茶叶、茶汁、绍酒翻炒即可。“龙井虾仁”是取用清明节前的西湖龙井新茶与时鲜的河虾烹制而成。菜肴色泽白绿相衬,口味鲜嫩清香,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西湖莼菜汤
选用杭州西湖特产的鲜莼菜和鸡脯丝、火腿丝制作而成,故又名“鸡火莼菜汤”。此菜鲜莼翠绿,滑嫩清香,鸡丝白净,火腿丝嫣红,色彩鲜艳,汤清味美,是一道具有杭州风味的浙江名菜。系用杭州西湖特产的莼菜与熟鸡脯肉丝、熟火腿丝,加上高级清汤、精盐、味精、熟鸡油汆制而成。菜肴色彩谐和,汤莼味美,莼菜鲜嫩润滑,脍炙人口,突出了地方风味特点。
典故晋朝张翰在洛阳做官时,“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翰弃官还乡,竞因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就因为这件事,后来便有了“莼鲈之思”这一成语典故。
江南 一词的启发。此词写道:“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旧时,有寒食节不举火的风俗,节后举火称“新火”。这个时候采摘炒制的茶叶,正是“明前”茶(寒食后二日是清明节),属龙井茶中的最佳。河虾被古人誉为“馔品所珍”,不仅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且有补肾、壮阳、解毒之功效。取用清明前的龙井新茶与时鲜的河虾烹制而成的“龙井虾仁”,集两者之精华,菜品色如白玉翡翠,透出诱人的清香,食之嫩滑鲜美,是一道具有浓厚地方风味的杭州名菜。
宋嫂鱼羹
宋嫂鱼羹的配料更为精细讲究,用鳜鱼或鲈鱼蒸熟取肉拨碎,添加配料烩制成鱼羹,因其色泽油亮,鲜嫩滑润,味似蟹肉,故有“赛蟹羹”之称,是闻名遐迩的杭州传统风味名菜。
典故:据(宋)周密著的《武林旧事》记载:淳熙六年(公元1171年),宋高宗赵构登御舟闲游西潮,命内侍买湖中龟鱼放生,宣唤中有一卖鱼羹的妇人叫宋五嫂,自称是东京(今开封)人,随嫁到此,在西湖边以卖鱼羹为生。高宗吃了她做的鱼羹,十分赞赏、并念其年老,赐于金银绢匹。从此,声誉鹊起,富家巨室争相购食,宋嫂鱼羹也就成了驰誉京城的名肴。
叫花童鸡
选用15千克左右重的嫩母鸡,宰杀褪洗干净后,肋开取出内脏,经用山奈、八角、酱油、绍酒、白糖、精盐、味精、葱段、姜丝和成的卤汁腌渍,再逐层包上猪网油、荷叶、玻璃纸,用细麻绳扎好,最外面再包上和好的酒坛泥(和泥加料酒、精盐),放入烤箱内烘烤3至4小时,去泥包,蘸花椒盐、辣酱油佐食。典故:相传,古时有个叫化子,偷来一只母鸡,在缺锅少灶的情况下,他就用泥巴将鸡包起来。放在火中烧烤,烧熟后再剥去泥巴,食之滋味鲜美异常。后来这一泥烤技法传入饭店酒家,又经过不断研制改进,才成为杭州的传统名菜。
西湖腊鱼
西湖醋鱼选用鲜活草鱼,经饿养1~2天,促使其排尽泥土味,并采用活杀现烹,不着油腻菜品,色泽红亮,酸甜适宜,鱼肉结实,鲜美滑嫩,胜似蟹肉,风味独特。这个菜的特点是不用油,只用白开水加调料,鱼肉以断生为度,讲究食其鲜嫩和本味。 典故:西湖醋鱼,又名叔嫂传珍。古时西子湖畔住着宋氏兄弟,以捕鱼为生。当地恶棍赵大官人见宋嫂姿色动人,杀害其兄,又欲加害小叔,宋嫂劝小叔外逃,用糖醋烧鱼为他饯行,要他“苦甜毋忘百姓辛酸之处”。后来小叔得了功名,除暴安良,偶然的一次宴会,又尝到这一酸甜味的鱼菜,终于找到隐名循逃的嫂嫂,他辞官重操渔家旧业。后人传其事,仿其法烹制醋鱼,“西湖醋鱼”就成为杭州的传统名菜。
霉干菜扣肉
猪肉枣红、干菜油黑,鲜香油润,酥糯不腻,成鲜中略带甜味,是干菜焖肉的风味特色。典故:北宋年间,苏东坡居惠州时,专门选派两位名厨远道至杭州西湖学厨世,两位厨师学成返惠后,苏东坡又叫他们仿杭州西湖的“东坡扣肉”,用梅菜制成“梅菜扣肉”,果然美味可口,爽口而不腻人,深受广大惠州市民的欢迎。
东坡肉
“东坡肉“经历代厨师的不断总结发展,而被公推为杭州第一名菜。选用带皮猪五花肉,刮洗干净,切成75克重的正方块,放入水锅内焯透捞出;取一大沙锅,用竹算子垫底,铺上葱、姜块,再放上猪肉,加入白糖,绍酒酱油,加盖密封,烧开后,用微火焖2小时,焖至酥烂,撇去浮油,皮朝上装入陶罐内,盖上盖,上屉蒸30分钟至酥透即可。特点是油润柔糯,味美异常。典故:此菜相传出自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的故事。宋元佑年间(约公元1090年),苏东坡出任杭州刺史,发动民众疏浚西湖,大功告成,为犒劳民工,吩咐家人将百姓馈赠的猪肉,按照他总结的经验: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烹制成佳肴。与酒一起分送给民工,家人误将酒肉一起烧,结果肉味特别香醇可口,人们传颂东坡的为人,又将此独特风味的块肉命以“东坡肉”。
杭州小吃
知味观:
素有“知味停车、闻香下马”雅称的百年名店――杭州知味观,由孙翼斋先生于1913年创建。知味观东临繁华商业街延安路,西濒湖滨商贸特色街及风景秀丽的西子湖,是国家商务部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中国十大餐饮品牌企业,是目前杭城最具知名度的餐饮企业之一。1913年,孙翼齐与义阿二两人出资在湖滨仁和路开设知味馆,次年在生意清淡的情况下,孙翼齐想着自己的点心不比别人差,就写”欲知我味,观料便知”八个大字,贴在门楣上,迎来顾客的好奇,生意日渐兴隆。知味馆以经营各式名点为主,辅以杭州名菜的经营,“幸福双”、“猫耳朵”、“西施舌”等成为菜馆的传统名点。1956年公私合营,文革期间改名东风馆,1979年恢复原名。
知味观立足于杭州传统菜肴,大胆引进各地精华。在名厨的主理之下,八大菜系各领风骚,名菜层出不穷,如“鸡汁银雪鱼”、“干菜鸭子”、“武林熬鸭”、“蟹黄鱼丝”、“龙凤双会”、“辣子羊腿”、“蟹黄橄榄鱼”、“一品海鲜盅”等精美菜点。真所谓“此味只应天上有,缘何为我落人间”。
干炸响铃
“干炸响铃”是用泗乡特产的豆腐皮,切成正方形,卷上用猪里脊、精盐、味精、绍酒和成的馅,再切成厘米的段,放入五成热的菜油中炸至松脆捞出,装入盘内,配葱段、甜面酱、花椒盐佐食。泗乡豆腐皮产于杭州富阳东坞山村,故又名东坞山豆腐皮,已有1千多年的生产历史,以上等黄豆、优质水源经18道工艺精制而成,腐皮薄如蝉衣,油润光亮,软而韧,拉力大,落水不糊,素有“金衣”的美誉。
典故:干炸响铃,色泽黄亮,食时脆如响铃而得名。
但民间却流传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杭州城里有一大一小两家饮食店。大饭店老板欲独霸生意,常常寻事生非,欺负小饭店的老板。一天,他得知小饭店里豆腐皮断档,便唆使一些无赖到小饭店去专点吃豆腐皮,扬言若不能满足要求,就砸掉小饭店的招牌。此事激怒了一位经常在这里喝酒的彪形大汉,只见他一言不发,急出店去,跨上自己的黄膘马。挥鞭而去。过了不一会儿,只听一阵马铃儿叮当响,大汉已出现在小饭店门口,手中还托着一包从泗乡买来的豆腐皮。事后得知,此大汉乃是一位有名的江湖好汉,专爱解人危难。他的举动使小店老板感激万分,立即动手烹制了豆腐皮制作的下酒菜,不惜用上好的猪里脊肉,入油锅加而成。为了纪念这位好汉的功德,小店老板把豆腐皮卷成了马铃儿的形状。“干炸响铃”名肴就这样问世了。
油焖春笋
“油焖春笋”是选用清明前出土的嫩笋,顺长剖开,拍松,再切成5厘米长的段,用花椒油煸炒后,加入酱油、白糖、味精和鲜汤,烧开后改用小火焖至汤汁稠浓,淋上香油即成。特点是油重、糖重,色泽红亮,口味偏甜,属于浙江的传统风味菜。
杭州酱鸭
1 选用当年饲养成熟的肥壮鸭子空腹宰杀,洗尽后在肛门处开膛挖出内脏,除去气管、食管,再洗尽后斩去鸭掌,用小铁钩住鼻孔,挂在通风处晾干。
2 将精盐和火硝拌匀,在鸭身外均匀地擦一遍,再在鸭嘴、宰杀开口处内各塞入5克拌料,将鸭头扭向胸前夹入右腋下,平整地放入缸内,上面用竹架架住,大石块压实,在0度左右的气温下腌12小时即出缸,倒尽肚内的卤水。
3 将鸭放入缸内,加入酱油以浸入为度,再放上竹架,用大石块压实,在气温0度左右浸24小时将鸭翻身,再过24小时出缸。然后在鸭鼻孔内穿细麻绳一根,两头打结,再用50厘米长的竹子一根,弯成弧形,从腹部刀口处放入肚内,使鸭腔向两侧撑开。然后将腌过的酱油加水50%放入锅中煮沸,去掉浮沫,将鸭放入,用手勺将卤水不断浇淋鸭身,至鸭成酱红色时涝出沥干,在日光下晒两至三天即成。
4 食用前先将鸭身放入大盘内(不要加水),淋上绍酒,撒上白糖、葱、姜,上笼用旺火蒸至鸭翅上有细裂缝时即成,倒入腹内的卤水,冷却后切块装盘。
定胜糕
将粳米粉,糯米粉放入盛器,加红曲粉,白糖和少量清水拌匀,让其涨发1小时。再将米粉放入定胜糕模型内,摁实,面上用刀刮平,上笼用旺火蒸20分钟,至糕面结拢成熟取出,翻扣在案板上即成。
典故:在唐代,常熟城里的官府规定,市上的糕点要计量,一升箩米做十个,约合一两一个,叫做“定升糕”。常熟百姓为使一两一个的糕点做大,既吉利,也讨官员欢心,后来想出了一个极好的办法:用梨木雕刻成各种各样的花朵和树叶模样的容器,正好装下一两湿米粉,拌米粉的水里掺上各种花卉和菜蔬的汁液,有红的、有黄的、有绿的,容器口大底小,容易倒出,图案有半桃、牵牛、梅花、线板、棱台、五星,等等形状。倒出后上蒸笼一蒸,乘热盖上红印,取名为“鼎盛糕”。到了明朝,打仗的事儿越来越多,老百姓就把“鼎盛糕”送给当兵的壮丁作为干粮,取名为“定胜糕”。猫耳朵
杭州“猫耳朵”,是杭州的名小吃,它是一种面条,因形似猫的耳朵,故名。猫耳朵极像意大利的一种做成贝壳形的通心粉,据说意大利的这种出品,就是马可波罗从中国学会了捏猫耳朵,回去以后仿制的,后来便由机器生产了
典故:据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一次微服乘一叶小舟赏玩西湖。游 得兴致勃勃时,天忽然下起了小雨,众人连忙避雨于小舟船舱内。大家等啊等,可是雨越下越大,下了许久都不见停。几个时辰过去了,乾隆皇帝又饥又饿,忍不住问老渔翁有否吃食。老渔翁告诉乾隆有面但没有擀面杖,做不成面条。正发愁之际,老渔翁的小孙女抱着一只小花猫走来说:“没有擀面杖,我来用手捻。”于是小姑娘动手将面捻成块,状似小花猫的耳朵,小巧可爱。她把这形状。隆怪的面条下锅煮熟后再浇上鱼虾卤汁端给乾隆吃。乾隆见面条不同寻常的模样,玲珑别致,吃后更觉得回味无穷,赶忙问小姑娘这叫什么面,小姑娘回答说是猫耳朵。乾隆非常喜欢这道点心,回京后即召小姑娘为其做“猫耳朵”。自此“猫耳朵”成了一道名点。
杭州采访侧记之龙井茶
拍摄当天,我们来到了杭州最著名的龙井村,车子盘旋而上,终于来到慕名已久的龙井的故乡,但见每家每户站在门前。或炒茶或品茶,每家主人都热情地招呼你过去品茶,但确实也不是人人都能享受得起,尤其清前茶的价格更是贵的令人咂舌,龙井茶每斤在2000元左右。
告别短暂的龙井村一游,我们奔赴了正宗的茶园――梅家坞,一路上,茶园脆嫩,清爽宜人,风景之美只能用“美不胜收”来形容,偶尔会碰见茶庄旁边修葺的茶室,挂上古雅的“龙井茶”几个大字,就知这里便是品茶的胜地了。当我们一行穿过梅岭隧道,从雕刻着巨大的“梅家坞”三字的门牌下走过,漫山遍野的茶园向我们敞开胸怀,扑面而来,而这种突如其来的绿色将整个心情撩拨到兴奋,进而停下来,开始为整片的茶园所震撼。
清幽幽的茶香扑鼻而来,从五云山淙淙而下的梅坞溪经过清淤驳i勘后靓丽洁净了好多,映衬着一幢幢白墙青砖乡村别墅美丽的景致,干净整洁的江南民居、秀丽精致的小桥流水、油绿油绿的茶园……美景美色有些应接不暇。
正当欣赏茶园春色时,一行采茶的茶农从山上采茶归来,走在最前面的是顾客,跟茶庄的老板谈好价钱之后,茶庄雇佣几位茶农早上6点就开始采茶,直到新茶采摘完之后下山,我们看到每个人茶篓子里都只有星星半点的新茶。问及现在的采茶情况,他们说今年温度比常年偏低,新茶比往年稍晚一些,随着温度升高,清明节前的茶叶还能不断采摘。
狮峰山、龙井村、灵隐、五云山、虎跑、梅家坞一带土地肥沃,周围山峦重叠,林木葱郁,地势北高南低,既能阻挡北方寒流,又能截住南方暖流,在茶区上空常年凝聚成一片云雾。良好的地理环境,优质的水源,为茶叶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名菜典故【第四篇】
博物馆在我国仅有100多年历史。全国现有各类博物馆3000多家,民办和私立的约占10%。凯瑞豪门餐饮集团属民营企业,本着典藏与传承“御膳制作技艺”这颗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珠,把遥远的枯燥的文字记实还原再现,让人们与历史对话、让饮食与文化契合、让中国美食走出国门,提升国民文明饮食素质,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初衷,投资亿多元,运用“博物馆在饭店中,饭店在博物馆中”的理念,聘请北京、香港、南京、杭州等地著名设计建筑装潢企业和历史、文博、美工专家,联手打造出中国首个皇家菜博物馆。
该馆万平方米的楼面形成一馆三区、三位一体格局,建有1500平方米的皇家菜历史文化展示区、10000余平方米由大小宴会厅和各式厅房包间组成的皇家菜品尝体验区、2000多平方米的透明、绿色、环保、节能型中央厨房,也叫活态观光区,并在博物馆建立信息中心、全域布设了集传媒、点菜、监控于一体的信息系统,整个博物馆从内容、设施、手段、风格和服务等全方位融合传统和现代元素,具备能看、能吃、能学、能玩四大功能,体现健康餐饮、文明餐饮、科技餐饮特征,把过去纯粹吃喝的地方变为传播文化、培育新风、崇尚文明的场所。
设计艺术特点与地位
从十六大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到十七大强调“文化软实力”,再到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和国家对文化发展日益重视。近年来,全国兴起博物馆热,几乎天天都有新馆诞生。当今建设博物馆的理念正由“以物为先”向“以人为本”转变,在乎百姓感受、关注百姓兴趣、满足百姓需求,是一个博物馆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御仙都中国皇家菜博物馆就是一个很好例证。一是它跳出固有模式。餐饮也做博物馆,这在全国范围内是不多见的,正是意识到“民以食为天”此乃天大的事,不仅昔日皇家重视饮食养生,而且健康养生对于百姓具有当下现实意义和文化普及价值,也就有了敢为人先、冲破樊篱、做这件事并做好这件事的决心和动力。二是注重故事影响力。现代博物馆已不光是陈列展示宝贝器物的场所,而是注重以“讲故事”而传达有意义有价值的文化,用传播学的说法就是用故事的力量与影响力使大众易于接受。美国波士顿一个博物馆,全展厅只有一件文物――茶叶盒,但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表达得很清楚,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皇家菜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宴饮礼仪、食材食具、菜品菜色、饮食养生等知识线串起发展脉络,精选历代帝王食事趣闻和名菜典故、名厨故事等,可以说,引人入胜的故事无处不在,是博物馆的极好题材。三是贴近百姓生活。当今博物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正在不断与社会公众贴近、与社会生活融合。未来博物馆发展趋势是“社区化”、“无边界化”,谋求“生活在博物馆中,博物馆在生活中”。四是具备当代博物馆特征。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变越快,进入“快餐文化”时代。博物馆要吸引观众,“直观而悟”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用“2345”口诀来总结,即:“两原则”――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三要素”――好看、看得懂、记得住;“四步骤”――抓眼球、留脚步、记心头、传亲友;“五转化”――学术问题通俗化、知识信息趣味化、复杂事情简单化、理性层面感性化、抽象内容形象化。御仙都中国皇家菜博物馆基本做到了这些,因此有很好的口碑。五是特点特色鲜明。展示内容亲民,把高高在上的皇家饮食文化拉下神坛,返到民间接地气,推广养生餐饮、科技餐饮、绿色餐饮,服务百姓的指向十分明确;学术支撑有力,秉承国家文物局“杜绝无历史和科学事实依据的各类艺术形式”之精神,传达给受众的信息都有史料考据考证,是经得起推敲的;设计风格独到,用明亮基调凸显中国皇家恢宏气派,用故事讲述和气氛渲染释放亲和力冲击力,用多维设计语言增加趣味性互动性,还用京剧、园林、借景等手法营造自然生活气息,尤其是全透明精品陈列柜、高仿真菜模、感应触发全息成像、双画面幻影成像等新材质、新工艺、新手法,为博物馆增色不少。
中国皇家膳食发展的历史脉络
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求。我国作为以农业立国的国家,熟食与烹饪的历史悠久,“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有之。远古三皇五帝教民生产,解决氏族吃饭问题,而受民尊崇。轩辕黄帝,“艺五种、抚万民”,对中国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成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夏商周时,阶级产生,帝王讲究礼乐,富有四海,所食之丰富之优良,超过一般百姓。自始皇以来,“皇家菜”名目便成立,并有相关记载和众多轶闻传说。秦朝,天下大一统,诸国献佳肴;汉朝,张骞出使,引进西域食材,御膳更显中国气派;唐朝,奢华至极,菜有画意;宋朝,羊馔当头素菜兴,看食摆设工艺精;元朝,草原风俗浓,宴饮肉食重;明清时,皇家菜发展至辉煌顶峰,御膳丰富盛极,国宴名目繁多,满席汉席象征民族和睦、天下一家、国泰民安……尽管“皇家菜”与帝王相伴像宫廷私生活那样神秘,为一般人所不能接触与探究,但毕竟帝王也是肉身凡胎,生理结构与常人无异,其膳食不论是从民间索贡,还是专司采办,只是食材挑选及烹饪技艺标准比一般百姓家高了许多、精到了许多,但实质并无根本性差别。因此说,皇家菜古来自于民,今亦能返还于民。
关于皇家菜的定义,国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表述,主要是把握两点:一是看其是否尊重历史,菜品出处是否有据;二是对皇家菜制作技艺传人的认定很重要。中国自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起,至1911年清末代皇帝溥仪止,封建王朝共历经了2132年。封建皇帝居于特殊地位,最大限度地拥有社会物质精神财富,就饮食而言,食材物料尽天下之奇珍,烹饪技艺集全国之精粹,再加宫廷食医指导,使皇家菜从视觉、嗅觉、味觉表现出超常性,成为历代帝王追求饮食养生之道的最高标准。皇帝也是血肉之躯,所追求的不外乎长生不老,但表现在饮食方面也不尽相同,有讲排场暴殄天物的,也有注重保健、讲究营养均衡、追求食品原料本味的,像清代康熙就非常讲究节饮食、慎饮食、择饮食。因此,今天我们传承皇家菜文化,需要持“扬弃”精神,凡是对国民健康有益的就继承,反之则要摒弃。
皇家菜就是历代帝王享用的餐饮品类之大成,是中华餐饮的“王冠”。它不是神来之物,而是人民所创造,由民间贡献于朝廷,再经宫廷厨师二次研究设计加工,成为上上品。应当说,它与中国现有菜系出于一脉,是菜系的精华精粹。皇家菜的精髓是“养生文化”,特色是中国元素的融合与展现,其发展过程中,受到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及民风民俗的影响,被诗、书、画、文学、戏剧等传统艺术所滋润,色、香、味、形异彩纷呈,附典于肴,寓情于菜,以食见礼,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高级的审美情趣,直接体现出皇家文化素养,并折射出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皇家菜见证了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文化艺术发展的进程和各地风土民情的变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以其极高的文化价值影响久远。
中国皇家菜博物馆带给观众的体验
上一篇:水果拼盘方案名称精编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