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实用(最新5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实用(最新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篇1
“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这是《追忆似水年华》里的一段话。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透过主人公马塞尔的追忆表达出了对自己人生的感悟。
“有回忆才是完美人生。”主人公马塞尔患有重度失眠症,经常处于半梦半醒的状态,加之年幼时的他又体弱多病,敏感异常。但出生于富裕家庭的他并没有感受到生活的艰难,这与那些参军青年相比要幸福得多。马塞尔的难过在于睡前等不到母亲的亲吻,这般“天堂”般的感觉促使马塞尔有了后来追忆时的幸福的感觉。很迷茫,但这也是他们那个时代,他们那个贵族所应该享受的。是的,也许对很多人甚至是以后的我来说,冬天里靠着火炉,把玛德莱娜小蛋糕浸泡在茶水中吃,这是多么地享受和令人向往。但是,我有过类似的经历,那种感觉是十分可怕的。那时我才六七岁,昏暗的下午,我从垫着红毛毯的床上醒来,突然想起我好像睡过了一个下午。那种后怕不知不觉间涌上心头,我大喊着妈妈,心里却因为这变化十分难过。为什么呢?因为我睡了一个下午什么也没有做就到了晚上,我感觉这十分不值得。人生也是如此,我害怕自己浪费了时间,浪费了生命,却又没有干自己原本想干的事情,尤其是在最不应该浪费的时间里。那份后怕会伴随着我很长一段时间。这份迷茫就像把我拉进了无穷的.深渊。我非常不喜欢那样的时刻,更无法理解作者所说的“唯一真实的乐园是我们已经失去的乐园”中的“乐园”。但是正如贺拉斯所说的,“在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完美无瑕的”。我抱着能学些什么的态度把这本书读完了。
马塞尔童年时在贡布雷生活。在贡布雷家,有两条步行小道,一条通往斯万家,另一条通往盖尔茫特府邸。除了邻居,马塞尔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但是那时的上层社会充满了腐朽与丑陋。同性恋在他看来是变态的心理,他曾决心娶阿尔贝蒂娜为妻,以纠正她与安德莱同性恋的变态心理。但事与愿违,阿尔贝蒂娜离家出走了,后来她骑马时摔死了。他认识的人也在这一变态心理下堕落,圣卢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死,夏吕斯也是一名同性恋还有受虐倾向,也是一个堕落之人。唯一让他欣慰的,是下层人民的勤劳和淳朴。在悲痛中马塞尔写下了这篇作品,在悲痛中作者普鲁斯特写下了这篇别样的回忆录。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没有道德规范的所谓自由,只会在人世间留下丑陋与肮脏。交际场中早已是物是人非,有人沦为乞丐,有人早已死去,唯有还保有清醒头脑的马塞尔决定把他所游历的记录下来,这是他认为最好的文学创作的材料,也是他向这不公世界的控诉。
“真正的天堂是已经失去了的天堂。”追忆这似水年华,让我们更加完整地看待自己,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啊。我很佩服作者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按情节发展顺序写下这篇回忆录。希望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也能像作者以回忆来写回忆的巧妙写作手法一样,灵活应对各种困难与挫折。
-->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篇2
我本来以为普鲁斯特回忆他童年时期艺术审美和艺术创造的哲学思考,是一种兴趣爱好,而且,他一直是采用象征的手法,把自然风景作为艺术对象研究,女孩只是艺术对象的象征,不存在作者对女孩的爱情,我刚接着看了158页,我这才发现作者的这次回忆,是他童年梦想当画家的理想没有实现。
你仔细看看这段,他想在树林里的女孩没出现,森林里的树木,他也对它怒气冲冲,他朝思暮想的女孩也不可能遇到,不相信我的这种欲望―当画家会在我思想之外存在,在我看来,这欲望(当画家),纯粹是主观的、无作用的和幻想的东西.....现实从此失去一切魅力和意义,画家的梦就这样没了!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篇3
这是第一部我看完觉得它是一部电影的电影。
尽管它什么也没讲。
可是当电影结束时,我想它是一部让我产生共鸣的作品,它深深地吸引了我,因为,在最后的乐声响起时,我只有一种“追忆似水年华”的心情。
然而我并不是一次性看完的,但它意识流的表现,即使是160分钟不间断地观看和我两天断断续续地看完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因为它没有情节,或者说,它不需要情节,当整部作品的主题是一个多情之人的追忆时,它无须逻辑。
我没法找到一个安静的环境来仔细欣赏这部影片,于是,我在楼上装修,楼外放炮,对面造楼的喧闹声中,看完了它,心情却无比平静,这是它由内而外安抚我的,我一开始也没有想去了解其详,只是想去感受,那份朦胧落寞的氛围。
影片镜头的转换,架构的设计,人物的对白,音乐的留白,每一点都在契合追忆。尤爱整部电影的各式镜头,如此精妙而恰到好处,隐喻的嫁接也相当自然,却又能被捕捉,然后轻笑一声,随它而去。
它一言不发地颠覆了我对电影多年的偏爱类型,我想过去的我不会耐心看完整部作品的,就像我读不完整套的《红楼梦》和《源氏物语》,它们与书作《追忆似水年华》一样巨制冗长,它们都表现繁华落幕的荒凉无力,特别是在短暂的欢乐和热闹的衬托下,有种置身事外的离开感,是被动的隔绝,但是却没有了曾经的恐惧。
看完电影,读完书,并不是最终目的,真正可以作为一个阶段的结果的是自己的体悟,所以不在乎这体悟有多少内容或者意义,它已经真切融入了我的生命,没有任何声响,没有任何预兆,这般低调动人,而将在我的追忆中无限延展和闪回。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篇4
《追忆似水年华》全书一共有七大卷,主要是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我的所见所闻心理思考所触所感融为一体,这本书既是对于社会的、人情事态的描写,又是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的描绘,其中更是包括了大量的议论和感想。整部小说并没有所谓的中心人物,更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也没贯穿全文的线索。主要是以叙述者的生活为主,其中穿插着大量的人物事件,就像是一颗大树上不断冒出的分叉,相互交错,整部小说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出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的小说,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的交响乐。
作者通过故事套故事,故事与故事交叉重叠的方法描绘着一个个人物故事,展示了一幅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小说除了描绘各种上层公子,贵妇的生活外,还描写了作家,艺术家,而这些艺术家,作者们虽然生前落魄失意,但是他们的作品却永世长存,小说还有描写了下层劳动者的生活。《追忆似水年华》通过无数人物的活动,真实的描绘出了法国社会的习俗的人情事态,所以《追忆似水年华》又被西方的评论家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提并论,称之为“风流喜剧”。
《追忆似水年华》共七部,其中包括《在斯万家那边》,《在少女身旁》,《索多姆与戈摩尔》,《女囚》,《女逃亡者》,《重现的时光》在第二部的《在少女身旁》,获得古尔文学奖,从此名声大振。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与《人间喜剧》一样“规模宏大”的作品。作品通过“我”的回忆,表现出作者对于家庭,童年和初恋感情的怀念,对于庸俗事物的厌恶,主要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法国所谓“黄金时代”的法国巴黎上流社会的种种人情事态。
《追忆似水年华》可能不是我看的最久的一本书,但是它给我的震撼却是其他的小说无法给予的,它的那种穿越了现实和回忆的写法,总是能在特定的场合表现出特定的场景,给予人们特定的震撼,让人留下无尽的遐想。
《追忆似水年华》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也是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它能在不同的场景给予不同的人们那些不同的震撼。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篇5
《追忆逝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代表作,这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的长篇巨著,以其出色的对心灵追索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而风靡世界,并奠定了它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的地位。有些西方评论家把它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提并论,称之为“风流喜剧”。
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他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患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在普鲁斯特看来,人最真实的世界是在回忆之中,因为回忆,人们才感受到时间的存在。而当前的瞬间,却常常因为有太多各种各样的考虑而平淡地掠过去了,直到变成回忆之时才显示出其真实的价值来。而回忆的产生,不是靠对某个细节,某个情景的主动的追忆。而是在某个时候,因为某个微小的感受与昔日所经历的契合,从这个小小的感受,回忆便自然地展开到面前来。
读《追忆似水年华》,很自然地让人想起雨果的话:“比海洋和天空更为辽阔的,是人的心灵。”普鲁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阅历也不算太丰富,生活所见也是有局限性的。他没有高尔基这样的坎坷多难的青少年时代,也没有杰克·伦敦和海明威那样的传奇经历。如果没有写《追忆似水年华》,人们在墓地回顾他的一生时大概非常平淡。
作者整本书都在写他一生的回忆,我觉得虽然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将那些幸福快乐的事情留在回忆当中,可是当离开《追忆似水年华》,离开普鲁斯特,在我们平凡的现实之中,当岁月凋零,时光落寞,青春了无凭据的时候,又有谁会守在谁归家的那条林荫路旁,等待着永远不会出现的谁呢?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不要只生活在过去的世界里,即使过去的回忆再美好,那也只是过去,现在的世界才是真的,我们要好好的度过现实中的每份每秒,让自己在以后能够真的追忆属于我们自己的似水年华。
这本书极其细腻的描写,把每一个细节刻画到几千字。作者塑造人物的能力很强,每个人的鲜明特点都在每个记叙中很明显的显露出来,即使是再多的人物,作者也能很深刻的描写出想要通过此人所要阐述的一些人世间的看法。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篇6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马塞尔·普鲁斯特,第一次看到这位20世纪法国最伟大小说家的'照片时便被那突兀的眼神震慑了,更让人吃惊的是那双发现生活发现文学的大眼睛背后脑中拥有的丰富想象力与文学禀赋。我虽有幸地拜读了他投入毕生精力而创作的这部作品—《追忆似水年华》,却并不敢说读懂了这本书所传达的真谛,只能说是从那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慢慢地得到了不少地感悟。
其实最开始自己都没有读它的勇气。面对这部对20世纪中后期文学尤其是现代派文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的鸿篇巨制,我胆怯了,这种强大的文学气息与繁多的文字让我变得不知所措,所以从网上找来电子版一点一点读,却很快便没有了耐心。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它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
这部书以“我”为叙述主体,并不是描写或者讲述一个或几个感人或富有真理的故事而是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为一体,将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真实的进行了描写,除了叙事以外还写出了许多自身的感想和议论。虽然整部作品看起来到并不像一般小说一样有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的主要人物,清晰完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也并不特定却是作者的一份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
说实话光是看译本就已经很困难了,若不是在特定的氛围中很难有耐心去读下去,抱着只是简单看“热闹”的心态,去读那些为文字也被那丰富的思想所感染。普鲁斯特开篇便用很大篇幅来描述小的时候自己对临睡前母亲那一吻的依赖与渴望,由此延伸出的许多细节虽干扰了我的思维却深刻的理解那个孩子敏感、渴望的心情。随后展开的一幕又一幕故乡贡布雷,贡布雷的街道、姨祖母的怪癖、贡布雷的钟楼;还有他和希尔贝特的爱情、期万对奥黛特的痛苦纠缠无可奈何的爱,还有在巴尔贝克的海滩上见到少女怦然心动的思慕……这一个又一个随着作者眼之所见而展开的小故事中的动作、谈话、人物的装扮、一句话引起的思绪万千、一个景物引出的论述一层深似一层的哲理性的思考无一不打动我的心并在思想与心灵的深处引起共鸣与深深的认同感。
文中通过“我”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受溺爱的孩子”追忆自己的“缓慢成长过程”, 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周围人们的“存在”。虽然中间很多追忆让自己暂时忘记“我”到底是由哪些事情幻想到这里的,到细致跳跃的描写却让人深入其中不能自拔。想想自己,曾经老师逼着写日记的时候都觉得是负担如今更没有什么肯耐下心来回忆曾经的自己,曾经的他们。“追忆”原来是这么美好的一件事情,常常自我认识,对自己进行精神的鼓励与洗礼也未尝不是一件坏事。虽没能细细读完这本书,我却明白了逝去回忆的珍贵。同时也要把握好能把握的所有,不要让青春徒留遗憾。为自己的年华付起一份责任。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篇7
《追忆似水年华》这本书,我已粗略读完了第一遍,以后应该会重读的。
这跟读其他故事情节比较强的小说,体会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尤其看到后面小说讲述者的身份好像跟作者本人重叠了一样,在对书中之前的事情做一番说明时,看到不少读者在惊叹,天啦,他居然知道读者会这么想!或者,他这里在进行全方位扫描。
读者与作者的互动,穿越了时空,这可能就是文字的强大魅力吧。
书中对时间的感受,对旧事旧物怀有的情感,时不时就能触动到内心。它们不同于人们聚会中的客套话,是认真思考后的真诚袒露,如此才能引起共鸣。(在读到作者用镜子做比喻的那一段,想到之前自己也有类似联想时,惊讶到了)
正是因为真实,才不可避免要面对人性的诸多缺点。作者没有做刻意处理,读者由此获得的一些不太好的体验,也就不可避免了。
如果只阅读对自己口味的书籍,我们始终就只能用一个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无法获得更多的体验。阅读书籍,就像打开一扇扇窗,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大自然的美。
阅读理解得是否全方位,跟读者自身阅历有一定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体验,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至少找到了它们的另一个作用。
我曾发现阿尔贝蒂娜把我们最初的几次见面时我对她说过的话记得清清楚楚,而我却已把这些话忘得精光。对于另一件像石块一样永远深深地沉入我脑海之中的事情她却记不得了。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篇8
马塞尔·普鲁斯特,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伟大的作家。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他同巴尔扎克一样,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1987年以来,法国好几家有影响的出版社,竞相重新出版普鲁斯特的名作《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并不是是一部哲学意味深重的小说。正相反,它是一部生活气息极其浓厚,极具强烈的小说。它主要写的是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地受溺爱的孩子缓慢成长的过程,他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人们的存在。而这,正提醒了我们对于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一个人无论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才是前进路上最大的动力,因为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别人的评论可以影响到我们,但是绝对不能左右我们对于自己人生的判断,对于人生的每一个抉择。在若干年后,我们回过头去,或许会笑自己当初的青涩、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决定是绝对不会后悔的,因为了解自己,因为“我”就是“我”!
《追忆似水年华》以追忆的手段,借助超越时空概念的潜在意识,不时交叉地重现已逝去的岁月,从中抒发对故人、往事的无限怀念和难以排遣的惆怅。它不仅再现了客观世界,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的主观世界,记录了作者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
总的说,《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的小说,从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开始,一直写到他晚年的心情。作者三十多岁由于严重的哮喘与气管炎,怕见阳光,怕吹风,把自己囚禁在斗室中,白天绝对不出门,也尽量少接见来访者。实际上从那时起,他已经与世隔绝。《追忆似水年华》,它是一个自愿活埋在坟墓中的人,在寂静的坟墓中回想生前种种经历与感受的抒情记录。
作为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和一般的回忆录以及一般的自传小说都有所不同,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忆录,作者对回忆的概念,对于时间的概念都与众不同。而对往事亲切而多情的回味,是作者创作《追忆似水年华》的主要线索。
该小说虽然有一个中心人物“我”,但没有贯彻始终的中心情节。只有回忆,没有情节。小说主要写人,写小说中的主角,但也写作为陪衬的人物,而有时写得很仔细。比方他写家中的老女仆弗朗索瓦丝,女主人往往拿她的农民思想,天真和迷信的言论开玩笑,这增加了小说的人情味。作者有时也描写居室和室内的陈设,但都是一笔带过,简略而不烦琐;有时也写居室外面的庭园,甚至大门外的街巷,以及郊外的田野山川。这一切,都增加小说的人间气息,也正是吸引读者之处。《追忆似水年华》的语言也极其吸引人,不仅文字极度细腻典雅,而且长长的感性长句带有典型的普鲁斯特风格。所以读这部小说需要高度集中,心浮气躁根本融入不了其中的气氛。
读《追忆似水年华》,很自然地让人想起雨果的话:“比海洋和天空更为辽阔的,是人的心灵。”普鲁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阅历也不算太丰富,生活所见也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没有写《追忆似水年华》,人们在墓地回顾他的一生时大概非常平淡。然而在他的小说中,他把心灵之门打开,用他不由自主的回忆方式把这平淡的一生写得曲折而奇妙。心灵的世界是最神秘,也是最浩繁的。天地万物,都可以包孕在心灵的世界中,变幻无穷,缥缈无际。
看完这部小说,仿佛让人明白了真正的乐园是已经逝去的乐园,人只有生活在回忆中,对曾经的生活进行加工,再创造,才是真正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在时间的镁光灯下,流逝的时间对人无时无刻的侵蚀。“现在”是一个难以琢磨的东西,我们很难把握,很难判断它的真实程度。或许只有失去了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最有意义的。
在普鲁斯特看来,人最真实的世界是在回忆之中,因为回忆,人们才感受到时间的存在。而当前的瞬间,却常常因为有太多各种各样的考虑而平淡地掠过去了,直到变成回忆之时才显示出其真实的价值来。而回忆的产生,不是靠对某个细节,某个情景的主动的追忆。而是在某个时候,因为某个微小的感受与昔日所经历的契合,从这个小小的感受,回忆便自然地展开到面前来。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年华。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要把握好能把握的所有,不要让青春徒留遗憾。每个人还是应该好好珍惜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不要只生活在过去的世界里。即使过去的回忆再美好,那也只是过去,现在的世界才是真的。我们要好好的度过现实中的每分每秒,让自己在以后能够真的追忆属于我们自己的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篇9
这是本意识流的书,所以,只研究书序就用了将近十多个小时,莫洛亚点评的很到位,我觉得,不比小说本身差。
目前印象最深的是这三点。
一,小说的主题:毁坏一切的时间和拯救一切的记忆对峙着。这对峙之间,其实就是我们彼此的人生。记忆胜利,你活在了过去;时间胜利,你没有了未来。得失之间,取舍之间,矛盾之间,颇多玩味。
二,一种奇特的表达方式—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用记忆里最深刻的食物味道可以形容你想表达的一切。书中文字这样呈现:好好看,世界的全部秘密都藏在这些简单的形式下面了。
三,除了上述两点,其实书还没开始读多少,但是收获已是满满,尤其是关于如何捕捉生活中美的本质理解,更是精辟:在一项描写中,人们可以无穷尽的`罗列位于被描写地点的各种物体;但是真相仅在作家择定两件不同物体、指出它们的相互关系的那个瞬间开始披露。艺术世界中这一相互关系类似科学世界中唯一的因果关系。
每次读到这些,心里总是拿来印证自己觉察到的一切,深感无有不是,似乎是为自己曾经的疑惑做出了最好的解答。
当然,书还没读完,当然会继续,就像人还活着,所以也要继续一样,带着过去,珍惜着现在,走向未来。
未来就应该是我小时候吃过的大白兔软糖:简单不失纯真,线条轮廓清晰,以及还没吃到嘴里时,心里就溢满的口水,到处是香甜。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篇10
“社交界就是这样,大家都看不透对方,都不跟对方说自己想说的话,不过生活到处都是这样。”这句话是德·盖尔忙特夫人对德·弗罗贝维尔先生说的,十分苦涩,但又千真万确。
对于社交界,“任何作者对自己的人物都不像他这样既冷酷无情又心慈手软。”他的朋友雅克·波雷尔说,“他把人物像兔皮那样翻过来,但他首先是狂热爱恋,然后这些被人诅咒的人物在他笔下突然具有其高大的身材,他们如同被爱慕者用手抱着。”
普鲁斯特对一些人和另一些人的怪癖迷恋,他写下的关于爱情、友谊、欲望、嫉妒、丧失以及记忆的文字,到现在的时刻,我们仍然感到我们自己也处在跟一百年前的普鲁斯特年代相同的时代。
我们也被那些情感所感动和困扰,我们也迷茫,也被误解,我们也会在不经意间伤害了我们的朋友、恋人和亲近的人。我们也希望被别人尊重,也想踏进更高一级的圈子,我们也表现出对文学,对绘画和音乐的喜好,我们也曾经装高雅,跟人辩论尼采,探讨叔本华,对波德莱尔的诗也得评论一番。我们对一切好像感兴趣的事物和人,总想要跟交谈者,辩论一下高低,有时话不投机,互相抬杠,甚至恶语相加。
我们总是想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别人的思维里,我们能改变的只是我们自己臆想,别人怎么想怎么做,那是人家自己的心,你无法改变,只有在他想跟你交流的时候,你才能参与到别人的思维里去,而且,你丝毫不能影响和改变别人的看法,有时即使他表面同意你的看法,那可能是他顾及你的面子怕伤害你罢了,从内心他可能还是不同意你的想法。
我们想扩大自己的社交网络,但我们又担心和害怕进入,怕伤害别人,更怕被别人误解。有时我们在朋友圈里发一些具有明显主张和舆论看法,如果文章本身就有某种道德倾向的话,你就很有可能让你朋友圈的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似乎感到你发这篇就是冲着他而来的,这时你很有可能对此一无所知。这就是造成我们互相误解和伤害的根源,当然这是发生在我们互相熟悉而且彼此之间有一些了解,而且总是默默地互相关注的比较亲近的人之间,对于那些熟悉的陌生人,你发任何文章,他从来都不会看,即使看他也不会丝毫想起你的存在,说到底,他就不是你的圈内人。
所以,社交之人,一定要三观一致,同样的兴趣爱好,差不多的看问题的认识能力,经济能力社会阶层不能悬殊等等。
社交是有进入门槛,像读名校那样,对人的一生的定位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它决定了一个人生活的宽度,并在无形之中同样影响了下一代人阶层定位。特别是在当下,人情社会越来越被经济庸俗化的时候,那些以前单纯的社交圈,门槛越来越高,大多数的人们如今只能在网上追寻那些虚幻而不可及的微信朋友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