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精神论文精编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团队精神论文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团队精神论文范文1

关键词:创业精神;多元智能;观念转变;内省智力能力;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后,新的消费偏好、新的消费观念、新的消费方式促使新产品的不断诞生。目前,创新型、创业型企业很难招聘到适应这一发展的人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传统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传统的素质教育中,“人的全面发展”和“多元智能”理论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创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被赋予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党的十会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从“以规模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外延性发展”转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加快提升高校育人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是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核心任务。创业教育先行,转变创业教育培育理念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章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重点探析创业教育培育理念,以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模式为培育理念转变的核心,对大学生创业心智构建进行优化,向红军学创业,建立大学生创业精神的“红色”培养模式。

一、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我们一直未能正确认识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人的智力有一个心智架构,包括七大范畴:“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数学逻辑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空间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intelligence)”,另外还包括两大内省智力——灵性智能:自然探索、存在。内省智能和其他智能包括价值层次和事件层次,人类的真实能力往往会通过新的信仰、新的价值观影响而形成新的形象、理论、信仰能力——创造力。本文中提及的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模式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在针对丽江地区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大二管理类学生创业精神调查问卷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出学生的内省智能需要被优化、被完善,进而探寻大学生内省智能的有效培育方法。

通过200份有效问卷的抽样调查表明:第一,2%的大学生有创业经历,参加过学校和云南省组织的各类大学生专业创业策划大赛,且获得过相关奖项,未来创业动机强;第二,2%的大学生创业精神中的意志、动机等能力已经通过失败创业经历得以提升;第三,70%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最大的障碍是心理承受能力,这部分学生缺少价值观层次的培育,缺乏对创业过程中价值观知识的学习(如图1所示)。

针对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智能进行调查(如图2所示),抽样调查表明:独立学习能力强、热爱创新的大学生占抽样调查总数的85%,这部分大学生一直在询问创业教育中关于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的时间、地点等问题。

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基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丽江地区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大二管理类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提升学生的内省智力能力。

二、向红军学创业是高校创业精神内省模式的核心

(一)向红军学创业的作用与意义

在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精神课程中,缺少用红军长征精神进行事件层次教育的创业课程。向红军学创业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有效模式。

通过红军长征事件进行事件层次的教育,培育学生的自尊、自律能力,吸收红军队伍中各种人物的长处,静思规划人生目标。

第一,向红军学创业的内化创业教育模式,以红军队伍中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为学习榜样,提高学生价值层次的内省。

第二,对红军长征事件中的成败总结,将事件的成败与创业精神的价值观联系起来内省,提高学生原有的内省智力能力。

第三,在红军精神事件内省教育模式中,高校创业精神培养可以通过红军精神塑造创业团队中行动的有效性和一致性,及创业团队成员的信念、意志、品质等的高度统一性,建立高校创业精神培养模式的最高信仰内省模式。

第四,向红军学创业凝聚了不同知识、技能、智力及非智力因素的团员优势,创造一切条件完成组织任务,创造了团队组织所能完成的团队奇迹。

第五,“保证完成任务”是团队的价值观,团队为个体才能及个体心理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提供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平台,个体人生价值观与团队社会价值观高度统一,团队的能力超越了个体价值所能超越的极限,进而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不可超越的组织任务。

第六,开展创业团队活动和完成团队任务,激励了每一个团队队员的内省智力能力,向红军学精神信仰,塑造创业团队成员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认真、负责、精诚合作,自动、自觉、自律的优秀品质,这是团队取得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根本保证。

(二)通过红军精神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模式的内省智力能力

红军团队具有强烈使命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具备团队凝聚力、制度战斗力等优秀的敬业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执行力,在拥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战略战术科学客观,坚持秉承“胜利是一种习惯”的指导方略,让红军精神不但不曾被历史的长河所抛弃,反而成为新时代的精神信仰。红军精神不仅是当代大学生急需汲取的精神财富,更是构成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模式的基本维度。

第一,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完善了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模式中的团队价值观层次。红军团队的凝聚力、协作能力和战斗力都较强,“保证完成任务”是红军团队普通战士对组织的最高承诺,大学生创业团队精神的培育需向红军团队学习。

第二,高度统一的崇高组织精神和战士的职业精神完善了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模式中的创业道德规范。

第三,大学生创业精神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培育,可以提升大学生创业精神中的抗挫折能力。乐观自信无畏的红军团队精神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最大乐观智能潜力。

红军精神是我国高校多元智能理论在创业教育中的外延,向红军学创业是多元智能理论在事件内省、价值观内省模式的创新尝试。

第一,客观分析时局特征,制定正确的目标与任务,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第二,不论任务大小,积极团结协作,拥有较高的成功率。

第三,决策失误产生后,个人与团队领导能够共同承担错误。

第四,时间是红军精神的磨合器,通过时间的磨合,形成以民族精神为主,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红军精神,高效地培养了红军团队的创业素质,为处于创业初期的创业经营者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素质管理方式。

三、向红军学创业,在多元智能理论基础上初建我国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模式

(一)将红军精神纳入高校创业教育的全过程

将红军精神事迹、团队特点等内容纳入创业教育通识课程中进行创业精神培养。首先,在课程中重点讲述以红军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实质和内容,积极开展有关红军精神的讲座。其次,邀请创业企业家,结合红军精神讲述创业过程中创业企业价值观,再通过双师型教师课程的精心设计整合红军精神创业教学内容。用实践创业课程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用历史事迹结合实创精神,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最后,通过创业教育课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坚韧的创业精神。

(二)结合时代特点,将红军精神与创业精神进行对比整合

结合国内外的时代特点,对比国内外创业精神的优劣势,进行红军精神和创业管理精神的对比整合(如图3所示)。一方面,加强创业学生对红军精神的理解,另一方面,对比国内外创业精神教育课程,吸取可行的方法,整合红军精神、大学生创业精神。

向红军学创业是在社会知觉意识中建立成熟的大学生创业精神的价值观体系,是一种超越现有价值观资源,进行效率优先和资源有效配置的理念,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及团队教学的力量,发挥大学生在校园文化中的积极作用,提升大学生内省智能模式中的社会知觉能力。

(三)营造红军精神的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部分。利用红军精神教育增强校园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拥有红军精神的创业教育是通过创业教育的实践,深刻理解红军精神的创造性价值观,通过校园文化的营造,树立学生的创业志向,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创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红军精神文化的创业教育活动氛围。学校正确引导学生树立以红军精神为价值观的创业精神。在开展多维拓展训练课程中,加强创业教育中的合作精神、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育,找到每位参与创业精神教育课程的学生所具有的优势,在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热情。

四、向红军学创业是推进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模式初建的科学发展观

以创造性、主体性、挫折教育为原则,采取讨论教学法、参观教学法、人物访谈法、现场模拟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建立一整套合理的创业精神激励机制,鼓励师生进行以科研促教学、以创新促创业的教学工作。努力营造多维化创业精神教育的学校氛围,增加投入,积极调动师生参与创业精神教育的积极性。

第一,运用人们对红军的社会认知引导创业培训教师将创业心理学知识和红军精神价值观相结合,内化学生的创业精神价值观——创业精神教育中不仅可以信守承诺,而且可以建立高校创业精神教育的品牌效应,实现招生和创业培训教育教师的双向培训。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上面的4篇团队精神论文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团队精神论文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团队精神论文范文2

团结共进,众志成城,必须使公司的每个成员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雄伟城墙中的一块砖,是不可缺少的一份子。砖与砖之间紧密结合是建立城墙的基础,这种紧密结合就是凝聚力。员工凝聚力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集体创造力源泉,而只有步调一致,凝聚力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

如何步调一致呢,团队要逐渐形成自身的行为习惯及行事规范才能做到。这种规范同时也表现出了这个团队的行为风格与准则。企业的规章制度、标准化的建立健全,在这方面可起辅助的作用,而这个部署的关键是团队的核心人物自身。典范作用是建立领导权威的最主要因素,通常我们所说的以身作则,就是这种含义。则是什么,就是规则!领导通过自身的系列言行对规章制度、纪律的执行,逐步建立起领导的威信,从而保证管理中组织、指挥的有效性。员工也会自觉地按照企业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形成团队良好的风气和氛围。

当团队成员为自己是宏伟城墙中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和欣慰的时候,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得到了体现的时候,人人都愿意为自身及他人的发展付出。在这个阶段保持和引导团队内的人际关系和谐共处、相互依存,尊重个性、彼此宽容,互敬互重、真诚待人,彼此信任、遵守信诺,相互帮助、互相关怀,能力互补、同舟共济,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团结精神是十分重要的,每个成员都要从自我做起。

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团队精神与凝聚力,沟通是一个重要环节,比较畅通的沟通渠道、频繁的信息交流,使团队的每个成员间不会有压抑的感觉,工作就容易出成效,目标就能顺利实现。当然这里还包含一个好的统帅和准确的目标,或发展方向的问题。当个人的目标和团队目标一致的时候,员工就容易产生对公司的信任,士气才会提高,凝聚力才能更深刻地体现出来。所以高层要把确定的长远发展战略和近期目标下达给下属,并保持沟通和协调。这时,企业团队成员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团队的业绩表现出一种荣誉感和骄傲,乐意积极承担团队的任务,工作氛围处于最佳状态。

团队精神论文3

[摘要]团队精神是当代高中生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指标。当前高中生的团队精神相对淡薄,同学之间不能做到团结友爱互相包容、参加集体活动(包括课内外活动)表现不积极,遵守集体规范的意识欠缺,这都反映出当代高中生团队精神缺失,对高中生的成才形成负面影响。为此,学校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行为管理、日常生活和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引导与锤炼,以帮助高中生早日形成良好习惯,茁壮成长。

[关键词]高中生;团队精神;道德教育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校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要求学生要“乐于合作和交流”。《纲要》中指出,探究能力和方法的习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科学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学习主体的合作与交流。个人的力量显得非常渺小,单靠个人能力来解决重大问题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更多的成果是靠“集体大脑”,而创新人才将以一种团队的形式体现出来。为此,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具有良好团队精神的高中生,已是基层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团队精神的内涵

团队精神是指一个群体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通过主动调节群体内部的矛盾和行为,而呈现出通力合作、一致对外的精神面貌。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把团队精神理解为团结、合作,用“团结精神”、“合作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团队意识”等词来代替团队精神。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为实现共同目标, 自愿并主动与他人合作, 共同努力奋斗的意愿和作风, 其核心是团队观念和合作精神。它是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是显现团队所有成员的工作心理状态和士气,是团队成员共同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体现,是凝聚团队、推动团队发展的精神力量。

二、当前高中生团队精神的现状

根据相关方面的调查,当前高中生团队精神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其主要表现是:

(一)缺少集体观念

做事总是从自我出发,强调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对集体的共同目标缺少深刻认识,忽视他人、集体的利益,不愿为集体的事情操心出力,对集体荣誉漠不关心,致使 班级和宿舍的凝聚力不强。

(二)同学之间不能做到团结友爱、互相包容

不注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感情的培养,在人际交往中功利性较强,忽视合作,缺少互帮互助的热情。

(三)参加集体活动(包括课内、外活动)表现不积极

高中生在参加学校(含班集体)组织的集体活动不积极,想方设法“溜号”,课堂小组讨论不踊跃,集体活动中不活跃。

(四)遵守集体规范的意识欠缺

在集体中,较多学生做不到令行禁止,不能遵守集体的组织原则、纪律原则及各种规章制度。

(五)重个人发展、轻社会合作倾向蔓延

大多学生比较注意自主性,张扬个性,喜欢我行我素,对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义务缺乏应有的负责。

三、高中生团队合作精神缺失的原因

(一)团队精神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

在当代高中生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父母等家庭成员较多的关爱,基本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成长的过程单一,成长的环境单一,成长的模式单一,成长的选择单一,使得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因而更注重个人的发展,更关心个人的利益,表现出自私自利、惟我独尊、性格孤僻、缺乏沟通、不善于合作、不会谅解等不良习惯。

(二)团队意识培养在基础教育中的缺失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我国教育更强调和考核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过多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没有针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成绩考核,过分夸大了竞争,学生一心向高考的目标冲刺,若干素质教育的目标被大大弱化,团队精神的培养也相应地淡出,学生对团队精神的了解和学习很少,不善于与他人沟通与合作。

(三)社会环境对高中生团队意识形成的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中生的接触面增大,这也对高中生的思想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以个人主义、个人奋斗及自我实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西方思潮和一些社会不良风气,使部分高中生受到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观念中融入了不少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凡事必须对自己有利才做,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甚至有部分学生做出损害社会、集体利益的行为。

四、高中生团队精神的培养途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高中生团队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合作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美好的情感。”英国的德育专家麦克费尔也认为:“一种积极的合作意识是情感被唤起的状况。”学校和广大教师要确立以人为本、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培养团队型人才的办学理念。教师应注意自已的言行,并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加强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中,自觉地学会如何做人及如何做事。在课改的进程中,必须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加强教育理念的转变,课改内容应该及时反映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增添新的章节,通过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课堂教育培育大学生团队精神。

另外,教师也可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讲授、分组案例讨论、情景模拟、作业练习等形式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会与团队其他成员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同学之间的分工和合作,增加学生在学习上的参与度,起到帮带作用,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二)将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渗透到行为管理中

班级建设是强化学生团体意识的重要手段, 对于学生的影响很大。加强班级建设, 能够有效地增强班级的团队精神。良好的班风有利于班级内的集体成员形成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荣誉感, 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学生会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组织活动, 从而培养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平等互利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

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社团活动,强化学生的群体意识。鼓励学生自己组织和参加一些合唱团、演讲社团、舞蹈社器乐社团等,这些社团多是基于高中生兴趣爱好而组建,其成员对群体的情感倾向性较高,因而利用学生社团开展积极健康的活动,强化群体意识,是养成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还应开展各种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讲座、交流会、素质拓展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高中生生的团队精神。通过这些方式,可以较有效地提高高中生的团队精神,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团结协作的能力, 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三)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培育高中生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归根结底就是互助精神,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经常性的互助活动才能使学生深刻领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集体主义内涵,从而自觉摒弃自私自利、惟我独尊的个人主义作风。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得以经常交换思想、交流情感、相互关心,在交往中共同体验合作的快乐。在这种团队活动中,在团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下,高中生的纪律与规范意识得到加强,在点点滴滴的行为中孕育和凝聚着团队精神。

(四)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增强高中生团队精神

当代高中生多数是从家门到校门,学习、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不能准确地认识自己,角色期望值过高。参加社会实践能够帮助他们较好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价值,促使学生自觉而有意地适应社会,正确处理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与人沟通与交流,培养和提高高中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弥补课堂教学对高中生团队精神教育之不足。

(五)关爱弱势学生群体

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始终是老师应当关爱的对象。这些弱势学生群体包括家庭困难学生、残疾学生、心理不健康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等。他们中大多数人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问题与困难, 制约着他们的成长与成才。辅导老师要从学校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上来认真做好这项工作, 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化解他们的困难, 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总之, 高中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它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引导,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 不断地组织各种增强团队合作的活动来完成。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贾砚林。团队精神[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杨志君。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3).

[3]林剑。论人的荣誉感的道德价值[J].江汉论坛,2005,(12):68.

[4]方正泉。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育[J].江苏高教,2006,(5):107.

团队精神论文范文4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团队精神培养高职生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171-02

团队精神是企业优秀员工必备的素质之一。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是企业人力资本资源形成的“摇篮”,更需要加强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那么,高职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笔者认为,可以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一、团队精神、体育中的团队精神培养及其研究

团队精神是指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与目标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与作风。也有学者认为,团队精神是指个人在实现自身利益和目标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利益对集体或他人利益的从属性和不可分割性,从而自觉地以集体的共同利益和目标为重的一种心态和行为方式,这种心态和行为方式表现在群体人际关系上,就是求同存异、积极合作的协调行为。

关于体育教学对团队精神的培养,曹菲菲、王飞对体育舞蹈在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建议在教学师资的保障、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运用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加强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关于竞技体育项目训练对团队精神的培养,张凡对拓展训练和体育集体项目运动员团队精神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处理与逻辑分析,证明拓展训练对提高体育集体项目运动员团队精神具有显著效果,为探寻一种新颖、有效的心理训练手段提供了参考。朱小平、王海棠的实践证明,拓展训练教学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学习积极性、感悟成功与失败的能力以及提升能力等方面作用都很大。

尽管在体育中培养团队精神的实践取得不少成果,然而,多数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一是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多数以西方的竞技体育为手段,设计一整套方案对大学生进行团队精神的培养,同时该实验没有针对目前高职教育的现状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团队精神培养,并且研究成果仅局限于体育教学、竞技体育项目训练等。二是理论性成果偏多,从收集文献资料分析,绝大部分为理论性研究成果,应用性、综合性研究成果偏少。三是综合性研究方法少,即大多数研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研究方法较单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较少。

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高职生团队精神培养之间的关系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将修身养性、休闲养生、竞技表演、趣味惊险、民俗音乐歌舞等交融为一体的体育活动形式,它所独具的协同合作、凝聚力强、良好的沟通等特性,正符合团队精神培养的意义。也可以说,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聚集了民族性、娱乐性、多样性、合作性、参与性等特点,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

不可否认,高职生与本科生相比,学习和研究方面的能力较弱,但他们却更早地接触职业生活,三年的高职生活至少有半年是在职场顶岗实习中度过的,他们更渴求学习走向社会需要的团队精神。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适合高职生的年龄特点、符合他们的身心特征,尤其具有感染力、可行性,故而能有的放矢地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更有利于形成一种既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又和高职学生身心特点相协调,既有民族特色、时代精神又与时俱进的体育教学的新内涵、新方法、新途径。

三、以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为载体培养高职生的团队精神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简单易行、淳朴自然、易于开展、寓教于乐,虽然以东方本土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为载体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却大有可为。

可围绕“掌握团体精神现状比较、团队精神重要性的认识、团队精神的自我评价、团队精神的年级差异、处理团队精神与个人能力的现状比较、现行高职体育课教学情况和教学改革对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作用”等方面调查高职生团队精神的现状,以此作为以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为载体培养高职生团队精神的理论依据。通过具体分析、评价高职生了解团队精神的内涵、方式、途径,参与班级的团队活动,与他人的合作忠诚度及基础等情况,教师因材施教将团队精神渗透到讲授内容中、体育活动里。当然,把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作为高职生体育课的主体内容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在对高职生团队精神现状综合分析与评价基础上,可以在体育课堂中组织跳大绳、跳竹竿、多人板鞋、拔河等项目并作为授课前热身活动或者授课后的放松运动,在课外活动中训练辅导员或者体育委员,由他们组织三人板鞋、珍珠球、竹竿舞等项目。同时,课堂内外应遵循健身陛、科学性、可行性、趣味性、教育性、启发性等设计的原则,不断研究探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协调发展、团队精神培养的路径。具体可对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开展前后高职生团队精神状况展开分析,特别是对最具代表性的三人板鞋、珍珠球、竹竿舞的“导入一体验一反省—分享一总结”等环节与团队精神各指标间的联系的分析,积极探索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培养高职生团队精神中的应用

规律。

48 6197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