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革命乐观主义实用2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谈革命乐观主义实用2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1

韩寒连发3篇博文引广泛反响和激烈争论为此《环球时报》连发了以下3篇评论文章。

韩寒超越了“左”与“右”

张颐武

韩寒接连发表了两篇系统阐释社会观点的答问博文《谈革命》和《说民主》,还有最新贴上的《要自由》。这3篇最新的博文可以视为这位年轻意见领袖对于中国问题系统思考的一部分。目前这些思考还在延伸之中,我们也难以判断他的想法会如何继续发展,但我们毕竟看到了韩寒就长期争议和分歧的一些重大问题的发言。这些发言有着韩寒式调侃和幽默的成分和他惯有的风格特色。当然,这几篇博文的发表立即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切,也引发了新的思考和讨论。

韩寒这3篇博文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其观点的新颖性,这样的观点其实在中国社会中相当普遍地存在,但讲出这些观点的人物是韩寒,这就使得他所陈述的观点有了重要意义。实际上,韩寒这个年轻人在对中国社会许多问题进行尖刻、毫不留情的挖苦和讽刺时,并没有系统地陈述过其社会观和中国观,也并没有真正回应知识分子讨论的问题,充其量只是扮演众多社会问题抨击者的角色。但今天他阐述了自己对中国的重大问题,如“革命”“民主”“自由”的理解。我们可以发现,韩寒表现出的是对于中国社会的现实感,对于中国问题复杂性的理解。

如何认识中国?如何理解中国今天的状况和三十年来的发展?这既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内部“左”“右”分歧的焦点,也是一直在知识分子中争议不已的问题。但从今天看,中国30年来的发展显然并没有按照“左”“右”知识分子所预想的模式和构架发展。而知识分子在30年来对中国未来所做的一些一厢情愿的预测也受到了中国现实的无情嘲弄。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知识分子曾经预测中国社会面临崩溃;21世纪初,一些知识分子则以为加入WTO是让中国严重后退的征兆。但中国的发展其实完全超出了这些预言。今天的中国通过开放深深地卷入全球化进程,也极大地影响着全球的进程。而近期全球的经济困难之中,中国当然也有诸多问题,但显然中国的现实和发展的后劲与前景都展现了具有活力的一面,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一种现实可能和具体展开。当然中国也确实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往往“左”“右”的知识分子过度局限于自己的意识形态立场,对中国的新发展缺乏阐释力, 也无力具体地回应中国所面对的挑战和问题。因此,不少知识分子力图超越“左”“右”,从原有的固定的价值中超离,寻求更深入具体地把握中国。因此,韩寒的这个选择其实并不偶然,也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知识分子艰难而认真的思考链条中的一环。

我们应该看到,现实中国的舆论场尽管也显得莫衷一是,纷争不断,但其实在今天中国的主流民意在两个方面是有共识的:一是承认30年来中国发展的成就,看到中国经济成就和民生福祉在进步,同时公民的社会参与和民主进程也在进步;二是人们当然都知道中国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许多问题和矛盾只能以渐进、改良的方式解决,而不可能选择动荡和混乱。中国要变革和发展,但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按自己的步调进行,不可能变成突尼斯或利比亚,也不可能变成伊拉克或阿富汗。不管我们在改革速度、发展路向、思维方式等方面有多大分歧,但承认中国的进步,寻求中国渐进发展的道路其实是现实中国的“最大公约数”。中国所暴露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都不足以动摇这一“最大公约数”。凡背离这个“最大公约数”,一切主张就只能是缺少现实基础的空中楼阁。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发展过程中知识分子的选择可以看到这一点,从近期微博讨论的变化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化蛹为蝶,一个年轻人敢于直面他所面对的现实,试图给予新的阐释,他有勇气超越自己,那我们应该如何回应?

韩寒博文 网络舆论的一次回摆

韩寒在“谈革命”和“说民主”的博文中表示“暴力革命我们都不愿意发生,不可能在近期的中国发生,完美民主不可能在中国出现,所以我们只能一点一点追求”。他还认为中共“有了8千万党员,3亿的亲属关系,它已经不能简单的被认为是一个党派或者阶层了”,“党组织庞大到一定程度,它就是人民本身,人民就是体制本身”。这是当下中国难得听到的大实话!

在很多人看来,这两篇博文的调子与韩寒以往的文字不太一样。这种印象大概并非完全是主观的。但突破了一个固有形象的韩寒,变得有些“矛盾”的韩寒,或许是更真实的。韩寒的年龄在增长,做了父亲,阅历也在增加,他的思想维度会逐渐增多,增厚。

其实中外历史上绝大多数成功的作家,他们的思想经历都是不断翻新、扩容的过程。他们不允许自己成为只是某一部分人的“代言人”,他们拒绝一个固定的立场,只遵从现实和心底深处的呼唤。但是中国舆论场一个时期以来在扼杀这样的思想维度,塑造了只说受民粹欢迎的一种话的所谓正确性。

韩寒说的这些话,用他30年的人生阅历和阅读就总结出来了。其实有类似看法和信念的学者、作家有很多,“谈革命”和“说民主”里没什么可以称其为“发现”的惊世之语。但重要的是,这样的话已经有一段时间不太有名人敢说了,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韩寒做了一次“打破”。

中国舆论场上这些年盛行对体制的“批判竞争”,对批判艺术和激烈程度的追求尤其成了互联网舆论的基本色调。它迈过实事求是的基线越来越远,快速形成中国舆论场上实事求是的短缺。正因如此,求真和求实必然成为这个时代当中的回摆,它们将重新获得力量。

但这个回摆不是毫无前提的。中国近年的改革的确在往前走,民主和民生都没在原地踏步。2011年中国舆论的几个浪潮,从郭美美事件,到动车事故,官方的回应虽不乏笨拙的成分,但总体态度是积极的。广东对乌坎村事件的民主处理过程,尤其增加了舆论对未来的希望。

大概不能说乌坎事件的转机,与韩寒博客态度的“异动”毫无联系。其实中国很多事情都是拐弯抹角彼此关联的,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是。

中国的改革越坚决,民生的实质进步幅度越大,它能牵动的舆论回摆就越多。那样,不是韩寒,就会有别的文化名人公开站出来,说与互联网上煽情和煽动相反的话。

中国舆论场应打破“政治站队”的那一套,撕毁各种标签,尽可能还知识分子一个开展理性辩论的环境。每一个思想流派,包括阵营都应是开放的,富有弹性的,它们都不应是只说一种话,最终导致表达方式和内容的僵化,甚至用口号代替一切。

中国处在内部问题很多,国际竞争风险攸关国运的关键时期。民族复兴在加速成形,但“最后几圈”也是最吃力的几圈。中国需要沉着,调整,反思,也需要自信和自我鼓励。舆论是中国在这个关键期里自我审视的看台。

韩寒的博文引争议是中国之幸

谢文

除旧迎新的岁末时节,韩寒连发3篇博文,主题分别是革命、民主和自由。如此宏大,如此敏感的主题由一个高中没毕业、以青年作家和职业车手闻名于世的人以其特有的文风娓娓道来,别有一番风味。

韩寒的博客引发了与以往不同的社会反响。除了韩寒数以百万计的粉丝中的主流人群仍然一如既往地理解、欣赏和支持韩寒外,有三个新冒出来的人群显得特别扎眼。一批人认为韩寒的观点错了,至少是比过去退缩了,因而大失所望;一批人本来就认为韩寒肤浅和哗众取宠,这次则谈论起他没资格谈论的问题,因而大动肝火;一批人过去很反感韩寒,理解、支持甚至参与对韩寒的打压,这次认为与韩寒有共鸣,因而颇为赞赏。当然,这主要是对韩寒第1篇博客的反应,等3篇都读完,可能这三个人群的反应都相应有所改变。

尽管韩寒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但说到底这3篇博客就是一个普通公民此时此地对革命、民主和自由话题的朴素感觉而已。引经据典地去掉书袋反而有些滑稽了。这几篇文章及其反响倒是引起我的一些联想。

首先,以韩寒的特殊身份讨论如此敏感的问题而能够发表,是否意味着中国社会已经进步到百姓可以开诚布公地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了?中国社会的结构弹性和强度是否已经能够容忍百家争鸣,众说纷纭,求同存异,平等公开地共同探讨国家的未来?进而,是否能够通过这样的讨论,逐渐就国家未来的改革重点、路径和代价形成大致的社会共识?如果是,则国家幸甚,百姓幸甚。

其次,过去像革命、民主和自由这类话题一贯局限在政治圈、学术圈和媒体圈,现在是否开始转变为全社会的话题?中国社会一定会日益走向民主,走向现代化,这是上上下下早就形成的共识,争议在于定义、路径、时机和代价。普通百姓也许未必能像有些专家学者那样就此问题讲得头头是道,但是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和版本应该不是坏事。如果13亿百姓都开始关注切身利益的争取与维护,争取基本权利的实现与保障,那中国未来的民主一定是牢固可靠的。

最后,作为网络业中人,很高兴地看到互联网成为讨论重大社会议题的渠道和平台。如果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善意理解和容忍支持这样的探讨,那么中国的民主之路和现代化的实现也许不必像前互联网时代的许多国家一样,花比较长的时间和比较高的代价才得以实现。

韩寒的一组博文引发社会舆论的兴趣和参与,这是好事。同意他也罢,反对他也罢,部分同意部分反对也罢,重要的是大家有同等权利和机会参与讨论。像革命、民主和自由这样永不过时的话题,只有一家之言,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反而奇怪了。和自然界的规律一样,在寻找国家进步的探索中,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

谈革命乐观主义2

一位青年在给“中国青年”编辑部的一封信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他的周围,有些同志即使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或者有了一些缺点和错误,仍然能够保持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从不畏惧动摇,也决不悲观气馁。因此他们总是信心百倍地去克服一切困难,改正缺点和错误,继续前进。和这些同志在一起工作和生活,信心十足,精神愉快,干劲也容易鼓起来;可是也有这样一些同志,他们在工作中碰到了困难,或者生活环境艰苦一些,或者工作中有了一些缺点和错误,就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悲观失望,怨天尤人,结果他们自己的工作不能开展,也影响别人做好工作的信心。这位青年最后问:同样的情况,为什么有的同志具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而有的同志就容易消极悲观甚至畏缩动摇呢?

这是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对于我们每一个革命者来说,也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我们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是艰巨而复杂的,在漫长的革命过程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不断获得巨大的胜利,同时,也一定会遇到不少困难、挫折甚至失败,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在困难或缺点和错误面前,如果容易悲观失望,气馁动摇,那就会降低克服困难、改正缺点和错误的勇气,会丧失对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必胜的信心,会失去不断前进的力量。反之,在困难或缺点和错误面前,如果永远能够保持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有取得胜利的信心,那就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一切困难,去改正一切缺点和错误,就能干劲十足地去力争做到一切能够做到的事情,不断前进。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是我们共产主义者的本色,因为,我们所从事的共产主义事业是必胜的事业,按照社会客观发展规律、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要实现是任何人也阻当不住的。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任何挫折和失败都只是暂时的,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这和那些反动的帝国主义者、殖民主义者所干的剥削和压迫人民的勾当根本不同,他们虽然一时可能得逞,但由于他们所做的一切那是违反历史发展规律的,因而历史注定他们是一定要失败和灭亡的。正因为如此,一个坚强的共产主义者,在革命处于高潮、斗争环境比较顺利或者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绩时,固然兴高采烈,即使在革命处于低潮,斗争环境比较艰苦、或者工作中有了缺点和错误时,也不会忧郁、颓丧,仍然充满着对革命事业的必胜的信心,更加沉着、坚定地破除一切困难,取得胜利。我们的革命领袖和革命前辈,正是具有这种精神的典范。

我们知道,中国人民的革命过程是漫长而曲折,艰苦而残酷的;但是我们的领袖一开始就教导我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革命曾遭受到严重的挫折和失败,一切坚强的革命者并没有被吓倒,也没有悲观失望。他们重整旗鼓,继续奋斗。革命在城市失败了,就转入农村继续战斗;苏区不能坚持下去了,就转为游击区。正如所说:“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同伴牺牲了,他们也并没有因此悲观失望,“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论联合政府”)。在最艰苦的长征途中,我们伟大的领袖写下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样气势磅礴的乐观主义的诗篇。在革命圣地延安,曾进行经济封锁,解放区物资异常缺乏,但我们的共产党员和一切革命者也并没有动摇和妥协,在党的领导下,自立更生,大搞生产运动,破除了敌人的封锁。关于那些英勇不屈的共产党员,他们在敌人的监狱、法庭和刑场,面临着生死关头,仍然坚信革命事业一定要胜利,人民一定能够解放,更是革命坚定性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高度表现。

残酷艰苦的革命战争,需要每一个革命者具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今天我们正在胜利地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同样需要每个青年具有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大家知道,我们革命事业取得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今后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在一个六亿多人口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完全是意料中的事,相反地,如果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就建成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那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困难和建设是伴随在一起的,哪里有工作,哪里就会有困难。我们要迅速地大规模地发展工业,就可能遇到某些原材料不足的困难;我们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就会遇到某些商品暂时供不应求的困难。要就要准备克服大困难。……胜利不会从天而降,一切胜利都是通过克服团难取得的。哪里克服的困难越多,哪里的胜利就越大。因此,我们今天的青年一代作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建设者,从决心参加建设的那一天起,就要立下志向和困难大战一场,并要下定决心和困难打一辈子交道。要不断推动社会前进,就要克服这样那样的困难,没有困难的时候是永远不会有的。困难是建设的敌人,在革命战争时期要想取得革命胜利,消灭的反动部队越多越好,在今天建设时候,要想取得建设的巨大胜利,打倒的困难越多越好。在过去革命战争时期、我们的战士几个星期不打仗,就觉得手痒痒的。这并不是我们的革命战士特别好战,而是因为他们本来是为消灭敌人才来打仗的。今天,我们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战士,也要有这样的精神和气概:遇到困难就勇往直前,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倒反而觉得劲没使完。我们不仅不回避困难,而且要主动去找困难,要争先恐后地去承担最困难的工作。对克服困难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农村不是比城市艰苦吗?那么我们青年就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勇敢地把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承担起来。边疆不是比内地艰苦吗?那么我们青年就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勇敢地把建设边疆的任务担当起来。有了这种以建设新中国为己任的气概,任何困难也不能阻挡我们前进。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特别喜爱困难,而是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为了战胜困难才来参加建设的。如果建设中没有困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会突然降临,那还需要我们干什么。所以列宁早就指出过:谁害怕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困难,谁被这些困难吓倒。谁见了这些困难就悲观起来,或者慌张起来,谁就不是社会主义者。

困难是和胜利相邻的,艰苦是和幸福相邻的,克服了困难就是胜利,艰苦奋斗之后就是幸福。比如,某些原材料不够,是工业生产的一个障碍,那就迫使我们想办法增产原材料,原材料的问题解决了,我们的工业建设就更向前大大发展了。某些商品供不应求就迫使我们去努力生产这些商品,这样商品增加了,我们人民的生活需要就更能得到满足。农村暂时不如城市,就迫使我们去建设农村,我们的农村建设得和城市一样了,共产主义也就快实现了。我们的建设知识不够,就迫使我们努力学习,等我们设建的知识增加了,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能建设得更好。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总之,我们的眼光应该向前看,应该看得远一些。既然对于我们共产主义者来说,一切困难都是暂时的、可以克服的,那么就应该善于透过困难看到胜利,透过艰苦看到幸福。这样我们在任何艰苦困难的处境中,都能够怡然自得,信心十足,对革命和建设事业永远保持乐观的精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2篇谈革命乐观主义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谈革命。

48 801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