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故事 杜甫的短故事【精彩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杜甫的故事 杜甫的短故事【精彩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杜甫的故事【第一篇】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唐代大诗人杜甫,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

他以自己饥寒交迫却心怀济世救人的大志,在“安史之乱”唐朝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深重苦难中,在飘零的仕途上,背负起对国家和民族的沉重使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勇敢地攀上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最高峰,成为一代诗圣。

作为一个胸怀宰相之志的热血男儿,杜甫经历了十年仕途,而最终却背离初衷,辞去了官职。那么诗圣杜甫的人生隐含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让我们穿越千年历史迷雾,来重新审视杜甫这个离乱时代壮志难酬的大儒吧。

“乞丐”身份宰相心,困屠长安报国无门

唐朝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街头,在一行长长的队伍里,杜甫穿着一件又短又窄的粗布衣服,刚刚40出头的人,却被贫病折磨得白了鬓发。他夹着一个布口袋,和饥民一起排队,等着买官府低价出售的米糊口。

这是令人无比痛心的一幕。今天,当我们读着他那字字珠玑的诗句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1200多年前一心报国的杜甫竟然会沦落为长安街头的一个饥民。

杜甫出生于唐朝一个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因此从小就被安排在一个现成的轨道里:追求仕途事业和不朽的功名。杜甫7岁学诗,15岁就已扬名,被洛阳的名士们器重。可惜,他24岁时赴洛阳考试,未能及第,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打击。为了继承家族的事业——做官,杜甫只好到长安寻找机会。

刚到长安,对世事炎凉、官场黑暗没有过多了解的杜甫,还满怀信心。在写诗表露心迹时,还是一副豪情万丈、跃跃欲试的模样:“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然而,此时的皇帝唐玄宗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开明天子了,他信用奸臣,堵塞言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残酷的现实击碎了杜甫的理想,可是,杜甫对玄宗仍然抱有幻想。

天宝六载(747年),也就是杜甫来长安的第二年,玄宗诏告天下,凡有一艺以上者,都可以到京城应试。然而此时正值奸相李林甫频频制造冤案之际,他为了防止前来参加考试的人在对策时指斥他的奸恶,竟然施展阴谋诡计,让当时的考生全部落选。杜甫怎么也想不到,考试竟会是这样的结果,他作了许多首诗,来表达自己痛苦而且愤慨的心情。

既然考试的路子走不通,不甘心的杜甫便想绕过这个大奸臣路障,直接向京城显要们投诗,以求得他们的援助和引见。这条路,又使我们的诗圣从乞食者变成一个讨官者,受到了双重的侮辱。

杜甫首先“相中”了韦济。韦济原来是河南尹。他很喜欢杜甫的诗歌,几次慕杜甫的诗名,去陆浑庄杜甫家中寻访,向人打听杜甫的情况。杜甫得知后,马上作《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一诗,对韦济的赏识表示感谢。天宝七载,韦济高升,迁尚书左丞。杜甫又写了《赠韦左丞丈济》诗,大大颂扬了一番韦家的门第,并向他诚恳呼吁:“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希望得到韦济的鼎力提拔。

韦济也确实在百官会集的场合为杜甫扬过诗名,可这对于杜甫的仕途之路,却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受挫后的杜甫又先后赠诗给汝阳王、京兆尹鲜于仲通等人,在这些诗里,杜甫毫不掩饰自己的痛苦,哀哀地说道:“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可令他失望的是,这些人都没有提携他。

在频频投诗请求引荐的同时,杜甫还直接向玄宗献赋,以求天子赏识。天宝十载,杜甫投献三大礼赋《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给皇帝。这次终于惊动了圣上,玄宗也很看重杜甫的文才。杜甫暗暗松了一口气,以为自己终于可以为国效力了。不料,昏庸的皇帝只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杜甫入仕报国的梦仍是泡影,没有任何进展。直到五年以后,他才被授予京兆府兵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钥匙)的官职。一个身怀大志奇才的人,如此苦苦努力了十年,才得到这么一个小小官职,真是令人感慨不已。

杜甫虽然从小接受儒家正统文化的熏陶,被祖父、父亲培养成了家族中一个循规蹈矩的“棋子”,然而他的性格中又有很狂放的一面。在《旧唐书》本传里,对杜甫性格的描述是“性褊躁”、“无拘检”、“傲诞”,他恃才傲物到不把屈原、贾谊这等人物放在眼里。就连谢灵运也还佩服曹植才高八斗,而杜甫连曹植的账也不买,可见他年轻气盛时,比谢客(即谢灵运)有过之而无不及。只可惜生活的磨难剥夺了他与李白、高适等朋友在一起时纵酒放歌、慷慨怀古的快乐。对人生信仰、政治理想的执著追求,让杜甫打碎牙齿和血吞,胳膊断了折进衣袖,忍辱负重地奔波在仕途之路上。

然而天宝后期,皇帝不理朝政,奸相擅权专政,以致唐朝国力空虚、民生艰难,握有重兵的安禄山、史思明等人趁机发动叛乱。而极为可笑的是,唐明皇最初怎么也不相信安禄山会叛乱,因为安禄山曾经拜他为干爹,拜杨贵妃为干娘,自己的干儿子怎么会瞬间变脸、起兵谋反呢?

正在探家的杜甫得知叛乱爆发后,急忙从奉先回到长安。很快,叛军逼近长安,玄宗仓皇出逃,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是为肃宗。杜甫闻讯立即前往投奔,不幸的是中途被叛军捉住。因为杜甫官职太小,叛军并没有为难他,但他也只得滞留在战火之中的京城长安。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叛军内部混乱,军心浮动,对长安的戒守也不像以往那样森严了。肃宗乘机把临时朝廷从彭原(今甘肃宁县)移至距长安西300余里的凤翔(今陕西凤翔),向长安逼近了一大步。忠于朝廷的杜甫得知后,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他经过周密的筹划,终于在这年四月从长安城逃了出来。

当死里逃生的杜甫穿着麻鞋和露着两肘的破衣衫来到凤翔时,肃宗被感动了,他授予杜甫左拾遗之职。左拾遗是谏官,专门给皇帝的政事提意见的,官阶为从八品上。虽说这官不大,可是却很符合杜甫的个性,但正是由于他的耿直,得罪了肃宗,并因此险些丧了性命。

舍命直谏,哭破喉咙的忠臣

皇宫里,肃宗一脸怒气,正襟危坐在龙椅上,文武大臣分立两旁,空气中充满了紧张的气氛。今天的早朝充满了火药味,靶子对准了宰相房琯。原来,房琯率兵与叛军安禄山大战于陈陶和青坂两地,不幸失利。御史大夫贺兰进明心怀鬼胎,乘机毁谤房琯,说他对肃宗不忠,又诬告他的门客董庭兰受贿。闻听此言。偏听偏信的肃宗气呼呼地宣布:罢去房琯宰相的职务,追究其对皇帝不忠的罪行。

朝堂下百官沉默,无人敢在此时替房珀说情,因为那样无异于引火烧身。只有杜甫挺身而出,对皇帝说:“陛下,房琯身为宰相,深念主忧,义形于色,对国家是忠诚的,率兵大战叛军时是勇敢的。请陛下弃细录大,不要因为小罪而免大臣。”肃宗此时已被人调唆成火药桶,一触即发。一听杜甫的直谏,龙颜大怒,马上诏三司审讯杜甫,一并打入罪臣的行列。

谏议大夫张镐和御史大夫韦陟看到事情危机,急忙出来营救。张镐启奏道:“皇上,杜甫要是被抓抵罪,就会断绝言路,对朝廷不利呀。”韦陟也紧接着奏道:“皇上,杜甫的语言虽然大胆,态度有些过火,但他对皇上是一片忠心,请皇上息怒!”

肃宗沉思一番,虽然心中仍十分恼火,可在国难当头、急需用人的情况下,也只得忍下这口气。不过,在这场尖锐的新贵与旧臣之间的斗争中,耿直的杜甫还是难逃厄运。

安史之乱后,被尊为太上皇的玄宗回到京城,并与一些臣民进行了接触。玄宗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他儿子肃宗的猜疑,于是肃宗对曾随玄宗逃往四川的旧臣如房琯、贾至、严武等人实施了打击和压制,先后将他们贬黜出京城。

杜甫尽管没有与老皇帝玄宗去四川,可仅仅因为他与房瑁是布衣之交,又曾上疏坚决反对肃宗罢房瑁官职,肃宗也把他列为打击对象,毫不留情地贬了他的官职,从左拾遗降级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此后,杜甫用诗歌当武器,将他在战乱期间的苦难经历和见闻——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在《新婚别》中,杜甫写刚成婚的新娘,连婚床还没睡暖,就不得不送丈夫去从军,新娘的悲哀无比惨痛:“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然而,为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危亡,这位深明大义的女子,还得强忍悲痛,劝慰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多想跟心爱的人一起赶赴战场,生在一起,死在一处。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妇女在军中,兵气恐不扬。”妇人在军中,恐怕会影响士气,好心反把事情弄糟。凄苦无奈的新娘只能含泪当着丈夫的面脱下新嫁衣,洗掉脸上的脂粉,发誓等待他的归来。

杜甫还在其《垂老别》中描写了一个老翁。这个老翁的儿子和孙子全都在战场上阵亡了,他自己又被征去当兵,极度的悲伤使老翁产生了反常的心理,他想到乱军中寻求一死,去追随子孙的亡灵。“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可怜的老伴儿伫立在路边,在冬天仍穿着单薄的衣衫,哭哭啼啼给他送行,明知老翁这一去就再不会回来了,老婆婆还苦苦劝他多吃点饭。老翁在生离死别之际,回头看看陪伴自己劳苦一生的妻子,知道自己一走,她也不会久于人世,更为她的衣裳单薄而难过。老两口已到暮年却仍不能相依相守,凄凄惨惨作了死别。

对杜甫而言,那个哭成泪人的新娘就如他的女儿,那个即将失去唯一亲人的老翁和老婆婆就是他的父亲母亲,他怎能掩面而过?于是,诗人自己的血泪和这些人的血泪流在了一处,他用笔饱蘸着这些永不退色的墨水,记录下了这一幕又一幕惨绝人寰的悲剧,以警示后人。

在唐代诗人中,只有杜甫敢如此扯开喉咙为百姓哭喊。字字血声声泪,犹如鬼魂的哭诉,让千年之后的我们读来仍感惊心。

多情诗人,洒向人间都是爱

金秋时节,杜甫家的枣树上,挂满红艳艳的大枣,一个个令人垂涎欲滴。

可是不知为什么,一夜之间枣子就丢了不少,估计有人先下手尝鲜了。杜夫人就让杜甫去把枣子全打下来,留到冬天给孩子们充饥。杜甫拿着竹竿,刚出门不一会儿,又折了回来,篮子里也是空空如也。

夫人很纳闷,问他怎么没摘枣子。杜甫对夫人说:“枣子不要摘了,就挂在树上吧!”杜夫人不满地说:“孩子们饿得要命,枣子还青时就要摘了吃,好不容易留到了秋后,怎么又不摘了?”杜甫长叹一声,对夫人讲了原委。

原来,方才杜甫出门去打枣子,正碰到邻居家一个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在打他家枣树上的枣子吃。老人看见杜甫来了,又惊又怕又羞。看到此情景,杜甫顿生恻隐之心,他上前告诉老人家不要害怕,这棵树上的枣子就送给她了,什么时候想吃了,就来打吧。

杜甫为此还写了一首七律诗:“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家贫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戏呈吴郎》)杜甫对一位无儿无女的邻居老太太的关爱,正是孔孟之道“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悲天悯人情怀的生动写照,这尤其让人动容。

杜甫的仁爱之情,不矫饰不做作,不像某些野心家那样抛妻弃子,来显示自己的无私。那种人其实是无情之辈,试想,连自己家人都不爱的人,会爱全人类吗?这只能是野心家欺世盗名的手段,骗人的鬼把戏。杜甫是从爱家人开始,把他的仁爱铺满人间的。

杜甫遵照孔子的教诲“敬妻子”。对妻对子,他不仅敬,而且爱得非常深沉,常在诗里絮絮地叨念:“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眺,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天折。”

看到飘飞的雪花,他自己还在寒风中瑟瑟,却想念风雪那一端妻儿们的冷暖。他人在天涯,却时时企盼团圆,把这种愿望,像祷词一样写进了诗中:“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看到圆月高悬时,诗人恨不能把明月当明镜,可以与妻子双双相对,在镜中互拭泪痕。

杜甫极重友情。他写给朋友的诗都不是一般的应酬,而是充满了深切的怀念和牵挂。杜甫把朋友的苦痛当成自己的苦痛,写出来句句都带血沾泪。

李白的晚年很不幸,这个敢怒敢骂的大才子不慎参加了永王李磷的叛乱,得罪了唐朝廷,因而被长期流放。杜甫此时还在朝中做官,但他不怕受到牵连,三番五次地写诗为李白申冤,替他抱打不平。

他为李白惋惜:“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这可以说是悲剧人物李白的肖像,其中饱含着绘画者杜甫的同情。“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是杜甫对李白一生的定评,他为朋友已经是满脸憔悴了。

除了对朋友如此深情,对于在水深火热灾难中呻吟的百姓,杜甫更是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他那首妇孺皆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处,道出了诗人泣血的心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个在秋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的诗人,想到的却是天下所有的寒士——如果看到人们都有屋住,诗人冻死亦心满意足了。这种情怀,是杜工部独有的大儒情怀。此时,诗人就像那把民间的唢呐,尖利的喉咙里充满了人间悲声。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是后人对杜甫的真心赞誉,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弃官为民,做人民的喉舌

杜甫再次回到家中时,见到的是更为凄惨的景象:妻子憔悴消瘦,衣衫褴褛,小儿子饿得面色惨白,脏兮兮的小脚上,连双保暖的袜子都没有;两个小女儿,穿着补丁叠补丁的衣裳,裤子短得只过了膝盖。战乱之后的重逢让杜甫心里又甜又苦:甜的是终于和家人团聚了,苦的是他已经没有了俸禄,如何养活这些可爱的小家伙呢?

至此,这位一心报国的儒生彻底地清醒了。

他终于知道他的岗位不在仕途,而在民间。他不能再按照家族的指令,为了光宗耀祖去做官成相,他要做这个时代的太史公,用手中的狼毫笔去记录历史,为时代作传,提醒后来者不要重蹈覆辙。杜甫能从官僚家庭走出来,意义更为重大。

尽管无官一身轻,但无官也意味着没有了谋生之路。杜甫只能投亲靠友,说得高雅一点是求助。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乞食”。他带领家属走上了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的漫漫旅途。

秦州位于六盘山支脉陇山的西侧,是西北重镇,也是内地通向西域的门户,距长安780里。那里有孤城一座,群山簇拥,羌汉杂居,风俗颇异。要到达秦州,杜甫全家老小需要翻过高达2000余米的陇山,其艰难险阻可想而知。南北走向的陇山,把陇西高原与渭河平原分为两处。杜甫全家胆战心惊地翻越陇山,一路上还要时时打听西部地区有无战火。

经历了万千险阻,他们终于到达秦州,住在城里一处雨水淋幔、屋檐短窄、墙头低矮、门前长草的简陋居处。

然而饥荒也在秦州等待他一家人了。从杜甫的诗中,我们知道了他一家人的困境:无米可炊,无衣裹身。处于困境中的杜甫,突发了奇思异想:如果那苦味的柏枝、高天的明霞要是也能充饥就好了,孩子们就不会挨饿了。杜甫的这点幻想,与他苦中作乐的诗歌一样,更让人感到悲伤和同情。

就在这时,秦州南面的同谷县(今甘肃成县)有位叫什么“佳主人”的家伙,不知出于什么动机,来信邀杜甫到同谷。杜甫以为那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既可填无食之腹,又能省下棉衣服。于是就带着一家人,坐上马车离开秦州,踏上更为艰险的南行之路。

车行第一站到赤谷,从赤谷往南便进入险峻的山地,到处都是乱石堆积,只有两条车辙可以勉强通过。山深风大,日落时分还没有见到人烟,孩子已经饿得哭了起来。杜甫心急如焚,前面的村落还十分遥远,依稀的炊烟遥不可及。直到这时,他才感到自己这样冒冒失失地拖儿带女上路真是太危险了。

接下来是过铁堂峡,这里的山峡险绝。杜甫在(《铁堂峡》诗中描写了铁堂峡的真实面貌:山壁的颜色都是青黑,像精铁凝聚而成,一条羊肠山径盘旋而入苍穹,山顶上是长年的积雪。

此时,连车也不能坐了,一家人胆战心惊、神色惨淡地在峡谷中相互搀扶着一步一步地艰难行走。谷底长冰横路,连马骨都几乎快被冻折,何况杜家又都是老弱病幼之人呢?杜甫的心情更加沮丧。

尽管如此,死里逃生的一家人最后总算是到了同谷。可是,那位写信相邀的“佳主人”根本没给杜甫提供任何生活援助,杜甫完全陷入了饥寒交迫的生活深渊之中。

为了孩子们不被饿死,杜甫只好拖着白头乱发的赢弱之躯,去天寒日暮的山谷里捡拾野生的橡子和栗子充饥。现实生活如此残酷得折磨人,杜甫只有在荒野中放声哀歌。

成为百姓一员的杜甫尽管朋友很多,可那种寄人篱下的日子,让这位平生素有宰相之志的大丈夫岂能心安?迫于现实的无奈,杜甫只好拖着多病的身体,带着一家老小再次跋涉来到了成都。

在成都,靠朋友严武的资助,杜甫好不容易有了一座草堂栖身—一那间貌不惊人的草堂后来几乎成了杜甫的代名词。

草堂居住之初,诗人是宁静安闲的。在战乱之年,能得到这样的栖身之所,且是在浣花溪畔,有流水相伴,杜甫已心满意足。锦江风光像一剂安慰剂,让他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他和邻居和睦相处,其乐融融。他可以去山庄访访隐士,到田里收收芋头和粟米,看看台阶上跳跃的小鸟觅食,在浅浅的秋水里荡荡小舟,斜倚着柴门送友人踏着清清月色归去。

我们欣喜地看到,诗人只要有暂时栖身之地,他就会给我们描绘出无限温馨的画卷,让后人玩味不已,他的绝句四首后来就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诗歌经典,带给后人无限的美与享受。此外,杜甫还在成都的这间草堂里,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诗篇。

然而,平静只是暂时的。

安史之乱虽然在公元763年结束了,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之势,仍像滚下山的石头一样不可挽回。叛乱刚除,内忧又至,全国普遍出现了军阀割据或半割据的状况。而且此时政治腐败,官吏横征暴敛有增无减。内忧外乱又加上外患——吐蕃进攻长安,迫使代宗又仓惶出逃。

杜甫居住的蜀中,属天府之国,是军家必争之地——既是吐蕃进攻的一个重点,也是最容易发生军阀割据的地方。在严武两次镇蜀间隔期间,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杜甫被迫逃离成都,再次携家流浪,来到了夔州。

杜甫在夔州住了不到两年,却搬了四次家,生活仍是极其艰苦。

两年后,杜甫一家从夔州返回成都。可他们刚安顿了几天,杜甫的好友严武去世了,蜀中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彻底失去了依靠。他只好带领一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继续他流浪逃难的生涯。

杜甫本想沿着长江东下出川,但因疾病和战乱的双重困阻,他们在此滞留很久。到他57岁时,杜甫一家终于乘舟走出三峡,不过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两年后,居无定所的杜甫,因贫病交加客死旅舟,结束了一代诗圣凄凉漂泊的一生。

一个抱有“太平宰相”之志的人,却成为一名失业者、一个乞食者、一个流浪者,杜甫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然而,他在如此漂泊中仍未扔下手中的笔,我们今天读到的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诗句,就是他在一路漂泊中写就的,说来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杜甫是用生命写作的诗人,他的节奏是心跳的节奏,所以才能激起我们后代读者的心动。

他的旋律是生命的旋律,让后人可以在千年之后用他的诗来取暖,就像握住长者温热的手掌。

当我们疲惫不堪的时候,可以依在他的诗行里汲取力量,就像依偎在师长的慈容里得到安慰一样……

杜甫的故事【第二篇】

杜甫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是个官二代,但无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顺,屡受打击。如长安十年,杜甫为谋官历尽艰辛,受尽屈辱。大到受骗上当被权相耍弄,小到残杯冷炙,蔬食不饱。杜甫36岁那年,参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试。但这次考试被权相李林甫操纵,竟一个不取,反倒上表祝贺玄宗,称“野无遗贤”,似乎天下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揽,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辈。杜甫兴冲冲而来,心悬悬而去,受到了无情的愚弄。

杜甫原本雄心勃勃、理想远大,但造化弄人,年过而立却仍无立身之处,经常为了吃饱肚子而四处奔波。754年诗人家居长安城南的少陵,由于长安发生特大的雨灾,米价飞涨,诗人在长安无法生活,只好把妻儿迁到长安城北的奉先县去谋生。而更为可悲的是759年诗人一年就迁移了四次。从洛阳到华州、秦州、同谷,直到四川的成都。杜甫在同谷县出发时在诗中写道:“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可见诗人奔波之苦。这种奔波,除避安史之乱外,主要就是为生活所迫。

杜甫当初决定去同谷时,就是因为得到同谷县令的信,说此地盛产一种薯类,吃饭问题好解决。可杜甫去后情况并不那么乐观,他在《同谷七歌》中写道:“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手脚冻僵的杜甫苦苦寻找的“橡栗”,是一种不好吃的苦栗子,在庄子“齐物论”里养猴子的“狙公”就拿这个给猴子选择要“朝三”还是“暮四”。可见诗人的生活是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所以杜甫住了一个多月就只好离开,继续“流动”了。

李白与杜甫都经历过漂泊迁移的生活,但杜甫的情况更加困难。李白漂泊时,常常是一条光棍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有多少,花多少,穷点富点,日子都好对付,何况自己账户上还有“五花马,千金裘”,手里有钱,心里不慌。而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到了哪里都是老婆孩子一大帮。经常瓮中无米,灶头无烟。连饿死孩子的惨剧都发生过。

杜甫的小故事【第三篇】

公元736年,年少轻狂的杜甫与好友何秀、严皋一起离家壮游,在泰山脚下,营救了正被官府追杀的幼女春雨。春雨一家的悲惨命运以及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凄凉景象,使杜甫立志做官,以报效国家、拯救黎民。

回乡苦读十年后,杜甫告别新婚妻子,怀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何秀一起赴长安应试。

事与愿违,主簿应试的吏部侍郎李霖适忌恨读书之人,勾结考官,将包括杜甫在内的所有应试者打入冷宫,并欺骗玄宗皇帝说民间已"野无遗贤"。

杜甫遭受挫折,心情沮丧,但他坚持在长安等待机会,过着贫困潦倒、艰难屈辱的辛酸生活。

在长安,他目睹了权贵的浮华奢侈和百姓的悲戚疾苦,愤然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等讽刺针砭朝廷的诗文。同时,他又为玄宗皇帝写了展示自己才华的《三大礼赋》,渴望早日被委以重任,幻想以己之力匡扶社稷、为民谋利。

何秀也渴望早日为官,但却选择了与杜甫截然不同的'路径--通过向李霖适行贿和献媚,从而先于杜甫获取了官职。

杜甫直到数年之后,终因皇帝念其才华,才给了他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杜甫甚不得意,但总算踏上了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第一个台阶。

然而不久,"安史之乱"爆发,杜甫逃回家乡,看到的尽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刚到家又"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官至县令的何秀此时却背叛大唐投靠了安禄山,将杜甫"请"到县衙,诱逼杜甫书写为安禄山歌功颂德、以正叛名的诗文,杜甫断然拒绝。

何秀早已垂涎于春雨的美貌,趁机威逼春雨嫁他为妻;春雨为救杜甫,答应了何秀。当春雨发现何秀的骗局后,为不再使何秀将自己作为要挟杜甫的筹码,纵身跳河。

杜甫逃出后,赶往凤翔"麻鞋见天子"。天子肃宗见他对朝廷如此忠诚,便封给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杜甫尽心履职,直言进谏,结果得罪了肃宗,被贬到华州做"司功参军"。在华州,他看到朝廷军队在到处抓丁补充兵力,连老翁老妪都不放过。儿子宗文深得父亲的教诲,挺身而出,自愿替老妪一家从军。杜甫悲愤难耐,写下《三吏三别》。

他终于明白,他所谓的政治抱负注定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如归去。

于是辞去官职,带着妻儿投靠在成都做剑南节度使的好友严皋,住在浣花溪边的一座草堂,与百姓为伴,以写诗为生,和相濡以沫的妻子过着隐居生活。(诗词   回首求官、做官、弃官的一路坎坷,郁愤难耐、百感交集,加之对春雨和儿子宗文的思念,无限悲凉涌上心头。在狂风暴雨中,他高吟《茅屋为大风所破歌》,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千古绝唱!公元765年,严皋病逝。杜甫思乡心切,携家人乘舟东下。在夔州江边,终于与已是出家之人的春雨相见……

大雪飞扬,天地苍茫。一只小舟行驶在长江水面,杜甫挽着妻子挺立船头,他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吟诵声伴随着滚滚波涛,在天际间回荡……

杜甫的小故事【第四篇】

被后人称为“诗圣”的唐代诗人杜甫住在京城长安的时候,有一天独自一人到曲江游览。

那天天气晴朗,曲江景色更是宜人。

杜甫面对这美好的。景致,打开随身携带的酒,自斟自饮。

喝着喝着,但觉心旷神怡,诗兴大发,于是欣然提笔写下了一首《曲江对酒》,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

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杜甫趁兴而归。

路上他忽然想起了刚刚写的诗:

“桃花和柳絮,怎么能‘欲语’呢?这是一种什么形象呢?” 他边走边想,越想越不对劲。

回到家里,连忙铺好纸,连墨也不来及磨,抓过毛笔就往砚池里蘸,在纸上改写为: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杜甫的故事【第五篇】

杜甫的爱国是出了名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爱国的前提下,要先修身齐家,而杜甫的品格是众所周知的,那么他对自己的家庭如何呢?

这个现实派的诗人被称为诗史,他即使贫困潦倒,依旧不忘心系国家。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让无数人濆泪。

杜甫的仕途并不顺利,但是因为李林甫的暗中操作,通过考试考取功名的道路并不可行。有趣的是,杜甫辗转贵门,投赠干谒,但终究不如意。在我看来,官宦仕途不必多说,今天来说说杜甫的感情史。

杜甫被梁启超称为情圣,这又是依据什么而言呢?梁启超这样说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在诗中的蛛丝马迹中,除了杜甫满满的爱国之情,还掩藏对妻子的`深情款款。

在诗中“经年至茅庐,妻子衣百结”,满满是对妻子的愧疚,以及没有给她好生活的无奈与辛酸。说道杜甫的妻子,历史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只知道姓杨。那时候杜甫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又恰好认识了志同道合的诗仙李白,游山玩水好不快乐!

就是在这个时间段,杜甫认识了自己的妻子杨氏杨夫人。杜甫娶了杨怡的女儿,那时候杨夫人才19岁,花季少女,又有着娇美容颜,怎能叫杜甫不忘怀?而且杨夫人也算是家境不错,书香门第,她的父亲用现在的职位来说,应该算是副局长。婚后的杜甫为娇妻写了不少诗句,盛赞她的美丽可爱,情深意切,可见两人十分恩爱。

但是好景不长,安史之乱,颠沛流离,杨氏夫人应该算是苦难比快乐多,但是他们都不离不弃。在苦难中酝酿出快乐的果实。

根据史记记载,杜甫一共有八个孩子,在那个年代,可见杨氏夫人的不容易。但是杜甫对这位妻子也是疼爱有加。“何日干戈金尽,飘飘愧老妻”,虽然容颜不再,杜甫称她为老妻,但是厚重的爱意却有增无减。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妻妾成群的年代,细心的人就会发现杜甫并没有纳妾,终其一生唯有杨氏夫人相伴。不仅如此,死后他们还葬在一起,可谓千古佳话。

48 2549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