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悟空传读后感(优质8篇)
悟空传读后感【第一篇】
出自于神魔小说,是其中一个经典的典故。它说的是悟空因为把几个土匪杀死而被师父逐出师门,而由假扮的又乘虚而入,妄图偷走圣经自己去。最终,在真以及众神仙的帮助下,被如来佛祖绳之以法,师徒二人也就再一次重归于好。
通过阅读,我认为是一个没有用正确的角度看待事情的人,悟空助他除妖,他都不领情,还一味的'认为是悟空杀人不眨眼,连百姓的生命也不放过。
在文章当中,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赶走悟空的那一段。虽说悟空对师父的做法感到十分的不满,但他宁可被师父念紧箍咒也不肯离开师父,非要护送师父去取经,而不分青红皂白的却听从了八戒的胡话硬生生地赶走了悟空。
读完这篇文章,我明白了要多方面的去思考问题,要从别人的角度看待事情。
悟空传读后感【第二篇】
会接触这本书还是因为一部电影,是和姐姐一起观看的《悟空传》,觉得很新奇,很震撼,似乎是第一次了解到这样的孙悟空和西游,所以我翻开了这本书。
作者今何在的想法很大胆甚至是荒谬,笔触却又真实而细腻,好像他笔下的才是最最真实的西游,西游成了一个悲壮的故事,一个关于一群人在路上想要寻找当年失去的理想的故事,而不是打打妖怪说说笑话那般平庸。
西游记的主题好像就是打妖怪,打不尽的妖怪,打完了,故事也就结束了。但在《悟空传》里,妖怪只有两种,一种是当年跟着孙悟空反抗天庭的兄弟,另一种则是各位神仙安排下来的。所以这是个悲伤的故事,孙悟空必须把当年一起战天斗地的兄弟都干掉,才能成佛,这,就是最大的悲剧。
最后师徒四人成了佛,那么成佛以后呢?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以前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梦想的四个人,成了佛,就完全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了。佛是什么,佛就是虚无,四大皆空,什么都没有了,没有感情没有欲望没有思想,可是没有了这些,人还能剩下什么?所以成佛也可以说是消亡,西天就是寂灭,西游就是一场被精心安排成自杀的谋杀。
《西游记》里一切都很隐晦,但《悟空传》里写的直白,作者心目中的西游,就是人的道路。每个人都有一条自己的西游路,我们都在向西走,到了西天,大家就都虚无了,但没办法选择,也没办法回头,只能尽量走的精彩些,去做好你想做的事,最后,你能像孙悟空那样说,这个世界,我来过,我爱过,我战斗过,我不后悔。
最后引用书中的一段话结尾,希望每个人的西游路,都能走的精彩:我要听到天的痛哭,我要听到神的乞求。我知道天会愤怒,但你知道天也会颤抖吗?苍穹摇动时,我放声大笑,挥开如意金箍棒,打它个地覆天也翻。从今往后一万年,你们都会记住我的名字——齐天大圣孙悟空。
悟空传读后感【第三篇】
看完《悟空传》,心情确实激动了一下,又趁热看完了相关的网友评论啊,不得不感到网络的巨大力量,聚集了那么多有类似感情体会的人。
本来这段时间刚刚感到生活的迷茫和沉闷,正在意乱心烦的时候,突然看到这样一部小说,照理说应该更加痛不欲生才对,但是却感到心情一陈轻松,似乎放下了什么东西。不能说在小说中找到了答案,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轮回,有的只是心情和态度不同。也许正是以毒攻毒,雪上加霜,冻上更冻刺激了我,人反而得到了一瞬间的清醒和痛快——!
在要关上电脑睡觉的一刹那,突然脑子里就冒出了上面的标题。我们一个个都象《悟空传》里的人在命运的轮盘下不自觉的活着,不能说我们没有反抗挣扎。但无论如何,最多只不过是从一个小一点的棋盘跳到大一点的棋盘,总是逃不出命运的手掌心。也许只有参透生死才能参透这一切。但我们不过凡人,总是应了圣人名言:蝼蚁尚且偷生。海子看透生死,他自杀了;尼采看透生死,然后疯了。我们呢,放不下生命,只能继续在尘世中沉沦,受欲望的缚束。
我却认为是一致的,所以他才感动了那么多人,不经意间从我们的心底掠过。
悟空传读后感【第四篇】
《悟空传》第一卷的灵感我个人觉得主要是《大话西游》《真假美猴王》和《大闹天宫》,这里要说一下为啥有《真假美猴王》的原因了,因为有很多读者在读完《西游记》之后会发现孙悟空的性格的转变是在这一回,然后就有人做了各种猜测,觉得后来的孙悟空可能就是六耳猕猴,也有可能这个假美猴王不是六耳猕猴,而是孙悟空的肉体或者恶欲,这个我认为都有点道理,你要问我哪个对,我只能说“我不要你觉得,我要吴承恩觉得。”而今何在显然喜欢第二个答案。最后孙悟空赢了,他跳出了骗局,哪怕是死。与之相反的是大闹天宫时,金蝉子输了。这一卷看的我热血沸腾且有些许难过,每个人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活,最后有些人真的做到了。电影应该是按照这个去拍的,可是只有大闹天宫那些情节。对于电影就不妄加评论了,反正看完之后内心总是落空的。
第二卷的灵感来源比较明显,这我就不说了。这一卷与上卷不同的是唐僧找到了结界,却跳不出来,里面有很多对结界的暗示,比如笼子,墙之类的。最后的结尾也颇有意思,带有一定宿命论的感觉,有时候这个结界可能是我们前方的道路,我们只能向前走。个人认为这卷写的是最黑暗的。
第三卷则是描绘了一下花果山的故事,叙述了一下生死,这个也应该对《大泼猴》有一定的影响。十分梦幻的描写,这也使得孙悟空后来为何执意要大闹天宫有一定的关系。
孙悟空毫无疑问是每个人心中的英雄,在第二卷中,他迷失了自己,突出了天庭的阴谋诡计。第一卷则是体现了一个誓死不屈,桀骜不驯的形象。第三卷则是描绘出他可爱的一面,和一个小娃子一样。不同时期的'描写使得孙悟空这个形象更加丰满。我个人最喜欢第三卷中的描写,单纯快乐,反而也导致了他不断成长为一个孙悟空,我莫名有些无奈。
猪八戒的高颜值我还真不敢想,帅的一批。个人其实最喜欢的人物是猪八戒,我认为在这本书里,猪八戒绝对成不了佛,原因有俩点。
他戒不了痴,他深深爱着阿月,在第一卷突出的尤为明显,可谓是个情种。2.他看透了一切,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唐僧死后会大笑,遇到神仙会气急败坏,因为他早已知道这是阴谋,实在是可笑。
沙僧在书中的描绘也并非空穴来风,这个人物在原著中就充满争议,有人说他是间谍,专门被安排在里面的,实力不容小觑。当然很明显今何在在书中运用了这个想法。在我看来,他也不会成为佛的,因为他戒不了瞋,至始至终都是想弥补自己的过错,可是到头来呢。
唐僧在书中似乎更像一个迷茫的人,他不知道为何要继续走,是该困在笼子里,还是该跑出笼子外。他不清楚,他所追求的不是要戒凡尘的小乘佛法,而是悟透自然的大乘佛法。那他与佛祖的赌是赢还是输呢?起码在我看来是赢了的,不过这得多亏孙悟空了。
二郎神一直在我眼中都是个坏人,可是世界哪有那么多坏人呢?他所做的不过是在保护自己的妹妹罢了,不过可笑的是他想救出母亲,反而最后使妹妹掉进山里。或许这就是命运作祟吧!到头来他还是向天规低下了头颅。
哪吒从一开始就注定与别人不同,可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自己的命运,最后还变成了个没有感情的莲藕人。古代的神话居然那么恐怖,连一丝人性的美都无法感知,幸好电影《哪吒》圆了一个梦。
整本书讲现在与过去,现实与梦境的穿插形成意识流的写法,个人觉得十分巧妙。而且书中不仅是个骗局,而且许多神仙的话也是谎言,(我终于知道他们的话为啥总是说的云里雾里的了)现在我是越发不敢多看这本书了,莫名其妙的感到害怕,至于为什么?等下回再说吧。
悟空传读后感【第五篇】
初遇此书,是在高二,彼时懵懵懂懂,许多情节还看不太懂,只记得有些许震撼,因为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以往所有版本中《西游记》的印象。
唯有“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心,都明白我意;要那众佛,都烟消云散”的气势磅礴、唯我独尊之势一直深埋我心。工作多年,历经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后,此时再读,便有了另一番领悟。
五百年沧海桑田,五百年时空交错,五百年爱与情仇,五百年悲喜交加,在这里彰显出无助与无奈,如今何在所言,“我心目中的西游,就是人的道路。每个人都有一条自己的西游路,我们都在往西走,到了西天,大家就虚无了,就同归来路了,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要奔向那个归宿,你没有办法选择,没办法回头,那怎么办?你只有在这条路上,尽量走的精彩一些,走的抬头挺胸一些,多经历一些,多想一些,去做你想做的事。”
喜爱悟空,因为他敢爱敢恨敢怒敢言;佩服悟空,因为他不屈不挠不输不弃。
人生就像电影,我们都是演员,有时会梦想着具有孙悟空的七十二变,随心所欲,演绎无所不能的英雄梦。而《悟空传》让我们看到了崭新的孙悟空,看到了唐僧师徒的迷茫与困惑。但,有花堪折直须折。有些事是我们能控制的,有些事则不能。只有正视这一点,学会区分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事物,才能保持身内心境平和,身外卓有成效。相信生命中总有一种热爱,可以让你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悟空传读后感【第六篇】
《我不想当孙悟空》是由著名作家葛竞写的,她9岁就开始发表作品,12岁获得国际少年书信写作比赛国际特别奖。葛竞喜欢欢畅的构思和想象,迄今为止已发表小说、童话、电影剧本、动画片脚本200多万字,她创作的“魔法学校”系列等深受小读者的欢迎。
这本书里的包达达让我感受到了他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当代少年儿童艺术形象,像一个还没长胡子的阿凡提,一个用聪明智慧向诸葛亮、牛顿、爱因斯坦致敬的机灵鬼。
主要内容讲了包达达小时候曾受到过惊吓,诗人妈妈和豆包爸爸一直守护着这个秘密。但是包达达最近老是做噩梦,在梦里,他来到了一个大房子,和房子里的老爷爷一块聊天。这时,一个神秘人忽然出现......这噩梦就像“紧箍咒”,让包达达睡不好觉,难道它和包达达小时侯遭遇的险情有关吗?包达达可不想当孙悟空,他要寻找小时候的记忆!
整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理解和他人真实的内心世界,从而更有信心和勇气去追求梦想,拥有生活智慧,实践智慧人生。
悟空传读后感【第七篇】
这本书的立意不错,但语言就太尴尬、矫情了,中间几欲想弃。尤其从第二卷开始,大段的说教、抒情很没来由,看得都有点烦躁了。而且未免有些太过理想主义。比方说到了第二卷,孙悟空明明都已经把“自己”杀死了,但在与大鹏鸟的打斗中,怎么就突然站起来了,写的好像是已经社会化的人物的觉醒,但又好像是还身在瓶中的唐僧的咒语,我是没懂。
本来就是把一些浪漫主义元素、英雄主义人物相互拼凑、叠加并加以改造,但在这个华丽的外壳之下,我觉得只有金蝉子、孙悟空这两个形象比较让人耳目一新。这就要说到本书的可圈可点之处了。我比较喜欢孙悟空杀死“自己”和金蝉子与如来打赌那部分。
这个赌局,竟然就是孙悟空会杀掉哪一部分的自己,是释放天性、桀骜抗争,还是头戴金箍、忘记从前,金蝉子输了,死的是前者。难怪有人说那次死的其实是孙悟空,活下来的是六耳猕猴陪唐僧取经去了。
世间之人,就算强如孙悟空,也是有脆弱的,生活艰难,大部分人最终都会头戴“金箍”,直至这成为自己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大话西游》里紫霞的那一句:“你看那个人,好像一条狗啊!”――表达的即是此意。
在这部分,我看到了两个人激烈的心理抗争,这抗争让人印象深刻。每个人都有执念,比起金蝉子的执“道”,孙悟空的执“己”,其他人如紫霞、猪八戒、阿月、小白龙的执“情”,沙僧的执“物”,妖精们的执“命”,这些都比较常见,影视剧里常有涉猎,所以觉得并无新鲜之感。
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这个执念,可能就是每个人活着的意义。你为此步履不停,旅途之处,想要隐藏,却欲盖弥彰。
悟空传读后感【第八篇】
今天,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个绘本叫《孙悟空打妖怪·新冠病毒篇》,故事讲的是唐僧师徒来到一个蝙蝠洞旁边,听村民说前两天有几个村民上山吃野味儿,下山来每天发烧、咳嗽,村民们就想可能是蝙蝠妖在作祟。八戒听完没有洗手直接吃了馒头,不一会儿功夫,八戒也难受起来。后来,沙和尚照顾八戒,很快也病倒了。孙悟空见此情形骑上筋斗云去找火神和雷神帮忙,他们俩各出一件法宝,一个叫消毒,另一个叫防护,孙悟空拿上法宝,把病毒消灭的一干二净,随后孙悟空拿起金箍棒准备把蝙蝠打死,唐僧挡在了前面,你看蝙蝠多可怜。蝙蝠说:“我们不想把病毒传给人类,是人类非要吃我们,病毒就趁机传染给了人。”孙悟空也觉得有理,于是放过了蝙蝠,并教育了当地的村民。最后,村民们也不再吃野味了。读到这我更加清楚了蝙蝠不是妖,是人们闯入了蝙蝠的`栖息地,还捕食它们,才惹病毒上身的。
这个绘本最后我还看到钟南山爷爷84岁还在武汉最危险的一线,真让人感动,看看自己,这段时间在家上网课,老师留的作业只想完成就行,不愿检查,和钟南山爷爷的精神比起来,我感觉太惭愧了。今后我一定要做一个让家长,老师放心的好孩子,还要呼吁所有学生:保护动物,爱护大自然,让人与动物同在这个地球上快乐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