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树阅读题及答案大全【推荐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美人树阅读题及答案大全【推荐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美人树阅读题及答案大全【第一篇】

(1)我负责的1136号病房里来了新病人,叫露露,是个小女孩儿。她的到来让一向沉寂的病房有了笑声。只有15岁的少年一哲,依旧躺在床上看自己的书,一言不发。

(2)露露入院第三天,医生确诊她得了生存率很低的骨肉瘤。拿到诊断结果之后,露露的妈妈守在女儿床边,紧握着熟睡中的女儿的小手,黯然垂泪;露露的爸爸站在女儿病床前如灵魂出壳般,目光呆滞,反应迟钝。

(3)但对此一无所知的露露还是孀居样快活,她常常常常隔着一张床和一哲说话,问这问那。有时,露露甚至要爸爸把她抱到一哲的床上,看一哲画画,让一哲给她讲故事。自从有了露露,一哲明显开朗了许多。

(4)一哲这个一米八二的大男孩,在打篮球摔倒后,膝关节肿痛,到省医院就医,被确诊为骨肉瘤伴病理性骨折,由于病情严重,医生要对他进行截肢手术。

(5)巨大的打击使一家人几欲崩溃,这个能将乔丹的篮球生涯讲上几天几夜的大男孩,更是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如一头受伤的小豹,愤怒地嘶吼咆哮,拒绝截肢。然而当父亲颤抖着身体,跪在床前哀求儿子配合医生治疗时,这个暴戾的男孩的固执倔犟瞬间土崩瓦解,他闭着眼睛,一言不发,汩汩的泪水像永不干涸的小溪,爬了满脸满颈。父子俩终于达成协议:父亲送一哲去天津肿瘤医院,如果这个全国顶尖的专业医院的诊断和省医院一致的话,一哲答应接受医院的所有安排。

(6)临行前的那个夜晚,已经快12点了,许多病房都熄了灯,我正在护士办公室里看书,听到有人敲门。打开门,是一哲的父亲,用轮椅推着一哲。一哲的父亲问我:“一哲是不是可以短暂地走几步?”

(7)一哲笑了,腼腆地说:“如果我能‘走’出病房,露露就会相信,我的病‘好’了,这样,以后当她面对化疗的痛苦时,就会有一份真实的希望支撑着她。”

(8)一股异样的情愫在我心头迅速地涌起,我扭头去看一哲的父亲,一哲的父亲冲我点了点头,低声地说:“护士长,求您,答应孩子吧,我量过,从一哲的床到门口,只需要走九步……”一股殷殷的温润漫过我的心,我轻轻地俯身,拥抱了一哲。

(9)第二天上午9点多,我让护士把轮椅放在门口,然后走进1136号病房,大声地对一哲说:“祝贺你小伙子,你的病完全好了,终于可以出院了。”听到我的声音,一哲站起来,看上去神清气爽,英姿勃发。一哲笑着和众人说再见。

(10)露露躺在爸爸的怀里,一脸羡慕地对一哲说:“一哲哥哥,等我也跟你一样把病治好了,就让爸爸带我去你家,你答应过我的,一定要带我去看大海哦!”一哲笑着点了点头,“露露,听医生阿姨的话,你一定要坚强,记住,我在大海边等你哦!”

(11)众人有说有笑,露露的父亲搂着女儿,下巴抵在女儿的头上,一言不发。这个知情的粗犷男人目送着一哲离开,紧咬着嘴唇,大口大口叶喘着长气,不让眼泪掉下来。一哲向露露挥手,然后,一步一步地向外走……只走了几步,众人便不约而同地从后面围拢上去,用人墙挡住了露露的视线。没有人愿意让小女孩儿看到,那个少年走到门口,满头大汗地扑向轮椅时的痛苦模样。我在一个15岁少年的背影里泪流满面。

(12)这个坚强的少年,面对噩运,不是悲伤地无所事事,绝望地将痛苦的尘屑撤向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是选择在疼痛中开花,将暗淡的际遇转变成生命中灿烂的瞬间。

1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事件。(3分)。

答:

16.选出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3分)。

a.“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贯穿全文。

b.文章对露露爸爸的描写,是为了表现他乐观的性格。

c.文章(4)段运用了插叙,交代了一哲入院的原因及严重的病情。

d.一哲的“九步”既温暖了露露,又温暖了众人。

17.选文(5)段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一哲怎样的心情?(3分)。

答:

18.选文(7)段运用了哪两种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

答:

19.比较下面的原句和改句,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说说理由。(4分)。

原句:一哲向露露挥挥手,然后,一步一步地向外走……。

改句:一哲向露露挥挥手,然后,向外走去……。

答:

20.读了选文(13)段,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答出两点即可。(3分)。

答:

15.患骨肉次瘤的一哲(1分),强忍巨痛艰难地迈出温暖的九步(1分),以此来鼓舞病中的露露(1分),此题共计3分。

(3分)。

17.痛苦或绝望(1分),愧疚或自责(无奈)(1分),感动(1分),此题共计3分。

18.神态描写、语言描写(2分),生动具体地表现了一哲善良、有爱心、无私的美好品质(答出两点即可得2分),此题共计4分。

19.原句表达效果好(1分),原句中的“一步一步”生动具体地表现出一皙每走一步的艰难和痛苦(1分),更能突出—哲的坚强和心灵的美好(或善良、有爱心)(1分).而改句没有这种表达效果(缺少表现力和感染力)(,此题共计4分。

20.当我们面临挫折时,不能陷在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更不应该让自己的痛苦情绪影响他人;而应该在痛苦中不忘关心他人;用自己的坚强乐观鼓舞他人(答出1点得2分,答出2点得3分),此题共计3分。

美人树阅读题及答案大全【第二篇】

11、第一句,从触觉角度感知衾枕之冷,可见雪大;第二句从视觉角度见窗户之明,说明雪大、雪深;第三、四句从听觉角度闻折竹之声,可知雪重。(“触觉”“视觉”“听觉”各1分,具体分析1分)。

12、夜深了,仍时时传来竹子被雪压断的声音,衬托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诗人彻夜无眠,透露了诗人谪居江州时的孤寂心情。(结合诗歌内容2分,情感2分)。

美人树阅读题及答案大全【第三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秋境。

张春燕。

哦,那秋!秋天的花事自然不如春天那样争奇斗妍,但在百花式微中有三五科如秋海棠、木芙蓉和一串红之类花木的点缀,这个季节依然是一片灿烂。当然更好看的秋景还在后头——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阡头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地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树叶开始黄了,落了。

哦,那些黄黄的叶簇,哦,那些疏疏的枝桠;看落叶渲染了一派多么悲壮的气氛,一阵凉风吹落树上三五片枯叶,叶片在地上打着旋儿,最初坠落的也许只是那么一片两片,像一只两只断魂的金蝴蝶。但接着,便有沙沙哗哗的金丝色的阵雨了,再接着,便在树下铺出一片金红的地毯了,那是落叶在向我们做着最后的谢礼呢!而在地毯之上,竖着光秃秃的疏落的树干和枝桠,直刺着高远的天和淡淡的云。

哦,那些“白藐烟尽处,红蓼水边头”的枯荷!在“白藕化花风已秋”之后,依然亭亭玉立,只是消褪了颜色的芬芳,日见凋残,它曾经有过的灿烂和美丽在这个宁静的秋日里已归于沉寂。伴着同样清冷的园林和寂寞的人群,伴着池塘里依稀可辨的几点浮萍,它的身影愈显伶仃。都说绚丽之后又会复归平淡,它不例外吧!

枯荷自身,却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在大好的晴天,它似乎也在倾听,听天的深处飘来清亮的雁鸣,听地的远处传来似有若无的蝉歌。虽然青春不再,容颜已改,它依然亭亭玉立——生命的秋境是另一番灿烂和美丽,轮回的世界也是。

“信是明年春再来”,待到来年的暖风熏得游人醉,枯荷也将转世为田田的荷叶——那一池新绿呀:有平展着圆盘浮在水面的,有黄伞婢在空中摇摆着的,有半开半卷,生气勃勃地横斜着的,有刚露出水面,还紧紧地卷着,呈现雅态的,有兜着水珠任其在上面滚动的,也有长的很高,但尚未展开叶面,散散漫漫耸起的……它将再次拥有美丽和歌声,拥有一分不求自得的生命的圆满,不再为谁而开,也不为谁而零落。

1、本文遣词生动形象,请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在“白藕化花风已秋”之后,依然亭亭玉立,只是消褪了颜色的芬芳,日见凋零。

(2)伴着池塘里依稀可辨的几点浮萍,它的身影愈显伶仃。

4、秋天是一个如诗如画的季节,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请把它写出来。

1、(1)消失。这里形容枯荷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表达了对它过去的美丽的惋惜和流连。

(2)孤独,没有依靠。通过对枯荷形单影只、日见凋零的外形的描写,表达了秋境的萧瑟。

2、此处的秋景指生命的末期,作者的人生态度是珍惜生命的最后时刻,绽放出更绚丽、更耀眼的光芒,在生命的最后仍保持清高的气节。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它与本文都是赞美秋日的如诗如画,在秋日里发现美丽景色,由此引发了对秋的喜爱和深思。

4、“略”。

(意思对即可)。

美人树阅读题及答案大全【第四篇】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美人树阅读题及答案大全【第五篇】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弊也。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具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焉,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唯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袅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天下的忧患,不担心人才不多,只担心在上位的人不追求人才;不担心士不想有作为,而担心在上位的人不想要士有所作为人才是国家的栋粱,得到了就会使国家安定繁荣,失去了就会使国家灭亡遭屈辱。然而在上位的人不想让人才多,不想使用人才,是为什么呢?这有三个受蒙蔽。他们甘愿受蒙蔽,认为自己的地位可以远离屈辱危险,终身没有天下的大患,人才的得失对于安定和不安定没有什么帮助,所以不追求人才,随着自己的心志办事,而最终陷于失败危难之中,这是第一条蒙蔽。也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奉禄富贵足以诱惑天下的士,盛衰乐忧在于我,我可以在天下之士前骄横,他们将没有不到我这里来的,那么最终也陷于失效危难之中,这也是一个蒙蔽。又有的人不追求用来养育取用的办法,却恐惧担心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最终也陷于失败危难之中。这也是一蒙蔽。这三条蒙蔽,它们所导致的祸患是一样的,他们的用心不是不好,唯独说他们的过错在于认为天下没有人才。他们是存心不想用天下的人才,也不知道其中的原由。

况且有才能的人外表和一般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遇到事情能够办好,出谋划策能辨明利害,治理国家能使国家安定昌盛,这就是他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所以在上层的人假如不能精细地考察他,慎重地使用他,那么,即使他有奉、夔、杖、契那样高的才智,也不能使自己突出于一般人,何况才智不及他们的呢?世上有偏见的人才会说:“人怀有特别的才能在身上,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它的尖端立刻就能显落出来,所以没有怀才而看不出来的.人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而本来没看到马在马棚里的(情景)。劣马和良马混杂在一起,喝水吃粗根,嘶鸣啼叫互相嘴咬,想看出(哪匹)不同于其它的马是没有的啊。到了它牵引着沉重的车子,走不平坦的道路,不需要多次鞭打它,也不需要繁多地驾驭,只要一拉它的缰绳就已经到了千里以外的地方了。在这个时候,让劣马和它一起赶路,那么(那劣马)即使倾覆了车的轮子,断了线绳,损坏了筋骨,日夜追赶,遥远得已经赶不上了,这以后良马和劣马才有分别了。古代的人君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用尽一切方法去寻求人才、考察人才。考察人才的办法,就是给他于适合于他的才能的工作罢了。

唉!现在仍然有担心没在人才可用的人呢!我听说,战国时期六国合纵,辩论游说的人才便纷纷的出现。刘邦和项羽并起,楚汉相争,出谋划策、勇敢善战的人才就不断涌现了。唐太宗决心治理天下,而多谋敢谏的辅巨就投奔他来了,这些人才,当那几位君主还没出来的时候,他们也没有被发现,人君假如想求得人才,他们就来了。今天的情况也正是这样,怕的就是在上层的人不去寻求人才、不使用他们罢了。天下那么大,人物那么多.而说没有人才,我就不相信。

阅读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犹锥之在囊囊:口袋。

b.驽骥杂处驽:劣马。

c.及其引重丰,取夷路夷路:坎坷的路。

d.而谟谋谏诤之佐来佐:辅佐的人。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其孰能讥之乎。

c.且不能自异于众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得之则安以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本文中论述了人才的重要性和选拔、使用人才的办法,第一段指出上层社会不重视人才的三个原由。

b.有才能的人外表上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他遇到事情能够办好,出谋划策和治理国家都超出一般的人。

c.作者认为本身有特殊才能的人,自然就会表现出他的才能来,因此有真实才能而没被发现的人是不会有的。

d.天下那么大,说没有人才,作者是不相信的,他觉得人才是有的,关键在于上层的人的寻求和使用。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不患士之不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5分)。

(2)故不以天下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5分)。

美人树阅读题及答案大全【第六篇】

1.第2、3两自然段都是描写荷花的段落,但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不同,说说他们分别采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根据第5自然段的内容概括“荷叶的精神美”的主要内容。(用书上的原文回答)。

5.第6自然段对荷叶的功用作进一步说明,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6.本文的文眼(点睛之笔)是文章中的哪一句话,用原文回答。

《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美人树阅读题及答案大全【第七篇】

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即将离杭,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之有关堂。应陈寰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1、“一江明月碧琉璃”描绘了一幅水月交映的阔远画面,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天地,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是怎样写景抒情的?请结合上下片简要说明。

1、江面的月色由夜阑风静而来,明澈如镜,清辉万里,温婉静谧,令人豁然开朗。它留给人们充分的想象天地,想象词人以此来象征陈述古人高洁耿介,象征他们友情的冰清玉洁,象征他们前程的光明等等,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对即可)。

2、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于景;下片因景寓情,由忧而乐。词人把景物与情思交织起来写,有层次地表现出感情的波澜。(意对即可)。

美人树阅读题及答案大全【第八篇】

王安石。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弊也。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具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焉,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唯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袅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节选自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论》)。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犹锥之在囊囊:口袋。

b.驽骥杂处驽:劣马。

c.及其引重丰,取夷路夷路:坎坷的路。

d.而谟谋谏诤之佐来佐:辅佐的人。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其孰能讥之乎。

c.且不能自异于众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得之则安以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本文中论述了人才的重要性和选拔、使用人才的方法,第一段指出上层社会不重视人才的三个原因。

b.有才能的人外表上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他遇到事情能够办好,出谋划策和治理国家都超出一般的人。

c.作者认为本身有特殊才能的人,自然就会表现出他的才能来,因此有真实才能而没被发现的人是不会有的。

d.天下那么大,说没有人才,作者是不相信的,他觉得人才是有的,关键在于上层的人的寻求和使用。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不患士之不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5分)。

(2)故不以天下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5分)。

参考答案:

4.c(应为“平坦的路)。

5.c(两个“且”字均为“尚且”;a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b代词/反问语气;d表顺承/表假设)。

6.c(c项是存有偏见的人的看法,不是作者的.看法)。

7.(1)不担心士不想有作为,而担心居高位的人不想要士有所作为。

(2)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用尽一切办法去寻求人才、考察人才。

译文:

天下的忧患,不担心人才不多,只担心在上位的人不追求人才;不担心士不想有作为,而担心在上位的人不想要士有所作为人才是国家的栋粱,得到了就会使国家安定繁荣,失去了就会使国家灭亡遭屈辱。然而在上位的人不想让人才多,不想使用人才,是为什么呢?这有三个受蒙蔽。他们甘愿受蒙蔽,认为自己的地位可以远离屈辱危险,终身没有天下的大患,人才的得失对于安定和不安定没有什么帮助,所以不追求人才,随着自己的心志办事,而最终陷于失败危难之中,这是第一条蒙蔽。也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奉禄富贵足以诱惑天下的士,盛衰乐忧在于我,我可以在天下之士前骄横,他们将没有不到我这里来的,那么最终也陷于失效危难之中,这也是一个蒙蔽。又有的人不追求用来养育取用的方法,却恐惧担心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最终也陷于失败危难之中。这也是一蒙蔽。这三条蒙蔽,它们所导致的祸患是一样的,他们的用心不是不好,唯独说他们的过错在于认为天下没有人才。他们是存心不想用天下的人才,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况且有才能的人外表和一般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遇到事情能够办好,出谋划策能辨明利害,治理国家能使国家安定昌盛,这就是他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所以在上层的人假如不能精细地考察他,慎重地使用他,那么,即使他有奉、夔、杖、契那样高的才智,也不能使自己突出于一般人,何况才智不及他们的呢?世上有偏见的人才会说:“人怀有特别的才能在身上,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它的尖端立刻就能显落出来,所以没有怀才而看不出来的人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而本来没看到马在马棚里的(情景)。劣马和良马混杂在一起,喝水吃粗根,嘶鸣啼叫互相嘴咬,想看出(哪匹)不同于其它的马是没有的啊。到了它牵引着沉重的车子,走不平坦的道路,不需要多次鞭打它,也不需要繁多地驾驭,只要一拉它的缰绳就已经到了千里以外的地方了。在这个时候,让劣马和它一起赶路,那么(那劣马)即使倾覆了车的轮子,断了线绳,损坏了筋骨,日夜追赶,遥远得已经赶不上了,这以后良马和劣马才有分别了。古代的人君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而是用尽一切办法去寻求人才、考察人才。考察人才的方法,就是给他于适合于他的才能的工作罢了。

唉!现在仍然有担心没在人才可用的人呢!我听说,战国时期六国合纵,辩论游说的人才便纷纷的出现。刘邦和项羽并起,楚汉相争,出谋划策、勇敢善战的人才就不断涌现了。唐太宗决心治理天下,而多谋敢谏的辅巨就投奔他来了,这些人才,当那几位君主还没出来的时候,他们也没有被发现,人君假如想求得人才,他们就来了。今天的情况也正是这样,怕的就是在上层的人不去寻求人才、不使用他们罢了。天下那么大,人物那么多.而说没有人才,我就不相信。

分析:

王安石对如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有比较全面的看法。他在不少文章中都谈到过这个问题。如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就说到人才须人主“陶冶而成之者”,所谓陶冶而成,“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而在《取才》里,又具体说到科举考试中,“策进士者”、“策经学者”皆应从衡量考生的实际本领出发。而在本文中,主要是强调起用人才的重大意义。他认为能否起用人才实际上关系到国家治乱兴衰的命运,因此处于上层地位的人(包括皇帝在内)要十分重视人才、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他尖锐地指出:“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这番话表明作者阐述他对人才问题的看法,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

48 1869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