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例实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旱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例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旱涝灾害的防治措施1

[P键词] 农业 气象 防范

[中图分类号] S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2-0296-01

1 气象对农业的影响

气象对农业的积极影响

正常的天气状态能够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光照、降水和温度。有些农作物的正常生长离不开适宜的冷冻、风吹等条件用以授粉和保障质量、产量。甘肃省农作物主要包括小麦、玉米、土豆、黄豆,以及各种小杂粮等,甘肃省的气候适宜这些农作物的种植条件,对农业产生积极影响。

气象对农业的消极影响

气象对农业的消极影响即气象灾害。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干旱

干旱是指某一地区长期无雨少雨造成土壤、空气长期处于水分不足状态,具有出现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的特点,是我国最常出现的、对农业生产影响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导致大规模的农作物减产。《气象干旱等级》将干旱分为 无旱、轻旱、中旱、重旱和特旱五个等级,其中重旱和特旱能够对农作物的生态环境造成严影响,从而连带性的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

冰雹

冰雹的产生是由于积雨云的旺盛对流在云中形成小冰雹,小冰雹形成后又不断的积累成长直到上升气流无法支撑其重量降落到的面造成的灾害。冰雹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强烈的雷电和暴雨,严重时就会连带产生雷击、洪涝灾害。

洪涝

洪涝是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正常的降雨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出现洪涝灾害时却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由于过多的水积在植物根部使根部缺氧无法进行正常的养分供给导致农作物减产或者死亡。洪涝发生时甚至还会危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大风

风速≥17m/s的风都可称为大风。当风级超过10级的就会造成成片农作物的倒伏。

沙尘暴

沙尘暴是指强风夹杂携带着大量沙尘物质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沙尘暴对农作物的危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较轻的沙尘暴会使农作物叶面上积压过多的沙土影响农作物光合作用,或者导致叶面掉落,引起植物的死亡;另一方面是严重沙尘暴,能够直接造成农作物倒伏或者将其连根拔起,使农作物减产。

2 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消极影响的措施

抗旱

政府加强干旱地区灌溉设施的铺设。灌溉设施在我国尚未得到良好的应用。干旱气象灾害的出现给灌溉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用武之地。出于防范于未然原则的考虑,灌溉设施应该普遍运用到易旱地区。在降雨量较多的情况下进行必要的灌溉设施的蓄水工作,将充沛的水资源积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在降雨正常的情况下灌溉设施处于待命状态,可以不用于农业生产,一方面节约农业生产成本,一方面节约水资源;在出现旱情时及时使用灌溉设施,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培养耐旱型农作物新品种,这离不开农业科技人员的努力。科技人员可以就某些易旱地区的特定自然条件如突然地酸碱性和具体的降雨情况,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

抗雹

第一,冰雹灾害多发地区要格外注意植被构成,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能够破坏冰雹的形成,从而减少冰雹天气的出现;第二,要做好对成熟农作物的抢救工作,尽可能少的减轻损失;第三多雹地区农民应加强防范意识,在冰雹多发季节随身配备防雹工具。

抗洪涝

洪涝灾害的防治工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二尽可能使已发生的洪涝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在洪涝易发地区科学的建设水库工程,严格控制水位和蓄水量;加强河道整治,定期进行河道情况巡视,及时疏通。在洪涝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抢救工作,以人为本,在完成受灾群众的援救工作后再视农作物受损情况考虑是否存在抢救的必要。

大风和沙尘暴的防范

植树造林,提高整个地区的植被覆盖率,降低大风沙尘的破坏力,减少沙尘暴产生的几率;将报复环境提到法制的高度来,颁布湘桂法律规定,将依法治国理念体现到农业管理层面上来;加强易发区人民的防范意识和科学发展观意识,可以适当的控制人口增长,减轻环境和土地压力,同时将保护环境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观落实到群众思想中去。

甘肃省在气象灾害的防范方面一直作出不停地努力,针对甘肃省易发的气象灾害,甘肃省出台了《甘肃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对相关的气象灾害给出了防范标准和灾后的智力标准。甘肃省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统筹规划、分级负责的原则,健全农业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尽早预防;加大公众的参与度,对公众进行定期额培养,比如应对气象灾害时的自我保护,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在灾害出现时最好不好下田;让公众将保护环境意识落实在实处,认识到这是一种长远的科学的举动。

3 结语

气象灾害的防范对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每一个省市甚至是每一个国家都应该落实在实处的农业工作。我国气象灾害的防范有利于所辖城乡差距,建设和谐小康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参考文献

[1]刘原江。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南方农业。2014(9):136-137.

[2]赵文翔。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6(2):28-29.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上面这4篇旱涝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就是山草香为您整理的旱涝保收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旱涝灾害的防治措施2

关键词 国家战略;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 F127;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2-0079-07

30多年来,尤其是近2年来,国家批准了20个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区。所谓国家战略,国内外尚无统一认定,国家战略是建设和运用国家各方面的实力和人力,以实现国家总目标而采用的方略却是一致的。国家战略就是为实现国家的总目标而制定的。国家战略是这一地区的发展在全国大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包括大的支撑作用。发展是有风险的。除了社会风险外,本文主要研究自然灾害风险。研究国家战略经济区域的风险,是为了规避风险。只有很好地把握每个国家战略经济区的风险来源、风险特点和风险规模,才能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规避方法和改进措施,尽量减少风险对发展的影响。

1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基于对国家战略发展区域的历史(1949-2009年)灾情调查统计,对于发展区域的人均损失、地均损失和损失占GDP的比重,构成了灾害风险;而人均GDP、地均GDP(区域单位面积的GDP)构成了防范风险的能力,将两者相组合,就形成了发展区域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体系(见表1)。

2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结果

对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体系作相对指标分析,即20个区域的5项指标(见表1)。其中,前三项是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相对指标,后两项是减灾能力的相对指标。每一项指标作大小排序,再作横向指标相加,即得出该区域的风险指数。规定风险指数在30以内者为低度风险,指数在30-50之间者为中度风险,指数在50-70之间者为较高度风险,指数在70以上为高度风险。

由表1可以看出:低度风险区2个,分别是天津市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中度风险区8个,分别是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地区,沈阳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较高度风险区6个,分别是关中-天水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西北部湾,中部地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海南国际旅游岛综合试验区;高度风险区4个,分别是成渝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甘肃省,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3 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区的主要风险及对策 天津市滨海新区

天津滨海新区是全国惟一聚集了港口、部级开发区、保税区、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区港联动运作区和大型工业基地的地区,具有体制创新优势,是中国北方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地震、洪涝、干旱、风雹、冻害、农作物病虫害、地质灾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保障滨海新区的防潮、排沥安全和防治病虫害,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建港、筑堤、清水、造地、开发”的总体目标。

(2)健全天津沿海的防潮体系,做好防潮预案,制定应急措施。加强防潮工作的科技管理。严格控制地面沉降。加强风暴潮的情报、预报工作。加强非海挡保护区和险工险段的防潮措施。

(3)建立储备物资更新机制。加强救灾物资储备,科学合理的安排救灾物资的储备数量、规模和品种结构。建立和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形成市、区(县)救灾物资的计划储备和调度制度。

(4)充分发挥社区在综合减灾领域的基础作用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和组织运行模式。

辽宁沿海经济带

辽宁沿海经济带地处环渤海地区重要位置和东北亚经济圈关键地带,资源禀赋优良,工业实力较强,交通体系发达。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干旱、风雹、冻害、森林病虫害、农作物病虫害、地震、泥石流、滑坡、海水入侵、海冰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把资本运营方式引入水利。统一制定流域内各行政区的分水方案,对流域内的水源工程实施统一调度,合理、有效、充分地管理和开发利用水资源[6]。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实行资本经营,利用全社会的力量,才能使水资源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2)针对以辽河为主的各主要江河防洪标准还偏低的状况,提出使其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的水平。

(3)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技术,抗旱体系建设中提高治水的科技含量。每年经过辽宁省的云水资源总量约5 000亿m3,由降水云系落到地面的自然降水,只占辽宁云水资源的27%,尚有73%可待开发。

(4)进一步调整完善辽宁省地质环境监测网点。全省地质环境监测网点尚缺256个,主要是存在严重的监测空白区,以及监测空白项目问题。

(5)对泥石流的防治也要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整治。发挥植物措施。加强对现有森林的保护,陡坡耕地应逐步退耕还林。合理利用蚕场。全面落实工程措施。沟道的防治工程可分为如下三大类:沟道治理、拦挡和排导工程。

沈阳经济区

沈阳经济区内拥有重化工业基地城市、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东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全国密度较高的一小时城际交通网络,是国内乃至东北亚地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的工业型城市密集区。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干旱、风雹、冻害、森林病虫害、农作物病虫害、地震、泥石流、滑坡、海水入侵、海冰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城市型水灾害及其减灾对策。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的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采取各种雨水渗透与雨水蓄滞措施。需要建设防灾减灾信息系统。进一步健全水灾应急管理体系。

(2)辽河流域减少泥沙的建议。柳河流域上游采取生物措施及工程措施,搞好地表植被,保护现状湿地,修建小塘坝等截沙工程,控制泥沙下泄;在提高河道泄流能力方面,考虑采取工程措施对险段护岸,全面规划治导线稳定中水河槽,进行河道清障及清淤疏浚。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长吉图地区是中国唯一的沿边近海地区,是中国内陆距离日本海最近的地区,地处东北亚地理中心。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水、干旱、风雹、冻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抓好城市水源工程建设。对已建成的杨家崴子、明月沟等城市供水工程,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效益;抓紧长春、四平、辽源等中部城市群从丰满水库引水工程立项的前期准备工作。

(2)加强农业干旱灾害的防御与调控技术研究。节水灌溉设备的研制开发及依据作物、土壤确定科学的节水灌溉规程。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研究。加强抗旱品种的选育,依据区域特点,优化作物布局。新型化学抗旱制剂的研制与利用。加强技术集成,建立不同区域的抗旱技术体系。

(3)加强自主创新,把吉林建设成部级的人影基地。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多领域的人工影响天气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防雹工作。

(4)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建立由市、乡(镇)、村三级监测体系组成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大部分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治理宜采取以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生物工程措施为主,并辅以适当的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即泥石流沟上游区应以退耕还林等生物工程措施为主,以修建谷坊等拦挡工程措施为辅,下游区则以修建导流槽等排导工程措施为主,必要时采取避让搬迁措施。

上海浦东新区

该去的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台风风暴潮、干旱、风雹、冻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强化监测预报能力和队伍建设。组成的全天候、立体化、多参数海洋环境监视、监测网络,监测自然灾害,实现对海流、海浪、风暴增水、海啸、海底地震等的有效监测。

(2)针对沿海海塘有25 km分别由28个企业自行管理,对企业雨水泵站和沿海一线海塘必须加强专业化管理。

(3)加强上海市应急避难所建设。

长江三角洲地区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水、台风风暴潮、干旱、风雹、地质灾害、地震、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开展太湖流域中长期洪水保险规划的建议。

(2)农业防灾、减灾、抗灾的措施建议。

江苏沿海地区

江苏沿海地区地处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台风风暴潮、干旱、风雹、农作物病虫害、地质灾害、地震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提高海洋灾害预报能力。要提高海洋观测水平,加强和完善预测预报系统。

(2)加强海岸防护工程的建设,提高防灾标准。改进海堤的结构,加强现有海堤的工程与生物护坡,以提高其抗御风暴潮水冲刷和淘蚀的能力。对地势低洼岸段新建工程要加高起始高度,打好地基。海堤建设要达到使江苏海岸整体上达到抗御50年一遇高潮加10级风浪的标准。

(3)立足棉花安全栽培,防抗自然灾害。推广防灾减灾技术。稳定种植密度,立足抗灾稳产。建设棉田水系,增强抗灾能力。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干旱、风雹、冻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积极贯彻国务院提出根治水患的方针政策,实行“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双退彻底放弃耕作,还圩区为湖面,这是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变被动抗御洪涝为主动防灾减灾、根治水患的重大措施。

(2)仿都江堰式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概念方案。遵循河流湖泊自然规律,在不影响防洪和江湖联通性的前提下,适度调控鄱阳湖与长江之间的水力联系,尽量保持湖区水位变化平缓、延缓汛后湖水外泄,以避免湖区出现极端洪涝和干旱。

(3)从根本上处理好鄱阳湖圩区的治涝问题。设立蓄洪区,修建水库。改善鄱阳湖与“五河”的水文联系。科学调度“五河”干支流现有水库和新建一系列水利设施。利用水利设施在汛期来临之前,尽量排除部分存水,腾出库容准备容纳各支流汇入的洪水。

(4)在饶河、信江流域河曲较多较大的地区人工拉直河道,拓宽出水口。

(5)将渍害田分为初步治理和高标准治理两个治理标准。初步治理工程措施:田间排水型式采用明沟或暗沟结合、盲沟或鼠道等形式,建立以明沟为主的排水沟网。高标准治理措施:田间排水采用暗管排渍,明沟集水兼排田间的地表水,建立明暗结合、健全田间排水系统和相应的配套工程。

(6)完善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政策法规。

(7)以地养堤,管养分离。要真正建立起圩堤管理单位对圩堤养护人员咨询、控制,对圩堤养护结果评估、验收的严格、公正、合理且可操作性强的机制或体系。

(8)做好移民建镇后新居民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海峡西岸经济区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台风风暴潮、干旱、冻害、地震、地质灾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防御旱涝的近期重点任务。近期,福建省重点推进全省洪水预警报系统的升级改造和县级洪水预警报系统的建设,加大县级防汛指挥中心和防汛软件的开发推广力度;加快全省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构建全省宽带高速信息网络,保证信息的畅通,提高防汛的现代化指挥决策水平。

(2)关键技术研究。暴雨洪水预报技术;流域水库调度技术;山洪灾害防御技术;防汛应急抢险技术;洪水风险图技术。

(3)赤潮灾害的防治措施。加强赤潮灾害宣传工作。减少沿海的环境污染防治。加强福建省赤潮监测及预报工作。深入开展各种赤潮机制的研究。减少养殖环境的自身污染。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干旱、洪涝、温带风暴潮、风雹、冻害、海水入侵、海冰、地面沉降、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全面调查研究黄河三角洲的整体自然环境。系统查明黄河三角洲自然环境演变规律与机制,科学预测自然灾害,提出防灾减灾措施,为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黄河三角洲风暴潮防御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是采用水力插板桩专用技术加固根基,利用黄河泥沙填海造陆。非工程措施是加强防潮堤工程管理,建立观测、预报、预警通信系统。

(3)合理开发沿海自然资源,趋利避害,发展沿海经济。开发地下卤水资源,发展盐业,建成盐化工基地。开发旅游资源,建成旅游基地。

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干旱、农作物病虫害、风雹、森林病虫害、冻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治理洞庭湖的几点建议。整治长江,确保江堤安全。加固堤防,提高防洪标准。疏通洪道,提高行洪能力。抓紧城镇防洪建设。加快蓄洪安全建设。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提高洞庭湖调蓄能力。

(2)山洪灾害防治近期确保生命安全,远期减少财产损失。近期应先建立山洪易发区监测预警通讯系统、落实紧急防洪预案、逐步建成避灾躲灾转移工程等非工程措施为主的工程项目建设。

(3)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要加大改革力度,实施政策推动,科学合理地制定有关投资、管理、价格等有效推动节水的政策法规;要抓住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环节,重点投资、重点突破。

(4)注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加强库区地质环境管理。开展群测群防工作,做好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坚持做好城镇建设和各项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把好“源头关”。

(5)建立外来入侵种防御体系。国家能力建设是成功解决入侵生物种问题的关键。加强预防能力。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增强信息处理能力。协调教育宣传能力。

武汉城市圈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干旱、风雹、冻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开展三峡工程建成后的武汉沿线灾害和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三峡工程建成后,调节了长江的径流量,这一变化导致长江中下游地下水位的上升,从而加重了武汉沿线湖区的渍害,使土壤潜育化沼泽化和耕地碱化。

(2)武汉城市圈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城市圈各级政府应将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建设列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综合管理。加强城市圈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建设。

长株潭城市群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干旱、风雹、冻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综合治理,综合防治,减轻水土流失的危害。提高全社会对水土保持的认识。构筑强有力的执法组织。落实好水土保持方案的申报审批制度。维护生态环境,抓好封山育林。坚持不懈地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水土流失防治资金投入。

(2)气象与水文相结台、增长洪水预见期。走水文与气象相结合的道路。在业务上如防灾减灾的措施、水文气象资料的交换(实时和非实时)、业务系统的联网等方面能有更为全面的合作。

深圳经济特区和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台风风暴潮、干旱、冻害、地质灾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提高江海堤围的防洪(潮)标准。在重点防洪(潮)地段(如市区)防洪(潮)标准要达到200年一遇;次重要地段(如黄田机场等)防洪(潮)标准要达到100年一遇。

(2)提高城市的防洪(潮)排涝标准。内涝危险依然存在。根据实际情况深圳市的防洪标准最少应达到200年一遇。

(3)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好现有的山体缺口。全市水土保持工作计划治理率90%以上,并与环境美化、绿化有机结合。

(4)深圳滑坡类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要加强滑坡类地质灾害防治的管理和滑坡类地质灾害知识有关法制、法规的宣传和教育,采取综合措施防止地质环境的恶化和破坏;落实监测责任人,传授监测预报知识;对重大隐患点,要编制防灾预案。

(5)扩大红树林种植面积可防灾。进一步扩大红树林的人工种植面积。在西部的福永、西乡、沙井以及东部临海区加快基干林带的建设进度,并加强沿海湿地保护工程。

珠江三角洲地区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台风风暴潮、风雹、干旱、地震、地质灾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修筑分洪渠道,减轻珠江三角洲洪涝灾害压力。修筑分洪渠道除应考虑减少三角洲的洪涝灾害之外,还应与邻近缺水流域的引水结合起来,既可减少三角洲的洪峰流量,又可充分利用水资源,节约开支,发展经济。

(2)建设蓄滞洪区保障,北江三角洲防洪安全。在北江飞来峡水库下游建设江滞洪区,对北江50,100和300年一遇洪水可分别滞蓄洪水,和亿m3;在西江下游的联安围和金安围建设蓄滞洪区,联安围滞洪亿m3。

(3)整治三角洲水道、整治珠江河口。制定河口规划治导线和三角洲水道防洪控制线。整治三角洲水道和珠江河口。

(4)控制采砂,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珠三角环境。在珠江三角洲及相邻的上游河段控制采砂活动。

(5)进一步加强完善监测、通讯和预报系统建设,做好风暴潮监测和预报服务。在监测方面除做好潮位变化监测外,还要开展诸如地壳形变、地面非构造沉降、海岸侵蚀、河道淤积、地基软化、大型围海造地工程和其他重要工程建筑的沉降等。

(6)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建议。预防为主,建立健全地质灾害有效防治的工作体系和机制。强化汛期和重点地区灾害的防治工作。加大投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的正常经费保障。

(7)加强对雷电灾害的立法。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定位于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意在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水、台风风暴潮、干旱、风雹、冻害、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病虫害、地质灾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地震、海啸、台风等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北部湾千余km大陆岸线平均100 km还没有1个观测站(点),测点远远不够,应增设茅岭、大山、百曲、青山头、西场、康熙岭、犁头嘴等7个潮位观测站。

(2)健全基层堤围管理机构。地(市)、县(区)级应设置海河堤工程管理站(科),并按工程规模配置专职管理人员。配置完善的通讯设备。配备一定数量的专用施工器具。

(3)利用高层建筑物防洪减灾。应在乡村规划中把中心学校、村公所、医院、专业观测站、汽车站等建于高程较高的地点,宜建3层以上楼房并与各村落间修通辐射式的道路,一遇洪潮灾,可以作撤退点。

(4)全面开发、利用各种水资源。加大地表水开发和利用力度。大力开发空中水资源。加大地下水资源开发力度。

(5)全面规划,加速建设“四道防线”(红树林带、海堤堤围、防护林带、农田防护林网)。

(6)有关沿海防护林和红树林保护建设的政策建议。落实林地权属。将沿海防护林和红树林保护建设纳入林业重点工程。加大宣传力度,严惩违法毁林行为。提高林分质量和防护效能。加快立法,适应保护发展需要。

海南国际旅游岛综合试验区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台风风暴潮、风雹、干旱、冻害、农作物病虫害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有效降低海洋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将《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预案》上升为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尽快建造3-4艘新型破冰船,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建立省林火扑救中心的建议。省级成立专业扑火队,市县级成立半专业扑火队,乡镇级成立群众骨干扑火队,实行分级建设、分级管理,从整体上实行专群结合。

成渝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较大的城乡差距,使成渝两市具有与我国中西部省区相似的基本特点,因而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区,体现了内生型“探路者”意义。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洪涝、干旱、风雹、冻害、地震、滑坡、泥石流、农作物、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认真贯彻森林城市战略,实施水系森林工程建设。主城区水利系统要全力推进水系森林工程建设。尽快编制完成区级水系森林工程建设详细规划。突出以在建及已成大中小型水库和江河两岸为重点。落实专项资金和工作措施,有序实施水系森林工程建设。力争到2017年,水系森林工程规划区域的绿化率达到80%,基本形成“水系相伴森林,森林护卫水系”的良性水生态环境。

关中-天水经济区

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干旱、洪涝、风雹、森林病虫害、农作物病虫害、地质灾害、地震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实行干旱监控、做好干旱预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掌握气候的基本规律,进行降水概率分析,利用天气预报手段来预报某一年度能否发生干旱。利用土壤水分的测定,来监视干旱能否发生。当土壤水分达田间持水量60%以下时,发生旱情迹象,以引起有关决策者的重视,作好抗旱的准备工作。

(2)实施山洪灾害分区防治措施。关中断陷盆地:关中盆地南侧支流多短小,坡降大,为山洪灾害的多发区。宜采取沟道工程、水库工程以及堤防工程等措施。其他山洪灾害易发区,均以生态工程为主,在有利地段辅以水库工程。

(3)尽快制定《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力争列入国家重点防治项目。突出“农村以居民搬迁为主,城市以重点治理为主”和“严禁在地质灾害征兆区搞工程建设”等原则。

甘肃省

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陆路交通枢纽,资源蕴藏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发展潜力巨大。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有:干旱、森林病虫害、洪涝、风雹、农作物病虫害、冻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促进该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1)防旱抗旱的农业技术措施。加强干旱灾害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预测。做好干旱灾害监测和预测。加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评估。培肥地力,以肥调水。调整种植结构,选用抗旱品种。种草种树,坚持农田基本建设。开源节流,充分合理利用现有水资源。

(2)抗旱救灾农作制度的内容和目标中,纳入科学的轮作制度和循环农业的理念。进一步纳入科学的轮作制度和循环农业的理念,建立在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耕地质量保育基础上的抗旱减灾农作制度,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达到生态安全的目的,真正实现抗旱救灾、节本增效的目标。

(3)将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国土整治、城市规划和环境治理结合推进。以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在2010年至2015年重点建设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基础调查及应急救灾五个工程。

(4)农村小城镇地质灾害防治建议。加强规划,合理布置小城镇选址和工程,采用科学合理的避认措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持生态平衡,要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加强法制建设,以法律和行政手段保护甘肃的生态地质环境。建立地质灾害预防、预报体系,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5)加强用卫星空间技术对沙尘暴进行监测和评估的能力。发挥卫星空间技术作用,进行及时高效沙尘暴监测、预警和灾害评估,并及时信息,以尽可能减少灾害损失。

(6)构筑完整的农村突发应急救助系统。特殊情况产生贫困的救助,包括:因洪涝、干旱、地震、冰雹、风暴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灾民生活危机的紧急救助;突发疫情、化学灾害事故、灾害性天气气象等响应预案中的生活救助。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马浩.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10,(8).[MaHao.Some Countermeasures on the Coordina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Light ofImbalance:Take Shandong as the Example[J].China Business and Market,2010,(8).]

[2]刘安炉.九江推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对策思考[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Liu for Promoting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round the PoyangLake[J].Journal of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10,(2).]

[3]李钊,彭迪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互动合作的思考[J]科技广场,2010,(6).[LiZhao,Peng Diyun.The Thinking of Interac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Poyang Lake EeoeconomicZone and the Economic Zone in West Bank of Taiwan Strait[J].Science Mosaic,2010,(6).]

[4]朱有志,张胜军.湖南临空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与产业发展:以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为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Zhu Youzhi,Zhang Strategic Orientation and IndustryDevelopment of Hunan Airportrelated Economic Area:Talking Changsha Huanghua InternationalAirport as an Example[J].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10,(3).]

[5]李延强.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及发展前景[J].钦州学院学报,2010,(1).[Li theOpening up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Beibu Gulf Economic Zone[J].Journal ofQinzhouUniversity,2010,(1).]

[6]邵侃,商兆奎.传统农业时代的农业减灾技术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Shao Kan,Shang Zhaokui.A Study on the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eriod[J].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9,(5).]

[7]张政宏,陈曦.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问题研究[J].价值工程,2010,(18).[Zhang Zhenghong,Chen on China’s Natural Dis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J].ValueEngineering,2010,(18).]

[8]姜淮,刘元芳.我国南方地区抗自然灾害风险机制的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9,(5).[JiangHuai,Liu on Risk Mechanism for Combating Natural Disasters in Southern China Region[J]. 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9,(5).]

[9]初建宇,苏幼坡.城市综合防灾管理保障体系的完善[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ChuJianyu,SuYoupo.ABriefCommentonPerfectingUrbanComprehensiveDisasterManagement System[J].Journal of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9,(3).]

[10]管友海,张嫒,王耀.生命线工程综合防灾规划决策方法研究与应用[J].灾害学,2010,(3).[Guan Youhai,Zhang Yuan,Wang and Application of A Decision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Disaster Prevention Plan for Lifeline Projects[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10,(3).

Risk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nomic Zones at the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

GAO Jianguo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Twenty economic zones at the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 have been approved in thelast two years. Risks of national disaster var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natural circumstances of each economic zone. Based on the survey of the history of disaster situation of the economic zones at the national strategic level from 1949 to 2009, the paper constructes natur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system involving five indicators, per capita loss, per unit area loss,proportion of the loss in the total. GDP, per capita GDP and per unit area GDP. The results show that Binhai New Zone of Tianjin City and Pudong New Zone of Shanghai City are the low risk zones, Experimental Zone of Shenzhen City,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Coastal Economic Belt of Liaoning Province,Coastal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Economic Zone of Shenyang City, Wuhan City Circle and Highly Efficient Ecologicai Economy Zone of Yellow River Delta are the middle risk zones, GuanzhongTianshui Economic Zone, West Coast Economic Zone of Taiwan Straits, North Bay of Guangxi Province, the Middle Areas of China, ChangchunJilinTumenjiang Development Zone and Comprehensive Exprimental Zone of National Tourism Island of Hainan Province are comparatively high risk zones, and ChengduChongqing Rural and Urban Experimental Zone, Gansu Province,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City Agglomeration and B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y Zone are the high risk zones.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disaster of each zone.

旱涝灾害的防治措施3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天气,南方两湖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干旱,降水偏少,而北方出现暴雨、洪涝,呈现出“南旱北涝”的局面,这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减产等破坏性影响,减弱了农药市场的有效需求,在一些地区短期内造成了农药市场的萧条。但从长远来看,也催生了一定的市场需求。

首先,极端气候有可能导致部分作物病虫害重发,拉动农药市场需求增加。前期的高温干旱,容易造成农作物蚜虫、蓟马、蚧壳虫、红蜘蛛、小菜蛾、螟蛾类和夜蛾类等害虫暴发为害,导致药剂防治次数增加。干旱也会造成稻飞虱、纹枯病、卷叶螟等呈加重发生趋势,玉米的虫害也会加重,对杀虫剂、杀螨剂的需求会有明显上升。高温有利于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从而增加农药市场需求,拉动农药市场需求。当前洪涝区发病明显重于常年,三代玉米黏虫在东北、华北和黄淮等玉米主产区正处于盛发期,需要防治的面积近2000万亩,马铃薯晚疫病在北方九省区已发生近1000万亩,比去年同期重发。由于东北等地洪涝的到来,再加上高温潮湿,极易引发水稻病虫害。洪涝灾害后,水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等可能会加重发生,将会增加对杀虫剂、杀菌剂的需求。

其次,政府出台的涝旱补贴政策将支持农药市场的走强。近日,中央财政部门安排5亿元资金支持重大病虫防控和重旱区农作物改种补种。农业部要求,病虫防控的补助资金,尽快落实到专业化服务组织,支持开展统防统治。农业部还要求,强化病虫防控,加强病虫监测,及时病虫信息,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对重发区实施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坚决遏制病虫暴发流行。随着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政策措施和发放洪涝灾害救助资金的陆续到位,生产自救将全面展开,这将有助于农民增加大旱后对农药等农资的投入,有利于农药消费环境的改善。一般来说,灾后对杀虫剂的需求可能有一个高峰,尤其是菊酯类、阿维菌素、吡虫啉、毒死蜱、烯啶虫胺、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等主流杀虫剂市场需求有望呈现较大增长,一些杀菌剂需求也有可能增加。

最后,南旱北涝的极端气候将加快农药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品种的农药用量将会增加,包括用于防治稻飞虱的吡蚜酮、毒死蜱、噻嗪酮、异丙威等,用来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丙环唑等,用于防治二化螟的阿维菌素+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烯啶虫胺、吡虫啉等,用来防治蚜虫的马拉硫磷、烯啶虫胺、吡蚜酮、吡虫啉、噻虫嗪等,用来防治蝗虫的氯氰菊酯、辛硫磷、印楝素、杀螟松等,用来防治卷叶螟的阿维菌素、毒死蜱、茚虫威等,用来防治红蜘蛛的阿维菌素、浏阳霉素等农药。

在大旱、大涝这种极端气候的影响下,杀虫剂市场将继续活跃,杀菌剂将稳步上涨,杀螨剂也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生物农药逐渐升温的态势将会延续。

旱涝灾害的防治措施4

一、我国旱涝灾害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旱涝灾害破坏严重。一是洪涝灾害是我国千百年来的心腹大患。二是旱灾司空见惯,损失惨重。我国西、北部常年干旱少雨,严重缺水,黄河是晴雨表。自1972年黄河出现断流,其后断流时间不断延长。我国最大的内陆河新疆塔里木河主河道已缩短300公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水旱灾害时而并存,时而交替发生,并日趋严重。2012年,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两次强降水过程,甘肃等北方局部地区遭受了强降雨袭击,福建闽江、江西赣江、抚河、修水等30余条河流发生了超警洪水。暴雨洪水造成福建、江西、甘肃等10省(区、市)519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43亿元。今年以来,全国洪涝灾害损失总体偏重,主要统计指标除倒塌房屋偏少近6成外,其余受灾指标较2000年以来同期值偏多2—8成。

二、我国在抗旱防涝法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抗旱防涝法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农业旱涝作为一种自然灾害,从灾害学角度分析,应以防灾、减灾和救灾为主;从灾害的成因分析,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制定节水等法律。

(一)应对干旱的法律以行政法规为主,缺少法律层面的防灾减灾法国务院于200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是专门应对干旱的法规,规定了旱灾的预防、抗旱救灾、灾后恢复和法律责任,较系统地规定了完善的防灾减灾和救灾措施,但它是一部部门规章,法律效力较低,其他法律如《水法》、《水污染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气象法》等只是原则性地规定了一些防治干旱的内容,不具有可操作性,实施较困难。

(二)从立法的内容看,救灾法律多于防灾法律,重事后救济,轻灾前预防应对干旱灾害重在预防,然而我国的大部分法律重在灾害发生后的救济,对灾前预防的规定较少,例如《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等法律制度都是注重灾后的救济,轻视灾前的预防。

(三)救灾主体单一,以政府为主导,使政府往往不堪重负我国的救灾主体单一,且以政府为主导。这样使得民众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只是被动接受方,人们事事等政府,事事依赖政府。政府努力到什么程度,危机就处理到什么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往往不堪重负。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中规定: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负责组织、领导全国的抗旱工作。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抗旱的指导、监督、管理工作,承担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具体工作。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其他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有关抗旱工作,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防灾救灾。灾情出现后,政府成立临时指挥部或办公室,通过行政手段调动各方面资源,全社会动员,搞人海战术,尽管这种方式收效快、效益高,但是背后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四)灾后救济以政府拨款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不管是在《农业法》还是在《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中都规定了对农业灾害的救济制度,都是由政府拨款进行救济。农业灾害对农村的损害很大,如果处理不当将严重危害我国的社会稳定,因此有进行救助的必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建立农业保险制度,灾后救济不应包揽在政府身上,要鼓励企业和个人提高风险意识,利用社会化的安全措施进行自我保护,鼓励社会更多地采取商业化、市场化的避险措施。

(五)农业旱涝法制体系过于分散,实施涉及多个部门,协调困难我国《农业法》的实施主要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水法》的实施主要是水利行政部门,《水污染防治法》的实施主要是环保部门,《气象法》的实施主要是气象部门,《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的实施主要是民政部门。从实施主体看较为混乱,部门利益纷争,难以统一协调,没有统一、权威的协调机构。要有效应对干旱灾害,需要在防灾减灾救灾系统下进行统一的指挥调度和治理。

三、生态文明视野下旱涝法制的构建

(一)在防灾减灾层面,制定《防灾减灾法》在防灾减灾层面,应当制定一部《防灾减灾法》,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完备的、和谐有序的防灾减灾法律体系,在《防灾减灾法》的指导下,各种防灾减灾法律法规走向高度的逻辑一致与体系和谐。可以说,《防灾减灾法》的确立对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制定《防灾减灾法》,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是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活与生产的需要,是进一步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的需要。

(二)在救灾层面,制定《农业保险法》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在《农业法》中也只是规定了农业保险的自愿投保和多主体经营原则,没有更加细致的规定,在《保险法》中只是提出“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而在国外,如日本有《农业灾害补偿法》、美国有《联邦农作物保险法》等专门的农业保险法。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农业自然灾害每年都对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急需制定一部《农业保险法》来规范农业保险市场,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把党中央连续九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三农”的精神落到实处。在进行农业保险立法时,应从国家层面制订《农业保险法》,加强对农业的保障,减少自然灾害对农民造成的损失,实现农业风险的社会化,以保障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国务院的《农业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在一些内容上有许多的亮点,在我国制定《农业保险法》时可以借鉴。

(三)设立国家旱灾理事会和国家干旱预防办公室,协调各种法律法规的执行目前我国负责抗旱的机构是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根据国务院2008年机构改革方案,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具体工作由水利部承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和国务院“三定方案”的规定,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在国务院领导下,负责领导组织全国的防汛抗旱工作。总指挥一般是由国务院副总理担任,副总指挥由水利部部长担任。根据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水利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设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主要职责是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全国防汛抗旱等工作,名为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实际上的任务都交由水利部去完成。设立了抗旱一处和抗旱二处,负责全国的抗旱工作。把抗旱工作分为南北两个区域进行管理,这样不利于全国的统一管理和协调水资源的调度。我国应借鉴美国的做法,成立国家旱灾委员会和国家干旱预防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委员会设在国务院内,成员包括水利部部长、国防部部长、农业部部长等相关部门的行政首长在内的委员会。干旱预防办公室直接对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对委员会实施本法提供援助,委员会由国务院常务会议选举产生。

总而言之,把法律体系看作一个系统,就应将应对旱涝灾害贯穿在立法、执法和司法的过程中。在立法方面,为了有效地应对灾害造成的损失,我国进行了大量的针对农业旱涝的立法。例如,为了合理弥补农民遭受的损失,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农业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这意味着我国农业保险立法迈出关键步伐,政策性农业保险难题有望破解,旱涝造成的损失分担会更公正公平。在执法方面,负有行政职责的执法人员,应认真负责地执行法律规定的义务,预防灾害的发生。例如,工作人员认真落实班坝责任制,加大巡堤查水力度,密切注视河堤雨情、水情、工情变化,积极做好各项防御洪水的准备,同时进一步加强对雨季堤防工程的管理,切实做好雨前防范,雨中顺水、排水和雨后及时巡查修复等工作。在司法方面,在旱涝灾害地区的灾民案件上,应以减免诉讼费用为主,照顾好灾区人们的生活生产。

48 10407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