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的事例(精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关于创新的事例(精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创新的例子【第一篇】

案例1 狭义相对论的创建

精心设计的迈克耳孙( Michelson,1852-1931)-莫雷(,1838―1923)实验对传统的“以太”漂移学说给出了否定的结果,洛伦兹 (,1853―1928)的解释虽然起到了修补漏洞的作用,但仍囿于传统时空观。爱因斯坦(,1879-1955〉革命性地提出了统一的时空观,带动了整个物理学的革命。虽然爱因斯坦1921年因对数学物理做出的贡献和阐明光电效应规律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遗憾的是,他在1905年对狭义相对论和1915年对于广义相对论的贡献却没有作为获奖的主要理由,然而,这些正是20世纪物理学最伟大的理论成就。

案例2 量子论的提出

基于麦克韦(,1831

―1879)经典电磁理论推演出的黑体辐射定律在长波区的实验中暴露出了矛盾,在原有理论框架下解释这一矛盾的努力均未获成功,普朗克(M・K・E・L・Plank,1858―1947)革命性地提出了能量的变化不是连续的,而是有一最小单元,引入了普朗克常数的概念,导致了量子论的诞生。普朗克因此获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案例3 高分子理论的创立

德国化学家施陶丁格(H. Saudinger,1881―1965)针对当时许多科 学家都把高分子溶液视为肢体的情况,首先提出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并提出高分子是由以共价键连接的长链分子所组成的理论,他不同意把橡肢、纤维等结构看作胶体小分子的物理缔合。经过长达10余年的激烈论战,由于发明了超离心机,测出了高分子的大分子量,以及其他一些实验研究结果的证实,高分子理论才被人们所接受。施陶丁格因此获1953年诺贝尔化学奖。

二、原始性重大发现多来源于对实验事实敏锐的观察和独具创意的实验。

案例4 X射线的发现

1895年11月下旬的一个晚上,伦琴(,1845―1923)在探 索阴极射线的研究中,在检测实验装置是否有漏光时,意外地发现了1米外的涂有钡铂氰化物晶体的护罩上有发光现象,他敏锐地认识到这是一种具有强穿透力的新射线,并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加以验证。这一重大发现不但改变了近代物理学的面貌,而且为现代材料和医学科学研究与诊断提供了崭新的手段。伦琴获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案例5 遗传物质DNA的发现

美国科学家赫尔希( Hershey,1908-1997)精密地设计了一个试验,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噬菌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外壳,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找 到了直接证据。与德尔布吕克(1906―1981)、 卢里亚(,1912―1991)一起因为将细胞遗传学研究转变为可精确测量和定量实验的科学而分享196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案例6 “移动控制基因”的发现

美国女生物学家麦克林托克(,1902―1992)在长期对玉米进行杂交实验中,观察斑点玉米的放大照片,发现玉米粒斑点的出现频率和出现部位的变化率用孟德尔(,1822―1884)的遗传法则无法解释,由 此发现了“移动控制基因”,获198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三、新的科学仪器和装置的发明,往往打开一扇新的科学之门。

案例7 粒子加速器的发明

粒子加速器是研究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强大实验手段,它的发展与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休戚相关,也可以说是理论科学、实验科学和技术科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个典型代表。1930年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建成,开创了实验粒子物理的新纪元。美国科学家劳伦斯(,1901-1958)因发明回旋加速器并由此获得大量放射性同位素,获193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案例8 电子显微镜与隧道扫描显微镜的发明

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为20世纪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微观结构提供了新的工具。隧道扫描显微镜使人类第一次能够实时地观察单个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了解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在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德国科学家宾宁(,1947-)和瑞士科学家罗赫尔(,1933-)因发明隧道扫描显微镜与在50年前设计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的德国工程师鲁斯卡(,1906-1988)共获1986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案例9 “激光冷却”实验装置俘获原子

美籍华裔科学家朱棣文(Steven Chu,1948―)利用一些光学和原子物理 学的原理,巧妙地设计了“激光冷却”实验装置,使人们能够将孤立的原子运动冷却变慢并俘获它。这项技术在制造高精度原子钟、重力测量仪和原子“物质波”激光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朱棣文与法国人科昂-塔洛德基(,1933-)以及另一位美国科学家菲利浦斯(,1948-)共获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四、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与方法的发明,往往对人类健康、社会与经济的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这一类科学发现尽管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科学,它们或属于应用科学或属于技术和工具的发明,同样对人类健康、社会与经济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同样受到科学界和社会的高度评价与尊重。

案例10 青霉素和链霉素的发现

英国剑桥大学细菌学家弗莱明(,1881-1955)在1928年抓住了偶然观察到的青霉菌抑制葡萄糖菌生长的现象进行研究,发现在除去青霉菌后,培养基同样具有杀菌作用。他由此推论出,这种杀菌剂是青霉菌在生长过程中的代谢产物,遂称之为“青霉素”。青霉素的发现与应用挽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弗莱明和发现青霉素巨大疗效以及发明浓缩、提纯青霉素技术的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钱恩(,1906-1979)和弗洛里(,1898-1968)获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由于青霉素的发现震动了医药学

界,因此不少人从事寻找新的抗菌素。

1944年,出生在俄国的美国微生物学

家瓦克斯曼(,1888-

1973)在默克公司的资助下,从土壤中分离出链霉素。链霉素是笫一种对革兰氏阴性结核杆菌有效的抗菌素,40年代末链霉素批量生产,行销全球,使长期困扰人类的结核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他因此获1952年诺负尔生理学/医学奖。

案例11 核磁共振技术的发明

在诺贝尔获奖者中,有关核磁共振技术就有5人次获奖,其中美国科学家拉比(,1898-1988)因发明记录原子核磁性的共振法1944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46年美藉瑞士科学家布洛赫(,1905-1983)、美国科学家珀塞尔(,1912-1997)因发展精密测量核磁的新方法,以及由此做出的发现获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法国科学家卡斯特莱(,1902-1984)因发明并发展用以研究原子核内共振的光学方法获196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瑞士科学家恩斯特(,1933-)因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分光法分析分子结构发展方面的贡献获199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核磁共振技术不但广泛运用在科学研究和医学上,而且是发展量子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

案例12 晶体管的发明

40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物理学家肖克莱(,1910-

1989)、巴丁(,1908-1991

)和布拉顿(,1902-19

87)发明了晶体管。在晶体管广泛应用10年后的1958年,美国的基尔比 (,1923-)和他的同事制作的集成相移振荡器电路成为世界上第一批集成电路,拉开了信息革命的序幕。肖克莱、巴丁和布拉顿因发现晶体管效应和半导体方面的研究而获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案例13 激光技术的发明

美国科学家汤斯(,

1915-)、苏联科学家巴索夫(H. Г.Басов,1922-)和普洛霍洛夫(,1916-)由于分别独立研制微波激光器,以及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贡献导致激光器的诞生获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激光技术广泛应用于光通信、医疗诊断与治疗技术、全息照相技术、激光照排技术、激光核聚变技术、计量基准中,激光技术设备已经成为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必不可少的实验装备。由于激光器的诞生,使匈牙利出生的英国科学家盖伯(,1900-1979)→←发明的全息照相技术成为实用技术,他因此而获得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五、良好的科学基础和前沿性、交叉性的研究也可能偶发重大的科学发现,偶然中寓必然。

案例14 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

彭齐亚斯(,1933-)和威尔逊(,1936-)在用新型卫星的天线接受系统进行测量时,发现了一种相当于绝对温度的“噪声辐射”,经与普林斯顿大学理论物理学家进一步研究,终于确信这种“噪声辐射”是宇宙背景辐射,为宇宙大爆炸学说提供最有力的支持。因此,获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案例15 中子的发现

1932年,查德威克(,

1891-1974)在研究天然放射性α粒子对非放射性元素轰击时,从测得的结果发现其散射与当时已有的知识不一致。他回忆起若干年前卢瑟福(,1871-1937)曾推测可能存在一种中性的质量与质子类似的放射性粒子,他推测α粒子轰击铍引起的辐射是中子,并列出了方程:

9Be+4α12C+1n

稍后他还指出α粒子轰击硼也能产生中子即:

11B+4α14N+1n

他还确定了中子的原子量。中子的发现使他获1935年诺见尔物理学奖。

六、数学与计算机工具创造性的应用,也可能带来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科学方法与理论的突破。

案例16 数学对量子力学创立的作用

海森伯(,1901

-1976)用矩阵方法写成的矩阵力学和薛定谔(1887―1961)用代数方法写出的波动力学理论在数学上被证明是等价的,狄拉克(,1902―1984)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量子力学的数学表述,并在理论上预言了正电子的存在和为规范场的研究建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构筑了量子力学的理论体系。三人因此分别于1932年、193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案例17 测定分子结构的新方法

美国科学家豪普特曼(

Hauptman,1917-)和卡尔勒(J. Karle,1918-)应用计算机技术,发明了可以通过计算机三维图像重建直接显示被X射线透射的分子立体结构的新方法,并已测出包括维生素、激素等数万种分子结构,推动了有机化学、药物学即生物学的发展,荣获了 1985年诺贝尔化学奖。

案例18 数学对经济学、管理科学发展的作用

从1969年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有相当多的工作是非常数学化的,其中不乏数学家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如康德洛维奇(1912-1986)将线性规划方法应用到物资调拨理论而获1975年经济学奖;克莱因 (,1920―)因建立“设计预测经济变动的计算机模式”获1980年经济学奖;托宾(,1918―)因建立“投资决策的数学模型”获1981年经济学奖。

此外,数学家冯・诺伊曼( Neumann,1903-1957)和经济学家摩根斯坦(,1902―1977)长期合作的结晶《对策论与经济行为》的出版,被认为是20世纪经济学重大成就之一。

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很多也来自数学方法,如运筹学、控制论等学科。建 立数学模型、采用有效的算法和利用计算机已成为重要手段。

七、对已有知识的科学整理与发掘,也可能有新的重大发现与理论创新。

案例19 原子结构理论的建立

玻尔在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和普朗克的量子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原子结构理论。他因此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案例20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1834―1907)在前人对大量化学元素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元素周期律。遗憾的是在他生前,元素周期律未能得到科学的评价,未能获奖。

案例21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

沃森(,1928―)和克里克(,1916―)集中了化学家鲍林(,1901 ―1994)关于DNA碱基结构特征的化学信息、弗兰克林女士(,1920―1958)的DNA的X射线衍射照片以及威尔金斯(, 1916―)对照片的解释,进行深入研究,最终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成为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到分子水平的标志。因此,与威尔金斯共获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八、良好的创新氛围和高水平的创新基地是产生高水平创新成果的温床。

从诺贝尔奖获奖单位相对集中可以看出,创新基地的建设对于取得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十分重要。

诺贝尔奖获奖者中师生关系、学术亲缘关系屡见不鲜,说明高水平人才的集中凝聚、跨学科交流以及在高水平学术带头人领导和指导下,选择前沿领域和战略方向,对于创新学术氛 围的形成和重大创新突破都有重要意义。

从诺贝尔奖获奖者做出代表性工作到最终获奖,一般需要10余年,并且有增长的趋势,说明高水平创新工作被科学界和社会所认同,需要时间。产生世界级的原始创新是一项艰巨和长期的目标,不可急功近利,需要稳定的科技政策予以支持。

九、中青年时期是科学家实现创新突破的峰值年龄。

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年龄分析,可以看出科学家创新的高峰期是在30―40岁之间,许多是博士学位论文期间的工作。因此,在重视发挥中老年杰出科学家指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建立 起正常的人才新老交替和合理流动制度,破除论资排辈、因循守旧的陋习,支持中青年优秀人才,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特别需要鼓励和支持二十几岁的科学家就在前沿领域和重大战略方向上开始独立的创新研究与发展工作。

十、创新意识、原始性创新思想与创新战略比经费与设备更具有决定意义。

20世纪以来,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原始创新突破并不都发生在投资最大的地方。

例如: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当时是瑞士伯尔尼专利局的低级职员,并无专项研究经费;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研究小组的经费消耗据说也只有数百英镑;魏格纳(,1880―1930 )的大陆板块与漂移学说的提出也主要得益于他的创新科学思想。

一些实验科学的原始性重大发现也并不在于特别昂贵的实验设备,而在于研究人员的创新意识、独特的实验构思、周密的实验和观测以及科学思维,并且许多是研究生阶段的工作。必要资金和设备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但不是首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当然随着科学向研究极端条件空间和尺度下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及运动规律转移,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向分子和原子等微观层次,向着纳米尺度和飞秒量级发展,在具有原始创新科学思想和正确创新战略的前提下,充裕的资金与设备保证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十一、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及其推广应用需要相应的创新体制和科学管理。

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获25人次诺贝尔奖),德国的马普学会(获17人次诺贝尔奖)是从事基础研究基地的代表,美国贝尔实验室(获11人次诺贝尔奖)与IBM实验室 (获5人次诺贝尔奖)是公司实验室的卓越代表,其共同的特点是领导人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善于识别与培养创新人才,尤其是善于发现、培养和支持青年人才的创新研究,善于选择研究战略方向和重点领域,充分尊重科学家的自和学术自由,建立公正的、适时的乃至国际化的科学评估与管理,开展广泛而经常的国际合作交流,以及营造了优良的研究条件和创 新文化氛围。

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及其推广与应用需要相应的创新体制与科学管理机制作为保证:

必须遴选具有科技战略眼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善于管理的领导人,建立一套比较完善可行的人才选拔、吸引、培养、支持与组织管理的体制和方法,建立实施科技创新的人才 队伍与组织保证。

对于基础研究与高技术前沿探索,拟应:根据科技发展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需求,依靠专家,着眼长远与基础,选择重点领域与战略方向,遴选与凝聚优秀队伍,建设创新基地,给予稳定支持,鼓励并尊重科技人员的自主创新探索,科学评估,适时调整,努力保持研究领域、方向的前沿性和研究队伍的创新活力,孕育原始性创新的重大突破。

对于基础性和战略性研究必须根据经济建设、国家安全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发挥自身综合优势,联合国内国际优势力量,开展具有自主创新科学思想和技术路线的系统研究与战略攻关,力争取得科学规律的系统知识与重大关键技术原始性创新突破或实现创造性的系统集成。不断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及产业化的政策与体制,促使R&D与市场及企业机制接轨,实行体制与机制的适时地转换,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创新的例子【第二篇】

关键词:切口感染止血效果二次缝合双氧水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95-01

多年来,经腹手术切口感染的问题,不但影响病程,增加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还容易引起医疗矛盾。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经腹手术切口感染的25例患者,在炎症控制创面基本新鲜后,进行第二次缝合,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观察对象。25例患者中,平均年龄岁,其中剖宫产手术6例,妇科手术19例,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的患者17例,24例患者肥胖(体重指数≥25)且呈腹部肥胖型(腰围/臀围≥)。25例均为院内切口感染,均为术后5天拆线。其中全层裂开深达肌层3例,未裂开但有1-2个小孔,挤压时有浓液流出22例。

处理方法。拆除缝线,将切口完全敞开,用庆大霉素冲洗,每天一次,每次均需剪去坏死肉芽组织,用刀片搔刮创面后,敷浓盐水纱布,待换药1-3天后创面基本无浓性分泌物,形成草莓样新鲜创面,然后作第二次缝合。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局部利多卡因麻醉,剪去坏死组织形成新鲜创面,用双氧水冲洗创面,再用甲硝唑冲洗后,用7号丝线全程张力间断缝合(包括肌层和皮下组织)每针均要穿透腹切口基底部,不留死腔并留置引流管于切口基底部。术后预防感染,控制血压及血糖。在引流管液体少于10ml,拔除引流管。但需留置引流条,因加固张力线后引起局部皮肤红肿,可用酒精纱布外敷一般在术后15天拆除线结,25例切口全部缝合良好,未在裂开。

2讨论

妇科患者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较多,对于有上述合并症或糖尿病、营养不良的患者,术前均需尽量控制血压和血糖,并支持治疗调整营养状况。25例患者中,对于腹直肌前鞘裂开的患者在拆除前鞘缝线后均发现有凝血块,可能存在有第一次手术中有止血效果欠佳的情况,故在每次手术中均需彻底止血。

双氧水也称过氧化氢溶液,有较强的氧化性。遇有机物或浓血中的触酶立即分解放出生态氧而呈现杀菌作用。用于清洗创面,去除痂皮。用于皮肤粘膜的创伤冲洗,而无任何副产物发生,而甲硝唑中的硝基在无氧环境下被还原成氨基,产生的细胞毒物质抑制细菌DNA的合成,干扰细菌的生长繁殖,对革兰阴性和阳性厌氧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创新的例子【第三篇】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摘要]宽窄巷子是成都市进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的成功典范。本文从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背景入手,介绍了宽窄巷子的运营现状,归纳了其成功改造和运营的经验总结。认为成都宽窄巷子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成功改造和运营的模式值得其他历史文化街区学习和借鉴。

[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宽窄巷子;文化传承;文化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川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旅游景区餐饮产品创新升级研究》(项目编号:CC14SJ09)和四川旅游学院2014年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旅行社旅游线路设计创新训练》(项目编号:20141155203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1 引 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传统文化的载体和演进历程的见证,而城市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来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活动频繁,成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注意。当城市的必然发展面对遗产的必要保护时,基于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理念的原则,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的改造及运营,展现了历史文化传承同现代城市创新的有机结合,成为了浓缩历史文化、传承城市文明、体现地域特征的集中亮点,为我们探寻历史文化遗迹保护与利用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成功模板。

2 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背景

一直以来,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作为西南重镇和七朝古都,文化底蕴雄厚,历史古迹众多。史料记载,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国后,张仪、张若筑城,少城肇兴,其后格局变化甚微。至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清朝廷调荆州八旗三千官兵来川,在成都西垣秦代少城遗址上修建了满城,以驻旗兵,亦称作少城。满城方圆十里,城墙高耸、阁楼相望,严格按照八旗军队的传统方式来安排城内建筑结构、衙门位置、营房方位等,共建有官街8条、兵丁胡同42条。如今保存完好的宽窄巷子处于闹市中长顺街和同仁路之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四合院落群组成,是成都市中心遗留下来的规模相对完整的清朝古街建筑。因此,宽窄巷子同文殊院、大慈寺并称为成都的三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其中,大慈寺和文殊院都是以宗教建筑为核心的多功能商住区。而宽窄巷子则是清代满城的遗留部分,为外来的兵营式北方胡同巷。其主要特色为“鱼脊骨”形的道路格局、素净雅致的街巷景观、淡雅朴素的建筑造型,为三大保护区中的典型,是老成都特殊的标志和永恒的记忆。由此可见,宽窄巷子拥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进入新千年后,宽窄巷子渐渐褪去往日的浮华。房屋、建筑等因年久失修大多已十分破败,加之外来人口的涌入,昔日的四合院变成了大杂院。居民没有天然气用蜂窝煤做饭,许多居民还利用自家房屋、院落相继开起了小吃店、茶馆、旅社等,零散、自发地开展着民间经营。改造前的宽窄巷子成为成都市区内环境差、危房多、安全隐患突出的典型街道。

在成都全力打造“休闲之都”的发展背景下,2003年成都政府启动了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主体改造工程,并确定在保护老成都原貌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浓郁巴蜀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区。整个项目的规划控制面积约479亩,其中核心保护区108亩。2007年,针对宽窄巷子建筑留存历史久、环境差、危房多、安全隐患突出,并对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力不强的状况,成都市委市政府、青羊区政府联合整合资源,对宽窄巷子进行了保护性的改造,对商业功能进行了整体规划和开发。政府先后投资亿余元,本着“修旧如旧、保护为主”的原则,完成了核心保护区周边楼房及建筑风貌的综合整治。2008年6月14日,整体改造后的宽窄巷子作为成都市委市政府重点工程和成都市文化旅游的“名片项目”和“ 5·12”地震后成都旅游业复苏的标志性旅游项目正式开街,当天就有10万人涌入。修葺一新的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群落组成。在初夏的阳光里,成都人以一种惊艳的眼神,欣赏、打量着这里的每一块青砖、每一道门栏……打造后的宽窄巷子将最清雅的古韵和最前沿的时尚进行了完美无缺的融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

3 宽窄巷子运营现状

重新梳理改造后的宽窄巷子,不仅整个街区肌理更加清晰,还保留了原有的院落文化,并根据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各自的个性和风格,分别给予了不同的业态定位:将宽巷子定义为老成都的闲生活、窄巷子定义为老成都的慢生活、井巷子定义为老成都的新生活。可谓是“闲在宽巷子,品在窄巷子,泡在井巷子”。这种街道、院落间风貌风格的差异和多样,本身也成为了一道风景。

宽巷子——老成都的闲生活

改造后的宽巷子代表了最市井的成都民间文化。原住民、精品酒店、私房餐饮、民俗餐饮、休闲茶馆、特色客栈……构成了宽巷子独一无二的吸引元素和老成都语汇。宽巷子,呈现了现代人对于一个城市的美好回忆。老人们在老茶馆门口悠闲地喝茶聊天,院落里的树上挂着一对画眉鸟……在宽巷子中,老成都原真生活体验馆里还展示了民国时期一户普通成都人家一天的生活场景,用一个院落复原这个家庭的厨房、书房、堂屋、新房等等,向参观者集中展现了宽窄巷子所代表的成都生活精神,成为了宽窄巷子的“封面”和游览中心。

窄巷子——老成都的慢生活

院落,上感天灵,下沾地气。修葺后的窄巷子展示了成都的院落文化。这种院落文化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精英文化,一种雅文化,以及中国式的院落梦想,也是窄巷子的生活梦想:宅中有园,园里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通过改造,窄巷子整体绿化主要以黄金竹和各类攀爬植物为主,街面照明以古朴壁灯作为装饰,临街院落透过橱窗展示其业态精髓。窄巷子以各西式餐饮、轻便餐饮、咖啡、艺术休闲、健康生活、特色文化主题店为主题,是品味精致“慢”生活的绝佳去处。

井巷子——老成都的新生活

井巷子是宽窄巷子最多元、最开放、最动感的消费空间,可以说是宽窄巷子的现代界面它,以酒吧、夜店、甜品店、婚场、特色零售、创意时尚等为主。让游客在成都最精致的传统建筑里,享受声色斑斓的夜晚;在成都最美的历史文化街区里,享受丰富多彩的美食;在成都最经典的悠长巷子里,享受自由创意的快乐。以法式风情小洋楼为核心的广场是井巷子的中心节点,是井巷子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展现了成都兼容并包的开放心态,同时,也是婚恋主题的消费场所。

正是有了各自的准确定位,宽窄巷子实现了由原有的单一居住功能向居住(有部分原住民)、商业运营和文化价值提升的多元化、多功能转变。实现了多种功能、不同文化、各种业态和谐共处的态势,探索出了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新模式。现如今宽窄巷子早已成为了成都的城市形象名片,成都的文化名片。2008年,宽窄巷子获得了“中国创意产业项目建设成就奖”;2009年,获得了“中国特色商业步行街”称号;2011年,被评为成都新十景之一,成为了国内外游人来成都后必去的旅游景点之一。

4 宽窄巷子成功改造及运营的经验总结

改造经验

正是找准了“文化”与“经济”、“传承”与“创新”的契合点,宽窄巷子的改造才成功实现了将老成都文化变成一种可观看、可享受、可消费的文化旅游资源。

一是宽窄巷子的灵魂及核心吸引物是成都的原真文化。梧桐树、院落、盖碗茶、竹椅、川剧、小吃……这一幕幕老成都原真文化场景和氛围,是构成宽窄巷子吸引力的关键。

二是多元的文化构筑起丰富的文化体验空间。宽窄巷子的文化继承与创新并没有局限于老成都原真文化内涵,而是以老成都生活文化为核心,通过文化的生活化、多元化和国际化,在有限的空间里展现了层次丰富、韵味无穷的文化体验空间。

三是将“文态、业态、形态”合为一体,让文化可体验、可享受。文态,指的是文脉精神和灵魂;业态,是指根据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创造性布局消费业态;形态,是指建筑、器物等外在的表现形式。宽窄巷子既保留了历史文化街区的风韵和骨骼,又继承性地创造了新的文化与场所精神,将城市记忆、生活场景、文化片段、商业空间等有机融合,实现了“文态、业态、形态”三态合一。

运营经验

另外,宽窄巷子的成功还离不开它背后的运营者——成都文旅集团,正是其通过独特的运营模式,重新赋予老街道新的内涵,引进适合它文脉的商业,才让历经300多年风雨,承载着成都2500年历史的宽窄巷子获得了新生。

第一,宽窄巷子的运营主体是成都文旅集团组建的专业运营公司——成都文旅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宽窄巷子的招商、投资、运营、管理等。成都文旅集团成立于2007年,是成都按照“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组建大集团”的思路组建的大型国有企业,是成都市文化、体育、旅游产业综合投融资和运营平台。而成都文旅集团的接手正是宽窄巷子快速发展的转折点。宽窄巷子项目在2003年由成都城市投资公司担任业主方,从2003年到2007年,工程进度拖延、缓慢。最大问题在于,政府方、业主方、项目方三方并没有就宽窄巷子的最终定位达成一致。2007年,成都文旅集团正式接手项目,迅速在一年多时间内完成了剩余街道的拆迁、建设工作,同时从市场策划、营销的角度进行招商、推广。同时,成都文旅集团的文化操控力也是宽窄巷子成功的关键因素。成都文旅集团虽是国有企业,但其市场化氛围非常浓厚,相关负责人均是社会招聘的高级文化人才。宽窄巷子项目从其启动、推广、营销到招商,全部采取的是市场化运作手段。成都文旅集团以市场化操作的手法在文化与商业之间找到了一处完美的平衡。

第二,宽窄巷子的运营采取“三位一体”的方式,即政府经营环境、企业经营市场、民众经营文化。(1)政府经营环境:在成都市政府确立了宽窄巷子改造的定位及方向后,青羊区政府成立了“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强化综合执法和综合管理。管委会办公室建章立制,制定了《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管理办法》,对历史文化片区的保护与布局、公共设施和商业经营日常监督管理、行政执法部门集中执法、便捷服务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实现综合管理规范化、制度化。(2)企业经营市场:为确保项目的正常运营,成都文旅集团引进社会专业人才,按照市场化运营模式,组建了专业的管理公司——成都文旅资产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全面负责保护区的商业定位、招商规划、市场营销。同时,为商家提供安保、保洁等工作。(3)民众经营文化:“招商引智”,引入具有文化创新力和号召力的商户,允许商户根据自身的业态和资源进行文化创新,呈现丰富多元的文化创新局面。

第三,采取“一期商业经营、二期高端房地产、远期模式拓展”的盈利模式。一期商业运营主要包括餐饮、零售、休闲吧等,目前已开发完成,通过租赁街区的商业,获取持续性的经营收益,提升土地的价值。下一步,成都文旅集团将继续启动宽窄巷子二期工程,将通过二期高档公寓、写字楼等房地产开发项目获取良好的现金流及利润。远期模式拓展,将借助宽窄巷子成功的品牌和经验,进行复制,拓展到正在进行的水井坊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安仁博物馆小镇、平乐古镇、西来古镇等项目。

第四,三条巷子的业态分别规划和定位为“宽巷子老生活”、“窄巷子慢生活”、“井巷子新生活”。三条巷子承载的不同产业与相应的文化形态紧密结合,形成了丰富的具有文化特色的业态组团。宽巷子,老成都的“闲生活”,代表了成都最市井的民间文化;窄巷子,老成都的“慢生活”,展示的是成都的院落文化;井巷子,成都人的“新生活”,是宽窄巷子最开放、最多元、最动感的空间。科学的业态规划,符合消费者逛街、购物的心理和习惯,体现了时间的层次性,即上午可以在宽巷子体验成都的原真生活,下午可以到咖啡馆品位午后成都的休闲时光,华灯初上后可到井巷子体验成都的阑珊夜色。

第五,面向特定人群进行“招商引智”,让文化人成为文化创新的主角和主体。和一般的商业性街区不同,宽窄巷子在商家的选择上,更注重选择对文化有敬畏感的文化人士,聚集当代优秀文化名人、艺术家、收藏家群体,形成文化艺术聚落,让这些文化人成为文化创新的主角和实践者,如上席私家菜、陆福堂会、白夜酒吧等等。有了这些带有浓郁文化气味和时尚气息的商家,宽窄巷子才真正活色生香起来。每逢节庆,宽窄巷子都有涵盖摄影、艺术、音乐、美食、民俗等类型的主题活动,有得看、有得听、有得买、有得玩,地地道道成都生活的美妙,都在宽窄巷子呈现出来。

5 结 语

宽窄巷子作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于采取“修旧如旧、保护为主”的原则,在建筑上保留了宽窄巷子传统四川民居融合外来文化影响形成的民居结构形态和特点;在功能上恢复了少城作为成都城市文化商业母体的原始功能。既保留了老成都的原真生活体验,又融入了外地文化,实现了中外合璧、中西合璧,成为了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老成都原真生活情景体验街区”,以及成都最具特色的“院落式情景消费街区”和“成都城市怀旧旅游的人文游憩中心”。其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成功改造和运营的模式值得其他历史文化街区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1(4):69-72.

[2]王俊,蒋玉川.基于成都宽窄巷子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探析[J].生态经济,2012(6):195-199.

[3]丁宇辉.从传承历史文化价值的角度看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以成都宽窄巷子的改造为例[J].四川建筑,2012(4):4-6.

[4]王小明.论成都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模式——以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为中心[J].传承,2012(24):78-79.

[5]佘龙.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4):196-203.

作者简介:孙璐(1983— ),女,四川成都人,四川旅游学院旅游系讲师,主要专攻:旅游者行为特征,旅游产品规划与开发。

创新的例子【第四篇】

1改革的重点与具体措施

1.1教学方法三维可视化为了解决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困难和前沿性的科研促教中缺乏实验条件验证的教学问题[3],教学团队将物理建模思想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三维可视化仿真,使复杂、抽象、烦琐的理论模型变得直观、具体、明了.例如:针对“空间光通信创新实验”课程中的光学天线设计及光传输、激光雷达成像和光子晶体光纤光传输等进行了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在对前沿性的科研促教中缺乏实验条件验证的情况下,拟采用理论建模与仿真验证方法来实现.

1.2创新实践自主化为了解决自主创新实践能力训练不足的教学问题[4],教学团队将光通信、微波光子学等交叉学科前沿技术与创新实践相结合,构建了“空间光通信”开放式创新实践平台,建设了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的开放式专业实验室.依托开放式创新实践平台,开展了大学生自主研究型学习,着力加强大学生自主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5,6].加强科研促教,拓展创新思维,在“985高校”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支持下,实施了创新设计项目40余项.依托科研项目把学生带到学术前沿,进行了形式多样的学术研讨: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本科生分别定期做主题报告、分组讨论、网上论坛、参加国际国内会议和暑期夏令营等方式促进学术交流,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学生在开放式专业实验室里自主进行理论建模、仿真设计与实验验证,在规定时间内撰写学术论文等,开展了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1.3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为了解决传统评价方式缺乏对创新实践、仿真设计与课程论文等环节的评价的教学问题[7,8],教学团队将理论考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实验操作与自主创新实践相结合,理论建模仿真与课程论文相结合,构成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例如:把理论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下调到60%,而课程论文的比例上升到40%,通过创新项目和课程论文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通过课程论文答辩方式,依据“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新性、结果的准确性、表达的清晰性”进行综合评定,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观念性转变.引领学生朝着有利于自身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

1.5开放式教学资源建设为了解决传统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教学团队加强了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国内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重点建设了丰富的数字化网络资源平台网络课程含教学录相、典型实例、创新设计系列实验教案、经典物理问题、及在线实践编程等模块;适时引入在线答疑、网络论坛及现场演示与讨论等交互式教学形式,形成了模块化、交互式、开放式教学资源平台.

2改革与实践的探索

实例1大学生在牛顿式光学天线系统测试平台(图1)上做的部分实验内容:图2为接收光斑实验测试,图3为利用光束质量诊断仪器测试光斑.通过三维可视化仿真,使复杂、抽象、烦琐的空间光通信系统中的激光传输理论模型变得直观、具体、明了,解决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困难的教学问题(大学生创新实验设计项目)。例如:老师们课堂上在讲解光子晶体的应用———布拉格光纤光传输特性时,就采用了仿真验证手段.通过详细举例以此来鼓励学生启迪思维、大胆创新设计、勇于实践.以下是学生们根据题目的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下做的部分仿真结果图.实例2等周期结构的布拉格光纤仿真(见图4—图6).实例3空间光通信系统激光传输特性仿真(见图7—图8).实例4波动方程的(动态)三维可视化(见图9).图9波动方程(动态)三维可视化图形实例5平面波用柱面波形式展开(见图10).图10平面波展开为柱面波仿真结果图形以上是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设计.“缺陷的光子晶体在偏振分束器等光学器件中的应用”(大学生参与者:黄鹤、刘天骄、陈逸舟)被学校推荐为2010年部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推帚式激光雷达三维成像创新设计”(大学生参与者:谢国洋、顾大超、童磊)被学校推荐为2011年部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通过这种创新事例,能很好地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学习兴趣.

3改革的实施成果

该课程未实行教学改革以前,我们实行的是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教学+笔试成绩+实验成绩),教学成果不理想.自从2009年本教学团队开展了对“空间光通信创新实验”课程教学研究型改革与实践的探索以来,特别是加强了针对“空间光通信创新实验”课程中的创新实践平台及《数学物理方法与仿真》、《光学天线设计》、《空间光通信创新设计实验》3本教材的重点建设.建立了1个基于大学生创新基地的空间光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依托这个创新实践平台,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和科研项目.1)研发了十余个综合创新设计实验,例如:“卡塞格伦光学天线系统的光传输特性分析实验”、“光纤损耗与光纤耦合实验”、“激光准直与多波长光学天线传输实验”、“无线激光大气通信实验”等;2)2012年数学物理方法、三维可视化仿真及创新实践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改革获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3)教改项目:2009年“数学物理方法”教学研究与精品课程建设”,2010年“数学物理方法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改革”;4)团队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40余项,指导大学生40余篇(SCI收录6篇);5)开展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3项以及横向建设项目等;6)2011年建设了电子科技大学第一座2.0kW单晶硅太阳能发电站,并实现并网发电,以作为大学生新能源创新课题教学示范所用.7)发表教研论文20余篇、科研论文100余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形成了交叉性学科前沿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改前后对比情况见表1).

4结论

48 589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