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论文【优秀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论文【优秀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论文【第一篇】

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语文教学论文: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乐豆英

无论何时何地,朗读教学都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纷乱繁杂的争论声中,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上以各种新的模式、方法、技术手段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大家不断地追异求新,与时俱进,完全可以用“异彩纷呈”来形容。可是,细细品味下来,在这“繁华”的朗读教学中,承载的语文味似乎有点越来越飘渺了,难怪很多老师戏谑的将朗读教学称之为“散乱的活跃”、“虚伪的美丽”。

其实,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因此,朗读教学更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我认为朗读教学应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趣”字引路,注重指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聆听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并体会朗读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另外,我还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开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评选故事大王、朗读能手,调动学生读书、朗读的积极性。通过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乐于阅读课文的习惯。同时,要指导学生读正确流利。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正确流利是朗读最起码的要求,如果在读时错、漏、添字很多,方音很重,就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我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指导。对于农村孩子方言较重的,指导他们利用拼音正音,鼓励他们多听广播,学习普通话,练习普通话。由于读书粗心而常出现添字、丢字、改字、颠倒等错误的,告诉他们作者写成1篇文章是经过字斟句酌的辛勤劳动的,不要轻易改动,一字之差会影响意义;教育他们树立认真读书的态度,读时要逐词逐句看清楚,反复读,反复练,老师也要指导学生利用读的多种形式,努力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实际和学生朗读水平的实际,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强化朗读技巧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学生朗读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定,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在教学中,我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1.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感情奔放的,组、班齐读;感情婉约的,要求学生跟着录音读;情景交融的,配乐朗读;而戏剧文学,则分角色朗读。丰富多彩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活泼有序的语言活动中获得语言感受的快感。2.1篇课文运用多种方式来读。如:教学《钱塘湖春行》-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中的美感,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录音,去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美妙境界;可以由教师或朗读水平高的学生范读,让学生在沉浸中受到感染。3.倡导自由品读。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让学生全身心进行品读,从而享受读书的乐趣。学生对文章意蕴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4.组织学生收听电视散文朗诵、广播中的诗朗诵,并要求他们进行模仿训练,开展朗读比赛、诗歌朗诵等活动,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朗读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一口齿清楚一声音响亮一停顿适当一语气连贯一语调自然,表情达意一速度适中,完美和谐一领会主旨。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语文教师应在“读”上做文章,让多种形式的“读”贯穿于课堂的始终,用“读”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课文的美。用好了“读”这一教学环节,语文课堂教学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组稿编辑:陈志武

(作者单位:331800江西省东乡县第一中学红星分校)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论文【第二篇】

关于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实施论文

学校教育正在进行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相应地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怎样推进素质教育?就此问题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1.“以师为主|”转为“以生为主”。

传统的课堂教师主宰,一言堂,教法单一,学生只是接受,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的机会。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良好素质的形成是不利的。

素质教育主张“以生为主,以师为导”。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2.“侧重优生”转为“面向全体”。

以往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教师侧重优秀学生的培养,课堂所有环节都围绕着他们转,受表扬的也是他们。差生则成为讽刺、挖苦的对象,极大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致使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素质教育要求面对全体学生,充分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对每个学生制定难易不同的目标,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鼓励他们多思、多问、多练习,不断增强学习能力和信心。

3.“教书”转为“育人”。

教师既要认真传授科学知识,又要注重思想教育,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善于挖掘蕴藏在所授知识中深刻的思想性内容,并加以正确的提示和阐述。除了课堂讲课之外,还有辅导答疑、考试考查、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等环节,我们都应当把它作为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机会和有力手段。学生在这些环节中,既能够表现出他们掌握知识的深广程度,又能够表现出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还可以看出他们的智慧和才华。 二、教学行为的转变

1.把素质教育融入教学内容中。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教学内容,揭示辩证关系,并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以及它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通过介绍我国的科学成就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逐步明确要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努力学习。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学习能力是决定学生接受知识快慢的重要因素。

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后,学习的效果将事半功倍。在讲解完知识后,提出一些难点知识让学生们共同讨论研究,培养学生讨论研究的`兴趣。学生经过讨论研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2)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个性的发展对于人一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每个人的个性品质不一样才使有的人成了科学家,有的人成了音乐家,有的人成了美术家……。在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进行练习,学生的个性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3)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手段之一,同时也能够检验知识的科学性。

为了让学生科学、全面的掌握知识,我们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学会知识。(4)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一切险阻。人生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的,要想做好一件事,不付出努力也是不行的,学生要想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必须有一定的毅力,这样才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毅力。

素质教育迫在眉睫。教师的观念,自身的素质直接关系着教育的成败。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恪尽职守,而且还要努力学习新方法,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做到一精多能。教师不仅要用丰富的知识教书,更要以自己崇高的品质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去感染学生,以自己的言行给受教育者起到实在的教育和表率作用,把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中,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这样就能培养出德艺双馨的接班人。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论文【第三篇】

素质教育是根据学生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身体、劳技、心理等素质为根本的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语文素质教育就是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标在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等方面,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获得智力发展,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然而,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其教育形式是一种被动的灌输式教育,这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是极不相适应的。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是单纯地从事语文知识的传授,而是必须加强语文综合素质培养和历练,充分发挥其形成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才是当前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富有新颖性、启发性、直观性、创造性和兴趣性,渗透和体现素质教育。

一、面向全体,注重个体,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语文素质全面提高;同时也要结合学生和教材实际,因材施教。不同的教材(课文),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个体,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面向集体,关注个体,使每个受教育者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丰富和提高。教师成功的语文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参与学科教学活动。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解决问题。要根据学生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有梯度的问题,分别供好、中、后进生思考;设计出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他们练习。让“好”的“吃饱喝足”,让“中”的“恰到好处”,让后进者感受到“学习进步”。特别是那些“迟开的花朵”更要精心哺育,辛勤浇灌,耐心而又有信心地帮助。只有这样,才可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自我锻炼语文能力的平台,使他们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突出运用,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要求教师在学生的文化素质,逻辑思维,道德情操等方面进行综合培养。显然,这需长期培养和经常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课堂上可采取“自学为主,以读为主,读写结合,放手操作”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好帮差,互帮互学。采取直观教学,寓学于乐,克服以往填鸭式弊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多读多写”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精华,应继续发扬。凭借教材指导学生有步骤地灵活运用初读、熟读、精读、朗读、默读、跳读等读法,认知和感受课程内容,培养阅读、思考能力。教师要突出重点段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文章的味道,读出文章的新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同时,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扩写、缩写和续写等练习,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或事物,写出真情实感。如教《林海》一文后,让学生走出教室,观察附近的.大山林木,然后仿《林海》一文的写作方法写1篇短文。学生趁热打铁,不但把文章写得生动,而且还把课文的许多值得借鉴的修辞、写法和语言运用,等等,都在文章中有了体现。显然,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要让学生走出去观察大自然,体验自然界的美,使爱美的感情得以升华。

三、整合资源,扩大视野,注重各科知识渗透

语文学科不是单一的语文,实际上它包含或渗透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单一的学习语文知识,在突出语文知识和能力培养的重点的前提下,要把各科知识恰当地穿插、整合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无意之中”获取了其他学科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太阳》一文,教学中要涉及到地理常识;《廉颇・蔺相如》一文教学中要涉及到历史知识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各科知识的教育,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切实施素质教育。

四、教学民主,学教结合,寓语文学习于乐趣中

在语文教学中,应提倡民主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方面,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民主。热爱学生使学生充满学习信心,积极向上,加深师生感情,教师的教育要求就能转化为学生自我发展的非智力因素的需要。

另一方面,教法新颖,课堂活泼,富于乐趣。教师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法,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新颖、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和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文中插图,让学生观察,体会课文意图;教师要根据文意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直观;采取实物演示、音乐渲染、学生表演等形式,把课文内容、情节发展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之身临其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感受思想情感,磨练语文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要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参与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实践的良好个性,把语文综合素质的自我培养变为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施语文素质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论文【第四篇】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全面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知识、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素质教育是有区别于应试教育的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是郑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标。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很多,尤其是对素质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依然不到位。怎样才能在本学科中落实素质教育使各学科能互相渗透,形成综合效益,这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一、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小学生素质发展

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更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而服务。因此,语文教学的目标应围绕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去设置,变单一化为多元化,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小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是非常有必要性的。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要充分深挖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用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智能训练,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科学思想和科学作风的教育等,促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重视小学生的美育教育,培养审美能力。美育对人的修养与陶冶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在思想道德上有教育意义而且在语言文字上是相当美的。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很好的利用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机地渗透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形成对美好纯结事物的向往,对祖国美丽山川景物的热爱,对人物的崇高品质和坚贞精神的赞叹,对好人不幸遭遇的悲痛,对丑恶事物的憎恨等等,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和启迪,提高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审美观和审美理想。

3、加强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当今社会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对心理因素的培养呼声越来越大,教育要面向现实,面向未来,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心理因素的培养。注意对学生意志、情感、自信心、竞争意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

4、加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在教学中要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有更多时间进行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中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和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落实素质教育

1、在“读”中培养小学生的素质。现代的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判体验的重要途径。”1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必是作者洞察客观世界和自己主观意念的完善结合体,能体现作者的思想和完美人格。只有读者通过阅读,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才能领略到其中的真谛,并被作品中思想和形象感染,影响其良好的行为和习惯的养成。成功的语文教师都会利用朗读、精读、略读或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指导学生粗细相结合地阅读课文,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后通过同学间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解决问题。如在讲授《争吵》时,让学生自主地精读全文,感受“我”的内心活动,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并结合身边的事例,进行讨论,使学生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并透过故事,认识世界,感知世界,从中得到生活的启示,吸取成长的养分。

2、在“写”中培养小学生的素质。写作是运用局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和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④。作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培养学生创作的热情与兴趣。让学生学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从而发现自然、社会、人生的“真、善、美”。作文教学时,要使学生“身在教室、心在室外”,尽量布置能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题目,让学生能身临其境,通过多种方式去搜集与主题有关的素材。作文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通过搜集素材进行创造性的表述,还要指导学生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让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个性习作。从而让学生会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并学会如何去正视它、改正它。同时,要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换修改习作的习惯,使学生形成主动合作的精神。

3、在“说”中培养小学生的素质。说话,即口语交际。是语文“工具性”的最好体现。在现代社会生活、工作中,运用口语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已经越来越显得格外的重要,成为了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如果一个学生不懂得或不擅于与他人进行口头交流或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就算他成绩再好,也不能算是一个真正具有良好语文素质及能力的人。而大多数学生都缺乏文明和谐地进行交流的素养。因此,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有较文明的态度的较好的语言修养。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先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自信心和勇气,克服交流的恐惧心理。让学生敢说、愿意说,又有话可说。注重选取学生较熟悉的说话材料,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要打破各种传统思想的制约,只要是学生对某事物的真实看法,无论褒贬,都加以鼓励,语重心长学生“求异”的思想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论文【第五篇】

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学论文

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在未来承担的任务跟全面,它既满足个人终身学习的需要,又要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各个方面的需求。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提高听话和说话的的综合能力,进而大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的终身学习,培养学生养成用不同的方式学习的习惯,掌握各种必要的学习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非常重视广大青少年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指出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他认为要学好语文,必须养成勤于阅读,随时写作,自改文章,认真写字、善于自学和常查词典等良好习惯。叶圣陶关于培养各种良好习惯的一系列论述,对于当代青少年学生学做新人以及推动语文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二、要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重新明确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语文能力就是写作能力,将语文课上成文学课,语文课只重视分析主题思想和研究写作方法两项任务,忽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培养。有的片面理解语文的工具性,步入识字教学的误区,咬文嚼字,重复训练,死记硬背,枯燥乏味,整堂课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架空人文性,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语文是人们进行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凝聚着民族的思想感情和人文价值,在培养人才和传播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这也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与任务。

具体到初中和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应当有不同的层次: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具备基本的母语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分析的能力,以便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治学能力。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语文能力,就必须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开发培养学生的智能,注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统一,重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

三、实施素质教育,要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大语文”教育观,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树立的又一个重要观念。“大语文”教育观的基本含义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有着广阔的天地,不能把发展语言的工作仅仅局限在课堂上。除课堂教学外,以课外阅读、课外练笔为主要内容的语文课外活动,各门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以语言为工具的各种教育活动、日常生活、看电视听广播等,都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因此,语文教学既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体,还可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挖掘潜力,提高其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活动和交往,促进个性言语品质和个性思维品质的养成,还应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学习的范围是很广阔的,它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应该把眼光放宽,从课内教学的狭窄范围向课外延伸,使语文教学在与生活、与社会、与现代化结合中搞得更加生动活泼,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是我们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光荣使命,我们应该在全面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努力在教学工作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给国家和民族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高水平的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48 19152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