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教育4篇
【导言】此例“大学生心理教育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学生心理教育范文1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思想教育;方法
一
金秋十月的某日傍晚,某大学校园内的未名湖,夕阳的余晖撒向湖面,湖水波光粼粼。湖畔,三三两两的大学生,正在全神贯注地读书。一名漂亮的女大学生缓缓朝湖心游去,一位同学发现不对劲,马上呼喊,但女大学生旋即沉入水中,再也没出来。当人们把她救出水面的时候,为时已晚,一颗年轻的心永远停止了跳动。
是什么原因使女大学生轻生?从她的遗书中得知了答案:一是失恋,同她相恋才两个月的男友刚刚同她分手;二是她认为她的父母不爱她,而把爱全部给了她年幼的弟弟。死亡的原因令每一个人震惊,不得不令我们深思:这位女大学生的心理为什么这么脆弱?然而这决不是个案,近年来,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且有上升的趋势。大学生自杀或致伤、致死他人,给其家庭带来极大的心灵伤害,在高校和社会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大家普遍认为,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当前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每一个人都有身和心两个方面。身指人体的生理组织以及身体的机能;心指人体的心理或精神活动。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即所谓的“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它不仅是消极情绪、情感的减少,同时也是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多。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核心是自尊。自尊与心理健康各方面的测量指标都有着很高的相关性。心理健康是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它不仅包括积极的情绪、情感,也包括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心理健康的标志是,其一,没有心理疾病;其二,是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本文的重点不在于对心理健康的含义作过多的探究,而在于探讨解决大学生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的办法。
三
不能说,我国所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问题,我国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健康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中少数同学的心理健康确实存在一定问题。极少数同学的这种心理问题还相当严重。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原因之一:学生自身的原因。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至23岁之间,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骨骼发育逐渐完成,身体形态日趋定型,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日益完善。大学生在生理上正接近成年人的顶峰时期。从心理上讲,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又未真正成熟阶段,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原因之二:社会的原因。社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讲,主要有:
家庭教育失当。有的大学生从小受父母过分溺爱,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刚到大学,一下子无所适从;有的家长爱孩子,但没有让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对父母存在误解;有的单亲家庭本身就缺乏爱,这样的大学生心理上本身就存在一定问题。
贫富差距造成压力。部分农村的贫困学生及城市的下岗职工家庭的学生,他们家境贫寒,进入大学后,与一些富家子弟贫富悬殊。当富家子弟出手阔绰,穿名牌,出入酒店之时,他们正在为一日三餐的的生活费用发愁。这种强烈的反差,使这些学生心理上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他们自卑、孤独、彷徨,甚至心理上出现问题。
失恋问题处理不当。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恋爱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有恋爱就有失恋,这是必然的事,但部分大学生处理不当,不能正确面对,造成心理问题。
学习的压力。高中的紧张学习生活与大学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形成较大反差,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过度放松自己,而一旦面临考试不及格的情况时便无法接受,心理上于是出现问题。
就业的压力。大学生就业难已为社会所公认,大学生四年寒窗,一朝毕业却面临失业,心中感受可想而知。少数学生家境贫寒,毕业时家中已是债台高筑,原本指望毕业后工作还债,失业对他(她)们更是雪上加霜。少数想不开的学生,心理上难免出现问题。
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上述原因无疑是最为主要的。
四
根据我国大学生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摆正其位置,不应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爱心教育。
谚曰:可怜天下父母心。普天之下,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不懂得爱的孩子却很多。有的父母对于孩子期望值太高,过于严厉,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把父母的爱错当成恨。有的父母在对子女之间的态度的差异,如本文开头的案例中的父母的做法,让孩子错误地认为父母对自己没有爱。所以,爱孩子,而且让孩子明白自己对孩子的爱,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做到的。老师也一样,应该让学生明白,自己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成人。下面一段文字,对每一对父母,每一位老师,或许有所启迪:
“一只小鹿,刚刚生下来,眼睛还没有睁开呢,就会努力地站起来,去够母亲的,当鹿群遇敌奔跑时,它也得踉踉跄跄地跟着跑,没有谁能背负它。而一个人类的婴儿刚生下来时是多么地软弱无助而又备受优待啊,母亲要用去够他,他才吃得上奶(幸亏吸奶这一本能他还保留着);让他平躺着睡,他自己就没法翻到旁边来。
我们大概都知道一些我们幼小时所遭遇过的危险,在那些关键的时刻,是我们的爸爸、妈妈、奶奶、大姑等亲人或别的大人救了我们,但是,更多的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他们所给予我们的日常琐碎的关心、抚养与爱护。”
只有让孩子懂得爱,我们的教育才会更有价值。让大学生懂得爱,让他们珍重生命,时刻对父母、对老师心存感激,对于解决大学生的部分心理问题,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人生价值观教育。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剂良药。一个人,如果他的人生价值观的中心是个人的利益、荣辱、得失,那么他的心理就会随着个人的兴衰荣辱而波动。当个人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时,意志薄弱者的心理就会出现问题。反之,一个人如果把社会作为他的人生价值观的中心,则他就会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那么他的心理就不会随着个人的利益得失而波动。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的内容。一个人的生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所决定的,而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的贡献为标准。人的生命,一旦同社会联系起来,便有了质量高低之分。高质量的生命,应该是为社会作出更多、更大贡献的生命,其社会价值为正;反之,低质量的生命必然是个人对社会的索取大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其社会价值为负。
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要结合实际,有理有据,切忌空洞说教,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运用正确方法调控情绪。
当大学生遇到挫折,情绪不稳定时,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合理调控情绪。
一是适度宣泄情绪。在学生极度悲伤之时,引导学生倾诉心声与宣泄情绪。如大哭一场,而不要把痛苦埋在心底;引导学生把心里话倾诉给信得过的老师或同学。
二是告诉学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道理。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往往变成好事,好事在一定条件下往往变成坏事,就看你如何应对和处理。
三是转移注意力。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感兴趣的文娱、体育活动、集会、郊游等,往往能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调控情绪的目的。
四是组织大学生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自我调控能力。这是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治本之策,大学生掌握了自我调控的方法,许多问题根本就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也会很快迎刃而解。
(四)加强心理咨询工作是挽救“重病”学生的最好方法。
对于心理上有“重病”的学生,依靠常规的办法是无法解决的,必须采取非常措施,对症下药,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这项工作目前已在我国众多的高校开展起来,有的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湖南文理学院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就开展得非常有成效,目前已拥有了一批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常年接待学生的咨询,并挽救了一些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学生。
但当前心理咨询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如一些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大学生抵制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虽然采取了些办法,如让心理分析师同这些学生交朋友,也收到了一些成效,但仍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当前仍然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软肋,很多问题有待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前途是光明的,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news.省略/zhengfu/2004-09/15/content_
[2]罗国杰等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7页。
[3]林崇德。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5),47页。
[4]同[2],58页。
[5]何怀宏。珍重生命。phil.省略/personal/hehh/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4篇大学生心理教育就到这里了,希望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大学生心理教育范文2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作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161-01
目前,很多高校已在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还不能充分发挥大学体育教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大学体育教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已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议题。
1大学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等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2)强化大学生的自信心。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运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以及与其他运动个体的接触,就会不可避免地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这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养成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其选择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和能力进行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其运动的内容,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使大学生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体育锻炼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理想的内部情绪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来自于活动过程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享受,这是一种在学习、工作、交际中所无法产生的情绪状态。体育锻炼中从事每一项运动都要求运动者对外界事物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与感知,从而快速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从事长期的运动能促进人的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知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捷、灵活。
4)能预防和治疗大学生心理疾病。焦虑和抑郁是大学生最长遇到的情绪困扰。1990年诺瑟等人的研究表明,一次性活动和长期的身体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特质性抑郁,也可降低状态性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如果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更能有效地降低抑郁。
5)陶冶情操,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往往具有较好的审美情趣,能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发现美,享受美。体育教学中就蕴藏着大量的美学因素,一次漂亮的投篮、一记强劲的射门、一次成功的过杆飞越、一段优美流畅的舞蹈、一趟纯熟的武术套路等,都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成功的喜悦。这是因为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能够遵循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节律等特有的要求,而且还能运用和谐、对称、统一、节奏和造型等形式美的法则,做到造型优美、技巧娴熟、柔中有刚、动作舒展而有节奏,使学生沉浸在力与美、乐与舞的熏陶之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提高其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
2大学体育教学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途径与策略
体育教学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兴趣、情感、动机、意志、性格、习惯和灵感等非智力因素,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正是提高综合心理素质的有有效手段。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努力寻找教学契机,创造教学环境,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1)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理性认识。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体育教学的薄弱环节,高校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他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理解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的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2)调整和创新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师生情感。现代的体育教学不仅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过程,而且也是一种师生情感的互动交流过程。知识、技能和情感在师生之间的双向流动,可以导致师生双方思想的共鸣。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过程的这个特点,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用爱护他们的情感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讲解、规范的动作演示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来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只有采用新颖、实用、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不断的获得新的体育知识、技能。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要求,要突出一个“新”字,因为新异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射,便于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产生更高水平的定向。
3)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教学形式。作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研究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技能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更要研究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使学生的身心融入到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活动中。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本身发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因此,在安排体育教学计划时,要选择适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运动项目。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和体能都处在增长期,骨骼和肌肉尚在发育之中,对学生要开展多种体育项目练习,运动量逐渐增大,避免对身体造成过大的生理负担。青少年男、女生在体力、生理特点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体育项目、锻炼时间、练习强度和进度的安排都应合理安排。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创造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如采用教学比赛、教学评比、活动性游戏及音乐伴奏等教学形式,并在学生情绪高涨时,有意识地加大运动量及运动强度,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会提高教学质量。
4)发掘体育项目的内在特质,引导学生领悟体育活动的内涵。不同的体育项目都有不同的特质。比如长跑比赛中的奋勇向前,击剑运动中的全神专注,乒乓运动中的快、灵、变乃至滑板、攀岩运动中的刺激和趣味等都将各自的魅力鲜活展现。教师在教授基本的体育技能和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发掘它的内在特点并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思考和学习,使学生不但能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体育项目的独特特质,而且能从各个不同特点的体育运动中领悟到超出体育运动本身更深刻的人文内涵。
5)注重快乐体育教学。快乐教育目标是给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更具内涵的心理环境,更好激发学生各种兴趣爱好,提高心理品位,发展自己特长。体育运动是一项锻炼身体与锻炼心理品位的有效形式,体育运动可使学生心理得到较好改善。神经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当人体进入运动状态时,大脑主管情感的右半球立即兴奋起来,参加者会进入一种愉悦氛围中,体会到成功的。在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公平竞争、遵纪守法的美德。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快乐地融入体育运动会中。
参考文献
[1]朱松梅。浅析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体育世界,学术,2008,10.
[2]宋衡。如何利用体育优势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1(28)-11.
[3]梁建南。浅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今日南国,2008,7.
大学生心理教育范文3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区别。教育目标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侧重于使学生正确区分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正确对待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并掌握自我调节的常用方法和技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生命教育的目标侧重于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是从多角度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教育内容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的关于心理卫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心理障碍、行为异常等多方面的指导和教育。生命教育的内涵是认识生命的本质,全面理解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活动。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意识的教育、生命态度的教育、生命情感的教育、生命价值的教育。教育途径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发挥心理咨询中心个别辅导服务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生命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在校园文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中以宣传和体验等方式进行生命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联系。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两者是互相包涵,相辅相成的,都是高校学生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与措施,都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科学的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生命教育使学生的人生观、生命价值观进一步得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并不是相互排斥的,都要培养学生保持身心平衡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是生命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其智力发展与顺利成才的必要条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现实呼唤大学生生命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对感官刺激的盲目崇拜,使大学生对生活享受的关注大于了对生命本身的关注。他们对“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才更有意义”更是缺乏深刻的理解。他们不懂得珍惜生命,一旦遭遇挫折或失败,就失去了生命的承受力。
(二)大学生现状亟需加强生命教育。首先,我国青少年自杀事件一直呈上升趋势,自杀已经成为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次,漠视生命,他杀和暴力现象普遍。近期发生的一系列大学生暴力杀人事件表明大学生缺乏对生命应有的尊重。第三,虚度生命,游戏人生。生命教育的忽视,使得一些大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缺乏正确的理解,在人生的追求中,片面追求感官的快乐,消极颓废,游戏人生。这些现象都亟需我们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缺陷与不足有待生命教育弥补。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中央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下,已经迅速发展起来。不容置疑,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本体方面存在的不足很明显,急需通过生命教育来弥补。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路径探索
大学生心理教育范文4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心理教育
进入大学的大学生在经过好奇感、新鲜感后,逐渐发现大学并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美好,依然有很多的学习压力、精神压力、就业压力。这些压力如果不能得倒及时的疏通和解决就会产生很多的心理问题,因此,对与刚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本文作者就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且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1.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从目前大学生的年龄结构来看,大部分年龄在十七八岁,处于青年发展初期,存在心理不成熟、心灵脆弱、承受能力弱、情绪不稳定等特点,因此,他们在面临一些生理、心理、情感、社会问题以及交际等方面的矛盾时,心理冲突和矛盾时有发生,这些矛盾和问题若得不到及时疏导和解决,就会引发学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久而久之就产生心理障碍。
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矛盾。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家长和老师的管制,迫切的需要独立自主,因此,内心强烈的想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进入大学独立生活无疑是大学生们向往的理想生活。然而,大学生虽然有独立生活的强烈愿望,但是他们却又过多地依赖父母,特别是经济和独立生活方面,由于长期在父母细心照顾下,他们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因此经济上较难独立,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性也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因素。
交际矛盾心理。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思想感情丰富,迫切需要得倒他人关注,有强烈的交际欲望,但同时,大学生自尊心强,好面子,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往,害怕被别人拒绝,自己有困难也羞于向他人吐露,害怕遭到别人的嘲笑。
社会环境。大学生面临的诸如考研、就业、经济、学业、人际关系、情感压力等诸多压力,全都离不开社会环境这一环节,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强烈、更复杂。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促使大学生产生无所适从的压力,面对未来不断增加的就业竞争压力,大学生都产生了焦虑、自卑感,久而久之就有许多心理问题随之产生。
家庭矛盾。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与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观念密切相关。家庭的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发育影响很大。研究表明,家庭和谐美满造就的子女性格都很温顺,适应力强,外向,社交能力强,抗挫折能力强;而出生在充满矛盾、斗争的家庭的孩子,往往性格内向、孤僻、冷漠、自尊心强、好胜心强,抗打击能力弱,冲动,心理异常。父母的教育观念也尤为重要,对于那些对子女教育采用简单处理、棍棒政策的父母,他们的子女往往性格孤僻、冷漠、有暴力倾向,自卑、敏感、多疑。而那些对子女教育方面重视,善于与子女沟通,人性化管理的父母,他们的子女则有这健康的心理,遇事冷静,善于思考,性格平和,善于与人沟通,社会适应能力较强。
情感纠纷。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子女们都过惯了养尊处优的日子,自我意识性强,很少注重他人的感受,因此在感情中难免受到挫折;此外大学生都处于青春期,思想很单纯,不理性,对于情感都过于要求完美,考虑问题比较简单,容易冲动,在如何处理恋爱纠纷的问题上常常感到困惑,在没有正确的引导下,容易犯下错误;另外,在性心理方面上许多大学生对性知识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出现性认识偏差,以至于产生诸如单恋、性早熟等一系列问题。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学校应该充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这一教育作为重点来抓,充分发挥教师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导作用,培养一批热爱心理教育的师资队伍,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他们定期进行长短期培训,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能量,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认识。
普及心理学知识、设置心理咨询室。一方面,学校要设立大学生心理选修课,鼓励学生选修心理学教育课程,同时也要大力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多通过书籍、广告、宣传画、板报等方式普及心理学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同时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疾病,疏导他们面临的诸多困难,帮助他们度过困难期,正确对待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社会阅历浅、社会经验少、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学校应该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走出去看看,学校可通过组织假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系列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提高大学生抗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实践证明,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才能真正地培养出自主、自强和创新精神,才能真正锻炼和提高自身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