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传统教育的意义范例【优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回归传统教育的意义范例【优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回归传统教育的意义【第一篇】

通过对茶文化和体育文化各自特点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两者存在很多的共性。我国传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一直保持着“文体不分家”。“文”指的是文化,“体”指的是承载文化的载体或者表现形式。比如,中国的采茶舞、狮子舞、龙舟比赛都是文体结合的典范。以下内容秉着文体互利共生的观点,总结了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共性:

共同的国民心理特征。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国民心理的形成都脱离不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儒释道三家文化是精髓和核心。尽管三家文化理念各不相同,但都极为推崇“和谐”的价值观念。自古以来,我国各种文体活动在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中,一直延续着这一理念。现代体育文化中的“竞合”精神,茶文化中追求的“和”的境界都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价值观念。这一观念是中国国民共同的心理特征。

易参与的群体性特征。

体育文化和茶文化活动属于群体性的活动和娱乐形式,参与门槛不高,只要有时间和空间,便可以自由组织。对于体育文化活动参与者,重点不在于体育资源的多少,而在于参与者的兴趣。对于茶文化活动参与者,关注的不是茶叶的品质,而是追求品茗的过程享受。

地域性特征。

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生活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各不相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文化。比如,土家人喜欢摔跤,苗族人喜欢舞狮子,赛龙舟是中国南方地区传统节日活动之一。这些活动既属于体育活动,又充满了浓重的文化色彩,而且彰显出原生态的地域色彩。

茶文化与体育文化一静一动,看似两个完全不相关的文化领域,实则有着十分玄妙的内在联系。两者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规范;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观念。但是,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功效与作用并不是“自主发挥”的,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深入剖析茶文化与体育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元素,找到二者的契合点、融合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把茶文化根植到体育文化教育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体验和感悟更加深刻地理解体育文化精髓。

目前,学校的体育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体育文化的缺失。社会以及部分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大力推进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长安渭水大学举办的茶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活动,浙江普洱茶协会开设的《茶道与体育之道》等都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联系。但总体而言,大部分高校在茶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建设方面,比较滞后。笔者认为,应该把茶文化纳入体育文化教育体系中,在体育专业开设茶文化课程,重点讲茶道、茶艺以及茶文化与体育文化之间的联系。通过讲解茶道,引导学生从茶故事中领悟为人处世之道,知礼仪、懂规矩,和谐与人相处、与己相处,追求宁静致远的境界,这样学生在这个浮躁的物欲世界,便能找到一片心灵栖息之所,涤荡心灵尘垢。通过茶艺讲解,让学生学会辨茶、认水、识器、观史和知人,做一个有修养、有见识的`人。通过讲解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联系,让学生明白运动过后饮茶的好处以及不同茶叶种类的健康功效。比如,绿茶可以降血脂、降血压,红茶可以利尿排便,花茶可排毒泻火,令人神清气爽。这样不同体质的人运动过后便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以及健康状况选择不同的茶品,补充水分、释放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以茶文化为载体,支撑和推广体育文化。

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不一定局限在教学课堂上,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外活动,传播茶文化,让学生领悟茶道和体育之道的共通之处。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校的各种体育兴趣组与茶文化协会加强交流,让两种文化互相碰撞,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茶话会的形式,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体育项目或体育事例展开讨论,达到以茶会友、以茶交流的目的。总之,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形式是开放性的,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集思广益,拓宽和丰富茶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渠道,加强二者的融合。在茶文化的支撑和启示作用下,可以赋予体育文化更深刻的内涵,更丰富的内容,从而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4结语。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另外,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又具有不同的区域特色,符合当地的人文特点和自然环境特征。随着健康理念的普及与发展,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越来越受重视,甚至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大量社会实践证明,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能够发挥出最佳整合效益,让参与者在健身娱乐的同时,受到茶文化和体育文化的熏陶,树立健全的人格、健康的道德观念。因此,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茶文化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体育教育中,使体育文化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体育活动更具内涵和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刘荷芳.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的研究[j].福建茶叶,(11):390.

[2]温江祥.体育教学的特征与传统茶文化的关联[j].福建茶叶,2016(7):174.

[6]曹莉.儒家人文精神与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

回归传统教育的意义【第二篇】

书院教育o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中最有价值的一部份。先秦时候孔子兴办私学o可说是书院教育之雏形r而汉唐时候的精舍o可说是书院的前身r到北宋时候o书院教育才正式确立。书院教育的最大特色o在於她是由民间学者创办o没有政府的认可与资助o与官办高等学府在许多方面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如果我们翻阅中国教育史的着作o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o就是s在历代之中o最有活力的教育都是书院类型的私学o而这些私学当发展到高峰的时候o往往因受到政府的认可和资助而转化成官学o而一旦成为官学之後o便往往失之了她的活力o最後趋於衰落o被其他新兴的私学取代其地位。这种现象o唐君毅先生尝称之为「三部曲」o即私学由兴起o到转为官学o到最後衰落的三个阶段。(注2)。

本文不拟讨论上述现象的产生原因o笔者提及此事o只是想突出一个不争的事实o就是相对於官学来说o传统的书院教育o有其巨大的价值和意义。笔者甚至认为o就是在现代社会中o传统的书院教育仍有其不可或缺的价值。

1.强调道德教育o反对追逐名利。

唐宋以来o官学的最主要特徵之一o是把教育和科举取士结合起来。从好处来说o这种教育能培养国家所需人才o并有利於政府的统治r然而o从坏处来说o则官学容易沦为士人追名逐利的场所o令教育趋於堕落腐化。

书院教育o则往往秉承儒家的教育理想o从个人方面说o是以成就道德人格为最终目的o从社会方面说o则是进身朝政以实行推己及人的外王之道o或者在朝野上依社会良心议论朝政o令国家朝政纳于正规o人民能安居乐业。理学家朱子(朱熹)曾说s「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o莫非使之讲明义理o以修其身o然後推以及人o非徒欲其务记览p为词章o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注3)就是这个意思。

出自

2.着重尊师爱生o建立师生情谊。

中国古代教育素有「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o但这个传统却并非在官学而在书院o因为官学的师生许多时候以利害关系为主o故关系容易流于冷漠疏远o不及书院的师生往往有着纯粹而真?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o由於生徒是择师而从的o他们未入门时已对老师的学问和人格十分仰慕o加上入门後得到老师的悉心教导及人格感召o故对老师更加尊崇。以理学家陆象山为例o他与学生有着深厚的感情o当他逝世後灵运回家乡o弟子门人前来吊唁哭丧者近千人。另一方面o老师教导学生o并不重在传授知识o而着重动之以情o说之以理o更重以身作则的人格感召o因此o往往对学生十分爱护和关怀。以朱子为例o他白天忙於公务o晚上才到书院讲学o据说他「随问而答o略无倦色o多训以切己务实o毋厌卑近而慕高远。恳恻至到o闻者感动。」(注4)。

3.尊重学术自由o扬弃门派之见。

作为中国主流的儒家思想o一直重视天下一家的道德情怀及和而不同的学术精神o这种观点最能在书院而非官学中体现出来o因为政府为了统治上的方便o往往将思想规范化p单一化o以便於操控o每每令到学术自由受损。相反o由於书院是民间发起的o能够体现学术的自由精神。因此o在历代书院发展的高峰时期o学术界往往出现百花齐放o百家争鸣的现象。以南宋来说o岳麓书院本为湖湘学派张南轩的讲学基地o但他却广邀不同学派的学者到书院讲学o闽学派的朱子及永嘉学派的陈止斋等o都曾到书院讲学o并受到学生的欢迎。另外o朱子主持白鹿洞书院o甚至邀请论敌陆象山前往讲学o双方都显示出兼容并包的学术胸襟。还有o历代的书院常常举办讲会或会讲o召集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一齐讨论重要的学术问题o俾使大家能互相了解和会通o这与现代教育中的学术研讨会的理性交流精神大抵可以相提并论。

4.提倡学术创新o否定死守陈说。

这点与上一点有密切的关系。在官学来说o由於教学内容p考核标准等都由官方严格规定o容易造成学生死守教材p背诵章句o不敢提出自己的不同的看法。但在书院方面o由於课程较灵活自由o故此o无论教者与学者都能自由发挥o勇于创新。

以程朱理学为例o其兴起与其自由讲学精神有密切关系。例如o在教材方面o除了采用汉唐诸儒所重的《诗》p《书》p《礼》p《易》及《春秋》等「五经」外o亦创新地从《礼记》中取出《大学》p《中庸》2篇o并与《论语》和《孟子》并列为「四书」o甚至从儒学义理的角度出发o将它们的地位提到在「五经」之上。另外o即使是讲授传统经典o亦着重从中发掘新的义理o而非死守旧说。

到明代o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後o它就由一种富有创见的学术思想演变成为化的教条和章句。但当时以书院为讲学基地的新进学者王阳明p湛若水等及其弟子们o敢於向这种腐化的官学作出批判o并由此而发展出崭新的心学的思潮o将儒学思想推向另一个高峰。

上述传统书院教育的特色o明显有着巨大的价值o而且o这些价值有其恒久性o即使在现代社会o亦有其不可磨灭的光彩。以深受西方教育影响的现代教育来说o後二点的价值仍然是无容置疑的o因为现西方教育从来亦是十分重视学术上的'自由与创新o故此二点亦可得到高度的评价。

至於前两点o表面看来o似与现代教育的理想不尽相同o故容易令人怀疑其价值。可是o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首先o现代教育较重视传授知识和实际技能o从好处来说o是能够培养和训练科学和技术人才o这在现代社会来说o固然有其价值o然而o代价往往是对人的道德价值重视得不够o以致只讲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o如做个良好公民p不妨害他人的自由和权利之类。这种社会o其实并不符合我们道德意识的彻底反省o并不是使人趋向于成就圆满人格的理想社会。

其次o现代教育特重理性o相对来说o却疏忽人的情感o因此o人与人之间往往只求理性的了解o而许多时候不能有互相的关怀和感通o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隔膜。另外o即使现代教育亦有讨论人生价值的内容o但却只流于理论层面o在实践层面却出现极大的缺陷。一方面o教师往往只重视讲道德o却不能身体力行o容易变成讲一套p做一套o令价值的教育无法完全落实。另一方面o学生只重视对道德问题作理性的思考o而忽略在现实生活中将价值体现出来o亦不能成就圆满的德性。

所以o在这些方面o传统书院教育甚至可以有补充现代教育的不足之处o因此o我们应对她有更多的了解o以求能继往开来o并与现代西方教育相结合o为未来人类社会建立更完备的高等教育。

注释。

(1)笔者在中国教育史方面o说不上有什麽深入的研究o因此o本文也算不上严格的学术着作o笔者写本文的目的o也仅是以浅白的方式介绍一下书院教育的特质和现代意义o文中有关书院教育特质的部份o主要观点o大抵根据以下一书s朱汉民着《中国书院》(台湾商务印书馆o1995)。

(2)详唐君毅着《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台湾学生书局)。

(3)朱熹着《白鹿洞书院揭示q跋》。

(4)《朱子年谱》卷四。

回归传统教育的意义【第三篇】

中国的礼仪不同于西方的礼仪。在西方人眼里,礼仪通常是指一种风俗,是依据民族或地域差异来区别的风俗。而中国的礼仪是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是礼。在中国人眼里,礼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一种精神,是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准则。因此,以礼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礼仪蕴含着特殊的意义,涉及政治、道德和社会等各个方面。

礼仪的政治意蕴。中国的礼仪源起于政治。古人认为,礼是“国之干也”、“政之舆也”,是为政者“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的依据,是保持政令通畅的重要手段。倘若没有礼,再好的政令也不可能通达四方。可见,中国古人是从治国、行政的视角来倡导与推行礼和礼仪的,将其作为治理国家的方略、统治天下的手段。儒家强调教化,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礼和礼仪的教化,达到政令畅通、政治稳定的目标。周公制礼,其所设计改造的一些礼仪与分封制、宗法制相辅而行,作为周王朝最根本的'国家制度,对政治稳定产生了重要作用。正是由于礼、礼仪对于治国、行政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各种礼仪、礼节被整合为系统化的礼制,成为一种行为规范。特别是《周礼》、《仪礼》、《礼记》等礼书的出现,使礼和礼仪具有系统的文本形态,从而用来教化人民。由此可以看出,礼仪的政治意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它是一种政治秩序,这种秩序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它是一种政治手段,这种手段有利于保证政令畅通。

礼仪的道德意蕴。礼仪与道德的结合是中国传统礼仪的重要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礼仪也是一种道德文化,学习和遵守礼仪是达成善良人格的重要途径。“立于礼”是为人之善,即以礼为做人的根本;“行于礼”是处事之善,即以礼为做事的准则;“让于礼”是交往之善,即以礼为交往的准则。古人具体阐述了礼与德的关系:一方面,礼是德的基础。“礼者,德之基也”,“人而无礼,焉以为德”。礼的观念和意识应该是道德行为发生的基础。另一方面,礼是德的规范。“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身有礼则身修”。礼可以端正人的行为,懂得和遵守礼就可以使人的行为符合礼仪的规范,从而保证德的实现。可以说,礼是一种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礼仪则是这种意识和规范的外显形式。礼仪属于行为活动的范畴,是一种行为道德,它通过行为来表现礼所蕴含的道德。离开礼所蕴含的道德,礼仪只能是繁文缛节。但是,离开礼仪的行为活动,礼所蕴含的道德又将缺乏实现的载体。

礼仪的社会意蕴。在中国历史上,礼仪对于整个社会的治理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礼仪调控社会关系的内在机理,主要是通过礼仪所具有的价值导向功能和价值评判功能来调节人的情感和意识,约束人的行为。通过价值导向功能,礼仪引导人们实施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通过价值评判功能,礼仪对人们的行为作出评判,矫正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人通过礼和礼仪,可以增强对自身情感和行为的约束力;人学习礼和礼仪的过程,就是人格完善的过程,也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在中国历史上,当儒家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文化之后,礼和礼仪就从贵族社会的原则演变为大众生活的准则,从政治统治和思想统治的领域逐步延伸到社会治理等领域,成为实现社会调节和控制的重要手段。礼仪属于社会控制中的文化控制手段和非正式制度,具有非直接强制性的特征。礼仪调节和控制社会主要是通过社会评价和内心反省来实现的,并由此达到群体行为协同和整个社会和谐的目标。

回归传统教育的意义【第四篇】

就对社会政治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而言,我们与古代思想家已经有着很大的不同,古代哲学家的许多具体的政治主张也大多成为思想的陈迹,甚至已经不符合现代中国人的道德理念,但是,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与政治发展来说,传统政治哲学肯定含有值得我们珍视的思想资源。因此,严肃地对待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准确地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价值,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家群体在思考政治主张与理念之际,永远离不开思想家自己所生活的时代,他们探索建立的政治关系和制度,至少在他们看来,与当时所生活的社会实际是相适应的。由于生产力的不发达,对自然的认识有限,古代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思想家的主张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一部传统政治哲学史,首先是中国历代政治思想家解释中国社会生活的历史。只不过,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表达习惯、思维方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思想家,因此,他们的政治智慧也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成果,而这并不妨碍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成为整个人类思想遗产的一部分。

在我国古代思想家中,儒家作为政治思想的主体,格外重视伦理关系且通过家庭来认识社会。与古希腊城邦的形成过程不同,古代中国是在以血缘宗法关系和血缘家庭制度基础上形成的宗法性社会,宗庙所在地成为聚落的中心,政治身份的世袭和宗主身份的传递相合,成为商周文明社会国家的突出特点。两周时期,诸侯国虽然各自为政,但都承认周为封建天下的共主,也都以周文化为共同文化的典范。《左传·桓公二年》中说:“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由此,早期中国形成了一个从上到下的封建封君体系。对于这样一种社会,一切关系都家族化了,宗法关系即是政治关系,政治关系即是宗法关系,政治身份与宗法身份的合一,或政治身份依赖于宗法身份,发展出一种治家与治国融为一体的政治形态和传统,都依照宗法的亲属关系来规范和调节政治关系,且带有鲜明的家长制和家族宗法制痕迹。出于这样的现实,早期中国社会以人的身份地位为基础,把社会成员分为君、臣、民三个等级,每个等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每个成员应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品质,以及各自的职分是什么,思想家对这些问题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是脱胎于古宗法社会而来。春秋后期以降,政治领域的宗法规范虽遭到破坏,但社会层面的宗法关系依然存在,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政治实践和政治哲学,并没有出现像古希腊城邦以“正义”为中心的观念讨论,而是注重“德”在政治领导上的作用,注重“礼”作为政治规范和统治形式的意义,重视被统治者“民”的需要和利益,并以此成为后来政治哲学发展的基因。古代思想家观念中势必体现着对未来社会政治生活的设计,也包含着政治哲学对历史原型的认识。

优良的社会生活是古往今来人们的共同追求,不过,由于历史环境和认识能力的限制,不同时代的人对于优良的社会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希腊境界存在着大大小小150多个城邦,在这些城邦中,既有雅典那样典型的民主政体,也有斯巴达那样极端的专制政体,对于各种类型的制度差异,哲学家不能不思考什么样的政体才是最好的政体。为此,希腊思想家把符合正义的城邦作为优良政治生活的评判标准,优良的社会生活就是符合正义的城邦和符合正义的政治。柏拉图在论及其讨论正义问题的目的时说:“我们当初研究最理想的正义本身的性质时,我们想要一个正义的样板”,从而据此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正义和不正义。”柏拉图此言道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道理:政治思考的基本取向是建立一个有关政治生活的评价标准,并据此来说明政治存在的优劣良否。与古希腊相比,早期中国社会能够在那个时代迅速走向统一,是战国时代的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法家的富强观念,或者说秦统一中国的历史不可逆转,在客观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民对于优良社会生活即稳定与繁荣的渴望,因此,如何实现从分裂贫弱的战乱纷争,走向统一富强就成为那个时代超乎一切的需要。秉持功利主义的先秦法家认为,能否使国家重建秩序,实现富强,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出发点。为此,法家思想家主张,集中国家权力,奖励耕战,军功授爵,严刑峻法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办法,并且迅速收到成效,结束了动荡不安的局面。

总的来说,法家富国强兵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治理观念中有着重要的思想价值。就人的本性而言,没有谁愿意生活在贫弱、分裂的国家里,因为只有生活在统一富强的国家,人们才会满足安全感和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但是法家片面强调君主至上,“利出一孔”,以功利诱导和暴力手段支配民众的生活,视儒家倡导的道德伦理为无用之物,在满足人们富强愿望的同时,国家的公共权威只是君主维护其政治统治的工具,这不仅背离了人类对社会生活的道德诉求,又使国家治理陷入不可持续的境地,秦的早亡恰恰说明了法家观念的理论局限与缺失。站在人类大多数思想家的立场上可以肯定,政治生活质量的高低不仅需要安全、稳定与繁荣的实现,同时,社会生活更需要道德原则的约束。追求富强并不错,但富强能否成为国家导向的最高价值和唯一尺度就必须予以反思。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公孙丑上》),根据儒家的王道理想,道高于君,德大于力,法家理论推行以力取胜,以霸道取天下,不仅违背了天意民心,也难以使自身的政权长治久安。总之,法家的历史教训警示后人,没有合理有效的道德约束乃至制度约束,一旦人性中固有的消极因素和现实政治中消极因素纽结在一起,任何优良政治理想都会化作泡影。

关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现代转换,是近年来学术界一直关注的问题。诚然,中国要走向现代,确实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予以深刻的反思,但是,中国的现代化、不是全面移植某种异质文化就能一蹴而就的,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完全抛弃我们自己的思想传统,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真实情感。同时,关注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注重从传统政治思想中发掘思想资源,也是每一个从事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研究的人的共同愿望。但问题是,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是否包含有益于现代公共生活的思想资源,或者在怎样的程度上能够实现与现代政治文化实现对接,就成为我们在理论研究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余英时先生曾以“哲学的突破”来诠释中国人文思想的进程。我们不妨再进一步具体广泛延展,用“政治观念的突破”来培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自我更新途径,如此一来,分析评价古代政治思想的现代价值就不是没有可能。在中西政治思想比较过程中,既要取长补短,保持自身价值体系的不被颠覆;又要兼容并包,实现传统政治文化的与时俱进;既要吸取其他文化有益的成分,契合自身发展所需,实现文化的不断突破,又要从自身文化传统中寻找到合理的资源,实现思想学说、文化资源的重组。在现代西方政治观念中,人们站在个人的立场上,更多地强调个人自由的重要性,贡斯当和伯林就认为,“现代自由”的实质即“消极自由”,亦即“免于……(freefrom)”的自由。自由主义的出发点是要为政治权力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从而保障个人权利的充分实现,在根本上提高人在现实中的政治生活质量。然而,我们认为,在庄子那里同样看到了“个体”的重要性,同样有着对于自由的强烈追求。刘笑敢先生指出,“逍遥论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自由论。……庄子之逍遥实有今日精神自由之含义。”不过,庄子的自由是是通过回归于原始的自然状态实现的,因此,庄子其内涵和外延自然与西方所谓的“自由”存在较大的差异,但这种带有逍遥意识的个性自由同样是对现实社会的君主专制统治的批判,它所张扬的独立个体意识、所深蕴的个体良知,所体现的人类德操,却隐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和个体教养,用于安抚内心世界和自我冲突。当西方近代的自由主义思想舶来中国的时候,以庄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自由观念在理论与近代自由主义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之处和实现转换的可能。这种可能不是历史具体意义上的简单发挥,更确切地说是冯友兰所提的“抽象继承法”之抽象意义上的继承,体现着超越时空而又与当下现实相遇,展开的某种对话和融通。

吸收西学的长处与克服其短处应是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中西政治思想也存在各有所长,相互补充的问题。从当代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方向而言,西方法治思想是其所长,但法治建立在正义原则之上的西方传统因为彼此关心自身权利,势必导致相互争夺。以“拿来主义”的实用主义,不加分辨地移植过来,则会忽视中国人重视仁爱、道德情亲的文化现实,而儒家倡导仁义之“义”、道家对人文“自然”的理解恰恰调节和补充了因为正义、个人权利至上带来的人际关系导致的计算和冷漠。可见,假如我们能以理性的态度看清西方文化并非完美无缺,在这种比较中不再将西方现代政治理念当做惟一正当和惟一发展模式的话,恰能以辩证的尺度评价两种文化的短长,最终在各自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使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现代价值得到阐明。

高中政治学习方法:高分秘籍。

有的同学感到,知识背过了,但做题时却不知如何下笔,成绩提高不快。这涉及如何驾驭和运用知识的问题,对知识的掌握不能仅仅局限于“背过”,要将理解和记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大家都听说过这句话吧。如果你对一样东西感兴趣,你就会很有动力地去挖掘更多,了解更多。相反,如果你对自己所要学习的东西一点也不感兴趣,那么你必将会极其痛苦,并且所学的知识也不能很好的吸收。那么,与其天天痛苦,为什么不积极培养自己的兴趣呢。

有的同学会基于自己对人的厌恶而排斥某些老师的课。这样的想法也是很不好的,并且很幼稚。所谓众口难调,不是每个老师的教学方法都可以适合你的。我们可以做的事只能是尽快的适应他们,而不是排斥。学习是一件自己的事情,与他人无关。试着耐心一点,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时候老师要收练习册了,可是太忙了,没做完。怎么办?有很多同学就会选择抄答案了。那些答案又长又繁杂。抄了也未必有用。其实,我觉得这个时候,抄答案不如自己认真的看一下答案,参考一下答题格式和答题的要素,我想老师会理解你的。

很多同学花了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可收效还是不明显,甚至成绩很不理想。我只能说,或许是效率太低了。花费了两倍的时间,却只掌握了别人所学到的一半。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呢。首先,我觉得一定要认真听课,一般来说,老师的阅历都是比我们丰富的,尤其是政治老师,他们能比我们更深层次地看清一些事物本质,社会现象,他们会举一些例子来帮助你们理解知识点。其次,我觉得做笔记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有些知识点你刚学完的时候会比较容易懂,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你就会遗忘很多。这时候笔记就很重要了,它可以帮助你回忆与理解。但是本人很不赞同做很繁华的笔记,就是那种花费了很多时间,抄得工工整整,一字不差的那种笔记。这样子做笔记会很容易错过老师接下来所讲到的重点。所以我建议做笔记是在书上划划知识点,再稍微做些注释,或某些需要注意的东西。最后,就是要专心一点吧。专心是效率的保证。我一直都觉得做一件事就要专一。不要在做政治练习的时候,又去翻一下物理书,或者听一下歌。这很容易使你的注意力分散的。

政治是在于理解的,不是说你不停的背就可以弄懂的。当你理解了每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基本上可以背出来了。多看一些报纸,多关心一下时事会更有助于你的理解。

回归传统教育的意义【第五篇】

在当今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里,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起着重要作用。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才的水平,高素质人才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高等教育。作为繁荣的命脉,大学生的教育更是不容忽视,因为他们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承载着民族的众望,担负着祖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任。因此,从多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大学生只有在思想意识方面不断地加强,向正确的方向靠拢,才会更好更快地成长。

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确立,社会责任感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等多个方面都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是否正确,关系到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能否尽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我们要充分把握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处,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结合,用恰当的方式融合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近几年来,通过一些问卷调查等形式我们了解到,很多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差,自私自利,价值观扭曲,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现象很严重。因此,利用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的研究,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

提到和平,早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论语子路》里曾说过:“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指的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强调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更加重视人与人直接的和谐。儒家思想的倡导者孔子提倡“仁”的思想,也是当时人际关系的准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和谐、友善。可见,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一直延续至今,经得起时代的推敲。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友善的观念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语句,无一例外地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家的兴亡与每个人紧密相连,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这些思想和观念在当今的中国,已经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如:汶川地震、青海地震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传统文化《礼记•礼运》篇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段话表达了在很早的古代就意识到了集体、爱国主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在那个时代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过去传统文化的倡导和影响下,现代中国的发展才延续了集体主义的理念。

传统文化到底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的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发展现状又如何?对于古代经史子集,大部分人也只是偶尔翻阅,对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兴趣不是很大,因此对这种文化的认可度可见很低。从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今的大学生并不是很热衷于传统文化,其受重视程度已大幅下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正需要学校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大学生健康的成长,思想道德素质各个方面得到提高和锻炼,整个社会的经济才能快速地发展。

回归传统教育的意义【第六篇】

摘要:茶文化与体育文化本来关系不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种文化融合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比如,体育赛事中指定茶品,体育人以茶会友、加强交流等。笔者认为,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融合不应该停留在这些比较浅显的物质活动中,而是应该深入挖掘茶文化元素,促进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共同推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本文深入分析了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特点及两者的共性,并且探讨了如何将茶文化融入体育文化教育中,以期为我国体育文化教育事业提供有益的指导。

0前言。

现如今,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健康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推崇,各地区的健身会所、健身房等健身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校对体育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逐渐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学校的体育教育,还是社会上的体育锻炼,都以学习体育技能、强身健体为目的,很少关注和学习体育文化。通过茶文化的融入,不仅有助于打造浓厚的体育文化学习氛围,还可以赋予体育文化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促使体育技能的传授和体育文化的传承双向发展。

茶文化的特点。

我国茶文化不仅讲究外在的礼仪章法,更具有浓厚的思想文化底蕴。与英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茶文化相比,我国茶文化具有独特的个性,这些个性是在长期演变和发展的历程中形成的独特标志。

民族性。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另外,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又具有不同的区域特色,符合当地的人文特点和自然环境特征。因而,我国茶文化才能根植于区域文化中,与国人心理因素融合,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

大众性。

虽然茶文化有着区域特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区域特性已经融合共生成一种文化元素,有着广阔的群众基础。比如,城市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茶室,各种各样的茶艺表演、比赛,各行业企业定期举行的茶话会等等,借助茶文化促进交流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的一种思想共识。

个体性。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相对比较完善的茶文化体系,其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理念。但是,由于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和人生阅历不同,其参与茶文化活动中获得的感悟和体验也各不相同,这体现了茶文化的个体性特征。

在我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体育教育逐渐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转化。尽管我国的体育文化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不难发现我国体育文化是以儒家推崇的“和谐”理念为底蕴的,具有显著的民族性特征。

聚合性。

聚合性的形成遵循“兴趣——文化——参与”的发展规律。简单来讲,即某一群体人基于共同的兴趣,自愿走到一起,共同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并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引领和熏陶下,自觉、资源参与这种文化活动。以当今社会广泛流行的一个名词“驴友”为例,一群有着户外徒步旅行兴趣的人基于绿色健身和亲近大自然的共同目标,自发组织到一起,结伴旅游,这就是体育文化的聚合性效应。

民族性。

每一个国家的国民都具有一定的相同和趋同心理,所构建的文化也具有显著的民族性特征,这是民族趋同性使然。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的篮球文化展现了美国文化和美国人的价值取向,其他国家无法复制。同样,中国国足饱受关注,是因为国足关乎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在这一民族心理的聚合作用下,中国国足形成了强大的命运共同体,并肩作战,荣辱与共。

愉悦性。

国外体育专业领域的人士一直诟病我国体育事业,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国民对待体育活动的态度太过于严肃,不懂得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随着健康理念的发展,我国新一代的体育爱好者对待体育活动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国体育文化的愉悦性逐步彰显。

回归传统教育的意义【第七篇】

[摘要]作为后现代艺术发展中的意大利“有教养的绘画”,是对瞬息万变的后现代艺术思潮的反动,是古典传统与新观念的成功联姻,传统的价值又一次得到了重新的评估。

[关键词]传统艺术古典形而上绘画。

美术史永远是一部创新与守旧的更递历史,当代的与传统的对峙演进的历史,特别到了近现代,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印象派与学院派,现代主义与回归传统者,前卫与反前卫更显示了美术史的辩证发展过程,而正在进行时的艺术观念的历史意义往往难以给出正确的结论。例如二战以后,欧美艺术的发展主流是一个不断被否定的激进历史,但到七八十年代一股逆流再次出现,它就是被人们称之为“有教养的绘画”,具有欧洲人文传统的绘画,亦使我们在嘈杂的现代、后现代环境中精神得到非同寻常的慰藉,重新品味人类深厚的古典传统文化和当代思想联姻的盛宴。

lapitturacolta为意大利文,可译为“有学问的”、“有文化的”、“有教养的”,“有教养的绘画”是相对于意大利“超前卫绘画”、“德国新表现绘画”、“法国新自由绘画”而论的,无论超前卫、新表现、新自由绘画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用笔自由奔放,给人以粗糙的感觉,而“有教养的绘画”则笔法细腻,造型完美,表达了创作者深思熟虑,追本溯源的人文情怀,对古典的“教养”。但从内涵上讲,“教养”的概念是相对的,并不能由此名称而认定其它新绘画是缺乏“教养”的,其实这个称谓是带有从画面表象来定义嫌疑的,因为这些画家只是利用传统手法创作,甚至就是古代绘画的改写,而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都是当下的。

“有教养的绘画”诞生在意大利是必然的,首先意大利有着文艺复兴起来最为丰厚的物质和文化遗产,画家们成长在连空气都弥漫着古典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其次,意大利历史上不乏对古典文化遗产痴迷之人,在20世纪初各种新思潮风起云涌之时,奇里诃(co1888-1978)和卡腊(1881-1966)就曾挑起“形而上绘画”大旗,予以反击。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文化上回归古典,回归传统的呼声也不绝于耳,奇里、卡腊充分认识到意大利的丰富古典遗产是创造发展的动力源,于是重新研究佛兰切斯卡、乌切罗等大师,于是形而上绘画经典的语汇形成了。空旷的广场,光影对比强烈的孤独廊桩,仿佛思考着无穷无尽问题的雕像荒诞地摆放其中,这一切通过强烈光影把画家抽象的思想寄居在稳固的古典秩序上,同时又透露出梦幻般的怀古情感。

到了20世纪中后期的“有教养的绘画”在意大利的兴起则完全合乎情理,“有教养的绘画”的画家主要表达是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批评超前卫、新绘画、新表现的粗陋狂放的观念,他们用传统绘画方法和传统建立联系,甚至流露出欧洲经典文化的骄傲和贵族意味。

他们从古典大师的绘画遗产出发,加入现代的形式观念,虚构出新的形而上世界,虽是画的具象物体却完全表现抽象的精神世界,是从文化传统上直接繁衍,而不似超前卫、新表现、新自由那样贴近生活现实。

比如“有教养的绘画”代表马里亚尼,其画中人物形象有着安格尔等古典主义大师风格,形象轮廓清晰,画面平整光洁,构图完美,完全可以和19世纪前的古典绘画相媲美,而题材经常是神话人物,天使与神殿等,这一切经过画家的再创造却有着当代人感伤惆怅的意味,充满了隐喻和暗示。画家阿巴特则技巧严谨,有北欧佛拉芒画派的特点,精细到了繁杂程度的歌特式教堂,亚当、夏娃式的裸体男女,秩序感很强的果树,画面完全是古典的秩序结构,但又带有非理性的组成特点,并且透露着焦虑感。贝尔多希以古代建筑为背景,但人物是现代的,绘画有很强的复古感。巴尔多利尼的风景画如果不仔细观察,几乎和17、18世纪的作品看起来没有分别。斯塔西欧用剪辑法把古今不同时代,不可协调的人和物放在一个复杂的空间中,超现实的语汇表现了矛盾世界同时出现的荒诞景观。

“有教养的绘画”画家都是搬用绘画史上名作来进行再创作,这些方法和奇里诃的“形而上画派”有相似之处,他们都用写实技法在画面上表现时间和空间上的荒诞错位感。应该说,他们的创作是建立在古典美术之上的创造,这是对20世纪后期人们不重视古典人文精神遗产的反动,所以反而给人以新鲜陌生的感觉。

“高雅的绘画分享了一个诗意的(理性的)博大精深的哲学世界,一种把我们带回到‘前存在’经验的审美科学,我们今天是不可能回避这种‘前存在’的。”(批评家穆萨语)但是“有教养的绘画”有时表现得似乎又有些狭隘了,他们研究和崇尚的画家并不是特别广泛,马里亚尼的创作源动力是为一种博学优美的艺术,并且能够表达精深和智慧的高度。他们是扎根于类似德国学者温克尔曼阐释古典艺术的基础之上的,为了寓言体裁而探索历史知识,再把它转变成一种现代的异化图像。“有教养的绘画”的挪用,展示了具象艺术和观念艺术能够溶为一体的后现代主义混杂手法,为丰富后现代艺术的历史,拓展艺术的表现语言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阿纳森(美).西方现代艺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2]卢西·史密斯.今日艺术[m].伦敦:英国费顿出版公司,1995.

回归传统教育的意义【第八篇】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依托于体育课堂、体育课外活动以及一切促进体育发展的文化现象。高校体育文化教育通常在教授某项运动技术、组织教学练习及课外体育人文活动中施以,体育教学及活动情景是教育实施的前提背景。它是一种文化的传递,需要以体育人文活动为载体来实现教育目标。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载体包括体育课、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运动竞赛、体育建筑标识、体育场馆设施、体育信息资讯、高校体育传统、师生的体育热情、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标志性的体育人物等,这些不同类型的载体为体育文化教育创设了情景、创造了条件。体育文化教育之所以能依托于体育人文活动之中,是因为体育不是纯粹的身体改造过程,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除需要基本的身体素质外,还需要身体素质以外的其它素质,如勇敢、果敢、顽强等;体育活动的开展,亦需要诸如顽强拼搏、团结进取、坚守规则等意志品质及行为规范。体育文化教育因体育教学活动存在而存在,与体育技术技能教育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体育教育内容[4]。

复杂性。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教育内容体系的庞大、教育环境要素的复杂等方面。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是集认识、行为为一体的教育,认识与行为的形成中包涵了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2种形式,涉及到传授、点拨、说服等直接教育方式,以及暗示、感染、模仿等间接教育方式,这些复杂的教育方式,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潜心运用与悉心接受。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内容涉及了品质教育、情操教育、准则教育等3大方面,影响的是人类精神层面与行为层面,不仅教育形式方法多样,更需要找准教育的切入点,适时贯穿。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环境涉及了精神、物质、制度、行为等多个方面要素。精神文化要素汇聚了大学体育理念、大学体育精神、大学体育道德品位及发展方向;物质文化要素重在体育课、体育活动、体育标示及建筑场馆中倾注人文元素、渗透体育文化内涵,提高物质文化品位,实现以“物”化人;制度文化要素涉及体育文化教育的管理思想、组织机构、评价办法等;行为文化要素主要在于对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师生体育热情的调动等[5],环境复杂是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显著特征。

映射性。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现代教育和现代体育2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校园体育文化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开展,它对学校的校风、学风都起着重大的推进作用,能综合地反映高校教育与发展的状态[6]。1)体育文化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使学生有饱满的斗志、昂扬的激情,以及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公平公正的规则意识,这些精神的培育,有助于正确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它与高校德育教育目标相一致,能升华精神、完善品格[7];2)高校体育文化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体育意识。学生需要体育强身健体,更需要通过体育缓解压力、调整心情。在高校学业压力大、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体育文化活动能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减少因压力而带来的一些偏激行为,它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契合,能调适心理,形成健康的竞争态度;3)高校体育文化教育能促进社会活动能力的增强。教育实践中参加各类体育人文实践活动是核心,学生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育精神的同时,开阔眼界、加强交流,提高了人与人、人与物的交往与处理能力,它与高校社会适应教育目标相辉映,促进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了基础。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实现了体育学科的教育作用,也与学生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社会适应教育等相映射,共同构成了高校素质教育体系,尤其是它特殊的教育形式,弥补了其它教育的不足。

持久性。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持久性体现在教育过程的持久与影响效果的长久2个方面。文化素养的形成是长期培植与积淀的结果,体育价值观、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的形成,不仅需要施教者进行直接与间接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还需要受教育者对教育进行选择加工与吸纳内化,首先从施教与接受过程看,就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的复杂过程。再之,教育具有反复性,教育功效的形成需要外界不断地刺激,当遇到负面影响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8]。体育文化教育表现尤为突出,它本身是一项意识与行为于一体的教育,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当受到负面的体育文化因子影响时(如一场不公正的竞技裁决、一些不良的竞争表现、较为突出的不文明举止等),正在形成的某种好的意识极有可能动摇,它需要反复的、持之以恒的正面影响。体育文化教育的作用又是长久的,它是一种素质教育,当优秀的品格行为形成后,会伴随人的一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育文化教育中,拼搏精神的形成,能使学生今后无论面临何种困难都富有进取与挑战精神,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乐观的精神;体育情意的形成,能养成理解包容、团结协作、理性分析问题等行为习惯;体育规范的养成,能够以严格的准则要求自己,遵纪守法,以规则约束自己。总之,体育文化教育无论是从生活方式、精神状态,还是精神境界、人格修养等方面,教育影响持久且意义远大[9]。

48 1740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