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墓碑文对联【范例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坟墓碑文对联【范例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坟墓对联【第一篇】

关键词:可持续;农村;坟墓;改革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73-02

一、追根溯源——从死亡文化探寻坟墓成因

死亡文化,就是人们对于死亡的认知以及由此体现于死亡的操作形态和实物形态之中的一整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习俗、规范之总和①。其中,坟墓是死亡文化中最主要的实物形态,集中表现了人们的社会等级、死亡观,蕴含着深厚的人本主义思想。

古代中原地区土地肥沃,土地为农业及生命之本,“入土为安”是使灵魂得到安息的最好办法。原始氏族社会中公共墓地是氏族成员之间血缘认同的表现:生在一起,葬在一起。《礼记·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坟”亦说明墓是先于坟出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氏族渐渐分裂为家族,旧式公墓制度逐步为小家庭墓地代替。此时,便出现了墓地起土堆(即坟)来辨认先人坟墓②。《礼记·檀弓上》:孔子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崇(高)四尺。”

古人用于掩埋及辨认的坟墓在社会逐渐变革过程中被人们赋予了多项社会心理,这些社会心理同时又构成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心理基础。在有关坟墓的领域内,经常起作用的社会心理有归宿心理、延续心理、依恋心理等。

1.归宿心理:坟墓既是死者身体的归宿,更是死者灵魂的安歇。对逝者的亲人来说,是一种被亲朋好友安慰所得的归宿感的来源。

2.延续心理:这主要体现在坟墓所带来的附属意义上,从古至今坟墓无论从选址、形状、朝向等都受着风水的影响。人们将“枕山蹬水”之类的地形视为能为子孙带来福祉的“风水宝地”。从另一方面讲,坟墓成为了人们寄托美好未来的“许愿树”。

3.依恋心理:实物——死者坟墓、遗物等是寄托人们对死者依恋并展开联想的最好方式,“睹物思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因此会出现衣冠冢一类象征性的墓葬。

此外,在宗法制的中国古代,坟墓还起到了维系代际联系和教化人心的作用。《汉书·高帝纪上》载:“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汉王下令:‘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棺敛,转送其家,四方归心也焉。’”祭祀家族坟墓成为维系整个家族的重要活动,人们也将自己死后能进入祖坟视为功德圆满。赵本山主演的电影《落叶归根》就淋漓尽致的描述了人们的这一传统思想。

就社会因素来说,坟墓的出现建立在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基础之上,反之,它也成为了彰显社会地位及财富的中介。坟的过于奢华就出现了大型陵墓等统治阶级分化等级的实物。

二、弊端凸显——政府不当干预后隐患跌宕

在土地面积不变,田内坟墓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棺木浪费木材、坟墓占用土地面积且影响农业机械化的弊端日益凸显。坟墓杂乱分布,坟墓上有各式“象征意义”的茶壶、纸铂怪异摆放,所营造的不良氛围不言而喻。

于是,在河南省周口市,一场浩浩荡荡的平坟运动空降而生。2013年3月周口市将《关于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作为当年“一号文件”出台。据周口官方统计,至当年11月底完成平(迁)坟近264万座,恢复耕地近3万亩③。计划三年完成的任务,只用了不到一年即完成。而除了这些明灿灿的数据外,更有一些值得我们关注。调查点农村新建公益性公墓——张寨青云台公墓内安放骨灰的墓穴只是一个小坑,简陋的石板扣着,倍显凄凉,且无人将骨灰盒安置进来。其他一些乡镇的坟墓,仅仅是削掉一个坟头,留着15公分以上的坟台,不仅未起到恢复耕地的作用,反而扩大了坟头摊开后占用的土地面积。很多坟墓亲属都抱着“等风头过了再将坟墓堆起来”的想法。周口此举实际效应不大但在有如此深厚悠久的丧葬文化的中国,掀起了极大的舆论狂潮。11月8日,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清华大学教授许章润等26名学者认为平坟严重伤害了民众情感,颠覆了孝道传统,联名发出要求河南立即停止“平坟运动”呼吁书。至今联署者已超过300人。

我们已经说过,法律立法者创造的特殊的和精妙的制度,风俗和习惯是一个国家一般的制度。因此,要改变这些风格和习惯,就不应当用法律去改变。用法律改变的话,将会显得过于横暴④。——孟德斯鸠

三、扬弃改革——可持续视角下的墓园改造

唯物主义者伊壁鸠鲁说:“死并非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抛开种种孝道传统因素,周口平坟的无果而终亦是活着的人不想死后都没有“灵魂”安歇之处。故选择一条尊重传统的可持续坟墓改革路子尤为重要。

(一)可持续生态体系构建

功能单一的某些城市墓园孤立性的存在未起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相较而言成熟的城市墓园采取吸收其合理内核,摒弃被验证过的不足的方式。使农村墓园成为集逝者归宿、纪念、哀悼、等本旨功能及游玩、绿化、教育、文化传承等附加功能的复合型空间。

1.农村生态体系的构架

墓园作为农村生态体系的构成元素可用块面、条状、基底三种形式融入农村。块面式:即墓园以小而多的开放式的建在农村。如上海福寿园等墓园,开放式的融合于城市,渗透于居民的生活。条状式:根据农村的河流沿河设置,呈长条型,与农村道路、河流融为一体。基底式:即墓园融入农村绿地斑块,通过绿地、河流等的连结环绕在农村。

2.墓园自身生态体系的建设

基于我国悠久的丧葬文化史,首先应把“灵魂不死”“天人合一”及“风水学说”融入到可持续墓园设计中,其次应考虑减少对农村基址的破坏,在选址、修建、防护上尽量对地形以利用为主改造为辅因地制宜的改造。使墓园与农村环境保持协调可持续发展。墓园自身结合原有生态之中的“块面——条状——基底”,形成墓园自身格局。同时,墓园的可持续建设也将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最终实现“城市——墓园——生态”的协调发展。

(二)多种墓葬方式并行

目前城市改良后的墓葬方式大多为平面型的方阵或台阶方式,无疑浪费了许多土地资源,农村墓葬可直接跳过这一环节,往立体型多层次的墓葬方式转变。依据人们的可接受的墓葬思想不同采用树葬、鲜花葬、艺术葬、壁葬等方式相结合,使墓园即有公园的意义又与村庄融为一体,将墓葬与自然融为一体,美景为伴。

树葬:适用于爱护环境、忠于自然的群体。将逝者的骨灰埋在树下,树前40cm处安置墓碑以祭奠。满足其“落叶归根、反哺自然”的思想。树葬区可环绕在墓园周围,形成半开放式“围墙”,亦可成列阵规划在墓园中,调节墓园景观。

鲜花葬:适用于热爱生活的女士或夭折的儿童。可选用逝者生前最爱的花朵制成盆景,丧主寄情于花。鲜花葬又可与壁葬结合,壁中藏有逝者骨灰,墙外延续出花朵寓意美丽的生命。

艺术葬:艺术葬适用于经济宽裕的丧主,墓位较随意,与普通葬式不同之处在于须有一座造型丰富的艺术雕塑作为节点。柴可夫斯基的墓地,这位超级伟大的作曲家,因为喜欢安静,所以享受了唯一在墓碑上建了小亭子的待遇。(图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一生爱书,生前就表示过希望长眠在他敬爱的作家富尔诺曼夫旁边,墓碑表现的是他临终前的场景,一手扶着书稿墓碑下端的马刀与军帽雕塑,描述了他少年时代驰骋沙场的历史。(图2)

(三)“可持续”制度的构建

城市墓园价格混乱归咎于媒体销售单位的炒作,出现了很多“高价墓”,对于农村百姓,则出现了“死不起”的现象。关于农村墓地改革体制上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在农村墓园,配置经济、节地、可持续的墓地,切实执行墓园的相关政策是亟待完善的体制。

墓园应是一个逝者与生者和谐相处的地方,应是让人安静体会生命,使心灵得到升华的去处。农村可持续墓园的构建是延续墓葬伦理性和规范性价值下,根据自身区位、功能定位、文化生态的不同,在环境中承担一份职责。

注释:

①王夫子。殡葬文化学[J].湖南人民出版社

②王夫子。殡葬文化学[J].湖南人民出版社

③河南周口:平坟损益账《小康》[J].记者曹伟。河南郑州、周口报道。

④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商务印书馆1959.

参考文献:

[1]李安辉。重生重死古今同[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2]陈淑君,陈文华。民间丧葬习俗[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3]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4]朱建宁。西方园林史[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坟墓对联【第二篇】

一、工作目标

生态葬法是指遗体火化后,通过草坪葬、树葬、壁葬、撒江、撒海和骨灰集中存放等不占地或少占土地处理骨灰的葬法。我市深化殡葬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加快推进生态葬法,进一步遏制乱葬滥埋和“青山白化”现象,不断改善我市生态环境质量。今明两年重点是抓好骨灰存放设施(骨灰堂、骨灰墙、生态墓地)建设和继续治理“三沿五区”乱葬滥埋。2005年底全市生态葬法覆盖率达80%以上,“三沿五区”坟墓治理率达80%以上;2006年底全市生态葬法覆盖率达100%,“三沿五区”坟墓治理率达90%以上,基本实现“三沿五区”无坟化目标。

二、工作措施

(一)加快建造乡村骨灰存放设施。各地要科学规划,抓紧实施。在平原地区,要建设骨灰堂(墙),对已建的骨灰堂(墙)要加强管理,完善设施,积极引导丧户存放;在西部山区,可以建造乡村公益性生态墓地,对已建的原乡村公益性墓地,从2005年4月1日起要全部改为生态安葬,并将原有的坟墓全部采用绿化覆盖。新建乡村公益性生态墓地必须按照《**市生态墓地建设标准》(湖政办发〔2004〕81号附件2)规划、建设和管理,严格控制墓穴占地面积,墓碑小型平置或斜卧,地表无坟头。生态墓地规划应当与村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一致,由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编制。各级要加大公共财政对骨灰存放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建造骨灰堂(墙)、乡村公益性生态墓地等骨灰存放设施,切实解决本乡镇村民骨灰存放问题。

(二)继续治理乱葬滥埋现象。各地要对照去年坟墓专项整治工作要求,认真总结,查找不足,抓住重点,积极落实整改措施,继续治理“三沿五区”乱葬滥埋现象。要抓住春季植树和清明、冬至期间群众祭祀活动有利时机,抓紧做好绿化覆盖、就地深埋或迁移工作。为避免新的乱葬滥埋和重复搬迁,今后因城市建设、园区开发、土地整理等因素需搬迁的坟墓必须迁至骨灰堂(墙)、乡村公益性生态墓地或公墓等集中存放。**中心城区规划区内搬迁的坟墓,可建乡村骨灰堂(墙),也可安放在公墓内。

(三)加大生态葬法宣传力度。各级新闻单位要发挥舆论主渠道的作用,要多形式、全方位,广泛宣传推行生态葬法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推行生态葬法工作中的先进典型,通过典型引路和榜样示范,提高农村干部群众参与葬法改革的自觉性;各乡镇要通过各种形式,把有关政策向广大群众讲清、讲明、讲透,耐心细致做好群众思想教育工作;要发挥村民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把深化殡葬改革,全面推行生态葬法写入村规民约。同时,各部门、各单位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积极配合支持,全面推进这项工作。

坟墓对联【第三篇】

搞好殡葬改革 构建和谐社会

——在全区殡葬改革总结表彰暨民政工作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破千年旧俗,建生态家园。“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我们萧山的殡葬改革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业绩,我们为之自豪。今天我作为全区殡葬改革工作和生态墓建设先进单位代表在这里跟大家汇报交流工作体会。深感荣幸。

我街道于4月开始大力开展迁坟平坟工作,筹备建设蜀山生态公墓。一个月时间完成摸底、登记、核对工作,共摸底坟墓15000穴,其中建筑型6900穴,半建筑型3800穴,空坟3950穴,深埋土葬350穴。12月底全面彻底平毁所有坟墓。

公园式生态墓区经过三期一年多时间的建设,投资800万元,占地80亩,拥有墓穴16800穴,于10底竣工验收。截止目前,生态墓中已安葬坟墓14200穴。

由于墓地面积有限,我们投资80万元建设了占地平方米的骨灰存放室,可供存放骨灰盒子5000个,存放15年。

至此,我街道的坟墓整治、生态墓建设、骨灰跟踪存放三年任务提前一年保质保量地完成,真正实现坟墓治理率100%,生态墓地绿化覆盖率100%,骨灰集中存放率100%。

对于殡葬改革、迁坟平坟工作和生态墓地的建设,我们主要有三点体会。

观念先行

大家可能都知道,我们蜀山被区政府列入重点整治的“六座山”之一。在没有整治以前,这是一座有名的“问题山”,山上山下坟墓密集,仅仅只有80亩不到的山体面积却承受了上万穴大大小小的坟墓,而且山上没有道路,行人难走,脏乱现象十分严重,环境恶劣,特别是遇上清明节下雨,上山祭奠非常困难,群众呼声十分强烈。蜀山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3月26日,全区召开深化殡葬改革动员大会,这给我街道治理蜀山带来了强劲的东风。

但是改革决策一出,必然与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丧葬旧观念交锋。古老的民族选择“入土为安,厚殓重葬”作为自己生命的最后归宿,许多群众迷信地认为死者最大,不能惊扰,更何况是平毁坟地。殡葬改革可谓是“千年难题”。要想顺利的推进这项工作,如何解开群众思想上的疙瘩,引导他们把亡人骨灰的处理从“入土”改为“入室”,由“地下”改为“地上”,这是首要问题。为此我们河庄所采取的办法是,宣传,宣传,再宣传。从4月到年底,声势浩大的宣传工作全面铺开。我们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向群众宣传殡改的重大意义,镇村广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主动做好亲戚朋友的思想工作,镇广播站开辟迁坟平坟专题,积极倡导推行文明丧葬新风。在强大的宣传攻势下,广大人民群众从最初的想不通到后来的基本认同,从对政策的抵制向理解和主动配合转变,为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生态墓葬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组织保障

殡葬改革,是一场充满艰辛的风俗习惯的革命。要赢得改革的胜利,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体系来保障。3月26日,全区深化殡葬改革动员会大会召开后,我们立刻组建以镇长为组长的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各村建立了专门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设信息联络员、普查员,形成镇、村、组三联动的殡改网络体系。出台专题文件,建立健全殡葬管理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多次召开殡葬改革和生态公墓建设推进会、现场会。有关领导亲自带队实地检查指导殡葬改革工作,深入到村、群众中明察暗访。在平坟迁坟过程中,由于河庄除蜀山外,没有合适的生态墓地,我们在蜀山就近处搭建了930平方米的临时存放室,存放搬迁下来的遗骨,为了保护存放室的一坛坛遗骨,迁坟平坟办公室人员克服一切不利条件坚持每天轮流值班,近六千份遗骨完好保存。迁坟平坟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因迁坟出错而产生的上访事件。

建设到位

搞好坟墓整治,推进生态墓建设,双轨齐下,利民惠民,才是我们治理青山白化的最终目的。为此我们在动员大会上规划好建造一个以生态性、公园性为标准的生态墓地,同时美化绿化周边环境,包括山体道路建设,墓区植树种花,上坟祭祖和上山休息的各类配套设施建设等等。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施工,一个集墓区办公室、监控室、祭墓区为一体的生态墓地全面建成。如今的蜀山青板石路整洁美观,石刻墓碑花草遍野,墓区环境青翠安详。群众的抱怨声变成了赞美声。大家都说政府可信,不光自己的家园美化了,生态了,连亡人的“家园”一样也美化了,生态了。

下一步我们将借今天会议的东风在深化管理上做文章,在落实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一是继续抓思想认识的提高。继续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引导,从关注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做好殡葬改革管理工作,根除丧葬陋习,倡导厚养薄葬新风。

二是以规章制度建设为抓手,进一步规范管理我们原有的生态墓管理网络小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生态墓地管理制度,确保生态墓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三是继续加强骨灰跟踪管理,堵住私建坟墓的口子,从源头上杜绝骨灰乱葬乱埋现象的发生。

坟墓对联【第四篇】

北京西郊香山海淀一带,向来被称为“风水宝地”,这里是历史上的京畿地区,是历代帝王贵胄、骚人墨客涉足游憩之佳境。在我国传统的隆丧厚葬习俗的影响下,这里很自然地成为帝王后妃、皇亲勋戚、太监官吏以及名士文人死后丧葬的理想处所。“京西多古墓”,是多年来流行的说法。从玉泉山北之金山往西到香山,山脉连绵,坟茔错落,当地有“一溜边山府,七十二座坟”的顺口溜。这里的“府”是对封建王侯墓地的吉称,如娘娘府、四王府、杰王府、西小府等。据明朝人沈榜写的《苑署杂记》第18卷《恩泽・坟墓》中记载,除去“其他古今名贤,非赐墓,故不录”以外,属于“赐墓”于玉泉山、金山的,就有1位皇帝:恭仁康定景皇帝;4位皇后:恭让章皇后、贞惠安和景皇后等;67位殡嫔妃:恭静贤妃李氏、顺嫔张氏等;2位太子:悼恭太子和宪怀太子;21位王爷和11位王妃:越靖王、贞惠妃吴氏,卫恭王、贞烈妃杨氏等;十五位公主:永清公主、仙居公主等。这里明确记载的仅明代的皇族男女就有158人的坟墓,其中嫔妃有的是1人一墓,也有13人或9人一墓的,根据各代的规定不同而有差异。如此卷的《妃嫔墓》记载:“嘉靖十三年,静妃陈氏卒,上谕礼、工二部曰:祖宗成法当守,王制亦当法,古世妇御妻皆用九数,宜九妃同一墓、一享殿,遂为定制。”这里有一座明景泰陵,埋葬着明代宗朱祁钰。因为他是当其兄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被也先军俘虏后被拥戴即位的,但朱祁镇回京后又了帝位,朱祁钰死后按亲王礼葬于金山。后来又被明宪宗平了反,王爷坟扩建成皇陵,成了“十三陵外又一陵”。

清代的9位皇帝(除溥仪外)和他们的皇后妃嫔,都埋葬在河北遵化马兰峪的清东陵和易县永宁山下的清西陵。但是那些声名显赫的王爷――从“铁帽子王”之一的礼亲王代善及历代亲王,包括瑞怀亲王绵忻和历代瑞王、醇贤亲王奕、孚敬郡王奕惠,直到解放后才去世的清代监国摄政王载沣,都埋葬在西山脚下。这里还有多处太监墓群,如恩济庄太监墓地,以及白塔庵、玉泉山四槐居等地。阜成门外、正福寺、西北旺等地的外国传教士墓群,西北旺村的回民公墓,挂甲屯的东北义园,地藏沟的正白旗义地等等,则是以不同的宗教、民族、地域、社会集团区分的相对集中的墓区。那些分散在各处的墓园、公墓、坟茔则数不胜数。前不久出版的《海淀区地名志》以坟墓命名的村名就有52处之多,如九王坟、双贝子坟、黄带子坟、公主坟、牛碌坟、老公坟、铁家坟、杰王府、笑祖塔院、四统碑、董四墓等等。而以各类坟墓命名的地名那就更多了。

不仅在清代以前,就是在民国时期,以至新中国成立后,京西的各类坟墓也是日益增多。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葬法的改变,分散的坟地增加的不多,而逐渐建设和发展了几个大型的公墓。在民国期间,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曾暂厝香山碧云寺,辛亥革命烈士彭家珍及王金铭,“三・一八”烈士,烈士,抗日将领马占山、佟麟阁,著名教授朱自清、王国维,以及北洋总理熊希龄、张宗昌,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都埋葬在西山附近。新中国成立后,除去齐白石、梅兰芳、王莹等一批著名人士由于种种原因分别葬于其早期购买的墓地外,各界人士分别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万安公墓、福田公墓以及一些新建的公墓中。

八宝山革命公墓建立于1950年,占地150亩,主要是安放我国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派领导人、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科学家、文学艺术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革命烈士、国际友人及县团级以上领导干部的遗体和骨灰。墓区埋葬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任弼时、瞿秋白、张澜以及民革中央副主席谭平山、华侨领袖司徒美堂、美国作家斯特朗和史沫特莱、我国著名文学艺术家徐悲鸿和欧阳予倩等,共有500多座坟墓。这里还有5座烈士集体墓,包括郑振铎等16位为中外文化交流和保卫世界和平而遇难牺牲的烈士墓,参加亚非会议死难的烈士公墓等。革命公墓中央建立了骨灰堂,第一室安放着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林伯渠、董必武、、、、李富春、谭震林、陶铸、廖承志等同志的骨灰,还有溥仪、李宗仁、张治中、傅作义、陈明仁、卫立煌诸位先生的骨灰。著名作家老舍先生那只没有骨灰的骨灰盒也安放在这里。

万安公墓由私人创办于1930年,占地130亩,1961年由北京市民政局接管。半个世纪以来,公墓先后安葬了中外人士4000多人,既有晚清以来的官僚政客和军阀,也有革命家、志士仁人,更多的则是社会科学界专家学者、科学技术人员、工商企业家和普通市民。最近几年,在这里安葬的还有从台湾移灵归来的落叶归根的政界人士。公墓内新建了“烈士陵园”,成为一座独立的墓园。万安公墓内安葬着一大批名人,有些人曾在中国现代史上有过一定的影响,如邓文辉和路有于烈士、革命的“妈妈同志”任锐、王以哲和马占山将军,文学艺术家韦素园、司徒乔、王雪涛,刘继卣,表演艺术家梅熹、刘喜奎,二胡宗师蒋风之也长眠于此。著名教授张西曼、郭鸿逵、王力,地质学家翁文灏,全国劳动模范李墨林,以及段祺瑞、韩复榘等,1954年自杀身死的高岗也葬在这里。

福田公墓于1938年由大官僚江朝宗创建,占地约100亩,1961年由北京市民政局接管,共有近5000座墓葬。墓区和骨灰堂里安葬和安放着已故的爱国民主人士、港澳台胞、侨胞、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革命烈士和普通市民的遗体和骨灰。国学大师王国维,爱国侨胞庄明恩,清史馆总纂柯劭,北洋教育总长傅增湘,师大教授高阆仙,以及之父林明清的坟墓都建在福田公墓。除以上三大公墓以外,还修建了几座乡办的公墓和骨灰堂。

复杂的葬俗

墓葬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首先墓址的选择要看风水。相信风水之说的人们认为,墓地选址的好坏与吉凶,直接影响到现实人生,如果墓地风水好,会给子孙后代带来运气,否则就要倒运,家道衰败。清代醇贤亲王奕,在《看定妙高峰风水志喜》一诗的小序中,记录了他在旧仆王照录和堪舆家李唐陪伴下,在妙高峰看风水选择墓址的经过:“北行二十余里,甫露峰岚,尧民即遥瞩称善。至则层嶂巍峨,丛林秀美,遍山流水潺潺,其源澄澈如镜。山高三里许,凭凌一望,目极百里,洵大观也。尧民称赞不已,指古松西北为来龙去脉,点穴最佳。余席极不复孤疑,一言断决。念斯事切要,而余看风水如此之速又如此之佳,实王照录之功也。”后来奕的墓穴即建在古松西北处之“来龙去脉”。

在我国古代《礼仪》上就有选择丧葬地要看风水的记载,大意说:“土壤有厚薄,水泉有浅深,故必须相地之可葬与否,而后经营之也。”可见当时考虑的主要是地下水位、地气、土质等自然条件,都是关系到棺木、尸体能否较长时间保存的问题,并未涉及与子孙后代的关系。秦汉以后,堪舆、相宅之风盛行,而且掺进了许多信仰的成分。郭璞的《葬经》说,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最好的墓地;谈房屋建筑的“营造门”也说:“凡住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此为最贵之地。这里的要求,就是指靠山临水,枕山面水,背靠山峰,面临平原。明代蒋一葵《长安客话》在谈到昌平天寿山明皇陵的风水时说:“皇陵形胜,自其近而观之,前有凤凰山如朱雀,后有黄花镇如玄武。左莽山即青龙,右虎峪即白虎,且东西山口两大水会流于朝宁河,环抱如玉带三十余里,实为天造地设之区”,所以明代有十三位皇帝的陵墓建在天寿山。这种“风水宝地”的观念,有浓厚的迷信色彩,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然而剥掉那层玄秘的外衣,使我们看到一幅人类原始生活的图画:为了生存和安全,人们选择背山面水的地域建造住宅,背后的山遮挡寒风,前面的水提供饮用和浇灌之利,这无疑是人为适应自然所取得的生活经验的反映。京畿西山一带,一向被认为是一块风水宝地,这是“京西多墓”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京西各类墓葬所采取的葬法,即安葬死者遗体的方法,主要是土葬,也有少量采用水葬,很少或者几乎不采用火葬、崖葬、天葬等方法。土葬是将装殓尸体的棺材埋入地下,堆起坟丘,竖立墓碑,有的棺材里还盛有陪葬品。土葬是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产生的,农业文明造就的亲土、恋土、入土为安的意识支撑着这种葬法。土葬要堆坟立碑,汉白玉碑的制作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碑额要雕刻盘螭纹,碑沿刻忍冬、缠枝纹;碑身刻的碑文不但要写明姓名、籍贯、家世、经历、文章著作、逝世时间,还要在最后写一段铭文,即概括性的韵文赞语。这是一般的写法。也有例外的,如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为其妻写的碑文,就别出心裁,别具一格:墓盖上篆文:“我妻胡墨林墓”,下边行书手迹为:“墨以1957年3月2日,谢世先十日,为余说此意。呜呼,心系人间,骨归泉壤。用铭其墓,来者鉴之。叶圣陶。”其文雅训,其情真挚。胡墨林墓在福田公墓。与碑文、墓志铭相类的还有挽联、悼词、诔文等。都是表达对逝者哀悼和追念的情思意绪的文字,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简直可以称作丧葬文体。土葬还出现了随葬品,京郊古墓出土的随葬品,不乏金玉器物、书画古玩、珍珠玛瑙、布帛绸缎。有的如同一座“地下珍宝博物馆”,贮满了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与土葬比较,火葬是更文明的葬法,在当代的中国逐渐处于优势。据考,火葬的出现与游牧民族的不稳定生活有关,同时也反映了一些民族“人死后乘火升天、走向光明”的观念。火葬的葬法与儒家礼教不合,明、清两代曾被明令禁止。但由于它具有经济简便、卫生等优点,特别是在首都近郊寸土寸金的条件下能节约土地,因而受到政府的重视并作为一项殡葬改革而大力推广,广大群众的观念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火葬后的骨灰盒,保存于公墓的骨灰堂,易于瞻仰凭吊,寄托对亲人的哀思。

再次,北京的传统丧葬礼仪,是人们、伦理观念的充分演示,是考察民风民俗的生动资料,传递着社会学和民俗学的信息。老北京人中较富有的人家,沿袭着一整套严格而复杂的丧俗葬制,从亲人死亡穿好“装古”、抬上“吉祥板”,向亲友发“口报条”报丧,“接三”、“送三”、奏哀乐、颂经、“放焰口”、焚化绿色大轿和朱轮轿车等“纸活”、“伴宿”、坐夜、焚烧楼库,到“发引”出殡,暂厝于寺庙或安葬于茔地,充满了迷信和宗教因素,浸透着封建礼教的孝道等伦理人情。其中的封建迷信和宗教因素,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愿望混为一体,其本质的虚伪和欺骗性,同时存在于庄严的礼仪之中。

历史的生动记录

墓葬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生动记录,是那个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人类历史进程的阶段性,民族的不同和文化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葬法和葬式,也造就了不同的葬制。葬制是有关丧葬的规制,诸如单身葬还是合葬,是单独建坟还是实行氏族、家族、公共墓地制,丧葬的等级等等。原始公社时期有氏族公墓,奴隶制社会坟墓中有殉葬的奴隶;在封建社会里,我国传统上持续最久、影响最大的墓地形制是家族墓地。过去京郊的家族墓地,要按男性计算世系,排列墓次,墓向统一,墓式一致,墓主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就如同图表式的家谱一样。京西上庄乡皂甲屯系纳兰氏祖茔以及绵延百余年的礼王坟就是如此。这种家族墓葬是我国传统的家族制度的缩影。即使从装殓死者遗体或遗骨、骨灰的不同葬具,如棺椁、骨灰盒等所用的不同材料、不同形制,也可看出它所反映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科技工艺水平、信仰观念和时代色彩的差异。

48 6820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