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字]实用笔的说明文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100字]实用笔的说明文3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笔的说明文100字篇1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是说我们读书时要“笔不离手”。

什么是笔?笔,是书写和绘画用的工具。人们用它来记录、签署、交流信息。学生用它来学习、做作业。笔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好朋友。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还没有笔时,就用石头刻字、用木碳写字。人类使用的第一支自来水笔,是4000年前古埃及人发明的芦苇笔,而中国则创造了毛笔,欧美使用的是鹅毛笔。到了1809年,美国生产出了第一支钢笔。1928年,上海自来水笔厂也生产出了第一支国产钢笔。

现在,笔的种类可是多不胜数。按笔的制作原料分,有铅笔、中性笔、原子笔、水性笔、投影笔、牛奶笔、蜡笔、粉笔……。

不同种类的笔,有着不同的特点。比如:铅笔有木杆铅笔、纸杆铅笔和活动铅笔,优点是又便宜又可擦除。相比之下,活动铅笔比较环保笔的自述说明文600字笔的自述说明文600字。

中性笔的优点是每一滴墨水均是使用在笔尖上,不会挥发、漏水。原子笔可分为油性笔和中性笔。中性笔耐水及耐光性均比油性原子笔墨水佳。

常见的水性笔有钢笔、签字笔、毛笔和萤光笔,其笔迹耐光但不耐水。

投影笔基本上是油性笔,可写在投影片、玻璃或任何物体上,不掉色、不脱落。

牛奶笔里面装的是中性墨水而不是真的牛奶,它粉嫩色系的墨水给了人柔和的感觉,故称牛奶笔。它可写在黑色或深色信纸上,也可涂在指甲上,用途特殊。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笔的家族越来越大,款式越来越多,性能也越来越好。

每一天,我们都用笔去记录我们的生活,记录我们的成长。笔,就像是我们永远的朋友、伙伴和家人。

本文地址:http:///zuowen/

笔的说明文100字篇2

相信每个同学都有一个帅气的笔袋,我也不例外。要想知道我的笔袋长什么样,就继续往下看吧!

我的笔袋是长方形的,长20厘米,宽8厘米,是一个很大的笔袋。其中一面有拉链,拉开之后取出里面的文具。

我的笔袋的颜色是星空色的,第一层是凹凸不平的几颗星星,中间还有一颗快速“飞动”的流星;第二层是一片浅蓝色“天空",但也更像一片一望无际的海洋;第三层有一只暗黑色的鸟,似乎是被暗蓝色的星空照成了一只与众不同的鸟。在里面还有一个红点,旁边有两颗“忽明忽暗”的星。

这个笔袋摸起来很舒服,表面是用橡胶做的,摸上去会很硬,但是只要你用一点劲,它就会软起来。笔袋的内部是用布织成的,让人看起来很舒适。

笔袋的用途非常多,可以盛放钢笔在“洞”里,这样就能省下非常多的地方。旁边是放橡皮的,这个地方就是为橡皮“量身打造”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橡皮的最大宽度和长度都能受到合适的摆放,真是放橡皮的不二之选。

当然笔带也有功能,在放文具的下面还有一个秘密基地,能很好的存放纸条等细薄的东西。

笔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左边有存放物品的很多网眼,大约有400多个网眼。

笔袋是我一生学习知识的得力助手,我真的非常喜欢它,它在我身边已经四年了,真的非常感谢它。

笔的说明文100字篇3

我喜欢用自动铅,简单方便,笔芯细细的很好用。可是妈妈却一直要求我写字必须用普通铅笔,我总是很不情愿,爸爸告诉我说:“自动铅笔的笔芯粗细一致,写出的字工整平和。但是由于铅芯太容易折断,不适应书写汉字时所要求的轻、重、缓、急,体现不出象形文字峰回路转的灵气。你们小学生写字时力度把握不好,自动铅笔会让字没有结构,难以养成好的书写习惯。”因此我在心头非常恨铅笔。可当语文课上讲到“落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普通铅笔不正是也具有这样的精神吗?

普通铅笔可以让人练好字,也会让人记知识,有一样最可贵。它不像自动铅那样,小孩子一按就自动出铅,还有各式各样的花样,一看就招人喜爱。可普通铅笔只是一根“木头棍子”,里头还有一根粗粗的铅芯。也不像自动铅那样一按就出铅,还得削,削断了或是没有削断,只有拿出来看才知道。有些人就很讨厌嫌麻烦,又不喜欢用,所以字写的不怎么样,甚至说很差。因为我爸爸写字就非常好,所以他对我的写字很重视。就连我做游戏当小老师时,他也要给我“指指点点”,让我改一改书写不好的地方。

普通铅笔还有一样可贵的地方,别人不管怎样用它,它都不会“叫

苦连天”,而只是默默忍受着。要是自动铅,你稍微不小心用的力气大些,就断掉,给你脸色看。铅笔像蜡烛一样是越用越短的,它是在用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默默奉献,无私的为他人奉献。

我以后也要像普通铅笔一样,朴实无华,默默无闻的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

评语:这篇作文立意非常新颖,从自己使用铅笔时的普通生活小事入手,写出了自己在使用铅笔时的亲身体会和情感变化,并感悟出做人的道理。语句通顺生动,的确是1篇借物喻人的佳作。

48 13575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