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读飞向太空港有感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精编5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读飞向太空港有感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读飞向太空港有感篇1
我刚听到要读《飞向太空港》这本书时,心中充满了不耐,认为它只是一本科普宇宙的书,枯燥又无聊,但读着读着,书中描绘的航天梦让我动容。
在被外媒称为“航天史上的灾星年”的1990年里,我们中国终于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世界为之轰动,我跟着书中的人物,血脉偾张,激动不已。
卫星发射的过程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难”。技术攻克难、资源利用难、谈判交流难、造卫星发射场难、发射卫星也难。在紧要关头,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把刚刚建好的卫星发射场给毁了,技术人员伤亡惨重,但他们没有放弃,在废墟上,硬是又建起了一个卫星发射场。当运输“亚星”时遇到阻碍,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技术人员们用炸药炸出了一条路。
在世界瞩目的状态下,“亚洲一号”成功升空并进入计划轨道。那一瞬间,外媒震惊,世界震惊,那些准备看中国笑话的人目瞪口呆,这就是“中国实力”!经过专家们的不懈努力,中国的国耻被洗刷,世界看到了一个崭新的,更强大的中国。
在遇到重重难关阻拦时,我们要学习中国航天人的精神,不灰心不放弃,努力钻研,终究能得到应有的嘉奖。
-->
读飞向太空港有感篇2
每当我仰望天空,心中总会涌起自豪之情。我为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各位科学家们的艰苦付出而骄傲。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繁荣强大。
《飞向太空港》讲述了祖国“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发射美国的“亚洲一号”,记录了中国航天人的坚持不懈与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时刻。
当中国的火箭首次发射美国的卫星时,我看到了作者异乎寻常的勇敢、热情、智慧和毅力开辟崭新的进取精神,看到了一种吞吐时代风云,勾勒航天历史的史家与作者融为一体的胸襟、眼光、抱负和气概,看到了一种呼吁人类团结合作的路。
一个民族从地球沉重地起飞,这路上承着无数人的希望,它的起飞是无数人用心血,青春,汗水甚至生命换来的。
泥石流把公路、铁路、房屋毁了,人员死伤无数,但面对大自然的挑战,,所有人没有退缩半步,不顾狂风暴雨,齐心协力,修好了路。
在“长征三号”准备发射时,一团团乌云移过来,“长征三号”因为天气原因,迟迟没有发射,但在每个人的努力下,终于等到了“第三个窗口”成功地将火箭发射到太空,那天夜里,是一个欢乐的夜晚,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都快乐极了,大家一见面就互相拥抱、握手、点头,说不尽的中国箭,道不完的美国星。
《飞向太空港》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强大,也让我们看到了航天人的努力。
读飞向太空港有感篇3
提起《飞向太空港》,脑中首先闪过的便是那令人为之震撼的的航天科技。
西昌,作者的第二个故乡。二十年前,他们被抛在这块荒芜凄凉的不毛之地,在世人看来是多么无望,对于发射美国卫星这件事,更是谬论。然而这个部队的青年们却对这片土地心连心地无法割舍,仿佛大树抓住了泥土样的恋情,他们在这里扎根,倾注青春、热血与汗水。
虽然没有先进的设备,但凉山彝族等十余个少数民族却以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热忱待客。他们在这片大山中,虽然无人问津,但内心却仍然充满信念与力量。这样的小山窝从荒无人烟到宾至第一位西方学者,再到那个轰动全世界的辉煌的夜晚,是谁在付诸努力?是这一行满腔热血的青年!科学家、航天技术人员夜以继日攻克难关,一次次实验,演习发射,总有意外,他们的脑中可能闪过放弃的念头,但他们依然坚持了下来,哪怕他们知道这可能会是个无法实现的目标,或者直到自己临终也无法目睹成功,但他们心底只有一个目标:付出自己的毕生精力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哪怕那么一点贡献,也是值得的。
我终于明白了,这叫做“不屈不挠为国争光”!生活呀,它就像这项航天工程一样,没有一路顺利,只有披荆斩棘方能到达目的地。途中会有让你绝望的意外,就好像这项航天工程中的某次演习出错,几十人重伤甚至身亡,它会让你不敢继续前行,不敢继续参与项目下去,但这才是希望的开始,这就是接下来的航天演习上更应该注意的警醒。就好像树叶,被虫子咬出了一个小缺口,才能由旁边的那瓣来补足;有了一圈的缺口,才能让这片树叶变得自然。
这挫折,何尝不是接下来美好的开始?听过这样一句话:“你需要磨炼目光,放纵自己,操演一场傲然的长剧,使出洪荒之力留住自己的美好。”是啊,留住美好不就是要经历像卧薪尝胆那样的历练吗?西昌的这一伟大壮举让中国航天技术前进了一大步,同时也是人类历史长河之中值得赞叹的一次迈进。现代科技在争分夺秒地创新进步,在各个国家的各个领域也颇负盛名,全书以科学性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为国献身的科技人员的兢兢业业,更是在展示一幅未来祖国发展的宏伟蓝图!这或许就是科技的魄力!它施展自己所有的无限潜力,让当下的人们享福,并开拓更美好的将来。
我曾不解,为什么一颗卫星向宇宙发出能够带来那么巨大的反响?为什么一艘神舟飞船的成功登月并返回能够一直铭记在历史上?为什么这些都是人类航天技术中迈进的一大步?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那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这是全新的探索,全新的挑战,这是为后人造福,为全人类追寻真理。
科技的力量啊,就如一把火焰,越燃越猛,散发火光与温暖,一代又一代传承人接过火炬,向前迈,永不停留!在中美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大方热情,将自己的风俗、特色传播给他们。一位美国专家感叹道:“中国搞火箭的专家,不光男人厉害,怎么连女人也都这么厉害!”他们亲密无间,工作时也幽默地来场“赌注”,开个玩笑……这都是国际友好的交流,宛如丝绸之路,将各国文化传递至四方,这也是祖国让其他国家改善对我国印象的一大原因吧!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中国航天事业进步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更多的是科学家们不屈不挠的航天精神,它告诉我们,要不屈不挠为国争光!
读飞向太空港有感篇4
前几日买来一本厚厚的《飞向太空港》,经过废寝忘食的阅读,我终于读完了整本书。
《飞向太空港》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书中既有中美专家携手合作的秘密和友情,也有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和冲突,展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辉煌成果,被称为中国“航天文学”的开山之作。其作者李鸣生也被称为“中国航天文学之父”。
最刚开始我是带着任务去阅读的,只想着快些读完这本必读书目,好换下一本我感兴趣的书。在我的印象中,这类书都是十分无聊的,只会说套话,干巴巴的,没有任何吸引力。可现在我才发现这种认知是大错特错的,这本书不但血肉丰满,而且感情充沛,文笔优美,吸引力极强。
这本书最让我感慨的就是展示出了一个“难”字。改革难,谈判难,拿到发射订单难,建发射场难,送卫星难,发射卫星也难。更何况,这难中还掺杂着中华民族近代百年来的屈辱,饱含着华夏子孙对祖国强大的希冀。一切沉甸甸的,似乎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遇到困难,却不消极,也不怨怼,只是去克服,去解决。这就是我在书中纷至沓来的“难”中看到的精神——一种感动我,让我心潮澎湃的力量!而我,会传承、会发扬这种精神,去创造属于我的奇迹!
在“长征三号”火箭运载着“亚洲一号”卫星升空那一刻,我和书中那群跳跃欢呼的人一起流下了激动的泪水。难想啊,这部“年纪”比我大上许多的航天文学,竟让我十分感动。
放下书本,我把左手放到胸膛上,感受着心脏的剧烈摇动。此时此刻,我终于体会到了什么是心潮澎湃,什么是血脉喷张。
读飞向太空港有感篇5
1990年4月7日夜晚,有一场十分特殊的婚礼,中国“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亚洲一号”卫星在万众瞩目中送入太空。那一刻,全中国沸腾起来了—大国,崛起了!
在李鸣生的《飞向太空港》中记录了“长征三号”将“亚洲一号”送入太空的辉煌时刻以及背后的辛酸史。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和苏联就开始探索宇宙,而被称为“火箭的故乡”的中国,却要花重金买外国的卫星,高价请外国人发射。西方人也为此嘲笑中国。就在这时,中国也开始了探索太空的路。
而这一切,都是在西昌一个称为“水帘洞”的大山沟里进行的。这里最大的特点便是“原始与现代同构”。航天人们的工作场所会发生泥石流,居住房子也恒简陋,饭有时还吃不上,书中写道:“公路上,‘解放牌’与老水牛互不想让,‘桑塔纳’与毛驴车比肩同行;既有手持钢枪的解放军,又有身披‘查尔瓦’的老彝族。”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依然不放弃。
除此之外,虽然发射场不是战场,没有你死我亡,但依然有牺牲,依然有惊心动魄。发射场的自然环境恶劣,随时都会夺走工作人员的性命;科学家们不分昼夜地研究丶攻关,有的甚至重病不起,献出了生命;外交人员更是紧张,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每一场谈判都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每一次发射,都有着英雄的流血和牺牲,都有着航天人才毕生的心血。
航天人们凭借着不屈不饶的精神,使得他们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依然锲而不舍,在很差的物质条件下依然顽强斗争。正是因为这样,中国的飞天梦才会实现而现代的我们正是缺乏这种精神。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少年,享受这优越的生活环境和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应该勇担重任丶努力学习,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在全体航天人的努力下,才迎来了1990年4月7日那个辉煌的夜晚,这不仅象征着中国也加入了探索太空的队伍,更意味着大国崛起了!
现在的祖国已经强大了,但只有我们学习前辈们那些宝贵的精神,祖国才会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