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财务论文实用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关于财务论文实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关于财务论文1

在一些情况下会计流程也被称之为会计循环,其是借助于会计部门已经制定好的财务会计流程,实施循环式经济活动实现其会计目标,会计则是采用货币形式计量会计信息,进一步采用专业方式和流程,对其会计信息实施有效的核算和控制,最后生成一种专业的财务信息与一些和经济业务有关的信息,从而为企业各个部门提供不同的信息供使用者为企业创造价值,信息生成和服务是由会计流程决定,在其会计流程子流程分类中,不需要依据其信息种类质量的好坏,具体为:

(一)数据采集流程

数据采集流程是会计流程的第一步,是通过最初的经济业务流程进行数据信息的采集,这些数据是需要对其加工的流程服务。其中数据采集流程中对所有业务流程的数据全部包括,主要包括的是原始凭证。

(二)数据加工和存储流程

数据加工和存储流程主要是通过数据采集流程采集到的原始凭证进行分类、凭证录入、信息重组等程序,并保存重组完整的信息结果,通常是在各类账薄中将其保存。

(三)报告信息流程

报告信息流程的内部报表以及外部报表,所采用的编制方式均是账薄和记账凭证,同时已经编制好的逐次递交到投资人、债权人以及管理者等人手中。基于数据处理角度,在其财务会计流程中所实施的各项活动,全部都能够将其认为是对信息的某种作用,以此形成的有序数据处理和信息生成过程。也能够将其过程分解成若干个部分,在其各个部分之中全部都有自己的处理任务,其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配合,均是在统一目标的统一下,所形成的一个会计信息系统,也就是会计活动的有机整体。

二、财务会计流程的优化策略

财务会计流程的优化进行重组主要体现在流程的简便,有两种方法可以进行重组:系统化改造法和全新设计法。其中系统改造法是在现代化发展趋势下,对其财务会计流程实施创新再造后,不同的决策者可以根据自己对信息不同的需要,直接从系统报告生成器中提供有针对性的会计信息。在提供的过程中,如果提供的信息不能使决策者满足,可以对系统重新发出命令,重新选择数据信息的流程;如果提供的信息使决策者比较满意,那么会计业务流程结束。系统有智能程序,智能程序有很强的记忆功能,对一些使用者不满意的信息,程序会开启记忆模式,自动对其修改,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系统化改造法的好处是,能够通过现实业务逐步对流程进行调整和改变,在一定时间内收到优化流程后的效益,很好的降低业务中的风险,使企业运行最大程度上正常化,这种方法的合理运用,在业务流程过程中能够省去很多浪费资源和人力的工作环节。全新设计法指的是从根源上对产品进行重新设计,提供不同的满足客户的服务方式,从基础对业务流程方式进行设计。全新设计法和原有的业务流程有很大的不同,全新设计法丢掉了原有业务流程中所有环节中隐藏的假设,从新的角度重新对企业业务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业务流程的设计。在优化后的业务流程各个环节中,前期业务流程中财务人员和相关业务人员可以全部参与,在其他部门设置一些会计部门的子系统,这样可以由非财务人员对供、销、存各环节的业务进行操作。两种方案的具体选择需要各企业考虑业务流程优化后非企业带来的经济业务的风险,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全面评估优化后业务流程的可运行性和改善性。

三、结语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5篇关于财务论文,希望能够让您对于财务论文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关于财务论文2

一、荷兰会计文献综述

荷兰的正式名称为“het 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中文译为“尼德兰王国”,意思是“低洼之国”,但更常用的名称是“Holland”,位于欧洲西北部,东面与德国为邻,南接比利时,西、北濒临北海,全境为低地,1/4的土地海拔不到1米,1/4在海平面以下。荷兰的会计研究与Theodore Limperg[1879–1961]这个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Theodore Limperg是阿姆斯特丹大学的会计学教授,不仅是荷兰会计之父,而且是商业经济学之父,重置价值理论的先驱者之一,在20世纪上半叶的荷兰会计界占据统治地位。

(一)重置价值对荷兰会计发展历史的深远影响 重置价值是Theodore Limperg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对荷兰会计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菲利浦公司从1951年开始采用现行价值会计,几经改革,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现行价值会计制度,对外报告直接采用现行价值会计,而将历史成本会计资料作为补充信息。由于满足了外界对通货膨胀会计信息的需求,菲利浦的会计报表曾一度在《财务时代》的全球年度报告调查中被评为最佳年度报告。受Theodore Limperg的影响,荷兰重视管理会计,尤其重视重置成本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走在世界的前列。Limperg(1917,1918)的几篇重置价值理论文比Fritz Schmidt(1921)的重置价值理论的专著早好几年。他强调理论的经济学基础,认为Schmidt的理论是通胀条件下的纯人为反映(Klaassen和Schreuder 1984),但是这种观点受到很多质疑。Klaassen和Schreuder (1984)提供了Limperg的重置价值理论的解释说明,Solomons (1966)在注释中用了一些Limperg不可能用的观点,如Bonbright对所有者的价值观点。Limperg和Schmidt不仅关注资产负债表确认,同样关注收入确认、资本保全、递延所得税、分配和其他方面的问题。Schmidt (1921)研究了现值和其他价值,Limperg理论超出了Schmidt的理论范围,给投资决策提供了依据。Clarke和Dean (1992)认为他们的部分观点不同。Schmidt 和之前的Kovero一样,对重置成本的增加和减少是对称处理确认未实现的损失和收益,但是Limperg 不是。另外Schmidt强调超越个别经济实体,达到宏观经济的层面。这个细微区别今天看来不值得争论。Ilmari Kovero (1911a)重置成本方法领先于Limperg和Schmidt的成果,但Schmidt和Limperg都没有提到过他的先驱贡献。

(二)Limperg理论的世界影响与后人评价 Limperg的理论主要是通过英语文献引用产生影响的,May(1966); Seventer (1969, 1975,1996);Burgert (1972);MacDonal (1977);Ashton1981;Sloten (1981);Cattella (1983);Enthoven (1983);Clarke and Dean (1990, 1992);Camfferman和Zeff (1994)。法国会计文献中,Perridon (1956–57)曾讨论过Limperg的理论。Camfferman (2005)的著作中单独一章介绍Limperg,而将Fritz Schmidt和Veit Simon和Eugen Schmalenbach合并成一章,足见对Limperg的重视。和Schmidt几种语言的著作不同,Limperg的主要出版物 (如1917,1918, 1932, 1937)和几卷去世后汇编的 (1964–68)的会计和商业经济学等著作大部分都是荷兰语,让人们无法准确评价他的贡献。Clarke对Limperg的遗著解释如下:文集由没有发表的手稿综合而成,以论文附注形式出版,第七卷文集没有提供参考书目。编辑声明“Limperg 生前从来没有系统的出版过他的理论,他的知名度远没有一眼看起来那么高。”Van Seventer说:“Limperg从来没有完整的出版过他的理论,仅限于数篇论文中,Limperg整个职业生涯对批评很敏感。”(Clarke和 Dean 1992)。

(三)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荷兰财务会计研究 由于Limperg传统的影响,二十世纪的下半叶荷兰会计的主要研究议题仍然是重置价值,另一个非常著名的荷兰学者Meij (1948, 1954,1960)也非常关注计价问题,较早的著作Straaten (1957)分析了收入概念的局限性。还有几个学者试图扩展Limperg的理论:Nederstigt (1952)分析了递延所得税的必要性和重新估值;Scheffer(1962)介绍了杠杆调整的概念;van der Schroeff (1975)细致地分析了Limperg资本保全概念的局限性和收入确定方法的其他特征。Burgert(1967,1972) 探讨了重置成本及涉及到的准备金问题,重述 Clarks的“不同目的,不同成本”观念,认为分步格式的利润表体现了不同的收益观念。Enthoven (1976)的提出了重置成本会计增加未来收益的波动性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晚期币值不稳定)。Klaassen和Schreuder (1984) 认为,这时期荷兰的会计研究拓展了传统研究的范围,扩展到大多数很流行的主题,从对会计实务和法律案件的描述到规范分析、实证研究以及与欧盟其他国家会计准则的协调(Schoonderbeek 1987)。可能和荷兰的会计法律相对宽松有关,荷兰的会计研究中理论和实务联系得很紧密。其他非常著名的荷兰的财务会计著作还有(包括荷兰语和英语):Pryut (1954)、Bouma和Werkema (1965)和收入确认的主观性有关的论著;Hoogedorn和Bijl合著的书和Hoogendorn (1993)的1篇论文都和财务报告有关;Klaassen和 Schreuder (1980) 和Klaassen (1975, 1991,1993)的财务报告披露有关的一系列论文。最近些年,倾向于欧洲的传统,不仅强调股东,还包括利益相关人即雇员、顾客、政府部门等。Bouma和Feenstra (1997: 181)认为荷兰学者倾向于原则推理的规范研究(如Dijksma1986–90和Buijink 1992),但最近经验研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如Feenstra 1985; van de Poel1986)。90年代以来,Kees Camfferman (1996a, 1996b,1997, 1998)出版的著作很值得注意,包括自愿财务报告的专著和一系列广泛涉及的论文。

(四)荷兰的审计研究 Limperg以少见的方式(1926,1932–3)在这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反对传统的只是例行地收集证据的审计程序,建议用更有社会责任和道德良知的审计人员。Maijoor(1991)分析了会计规范经济学。Bindenga(1993)抱怨了理论和实践的差距,Biggs等(1994)驳回了这个方面的问题。Quadackers等(1996)调查了荷兰公司的审计和审计风险评估计划,Hassink (2000)探讨了会计和审计的合同。Bouma和Feenstra (1997)认为,财务会计系统的设计和适应不可分割,形成了审计和法律行业的特殊内容而不是会计学科的内容。

(五)荷兰的成本会计研究 虽然Limperg在这个领域似乎也有一些贡献,但由于Limperg和他的支持者不能容忍反对派,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管理会计不能以一个很和谐的方式发展。很多潜在的管理会计理论家和研究者寻找一个和经济学家一起庇荫的学术环境(Bouma and Feenstra 1997)。他们认为荷兰成本与管理会计和其他方面被狭隘的重置价值理论阻碍,除非变动成本(而不是重置成本)被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去,否则Limperg的观点会受到挑战。有两本有关管理会计的组织理论方面的著作:Meer-Kooistra和Bouma(1993)的合著;Helden (1994);还有Helden(1997)关于成本分配和荷兰当地政府的产品成本的1篇英语论文。此外,还要提到社会责任会计和人力资源的会计(Dekker1981;Schreuder 1981;Bouma和Feenstra1975),另外一个著作丰盛的荷兰裔美国会计学家(Enthoven,Hendriksen,Vangermeersch和van Seventer ),这些文献都以荷兰为参考的,很多题目有很宽广的视野。

(六)荷兰的会计史研究 Camfferman (1997)提供了接近200本文献书目,是很综合的资料。除此之外,还应该提到的几本书有:de Waal (1927) 和ten Have (1933) 17、18世纪复式记账教育有关的书。Kraayenhofen(1955)——荷兰著名的审计师,对财务报告也有一些影响,他写了会计职业调查。还有大量的关于Limperg和荷兰会计学派的研究,如Seventer(1969,1975,1996) 的三本关于过去会计事件的书,还有关于Theodore Limperg本人的专著。之前更早关于Limperg的书是法语和英语的(Camfferman和Zeff 1994;Camfferman 2005)。还有其他专著,如Bouma (1966)关于公司目标,Bouma和Feenstra (1975)的从1970到1973年荷兰公司的个性政策的变化,Klaassen和Schreuder(1984)关于荷兰的会计研究发展,Hoogendoorn和 Bijl(1992)20世纪90年代的财务报告选集,Limperg之后的Bouma(1992)的管理会计专著。两个澳洲学者Clark和Dean (1992)作了Limperg和Schmidt的重置成本理论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Enthoven (1982)及Brink (1992)研究了Philips (可能是荷兰最著名的公司)的会计政策与实务。Zeff(1993)研究了财务报告的历史发展,Camfferman(1996)荷兰会计历史;Camfferman和Cooke (2001)在日本(1605–1850)合著的荷兰会计的回顾。

二、芬兰会计研究综述

芬兰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国家,却有令人吃惊的会计研究历史,它的学者在会计研究方面有巨大的兴趣和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一)早期的芬兰会计研究和会计教育

(1)Kovero的文献与影响。19世纪著名的芬兰学者Kovero(1877-?)不仅用芬兰语(如1905,1907-16,1910,1911b,1926, 1931,1932,1935),还用德语(1911a,1938)和英语(1933,1959),他关于重置成本、未实现利得的作品,还有估价与税收的关系的论文,分别在日本和德国引起巨大关注,但是在讲英语的国家没有得到重视。

(2)芬兰工业化(1860-1917)时期的商学院。Lilius(1862)单式计账的教材是芬兰的第一本簿记教材,在芬兰工业化的早期出现了好几个商学院:奥卢的商学院(用芬兰语和瑞典语教学),芬兰商业协会的商学院(1898), 和瑞典商业高等学校(1909年成立,后来转到大学水平的瑞典经济学院的名下,现在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和瓦萨)。赫尔辛基的帝国亚历山大大学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开始了簿记教学,真正的大学会计教育是随着1911赫尔辛基的经济学院成立开始的。1927年,土尔库经济学院,赫尔辛基的瑞典经济学院,还有土尔库的经济专科学校都处于芬兰会计和商科教育的前沿地位。二战后,更高级别的商学院成立,1950年,土尔库和瓦萨经济学院(现在是瓦萨大学)成立。坦佩雷(Tampere)和于韦斯屈来(Jyv?覿skyl?覿)大学都保留了商学研究部。

(3)1911到1938年主要受德国的影响较大。尽管英语文献对芬兰的会计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Lukka等人(1984: 17–18)认为从1911到1938年芬兰的会计研究主要受德国的影响,Kovero在德国柏林的博士论文, Kaitilia (1921a), Brommels (1928) 和Nurmilhati (1937)的著名论文都受德国影响较大。S. N?覿si和?覿si (1997: 203)认为最初的课堂文献如Calmes, Lehmann, Penndorf, Schmalenbach, Schubitz, Tremponau等主要是德国人的, Kaitilia (1921a, 1921b, 1928, 1940)的一系列从账簿、财务会计到成本会计的论文基本都受到德国的巨大影响。德国影响力的另一表现是将会计视为企业经济学的分支。

(4)早期的芬兰会计研究士论文呈现较高的研究水平。Kovero (1911a), Kaitilia (1921a),Brommels (1928), Nurmiahti (1937),Virkkunen (1951),J?覿gerhorn (1965),Jaaskel?覿inen (1966),K. Virtanen (1979)等博士论文都呈现较高的水平,他们在财务会计、财务报告、资产负债表估计和折旧问题等领域有很突出的偏好,其次是对工厂会计的兴趣,40年代后才开始成本会计方面的研究,真正的学科研究从二战后Virkkunen (1951, 1954,1961)才开始出现。

(二)芬兰的第二代学者及其影响 芬兰的第二代学者Martti Saario通过Schmalenbach创立了“芬兰”模式,并被E. Artto和J. Lethovouri发扬光大。随着Martti Saario、Esa Kaitilia、Unto Virtanen和Henry Virkkunen的大量著作问世,芬兰学者在管理会计、行为会计、会计伦理等领域中声名鹊起。另一个著名的芬兰会计学家是Jaakko Honko,他提倡投资导向和现值分析。目前活跃于学术界的知名人士有:Laitinen、Lehtonen、Kari Lukka、Majala、M?覿kinen、Juha N?覿si、 Salmi N?覿si、Neilimo、Philanto、Reponen、Riistama、Salmi、Tamminen、 Vehmanen、Wallenius、Wallin等,他们的研究领域宽广且方法多样,从方法论的分析性哲学观、经验性实证观,到具体方法的决策导向观、行为导向观。会计史和管理会计领域的成果有:Riistama and Jyrkki?觟的一本深受欢迎的教材;Alaluusua and Lukka在预算方面的研究;Kasanan、Lukka和Siitonen颇有影响的成本研究,被译成英文;还有Lumij?覿rvi、Kasanen和Malmi、Granlund等(以Lukka和Granlund的成就最为瞩目)。受Schmalenbach的影响,Saario (1945,1949, 1959,1965)的研究兴趣从资产负债表转向利润表,奠定了芬兰会计的学科和法律基础,不过眼下的会计发展趋势与Saario的部分观念相矛盾。在下半世纪,Artto(1968)应用Saario的“优先成本模型” 融资理论和对称原理,检验了芬兰公司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比较了不同行业利润分配活动。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晚期,Lethovouri (1969,1972)延续了Saario的研究,奠定了现代芬兰会计的理论基础(Lukka等1984)。其他同时期有影响的博士论文成果有:Grandell(1944)的会计史研究,E. Kaitila (1940, 1945)的成本会计和量本利理论分析以及U. Virtanen (1949)关于芬兰产业成本结构的论文。二战后Virtanen (1959)专注于行为会计事项的研究并强调商业道德。 Virkkunen (1954),Kaitila(1940),其中Saario (1949),Virtanen (1949)和 Virkkunen (1951)的管理会计方面的论文,Saario提出的成本不是按比率由收入补偿,而应该有更“理想”的优先顺序,对芬兰的会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个观念和后进先出的原则合并一起,就是“产量越少,成本顺序越优先” (Lukka等1984)。

(三)芬兰的第三代学者及其国际影响

(1)20世纪50年代Honko主要贡献与地位。芬兰另一位著名的会计学家Jaakko Honko(1955,1959,1963)的研究明显超出芬兰的国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投资问题,和收入确认计量中的现值方法。Lukka等(1984)认为Honko的贡献是把累计收益看成是对固定资产的补偿和可供分配的利润,避免了折旧问题。

(2)20世纪60年代芬兰会计研究的国际影响开始显现。Jagerhorn (1965)关于年度报告的信息内容比美国该方面的研究还要早,尽管这篇论文侧重于审计和实验方面。其他研究包括:Kettunen (1974) 有关芬兰公司的盈利能力的,用数学的方法计划J?覿?覿skel?覿inen(1966)和Meyer (1971)计算税收,计算增长和产量模型Ruuhela (1972),还有相似的计算投资、生产和市场份额Lindstr?觟m (1972)等。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下半叶和80年代早期的通货膨胀时期,一系列有关通胀调整和相关计量问题的文献涌现,如:Riistama (1971,1978),J?覿gerhorn (1975) 和Aho (1981a,1981b)。在Lehtovuori (1973)和 Kettunen(1974,1980)的研究中,方法论和科学性方面成为研究主流。

(3)20世纪70年代下半叶和80年代的几种方法论。根据N?覿si (1997),芬兰的学术主要有四种方法:第一、“概念法”,可能回应英美的广义“哲学分析”方法,出现在Pihlanto(1978), Majala (1974, 1987, 1992)和 N?覿si(1980a, 1980b, 1981)的财务会计领域和Virtanen(1979)和Vehmanen (1992, 1994)和管理会计方面的论文中。第二、“数学的”(或实证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芬兰至今仍占主流地位,早期有Prihti (1975)、 Majala (1987, 1992)、 Neilimo (1975)、 Tamminen (1976,1992, 1993)、 Laitinen (1980)、 M?覿kinen (1980)、 Neilimo 和 N?覿si (1980)等人的论文,和Lehtonen(1976)和M?覿kinen (1976)在管理会计领域的文献。第三、“决策导向的”方法,或多或少回应美国的决策有用的方法,在财务会计领域Salmi (1975) and Riistama (1978)使用,在管理会计领域Wallenius (1975), Reponen (1977)和 Wallin (1978)使用。第四、“行为导向法”,与英国的“批判——诠释主义”哲学观有关,出现在Philanto(1978, 1988a, 1988b, 1992, 1994)、 Majala (1982)和Lukka(1991)等人的论文中,90年展较快,在年青一代广受欢迎。行为导向强调了哲学方面(Lukka 1990宣称所有的现实仅仅只是人的建设,Mattessich2003)。芬兰会计学者似乎对哲学反映和社会学会计研究有特殊的偏好。还应提到的文献有:Neilimo(1981)和Majala(1982)的公司社会会计研究;N?覿si(1995)、Niskala和N?覿si (1995)的“利益相关人理论”的讨论;Kovero (1959)和 Pitk?覿nen (1969)的公共管理;Virtanen (1959)和Brunsson (1981)的道德问题;Paasio (1981)的会计作为控制和信息系统理论。上世纪90年代晚期《欧洲会计评论》中芬兰的一系列PE相关的财务研究论文。

(四)芬兰的会计史研究与成本、管理会计文献

(1)芬兰的会计史研究。芬兰会计史方面的主要成果有:Grandell (1944)的芬兰旧会计模型研究;Virrankoski (1975)的芬兰经济史研究;Salmi(1976,1978)回顾芬兰的会计和N?覿si(1993)回顾商业的论文;Rasila (1982) 关于芬兰的经济历史和工业化研究;Tainio等(1982)关于芬兰的商业经济的历史回顾;Kettunen (1984,1986)的两篇探索芬兰商业发展起源的研究;Lukka等(1984)的芬兰会计史研究;N?覿si and N?覿si (1985,1997) 20世纪40年代后的会计史博士论文和芬兰会计商业经济传统;N?覿si (1990)从上世纪中期到80年代晚期的会计发展研究。Pihlanto and Lukka (1993)的关于Martti Saario和他的遗著研究。N?覿si(1990,1994)的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的会计思想发展,和他的19世纪初到60年代芬兰成本会计演进的研究。

(2)芬兰的成本与管理会计。Riistama and Jyrkki?觟(1970)的管理会计教材达到12版之多。Alaluusua (1982)和Lukka(1988)的预算方面研究,90年代一系列有趣的成本研究发源于芬兰:Kasanan等(1991, 1993的英文版)提出管理会计的“建设方法”研究;Lumij?覿rvi(1993a,1993b)分别有一本书和1篇论文讨论了芬兰的作业成本会计和管理; Kasanen和 Malmi (1994)的著作比较了传统的成本会计和作业成本会计;Granlund (1994)研究了管理会计与公司危机之间的关系;Virtanen等(1996)研究了成本会计的驱动因素。尤其要提到的是,Lukka和Granlund(1996)的芬兰成本会计实务研究,证实了劳动力成本比重不断下降、不断变化的战略和营运环境趋势,还发现尽管芬兰工业相对先进,但作业成本法没有预期使用多。

三、北欧其他国家会计研究综述

斯堪地纳维亚国家的会计研究始于瑞典学者Oskar Sillén,其最为知名的作品是以德语发表的瑞典估价理论历史一文。瑞典另一位早期的杰出学者是Albert ter Vehn,主要研究成本会计。

(一)北欧国家的早期发展 北欧国家产生了一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早期有2个全球著名的经济学家。一个是 Oskar Sillén[1885–1965],斯德哥尔摩的商业经济学院1913到1950经济系主任,也是1923到1941特许审计师协会的主席。 他关于瑞典历史成本理论(Sillén1929)的论文得到全世界的尊敬。他还出版了一本德语审计著作(Sillén 1926)和几本瑞典语著作。Sillén的著作主要是财务会计和审计方向,实务和理论都很完善,他的成就得到Wallerstedt (1988)的称赞。另外一个是Albert ter Vehn [1900–1997],他1926至1967任哥森堡经济学院主任。他的德语著作从会计理论发展到德国商业法律(ter Vehn 1929),瑞典语著作完全成本标准化(ter Vehn 1936) 影响力都非常广泛。他的主要研究兴趣在于成本与管理会计和会计图表的建设(在欧洲大陆盛行)。另两个经济学家分别是Ingvar Ohlsson (1953)和 Aukrust (1955)。

(二)1950后北欧国家的管理会计研究 20世纪下半叶,北欧国家对预算会计各方面产生了特别的兴趣。这个现象在丹麦很突出,Madsen (1959,1970)的两篇规范和一片理论著作刺激了随后预算方面的实证调查研究;Polesie (1976a,1976b)的两篇论文分别研究了“目的预算(goal-budgeting)” 和目标预算(budgeting by objectives)。Madsen和Polesie(1981)进一步研究了预算的行为元素,明显比其他研究的范围要广。瑞典Samuelson (1973) 和Magnusson (1974)关于预算控制的著作,Gavatin (1975) 预算激励方面的著作。?觟stman (1984)指出:“尽管这些项目都包括经验数据和应用问题分析,也要特别强调观念问题”。北欧国家20世纪70年代后研究兴趣发生了很大转移:Riise(1969)关于决策和控制的成本计算; Arvidsson(1971,1973)的转移价格的两个研究;Jennergren的(1971,1980)斯坦福的博士论文是关于分散资源分配的数学理论和另外1篇关于会计对利润影响的论文;Provstgaard的 (1972,1976) 会计的利润功能分析;?觟stman’s (1977,1980)关于管理控制的会计计量的实证研究和行为会计研究;Ljungkvist (1982)的价格变化和管理控制;Ask和Ax (1992)的分析瑞典制造业产品成本发展的英文调查;Frenckner和Samuelson (1984)关于行业产品成本;J?觟nsson (1996a)关于会计作为普遍提高方式的研究;?觟stman (1977)以会计计量作为控制的方式;Samuelson(1989,1990)的论文和著作分别是关于瑞典的管理控制方式和会计信息系统的,Ask 等(1996)关于瑞典的成本管理。和行业协会的合作对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除了关注成本设计和相关的报告的研究(Hedberg and J?觟nsson 1978),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也有讨论、试验和直接应用边际成本(Freckner和Samuelson 1984; J?觟nsson 1991)。Ask和Ax(1992)研究发现瑞典大约40%工业企业用边际成本和完全成本或者吸收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会计受到行为学和计算机研究的影响越来越大(Polesie1976a,1976b;?觟stman 1973,1977; Gr?觟nlund and J?觟nsson 1990; J?觟nsson 1996a,1996b)。一个相关的研究是公共部门管理会计研究(Oson 1983; J?觟nsson1982; Brunsson 1989)。Engwall和Gunnarsson(1994)出了一本文集《管理会计的学术背景研究》。

(三)北欧各国的财务和社会责任会计 在财务会计和会计理论领域,北欧各国的主要有以下研究文献:Palle Hansen (1962)的著名代表作,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利润的会计概念。Sven-Erik Johansson (1965)的瑞典投资准备系统的著作——这个主题实际是财务理论的领域。Kinserdal的挪威行业年报中包含的信息分析;?觟stman’s (1973)的会计报告使用和设计的实证研究;Eriksson (1974) 的合并财务报表中包含的信息研究的著作;Kedner (1975)的破产问题研究;J?觟nsson (1988,1991, 1994) 的几个主题的著作:会计规范和主要结构,政府监督时的会计角色;在强势政府背景下不断变化的会计规范的构成。在70年代财务会计的几个特殊分支中,有一个分支主要研究20世纪70年代的通胀会计,如?魦kerblom (1975)的通胀时代的商业公司;Wideb?覿ck(1976)的通胀会计和预算;Br?觟oms和 Rundfelt (1979) 的通胀会计和养老金会计年报的价格调整方法。?觟stman (1980)的通胀会计概念研究。关于公共服务会计,必须提及的有Oson (1983)关于市政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和使用的著作;J?觟nsson(1982)地方政府预算行为案例研究的英文文献(?觟stman1984);J?觟nsson-Lundmark (1976)的养老金会计。社会会计方面,?觟stman (1984)只列出了Gr?觟jer和Stark (1978)的研究,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导向性研究著作,应用于两个瑞典的公司。北欧国家的会计研究对英语国家的会计研究有深远影响,最著名的是挪威裔美国学者James A. Ohlson 大量开创性的著作(如1987,1988, 1995)“干净盈余”净化理论,Froystein Gjesdal(1981)关于会计的论文。丹麦学者关于透视会计信息的论文也值得关注: Christensen和Demski (2003)合作的; Christensen和Feltham (2003, 2005)合作的两卷著作。Skaerbaek(1998) 的论文《丹麦中央政府的会计技术政治》和Tornquist (1999)的实证会计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四)北欧国家的会计史研究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方面研究外,北欧国家的会计史研究列示如下:Carlson(1986)关于瑞典大型企业高管研究;另一个是Engwall (1992)关于瑞典的商业经济和主要代表人物研究;Gunnarsson (1994)关于瑞典经济学家的奠基人Anders Berch的著作研究。另两篇英语论文:?觟stman, L. (1984)的关于北欧国家的会计研究以及J?觟nsson (1996b)的关于瑞典的会计和商业经济传统的著作。提到瑞典的会计历史,不能不提到金融天才Ivar Kreuger,他的工业王国和他的破产带来的巨大影响。它不仅影响到瑞典的审计行业,还有随后的法律,而且影响了这个小国的政治前途。这种崩溃甚至让纽交所震惊,影响到了美国的会计立法。

[本文系郭道扬教授主持的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会计通史系列问题研究》(课题编号:11&ZD14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松年、薛文君:《比较国际会计研究——荷兰会计》,《上海会计》2000年第4期。

关于财务论文3

关键词 财务文化; 财务理论; 财务制度

现代财务理论经过五十多年的演进,无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富有活力的内在有机的方法体系。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之相关的消极趋势似乎也在滋长着,财务理论对于其分析范式的自信正在演变成哈耶克所警戒的“致命的自负”。这种心态,阻碍了财务理论以沉静谦逊的姿态借鉴与汲取来自其他学科的思想精华。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财务理论对于“工具理性”的尊崇已经使得其发展成为一种精致而繁琐的“数学形式主义”。作为现代财务理论基础的资产组合理论、有效市场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MM资本结构理论和期权定价理论等,几乎无一不运用数学模型予以表述。翻开我国近年来出版的财务理论书籍及杂志,这一现象也能得以验证。财务理论在普遍性和统一性逐渐趋于“完美”之时,其实也抽象掉了财务理论所必须关注的文化与制度这些重要的路径依赖要素,抽象掉了财务理论背后的文化传统与民族性,因而也同时消解掉了古典经济学中始终坚守和洋溢的人文关怀的精神立场。

著名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认为,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企业财务也不例外,企业财务的背后就是财务文化。企业财务文化与财务资本的结合,是推动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因素。因此,注入“文化”因子于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之中,深入挖掘财务学的文化内涵,不仅将对原有的财务管理学带来冲击,同时也预示着我国财务管理的实践方向和发展趋势。

一、财务文化的内涵界定

对于财务文化内涵的界定,近几年我国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观点如下: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课题组(2003)认为财务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财务人员在长期的财务理论与财务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最高层次的、非经济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财务文化可分为财务物质文化、财务制度文化和财务精神文化。财务价值观、财务精神(风气)、财务道德观、财务知识、财务形象和财务设施是财务文化的要素。财务价值观与财务道德观是财务文化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冯巧根,2003)。

陈兴述(2003)认为财务文化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去认识。广义的财务文化是指影响财务发展变化及其模式选择和财务行为的,包括知识、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在内的人类的活动方式、行为模式以及精神与物质设施构成的并为财务所隐含的复合体。狭义的财务文化仅仅是指财务人员的意识形态,即财务人员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化观念。

李连华(2004)则认为财务文化应该包括财务价值观和财务理念两个不同的层次,财务价值观指股东利益最大化、诚信至上、社会责任感,而财务理念则是服务为先、现金至上、时间价值最大化、财务风险最小化、沟通和合作、财务管理创新。

夏明(2006)认为广义的财务文化是企业在财务领域的渗透和体现;狭义的财务文化是企业财务部门长年累积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财务宗旨、财务观念及财务行为准则的综合,是融化于企业财务流程并与企业的资金流、行为流相互糅合的一种“文化流”。

二、财务文化对传统财务理论的影响

企业财务文化是一种“内隐文化”,是企业为了实现财务目标而一贯倡导、逐步形成、不断充实并为全体成员所自觉遵循的理财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观念,以及由这些因素融会、凝聚而形成的整体财务管理精神风貌。不难看出,财务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以激发财务人员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和财务管理思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强调建立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哲学。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时都以人为出发点,以文化的形式实现财务人员群体的凝聚力,从而使财务人员群体发挥出最大的整体功能。作为一种财务管理思想,它认为财务人员是财务管理的主体,财务管理的核心是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只有提高财务人员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文化素质、道德情操等,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由此可见,传统财务理论忽视财务文化的重要性是偏误,而重新挖掘财务学的文化属性并以此探讨财务文化对传统财务理论带来的影响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研究前提的重新界定

任何一种理论,必须有其严谨的理论前提。而财务理论的理论前提从根本上可归纳为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缘于古典经济学兴起之初。“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和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在亚当・斯密看来,“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内涵是:经济人是自私的,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是驱动其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经济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扩大社会物质财富的过程。因此,“经济人”可以设定为“利己动机+理”(李心合,2003)。这一假设运用到财务理论中,才有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的可能,才有资本成本成为企业融、投资决策的依据和标准等等。可见,经济人假设是判断经济主体行为是否合乎理性的价值判别依据,如今已成为指导我们认识公司财务问题最有影响力的分析工具。

理性经济人假设在现代财务理论中得到充分运用和体现,但其局限与无能也使人们越来越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第一,中国从“富则修”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经历了对穷的狂热、虚假的赞美到对金钱病态的疯狂追求。在物质财富面前,部分中国人变得狂躁不已,把道德置诸脑后,不择手段。这正如马歇尔所说,“所谓经济人就是他不受道德的影响,而是机械地和利己地孜孜为利”。第二,经济人也可能存在私人偏好和社会偏好。在现代经济学中,说“经济人是自私的”,仅仅是就“使偏好函数最大化”而言的。作为经济人,“自利”这一概念仍然可以很好地表达包含利他偏好的“私人偏好”:一是基于“血亲机制”,经济人自愿放弃自己的部分财富来改善亲朋好友的处境而获取“声誉收益”;二是基于“互惠机制”,经济人以牺牲眼前的资源来换取未来的更大回报。此外,经济人追求的个人利益并不只是物质利益,受人尊重、社会地位、名誉等“个人的社会价值”也构成个人利益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的人在不同的制度框架内,既可能是利己主义者,也完全可以是共同利益的直接追求者,甚至可以是利他主义者。这正如经济学家A・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一书中所言,“如果假定人类是坚定的自利者,永远以一种自我中心的范式来行使自由,那么对理性的进步和公共行动的预期就是异想天开。”第三,当我们进入那些与交易缺乏明显的、直接的联系领域时,经济人就会终止履行经典教义的规定(杨春学,2005)。企业家为保护环境而自甘受损、为救助穷人而匿名捐款、为社会公正而甘愿牺牲等行为,都是理性经济人假设难以解释的。同样,经济人假设也难以解释企业员工出于对团队的忠诚而忘我工作、不计报酬。因此,我们不能把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视为唯一符合理性的,而追求其他目标(如公益精神、团队精神等)就是不理性的,这将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从财务文化的角度来考量,财务理论的研究前提应该是“经济人”与“社会人”的交融。

(二)研究导向的重新定位

在传统财务理论中,把企业的行为抽象为理性经济人的行为,这种理性的集中表现就是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的目标。以此为导向,传统财务理论构筑了一套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理论体系。但是,这套理论体系直接导致了财务价值导向的偏颇,基本上排斥企业“与制度相关动机”和“与伦理相关动机”,而这些动机事实上都是现实世界里企业财务活动无法回避的。因此,在嵌入财务文化的情况下,财务研究导向(即企业理财目标)就需要作出重新定位。我们知道,企业作为多种资本的集合,作为一系列经济性和社会性契约的集合,其目标函数的结构是很复杂的而不是单一的,其中既有经济性契约的目标函数,又有社会性契约的目标函数。经济性契约的目标函数要求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社会性契约的目标函数要求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还应该履行其社会责任。因此,从财务文化的角度来考量,财务研究导向应该是“利润”和“责任”的统一。

(三)研究方法的重新考量

传统财务理论在研究方法上承袭了个体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是由个人或个体组成的,所有行为都是个人或个体的行为,在个体成员的行为被排除在外后,就不会有社会整体的存在和现实性。哈耶克(1989)说得更彻底,“我们在理解社会现象时没有任何其他方法,只有通过对那些作用于其他人并且由其预期行为所引导的个人活动的理解来理解社会现象”。但是,财务学界对个体主义方法论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评,认为其存在严重的缺陷:第一,个体主义方法论将人类行为的动机假定为主观效用价值最大化,而这个假设的理论前提是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性。然而事实上,由于社会成本的存在,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随处可见。第二,个体主义方法论在确认公司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却忽视了非财富性目标的客观存在。第三,由于实证研究的盛行,运用个体主义方法论构建的传统财务理论基本上无视制度和文化因素对公司财务行为过程和方式的影响,而是只注重“理性工具”(即财务技术)。不可否认,财务研究方法由于包含众多的数理知识而呈现出明显的技术性特征,但“人”(既为经济人,也为社会人)的“观念判断”却常常决定财务研究方法的走向和结论。因此,从财务文化的角度来考量,财务研究方法应该是“技术”和“观念”的糅合。

(四)研究对象的重新表述

传统财务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局限于公司财务的经济效率性,或者说价值创造是传统财务理论的研究对象。但不管如何表述,传统财务理论忽视财务的社会性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当然,作为创造财富的经济组织,企业关注其价值的最大化也无可厚非。但是也应看到,公司财务行为作为一种嵌入在社会结构中、受社会结构限制的网络化行为(李心合,2003),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或无法离开社会对其的影响。历史、文化、经济与政治制度、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非经济要素,同样是进行财务理论研究时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说,财务理论研究不仅要关注财务活动的效率性,还应该关注财务活动背后所蕴藏的财务关系。因此,从财务文化的角度来考量,财务研究对象应该是“价值”与“关系”的互动。

(五)研究内容的重新审视

在传统财务理论研究中,一般将财务管理划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营运活动和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并单独研究某一项财务活动的规律性。这从企业财务管理的角度看是必须的,也是重要的。但是,这种“就财务论财务”的思维偏差势必导致财务理论研究的日趋封闭。所以,对财务理论研究内容的重新审视,就应该把握两个方向:一是重视财务制度的重要性;二是强调道德文化的重要性。

对财务制度的重视,除继续研究完善财务本位性正式制度外,尤其应当重视财务关联性制度的研究。所谓财务本位性制度是指直接约束企业财务行为要素的制度规范,它既可以是财政部制定并颁发的企业财务通则,也可以是散见于公司法、税法、证券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中的“公共财务规则”。而财务关联性制度在性质上并不是财务性的,比如伦理道德、产权制度、市场制度等,但却对企业财务行为及其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财务网络关系起约束和限制作用。财务关联性制度事实上就是财务本位性制度的环境性约束条件,因而财务本位性制度与财务关联性制度需要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以摆脱传统财务理论“就财务论财务”的思维局限性,实现财务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式发展。但是,财务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有效率的财务制度除了需要同有效的产权制度和法律制度相配合外,还需要具备诚实、正直、公平、正义等良好道德品质的执行者,同时还需要与制度相吻合的、丰厚的文化土壤。因此,从财务文化的角度来考量,财务研究内容应该是“制度”与“文化”的衔接。

三、嵌入财务文化的财务理论重塑

传统财务理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技术财务学”,它是诉诸物质财富为中心的理论研究,其内容结构基本上是按照融资管理、投资管理和利润分配为主线布局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人为本”观念的价值逐渐凸显。从宏观角度而言,无论何种经济体制,无一例外地从不同侧面强化了“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从微观角度来看,无论何种类型的企业,也都从不同侧面强调了“文化”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因此,在此背景下,财务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就必须要反映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最新进展,充分展示企业财务中人文思想与财务机制的内在联系,从财务文化的角度把握现代财务理论的核心内涵。也就是说,是否关注“财务文化”是传统财务理论和现代财务理论的根本区别。

(一)让“认识”变为“理念”

传统财务理论的研究一直局限于“技术主义”而不能自拔,这种只见“物”不见“人”的认知是不符合财务的本质特征的。财务,顾名思义,是指涉及钱财的事务。这里的“财”,属于物质的客观范畴;“务”属于意识的主观范畴。也就是说,“财务”原本就是物质的客观性和意识的主观性的统一。那么,财务理论的研究也就不能只强调“技术”而忽视“人文”,财务理论应同时具有技术和人文双重属性。毋庸讳言,财务管理学关注资产、资本、成本和利润等物化因素本是应有之义,但影响和决定这些物化因素的人及其行为也不应该忽视。因此,在财务理论的创新研究中,要把对财务的“认识”变为一种“理念”,不仅要继续重视“资金流”,更要充分关注“文化流”。

(二)让“观念”充满“过程”

财务文化的缺席,充分说明传统财务理论对财务观念的理解是片面和狭隘的。文化的主旨是观念、思想、精神和智慧,而“观念”又是文化的核心。从财务理论的发展来看,在由“哲学观念、专业观念、基础观念”所组成的财务管理观念层次中,最核心的观念应该是“人本观念、市场观念、法治观念、信用观念、环保观念、公益观念”。这些核心财务观念不仅源于市场经济的精髓要义,也深刻体现了财务文化的精神实质。它们不仅是企业财务活动的中心内容,也是进行财务理论创新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三)让“文化”融入“创新”

财务理论整体框架既包括财务专业技术的知识内涵,又包括财务文化的知识内涵。作为财务专业技术的财务理论已日臻成熟,并在财务管理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但对于财务文化以及财务文化对财务专业技术影响的研究却乏善可陈。财务专业技术对于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进行财务管理的是人而不是物,人是有思想的,所以对财务文化的研究与关注是不可或缺的。财务诚信的建立、财务行为的慎独、财务能力的发挥等,无一不打上财务文化的烙印。同时,财务文化对财务技术有很强的制约性,没有财务文化将无法保证财务准则的有效执行。财务专业技术有形而财务文化无形,但财务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在财务理论的创新研究中,我们应该跳出技术层面的束缚而努力向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拓展,使财务文化深深融入财务理论的整体框架中。

主要参考文献

[1] 夏明。财务学的重新塑造与整合:一个文化的视觉[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8).

[2] 陈兴述。论财务文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3] 夏明,杨春甫。财务文化与财务文化学[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4] 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新制度主义与财务学的互动和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5] 夏明。“双翼财务学”:重构财务学科新体系的另类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8).

[6] 李心合。论制度财务学构建[J].会计研究,2005(7).

[7] 郭葆春。我国公司财权配置研究:理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财务专业论文4

(一)融资环节财务风险

合作社一般资产负债率低,所有者权益总额远远大于负债总额。由于杠杆原理的作用,经济组织的资金来源中债务融资必不可少,一般企业融资顺序通常为留存收益-债务性融资-权益性融资;农民专业合作社却并非如此,它不能向社会公开发行债券或者股票,外部融资渠道较窄,通常的融资顺序为未分配盈余-权益性融资-债务性融资。不同的融资方式会带来不同的风险,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这种资本结构以及特有的融资顺序,也造成了合作社特有的融资风险点:资金不足、外部融资难、资本的不稳定性。

(二)投资环节财务风险

相较于一部分发达国家,我国大多数合作社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为专业性且规模小的经济组织,而作为合作社的成员———农户收入水平也不高,可支配资金少;此外小农户求稳定、怕风险的特性使得他们不会轻易对合作社投入资金。另一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小,群众对它的认知度低,有一部分农户不愿意加入合作社。投资力度欠缺成为合作社财务风险点,会影响合作社整体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投资项目未能进行可行性分析或者投资风险分析,决策方法缺乏科学性。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建设

1.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发展的需要以及受资金的限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很少有对外的投资活动。一般是把筹集到的资金用于合作社的内部投资,如购置固定资产、产品物资等,这就形成了合作社的对内投资。一些合作社由于没有健全的资产保管制度,账目又不十分清楚,往往对固定资产、农业资产、产品物资等资产未计提折旧,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资产管护资金没有角落。有的合作社缺少必要的账簿记录,这就增加了资产流失现象出现的可能性。

2.内部控制制度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控制不完善,极易滋生财务风险。首先,合作社内部缺乏明确的部门划分以及专职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低并且对风险缺乏有效的防范。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作为其内部治理机制的组成机构,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并相互制约。但是,有的合作社虽然制定了章程,设立了监事会,但监事会的人选主要由核心社员掌控,成员大会、监事会与理事会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监督流于形式。最后,农民合作社现有的内部控制手段不能适应ERP环境的发展。当今社会是个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会计核算手段日益高效化、科学化,但合作社内部控制措施仍停留在手工勾对的方式上,形成了内部控制的盲点,加剧了财务风险管理的难度。

(二)农业服务信息体系建设

信息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也是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外部信息渠道主要为各种会议和文件,信息形态多为各种规定、指标和要求等指令形式;内部信息渠道主要是管理者与社员共同参加的会议和报告、报表等,所提供的信息是常规的、零碎的,或者属于决策者能够观察到的状态信息以及一般的要求意见,并且社员接受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受其人际关系和个人利益关系影响。信息渠道单一与传递不规范二者共同作用加剧了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加大了财务风险管理的难度。农业产品相较于商业产品生产周期长,受供需作用的影响,价格波动大,农产品收益不确定性加大,而且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有效的信息服务网络平台,难以为社员提供可靠有效的产品品种、价格、交易、市场供需等信息服务。这些都不利于合作社拓宽投资方向,分散财务风险。

三、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加强合作社内部控制

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合作社内部应该有明确的部门划分,如财务部、销售部、生产部、信息部等。销售部搜集市场信息,开拓销售市场,预测农产品价格;做好上联企业市场,下联农产的协调工作,搞好农产品的分级、分等,既要保证合作社社员的正常经济利益,又要保证向客商提供符合标准的农产品。财务部协助理事会研究决定合作社的发展规划、生产经营活动方案、收支预算、年终决算、收益返还以及受益分配方案等;做好合作社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和往来结算,并定期做好财务报表,将财务核算情况报告理事会,为理事会的经营管理出谋划策。生产部协助理事长搞好生产经营,负责与相关企业、客商、社员签订生产合同订单,安排生产任务,落实生产计划;负责做好经济效益预测,科学安排生产计划。信息部则负责调查、搜集市场物价信息,适时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发送种子、农药、化肥、建材等农用生产资料的最新物价信息。

(二)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服务体系

财务专业论文5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独立学院应根据新型高等教育类型自身的特点,进行独特定位。由于独立学院是三类本科,所以应找到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弱势,并把它作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和突破点。从目前情况来看,普通本科生的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较强,实践能力相对较弱,而高职高专院校则恰恰相反。如此一来,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更扎实的知识基础、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因此,独立学院要在深入研究自身的服务对象、层次定位的基础上,区别于母体高校的培养目标,避免“趋同化”,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学合理地进行定位,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一线、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专业人才。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7〕2号)的文件精神,独立学院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制定与理论教学计划相符的实践教学总体建设方案,明确实践教学的建设目标,从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加强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专业实习、职业资格培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和启发性等特点,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意义。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实践环节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就业导向,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在一个基本目标下,有实践能力体系、实践内容体系、实践保障体系、实践评价体系4个体系,基础实践层、专业实践层、综合实践层、创新实践层、就业实践层5个层次,以及16项内容构成的实践教学闭环系统。

1.基础实践层

基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定位,独立学院可以安排计算机类课程实验、专业基础的大型作业和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三个环节。通过计算机类课程的上机实践,管理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的案例分析,会计学大型作业、统计学综合训练等实践形式,以及到企业实地参观实习,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专业实践层

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主要是完成各专业不同岗位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这个层面包括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三个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运作、客户关系管理、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推销理论与技巧、营销策划等,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综合实践层

这个层次通过手工模拟、计算机模拟、沙盘模拟、毕业实习四个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各专业综合模拟训练、在校内仿真企业的实际操作和在校外深入企业一线顶岗操作。其中,经营决策沙盘模拟能全面模拟企业经营决策的实际,使企业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一体化,涉及企业战略、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在沙盘模拟中,学生可以担任CEO、研发总监、营销总监、采购总监、生产总监、财务总监等职务,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制订战略方案、市场开发决策、产品研发决策、产品组合和市场定位决策、生产决策、营销决策、财务决策,体验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经营决策思想理念、程序方法、分析判断、团队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在计算机模拟中,ERP软件系统是集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等子系统于一体的管理软件。学习ERP软件,可以使学生了解企业计划和控制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企业流程的优化和重组、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通过“分岗作业式”手工和计算机综合模拟训练,在校内营造企业的真实业务环境,做到实践内容仿真、操作流程仿真、实际训练仿真,达到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之达到尽快适应实际工作的目的。

4.创新实践层

这个层次包括毕业论文、学科竞赛和创业大赛三个环节。毕业论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能充分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文字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学生必须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其次,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了解学生的愿望和想法,帮助他们梳理写作思路,大力支持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观点。如果学生的选题方向和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相近,那么师生间的研讨和思维碰撞将迸发出对双方有益的创新灵感,提高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最后,教师要评定和表彰优秀论文,以此来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科竞赛是以竞赛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的自信心,它能有效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大赛即创业计划竞赛,是借用风险投资的实际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然后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商业计划。这是对学生高层次、高要求的综合培养。

5.就业实践层

48 7364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