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说课稿初中语文4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说课稿初中语文4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说课稿初中语文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童年是一首歌,一首幸福快乐的歌,它给我们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与童年有关。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课《环球采风》中的歌曲《红蜻蜓》。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红蜻蜓》是一首著名的日本儿童歌曲,由作曲家山田耕作,根据日本诗人三木露风回忆童年情景的诗作谱而成。歌曲为四三拍,一段体结构,共八小节,短小精炼。两声部和声色彩非常浓厚。全曲虽然短小,但曲调自然流畅,感情真挚,具有梦幻般的意境。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1924年歌曲问世后,不仅在日本广为传唱,还被改编为管弦乐曲等各种形式,流传到其他国家,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二、
教学
目标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换气记号,运用均匀的气息演唱《红蜻蜓》。
2、画出歌曲的旋律线,根据旋律线的起伏变化力度投入地演唱歌曲。
3、了解一些日本的代表音乐作品。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音乐情绪,能用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教学难点是:低声部的准确和谐。
三、
教学理念我的教学理念是:通过教学及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四、教学过程
为了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遵循音乐教学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谈话导入,感受意境美
这节课在上课前,我用二战历史作为导语,目的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接着,为了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我播放了本节课的学习歌曲《红蜻蜓》,把孩子们带入到美好的音乐意境中。通过听歌曲,学生对歌曲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然后,我让孩子们说一说歌曲的大致内容,这样做在于勾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再次,对于歌曲的出处向学生做了简单介绍,让学生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同时获得一些音乐常识,达到开阔视野的目的。
2、循序渐进,感受旋律美
在听完歌曲之后,首先让学生读歌词,先让轻声的自由读,然后让学
生拍着节拍根据三拍子的特点有节奏的读,记住歌词,掌握节奏。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随着琴演唱歌曲第一声部的旋律,达到基本熟练之后,让学生学唱歌词,教师做相应的纠正。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旋律的走向画出旋律线,根据旋律线的起伏变化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唱词的过程中,我提示学生:一、三段歌词中“红蜻蜓”、“红蜻蜓呀”和第三段中“竹杆尖上”这三处的演唱。(范唱)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牢固掌握歌曲主旋律,突破教学重点
3、艺术处理,实现和声美
合唱教学不是两个声部的简单拼凑,而是让学生唱出它的和谐美。对于四年级的孩子要让他们做到两声部音色的统一,力度的均衡及声部的和谐,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这样的方法练习,解决突破难点:
(1)聆听低声部旋律,教师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
(2)采用灵活多变的演唱形式让学生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唱准自己声部的同时学会倾听对方声部。
(3)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合唱。
以上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学会互相倾听、合作交流。
4、扩展视野,陶冶情操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注重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因此,我在最后,设计让学生听一听日本的其他歌曲,说说自己喜爱的童年歌曲这个环节。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同时教育孩子们要珍惜童年时光,不要虚度光阴,让童年的美好记忆永远珍藏在我们心中”。结束愉快的音乐课。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力求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配合,共同体验,表现和享受合唱的和谐之美,通过由浅入深的递进教学,降低难点,不断突破,完成了教学目标,激发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在潜移默化中使他们获得审美态度和价值观。
以上是我的说课设计,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本文地址:http:///zuowen/
说课稿初中语文篇2
大文斗范文网后面为你推荐更多说课稿!
一、说教材
心愿是个温暖的字眼儿,凝聚着美好的期待与向往。云雀的心愿很简单: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这个简单的心愿却是对青翠葱茏水丰草茂的家园一份永恒的眷恋,是对黄沙漫天洪水泛滥的悲剧一份深沉的痛惜。
这个小小的童话故事情节生动,语言流畅,采用对话的形式,借小云雀和妈妈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述说了伐树毁林造成的危害,从而说明森林的重要性,揭示人类与自然、生命与自然的密切关系。美好与毁灭、安居与灾难的强烈对比,能唤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说学生
四年级下期的学生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有了前面几篇环保题材课文的积累,对本课所表达的森林于环境的重要作用以及“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这一主题比较容易领会和接受。同时,日益被人们重视的环境问题屡屡见诸报端,这使得大部分学生对生存环境恶化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有所了解,但对其产生的灾难性后果缺乏更深刻的认识和切身感受,自然也不能产生心灵的震撼。另外,随着年龄的增大,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兴趣有所减弱,但对新鲜事物仍有很强的好奇心,因而,创设情境,让学生直面美好事物被毁灭后的触目惊心的灾难场面,可以成为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点和阅读能力的提升点。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这篇课文需要两课时完成,今天我着重要说的是第二课时。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课标》,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能围绕“森林真是太重要了”有条理地说写,并用上“可以…也可以…”的句型。
2、能抓住关键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充分认识破坏森林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危害,强化环保意识,产生植绿护绿的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关键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理解“森林水库”。
五、说教学策略
面对这样1篇语言生动,意趣浓厚,主题深刻的课文,自然地想到了我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审美化”所倡导的“点”教学策略。“点”教学策略中的所谓“点”,是全部教学内容的着眼点,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交合点。这个 “点”总是带起一课书或一堂课的学习任务,“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围绕它来进行。
《云雀的心愿》这篇课文,其内容与情感都凝聚在“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一句话上。“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就是这篇文章的教学点。围绕这个教学点可以进行这样的质疑:为什么说“森林实在太重要了”?因为它是“森林水库”,因为它是“空调器”,所以这篇文章教学的关键词是“森林水库”“空调器”。而回答这一问题的语段第10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便是这篇文章教学的典型语段。
说课稿初中语文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之后安排的。教材安排的例1是判断左手、右手,然后再说一说左手、右手能做什么。这样安排,给学生充分提供了经历“左、右”概念形成的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左、右奠定了基础。教材安排的例2也是从学生的自身实际来考虑”,互相握右手,从而感知“左、右”的相对性。让学生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寻找知识的联系点,这符合小学一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这一基本理念。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要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教学信息,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本课设计了以下教学b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3.能正确辨别“左、右一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安全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正确判断左、右,教学难点是体会“左、右”的相对住。
二、对学生的认识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方位感不强,而“上下”“前后”“左右”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达到熟练、准确地辨别“左右”的方位,就需要大量的结合学生自身实际的感性材料,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完成。
三、教法选用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方法手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本课采用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运用大量的游戏、讨论、竞赛等形式引人学习内容,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游戏、观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问题增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学法选用
根据小学一年级儿童的特点以及本课的特点,把本节课学生的学法定格为:释疑学习法、发现学习法、讨论学习法等。
五、总体设计
一年级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记忆具体事物,不善于记忆抽象的内容。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儿童要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有丰富的感性材料作基础,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初步感知自身的“左右”。
通过举右手、左手,说一说左手、右手的作用,听口令做游戏这些大量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从而感知左、右,经历形成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第二层:感知群体中的左、右,进一步建立左、右的方位感。
根据学生的座位,创设问题情境,再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说自己的前、后、左、右有哪些同学,在具体情境中建立左、右的概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又让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数学。
第三层:感知左、右的相对性,突破难点。
让学生判断教师举的是哪只手,创设问题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巩固,既有趣,又突破了难点。
第四层:联系实际,拓展运用。
联系学生的生括实际,让学生用学到的前、后、左、右的知识,去描述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又出学生能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说课稿初中语文篇4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7课《蟋蟀的住宅》。拿到这篇文章,我读了十遍。
前两遍我站在普通读者的立场,读这篇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观察随笔,感受到文章结构的紧凑鲜明、语言的生动形象、描写的细致入微;感受到蟋蟀的住宅的确是“伟大的工程”,感受到作者通过拟人的手法传达出的对蟋蟀的无限喜爱之情,是一首人类对小昆虫、小生命的赞美诗。
第三四遍,我站在学生的立场读,读后产生了一些疑问:学生对蟋蟀熟悉吗?他们理解什么叫“随遇而安”吗?学生能从拟人写法中感受到什么呢?
第五六遍,我站在教师的立场读,找了我和学生在阅读之后共通的一些感受和疑惑:作者为什么说蟋蟀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作者是怎样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伟大工程的?这之后的四遍,我在阅读中积极地思考:怎样构建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怎样组织一个和谐的绿色的对话的课堂。思索再三,我将目光锁定在建构主义理论,锁定在其下的“抛锚式教学法”并作了教学设计。
根据上述对教材、学生及教学理论的思考,我预设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会认“宅、蔽、弃、慎”等7个生字,会写“弃、毫、遇、择”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住宅、选择”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语句的品读,理解“蟋蟀住宅是伟大的工程”的深刻内涵,感受蟋蟀“热爱生活”、“不辞辛劳”的品质。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3.体会文章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科学家探索大自然、热爱小生命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爱观察的好习惯。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设计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为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本课教学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对话交流达成1、2两个教学目标,第二课时则在第一课时学习基础上继续对话交流以达成教学目标三。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的流程安排作一说明。
第一课时我根据“抛锚式教学法”,安排了“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大环节,分别以四句诗进行概括。
第一句诗:“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也是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自己建构的过程。学生的背景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度,因此在这第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从“说自己的家或小房间”入手,创设一种“用心创造生活”的情境,进而引入昆虫世界,理解一般昆虫的“随遇而安”和蟋蟀的不“随遇而安”,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对他们来说存在一定难度的词,为下文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句诗:“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这也是第二个环节:确定问题。
在此环节主要完成两件事情,一是初读课文后学习生字词,将字词按一定规律进行分组教学,与课文语句、课文内涵结合起来进行,“工具性”和“人文性”共同关注。二是确定一个大家共同学习的问题,我认为,语文教学一定要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学生的阅读体验,所以用“作者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和“你获得的最深感受是什么”两个问题来启发,让学生带着确定的问题与文本进行独立对话,采用在相应语句旁作标记和批注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最终确定本节课的研究问题:“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从“概括”性阅读到本环节的“具体化”研读,符合阅读规律,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我提醒学生在默读中,关注课文中的“鱼泡泡”、插图、生字、思考题、资料袋等材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阅读的概念。
第三句诗:“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也是第三四个环节: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这一环节是课堂之所以为课堂,区别于完全独立阅读的特点。建构主义认为,自主的阅读促使了学生情感的变化,而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不断交流与沟通,就能更好地实现意义建构和情感变化。所以此环节,我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或图片)等各种材料佐证说明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为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学生未能提升的时候给予提升、学生朗读不到位的时候给予指导。因此,本环节中,学生和教师通过对“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等具体语句的品析,感受蟋蟀住宅的科学、精致、舒服和浩大壮观,感受蟋蟀在建筑住宅时表现出的智慧和不辞辛苦。对于学生疑惑的“这么一个‘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的洞穴怎么谈得上伟大”这一问题,则采用对照方式,以相当于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工具的帮助下挖掘300米的隧道帮助学生感受,并抓住“工具的柔弱与简单”和“工程的浩大与壮观”的极大反差,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真切的感受。同时,在品析之后及时进行朗读指导,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第四句诗:喜看稻菽千重浪,倾听幼竹拔节声,这也是第五个环节:效果评价。
语文学习成效的最好评价内涵是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是否得到了提升,该环节通过“我手写我心” 的形式:“你看,它的住宅是多么科学、多么精致、多么舒服;你看,蟋蟀用它柔弱的、简单的工具建造了如此浩大壮观的工程。此时,你想对蟋蟀说点什么?请你把它写下来”,通过写一写,表达自己对蟋蟀热爱生活的敬佩之情,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对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是一个很好的检验。最后用“文章的作者法布尔是怎样写出这篇文章的?他为什么要用拟人方法来写?”的“激发新疑点”的方式,使学生产生了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询的热情,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