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水的散文名篇大全【范例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山水的散文名篇【第一篇】

山水,或浓如夏花、灿如春阳,或淡若清风、静若秋月,因眼中有心的人成为帧帧风景,因装饰了观景人的心窗成为一帘清梦。山水总藏着一种柔和到极致又广阔无限的清美。每一次走入,都有万千气象和浩渺云烟,都有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

闲时,邀三五好友,不必描眉点唇,不必华服危坐,随兴而往,总能真正看到青山的妙处。举目有轻云,低眉有碧水。

看景中千种风情和境里万般丘壑,看动中钟灵和静中毓秀,听天籁鸟鸣,闻草木芬芳,浮于尘嚣的一颗心总能轻而易举地渐渐清澈,我甚至能听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悠远吟唱。这样的风景总能让人放弃许多思考,却总能无端地生出许多细纹般的淡淡思绪。

眼中景因天作而分外动人,景中人因眼中景而思绪万千。因了辽阔的山水,这样细微的思绪的光亮融于其中才清旷而悠长。轻风盘旋,那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瞬间涌来。青山多妩媚,众人皆知。青山见我如何,那是个未知的小秘密吧。心情好,能以好的面貌示青山,既能青山之妩媚,青山也能见我之美妙。这一好一妙的前因后果,便是人间最简单又高深的禅境了。至简与至深间,并无沟壑。惊觉,原来这世上最懂青山之妙的人非辛疾弃莫属。

山如仁者,如得道高人,总是大方地让人欣赏它的美,慷慨地为观景者充当背景,不惊不怨,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姿给了观景者许多惊喜。露珠微雨、和风暖阳、云蒸霞蔚,都是见面礼,连空气也透着青山的宽和、稳妥和清新。

一位朋友说:“去爬山,要有好的摄影师和高配置的相机,拍些美美的照片,这样才能弥补许多风景的小缺憾,才算真正看了山。”

科技的便利多一分,融入风景的淡远清美就会少一分。我固执地相信,站在青山前,不去想用数码记录的方式拥有,用心怀期待、遇见惊喜的心境融入自然的辽阔,享受时光的悠闲,专注于未知的茫然,用绵延无际的思绪去触摸那些隐匿于生命深处的光亮,才能捕捉到更多大自然的柔美和诗意。

古人能于数步之间将身边美景酝酿成婉丽隽永的诗行,一定是因为他们真正与青山相遇,而非相视之后擦肩而过。在没有数码的时代,山便是眼里的山,不是照片中的山,青山更易看清,青山更易读懂。因而,那个时代可以用廖廖几字涂抹成恒久之光,久入人心。那些以字而聚的诗行,因为虔诚,因为懂得,将青山的灵韵定格成词赋长河中的永恒。

我们未曾料到,淡逸的风景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能从纯净里散出无尽的暖意,能在“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偶然里抵达无数次生命和灵魂的彼岸。

去见青山,去见这以山为琴、川成弦、地为璇玑图的奇幻自然盛宴,融于“采菊东篱去”的悠然之心,沉于“听鸟入林迷”的忘我之境。即便是那些我们无法近前、难以进入的山川,也都隔着千顷湖光,站在百代光阴以外,遥遥填补着我们记忆里那些稀疏微凉的空白。

选一晴好之日,趁天空正清,大地正静,头顶骄阳,脚踏清香,去见青山。

张潮的《幽梦影》里有句“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立于舟中,小舟带你走进水中,轻舟缓行,船上的人随舟穿行在云水之间,如同走进了白庚延的山水画卷,眼观水天一色的美景,心入天长水阔的幽梦。

看霞,最好在水上。看水,最好在黄昏。

夕阳夕下,静立轻舟,可以看见水之智、水之清、水之灵。智水之智在于它永远如一,可涤万物之尘垢,有融纳万物的大智慧。若能一边于水面游船赏景,一边听曲,更能令人神往。小舟于旖旎风光中漫行,红花绿水从身旁掠过,碧空白云似伸手可及,舟内游人望长天晚霞,听曲中幽径跌宕,时光一定是最慢的,慢到可以将自己定格在悠闲的一小舟上,慢到可以将自己定格在秋水长天的风景中。

看水,于我是一件再熟悉不过的事。站在水上轻舟上静看晚霞是童年永不消逝的珍贵回忆。脱掉鞋,赤脚踩在细而软的白色沙滩上,经过许多纯白和彩色的贝壳、丛丛形姿奇美的沙滩植物,走到水边,登上小木船,拿起结实乌黑的篙,撑一篙,小木船慢慢远离沙岸,荡向河中心,一切忧烦全留在沙岸上,留在心头的只有朗阔。

水独有的清凉氤氲在水面,软线一般缠绕着小船上的人,人便多了一分看水上风景的柔软。远方水天相接,近处水面辽阔,游鱼穿梭,荡漾的清波不时轻敲着船舷。水花溅在脸上、手臂上,如同调皮的小孩在与人逗乐,偶尔有几朵水花溅到嘴边,透着清甜。

黄昏时候坐船可以静享独坐一舟、独拥一汪清水的清净,还可以看到全天最美丽的水上景致。小船慢行,四周宁静,暮色将近,落日余晖散在白云上,绮丽的晚霞映在水面上,淡淡的凉意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远方的小渔船不时从眼前掠过,转瞬又飞快地驰向远方,隐匿在朦胧的水雾中。此时,你会发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致一直都在,遇见它,如此容易。

坐在小木船上,蓝天白云正在头顶,船边碧水触手可及,置身水中,与水同享跟大自然亲密接触的适意,那分明是走进了另一个世界,或许是诗中盛景,或许是梦中虚境。但走进水天,绝对不是梦。

向远方行走,无数次回眸,总会想起昔日在晚霞中看到的小船和在船上见到的长天晚霞,如同看记忆深处一帧帧珍贵隽永的美丽旧照片。

水是智者,是世界上最温柔的风景,是生命的灵魂和源泉,是女娲无意遗落人间的晶莹清泪。走进水,可以看到美丽的长天晚霞,走进水,可以看到世间最清澈的安宁。

山水的散文名篇【第二篇】

山脚下,就是中国均人之父——朱德总司令的故乡马鞍镇。

从马鞍镇向西一公里多,有一座突起的高山,一峰屹立,青松翠柏,林密草茂,四季葱茏,这就是国家aaaa级琳琅山风景名胜区。走进她,就像走进了一个大花园。迈着轻盈的步履,走上琳琅山头,极目远眺,花团锦簇;菜花黄了,桃花红了,梨花白了,春天更美了。宽阔的柏油路像一条玉带环绕琳琅山水。附近的村庄,果林绕宅,粉墙碧瓦,好一派田园风光。

海拔600米的琳琅山,高出周围群山,从山顶分出五个整齐的小山梁,从各方缓缓向下延伸,成了琳琅山的楞角,这使琳琅山成了一个自然生成的五角星。

在山顶上有一小平坝。稍事小憩,见坝中竖着一块《琳琅寨记》的石碑,碑文说:“琳琅,古寨也。……山高而秀,林参蓝天……”顺着小道向前走就是寨门,名曰“琳琅寨”。寨门石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天外云峰新壁垒”;下联是“山巅武曲化干戈。”据同行者讲:过去山顶南面有一花园是清代秀才丁绍鸿所建,故名“丁家花园”。花园内草木繁多,并修有亭台、水榭,石桥,假山,显得十分别致,堪称寨之胜景。但那时只有富人才能进园观赏,而穷人只得望园兴叹。欣赏了山寨风光,站在遮天蔽日的树木中,远望周围众多的小山,无限风光,尽收眼底。下山来就到了朱德总司令旧居纪念馆和朱德纪念园区。

1886年12月1日,朱德总司令就诞生在琳琅山下李家大湾。在这里他度过了14年之久的少年时代。20世纪60年代,郭沫若同志亲笔题写的“朱德总司令旧居”匾额,悬挂在旧居大门上方。旧居左侧是丁家花园私塾,右侧是药铺垭私塾,都是朱德少年读书的地方。听老人们讲,小时的朱德喜欢同小朋友一道去琳琅山树林中玩耍,他喜欢这山的几个楞角。有时一天他们要把几个小山梁都跑完,在山上听鸟声,学鸟唱,采山花……他浇灌过的土地,游泳过的小河,亲手栽植的树木,都在琳琅山的环抱里。朱德从军后,他也特别喜爱五星。抗日战争时期,朱总司令在山西武功县栽植的`一棵杨树,树干、树枝横截面都是一颗五星,当地人称它为“红星杨”。在朱德故居纪念园区,你处处感到此地的奇异和灵气,可以尽情领略到大自然赋予的美景。

马鞍,地灵人杰,山水形胜。在故居纪念园区参观,总司令那“仗剑山河动,挥毫日月明”的气概;那运筹帷幄,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帅风豪气,令人浮想联翩,让人流连忘返。总司令一生是一首诗,琳琅山孕育了他特有一些气质,在朱总故里让人倍加怀念他那高大光辉的形象。他永远是人民心中的一座巍巍丰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山水的散文名篇【第三篇】

对善者愈宽,其人愈善;对恶者愈宽,其人愈恶。

靠赞美声活着的人很少不是虚假的人。伟大的事业不是在平坦的道路上完成的。行佛道也并非一帆风顺。

艰难给我成长,信任给我责任,爱心给我奉献,无私给我魅力,无我给我幸福,诚信给我成功,无战给我不败。

既便饱学之士若没有明确的理想,也必将一事无成。三藏十二部无非是告诉大家,见地,修证,最后还是要落在行愿上。

佛菩萨一直都是有求必应,只是众生看不淸佛菩萨的回应方式。只有开悟的人才理解明师和佛菩萨度众生的方式。

快乐平安,上进无私这是众生对佛菩萨最好的回报。

能够随遇而安是践行因果的体现,是解脱自在的'体现。

世上最讨厌的话是失败者的理由。找一百个理由证明自己不是懦夫,却不用一个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个勇士。学佛心里想的,口上说的都不算,要身体力行才算。

仅仅怀才是不可能遇到知音,还必须具备谦虚谨慎、忍耐奉献、敬上爱下等等,单凭一个才字是无法具足因缘条件的。

智慧为人简单,知识处事复杂。位高打动小人心,徳高打动君子心。

凡是大成就者,百折不改其志,千苦不退其愿,最后才能万花丛中惟你笑。

内心没有觉照的人,什么事情也不能做,也做不成事,惟有内心变成觉照,无明才会消失,轮回才会停止。

烦恼断在烦恼中,智慧出在烦恼中,菩提成在烦恼中,福报修在烦恼中。

刚闻起七又解七,生死未了永在七。出家不了个中意,不如回家抱娃去。

內心没有树立正念才会招感外面的恶缘与自身相应。内心生起的善念不够强烈,所以才无法产生外界的善缘。

欲成佛,莫染一物。心即佛,不悟自屈。非戒不禅,非禅不慧。道本无心,无心入道。佛是假名,道也妄立。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中。

佛门不是保险公司,只知道一味的求佛菩萨保佑,但是自己的言行却违背因果怎能会有好报呢。

佛子行:耐得住寂寞、挻得住痛苦、挡得住诱惑、经得起折腾、受得起打击、丢得起面子、忍得住污辱、顶得住压力、杠得起责任、放得下生死、此时正是修行时。

微笑招感阳气(正面能量)严肃招感阴气(负面能量),微笑可以与万物对话,严肃则是把自己和万物封闭切断开。

如果你的心态总认为自己很不幸,会接二连三招来更多的不幸,时常认为自己很幸福,便会接二连三招来幸福。负面的心态无法招感正面的力量,正面的心态从不会招感负面的力量。

责任心也是信仰,当你越是有责任心的时候,你越会觉得没有责任需要你承担,当你具备了全部的信仰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没有信仰,一切都是自然的,本能的,本来就应该如是的。

山水的散文名篇【第四篇】

作者简介冯沅君(1900-1974年),河南南阳唐河人,现代著名女作家,中国古典文学史家,大学一级教授。原名冯恭兰,改名淑兰,字德馥,笔名淦女士、沅君、易安、大琦、吴仪等。自幼学习四书五经、古典文学及诗词,与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和地质学家冯景兰为同胞兄妹,丈夫是著名学者陆侃如。先后在金陵女子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任教。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到孝感时,天忽下雨了,但这阵微雨却使自然的美增色不少。我爱雨,赞美雨。我以为无论什么景物,在太阳的强烈的光线下,总有几分太清晰,太现实,给我们的视觉的刺激太强;这种过分的刺激,只能使人由疲倦而厌恶;只有阴雨时或晚间,一切景物的色调都暗淡了,甚或轮廓也迷离了,我们的心弦便也因之弛缓下去。在此外静内闲的境地,我们可以微微的喜悦,轻轻的惆怅,悠然,怡然,物我都冥合了,都诗化了。简单地说,日光下的景物是散文的,只能使我们兴奋;雨中月下的景是诗的,它能使我们遐想、幽思。转就实际说罢,你看那些田间的农人们,他们都披着蓑衣;戴雨帽,伛偻着插秧或薅草;这样奇怪的雨帽,连他们的头和身子都遮着了。他们的目前憧憬着来日的千仓万箱的收获,哪顾及现在的斜风细雨。他们对于职务这样的忍耐,他们的态度这样的闲暇,他们的生活这样的和真美的自然接近,这样的诚朴的静美,岂是纸迷金醉的都市人所能领略其万一。

潇潇梅雨,滔滔浊流,我们携着半湿的行李由汉口渡江到武昌去。汉口的洋楼,武昌的城堞,汉阳的烟树,四望都是迷离,迷离;自身所切实感到的,只有颠簸不已的舟儿,入舱扑人的风雨,船首船尾,前仆后继,与天相接的波涛。这是江心呀!危险而雄壮的江心!

我在个旅馆里养病。旅馆作病院听来未免离奇,但就实际上论,这个所在确可以养病。它的后面有座小花园,据说是当代某诗人所建造的。园内有方的鱼池,有面面玲珑的水榭,有矮松或冬青之类夹植在小道边,有矮树所围成的圃内,有太湖石,有芭蕉、玫瑰等。园的四周除一面是墙外,余皆精雅的小斋、轩敞的大厅和水榭。我住的.房子是坐东向西的小斋。房内粗粗有几样家具。窗外的席棚,可遮蔽回光返照的太阳。由窗南望可见水榭的背面,北望可见隔墙的柳树,西望便是大厅。这些榭和斋虽未必全是空的,但这些住客似都深居简出,纵然有时望见对面廊下的客人,也因为院子太寥廓之故,觉得他们如在天末,是和我不相干的。在这里,嘈杂的市声固然难听到,就是旅馆前部唱戏声、拉弦子声、呼唤茶房声,……似也震动不破这园内的寂静的场面。这种地僻境幽、窗明几净的所在,固然宜于养病,但同时它也擅于酝酿寂寞。我一个人静静的坐一刻,昏昏的睡一刻,看着成盘的香一圈一圈的烧成了灰,窗上的日影渐渐由斜而正,由正而斜,还不看见一个相识的面孔,听不见一声熟悉的语言。这个沉没在寂寞的海中的我,早将平日厌恶喧哗的性儿消磨净尽,渴望着朋友们来探问;我不要挚友,不要成群的来,不要他多说话,只要个相识的人的一颦一笑。

“春水碧于天”,“一池春水碧于罗”,江南的水本自可爱,但西湖的水又似与江南他水不同。她的颜色是那样绿,绿而有光泽;她的波面是那样平静,逶逶迤迤,说不尽的温柔闲适。她仿佛是位大家闺秀,虽有些不遂心,也不对人使脾气,不过眉黛轻颦而已,而这种轻颦的姿态,却能增进她的温柔。啊,“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纹愁,融融泄泄,东风无力,欲绉还休”。这种细腻风光的妙语,虽非为西湖而写,却写出西湖的灵魂了。

饭后放舟湖中,到平湖秋月去。是时月刚从东方升起,尚未到中天,清辉斜射湖面,漾成一道金光,涟漪微动,金光也因之忽聚忽散。平湖秋月只是湖中一个小岛,岛上几椽小楼,破敝得仅蔽风雨。若白昼来游,恐怕人人都要望望然而去了。可是清夜来此玩月,确不愧为西湖名胜之一。月夜原是神秘的,幽静的,凄清的,所以与其在歌吹喧阗、灯光辉煌的地方玩月,无宁在寂寥无人、幽暗阒静的所在。幽暗可以衬出月色皎洁,阒静可使观者的精神舒缓,与月冥合。平湖秋月的妙处,便是树多。树多即可增进幽暗。换句话说,就是此地能造成分外皎洁的月色。试想在这黑洞洞、四面又都是烟波渺茫的地方,望着水似的长空嵌着一轮明月,怎能不感到月色分外晶莹,水天分外寥廓?我们大家或坐在树下促膝谈心,或坐在船上叩舷高歌,或独立小石桥上对月凝思。“年年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忽然有人凄然的念着,其声清切,如出金石,林木的枝柯似都为之颤动了。由平湖秋月登舟,过锦带桥,到断桥泊着。我们都到桥上步月。此时月已到中天,湖面的万道金光,竟变成一点明珠。回望葛岭、南屏诸山,只能于烟波深处得仿佛。整个西湖都浸在月华中了。

在如矢如砥的马路旁,耸立着枝叶茂密的树木,在枝叶茂密的树木中,透出星般的灯光。望去,纵月向前望去,路愈远愈窄,树愈远愈密,天愈远愈低;路、树、天的尽处、毗连处,渲染着一抹暮霞。

山水的散文名篇【第五篇】

故乡位于陇东的黄土高坡,先人们祖祖辈辈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辛勤的劳作,从唐宗宋祖到清未民国,或被奴役,或被屠掳,饥荒和战争在历史的天空交错,他们却从未退却,用玩强的意志勇敢趟过岁月的长河,昂首在新世纪的康庄大道上,幸福的生活。

故乡属于黄土堆积区,遍布的沟沟壑壑,山山峁峁,让父辈们付出的汗水比常人都多。开荒种地,修田治水,他们世世代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生于斯,长于斯,勤劳的祖辈用智慧的双手把人生的道路开拓,千百年来,靠天吃饭的`历史从未改变过。历史上,他们常常饿着肚皮,梦想着有一天能喝上米汤,吃上细面白馍,祈求老天爷能在种植的季节下场透雨,好让人们把希望的种子在田垄洒播。就这样,一茬一茬,春种秋获,肩上扛着粮食袋、粪笼担、吃水桶还有柴火捆,担起沉重的负荷,痛并快乐的面对生活。

过去,“隔沟吆喝,出门爬坡”是故乡通信和交通方式的真实写照,绵延的大山阻隔了多少代人远行的执着。

如今,平坦的水泥路铺到了群众的心坎上,山变绿了,水变清了,群众笑了,小康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

故乡的人,就象黄土的性格,可塑却能延展,质朴所以厚道,快快活活。

故乡的土,就象乡亲的性情,顶风焉能迎雨,亲切所以地道,洒洒脱脱。

我爱故乡的黄土,更爱黄土故里的乡亲。

山水的散文名篇【第六篇】

——题记。

庐山脚下,浔阳江畔,斜阳正好,秋意偏寒。我小立片刻,对着这一山烟云,回忆着那些我与诗结缘的日子。

沿着环环弯弯的山路而上,右边,是绝壁的悬崖,左边,是空蒙的山色,好像一个转弯,我的思绪,便被甩出车窗之外,跌落白云之间。不必细数转过了多少弯道,且让这思绪躺在柔软的云里,细数过往,回首当年。曾经,在这里,我邂逅恩师,从此与诗词结下不解之缘。一次偶然的相遇,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份相知相惜的师生情谊,更有诗心一点,从此深藏山水之间。

一直都认为,用文字和相片记录,是两种很好的习惯,该让他们成自然。诗之与我,亦师亦友亦知音,我想,在诗的心里,应该也早已把我当作老朋友了吧。

光阴荏苒,春秋流转,在繁复的生活中,内心,总有那么一方净土,为诗而留,不必良顷千亩,无须蓬荜生辉,只须明窗净几,溪水环桥,便是天上人间。累了,就去那里小歇片刻,闲品清茶,浅蘸浓墨,写上几首小诗,亦或寻个偏爱的词牌,填上一阕雅词,或与诗友同赏,亦或独自端详,便觉春秋多彩,岁月留香。

抵达山顶,已近黄昏。如琴湖畔,群峰环绕,烟水清寒,温暖地阳光,懒懒地铺在湖面,泛起微红的涟漪。我沿着湖堤闲行,找到了多年前曾留影过的长凳,小坐,手搭凉棚,背倚斜阳,按下快门。

还记得初来庐山,一景一诗,未尝懈怠,从此以后,旅游中,立景题诗,便成了习惯。姑苏周庄,秦淮风月,扬州烟雨,临安西湖,这些美好的风景,都被深深地烙进了我的诗行,被淡淡地写进了斑驳的时光。如此,每次回首人生,走过来的那些路的两旁,都散发着淡淡地诗香。

山水的散文名篇【第七篇】

深山古庙里,有一口钟。据说,撞响它,声音清越得能驱散瘟疫。

但在这座庙里,只有一个僧人,能撞得出这样的钟声。浑厚悠远的钟声飞出寺院,回荡在青山碧水之间,一圈一圈的无形的涟漪,似乎一直荡到了天国。

大家都认为这个撞钟的人定是位得道的高僧。

终于有一天,这位得道高僧告诉了大家一个惊天的秘密。他每次撞钟,心里都念着一个女子。这清越的钟声,是送给那已经遥隔阴阳、生死两茫茫的爱人听的。他用了心中所有的思念和挚爱撞出了最动听的钟声。

众人愕然:原来,他不但不是什么得道的高僧,甚至还是一个未绝红尘俗念的槛内之人。

故事中痴情的僧人已经远去了,但那不绝的钟声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得道”,“道”是什么?谁人又能“得”?

若说“道”是天地万物之法则规律,那么,“得道”便是对这法则规律的'洞察敬畏,从心所欲,而不逾这最高贵的“矩”。而在这所有的法则与规律之中,于人而言,最神圣与纯洁的莫过于人之本性与真情。

怀抱真情、秉持本性的人,才有可能得道;而对人生最美好的情感——爱——的真诚与执着的追求,恰恰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的真情与本性。

世上本无佛,佛皆来自红尘。来自红尘的佛并非是弃了红尘、绝了俗念,正相反,莲花台上的佛,正是对俗世有了太多太多的照拂,对红尘有了太深太深的悲悯,才把那小小的拥抱一个个体生命的爱,升华成了普照天地、温暖乾坤的大爱。

那个撞钟的僧人,心中有一位美丽的女子;俯视苍生的佛,心中有整个浩渺无穷的宇宙。而我们每个有幸为人、愿意以真诚的心灵歌唱的生命,心中皆有一个佛。

每一支动听的歌,每一首隽永的诗,每一章传世而不朽的乐曲背后,皆静立着一座佛。

为他吟诵,为他咏唱,心有澄明圣洁之感,恰似静悄悄、清朗朗的夜里,高悬一轮皎洁的月亮。

佛、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山水的散文名篇【第八篇】

小的时候,村里有几处神祗,老爷宫、佛祖宫、土地庙......逢年过节,女人们提着水果,携香带纸,前往跪拜,给一家老小祈求平安。小小的我,多半是去赶热闹。神案上摆满各种水果、糖、茶叶和米。神案的后头,神像手执利剑,身披战袍,目光炯炯有神。我多半是不敢细看的,煞是吓人!却见大人们跪拜在地,手捻三支燃香,一脸虔诚,嘴里在默默地念着什么。祷告完毕,香插入炉,纸烧于鼎。又一番跪拜之后,各自收拾自家供品,挎篮回家。这个时候,我最是开心,终于有糖果吃了!但忍不住好奇心,有一次问母亲:“老爷一动不动,你跪拜什么呀?”“吓!小孩子不懂,别乱讲!”母亲惶诚惶恐地捂住我的嘴。嘴被捂,心愈加不解。实在不明白,大人们为何对神毕恭毕敬,过节拜、平时拜。遇到不解的事或小孩发烧感冒也去拜,而神,永远一动不动。

后来读书,了解这是迷信、落后、愚昧的表现。神像,不就一尊木头雕塑么?人,因为知识的贫乏而对未知之事心存敬畏。求神问卜之事,着实可笑。但在农村,节日里,对神的朝拜之风依然旺盛。特别到了春节,赛神------依然是项很重要、很神圣的活动。从大年初一到十五,庙里人头簇拥,烟火不断。正月十一,天刚朦朦亮,村里的长者们,指挥着年轻力壮的小伙,把神像搬集庙堂中央,简称“老爷落座”,然后用香水给他们一一浴身。浴身毕,在座椅的两边,各绑一条杉杆。这时候,天已大亮,鼓、锣、笛、箫、邦胡、二胡......等乐器一一到位,乐手们也均到齐。在人们的顶礼膜拜中,锣鼓咚咚咚震天价响!“老爷出宫喽!”不知谁高呼一声,随着,门外连续三声炮响,神像被扛出庙外。这时,各家统一制作的“三山国王”旗,已聚成一队长龙走在最前,接着是香炉、神像,乐队在最后。从寨前到寨后,至每条街巷,一路浩浩荡荡!每到路的拐弯处,均放三声大炮,而每到一户人家,家主人必上香跪拜。一路奏乐、一路鞭炮,熙熙攘攘、热热闹闹......对于这样的活动,我只是个旁观者。也许,赛神,并非一味地迷信,而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盼。

踏上社会,人生起起落落,坎坎坷坷。在大都市,生活的节奏压得我几乎喘不过气来。偶然的一天,和朋友逛寺庙。一入山门,里面飘一股檀香的味,竟然让我浮躁的心渐渐平静下来。寺里的幽静与门外喧哗的都市,简直天壤之别!行走在竹层和柏林之间、在过道和大雄宝殿之间,心,静如水。端详着一尊尊佛像,看着一张张慈悲、微笑的脸,心,有种说不出的喜悦。慢慢地,在工作之余,我喜欢上了逛寺庙。我想,也许是在找回童年遗失的一段纯真,也许是因为曾经生活在这种烟味里而寻求当年的记忆?无论如何,我是和佛结缘了,然而,对于佛、对于传统文化儒、释、道所代表的释,我一无所知。

接下来的日子,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母亲的病榻前,我亲眼看见她一口气上不来,就失去了人身。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好好的一个人,入了炉,出来,就成了一堆白骨灰------这是我永远也忘不了的!而在几个月后,我的岳父也走了,也是我送去火葬场,亲眼看着一个人瞬间就成了白骨一堆。这下,我对于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不知不觉的,就在网上搜查有关佛教,对于生命的探讨......

在网上,我认识了净空法师。这位净土宗的一代宗师,把我从人生的泥潭里拔了出来。接触了佛教才知道,原来,佛,是智慧的代称。老法师说:“佛学,是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的确如此。没有接触佛教之前逛寺庙,走马观花。总觉得佛像太多,是低级宗教、泛神教。学佛之后,才知道寺庙是个寓教一体的博物馆------每座塑像,都是教具。譬如,我们一进山门,第一个看到的是弥勒佛。弥勒佛表什么法?是教你处事、待人、接物要常常笑脸迎人,对人要心胸宽广,肚量大。再走进去,就是四大天王殿。广目天王,是在教你读千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拿着慧剑的天王是教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智慧如剑,天天增长!手里拿着龙的天王,龙是变幻莫测的,是教你如何在世事无常中处于不变。那就要把握好核心-----他另只手拿的珠代表不变的`。另一个拿琵琶的天王,他是教你,为人处事要像调琴一样。调紧了,弦就断了;调松了,就弹不出好的音乐。做人也一样,要懂得中庸之道......还有观音菩萨像,是教你对万事万物要慈悲、要有爱心;地藏菩萨像,是教你要孝亲尊师.......每个像都是教学的工具,让你看到他,就会自觉起来。可我们不知道,我们太贪了!往往花二十块钱买了水果,花十块钱买把香,然后对着佛菩萨求全家平安、求发财、求聪明智慧、求健康长寿......拿佛菩萨来贿赂。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我们供佛像,是把佛当成老师来礼敬。拜佛,是尊敬老师,也是尊敬自己。当你面对着佛像,跪下去的刹那,你的真诚心、恭敬心就出来了,这个就是佛心。拜佛,是拜自己的心,自他不二。

如今的佛教,已经不在寺庙,在佛说的经典里。寺庙已经成了旅游观光的地方。和尚念经,你若问他,经里谈些什么?十有八九答不出来!释迦摩尼是个透彻宇宙人生的人,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无非是想把事实真相告诉人类,让人类离苦得乐,完尚人格。众生根性不同,才有了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就是一副药,因人而治。儒家是一世教育,佛家是三世教育。谈因果,谈轮回,谈多维次的空间......我们活在这个世界,混混沌沌,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处?读了佛经,惊叹在二千多年前,佛怎么知道一碗水有八万四千虫?今天的科学已经证实了。《佛说入胎经》里,他老人家早就说人身难得,父精母血加一个中阴身,在母亲的子宫里,七日来复,头七天怎么生成,接下来的七天怎么生成,哪个先生,哪个后长------一直到出胎。他怎么看见的?现在的医学也证实了。佛说在银河系里之外还有不可数不可数的星球,多得就像恒河里的沙,佛也说人断气后,构成四大的身体,哪里先扩散.....六道从哪里来?人为甚么有苦?为什么有生老病死?........读了佛的经典,眼界大开!

譬如佛说,缘起性空,诸法无常。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单独存在的。比如房子,是由钢筋、水泥、瓦片、木材等等构成;汽车,是由铁片、玻璃、电路、发动机等等构成;人呢?是由父精母血、皮肤、毛、血液、筋骨、五脏六腑等等构成------若把它们一一拆开,房子、汽车、人的相就没有了。所以,万物之相,当体即空,是空相。因缘{条件}而合,也因缘{条件}而散。世界上,也没有一样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人有生老病死,地球有成住坏空。一个人,身体里的细胞分分秒秒在新陈代谢,可我们感觉不到;一块铁,分分秒秒在发生分子改变,变化的速度,我们也感觉不到,只是在岁月的变迁里,看见它是锈了;而一棵树,分分秒秒也在成长,只是过了若干年,我们发现它长高了......万事万物无不如此!佛把理给我们指出来了。

佛在《楞严经》所说的七处征心,八还辩见,真是了不起!现在的科学,只能探到人的第六意识,也即潜意识。而佛说人还有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藏识。说人的这个心,不是肉团心,不是思想,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因境而生。我们的眼看,耳听,鼻嗅,舌尝,身受,意感,六根对外面的境界是因境而有............真是哲学中的哲学啊!

佛学深如海,自古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末学者如我,此生能与佛结缘,是无始劫修来的福气。佛学是知识,不管用,如能学佛,才能受用无穷啊。

48 17457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