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字]论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巨大成就论文集聚【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3000字]论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巨大成就论文集聚【优质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论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巨大成就论文3000字【第一篇】

摘要本文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展的实践历程进行了回顾。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农民收入结构和增长来源发生显著变化,农村人口处于快速社会分化阶段,国家对农民实现了由“取”向“予”的转折,文章还针对中国“三农”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提出了对策。本文将主要从实践历程、成就与变化、政策建议三个方面依次展开讨论。

关键词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实践历程成就与变化

一、改革开放40年乡村发展的实践历程

(一)1978—1988年初步振兴乡村经济。经过改革开放前30年的艰辛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根本改善,但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被分割成为两个相对封闭而又失衡的经济社会系统,农业农村剩余被过多转移到了工业和城市,导致农业农村发展落后较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时对经济发展指导方针进行了调整,乡村经济振兴被提到日程上来。

(二)1988—1998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探索。农村改革10年后,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已经普遍实施,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开始凸显。为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1996年中央1号强调要加速农村经济向商品化、产业化、现代化转变。1997年10月,中央将村民自治的基本内容,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写入了党的十五大报告。这些举措有效遏制了乡村基层组织不断涣散的局面,一定程度提升了乡村的治理能力。

(三)1998—2005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经济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建立;通过民主政治建设,“全国已经建立了69万多个村民委员会”,这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好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四)2005—2012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但过去长期忽视的问题开始凸显并不断恶化:战略性农业资源短缺、不同利益主体冲突加剧、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农村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农民收入增长空间不足。对此,国家对农业发展政策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和改进,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好转。

(五)2012年至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党的十八以来,乡村建设和发展迈入新时代,农业开始表现出新兴产业的基础特征。但新的问题出现了:城乡不平衡发展开始向农村内部转移,农村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矛盾尖锐,短期化增长成为突出问题,少数地方的农业农村发展表现出虚假性繁荣。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继而在2018年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这成为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指南。

二、中国农村发展的成就与重大变化

(一)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后,国家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逐步放开了农产品的经营,农产品实现了由市场定价,市场逐步在农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市场的引入改变了农村经济的微观基础,农民成为自主的劳动者,家庭成为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农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二)农民收入和人口结构发生重要变化。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惠农政策的提出致使农民的收入水平持续增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由1978年的元升高到2011年的6977元。但同时,农村人口增长开始出现“三低”,老龄化速度加快,农村年轻人涌入城市,处于工作不稳定、待遇低下、缺乏社会保障的境况之下,受城市文明的浸润,“迟婚少生”成了必然选择,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国家与农民关系发生显著变化。上世纪80年代初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重塑了农村的土地制度,是国家和农民之间关系的一次深刻调整。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农村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已表现出不合时宜之处,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农民和基层政府矛盾凸显,国家开始寻求新的制度变革来**“三农”发展僵局,始于2000年的农村税费改革成为国家和农民分配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2006年,中国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终结,标志着国家与农民间“汲取型”关系已被打破,这场改革在减轻农民负担、推动基层政权组織改革深化、保障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和突破。

三、未来政策走向与建议

(一)完善社会流动机制,消除农民社会流动的制度障碍。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制度中还存在着一些影响农民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特别是户籍制度,是影响农民向其他阶层流动的主要制度障碍。消除城乡二元分隔体制的影响,改变农民工的“边缘化”地位,承接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任务。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改变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必须尽快提到政府议程上来。

(二)加快建立社会安全网,保护农村弱势群体的利益。目前发展的重点是:建立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解决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并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这要求我们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制度框架,通过法律等手段将现代社会发展的保障制度和保障服务全面引向农村、惠及农民。

(三)优化农村社会组织结构,扶持农民自组织的发育。农民自组织,作为农民抗拒市场风险、维护自身权益的组织形式,作为农民进行政治参与、表达自身利益的新型途径,作为有效沟通与协调政府与农民关系的中介,其地位和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应扶持农民自组织的发育,使其真正成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自治组织。

参考文献:

[1]王丰.改革开放40年乡村发展的历程与经验启示[N].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8(5).

[2]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

[3]回顾辉煌成就展望美好未来——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系列报告汇编[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2:272;

[4]郭晓鸣.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维度观察[J].改革,2018(3):54-61;

[5]乔元晶.我国农民收入现状与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7(9).

[6]韩俊.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2).

论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巨大成就论文3000字【第二篇】

[摘要]青岛,其产业产值从开始的亿元到现今的万亿总产值。青岛,一座沿海魅力之都,四十年艰辛的改革之路,促使它成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国际化名城;青岛,曾被称为“小渔村”到山东省的政治经济高地、综合性工业城市、金融中心、旅游胜地,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岛的华丽蜕变。

[关键词]青岛改革开放品牌

一、首批沿海开放城市

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同意进一步开放青岛,并将其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极为重要的方法。

40年来,政府通过放宽外资项目,吸引外商来青投资。西门子公司创新性中心工程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这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独自注资创立的首家积极开展工业应用的智能制造创新中心。

众所周知,西门子拥有百年历史,是全球知名的电气和电子公司,自1872年开始西门子进入中国市场,其产品的可靠性和环保性得到广泛认可。此次工程项目名称中的工业是德国政府明确提出借助物联信息技术,将制造流程中的原料供给,新产品生产,同时将对外销售的应答信息数据化、智信息化,最后做到极速,适合个人的产品供应。

创新中心的引进将使青岛的智能制造进入新的领域,也就是吸收西门子数字化、自动化技术,同时青岛企业将与西门子合作共赢,创建真正意义上让科技的力量进入日常生活,让理念落到实处,彻底解决技术创新问题,最后做到企业间的携手互利。

青岛一惠普软件核心项目项目将在青岛投入建设。青岛将踏入我国第一家总体布局全球大数据应用于研究工作及制造业产业先导基地的大城市。惠普软件中心作为一家知名企业,其业务包括八大行业,金融服务业、制造业、通信媒体和娱乐业等等。大数据项目一方面能够为国家企业带来分析和洞察力,另一方面凭借大量的数据能够更科学的决策,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就其效果而言,它可以依据某些商超网站的买家评论,分析企业产品销售状况。

那么惠普软件能给青岛带来什么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是提高青岛的城市化质量,打造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关注于中小企业和百姓,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对企业进行测评,这包括政府对企业提供具体政策,促成企业快速发展,适应青岛市场等等。另一方面,对百姓的吃穿用度提供帮助并不断改善,解决教育基础问题。总之,这一项目围绕着智慧城市使得企业和百姓的日常生活更便利、更有效,而这些就是大数据所带来的。

其次,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建立的产业示范基地将为青岛提供世界级的先进技术,为中央政府和企业获取重在经济效益的IT服务,使服务实现更高效,从而满足市场大众的希望与市场需求。

最终,工程项目能协助中央政府做到对高新产业的允诺,为青岛的城市化持续发展奠定有力的基础,助推社会发展。惠普将和青岛政府携手,对该项目投入大量资源,以吸引更多外资项目的进入,形成高端产业群。

二、计划单列市

1986年10月15日,青岛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计划单列市,这意味着它将拥有等同于省级的经济管理权利。次年9月,青岛市外贸计划单列实施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自此青岛拥有了自营进出口权。那么青岛成为计划单列市将能获得怎样的发展呢?首先,青岛能够筹得更多的资金投资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青岛在实施计划单列后,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不必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同意,而是归属国家计划项下,理论上,青岛可以将其主要计划上报给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务院等有关机构。举个例子,如果国家制定关于无形资产投资、财政信贷、援助物资、工人工资、对外贸易、外汇储备和基础文化教育等计划指标不必通过山东省政府,直接传达给青岛。

再者说,青岛彻底改变了之前采用的分配留成机制,企业不必在获得国外收入后,根据国家管理规定,将其分配使用后的国外货币净收入,按规向财政机关办理外汇留成。这一措施的出现,对青岛生产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是企业的积极性,青岛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这一点对比之前的经济指标,1990年青岛出口创汇相较于1985年增长一倍,同时产品零售总数提高一倍,全市居民年末储蓄额提高3倍。

总而言之,计划单列市为青岛获得了更多的力量,产生相当多的财政供给,提供给公众更为便捷的公共设施,提高大城市日常生活条件。

三、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于1984年10月,作为国家首批开发区,通过青岛政府的大力开发,它成为全省最佳现代化城区。为了吸引更多外商入驻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政府斥巨资建造开发区公路,电力等基础建设,并史无前例的开辟名牌走廊,吸引驰名品牌的入驻。同时为了易于进驻中小企业办理相关业务,青岛政府启用了“企业绿色通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开发区培养了六大主导产业,新增了高新技术,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青岛开发区的一大动力,其产值已占全区工业总产值比重的百分之三十多。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正以“引一个项目、带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为口号,吸引着众多名牌企业带动青岛经济发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青岛本土企業海尔集团入区后,吸引一批知名品牌帮助海尔进行高质高效的生产,其中中天机械公司在这种互利互惠的合作中,年产值千万元。再比方说,两家玻璃企业进入园区,马上就有开发区原企业开始供应耐火材料等必备产品,同时两大玻璃厂也有合作,一家生产毛玻璃紧接着投入另一厂更为先进的生产线进行深加工,最终又能为多种家电品牌提供专用玻璃,这种互帮互助,彼此间学习的文化氛围,能帮助中小企业取得更快的发展。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青岛正朝着国际化方向不断努力着,奋斗着。去年青岛在奥帆基地顺利举办的上合峰会,让世界在奇幻的灯光中,看到了魅力十足的青岛。人常说,国家政府的体制决定城市的改革速度,同时决定着开放的宽度。在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的时代,体制的变革决定着开放的延伸。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两次计划单列,让青岛拥有了更多开放发展的决断权。

论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巨大成就论文3000字【第三篇】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快速地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被称为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这些成绩的取得和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快速从一个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第一制造大国,并引发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和分工体系的深刻变化。如何系统梳理和客观评价40年来中国产业发展的历史成就,明晰未来产业发展航向,是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解答的重要课题。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产业发展成就回顾

改革开放40年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人们可以从很多角度对其历史进程和成就进行解读。如,黄群慧(2018)以市场化改革为阶段划分标准,梳理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和要素变革,把40年改革开放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探寻阶段(1978-1993 年),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完善阶段(1994-2013年),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新时代(2013年之后)。王岳平(2018)从产业结构演变的角度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产业结构“拨乱反正”阶段;二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上世纪末以消费升级驱动的轻工业为主导的阶段,中国产业结构基本上步入了正常演变的轨道;三是21世纪头10年以投资主导的重化工化阶段;四是2013年以来以追求高质量为主要特征的高加工度化与服务化阶段。这里试图从驱动力的角度进行划分,重点分析不同时期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及阶段特征。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2000年),是一个以加快改革为动力释放改革红利的发展阶段;第二个阶段(2001-2012 年),是一个以扩大开放为标志释放开放红利的发展阶段;第三个阶段(2013年以后),是一个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释放创新红利的产业发展新时代。

(一)1978-2000年:以加快改革为主要动力阶段

1978年改革开放一声惊雷在安徽小岗村拉开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改革开放的总基调,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0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土地改革、国企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等,逐步放开搞活、释放巨大的生产力。并在创办经济特区方面,鼓励“杀出一条血路”。到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基本确立。随后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也明确了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市场体系培育的要求,促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这一阶段,长期以来束缚我国产业发展的思想、理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得到极大扫除,全社会生产力和产业发展活力得到极大释放,除少数年份外,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从经济总量看,这一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得到快速跃升,从1978年3678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超过10万亿元,跨越了两个数量级。按GDP排名,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从1978 年的第10名上升到第6位,提升了4 个位次。

从产业结构看,这一时期我国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调整至2000年的::,呈现出快速工业化的特征。分行业看,在改革开放初期,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红利效应,农业制度变革的驱动力显著,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显著,从1978年的353元/人快速增长到1985年的820元/人,增加了 倍,这一时期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也比较高,由1978年的%上升到1984年的%,期间,1982 年达到最高点,占GDP的%。此后,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推进,农业占比才逐渐下降,2000年已降至%,约为1982年的一半。工业占比稳中有升,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总体上矫正了计划经济时代重工业优先战略造成的结构失衡特点,形成了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驱动的纺织、缝纫、服装、食品等轻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轻工业在工业中的比例1978年为43%,到1981年就已经超过50%,并一直在50%上下波动一直到2000年。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居民服务、交通运输等领域增长较快,连锁经营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服务业占GDP比重提升超过9个百分点。

从产业体系看,到上个世纪末,我国已经基本建成独立完整的,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产业体系, 涵盖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并保持快速增长,在轻工业领域拥有一批量大面广的民营经济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突出,在重化工业领域,一批国有企业快速壮大,并加快“走出去”部分,做好了拥抱全球大市场,整合全球资源的准备。

(二)2001-2012年:以扩大开放为主要动力阶段

2001年加入WTO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非常突出的大事件。事实上,在2000年中国就已将“走出去”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但只有加入WTO,融入全球大市场分享全球化红利,中国制造的成本、性价比、门类齐全和规模化生产等优势才得到极大的发挥,中国快速成为世界工厂,多种产品出口额跃居世界第一,甚至以高科技产品为口径的全球出口排名中超过美国跃居第一并保持长期顺差,2005年就已超过2000亿美元,并加速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迈进。值得一提的是,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石广生于2001年在多哈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的日子正是11月11日,和现在以电子商务为代表,在全中国范围内兴起并连续多年刷新成交记录的大型购物促销狂欢日“双11”正好是同一天,历史就是这么巧合。

从经济总量看,这一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10万亿元级的平台上继续快速增长,从2000年10万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接近54万亿元, 增长了4倍多。按GDP排名,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实现新的跨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一发动机和重要引擎,并于2010年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相比2000 年继续提升了4个位次。

从产业结构看,这一时期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优化至2012年的::,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占GDP比重上升明显,累计提高接近11个百分点, 几乎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和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下降和个百分点。其中,2011年服务业就业人数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和吸纳就业的稳定器。这一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鲜明的重化工化特征,特别是居民消费升级进入新阶段,城镇居民需求由过去的以吃穿用为主转向汽车、住宅等耐用消费品为主,带来产业结构重化工业转型。与此同时,这一阶段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取得巨大成效。加入WTO以后,中国出口增长率连续多年在30%以上,到2009年中国出口货物贸易总量超越德国位居世界第一,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占世界货物贸易总量的比例达到11%(刘伟和蔡志洲,2015)。利用外资额连续多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全球第二,2017年达到1310亿美元。

从产业体系看,得益于扩大开放的红利,中国经济的外向度极大提升,中国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 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能见到“中国制造”的身影,2010年以后中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2016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高达%,几乎是排名第二的美国和第三的日本的总和。在联合国工业大类目录中,中国是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制造能力的国家,在500多种工业品种有220多种产量位居全球第一(魏际刚, 2 0 15)。并且,通过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国产业体系的开放性和全球产业链的关联不断增强,既快速地推进了自身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又对全球产业链的构建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2013年至今:以创新驱动为主要动力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全面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成为新发展理念之首和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 着力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四个对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

这一时期,我国产业发展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阶段性特征。从经济发展看,虽然我国经济总量突破82万亿元大关, 并不断缩小与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的差距,约为美国的66%左右, 但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已经从10%以上的高速区间下降到6%— 8%的中高速增长区间,2013—2017 年经济增速分别为%、%、%、%和%。从产业结构看,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明显,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迅速提升,并成功地实现了“两级跳”,一是2013 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增加值跃居首位;二是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第二产业之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50%大关。2012—2015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服务业增加值增速, 分别快于GDP增速个、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个、工业增加值增速个百分点。到2015年第4季度,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速连续14个季度超过第二产业增速,连续15个季度超过GDP增速。三次产业结构也从2013年的::调整至2017年的::。服务业正在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新依托。

在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中国产业发展的重点从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我国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 “大物移智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新能源革命成果不断应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中国创新创业活力强劲,新产业、新动能不断涌现,并带动了产业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改善和提升,有利于中国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盛朝迅, 2018)。根据最新发布的《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我国在128个经济体中名列第17位,成为第一个跻身全球20强的中等收入经济体。从创新投入看,我国研发经费支出继2010年超过德国后,2013年又超过日本,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从创新产出看,我国发表SCI论文数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二、发明专利受理数连续7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比重为25%,排名均高居全球首位。

主要经验启示

40年来,我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变化,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遵循“改革—开放—创新”的产业发展逻辑,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调整产业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之路,在世界产业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中国篇章”,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发挥好两个作用。我国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取得的成就,是政府和市场充分互动的结果,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结果。这其中,中国式产业政策通过补贴、税收、法规等形式直接支持、扶持、保护或者限制某些产业发展,以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赶超,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成就功不可没。既符合中国国情,也是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

深化体制改革,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和瓶颈制约, 聚焦产权制度改革、商品和要素市场改革、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这四大重点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构建公平竞争、透明开放的市场环境,有效保护和激发了各类经济主体的创新积极性, 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何立峰,2018)。

扩大对外开放,坚定不移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开放合作是我国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我国开放遵循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的开放路径,从沿海起步,由东向西渐次推进,最终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我国坚持引资引技引智并举,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不断扩大先进技术、理念、人才、经营管理和模式等“溢出效应”,并把开放的大门越打越开,开放领域从制造业逐步向农业、服务业延伸,市场准入条件不断放宽,加快形成高水平深层次开放新态势。我国还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 相结合,在提高“引进来”质量的同时,加快推进“走出去”步伐,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不断创新对外合作内容和方式,加大国际产能合作力度,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到投资大国、从商品输出到资本、技术、服务输出转变,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向来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随后,我国先后制定了“科教兴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在科技研发投入、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版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积极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和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未来方向前瞻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产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产业发展总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水平,新动能规模较小,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任重道远,主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等问题仍然很突出。下一步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的部署,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条主线”、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加快推动质量、效率和动力“三大变革”,着力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个协同”的产业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和整体实力。

一是坚持“一条主线”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增加制度供给,加快完善现代产权制度,保护和激发企业家精神,最大程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继续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通过财税、金融、投融资、户籍制度等方面改革,促进要素自由流动,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抓好重点领域去产能,统筹做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各项工作,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促进新动能持续快速发展, 推动生产、流通、消费模式深刻变革,在中高端消费、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更多新增长点。

二是面向“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全球市场资源。要坚持产业为民,发挥国内市场规模巨大优势, 牢牢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持续提升产业结构、质量和效益,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实保障。同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对接全球高水平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和做法,缩短负面清单长度,加快建设自由贸易港,促进外贸优进优出,提升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竞争力,推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融合发展。持续举办进口博览会,搭建与世界深化开放合作的新平台,不断增强全球技术和产业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外资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开放。完善走出去服务保障机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促进国际技术和产能合作,推进重点产业领域国际化布局,支持企业更好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

三是加快“三大变革”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要适应阶段变化, 调整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从原来主要考核经济增长速度、规模等数量指标转向考核全要素生产率、税收贡献、就业、利润等经济发展质量指标。要系统推进先进制造、垄断行业、流通等领域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数字信息、高端研发、商务服务等高生产率行业,以高生产率行业替代低生产率行业, 实现整个国民经济行业效率提升。要推进垄断行业、国有企业和要素市场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激发土地、金融等要素活力,全面提高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要深入推动流通革命,加强智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互联网+流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品牌,打通流通“中阻梗”,切实提高流通效率。通过质量变革提高我国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培育形成“中国品牌”,获取更大的市场规模和附加值,推动我国产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重大转变。通过效率变革强化设计和新产品研发,着力培育自主品牌和打造营销网络,推动我国产业由单纯加工制造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价值链中高端延伸,提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通过动力变革着力将产业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技术和创新驱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 转变。

四是促进“四个协同”构建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要改革现有科技体系,真正释放科研人员活力, 提高企业科研决策话语权,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金介用深度合作、军民融合、开放共享的创新体系,着力攻克一批制约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和关乎未来发展的前沿技术。继续开放创新,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引进国际领先企业,获得知识与技术的溢出。要加快现代金融要素培育。支持现代金融机构通过资本纽带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互动的产业生态圈,发挥现代金融的资本媒介功能、跨期风险配置、财富管理、并购重组和高效支付服务等功能降低信息和交易成本,促进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分散科技创新和创业风险,从而促进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要加大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厚植创新沃土, 重点加强企业家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中高端技能人才等“三类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吸引和培育一大批有经验和影响力的复合型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投身实体经济发展,实现人力资本积累和产业发展协同。同时,通过重塑产学研合作机制,改革不合理的金融体制和教育体制,破除制约要素流动的不合理障碍,优化要素配置,提升要素效率,增强人力资本提升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性,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形成实体经济与高端要素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

论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巨大成就论文3000字【第四篇】

改革开放实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怎样理解改革开放也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弄清这些问题,对全面认识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党领导全国各民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导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既坚定不移的进行改革开放,有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30多年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毛概论文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我们始终要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把增强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公元197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这关键的一年里,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生死攸关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奠定了随后三十年间中国国力的持续快速发展,使中国真正的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帽子,开始大步流星的走上了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从1978到2008,三十年间我们的祖国和人民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在日新月异的改革变化中不断发展,不断惊奇。对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个话题,我相信我的父辈们会有更加细腻、更加生动的体会和感触;对于我——一名90后的大学生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留给我们的印象和震撼又是什么?作为一名大学生,对于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知难免片面、肤浅,而对于“改革开放”我们又缺乏宏观的理解和直观的接触,三十年间的历史,对于我们只是浮光掠影的画面,只是教科书中严谨而沉默的叙述。这三十年,究竟是怎样的三十年呢?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首先是思想解放的三十年。正是得益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领导,三十年来国人才从““””期间的保守、落后、偏执的心态变得开明、积极、宽容,为“大国”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切的改革,首先必须自思想始。正缘于此,从1978年伊始,我党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方针,不断的引进、学习、消化世界范围内一切有益的、积极的意识形态,坚持与时代同步、与世界接轨,因地制宜取长补短,用这些先进理念指引我们的改革,才彻底搞活了计划体制下日益困窘的局面,这才有了三十年间的快速发展。

三十年来,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成功、获胜、腾飞的法宝,是我们社会和谐、民众安宁的根本保证。30年的风雨兼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铸就了华夏儿女近百

年的富强梦想!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就是中华民族永不屈服、永往高攀的历史缩影。

细细的翻阅这段时光,常常忍不住叹息:这是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民族啊!三十年的时间创造了多少奇迹,留给世人几多感慨、几多震撼?我们默默奉献着的先辈们,究竟是怎样的一代人?感慨于我们这一辈人的无知与狂妄,深深叹息,然后又是莫名的期待:对于我们而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一个和父辈共同的话题,一个打破代沟天堑的良好契机。无论怎样,围绕着这个令我们骄傲的话题,我们应该有共同的自豪和心声吧?

就这次的汶川大地震而谈:汶川强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一场抗罕见震救灾斗争正在有序、有力、有效地展开。透视这场抗震救灾斗争取得的明显阶段性成效,我们深切感受到,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突出优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物质保证,民族凝聚力不断提升的强大力量,这一切都为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抗震救灾斗争的检验,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了进一步印证。

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对人生命的尊重则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最根本最基础的内涵。地震发生后,党中央迅即指示“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生命安全”,胡锦涛先后3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并于5月16日亲临灾区,慰问干部群众,看望一线官兵、公安民警和医护人员;温家宝第一时间奔赴灾区,迅速果断高效地指挥抗震救灾,树立了敬民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彰显了以人为本、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提供了根本保障。

务实高效的政治优势。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之所以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夺取一次又一次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拥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政治优势。比如,强大的动员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高度统一的组织能力,科学有序的协调能力。地震爆发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时到位、有力指挥,各级抗震救灾组织迅速成立展开工作,应急预案立即启动实施,人民军队快速全面介入,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社会各界大力支援。

日渐雄厚的物质基础。持续快速健康的经济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最显著成就。这给我们今天抗震救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地震发生以来,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抗震救灾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各界捐款捐物的热情不断高涨。想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30年来综合国力的增强,没有物质产品的日益丰富,面对这场国难,我们很难想像会是什么局面。

不断提升的国民素质。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检验着政府的危机处理机制和应对能力,也考验着国民素质。地震虽然震垮了房屋、桥梁和道路,但同时也凝聚了民众的爱心、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在抗震救灾中,我们收获了太多感动。全国人民与灾区群众的心连心,以各种方式为受灾群众献策出力、祝福祈祷,都凸现了人性的回归、社会责任感的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提高。

百折不挠的民族意志力。面对每一次灾难,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凭着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和攻无不克的英雄气概,都能一次次战胜灾害,重建美好家园。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和全国各地救援队克服灾区路不通、电不通、水不通、通讯中断等种种困难,不分白天黑夜与风雨搏斗,与死神抗争,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接力,靠手挖肩扛,硬是从一堆堆泥瓦砂石中,从一堆堆废墟中救出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共同抗击自然灾害中凝聚起来的这种钢铁般的意志,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根植于13亿中国人民的心中,涵蕴着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预示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前途和希望.

48 23583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