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范例(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诉衷情范例(优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诉衷情【第一篇】

新月如钩天际悬,清风入眼帘。

怎出红尘万丈,情深丹心前。

愁朱颜,醉心间,抚琴弦。

教是怎舍同窗情谊,但约十年。

诉衷情【第二篇】

《诉衷情》是长春版教材第十一册第六板块的一首包含悲壮沉郁之感的词,作者是宋朝词人陆游。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闲居山阴所作。积贫积弱、日渐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伸。“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

二、设计理念

“以诗解诗”,就是用正学的或积累的诗词解读新学的诗词。诗人陆游和他的几首名诗,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应当不陌生。对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示儿》,学生都曾学习积累过。此思路紧紧抓住词中的“梦”、“泪”、“空”三个字,相机引入陆游的其他三首古诗,引领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解读作者的“衷情”,真正感悟这份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调动已有,引出主题。

1.教师点题目,学生背诵。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积累了很多古诗词,接下来我点题目,同学们来背。好不好你?岳飞的《满江红》。学生齐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生背诵。

2.真不错,从年代看,这两首诗词有什么共同之处?(都是南宋时期的)。

3.关于南宋这段历史,你都知道什么?

学生汇报后教师归纳:南宋始建于公元1127年,灭亡于1279年,是北宋灭亡后由宋皇族在江南建立起来的小王朝,南宋王朝自建立以来,一直在金国的威胁下,直至被元消灭时,也未能恢复宋朝在北方的统治地位。

4.同学们,文史不分家,了解历史对学习古诗词十分必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南宋诗人的作品。(板书课题:诉衷情)。

5.解题。这首词的题目是《诉衷情》,其实它是词牌名,宋朝有100多首诉衷情,怎么理解这三个字呢?(诉:诉说,衷:内心,情:情感,连起来就是诉说内心的情感。)是谁在诉说内心的情感?(陆游)

6.学习“衷、衰、哀”。(竖是衷,横是衰,不横不竖就是哀。)

7.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陆游:南宋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父离开中原南下,少年时就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中年入蜀抗金。在仕途中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退居山阴,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诉衷情》就是其中之一,正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学过的熟悉的宋朝的诗词入手,首先让学生通过背诵感受诗词的意境美,唤醒学生对宋朝诗词已有的知识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然后教师以充满感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新词的兴趣。对于题目《诉衷情》中的“衷”字,下足了工夫,让学生分析字形,并指出其形近字衰、哀,把字均写在黑板上。且让学生记住了一句顺口溜“横戌点戍空点戊”,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是预习情况的反馈,又为后文理解课文埋下伏笔,由于作者的经历和所处的历史背景与学生的距离遥远,使学生在理解词中所描述的景和情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新课伊始,对作者及历史背景有详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词人所抒发的情感,体味全词的意境。

(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请打开书,出声读一遍课文,争取把它读准。

2.请一个同学朗读,教师点评,纠正字音、字形和节奏错误。

貂裘diāo qiú鬓bīn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3.教师范读,请同同学们感受作者在词中渗透了怎样的情感?并说说作者在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明确:悲伤、郁闷、无奈――

4.学生齐读,把这种感情融进朗读中。

5.明确:自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边读边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6.学生汇报交流每句诗的意思,教师总结。相机学习“戌、戍、戊”(横戌、点戍、空心戊)。

设计理念:诵读是理解词句的基础,要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渐地步入词的意境。同学之间互相纠错可以激发学生自我学习和互助学习的兴趣,同时正确地把握词句的朗读节奏是初步感知作者情感的基础,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词句。词往往是用字简练、含义深远,要引导学生在把握关键字词意思的基础上意会,根据词人的思路展开想象。

(三)品味词句,入境悟情。

1.对比《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体会“梦”字,感悟诗人的报国之梦。

(1)同学们体会得真好,你知道陆游写这首词的时候多大年纪了吗?(67岁)

(2)是啊!陆游写这首词的时候已年近七旬,他回忆起当年的戎马生涯,发出了“关河梦断何处”的慨叹,我们想象一下,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梦里会时常出现什么情景?(自己在沙场冲锋陷阵,为国杀敌。)

(3)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出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朗读这首诗。同学们,这首诗中进入陆游的梦里又是什么?(铁马冰河入梦来)

(5)这两篇诗作中,都有一个“梦”字,它仅仅是指诗人夜里做的梦吗?(板书:梦)那是指什么?(梦想)诗人的梦想是什么呢?(梦想自己能报效祖国,梦想祖国统一,梦想人民过上好日子。)

(6)(课件出示陆游年轻时的照片)看到年轻时的陆游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英姿勃发……)

(7)(课件出示陆游年老时的照片)看到年老时的陆游你又想到了哪些词语(人老体衰、老态龙钟……)

师:英姿勃发也好,老态龙钟也好,唯一不变的是什么呢?通过朗读体会陆游报国之梦吧。

(8)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的上阕。

2.对比《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体会“泪”字,体验诗人的忧国忧民。

(1)诗人的梦想实现了吗?

(2)诗人老泪纵横,那滴滴的泪是为什么而流?(板书:泪)

(3)在那个时代里,流泪的不仅仅是诗人,我们再来看这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学生齐读。这是谁的泪?(移民的泪)

(5)同学们,看到陆游的泪,移民的泪,到此刻,你理解陆游的心吗?陆游此刻是怎样的心情?

3.对比《示儿》,体会“空”字,倾听诗人的满腔激愤。

(1)指导朗读: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战死沙场,也许他的人生也会少一些悲剧的色彩,陆游的情感多么强烈。是呀,本来胡能灭,却――胡未灭(生);本来是鬓不秋,却――鬓先秋;本来是泪不流,却要泪空流……把遗憾融进去,读下阕。

(2)再读:如果陆游的报国之志能够实现,即使他已至暮年,也许这首《诉衷情》会少一份悲凉,多一份豪情。可惜呀,可惜,――再齐读。

(3)胡未灭,鬃先秋,泪空流。“空”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白白地流)(板书:空)

(4)同学们,陆游67岁写的这首词,他活了87岁,算算这空流的泪水还要空流多少年?(18年)整整18年,泪都流干了,所以在临死前他给儿子留下了千古绝唱《示儿》。

(5)出示《示儿》。

(6)如果说“泪空流”是泪白白地流,这里“万事空”的“空”又是什么意思?(万事皆空)

(7)虽然诗人知道人死之后万事皆空,但他遗憾的是什么?(没有看到九州统一)。所以临死之前他叮嘱儿子什么?(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8)同学们,这也许人类自从出现文字以来最可歌可泣,最可悲可叹的遗嘱!齐读。

设计理念: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读词不仅要了解词的内容,更要品味词的佳句,诗人陆游和他的几首名诗,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应当不陌生。“举一反三,以诗解诗”,抓住了这首词中的“梦、泪、空”等关键字眼,引出了陆游的其他3篇诗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通过壮年陆游和老年陆游的对比,感悟作者的衷心爱国之梦;通过南宋百姓的泪和陆游的泪对比,感悟南宋的腐败、百姓的凄苦、作者的无奈与遗憾;通过“泪空流”的“空”和“万事空”的“空”对比,感悟作者的豪迈与那颗衷心爱国的拳拳之心。整节古诗词教学随着老师艺术的引导,学生深入的感悟,荡气回肠,使学生自然地走进文本,和作者产生深入的共鸣,从学生一遍又一遍充满感情的诵读,从学生那精彩的回答,从学生眼睛中那闪动的泪花,我知道,古诗词教学不难,离学生不远,他需要的只是教师有思想的引,有意义的导。

(四)整体感悟,归纳升华。

1.同学们,我们这44个字的《诉衷情》,浓缩了三个字――梦、泪、空,而这三个字又让我们联想到很多很多。一个“梦”字让我们想到“铁马冰河入梦来”;一个“泪”字,让我们想到“遗民泪尽胡尘里”;一个“空”字不能不让我们想起“死去元知万事空”。是《诉衷情》让我们走进了陆游的后半生。我们再来读读这三首诗。(大屏出示三首诗)

2.同学们,当你读了诗人用血泪写成的这几首诗作,再看看黑板上的三个大字,你的心里什么滋味?(难过、愤怒、悲伤、遗憾……),下面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一起朗诵这首词。(欣赏配乐朗诵,再次感悟情感。)

3.现在,我们回过头再看这三个字:衷――衰――哀,此时此刻,我们不仅仅在字形上记住了它们――竖是衷,横是衰,无横无竖就是哀。看到这个衷字,你心里有什么感受?看到这个衰字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到这个哀字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4.配乐,大屏出示本首词。师:陆游是高寿,但他终究没有盼到祖国统一,他死后的69年,(1279年)忽必烈就彻底踏碎了没落的南宋王朝,陆游已感知我们无法体会,但是,正是他的《诉衷情》让历史天空更加璀璨。[品味历史]

5.齐读《诉衷情》。

设计意图:在深入感悟体会了“梦、泪、空”三个关键字后,把这三个字分别与衷、衰、哀一一对应,报国之梦体现了陆游的衷心,无奈遗憾的泪充分体现南宋的衰败,“死后元知万事空”中的“空”充分展现了陆游一生的哀伤与凄凉。这一点睛之笔,整合了本课的教学资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对陆游的忧国忧民、对陆游的壮志未酬又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五)作业。

1.背诵全词。

2.根据词的意境,自己选配一首与《诉衷情》意境相似的乐曲,配乐诵读。

诉衷情【第三篇】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想当年,我曾不远万里奔赴疆场,寻觅着能够为国家尽犬马之劳,寻觅能够建功立业以待封侯的机会。

也曾单枪匹马,叱咤在抗战前线,举着矛枪,孤身一人地对战敌军。

只可惜,现如今,年少轻狂时的凌云壮志早已成空望。那时的往事只得回首。那梦中的自己还有着黑密的头发,英姿飒爽地挥舞着兵器,驻扎在关塞,威风凛凛。也从不畏严寒,任由那刺骨的寒风咄咄逼人,从不退缩。

梦醒十分,才恍然醒悟,毕竟岁月人事消磨,当年那样豪气威武的我早已不再在。只留下空叹,独自一人仰望无尽辽广的苍穹。

多希望能再回到疆边啊!带上我的装骑,一起奋勇抗战。

金兵还未消灭,功业还未完成,可怜我鬓发却已如球霜般斑白。徒有那些忧国忧民的泪水,空流淌。谁能够料想,我金戈铁马一生,如今到老,心思却也一直在天山疆场上从未磨灭。流年飞逝,到如今目已苍老,年已衰弱,还有陪伴我哀叹的满头白发。

诉衷情【第四篇】

关键词 陆游 爱国 情怀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卜算子。咏梅》写于宋孝宗赵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陆游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之后。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六月,宋高宗赵构把皇位交给了太子赵,当上了太上皇。赵(宋孝宗)即位之初,尚有收复中原之志,于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正月,起用了抗金老将张浚为右丞相,都督江淮路军马,将东南一带的军政大权完全交给张浚掌握,这对统治着北方沦陷区的女真侵略者来说,构成了强大的军事震慑力量。这时,陆游博得“小李白”的美名已在社会上广泛传开,加上宰相史浩、黄祖舜又在宋孝宗面前推荐他“善辞章,谙典故”,孝宗赵便亲自召见了他。陆游趁此机会把如何巩固国家防务、怎样创造条件收复中原失地等见解与主张都说给皇上听。孝宗赵听了非常高兴,特赐给他进士出身,并在他原有职务之外,另担任了太上皇圣政所检讨官的职务。

可能因陆游得到宋孝宗赵赏识的原因,本应由中书舍人撰拟的《代二府与夏国主书》和《蜡弹省札》两个文件却是由他起草的。二府是中书省和枢密院,蜡弹是封缄秘密文件的蜡丸。为了收复北方沦陷国土,当时中央的军政大臣集议,准备在外交上联络西夏,争取得到西夏的帮助,共同抗击女真。同时又准备对沦陷区的军民散发秘密传单,发动他们武装起义。这就是上述两个文件中的重要内容。就在这一年的四月份,由李显忠、邵宏渊率领北伐大军,兵分两路正式北伐。战争发动之初,进展十分顺利,两路大军顺利渡淮,很快收复了宿州。种种迹象表明,形势的发展对陆游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是非常有利的。然而,李显忠、邵宏渊在如何犒军的枝节问题上发生了意见分歧。小肚鸡肠的邵宏渊因此耿耿于怀,不顾北伐战争的大局,在敌人进行反扑,李显忠遭到围困的紧急关头,他竟然按兵不动,致使李显忠率领的部队成为孤军,不得不放弃收复了的宿州,于二十四日溃退到符离集一带。北伐战争的失利,投降派马上在朝中又抬头了,他们包围了孝宗赵。迫于投降派的压力和对北伐的悲观失望,孝宗赵于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四月撤销了江淮都督府,罢免了张浚,即刻起用秦桧余党汤思退为丞相,正式与金人议和,并签订了“隆兴和议”。即位时一心想奋发图强的赵一时又变得苟且偷安了。那些平时视陆游为眼中钉的卖国求荣的主降派,也趁此机会加给他一个“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在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免掉了他的职位。

陆游政治上遭到罢免后,闲赋老家山阴,寂寞度过四年时光。《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真实地描写了陆游受打击后的心境:梅花在寒冬风雨交加的黄昏里孤独地开放。词中被恶劣的自然环境所摧残的梅花,不正是词人在政治上惨遭不幸的一种形象化写照吗?词人以“春”、“群芳”隐喻表达了自己矢志不移、坚持理想的高尚品质。词的结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其寓意更为深远。它既表现出陆游洁身自好,不迎合投降派,即使自己被碾成了齑粉、化作了尘埃,自身固有的清香却永存。这里更表现了词人为了追求理想,无论遭受到怎样的不幸,其人格与政治情怀永远都不会改变。

陆游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少有的杰出爱国主义诗人。爱国主义内容是他作品的主弦,也是他人生观中的主弦。陆游所处的家庭环境,以及当时面临着国家山河破碎、大汉民族倍受女真人凌辱的社会背景,对他人生中爱国主义最终定型都不无关系。陆游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兼学者的家庭,祖父陆佃官至尚书左丞(宰相的次官),一生著述颇多,因受到奸臣蔡京的排挤,贬为亳州知州,上任不久就死了。父亲陆宰官朝请大夫,直秘阁,是一个著名的藏书家,先后调任淮南计度转运副史、京西路转运副史,在金兵入侵时积极投入到反侵略的斗争中。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两路入侵的金兵按照预订的侵略计划顺利会师,并于年底攻陷了北宋京城汴京(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恒二帝。北宋王朝覆灭不久,宗泽等大臣将领兵在外的康王赵构拥立为帝,尊他为高宗皇帝,建都临安,改年号为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史称南宋。诞生于战乱之中的南宋王朝,面对强大的敌人不抵抗、一味逃跑。这种逃跑政策所带来的恶果就是广大难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抗战初期,陆游的父亲陆宰本在泽、潞一带供应军需,不久遭到一个尚未暴露汉奸身份的御史徐秉哲的弹劾而被免职。加上当时战事连连失利,陆宰不得不带着家眷,一大家人在兵荒马乱中历尽千辛万苦,逃难到了故乡山阴老家。后来,陆游把这段逃难的情景写入诗中:“我生学步逢丧难,家在中原厌奔窜。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儿时的逃难生活,陆游目睹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空前灾难,幼小的心灵里刻上了对侵略者的深仇大恨。而当时他家乡义军领袖陈彦声的豪侠义勇、保境安民的爱国行动,也让他受到了爱国主义的熏陶。

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金兀术率领金兵大举南侵,被南宋王朝主战派的将领打得落花流水,刘大败金兵于顺昌(安徽阜阳),吴大败金兵于扶风(陕西扶风),岳飞击败金兀术于郾城,直追到朱仙镇,距离汴京(河南开封)仅四十五里。北方的起义部队也到处击败金兵,北方父老乡亲都焚香膜拜,欢迎岳家军渡河北伐,赶走金人。就在岳飞准备乘胜渡河追击、金兀术就要仓皇逃遁的关键时刻,宋高宗赵构和秦桧却恐慌起来。他们一是害怕岳飞建立的战功太大,不受朝廷的控制;二是害怕北方的起义部队和岳家军合力战斗壮大起来,成为南宋王朝的威胁;三是害怕金兵俘虏的徽宗赵佶、钦宗赵恒回来以后,会动摇他们的帝相位置。基于以上的担心害怕,他们一天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令岳飞退兵。按照当时的惯例,见到金牌如同面君,迫使岳飞不得不放弃所有的战果而撤军回到鄂州(湖北武昌)。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父子下狱,并杀害在风波亭,为他们卖国投降扫清了最大的障碍。当时陆游的父亲陆宰闲赋在家,无可奈何地过着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隐退生活。但参知政事李光、士大夫周侍郎等好友都到他家中拜访他。在政治上,他们都是反对投降的主战派,大家在一起谈论到北方沦陷、人民生灵涂炭时痛心疾首;谈论到投降派迫害忠良,屈膝乞和、不惜丧权辱国时怒火中烧,恨不得与之拼命。年少的陆游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知道是秦桧一伙葬送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也开始懂得只坚持主战、广大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抗击女真侵略者,才能拯救风雨飘摇的大宋王朝。

人生中最值得陆游留念的抗战斗争生活,莫过于他在南郑前线工作的一段时间。在陆游出任夔州通判时,抗战派领袖王炎以参知政事的身份出任四川宣抚使,并将刚刚任满的陆游聘任到南郑担任干办公事的职务。王炎是一位政治、军事才能都很出色的长官,驻扎在南郑抗敌前线,并掌管着西北一带的军事、财政和人力大权。陆游这次参军以前一直没有机会从事军事工作,为国捐躯的志愿只能是一种空想。这次意外地从后方调到了前方,并得到了长官王炎的信任,他精神振奋。他把这次参军作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大好时机,平时积极地为王炎出谋划策,处理日常公务,骑马到前沿了解军情,还刻苦锻炼身体,钻研兵书。然而好景不长,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九月,朝廷颁令把王炎调回中央,一切反攻的准备工作不得不搁置下来。朝廷的错误决策,致使陆游的理想又不能够实现,他只能“悲歌仰天泪如雨”!这时,他觉得特别对不起的是受尽煎熬、企盼王师解放的沦陷区人民。他痛心疾首地唱出了“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的悲愤之音。

王炎走后,陆游也很快被调离了南郑前线。虽然抗敌机会人为地丧失了,但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却没变。随着年龄逐渐衰老、精力不断衰退,陆游自此之后将战场杀敌、收复中原失地的理想只能寄托于梦境,寄托于剑侠,寄托于朋友和后代子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的就是他年老病卧山阴老家梦中为国戍边的情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对于社会上的剑侠朋友,陆游鼓励他们仿效古代刺客杀敌:“荆轲、专诸何足数,正昼入燕诛逆虏。一身独报万国仇,归告昌陵(宋太祖的陵墓)泪如雨。”同僚有了杀敌报国的机遇,他更是欣喜异常。宁宗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春天,与陆游十分投契的辛弃疾,以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的名义召赴临安,征询他对北伐的意见。陆游知道后特写长诗相送。结句“深仇积愤在逆胡,不用追思灞亭夜。”他用李广的典故嘱托老友辛弃疾以驱逐金人为首务,不必计较(山草香☆)个人的恩怨。即使与农民朋友交往,陆游念念不忘的还是自己的政治理想:“吾侪虽益老,忠义传子孙,征辽诏倘下,从我属。”他想到的是自己这一辈人老了,要把忠义传给子孙,朝廷一旦发出北伐命令,大家都要跟我拿起武器去战斗。陆游直到逝世的那一天,即宁宗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仍未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弥留之际,他把自己的理想写成遗嘱托付给儿子:“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首绝句是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对陆游所作出的高度评价。陆游一生满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满怀着对民族压迫的愤恨不平,为了收复北方沦陷的国土,他不计个人安危,不管前行的道路多么艰辛,仍矢志不移,最终带着王师北定中原的牵挂走完人生的历程。纵观陆游的一生,他的人生不可谓不伟大,他的爱国主义情怀不可谓不悲壮!

参考文献:

48 6019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