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意识形态工作交流材料
少数民族意识形态工作交流材料
我国幅员辽阔,2.2万公里边境线有1.9万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众多。边境线长、文化多元、民族宗教复杂等是这些地域的主要特征。边疆和谐稳定,事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宁与繁荣,事关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局,事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边疆治理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实现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对于实施边疆有效治理意义重大。
一、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理论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文化自信的充足底气、精神基因和价值追求,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这是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强大内生动力。
(一)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复合体。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形成认同是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的必然要求。
(二)坚持正本清源,崇尚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不仅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滋养,还有助于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侵蚀。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受历史传统教育、西方文化渗透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缺乏全面、准确的认知,只是简单地把中华文化等同于汉文化,担心被“汉化”,对中华文化存在排斥心理;加之,每个少数民族都致力于将自己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导致每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建设都有自己的标准,容易出现民族狭隘主义的情况。因此,我们要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传承上的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为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指明正确方向。
(三)增进文化认同,凝聚复兴伟力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共同创造的,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每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质、深刻的内涵和价值取向,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要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中,我国各民族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共识,没有文化的认同,团结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实现各民族长远和根本的团结,核心在于增进文化认同,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才能得到巩固,也才能从根本上巩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发展格局,彰显中华民族共同的信仰力量,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力,实现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二、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上,深刻阐述了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意义,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和精神标识,边疆少数民族要从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上、思想内核上、人文化成上形成广泛认同。
(一)在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上形成认同
在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上形成认同,是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理论源泉。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中国古圣先贤通过“观象授时”,掌握农时,逐渐掌握了天象的基本规律,形成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八星宿等天文知识,指导农业生产,让中华文明从混沌的时空中,进入一个时空分明、秩序井然、按照一定时序去安排生产生活的时代。中华文化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思想文化体系,中国古圣先贤围绕“上观天文、下俯地理、中察人文”的核心价值进行判断,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尊时守位”“开物成务”等核心价值理念。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的新纪元,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文明,并使中华文化释放出巨大的力量。
(二)在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上形成认同
在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上形成认同,是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思想基础。从中华核心思想理念来看,中华民族具有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核心思想理念;从中华传统美德来看,中华民族具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克己奉公、勤俭廉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等优秀传统美德;从中华人文精神来看,中华民族具有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等优秀人文精神。只有正确把握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文化基因,才能掌握中华文化的核心要义,才能更好地认识和选择中华文化的发展道路,实现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也才能在新时代的改革与发展中,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的智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三)在中华文化的人文化成上形成认同
人文化成是中华文明的一种表达形式,核心在于强调文治。《周易·贲》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这里看,文有两层含义:天文与人文。天文,即日月星辰的运行,随四季的变化而更替,观察天文,则可知四时之变。人文,即人依天文而创造人文,推天道以明人事,实现人文化成。这是中华文化最鲜明的特点,通过观察人类社会自身的文明气象与文饰之道,则可知文化突出的是教化人心的作用。教化以顺正,故天地相合以造万物,万物法则皆本于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指出:“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是文化传承的主体力量、根本力量,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实现人文化成的使命,提升人民群众对中国道路、中国思想、中国理念的广泛认同。
三、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践
文化是国家治理之魂,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形成核心价值认同的根本前提、内生动力,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建设文化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构筑强大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一)从社会实践、思想文化、人伦秩序三个层面,强化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我们要站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高度来正确认识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指出中华文化是治国理政重要思想的文化资源,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体现着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并为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大地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强化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社会实践基础。“和合”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周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道德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是事物的一体两面,对立统一,互存互根,在发展过程中相互转化、依存与统摄,形成了过程思维、关系思维、整体思维、动态思维。《论语》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从人文的角度,阐释“和合”的要义。“和合”者,方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些和合共生的理念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强调中华文化的本质是“内在的和谐”,这是中华民族最高的价值追求。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更要众志成城、凝聚力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强化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和合”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研究事物的发展背景、发展逻辑、发展结果,坚持中华文化立场,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大和谐。这是强化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思想文化基础。《周易》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中华文化以天地为准绳,天伦定人伦,人伦效天伦,重视家庭社会“人伦”建设,强调“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倡导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讲究礼仪谦卑、不偏不倚,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集体主义文化、爱国主义文化”。把它延伸到制度建设层面来看,以人为本,强调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黄帝四经》曰:“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殹。”先以德实现以文化人,再以法进行辅治,确保国家治理不离正道。习近平总书记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并融入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彰显着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文情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建设,应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不断强化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是强化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人伦秩序基础。
(二)从道德信念、抵御渗透、价值导向三个层面,强化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次的内核,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培根铸魂等层面,强化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实现道德信仰与政治信仰的内在统一。延绵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肥沃土壤,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虽然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具有自身文化个性和特征,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共同奋进的内在力量,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边疆少数民族只有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有效抵御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也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边疆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深刻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凝结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与国家前途命运的内在联系,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修身是齐家的基础,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既充分表达了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又承载着个人对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梦,这是强化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认同的价值导向。
(三)从一体多元、主干枝叶、美美与共三个层面,强化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统一是中华文化最根本的特性,是实现国家认同的强大思想基础。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特质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拓展了中华文化的外延,而且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特有的文化资源。我们要正确把握边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从思想形成、行动自觉、文明养成等层面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民心、引领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彰显中华文化一体多元的特性。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要紧紧依附在中华文化的主干上,充分汲取丰富的养分,丰富其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补充血脉,牢固根基,让枝更繁、叶更茂,充分彰显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家庭成员,共同创造了绚烂多彩、深沉稳重的中华文化,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各民族的精神之中,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并存、共生。由于各民族生活区域存在跨度大、发展不平衡、民风民俗差异等问题,导致了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各民族文化的特性。但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不矛盾的,一体包含着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两者辩证统一,我们要促进各民族文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