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林 生态园林设计【优秀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生态园林 生态园林设计【优秀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生态园林【第一篇】

对于园林及生态环境意义下的园林,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有过一系列论述,如1958年3月他曾发表文章“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初步统计,到1999年末钱老已发表各类论述园林、城市学的书稿及书信百余封,表现出老一辈科学家对中国城市。建筑、园林的关注,并指明了方向。事实上,近20年来虽是中国建设的大发展时期,但也确有一系列造成破坏的事实,以人造景观为例,人造景观公园的开发在很大程度是起到了旅游资源的补充作用。如杭州,在“宋城”出现后,作为旅游杭州的补充内容,仅第一年就接待了近300万游客,正是由于这些人造景观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各地便纷纷仿效,在缺少客观周密调查和可行性研究的情况下,一轰而上,以致于投资者苦苦经营,难以为继,到如今已几乎泛滥成灾;总览全国各地开发的人造景观公园,成功率约在20%,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整体上的宏观失控。当前,人造景观的“泛滥”已成为又一个典型的投资失控。据悉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大观园在华东就一下子冒出了7座,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游乐宫全国竟有近40座,各类民族文化村、宫等主题公园更是数不胜数;无锡、武汉、河北、成都、山东等地投资开发了“水泊梁山”;继深圳之后,广州、杭州、长沙、上海等地也投资建设“世界之窗”。而这类重复投资、重复开发、重复建设、“批量生产”的人造景点往往支撑不了多久,便门可罗雀、几乎“全军覆没”;如成都的“水泊梁山艺术宫”开张不到半年便转手开夜总会;北京动物园“西游记宫”早已被爆破拆除;福州市拆除’西游记宫”改还绿地;开业仅8个月的海南省最大的民族人文景观——通什海南中华民族文化村,因平均每天接待游客不足工作人员的1/5,1998年初便申请停业等等;此类人造景观在这过程中造成惊人的浪费。更有甚者,有些城市还兴建了好几家相类似的主题公园。前一时期,北京的八达岭游览区及附近近10年“造宫运动”中建成的四大帝王宫一一秦始皇艺术宫、华夏帝王宫、成吉思汗行宫、萧太后宫全部改行下马。此外,部分地区高密度的人造景观是宏观失控的又一方面,如上海几乎每个郊县都有3~5家,在上海至无锡不过150千米长的沪宁线两侧,就有20家左右的这类主题公园,这么多的人造景观与所服务的客源相比,显然“供大于求”。

2)规模上的一味贪大求全。目前人造景观的开发建设投资超过亿元人民币的占75%以上;圈地少则数公顷,多则数百公顷、有的超过1000公顷。已建成的这类主题公园投资亿元、占地100公顷以上的超级项目全国有20多处;投资在亿元以下、千万元以上,占地可观的大项目更是星罗棋布。如成都世界乐园投资亿元、占地公顷;长沙世界之窗投资3亿元、占地40公顷;山东莱阳华夏酒都投资3亿元、占地80公顷。人造景观从其功能上,只能是对自然风光和历史古迹的补充;像现在这样欲反客为主的投资势头,在当今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肯定会在几年后留下很大的遗憾。目前仅上海的人造景观建设工作已超过200亿元,而我国近年来每年用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经费总额不到2亿元,还不及一处人造景观的投资多。因此,一方面许多旅游资源、特别是历史古迹得不到有效保护,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大量旅游资源被浪费的现象;另一方面有些地方旅游开发又花巨资乱上项目,造成很大的浪费。

3)内容上过于贫乏简单。部分人造景观内容匾乏,缺少创意;有的背离市民意愿未能做到因地制宜。许多是在深圳“锦锈中华”等人造景观生意红火异常、投资回报率高的引诱下仓促上马的。缺少对项目的选题、选址、定位、规模、经营等方面细致周密的调查,实事求是的论证;规划中更是照抄照搬。造成了“宫”、“村”、“园”到处都有,而其艺术水平尽属于模仿、复制、翻版阶段,停留在以偏盖全、以小喻大的加工制作层次,形似而神非,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如上海的“民俗文化村”与“中华民族大观园”,内容风格相仿,构思太简单,前者借演出支撑了2个月就再也不行了,后者则无法正常开业。还有一些人造景观格调低下,如各地有不少的“妖怪宫”、“十八层地狱”等。这些粗制滥造,期望“立竿见效”的人造景观,因宣传迷信及伪科学,因而常常“短命”。

(1)从法国的拉·维莱特公园到中国世博园

80年代以来,结合城市的改建,巴黎兴起了一股现代城市公园的建设热潮。从这些通过方案竞赛产生的作品中,反映出法国在积极探索与20世纪的城市相适应的园林形式。其中拉·维莱特公园因其独特的形象和深奥的理论而格外引人注目,人们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争论不休,在国际上也激起了很大的反响,这也是方案竞赛组织者所希望的初衷。但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并促使建筑界对中国的现代城市园林进行反思。

城市公园出现于19世纪中叶。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减少城市污染,人们提出了将自然引人城市、以园林弥补城市之不足的观点。因此,19世纪的城市公园受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影响,给人以建筑环境所包围的乡村局部的印象,也是市民们所喜爱的游乐消遣场所。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出现了极端的“绿地”理论学说,它片面地强调了城市园林在卫生保健方面的功能而忽视了园林的形式,实际上是抹杀了园林艺术。人们已习惯于那些形式雷同。手法单调、布置着游乐及文体设施的休闲公园。更多的“绿地”退缩于建筑环境之中,成为拾遗补缺的空地或儿童游戏场。20世纪的城市园林已不再像19世纪的城市公园那样是市民喜爱的社交场所,也失去了过去那种令人向往和供人消遣的特性,更缺乏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能力。为了适应城市改建新时代的需要,革新传统的城市园林或“绿地”的观念并创建符合现代城市特征的园林,便成为巴黎新型公园建设运动的主导思想。拉·维莱特公园便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诞生的作品。它位于巴黎东北角,是远离城市中心区的边缘地带,人口稠密而且大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1867年在此兴建了牲畜屠宰场及批发市场,鼎盛时期曾有3000名工人,在其周围逐渐形成一个混乱不堪的聚居地。1973年10月屠宰场关闭之后,德斯坦总统提议兴建一座大型的科技、文化设施,包括北面的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展览馆及南面的音乐城和公园。密特朗总统执政时期,拉·维莱特公园才进入真正的实施阶段,并列为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而在巴黎兴建的九大“总统工程”之一。在总统的要求下,1982年4月8日开始了拉·维莱特公园国际性方案招标,这也是法国第一个为选择城市公园的设计师而组织的国际性方案竞赛。设计纲要明确指出:要将拉·维莱特公园建成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广泛及多元文化特征的新型城市公园;它将是一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无法归类”的并由杰出的设计师们共同完成的作品。

方案竞赛的评审会主席由世界著名的巴西风景园林师马克斯(Roberto BurleMarx)担任,评委也大多数是国外著名的设计师,以确保优胜方案的全面性和公正性。在来自37个国家的471件作品中,初选出9个最佳方案经过深化后参加第二轮评选,具有法国和瑞士双重国籍的建筑师屈米最终成为公园的总体设计师。当时只有40岁的屈米曾先后在英国和美国教授建筑学,后来在纽约开业。他对现代城市和建筑研究颇深,或许是所有参赛者当中最有理论水平的,但是缺乏园林艺术方面的经验,这也使他得以摆脱传统园林的束缚而另辟蹊径。屈米提出了一个空间上以建筑物为骨架、以人工化的自然要素为辅助,园林与建筑相互穿插的完全建筑式公园设计,在构图上十分严谨和紧凑。

拉·维莱特公园本身面积33公顷,是巴黎市区内最大的公园之一。包括公园北面的国家科学、技术和工业展览馆以及南面的钢架玻璃大厅和音乐城,总占地面积达到55公顷。在交通上以环城公路和两条地铁线与巴黎相联系。园址上有两条开挖于19世纪初期的运河,东西向的乌尔克运河主要为巴黎的输水和排水需要修建的,它将全园一分为二;南北向的圣德尼运河是出于水上运输之需,从公园的西侧流过。这两条近乎直交的运河是园址上已有的最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而且运河本身就是人、自然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与公园的主题十分贴切,所以参赛的许多方案都是由此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在公园的总体设计上屈米强调了变化统一的原则。虽然各体系、各建筑要素和植物要素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却完全统一在建筑式的处理手法和红色的“游乐亭”的控制之下。而对于10个主题花园的设计却风格各异,各自独立,毫不重复,彼此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感和断裂感。因此,拉·维莱特公园的多样性更多的是体现在各个主题花园的处理上,而不是公园的整体框架上。与凡尔赛中的小园林一样,主题花园也是拉·维莱特公园中最有趣和吸引人的地方,它满足了不同文化层次及年龄游人的需要。“镜园”是在欧洲赤松和枫树林中竖立着20块整体石碑,一侧贴有镜面,镜子内外景色相映或趣,使人难辩真假;“风园”中造型各异的游戏设施让儿童体会微妙的动感;“水园”着重表现水的物理特性,水的雾化景观与电脑控制的水帘、跌水或滴水景观经过精心安排,同样富有观赏性,夏季又是儿童们喜爱的小游池;“葡萄园”以台地、跌水、水渠、金属架、葡萄苗等为素材,艺术地再现了法国南部波尔多地区的葡萄园景观;而下沉式的“竹园”为的是形成良好的小气候,由30多种竹子构成的竹林景观是巴黎市民难得一见的“异国情调”;处于竹园尽端的“音响圆厅”与意大利庄园中的水剧场有异曲同工之妙;“恐怖童话园”是以音乐来唤起人们从童话中获得的人生第一次“恐怖”经历;“少年园”以一系列非常雕塑化和形象化的游戏设施来吸引少年们,架设在运河上的“独木桥”让少年们体会走钢丝的感觉;最后,“龙园”中是以一条巨龙为造型的滑梯,吸引着儿童及成年人跃跃欲试。“镜园”、“恐怖童话园”、“少年园”和“龙园”是由屈米设计的。

拉·维莱特公园对外开放之后,吸引了大量的游人,达到了要将成年人,尤其是工作人口吸引到公园中来的目的。其中当然也有科技馆、电影城、音乐城所起到的作用。虽然从城市公园的角度看,拉·维莱特公园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实例,未必就是未来城市公园的发展方向,也很难据此就给现代城市公园下定义。而且,它无疑是一个法国式的作品,综合反映了法国的社会状况、科技文化、哲学思潮以及公园的周围环境。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排除了以已有的公园作为样板的想法,它本身因而也不可能成为其他公园的样板。但是它对我们今天仍然不无启示。

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题充分体现了世纪之交全世界共同对保护、改善和优化环境问题的关注。面对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的现实,人们更加自然而然地向往自然,从而预测下个世纪是回归自然的世纪。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伟大战略目标。建设秀美山川和美好家园,创造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的环境正是我们园林、园艺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以下介绍四川《蜀风园》及上海《明珠苑》设计。  四川古称蜀,乃天府之国。其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资源丰实,文化悠久,拥有众多独具特色的风景名胜。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九寨沟和黄龙寺可谓天下神奇……蜀中园林幽秀清旷,朴实自然的风格盖源于此。蜀中自古多名人,有生于斯、长于斯者,有流寓过蜀者,也有在此建功立业者。秦时蜀郡守李冰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地区水渠纵横,沃野千里,人民富足。三国时的诸葛孔明为酬蜀汉昭烈帝刘备三顾之情而相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人出于对他们的怀念,分别为其修建了二王庙和武侯祠,庄严的庙祠佐以茂林修竹、森森古柏,存传至今。类似祠园共融、文联同韵的名园还有杜甫草堂、望江楼。我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杜甫晚唐时流寓成都营建的茅屋,后经历代修缮,使工部凤诗史堂相山水林木融为一园,古朴典雅,确是“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望江楼系清代人为怀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建,楼建锦江边,既丽且崇,植竹万竿,漫步修篁中,境画意诗情。该园园门楹联曰:少陵茅屋、诸葛祠堂、并此鼎足而三……是说杜甫草堂、武侯祠和望江楼是成都齐名的三大名园。名人留名园,在蜀中尚有多处。新繁东湖系唐代名相李德裕任县令时所凿,至今依然保留初建格局,玲珑别致,飘逸自然,是中国有遗迹可考的两处唐代古典园林之一。崇州城内有座初建于宋代的画池,其名既有文彩内涵,又描绘了其遮掩覆蔽风光如画的园池景色。

四川园林文风浓郁又均以崇尚自然为本,在四川园林中以杜甫草堂最为著名。《蜀风园》的设计立意,围绕“人与自然——自迈向21世纪”的主题,突出表现四川自然风景和园林的特色。其设计构思,借鉴四川优秀传统园林特点,兼采杜甫草堂园林的经典园景,浓缩重组再创作,力求在有限的空间营造无限的意境,再现四川园林幽秀清旷,朴实自然,文风浓郁,融史、诗、书、画、景于一园的特色。《蜀风园》以石书、楹联、字画等多种形式体现了这一特色。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有“诗圣”之誉,由于“诗圣”的崇高地位,杜诗深受后人的高度重视,杜诗书法、诗意画亦是历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作品的题材,可谓名作荟萃。《蜀风园》是借鉴杜甫草堂的经典园景而设计,园内的碑刻、楹联、书画自然是以杜诗为题材而制作,诗史堂陈列的板刻和字画是选用杜诗“堂成”等杰作,选宋、明、清及近现代大家苏东坡、祝允明、郑板桥、章炳麟、于右任、李济深、郭沫若等人的佳作,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陈毅、叶剑英、董必武等人的墨宝,杜甫诗意画则选张大千“杜陵烷溪行吟图”。置于烷花溪畔以假山叠石为基座的石书景壁,内容是杜甫诗的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书法是著名书法家谢无量的,刻于四川特有的大型黑色页岩上,形如石书,别有一番意蕴和独具的景观。杜甫的诗赋、古今名人的书法、绘画和与园林融为一体的设计,可谓是《蜀风园》中文化设计的三绝。从而使整个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中国园林深厚的文化意蕴。

上海园则是另一风格,如应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文化内涵,赋以设计创意,使绿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上海屹立东海之滨,被喻为“东方明珠”,而光彩夺目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已成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和上海的象征。上海园设计方案经过一再竞标,最后以明珠为主题的《明珠苑》脱颖而出。《明珠苑》设计布局以圆形《圆珠形》为设计母题,平面构图以大圆(D=25米)为中心,大小圆相切,大圆中部契合弧形轩廊,小园区设明珠岛和主景大花球。大圆的上部为水池,下部为具强烈现代气息的流线形草花花坛构成下沉式花园。花园周边均为绿化带,北西两边为高密度树林,东南为疏林和低矮灌木,构成由绿化围护、中心下沉的花园,形成构图简洁、紧凑、外高内低、别有洞天式的半封闭空间。

《明珠苑》以明珠为创意主题,园内高处的明珠岛上设立花园主景——大花球,盆栽花卉栽植在花球的不锈钢球架中,并通过滴灌输送水分和养分。球直径为3米,球高米,栽植数百株盆花。在花园环路周边设一座座汉白玉立柱的球灯,大花坛周边设雪白的石球。另有滚动的“幸运球”,植物配置中配上10多株龙柏球、瓜子黄杨球等,园内诸多的石球、灯球、花球、幸运球……形如各类“珍珠”百余颗,玲珑可爱,饶有趣味,藉以创造“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每当华灯初上,园中的石杆灯、地下灯、水下灯灯火璀璨,珠光闪烁。大花球、大花坛色彩缤纷,鲜艳夺目。具有独特风格的上海派园林《明珠苑》力图让游人感受到清新、活泼、酣畅的现代都市情调。《明珠苑》内建筑设计力求创建生态建筑,建筑仅是为园林绿化的展示提供一个骨架。建筑内侧立面则采用现代材料的境面玻璃幕墙,既能产生强烈的现代气息,又取得极佳的境面效果,使借景这一中国传统园林手法得到新生。大花球、大花坛、瀑布、跳泉、花流、水流、人流等映人镜面,虚实相映,产生流动的空间效果,颇有情趣。建筑外侧复土约3米,形成半地下建筑,土坡上满植“绿浪”地被月季、黄馨等灌木和棕榈树丛。建筑内侧各立面设置悬挂花钵、墙面花格,种植绿萝、常春藤和油麻藤,屋面设花槽、花钵、屋檐草坪构成屋顶花园,形成上爬下悬的垂直绿化。整座建筑完全沉浸在绿色中,仅在中间留有一排高窗,寓意人在自然中,同自然和谐共存。

用现代科技武装园林,设计者竭尽所能提高《明珠苑》的科技含量,引用或开发诸多新技术、新材料武装《明珠苑》。因为现代的都市花园为游客提供的不应该仅仅是观景的功能,而应该运用新技术创造让游人能参与活动的新内容。《明珠苑》的入口拱形花架下设置红外线探测问候仪,每当游人进出便会听到“欢迎光临,谢谢光临”的问候语。在水池汀步中设踏泉,这是为《明珠苑》特别研制的产品,游客脚踏即会喷水,饶有情趣。而跳泉设在小园水池的周围,一段段水柱有节奏的从一个花钵跳人另一个花钵。在水池一侧的“幸运球”是一滚动石珠,游客可以随意改变滚动方向。与其对称的另一侧是一个陶制花钵,由名人运用高技术制作,壁薄声脆。花钵倾覆在绿地高处,五彩的花带从花钵中“流溢”而出,曲折地流满整个花坛。而建筑内的电子魔灯会因游客的手在魔灯上移动而产生奇幻的效果。《明珠苑》的路灯采用了节能、抗老化、防爆的聚碳酸酯球形灯,光线柔和,造型别致。屋顶花钵中的水晶花泥和园路表面采用的强化水泥仿真地坪路面均为造园的新兴材料。《明珠苑》力图运用新建材、新科技来证明:园林不仅可以采用粉墙黛瓦建设,同样也可以运用玻璃和不锈钢等现代材料来表现。

(2)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是中国园林工作者创建的跨世纪城市园林理论,是制订城市绿化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运用生态园林观点,重新认识园林绿化的三个效益,是一门园林经济学,是具中国特色的城市园林模式。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园林建设与管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50年代是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在这个时期的城市园林基本上属于保护、整修和维持原状;60年代是我国经受三年自然灾害后,进入一个较快发展时期,城市园林工作者不失时机以“见缝插绿”精神,挤人社会主义建设行列;70年代末,城市园林工作者总结文化大革命教训,意识到要保护城市绿色生命,必须连片成团,提出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方针;80年代,我国老一代园林工作者,系统地总结建国30多年来,城市园林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北方以天津为代表提出大环境绿化,南方以上海为代表提出生态园林。1991年历史跨入第八个五年计划,上海市人民政府便决定将“生态园林规划与实施”列入“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之一。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园林建设已迈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研究城市园林诸因素及其关系的生态园林,其以生态学为原理的园林学说,研究的对象是按生态学的原理为依据建立起来的自然环境或游憩境域。城市园林不能墨守传统管理方式,被动地进行养护管理,应以生态学重新认识组成园林诸因素的作用,认识园林植物的作用,特别是处理好人与园林植物的主体——树木间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园林绿化三效益的认识。以人与树木共荣为原则。

城市园林的社会效益,不仅仅是开展各项有益的社会文体活动,以吸引游客为主,更重要的是按照生态园林绿地的观点,把园林办成人们走向自然的第一课堂,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启迪人们与树木共存。创建知识型植物群落,让人们认识大自然的另一个大家庭;组建保健型植物群落,则让人们同植物和睦相处;生产型植物群落告诉人们绿色植物是生存之本;景观植物群落将激发人们爱护自然、爱美的自然本性。

生态园林【第二篇】

关键词:生态园林、概念、发展、现状、问题、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Q14文献标识码: A

一、生态园林概念性分析

生态园园林的本质还是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上我们辅以生态原理为基本建设原则。所以的生态原理建设原则就是要是的将此种园林绿地系统内的各种生物加以科学的调配和有目的性的打造植物群落,使得其中的灌木、草本等一些列的生物能够在科学的配置下和谐生存。同时,还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为园内生物提供适宜的阳光、空气、土地等生存条件,组建现代化的植物群落。这是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必然阶段,也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新时期的生态园林是在传统园林的发展经验和技术上,应用以现代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所具备三大特点:第一,层次多;第二,结构多;第三、功能多。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现代生态园林所具备的特点和功能,是的人类、动物、植物之间相互能够和谐的存在,真正打造出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的城市建设项目。从而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共赢。这是我国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头等大事。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所谓的生态园林建设是新时期中国环保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阶段,我们要建设生态园林一定要把握好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所建设的生态园林必须要同时具有生态性、观赏性、艺术性三个特点。这点不难理解,生态园林身为城市形象的门户所在,自然要起到基本的形象作用和美化环境的作用;第二,是要积极发展现代生态理念,科学的通过生态作用为城市提供相应的环境改善需求。众所周知,植物本身所进行的光合、蒸腾等一些列作用本身就像是城市的吸尘器。科学的利用好现代生态理念,这个效果会事半功倍;第三,在建设生态园林时一定要把握科学立体配置原则,在时间、空间、营养等方面进行立体配置,积极打造现代化的人工植物群落,建设良性生态循环的生活环境。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设城市化的进行脚步不断加快,这为我们带来了发展契机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些列的负面影响。现阶段,生态园林建设事业发展的如火如荼,今后如何发展,继续将生态园林建设事业推向另一个巅峰是我们今后所要面临的基本课题。

二、生态园林发展历程分析

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左右,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提出了生态园林这个基本概念。生态园林概念不是凭空而出的,当时西方发达国家正处于工业化迅猛发展的历史阶段。过分的工业化发展导致了自然资源被忽略式的破坏。同时,人口的急剧增加也导致了人类和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日益加深,此时西方国家的生活环境变得非常恶劣。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一些社会的有识之士站出来,开创了生态园林的基本理念。

著名的“国际庭园博览会”在一九八二年的时候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郊外正式召开,当时人工打造的园林植物生态部落吸引了绝大部分人的眼球。自此,生态园林的发展理念经过漫长的沉寂后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无独有偶,日本在生态园林建设上也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在一九九六年的时候,日本京都生物生境研究会宣布对已建成的京都著名梅小路公园中的生态园进行系统跟踪研究。这为日本生态园林的发展笼络到大量当时的大学教学、研究员、热心市民等社会精英。这些人才经过不断的努力研究,在生态系统规划方面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他们通过研究,基本掌握的植物群落的规划组成、详细的纳入了与植物群落相关的生物组合研究。这对于生态园林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力。

我国生态园林的发展比较晚,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腾飞,也逐渐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当中。无论是欧洲的生态公园,还是日本的自然生态观察园,其基本理念都是创造多样性自然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共生的乐趣,提高人们的自然志向,使人们在观察自然、学习自然的过程中,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当前我国生态园林发展中的问题所在

(1)生态效益重视不够

由于片面的追求景观视觉效果,在我国各地的植物景观设计中,都存在大量引进外来植物品种种植的现象。由于外来植物的介入,城市生态环境被人为的加以改变,生态群落遭受一定的影响。

(2)合理性有待完善

近年来,很多城市的公共绿地多是西方古典园林中的大面积草坪和小灌木拼成图案的绿化方式,并在一段时期内草坪加上色块图案渐渐成为城市园林绿化的时尚。但是从生态学来看,此种绿化模式发挥的生态效益远不如乔、灌、草复合群落,而且养护费用较高。

(3)原有植物破坏严重

在绿地建设或改造中,往往片面的强调图形的美观和象征意义,从而忽视了其园林植物生态功能的现象,很多大树在移植过程中被截干去枝,甚至死亡,这对原生的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破坏。

(4)植物资源利用率较低

我国园林植物资源丰富,但在园林中可利用的植物资源十分有限。国外园林中观赏植物种类近千种,而我国园林植物种类相对贫乏。这些与我国资源丰富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四、生态园林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分析

我们首先分析下生态原因所带来的生态效益。众所周知,传统园林也具备基本的城市环境改善作用。但是,传统园林没有引以生态的园林,忽略了植物客观发展的生态环境。这也使得园林的生态效益事倍功半。生态园林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困境,通过科学合理的对园林内部植物进行系统配置,大大增强了植物群落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据相关统计显示,生态园林相较于传统园林,起所起到的防尘、降噪等基本的功用是传统园林无法比拟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在吸收空气中有毒气体的能力也比之传统园林大幅度提升。在雾霾泛滥的今天,生态园林所带来的生态效益无疑是巨大的。

其次生态园林的景观效益在生态园林设计当中,引入了现代设计理念,更好的对植物群落与自然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和谐统一。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无论是植物群论还是山坡、建筑、水体等一系列生物将达到完善的和谐设计统一。这将大大增强了生态园林的观赏性和观赏价值。

还有就是生态园林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园林建立的植物群落是经过科学的配置和慎重的规划建设而成的。这样的园林植物具备的自我修复和调节的必要功能。这将减少传统园林所带来的复杂养护管理工作。恰当的组合植物群落使得各种植物各取所需,不但促进了植物生长,更能在一定程度之上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生态园林建设推动了环保事业的发展。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要说的就是生态园林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相应的精神文明建设更是不可或缺。生态园林以其独有的社会魅力吸引了游客,更通过自身所带来的自然魅力为人们上了与自然同行的宝贵一课。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态文明的提出对生态园林发展是一次政治及思想上的飞跃,生态园林通过丰富的植物为主要材料、模拟再现自然植物群落、提倡自然景观的创造,将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大大提高,不断改善城市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凯英。对发展城市生态园林的认识与思考[J],山西林业,2009(6):30~31.

[2] 邵森等。生态园林发展问题的探讨[J],山东林业科技,2005(1):82~83.

生态园林设计【第三篇】

一、建设生态园林

当前各国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向着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而园林设计的中心就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认识到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这样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园林设计思想便开始逐步形成并迅速扩张。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如互惠共生、化学互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和竞争等作用)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系统。在此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其不同生态特征的植物能各得其所,从而可以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养分和水分土地空间等环境资源,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有序、稳定的关系,进而塑造一个人类、动物、植物和谐共生、互动的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迅速发展,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让人们有了进一步认识。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即在园林建设当中,模仿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既美丽又具有降尘、降噪、放出氧气等多种生态功能的园林景观。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在园林中减少小品、道路、广场等,以植物造景为主,增加群落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

建设生态园林以植物造景为主,木本植物为骨干的生物群,由乔木、灌木、草本、低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综合而成的微观人工植物群落,又包括植物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涵盖了宏观城市系统,发挥了吸碳吐氧、调节温度与湿度、消噪除尘、杀菌保健、吸收有害气体、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发挥绿地水循环、防震避灾等生态功能。

二、园林规划设计

(一)园林绿化应考虑绿化的功能

不论是厂区绿化、校园环境、公园绿化,还是街道绿化,其主要功能均不同。

(二)提高园林绿化的艺术品味

高品味的园林绿化是一幅美丽的立体图画,不仅有点线面的合理运用,还要有四季特色的变化,它是巧夺天工的人造大自然的再现,使人在其中有融于大自然之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三)应有历史文化内涵

将自然与历史文化紧密联系,是人造景点应注意的,能否画龙点睛,使历史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或其他方面协调,并符合人们的审美情操及心理要求,要经充分论证才有说服力,被人们所接受,景点宜恰到好处,忌贪多、太杂。

(四)对短中长期各项绿化指标进行认真计算

包括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率、立体绿量、多层次植物配置、保持水土、有效地吸收有害气体及灰尘和是否符合生态效益等。只有这样才能决定是选择单一的草坪还是乔灌木与林下草坪相结合,避免盲目追求草坪的现象,使草坪与树林相得益彰。

(五)树种选择的论证

实践证明,以什么树作主体,配置什么树都有讲究。我们见过用小叶黄杨作马尼拉草坪镶边最后全被吃掉,小叶女贞绿化草甲壳虫大暴发难以根除,红花酢浆草与樟树相互加重红蜘蛛的危害,一种树比另一种生长快最后另一种树被挤占,外来树种完全取代乡土树种等配置不当的现象。不同植物在一起要考虑相互间的生长速度、影响能力、阴阳性,观花、果、叶的树如何映树,病虫害的交叉性,同种树的连片与分隔的统一,病虫害防治的难易程度,耐湿耐旱性等都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乡土树种生命力、适应性强,能有效地防止病虫害大暴发,常绿与落叶树分隔能有效地阻止病虫害的蔓延,林下植草比单一林地或草地更能有效利用光能及保持水土。

(六)科学估算园林绿化的建设成本及管理费用

三、园林设计的可更改性

经过充分论证的设计,并非十全十美,或无可辩驳不可更改的,应该留有选择余地,同时尽管原理相同,不同人的风格也不同,形式也有差异,都有可行之处。自己的设计尽管经过论证,亦难免有忽视或不当之处,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论证拿出来供建设单位及同行研究,对其进行修改、补充、删除,吸收别人合理的意见,最后尽可能地完善设计方案,在实施中还能达到具有可操作性的理想效果。这既给别人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使用单位能一目了然各项指标要求,也使自己的设计水平得到提高。

总之,对园林设计论证应加强其管理,规范其内容,使其制度化,与设计一同受到重视,相互结合,有效地对设计形成补充,完善设计工作,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最后,需要说明园林设计不同于其他非生物性建设的设计。园林道路、土方、休息建筑之外绝大部分是活的植物世界,植物受自然环境因素的主使而生存,因此方案的论证对于许多不可知的自然界变化是难以预估的,所以论证后的规划在实施中也会发生变化,不可不加以注意。

生态园林【第四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策略

伴随公众生态意识的不断强化以及相关设计理念的不断进步,生态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并且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对人们的社会意识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作用

按照生态学、美学原理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合理配置城市景观结构与形态,视觉景观的塑造显得的尤为重要。另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还必须充分考虑方案附近的环境要素,让绿化景观与周边建筑、自然环境有效结合、相得益彰,达到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整体艺术价值提升的作用,并实现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园林景观从人们精神生活需求来讲是对社会意识形态空间艺术的一种反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园林景观对人们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园林景观在物质生活需求中同样也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属于生活实景的福利事业,对人们身心愉悦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设计城市景观园林中,要注重对景观园林设计和服务意识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强调,并对方案所处地域的人文、自然特征加以应用,将当地的自然特色、人文特点等充分融入到设计中。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遵循两大原则:

1、保护多样性原则

对本地区生物多样性进行有效保护,主要包含保护原有生物环境及创新的生物环境,对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进行保护,包含丰富的乡土植物与野生植物栖息的荒废地等,在园林景观引种中必须具有节制性,在进行人工草地种植时,必须对野生花、草进行有效保护,人工造景的同时更要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完善。

2、应用生态学原理的原则

通过生态平衡原则进行生态系统的创建,以此增强其稳定性,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从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出发,对绿化系统和自然地形地貌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调节,应用生态学原理,建立结构完整、功能建全的种群复层群落结构,确保各种植物之间和谐共生。

二、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策略

1、注重地形的生态美设计

首先,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合理利用现状地形,进行设计地形的塑造。园林工程本身就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手段来塑造地形,但是却不能“卷土重来”彻底改变原有地形。目前,设计人员面临着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园林设计与周边地理环境充分结合起来,确保园林应有的生态美。要将自然生态美的理念贯穿于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全过程,努力创造出自然、生态又不失个性特色的山水空间。

其次,要利用艺术手段来处理地形。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地型设计是其它各项设计的基础。园林设计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地型设计方案,从而将设计景观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同时,还要注重对当地特色地型地貌的保护和恢复。设计过程中如果一味地利用艺术手段来改变地形,那么其所设计出来的园林景观必然会出现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情况。因此,设计师在处理地形的时候,要注意将设计方案与周边建筑风格、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在原始地形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合理创新,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和实用要求。

2、注重植物的生态美设计

植物是园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园林设计师要根据各类植物的形状特征和季节变化合理的配置,在增强园林景观层次感和色彩感的同时,充分考虑植物的季相变化,力争将植物在各个季节的景观美感都发挥的淋漓尽致。第一,园林植物与生态审美。园林植物生态美是指在研究植物景观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到植物与周围其他植物之间的关系。第二,乡土植物的生态美设计。植物配置设计是绿地生态设计的基础环节,包括植物品种的选择、植物与空间环境的照应、植物种间关系及植物景观生态群落的建立等内容,都是绿化种植设计的生态重心。选用乡土植物不仅在造景上本土特色鲜明,更主要的是这些植物对本地土壤和环境适应能力强,少有病虫害,生态安全性可靠的同时,又节水易养,后期管护成本极低,是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多赢的明智之举。

3 、园林建筑的生态美设计

首先,设计师要确保园林建筑与自然的协调。园林建筑的结构、线条都要与当地的环境保持一致。园林建筑是人工修筑而成的,但是一些著名的园林建筑却能够与山、水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次,设计师要重视建筑与植物的生态美结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绿色植物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但能提供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氧气,还可以满足人们休闲纳凉、娱乐观赏的需求,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合理设置园林建筑的位置和风格,并处理好绿色植物与园林建筑之间的呼应关系,提升园林景观的生态美。

4 、重视发展城市“绿廊”

绿廊指的是与两侧基质不同的绿色狭长地带。城市中的绿化带、河流等都属于绿廊。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城市绿化景观的连通性会受到绿廊的影响,绿廊的出现使人们的出行成为了一种享受,使城市的品味得到了提升。绿廊也逐渐成为了园林设计师们又一个追求的目标。但要科学构建城市绿廊,首先要规划好道路以及绿地系统,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空间格局。方向及规模设计合理的绿廊,可以将自然气流引入其中,从而达到改善局部气候环境的目的。合理的绿廊规划可能减少绿廊对拼块的影响,既可以促进对自然资源拼块的保护,又可以推动人工景观拼块的和谐发展。

5、水体设计

水体分为喷泉、溪涧与瀑布等形式的动水和湖与潭等形式的静水,其为园林景观充满了活力与生机。因此,设计师在水体设计中需要充分发挥水体特点,使现代园林景观动静结合,构成活泼生动的画卷。以喷泉设计为例,设计师可以将其设计为音乐喷泉,并辅以光影配合,增加喷泉的变换效果,从而让观者得到全方位的艺术享受。同时,设计师需要尽可能地借助自然水体,不露人工雕琢痕迹地将其嵌入园林景观中,这样既可以使观者仿佛身在大自然之中,又可以体现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6、向多元化、科技化发展

现代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多元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审美观与生活需求也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园林景观设计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基于此,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不断追求景观个性化设计并向精细化方向不断发展。随着现代城市结构的完善,园林景观设计在城市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为此,设计工作者必须不断更新园林设计理念,注重生态园林设计,并不断增加有效创新,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为园林景观设计的合理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这都为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保障,选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机械设备实现优化绘图设计,并进行模拟城市景观园林的构建,将成为今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既要积极引进先进的设计理念、自我创新,更要注重生态型园林、节约型园林建设,这不仅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需求。坚持节约优先、生态优先并不是要求设计师裹足不前,阻碍园林设计的发展,而是在新的时期对于园林设计提出的一项新的要求和考验。

参考文献:

[1] 袁宏斌。 浅谈现代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3(11)

生态园林【第五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 植物保护 防治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建设生态型园林城市日益成为今后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园林植物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绿化美化城市的功能,同时对调节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城市园林植保工作是保证城市园林植物正常发挥他们特有功能的关键性工作。

1 园林生态学与生态园林

生态学是一门较古老的、以多学科为基础的学科, 目前已有很多分支学科, 如植物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以及正在形成的园林生态学等。

园林生态学的主体和基础是园林植物,它包含植物生态学、生物工程学、园艺学、造园工程学等多种学科, 是以改善和维护园林生态环境质量, 促进园林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学科。

生态园林是园林生态学的实践, 根据园林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的理论, 如竞争和共生的原理及他感和生态位的原理将不同特性、功能、色彩的植物加以科学配置, 进而构成多种类型的生态园林。这是一个能自然群集或人工招引鸟类, 助迁害虫天敌, 吸引蜜蜂、彩蝶以及两栖、爬行等动物, 构成一个具有和谐、有序、充满生机及动感等特征的主体生物社会, 并且具有多环食物链, 能保持生态平衡的园林生态系统。

2 生态园林与园林植保的策略

随着时代和技术措施的演变, 从无机矿化物、硫、砷、铅、钙制剂、植物提取物、烟草、鱼藤制剂, 到有机氯化物、磷化物等的喷施, 以及人工捕杀等多种手段, 实行“治早、治了”和“限期消灭”的策略, 在初期都取得了局部暂时的效果, 但到后期常有措手不及或妙药不灵之感, 造成虫害严重危害, 甚至大面积成灾或连年成灾的境况。

应用有机合成、广谱高效的化学药剂防治害虫, 确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能及时解除有害生物种群猖獗危害的威胁, 对园林绿化建设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其弊端由不明显到明显, 直到部分农药不能再继续应用。原因是复杂的, 较易显明的有两方面,其一是一种杀虫剂的防治效果很高, 死亡率可达90 %以上, 但不能全部消灭害虫。更严重的是, 与此同时消灭了该种害虫的绝大部分天敌, 或破坏了该种害虫天敌的食物链, 因而造成天敌饥饿、逃迁或停止繁衍。

于是经防治后残存的极少数害虫, 在缺乏天敌克制的情况下不断增殖。天敌的恢复远较害虫缓慢, 其结果导致害虫的发生量比防治前更大, 以致再度猖獗。这方面已有实例,如用飞机在大面积防治松毛虫的同时杀伤了大量的松干蚧天敌, 其后果是原为“潜在”害虫的松干蚧上升为主要害虫, 毁灭或加速毁灭了大片松林。其二是害虫在药剂的刺激下, 可通过遗传获得抗药性。抗性的形成过程可同样用一种高效杀虫剂为例, 即在药剂防治后, 总有一些个体残存下来, 且将这种抗性遗传给下一代, 其后代再经受这种药剂的刺激, 就会有更多的个体残存下来, 经几代重复后, 具有遗传性的个体发展为一个具有遗传抗性的害虫种群, 从而使原有高效的药剂变为无效。

很多事实和教训说明, 园林植保的对手, 不能仅仅针对成千上万、不断繁衍的害虫种群, 而面对的是千姿百态, 纷繁复杂的整个园林生态系统。对园林害虫的防治, 单纯依赖或过分强调、偏重某一技术措施, 均不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反还会产生负效应,受到惩罚。为此只有采取综合防治, 提倡“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策略, 结合园林生产、养护系统进行。

3 园林植保的生物防治

生态园林是园林建设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着无限广阔的前景。无论何种类型的生态园林, 都力求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从而取得长远的宏观效益。园林植保以害虫种群―――天敌种群―――园林植物群落相互制约, 相互调节, 达到自然平衡为目的, 不因防治害虫而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自然界不同的、互相依赖的物种结合的表现,它是利用生物有机体或它的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使其不能造成危害的方法。它是一种自然的生态学现象,尤其是在发现了化学农药会产生抗药性和污染环境及生态平衡失调的缺点后,更显示了生物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它有如下优点:一是无毒性。如以苏芸金杆菌(Bt)为主要成份的微生物杀虫剂―― 灭蛾灵,对鳞翅目害虫有专一的毒杀作用,取代了过去惯用的敌敌畏和氧化乐果等化学农药,它对人、兽、蜂、鸟等无任何毒性,既保护了人类的健康,又保护了害虫的天敌;二是无污染。生物农药不像有些化学药剂那样有刺鼻的气味,应用于城市行道树病虫害防治,不会产生异味,污染空气;三是无药害。生物药剂防治害虫即使超剂量用药也不会象化学农药那样,一旦超过正常剂量,轻则植物生长不良,叶片黄化,重则全部脱落,乃至植物枯死;四是无抗药性。生物农药防治害虫,在其短期内害虫不会产生明显的抗药性,而使用化学药剂多次后,抗药性将会增强,不得不逐年加大剂量,增加了成本,污染严重。

以虫治虫

利用对人类有益的昆虫来消灭有害的昆虫,在防治害虫时,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有益的昆虫,增加自然界天敌的数量和种类,利用天敌来抑制或消灭害虫。

以菌治虫

利用一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产生的一种物质去抑制别种微生物的生长,甚至杀灭它们,这种物质被称为抗菌素(抗生素),当前以抗菌素防治病虫害的主要种类有春雷霉素、灭瘟素、内疗素、青霉素,如春雷霉素可用来防治腐烂病,内疗素具有一定的内吸性能和刺激生长的作用,且能防治真菌病害。四是利用昆虫激素防治害虫。主要是利用雌性昆虫的性外激素,用以引诱雄 虫进行交尾,在害虫防治及测报上有很大的价值,目前国内已能人工合成梨小食心虫、棉红铃虫等的性外激素,经过田间试验,诱杀雄蛾的效果都很好。

以鸟治虫,据统计,我国有1100多种鸟类,其中吃食昆虫的约占半数,它们绝大多数捕食害虫,益鸟中常见的有啄木鸟、大杜鹃、大山雀、伯劳、画眉、家燕等,这些益鸟主要捕食叶蝉、木虱、蝽象、吉丁虫、天牛、金龟子、蛾类幼虫、叶蜂、象鼻虫等多种园林害虫。保护和招引益鸟防治害虫,简单易行,花工少、成本低、保护生态。

4 结 语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园林绿化工作日趋规模化、现代化。做好园林植保工作,防止环境污染,减少农药对环境、生物和人类的影响及危害是当前环境保护工作中最艰巨的任务,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研究和努力工作。

(1)大力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原药用量少的高效剂型农药的新品种,积极开发并提倡生物农药的使用。

(2)加强管理、合理使用,减少对环境污染的负荷量,积极探讨植物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途径与新技术。

(3)开发各种能消除环境中农药污染的技术和产品,将污染产生的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4)进一步加强农药在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及毒理学研究,弄清农药对环境生态危害和人体毒副作用的影响及机制,为农药环境安全管理和科学合理使用,研制新农药品种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郭喜东。城市生态环境与园林植保的方向[J].中国园林,2012.

48 26444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