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字]2024年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集聚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2000字]2024年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集聚3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2023年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大学生篇1

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了解形势,认清国情。但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在重视程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教师队伍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结合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关改革思路。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新思路

2007年底,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倡导以人为本、科教兴国的今天作用显而易见,因此结合大学生的特征和时代特点,不断创新、探寻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方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在十二大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大学生是有知识的新一代青年,其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亡。邓小平曾说过:“我们的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①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变化,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加强各改进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正确的政策观,提升辨别是非的能力,将关系到国家富强和民族的振兴。

(2)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势是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情况和态势,虽然是客观的,但是持不同观点和不同政治立场的人看待形势会得出不同的观点。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学会用唯是物辩证的观点来观、分析形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政治敏感性和辨别力,从而提高学生政治觉悟,坚定政治立场,用自己的行动自觉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③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了解国内外的时事形势,对其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坚定政治立场,提高信息甄别能力,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修养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3)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新时期的德育观。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指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④大学生正处发展的可塑期,面临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加之自身阅历、学识的局限性,易造成思想道德的缺失。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通过学习形势与政策课,大学生可以重新审视自己,陶冶情操,分清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2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1)师生重视程度有待提高。部分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力度不够,并没有把它当成一门“完整意义”上的课来看,没有形成规范的教学的大纲和稳定的师资队伍。并且用于该课程的资金匮乏,难以在理论和方法研究上进行创新,相关的辅助教学环节如参观学习、名家讲座等难以实施。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可有可无,只是辅助性的,没有形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多认为通过网络了解时事来得更加便捷、容易,因此忽视了课堂的学习。

(2)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与时效性。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是导致目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针对性而言,教学内容过于形式化,照本宣科,过于僵化,没有着重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学生思想中的困惑与问题来进行设计。就时效性而言,教学内容没有及时跟进目前的形势和时事,在内容的新鲜度上面有待提升。以此造成教学内容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学生感觉内容枯燥,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全神贯注,课堂教学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3)教学方式单一。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数的限制,教学往往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缺乏与学生的互动,部分教师缺乏讲课的艺术性和生动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影响学生积极性,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部分高校每学期开设相关讲座,但不具备持续性和针对性,加之相关经费的匮乏,外出调查或社会实践等方式难以实施,多以简单的参观学习结束,由于部分教师在参观前并未系统设计参观目的及相关问题思考,致使大多学生在参观时都走马观花,这些都难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分析能力。(4)师资队伍有待改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大多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和政工人员组成,以兼职为主,很少配备专职的任课教师。这些老师学历层次、专业素养、学科基础参差不齐,加之自身工作繁重,难以在教学上专心钻研。并且其中部分老师教学经验欠缺,教学技能匮乏,致使教学效果受限。教学队伍的年轻化和不稳定性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弊端,并且对相关课程老师的培训较少,没有形成系统,导致老师不能够很好地“走出去”,发现自己的问题,学习他人良好的教学方式,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3“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新思路

(1)提高师生的重视程度。“形势与政策”课是高等教育一门重要的德育课程,各高校要严格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的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把其纳入到高校学生教育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体系中去,明确教学目标、课时及学分,完善相关制度,使教学过程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要明确负责该课程实施教学的部门,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对于学生而言,要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入侵,不能从眼前利益出发,积极引导他们从国家安全、民族大义的新高度、新层次去理解和思考“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

(2)精编教学内容。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及来自网络等新媒体形形色色的观点,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所以课堂上安排什么样的内容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能帮助其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政策观和政治立场,成为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内容选取上首先要参照教育部社科司每学期下发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要点》的精神,其次要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具体形势,并根据大学生的关注的热点和大学生学习特点来具体分析策划。做到内容丰富,与时俱进,讲授材料既有感性材料的支撑,又有理论高度的提升,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

(3)丰富教学方法。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单纯灌输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和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内化知识,自觉地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演讲比赛、主题辩论、参观学习等教育方式,做到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价值观,坚定自己的政治方向。其次高校不能忽视校园文化对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作用,要注重校园文化对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情操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要创新思维,采取多种形式,积极为学生打造品牌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创造一种和谐、自由、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再次要依托校外力量开辟教育实践平台,实行“请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一方面有针对性地邀请校外官员、专家学者等到学校给大学生做讲座和做形势报告,另一方面结合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通个社会实践和课题带学生走出校园,在活动中进行学习。

(4)提升师资水平。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⑤“形势与政策”课对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任课老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各高校在选任该课程的教师时,应综合考虑目前教师的学科背景、教学经验、讲授技能、年龄结构,合理分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⑥积极建设一支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从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的良性发展。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

②卢洪信,温明.强化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意义、问题和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47-48.

③赖中平.大学生"形式与政策"教育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1.

④毛泽东选集.第五卷:385.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⑥李合亮.“形势与政策”课的定位与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9(5):52-53.

2023年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大学生篇2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我们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浅谈我对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关键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引言

大学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承担着推动我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但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目标追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又在利益问题上趋于急功近利;他们往往只注重专业学习,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基本常识,也就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而远大的理想。面对这些挑战,大学生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文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价值观的塑造。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自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大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未来方向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和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当代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学习中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人生。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我们只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切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社会主义意识大厦基石的作用。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变我们现在经济还不发达,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现状。要把握好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为社会大理想做贡献,用个人理想来促进社会大理想。同时,我们既要严格要求好自身,也要带动周围的同学朋友一起坚定这一伟大的理想。

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大学生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赢得尊严的精神支柱;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中国走向富强、文明、和谐的力量源泉。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更是要知道如何去爱国,爱国不是要我们在发生中日矛盾时举着旗帜到处游行,到处砸人家的丰田汽车;爱国也不是一大帮大学生在新浪网上叫嚣着要爱国,却发现自己的英语四级还没有过;爱国更不是学校早上升国旗奏国歌的时候,操场上一片叽叽喳喳的声音。我们可以从尊重国旗,尊重国歌做起,来体现我们的爱国之情;我们可以像周恩来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表达我们的爱我之情。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需要我们这些时代的接班人来发扬光大。同时,大学生还应该积极主动的去了解社会动态,国际新闻,了解社会的发展方向,积极思考创新,对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我们大学生要接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道德实践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陶冶良情操。并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勇于指证他人的错误、不规范行为,为创建良好的社会风气而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总结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一定要牢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融入到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不断陶冶人性,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和能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了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2023年形势与政策论文2000字大学生篇3

论文摘要:回首“十一五”辉煌成就,令人倍感欢欣鼓舞;展望“十二五”规划,未来五年人民生活将更幸福。中国经济走过波澜起伏的5年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也圆满的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为创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文关键词:十一五国际金融危机科学发展观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初期宏观调控表现的是“有保有控”的特点。中央政府一方面推出包括土地、金融、市场准入等方面政策的组合拳,加快结构调整,防止经济增长过热;另一方面,通过出台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着力加强农业等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在开局之时,我们收获了两个好年景。2006年国民经济实现了高增长与低通胀的理想搭配;2007年虽然通胀问题逐渐凸显,但国民经济仍延续了平稳增长的好势头,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城乡居民收入齐头并进,都收获满满。

正当国民经济开始步入又好又快轨道时,突然袭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又打乱了中国发展的步伐和节奏。

前所未见的困难,前所未见的挑战,前所未见的精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党中央、国务院“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连连出手,果敢应对。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率先推出了力度最大的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速度之快,规模之大,配套之全,前所未有。出手快,出拳重,中国经济一路下滑的势头被止住,从2009年一季度的%,逐季回升到年末的近9%,画出一个精彩的“V”形走势。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保八”之战中,结构调整也未松弦。4万亿元的投资重点锁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锁定民生相关的领域,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继推出。

从2006年到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又保持了%的增长。与此同时,节能减排也在稳步推进。与2005年相比,2009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和%,“十一五”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实现。“十一五”前4年,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年均降幅为%。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总结和介绍“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时表示,为实现“十一五”目标,我国在结构节能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6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71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亿吨。

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2000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累计实现节能量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四项指标中后三个到年底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解振华说。但他同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回望“十一五”,人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无不闪耀着“民生”二字。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十一五”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08年突破万亿元,2010年更是超出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8年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

国家把越来越多的财力用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交通、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等领域,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2006—200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和%。

从“十五”迈进“十一五”的门槛时,我们不仅对中国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更对发展的道路充满期待。因为,我们站在了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的五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战胜重重困难奋力前行的五年。走过五年,我们科学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我们迎接最大考验。我们要发展,我们更要科学地发展。带着这样的理念走进“十一五”,迎接我们的是超乎想象的一系列严峻考验。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从2006年末的亿户增加到2009年末的亿户,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亿户。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下降到2009年的%,农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下降到%。这一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波谲云诡,跌宕起伏,艰苦卓绝,而又成就斐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十一五”都将是令人难以忘怀的5年。它为即将到来的“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促进“十一五”时期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出版社。

[2]“十一五”规划:关键时期的宏伟发展蓝图;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出版社。

[3]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障(辉煌十一五·2006-2010);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出版社。

48 2382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