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音乐艺术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的必要性教育论文【通用4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音乐艺术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的必要性教育论文【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音乐艺术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的必要性教育论文【第一篇】
1构建校园独特的文化氛围
创造性应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规律与艺术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用艺术与文化本身潜在的魅力,来发挥艺术对学生的感召力。这是一种新的课程的开发,也必然伴随着相应的文化建构。艺术教育的开发必然会对已有校园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它能够有效地打破分数论和成绩至上的教育模式,构建一种宽容、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我认为加强他们的艺术教育也是目前所必须的,调动他们的艺术细胞,在学习之余培养这方面的兴趣,对他们的未来也是有益无害的。艺术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它必然会造就一种新的校园艺术教育文化,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方略,它促进了学生发展,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同样这也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音乐艺术类课程在高校中的开设现状
音乐艺术类课与人文素质类课交叉,音乐艺术类课程的种类较少。艺术类课程名义上是说艺术欣赏,而实际上学生们并没有在课堂上获得艺术欣赏带来的新鲜感和轻松感。反而仿佛选修课就只是为了拿到那一个或两个学分而已,交1篇论文或来一次考试,也就是说它的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很像一般的基础性课程,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基础艺术教育过于薄弱,即使有了硬件条件可以提供艺术教育,由于在接受新的东西的时候感觉到有些吃力和枯燥,因此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他们选修艺术类课程的.积极性。
当然也有的老师担心,搞这样的活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时间,觉得没必要这样做的,可是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在艺术团接受艺术教育的同学中有获得省英语口语竞赛一等奖的,同时是学院主持部优秀主持人;有获得省数学竞赛一等奖的,同时是学院铜管乐团单簧管演奏者;有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同时是学院舞蹈团团长;有更多在艺术团学习的同学考上了多所重点院校的研究生。实践证明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是正确的,艺术教育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舒缓学习压力,提高自我综合素质。
几年来,通过思考、实践,逐渐形成了在音乐文化的熏陶和艺术教育的实践中,就提高艺术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把音乐教育融入于艺术教育主体之中,让学生认识到学习音乐、接受艺术教育,也是平常学习的一个环节,它是一种艺术学习,是学会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要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感悟人生乐趣,找到幸福生活的根本,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友好发展,让优秀的音乐艺术文化,伴随与滋养的一生。
音乐艺术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的必要性教育论文【第二篇】
首先,问题的提出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上的提问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比如,在预习《安恩与奶牛》这篇小说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来为学生指引方向:1、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2、安恩是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找出她的外貌描写的句子,并根据她的言行举止猜猜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她为什么把奶牛带到市场上来?学生在经过认真阅读课文,再思考这几个问题后,便可大体了解,这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清贫的老夫人和她的奶牛的故事,通过她和那几个商贩的谈话,可以看出这位老妇人的善良以及对于她的奶牛伙伴的感恩和爱护之情。这1篇课文的预习任务便基本落实了,为下面讲解这篇课文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但是这样的提问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
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怎样发问?问谁?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
其次,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总体不够理想,大部分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一味接受知识,不愿动脑思考,不主动求索质疑。并且年级越高,这种现象越是严重。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上具有启发性,从而活跃课堂的气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启”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说的,是教师的诱发和引导,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的,指学生的学习和接受,受到情感教育,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教学《十五夜望月》时,诗中“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中“落”一字,极富神韵,道出了作者对月怀远的情思,不正面直接抒情而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落谁家”表现得蕴藉深沉。尾句中“落”字用的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文中对“落”的理解,假如单纯地解释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假如:将本句改为“不知秋思在谁家”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句明确了原句中该字的妙处。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问题的提出要有艺术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问题时,也就开始进行思维突破,对课文的重点、难点的理解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依然是《安恩与奶牛》这篇课文,在学生们阅读了课文并找出对安恩的外貌描写后,不难看出,老太太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从文中“老掉牙的旧衣”“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木屐连后跟都磨平”等词句可看出她的生活比较清贫,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卖奶牛呢?这样可以为她带来一笔不菲的收入,可以改善她的生活?有的学生会说“她舍不得”“为什么舍不得”能够看出她对于奶牛的爱护和感恩,文章的主旨就在问题的冲突中得以体现。这样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浪花,有时甚至还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因此,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能力,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当然,作为语文教师,仅仅学习掌握一些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必须不断地学习、积累、思考、探索。
第四,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端午日》时,同学们都知道了在沈从文先生的家乡端午日的习俗。这时教师就可以适当提问“你知道我国的其他地方端午日又有怎样的习俗吗?”同学们肯定对这样的问题非常感兴趣,“吃粽子”还有的地方挂艾叶菖蒲榕枝、佩香囊等等,如果是课前布置下去,一定会有很多答案,这样,不知不觉间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我国还有那些比较重要的节日呢?”一个端午日的发散性的问题就让学生了解了生活中的很多知识。
第五,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如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敢于实践、善于创造的现代素质,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
一个好教师常常是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
在教学“口语交际”时,为了让他们更好掌握口语交际中的用于礼貌、得体,我设计了一个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设计生活中的某一生活情境,进行对话,其他小组点评。一时间,学生们活动非常踊跃,纷纷出谋划策,都渴望自己的小组展现的是最新颖独特的情境,语言是最得体的。有的小组设计了采访世博会的游客,访问他们游玩世博会的感受,有的小组访问外国游客,询问他们对中国的印象;一时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都积极参加,并且在讨论和倾听点评中注意到了用语的得体。课堂的目标得以很好地实现。
这样,学生就把课本学到的理论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培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最后,语文的问题还必须紧扣时代特征。
语文应用能力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社会中的交往、交流,都需要依靠语文去表达。语文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学问,它不仅是我们民族的根,更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前进。有位老师曾经这样说:技术不等于知识,知识不等于文化,文化不等于思想,思想不等于灵魂。这句话确实是很有道理的,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送,还应该与时代同步,告诉学生现在是什么样的时代,如何去适应并关爱这个社会。
在教学《郑人买履》一文时,经过一番研读、讨论,同学们已经基本上了解了全文的解释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郑国人最后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对于他的行为,你还想说什么?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得出结论:做事不能太拘泥于现实,要切合现实。“那么,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又有哪些行为犯了和郑国类似的错误呢?”显然,这一问题就将课本的知识与现实相结合。同学们开始考虑周围的世界:有哪些事情和这个错误类似呢?这样同学们就将知识和现实结合,开始尝试着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现实。在语文学习中关爱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样学到的语文才是立体的、丰富的。语文的学习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形象生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努力改进提问的方法,讲究提问的艺术,这样才能提高问题的质量。只有通过对有效问题的讨论,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思维方法,引发创造能力,从而达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音乐艺术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的必要性教育论文【第三篇】
一、德育与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含有道德教育内容,还提供审美情感,因而对客观和达成道德素质教育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促使人形成特定阶级、集团所需要的政治意志、特定社会所设定的法制、道德等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思想品质、伦理道德、人格修养、行为规范等行动教育。艺术教育着眼于人的心灵的净化,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有其一致性,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完善人的伦理结构,而艺术教育有利于人的伦理结构的完善。
在所有的教育形态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性最强,它所包含的内容,用康德的话说,属于“实践理性”,而理性对于受教育者,则具有强制或半强制性质,具有律定个体的理性迫力,就其本质内涵或总体而言,它是一种刚性教育,与它相比,艺术教育却是一种柔性教育。它作为一种价值事实,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马克思语),美使主体产生“直观自身”的愉悦,它给予人的心灵自由如黑格尔所言:“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一个审美的人,在令人沉醉、令人激动、令人神往的美面前,是不需要通过意志来观照的,例如,我们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心理油然而生的激动、仰慕、崇敬的情感体验是不需要任何人来说教、强制灌输的,艺术教育重在“以情动人”,它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奠定深厚的情感基础,以情感为中介,使外在的“他律”(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律”(成为人自身内心的要求),使人的主体目的性符合于最高的善,引导人们去追求美、厌恶丑。从而趋向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高尚。
艺术教育中含有大量的德育内容。以艺术为媒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形象性、愉悦性、感染力都将大于改善思想道德教育抽象说教的形式,提高受教育者的接受兴趣。艺术教育是积极活跃。令人喜欢接受的形式,它能够大大消除思想道德教育的概念化对接受者造成的障碍。艺术教育将思想道德中的说理进行了优势移植、使抽象道理的灌输被蕴含着深厚情感的形象化教育手段所代替,从而有效地唤起受教育者的同步感受,导致他们心理意象的明朗化,收到道德素质的效果,而艺术教育所使用的形式是自由的,又克服了道德教育的强制性,更易于激发受教育者理解的积极性。
二、智育与艺术教育
智力教育是一种认知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它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摄取、加工、储存大量信息,对学生的智力活动提出了很高要求。现代心理学揭示了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功能。心理学研究还表明,愉快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活动,而痛苦、惧怕和愤怒等情绪不利于该活动;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为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而艺术教育侧重于形象性,情感性体验,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美感。这种美感必然有利于他们的感知,活跃他们的思维。这时美感成了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诱因,它强化着学生的各种心理能力和活动,使学生产生愉快的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教育为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
艺术教育有利于智力的开发,主要表现在对右脑的开发上,有一份关于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的调查资料,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必须具有立足于本职工作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并认为“创造能力”是“二十一世纪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大家知道,人的创造力主要靠人的大脑。“左脑负责理解文字、语言以及数字计算,它把复杂的事物分成单纯的要素,然后再进行有条不紊的综合概括,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逻辑思维。右脑则负责认识空间、图形、鉴赏绘画、雕塑、建筑、观赏自然风景、欣赏音乐、舞蹈、凭直觉观察事物、纵观全局,把握整体。这就是所谓形象思维。”右脑是想象的大本营,是人类智慧的宝库,一个人聪明不聪明,才思是否敏捷,关键在于右脑的开发程度。
在开发人的右脑、培养人的创造能力方面,艺术教育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艺术教育是通过具体、生动、直观、可感的美的形象来进行教育,使人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直接对美的事物进行感知,展开联想和想象,伴随着情感体验,进行品味和理解,从而得到审美的愉悦和理性的启迪。
三、体育与艺术教育
学校体育包括体质、体能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
人的体质结构是审美心理结构的物质基础,体质结构的改善直接影响和促进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体质、体能教育使大脑发育更完善,感官能力增强,它不断发展着心理的生理基础,而艺术教育在这生理基础上,完善着审美心理结构,促成理性人性的实现。
体质、体能教育的目的在于增强人的体魄,而强壮的体魄通过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或者也可以说,健美的形式本身就是增强体质、体能的重要方面,古人有“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的说法,正是看到了美的形式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因此,体质、体能教育的过程也是建立美的形式的过程。而美的形式的建立,离不开对美的工的感知和判断,以及对其有意的追求。——这“有意”就涉及到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标准等。一句话,审美修养提高了,不可帮助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的形式。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
艺术教育中所蕴含的那种崇高,悲壮精神,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那种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品质,富有活力的生命追求,健康体魄,毫无疑问会为受教者从事身体素质的培养带来激励,也会为身体素质教育提供一种形象参照。而艺术教育所提供的审美自由精神和超越境界的培育,会有助于体魄自由强劲发展,艺术教育中艺术和审美操作与审美创造,直接影响身体素质,使体质更趋于完善,使行动、坐姿、步伐、走势,都洋溢着一种美感,显示一种教养、一种精神的文明。如艺术化了的各种体育运动,艺术体操、剑术、太极拳、芭蕾等,都已经使两种教育的内容有所融合。
四、美育与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客观和落实审美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形式,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中的教育是不能与艺术教育相比的。审美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主要依靠艺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功能的发挥。
艺术教育所给予审美素质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心理层面,培养一种自由把握和创造形式的能力:二是精神层面,培养一种超越精神与情怀。这两层关系到性情塑造、人性建构、心灵、文化心理建构等。在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中,审美素质的培养、建构是极为重要的。
劳动素质教育一般包括劳动精神态度、劳动知识技能、劳动操作技术方法的培养,这主要依靠劳动教育来完成。但艺术教育也可以为劳动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
艺术教育中总蕴含着有关劳动精神品质、劳动知识技能及劳动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受教育者可以从艺术教育中接受这方面的观念、知识、经验,为劳动素质打下某种知识、观念基础,掌握某种艺术技巧方法融合贯通,促进劳动技能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要特别重视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多元综合的教育形式,它关注、涉及每一单项教育形式,可以为任何一种素质教育提供支持。它的目标是综合多元教育因素走向素质教育目标的总体。艺术教育自身不能完成这一目标,它要靠德、智、体、美、劳等教育通力合作,而艺术恰恰在这种合作中起着一种支援、联通、融合的作用。这种多元综合性是艺术教育所独有的。
音乐艺术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的必要性教育论文【第四篇】
摘要:音乐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职业院校的音乐艺术教育还没有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桎梏,教学成效不如人意。甚至与素质教育目标相背离。本文在深入阐述音乐艺术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在职业院校中提高音乐艺术教育的成效,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职业院校的音乐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业人才,而是从精神、心灵及智力等方面对他们教育和培养,促使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素质教育的视角出发,通过音乐艺术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思想道德素质健康发展以及情感素质的进一步丰富和提高。
1.音乐艺术教育可以抒发情感、陶冶情操
音乐艺术教育是一种“美”的教育。学生在参与音乐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从而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这种美不局限于感官上的享受,更在于心灵上的熏陶,帮助学生净化心灵、塑造完美人格。首先,音乐艺术教育内容来源于我国灿烂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通过学习音乐艺术教育素材,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祖国历史悠久、灿烂优秀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是音乐艺术教育深厚文化内涵的作用。其次,通过参与音乐艺术学习,可以掌握音乐艺术的基础知识及审美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的基础,也是挖掘和体现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最后,音乐艺术教育能够通过感官体验触动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促使其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发展。由此可见,音乐艺术教育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美育”功能。
2.音乐艺术教育可以发展人的形象思维
音乐艺术教育过程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在审美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审美对象进行想象和创造。换个角度讲,音乐艺术教育有助于开拓思维,激发幻想,进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及创新思维能力。大量教学实践证明,艺术类学科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其在专业领域获得突破性发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在360学分的课程中选择72学分的音乐艺术及人文学科课程。这进一步证明了音乐艺术教育对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是新时期我国发展的战略性任务之一。音乐艺术教育是对学生思想、情感等精神境界的教育。也就是说,音乐艺术教育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可以通过音乐艺术教育这个重要途径向学生宣传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用音乐艺术的感染力去感化学生、教导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1.加强师资建设,改进课程设置
受各种因素影响,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比较紧张。这使得职业院校把资金主要投入到文化知识课程的建设方面。由于缺乏资金支持,职业院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师资建设比较落后,严重影响到音乐艺术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而且由于职业院校对音乐艺术教育的“轻视”,文化课教师占用音乐课时间的现象普遍存在。对此,职业院校必须提高对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视,加大对音乐艺术教育的资金投入,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改进和完善音乐艺术教育课程设置。首先,提高职业院校音乐艺术教师入职门槛,从根源上提升音乐艺术教师专业水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定期聘请高水平音乐教师开设音乐课程公开演讲或进行音乐实践活动指导。其次,强制性要求每个专业都开设音乐艺术教育基础课及一些简单的实践课程。最后,合理划分音乐艺术教学课程学时,禁止其他文化课教师占用音乐课时间。
2.加强音乐艺术课外活动
一些职业院校虽然开设了音乐艺术教育课程,但大多是讲解一些经典名曲,让学生欣赏。或者讲音高、音准、弦长、调式等枯燥的乐理知识。现如今,音乐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更是音乐文化消费市场的一支主力军。由此可见,他们对音乐的喜爱程度。但他们却对音乐艺术教育课程提不起兴趣。归根结底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落后,导致学生对刻板、单一的音乐艺术课堂教学产生抵触、厌烦心理。因此,职业院校的音乐艺术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接受音乐艺术教育,提高音乐自身音乐素质。开展音乐艺术课外活动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开展歌唱艺术比赛、歌曲创作大赛、音乐艺术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音乐艺术活动,不仅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创造能力,而且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把音乐培养成学生的终身兴趣。
3.加强教研活动,实现资源共享
教研活动是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提高的重要依托。职业院校可以建立音乐艺术教育教研机制,为教师提供一个互相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成长进步的平台。比如,在教研活动中,可以音乐艺术教学中产生的问题组织专题讨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促使音乐艺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此外,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和吸收最新的音乐艺术教育理念和知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进而促进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音乐艺术教育在职业院校整体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音乐艺术教育,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在当今社会,通俗歌曲与流行音乐“大行其道”,职业院校更要强化对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趣味和能力,抵制通俗歌曲与流行音乐中一些不良内容的侵蚀。
参考文献:
[1]孔繁洲著.音乐素质教育手册[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上一篇: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参考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