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汇总4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3年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汇总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第一篇】
“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
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
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
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
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
所以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
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
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
学习哲学就是“上路”。
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
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
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
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
放假的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
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
可能现在的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的庞大气场和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
能够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
书中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
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
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的概念了。
我很感激这本书,因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学生时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学。
因为哲学是最具条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纷乱的思绪,寻觅萌芽中的未来希望,在其中我们也可以学会我很庆幸我能读到这本书,它让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
也让我真真的了解了哲学。
虽然不是很明白,但也让我受益匪浅。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第二篇】
刚读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先说一下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受,再说一下我个人的读书观。
我没有看过其他人写的中国哲学史,只是从《陈寅恪讲国学》中了解到,陈寅恪对冯友兰的这本评价非常高,觉得它真正发挥了"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客观而公正地去看待中国历代的哲学观点。
虽然没有对比,但是我也能感受到它态度的客观、公正,对待各家观点不做过多个人的评判,只是用通俗易懂、直白浅显、清晰流畅的语言,将中国历史历代的大哲学家、著名学派及其主要观点娓娓道来。他不对读者的判断施加任何影响,态度严谨、风格朴实,再加上简洁语言的魅力,读起来没有任何压迫感。
任何人读完后,都可以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认同的学派,去针对性地找相关著作来研读。不管作为一位哲学史研究者还是作为书的作者,冯大师的这种风格,都是值得推崇的。也难怪这本书在哲学史著作里,堪称最经典。
因为书叫《简史》,所以对各家观点和哲学家本人的生平都没有做深入的介绍。单从入门角度来看,已经能勾起人的兴趣了。在看书之前,我不知道儒学在各个朝代都得到了不同的重视和新的阐释,也不知道禅宗原来是佛学和道家的结合。
老庄学说宏大但晦涩隐秘,向郭注解却把老庄哲学解释得非常高明而又进步,让我想要深入探究。道教的产生原来是因为佛教进入中国后,引发了大众对民族宗教缺失的愤怒感。新儒学和先秦儒学差别非常大,到底哪个更高明众说纷纭。中国人并不是没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个人独立意识的追求,魏晋名士的"风流"佳话一直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但也可能正是因为缺乏才显得可贵吧。
冯大师说,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学科。我可能在这方面比较晚熟,一直到目前奔三的年纪了,才发现自己渐渐开始选择性地去相信和实践某些哲学学派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清晰了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西方客观主义、自由主义为主。
在我读书的过程中,对于所有文学哲学书籍中我看到的观点,我理解其由于历史环境的局限而不可避免的弱点,都会从现代社会的角度去选择称赞或批判。而现实中我遇到的每个人都有跟我观点不一致的地方,因为大家都有各自思想的选择和归依。我会理解这种差异,不会以自己信奉的为真理而要求人人如此,但对于明显落后和愚昧的观念也会不留情面地批判。
这是我目前的读书观处事观。不求完全正确,但求用自己独立的理性认知,去实践自己的观念,完成自己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任务——成为自己。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第三篇】
我们总是生活在一种怪像的逻辑当中不假思索,对于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视程度,眼中超过了对于自己母语的学习,中国的学生们从高中开始,结束了填鸭式的语文教育之后,在接下来的大半辈子里天天都在使用着母语表达,但却再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除非主动寻找机会学习。同样的,外国的月亮也照在哲学上,不论是社交网络还是名人大咖,时下一致向西方的哲学思想求助的风潮,我并非挑动知识的国别边界问题,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会舍近求远,置我们眼前成熟环境下的中国哲学于不顾呢?原因是虽然生长于中国哲学环境当中,但我们自己确实对中国哲学没有系统的认知,我们自己并不知道我们守在什么样的精神财富边上,而不自知。因此,中国人不学中国哲学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得要领方法。
《中国哲学简史》一书完美解决了中国人,对于中国哲学流派众多,联系甚密,分支变化庞杂,学习和了解起来完全不得要领的问题,全书将两千余年的哲学积淀,清晰的梳理成为我们极易理解的发展脉络。本书建立在作者对于这些表面上自成一家,实际上有着极深内在联系的中国哲学流派的精研之上。本书不仅仅担得起一个简史的“简”字,首先要将各个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并留下影响的哲学流派,都一一阐释清楚,这并不难,而事实上我们也不乏这样的著作,因此本书难就难在了这个“简”字之上。要知道化简为繁容易,化繁为简难,因此在俯瞰的同时,可以做到简而不略,疏而不乱,精辟且易懂的为读者指出该类思想的精髓要旨,并点出其内在的联系区别和相近,这对于我们学习和领悟中国哲学面貌来说尤为重要。
冯友兰先生,长久以来这位河南南阳的老乡,为河南人带来很强的自豪感,我虽久闻大名,但也是至今才鼓起勇气拜读大作。冯老写作本书,他不但是一位中国哲学史家,其自身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因此这本《中国哲学简史》的高度绝非一般简史可比。在书中,我对于冯老提到为什么就连我们中国人自己,读起来中国的这些哲学经典都会感觉不连贯,难理解,这件事记忆深刻。他在书中说道,不同于西方希腊的古典哲学家们,可以以专职的哲学家和辩论家自居,一生用哲学当职业,专门著书立说。中国的哲学家们上自著名的思想家,下至我们不知其名的思考者,他们总是著书立说的很少,我们往往要从他们和友人的通信当中,仔细寻找才能找出他的学术思想,这也就免不了会造成表达的不通顺和理解的障碍。
也正是因此,冯老的这部《中国哲学简史》作为一部通览中国经典哲学思想的作品,才成为了连同中国人自己在内大众,了解和全面认识中国哲学思想的一条通途。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第四篇】
就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来说,其浩瀚程度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不要说对整个框架有所了解,就是单单一个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其中的任何一个人,大概也非常需要一本厚厚的书来进行一番论述才行。作为中国现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既具有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专业背景,也曾取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可谓是中西贯通。这本《中国哲学简史》虽然冠名以“简史”,不过是他于1947年期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讲座教授时的英文讲稿,却洋洋洒洒,具有其非同一般的价值。哲学家陈嘉映在本书的“推荐序”中开篇第一句即指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在我看来,直到今天仍然是最好的一本中国哲学史。”有这一句,真的足够了。
事实上,本书当年经整理出版时是英文版,后来很快就被译成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以及韩文等多种文字。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其价值也就不言而喻。正如本书的译者赵复三所理解的那样,《中国哲学简史》的“资料是古代的,眼光却是现代的;运用史料时是史家,探讨问题时却是哲学家……思想资料是中国的,考虑哲学问题的眼光却是世界的,这是迄今在国际学术界还未见有第二位能做到的”。评价确实非常有道理。
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作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古代蒙学教材,如《三字经》《弟子规》者,其中内容多来自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所谓“四书”。在《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中,冯友兰先生首先探讨和明晰了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以及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他认为,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经济背景等客观因素密不可分,与春秋时代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有着极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诸子百家就是中国哲学的源头乃至于巅峰。而后来的中国哲学,多依托于诸子百家;即使是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以及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也受到了中国本土哲学思想的影响。这一种现象,直到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之前,都是一以贯之的。而在西方哲学入华之后,中国本土的哲学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却因其深厚的根基,而越来具有了一种一下子难以表达确切的魅力,只能是徐徐去体会。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特别讲究伦理道德、重视道德规则,而不是像西方那样以宗教为基础。中国社会所谓儒、道、释,前者是学说,后两者算宗教;但与宗教相比,道教和佛教的宗教意味好像也并没有那么浓厚。相对于西方宗教在民众中的心理位置来说,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普通社会民众的心理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已经成为民众朴素、自发的一种行为准则。且由于中国社会一以贯之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这些行为准则一代代得到强化、补充、完善。与西方哲学专注于形而上相比,中国哲学更多 地则是放下架子,走进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
更多的时候,中国人的哲学观遵循着继承中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规则。虽然这一方面是出自汉代以来统治者的需要,但又何尝不是社会广大阶层的一种现实需要呢?!大体上,中国哲学既重视一以贯之,又不排斥推陈出新。可以说,正因为春秋时有了“百家争鸣”,所以后来才能够实现百花齐放。西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在实践中统治者却没有这样做。其中足见中国哲学思想的一种广谱适应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