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方法【参考5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方法【参考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第一篇】
夜色,我的世界。墨黑的夜,总在我的身边徘徊,夜色只是我一个人的孤寂。寒风撞击着我火热的心灵,黑色侵占我的意识,不断加快的步伐显示着我内心的恐惧——对夜色寒风的恐惧。
路上只我一人,寒风摧毁着我的意识,孤寂爬满心头,黑夜如一只巨兽,我也仅仅是映入它眼帘中的一只小小的猎物,凛冽的寒风便是它那锋利的牙齿,切割着我的身体,甚至是我的灵魂,灵魂撕裂的痛苦一遍又一遍的刺激着我的神经,不断的让我变得强大。我已足够强大,却终敌不过他,只得黯然收场。每当独自面对它时,一种深深的孤寂便总是萦绕在我的心头,我弱小的身躯毫无保留的表现出了我心中的胆怯。
夜色!总是我的世界,回家的路途只我一人在走,陪伴我的只有无边的孤寂和那永不歇止的风。夜风的寒,吹灭了万家灯火;吹熄了天空的星辰;吹得我紧了紧外衣;甚至吹凉了我那颗火热的心。灯火再亮,当我来临前总会熄灭;人生再美,当孤寂来临时总会失败。
我拖着一双沉重的步伐,行走在这幽幽的夜路,凄凉的夜缠绕着我,呼吸都已变得困难。天空布满了一片片的白,不大的细雨,却刚好可以湿透我的衣服和我那颗心。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没有光,便一定是暗、是黑呢,为什么别的颜色都有光的称呼,而唯独黑色不是光呢?我带着我的疑惑在走着这条人生的路,黑夜的帷幕爬上我的心头。它突兀的出现在我的世界,在黑夜中显得那么的耀眼,只有一点光亮,我却从里面感受到了比太阳还要温暖的的热,它在黑色的帷幕中那么的突然,不过它的出现让我明白:黑夜不是永恒的,黑色的存在便是为了等待光明,只有在黑夜中经历了太多,才会紧紧抓牢这一闪而逝的光明,正如一路话“让人飞起来的,不是想要飞的愿望,而是飞不起来就会死的绝望”。
“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两句歌词说得多么真切。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黑夜的世界,各不相同,互不影响,却又总有联系,只有经历了这无边的的孤寂,战胜了这震慑人心灵的黑暗,才能在光明来临的那一刻,有效快捷的抓住,不错过这稍纵即逝的希望。
黑夜的降临,便是让我们去寻找光明。有的人走出来了,有的人还在黑夜中徘徊,没有抓住那点光明,还在夜幕中游走。
我似乎已看到了我那寒夜凛风中闪烁的光芒。尽管前面的黑夜还在许多的未知;尽管寒夜的风刃一刀一刀你削切着我的身体,以至于灵魂;但我仍旧跑了起来,加倍的危险、加倍的痛苦还在前路中等着我,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看到了我生命中的那一点光明。
黑夜的极致,是否为光明呢?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第二篇】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是师生关注的事。怎样教语文?我们要考虑,语文课程性质和核心任务是语言的运用。所以,每堂课后都要问一问,这堂课训练了多少?语文课堂应该始终贯串听、说、读、写,所以,语文课应该在语言的习得和积累上下功夫。
老师要要求学生:摘抄,背段,多读多写,大量积累。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和段落,要熟练背诵,还要从平时阅读的课外读物中,选取精彩片段背诵,只有读多了,背多了,才能开阔视野,积累材料,最好是固定一个星期背诵两(篇)段。
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考察,课堂上要品析,品味重要的语言。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品词、析句,自己批注。使学生沉浸到文字中间去,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课堂上学生要朗读,要训练做记录、训练抄写、训练默写等。要让学生自己练,这好比教学游泳一样,要让学生自己到水里去,在水中才能学会游泳。
品读语言的常见方法有:诵读,通过诵读品读语言;批注,对这个词句加以批注,让学生养成这个习惯;替换,这个地方用这个词,替换一下,用别的词,看看表达效果怎么样;描述,让学生描述这个词的形象;体验,师生互动;还有辐射、句联、模拟等方法。如《秋天的怀念》一文里有这样两句话,“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品味“再也”“一直”这两个词蕴含的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象影子一样化在课程中。
语文老师要经常反问自己,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为什么要教这堂课?课的目标是这堂课的灵魂和归宿,如果课的目标不明确的话,会造成低效。如何确定教学内容,要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课程标准的颁布,树立了体现时代精神的语文课程教学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尽管课标的研制和目标的制定还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但目前的中心任务无疑应该是课标的实施,并意味着正获得成功。而成功的标志,就是目标的达成。如何达成课标,则关系到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教什么”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1篇课文,十个老师有十种教法,一本书30篇课文,教什么?怎么教?要认真研究。所以日常教学中,常有确定教学内容随意性的情况。
如何确定教学内容?1、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特点、训练意图,选择教材的精华部分、最有价值的部分进行教学;2、要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3、应该是老师完全可以把握、能很好地开展教学的内容。简言之,适合学生,适合教材、适合教师。学生自己看不明白、通过老师教能弄明白的。
关于教学方法,适合学生的教法就是好的教法。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兴趣,就能学得好。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第三篇】
语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来自于对老师的喜欢。所以,老师平时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喜欢自己。下课时,学生几乎与我没有什么距离,跟我拉手,跟我撘肩,跟我说知心话;上课时,学生比较尊重我,也比较喜欢听我讲课。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是那么可爱,我喜欢每一个孩子,我全身心的教他们,爱他们。因此,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对学习语文就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兴趣有了,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渐渐地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的兴趣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后劲力量。
二、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兴趣培养的功效体现。尤其是在本期,小学和这个衔接时期更应该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习惯:
1、课前有主动预习,上课勤作笔记,课后自觉的习惯。
2、阅读过程中有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自己解决生字、新词。
3、阅读时自己提出问题,边读边思考,设疑研读的习惯。
4、有敢于答问,大胆质疑、辨疑的习惯。
5、讨论时有听取同学的意见,判断是非,如对的要坚持自己的观点的习惯。
6、鼓励学生多读作文书,多看课外书,增加知识储备,丰富写作素材。
我班学生有这样一个习惯,还没上的课文,学生自觉地往后读,还没要求背的课文和日积月累,学生会自觉去背。所以,老师在教学新课时,学生对新课已经很熟悉了,上起课来就比较轻松。
三、培养读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深知落实好一个“读”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而会收到背诵和积累知识的效果。一直以来,我都坚持利用安排的早读课时间。我的早读课,我会早早的来到教室,要求学生做好三件事:第一件事,学习伙伴互相听写昨天所教的生字、生词或是古诗、日积月累,生字、古诗、日积月累要求自己默写,默写生字时,要写拼音、生字、组书中的词,书中的生词要求互相听写,两人听写完后,互相批改。如有错,再把错的抄写三面,然后再把错的默写一面,做到字、词、古诗、日积月累人人过关。第二件事,要求学生读记本单元该背的内容。第三件事,预习今天要上的新课,主要是把新课读熟。陪随学生晨读,师生共同践行古人的教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日积月累中会慢慢地感受到语文内涵丰富、外延广阔、魅力无穷,对他们升入中学以后学习语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学生基本技能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是否真正提高了教学质量又明显体现于学生素质是否真正提升,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表现于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基础知识包括:拼音、文字、词汇、句子、语法、修辞、逻辑,乃至细小的标点等等。实践中我感悟到:严把关,是提高毕业成绩的关键。处理复习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则在字、词、句、段、篇都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锤炼和掌握。应依据教材结构分章节对学生进行归类复习,每一个知识有它的特点及规律,老师必须把握,对学生要讲清、讲透每一个知识点,做到讲练结合、举一反三。切记应付了事,完成任务。在同学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后,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迁移运用的培养,在阅读和写作中巩固、运用。在做一些复习题以后,老师不能一味的在黑板上讲,这样会劳而无功、枯燥无味。历届毕业班,学生做的复习题,我几乎没有对改过,都是让小组合作对改,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举手示意,老师立刻帮助解决。因为争论中解决了的问题,学生记忆深刻,而且学习起来不感到疲乏。
五、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对作文选材的把握是学生下笔时的难点,作文布局的不合理和文笔的低劣是六年级学生作文要想有所突破的关卡。每写一次作文,老师要精心指导,教会学生审题、选材、构思、修改,多读例文。教学一次作文,老师必须要求学生写好一次作文,不能布置学生回家完成,只能在课堂上完成。评改作文小组解决,由组长牵头,大家一起找错别字,找用词不当、词语搭配不当的地方,找语句不通顺的地方,看开头和结尾写得好不好。如何修改,大家说了算。这样的批改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六、建议
1.上新课时进度不宜过快,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去读懂课文,领会文章的内涵,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和写作手法,同时把小学阶段的基础知识融入到新课中去讲解。
2.做点金教练时,要把课文上完以后再让学生丢开课本独立完成。
3.无论是做练习题或是考试,做错了的题,只要求他改过来后反复读几面就是了,不要罚抄试卷,这样是达不到目的的,只会让学生感到烦。
4.在临近毕业考试时,一定要让学生把十一册、十二册的教材统统看一面,特别是要求背记的一定要多看几面。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第四篇】
初三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多样的,全面系统了解问题,并从中把握问题原因,寻找解决方法是众多教育研究学者所关心的问题。对于初三学生来讲,开展有意义的自主学习面临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升学压力,如果升学压力降低,在组织实施自主学习方面教师就会有施展的空间。但是现实升学问题不容回避,这就要求教师需要积极进行有效干预、调整,以实现自主学习所达到的目的。
一、教师积极指导干预,促进有效自主学习的实施
(一)目标上从单纯学习知识向能力提升转变
目标是引领行动的导航灯,目标明确了,语文教学活动就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新颁布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在能力培养方面,突出强调了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发展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激发创造潜能和想象力;具备日常口语交际能力;能够积极进行探究性自主学习,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文能力。这些能力是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的内容,也是有利于学生今后更好掌握语文学习的一种综合能力。
(二)内容上从学习知识点本身向培养能力实施转变
学习目标上,由知识传输向能力培养倾斜,那么在学习内容方面,教师同样需要由知识点的介绍向能力解决方面给予重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具体,其中对学生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语文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等都做了明确规定。根据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初三语文课内容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从重视知识点学习本身转向通过学习知识点以及其他学习内容提升能力素质上来。这种由知识点向能力解决的转移不是要求教师忽略知识点的学习,而是通过知识点学习能够起到培养能力的作用。自主学习实施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突出表现形式就是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而转变的过程中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如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自学控制力、表达能力、迁移能力等等。学习内容由知识点学习向能力培养转移关键还在于教师的实施。
语文教师应选择性的开展知识传授。对于知识教授,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社会实践需求、学生自身特点等综合运用教科书、参考书、课外书、网络资源等知识教材,结合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特点寻找契合点,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能力可以选择性的不讲,对于学生还没有掌握的知识则需要教师进行重点引导学习。例如在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综合能力方面,学生在学习完课内教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向课外读物学习转移。教师可以有选择性的挑选几类中文名著,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著作题目,然后教师简要介绍学生所选择名著的作者以及学生需要把握的名著人物、情节、关键语句等,读完后学生写读书笔记,并能够简要概括出名著所反映的大概意义,对于选择相同名著的学生,可以组织进行交流,彼此畅谈自己读的关注点,名著的意义,这样学生就能在彼此的交流中吸取对方的见解。通过阅读名著,学生不仅能够拓宽知识面,更主要的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点过程中习得的阅读能力可以进一步强化,能够逐步熟练应用阅读的技巧,学会分析和概括名著,能够与名著交流,与读者交流,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
(三)活动上从激发学生兴趣向注重解决问题转变
课堂教学活动氛围情况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学习的有效性。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笔者调查发现,有的教师为了解决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都在尝试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但是却忽略了对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实际获得解决问题的水平没有得到提升,这就表现为重“形”而忽略了“义”。欧洲教育家得可乐利认为“兴趣就是个水闸门,借助他,注意水闸打开方式以及控制水的流向”。这说明,兴趣不仅要激发,更要抓住兴趣的引导方向,即目的与意义。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强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需要把激发兴趣的落脚点放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四)评价上从单一的成绩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
语文学习情况的评价是检验学习效果、获得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段。目前初三学生语文评价的主要方式是分数,这与自主学习所倡导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协调性,反映出的问题也具有模糊性,因此为了更好的推动自主学习的实施,需要由单一的成绩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
注重日常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结合。日常性评价要求教师要针对日常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一种口头评价,这种评价要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过程性评价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每个学生,并及时针对学生个体在某一方面的行为给予正面的积极评价,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中自己的进步;总结性评价要求教师要对学生做一阶段性的总结评价,判断学生学习情况是否与学习目标相匹配,以便及时作出教学调整。
注重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的结合。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注重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的结合。
综合运用上述评价,意在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完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确保自主学习的效果
(一)分组学习法-交流中体验合作
合作意识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人在社会中不能绝对的独立,而是相互联系体,人的社交、工作、生活等都需要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基础上。合作意识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的一项目标要求,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的实现合作能力的培养,笔者通过分组教学法来施教。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通过教师积极的引导、激励,使学生形成组内、组间的交流与合作,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这种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角色互换法-掌握自学、沟通与表达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主讲者,经常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相应的要求直接传递给学生,但是教师是个体,在知识掌握、讲解方式等方面的维度相对单一,这也是传统教学的一个短板。自主学习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也就给了学生发挥的空间,即教师可以从讲台走下来,学生可以走上去。作为初三的学生,在阅读量、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都有了一定进步,而且不同的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所处的角度也不同,学生走上去就可以把知识的维度由一元拓展至多元,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把握,更主要的是锻炼学生自学、沟通与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即角色互换法。
角色互换法的实施重点在于教师必须先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使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查阅工具书、文献、网络资源等方式,获得任务答案,正式上课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讲解,同时允许同学进行提问交流,最后教师做一述评。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
(三)问题中心学习法--学会知识转移
解决问题,能力迁移是自主学习过程中重要的目标。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运用问题中心学习法,就是要提炼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会如何找问题、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同时将这种能力迁移运用到其他知识层面,避免同学掌握知识而忽略能力,换掉课文就不懂如何应对问题的尴尬局面。在问题中心学习法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找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找问题的过程要寓教于乐,不能教师自己布置问题,而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去探求问题;分析问题要重在启发,帮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迁移知识重在应用,提高学生应知应会能力的素质,这也是学生在考试时灵活应对考题的关键。
通过这种学生自己找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帮助学生掌握作品的形式、写作方法以及作者如何表达情感等知识,并迁移到其他作品中,看一看学生掌握情况,再进一步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水平。
(四)情景体验法-学会培养兴趣
自主学习的关键激发点在于学生兴趣,一堂课如何更好的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快速引导学生走人课文,是教师备课和上课过程中需要重点注意的地方,其中运用情境体验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全国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语文教学要想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课的开始环节就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思想,牢牢地把学生吸引住,就好比音乐家唱歌开始定调子,开始的第一个音定准了,后面的唱歌就顺畅了。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就要很好地把情景体验自然地实施出来。
最终,素质教育倡导理念和新课改要求表明,自主学习是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是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有效学习的重要指导纲要。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需要从实践中分析不足,把握经验,然后提炼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期待有更好的自主教学方法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冯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现状及改进方法[j]。教育科学,2013,(6)。
[2]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莹。浅谈中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
[4]靖亚丽。简谈自主探究学习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中旬,2014,(2)。
[5]胡德庆。浅谈初中语文学习自主、合作、探究方法的培养[j]。群文天地,2011,(16)。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第五篇】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老师不顾新课程的理念,片面追求学生的应试能力,提高卷面成绩,阅读教学呈现出两个弊端:一、内容单一,只拘泥于书本和试卷的素材,为作而讲,为讲而作,学生本身学习紧张生活圈子狭窄,没有办法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积累素材,即使看到遇到新鲜素材,也无动于衷,不知把它当成教材来分析阅读。更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阅读名著。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语文的学习不能一蹴而就,它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老师如果没有大语文的理念,不知道扩大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渠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语文学习必将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二、方法滞后,很多教师在讲解课本和试卷的过程中,自己也不做分析和阅读,拿着标准答案给学生一对就了匆匆了事,不对素材进行综合分析,不深入挖掘它灵活自然的写作技巧,博大深厚的蕴涵,不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发现,殊不知这些材料,就是学生写作可以借鉴的范本和运用的作文素材,把阅读和写作相互割裂。
二、写作教学,低效与无序的现状
在目前的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作文现状仍然不容乐观:首先,在写作的内容(写什么)上,学生缺乏真实深刻的材料,无法对生活现实作出筛选、提炼、运用,只能或是编写一些虚假、肤浅的故事,或是在文中人云亦云地谈论一些为人们所习见的常识和道理。这些由于材料匮乏而导致的作文低幼化、程式化、平庸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而这种倾向的盛行似乎更应该归咎于教师,因为学生囿于学习的紧张和生活的闭塞,不可能有广泛接触课外生活的时机。那么这就意味着,学生作文的不良倾向反映出来的实际上是我们写作教学的低效,如果语文教师不将这个问题解决,指望学生在自己的狭小范围内虚构出有生活质感的文章,真不啻于天方夜谭。它告诫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帮助学生积累材料,了解生活,关注热点、重视创新,训练思考。
其次,在作文的形式(怎么写)上,作文教学也无法可循。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由于学生的学业负担、教师的课时安排、作文批改的周期和作文训练的程序安排都存在着难以协调的矛盾,所以大多数情况下,语文教师很难有系统的作文训练。很多学校通常的方法都是借助考试作文的写作来检测学生的作文水平,并通过作文评讲来指导写作。但这种做法的局限是很明显的,学生的写作没有经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范训练,不能够在内容上完成知识的积累和强化,不能通过作文写作来完成素材的吐故纳新,所以很多时候学生还是在自己有限的作文“宝库”里转圈,甚至是将屈指可数的作文素材随意拼贴剪接。评讲时的具体分析也只能针对某一特定的话题和材料,完全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补救措施,不足以满足作文内容和材料千变万化的要求。
三、口语练习,贫乏和孤立的现状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的口语练习课几乎是一片空白,考试过程中遇到口语交际题,老师也是匆匆对一下标准答案,有些老师还对一些题型进行归类,总结一些答题技巧,这看似负责任,但题型千变万化,那些个技巧如何应付得了。在农村学校,学生的口语练习更是一片空白,学生胆子小,知识面狭窄,以至于让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他们要么人云亦云,要么照本宣科,要么回答“好”或“不好”,“是”或“不是”,学生的口语水平贫乏,训练也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四、寻找突破口,课前讲说的实践和效果
我们尝试着采用课前讲说的形式来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和口语能力,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这里的课前讲说是师生基于一定的材料和内容进行平等对话的互动过程。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参与对话和讨论时,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方法、体验,它们的相互交流和碰撞又会为彼此提供新的视角,形成新的判断。
课前讲说是一种和语文课紧密结合的教学形式,它贯穿于每一堂语文课中,所以,应该形成具体的组织程序,让学生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同时,它应该尽量避免摇摆性,减少偶然性因素,在不同的年级和班级都可以很方便地推广和采用。在平时的课前讲说中,笔者采用“四个一”方法即一周一个话题―天一个学生。采取这样的程序:学生依据话题自选材料――自行分析阅读――课前脱稿讲说――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打印成册――学生学习、体会。
课前讲说简单易行,操作性强。课前预备铃响后,以学生的学号为顺序,首先进行几分钟的讲话,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讲说的准备过程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积累一些作文材料,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提高作文的思辨能力。讲说的材料或话题每周一换,一般是教师在上周末提供给学生,在讲说之前,教师要教会学生分析材料的方法,包括怎样转述材料,从哪个角度挖掘材料内涵,如何从写作方法上借鉴,以及阅读分析材料引起自己对现实的思考,都要统统以口语的形式展示给老师和同学。课前讲说对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训练方式,提供了一个整合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契机,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才能的平台,提供了师生教学相长、和谐共进的途径;它还体现了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身心发展都纳入可操作的过程之中。
总之,课前讲练是一种方便有效的课堂实践活动,它可以将阅读教学、写作训练和口语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达到三者并驾齐驱、相互补充、互惠共赢的效果。
上一篇:小学法制教育课教案5篇
下一篇:实用理赔工作总结范文结束语3篇